注册 登录
千帆网 返回首页

Fortran的个人空间 http://qianfanedu.cn/?2239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一个4年前的谣言现在又出来了,关于德国禁止学前教育。

热度 9已有 661 次阅读2017-10-10 13:14 |系统分类:学前教育

跟着还有的一个谣言是德国或德国后裔拿了一半的诺贝尔奖。最开始造谣是说德国拿了一半诺贝尔奖,后来发现很容易被证伪,新版本改成德国或德国的后裔。这个就非常非常的难以考证了,但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最近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德国人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

德国并未禁止学前教育,多少西方教育理念被误读了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4-02-11 12:23:28)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
梦里江河的话:
我以前也积累了一些素材,但因时间关系而没有动笔,这里转载中国青年报今天发表的3篇文章,分享给有缘之人。 3篇文章的标题分别是:《抨击中国教育不可人云亦云--德国宪法没有禁止学前教育》、《亲历--德国幼儿园怎么教孩子》、《雾里看花国外教育 ,他山之石或变北枳--有多少“西方教育理念”被误读》。
 
抨击中国教育不可人云亦云
德国宪法没有禁止学前教育
洪莉(德国)文并摄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2月11日   03 版) 
 
德国并未禁止学前教育,多少西方教育理念被误读了
德国杜塞尔多夫一所幼儿园里,老师与孩子一起阅读。
 
 
   
德国并未禁止学前教育,多少西方教育理念被误读了
德国杜塞尔多夫一所幼儿园里,2-5岁儿童一起玩拼图块。
 
   
对德国早期教育的广泛误传
   
近来,“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或者“德国宪法禁止早期教育”在微信的朋友圈里疯狂流传,作者意在指出,似乎正是这种“先进教育理念”才导致了德国的强盛。
   
但我对于作为依据的“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说法的真实性,感到非常疑惑。
   
发现,这些文章或长或短引用的这个内容都源自于一位曾在德国学习进修的中国学者的文章:“尽管如此,我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看。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而且各种标题很耸人听闻:“德国为何立法禁止学前教育?”、“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别把孩子大脑当硬盘”。
   
在此,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知国内的朋友:德国宪法绝没有禁止学前教育!
   
 
正确解读德国宪法条款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第一项基本权利第7条第6款条文:“(6) Vorschulen bleiben aufgehoben。保留废除前期学校。”
   
首先有必要略解释德语词汇:Vor意为前面,Schule专指学校,“Vorschule”是指“前期学校”(从形式上类似于中国的学前班),不能将其理解成“学前教育”或“早期教育”。学校与教育有关,但不等同,教育的范畴更广更深。德语“早期教育”一词是“Frühe Bildung”。
   
这里必须重点强调的是,德国宪法基本权利中第7条第6款法规是有特定所指。德语维基百科网对此有详细注解,我将其原文翻译如下:在德意志帝国(至1918年)时期,“Vorschule”(前期学校)一词是指一种小学形式。这个小学进行一至三年级的课程教育。学生可以用读此小学来代替读公立小学(德国小学4年制,笔者注)。此小学校课程是为升入文理高级中学而准备,并比普通公立小学提前一年进入中学。就读“前期学校”需付昂贵的费用,故只能为富裕阶层所拥有。就读前期小学在将来继续深造(进入高级文理中学,大学)中有很大优势。在魏玛共和国时期,这种前期学校被废除。
   
如今仍存在于德国宪法基本权利中的第7条第6款“保留废除前期学校”条文,援引于魏玛宪法。条文所涉及的是当时专门为升入高级中学而准备的私人前期学校。这些前期学校已于1920年被义务公立小学所取代。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宗教领袖马丁·路德最早提出了义务教育概念。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了最早的义务教育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人学。1763年~1819年间,德国基本完善了义务教育法规。但是早期的义务教育仍存在诸多弊端,当时的Vorschulen就是实例。这种不是为普及基础教育而是特别为升入高级中学所设制的小学(意为进入高级中学的前期学校),因收费昂贵只能专属于贵族子弟。相比就读于免费公立小学普通人家的孩子,在升学深造方面他们占了很大优势。1918年德国皇帝制解体,魏玛共和国成立(1919年~1933年)并制定德国第一部实现民主制度的魏玛宪法。宪法在德国人民基本权利及基本义务中,明文规定取消不平等的Vorschulen。1949年制定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宪法《德国基本法》,在一定程度上继承《魏玛宪法》传统,保留了魏玛宪法的一些条文,其中就注明继续取消前期学校。
   
所以,德国宪法中的Vorschulen,是专指当年那种为继续进入中学深造所设的收费的3年制小学校,而并非那位中国学者所理解的入小学前的学前班,再将其引申理解成“德国禁止学前教育”更是荒唐。这样满天飞的误传,不但误了国人同时也是对别国宪法的不求甚解不够尊重。
   
现在人们常提到的Vorschulen,德语维基百科网也有解释,是指为进入小学做准备的学前班。和德国宪法提到的Vorschulen(前期学校)虽为同一词汇,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德国宪法没有禁止现在意义的学前班。而且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很多法律条文例如教育法规须由各联邦州自行制定,国家不能统一规定。
   
 
德国重视学前教育
   
对于是否有必要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设立“学前班”,上个世纪70年代曾引发过德国社会的大争论。批评舆论认为,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系统缺乏新的科学方法,专门的“学前班”并没有起到特别的作用。5岁学龄前儿童的学前教育措施完全可以纳入幼儿园教育系统。2004年,德国社会再次加强了对早期教育(Frühe Bildung)的认识与探讨,各州幼儿园对学龄前儿童均实施学前教育计划。
   
德国各联邦州几乎都没有专门的学前班,相应的学前教育均在幼儿园实施。只有汉堡地区例外。目前汉堡约有246所小学设有免费学前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小学的学前班与中国理解并实行的“学前班”完全不同。中国的学前班是让学龄前儿童接受小学生文化课教育,以上课方式学算数、语文、英语、书法等,实质就是提前了法律规定的小学生学习课堂知识的年龄。而德国汉堡小学的学前班,是专门为一些心智发育行为举止与年龄不符而家庭又无法给予合适教育的学龄前(5岁)儿童提供帮助而设置,以便他们入小学后能够顺利适应上课环境,与人和谐相处。学前班会帮助这些孩子学会在课堂上不能乱跑、乱动妨碍影响别人,学会与人交往合作,掌握这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备的识别能力、语言交流能力、阅览能力等。对于身心发育达不到入小学要求的孩子,学前班老师可以建议家长让孩子继续回到幼儿园一年。
   
中国与德国对于早期教育的理解差异很大。德国早期教育的范畴更广泛,着重于学习礼貌举止,社会公德交通常识,生活常识,培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阅读习惯。并且学习方式不是课堂灌输式,而是在游戏活动中自由进行。德国幼儿园教育还包括了解社会机构职能,比如,参观警察局消防局,学习如何报警,了解他们如何进行救助工作。同时要参观图书馆政府办公室,学习怎样借书还书,了解在图书馆应该保持安静,了解市长是干什么的……在德国这些都属于早期教育范畴。
   
中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教育改革,借鉴其他国家的理念也是应有之义。但世界上的教育方法有千万种,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经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而不是简单地人云亦云。
 
 
源地址:http://zqb.cyol.com/html/2014-02/11/nw.D110000zgqnb_20140211_1-03.htm
 
 
 
 
 
亲历
德国幼儿园怎么教孩子

洪莉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2月11日   03 版)   
 
为能亲自了解德国幼儿园早期教育情况,我到居住地附近的幼儿园观摩体验了两天。这所幼儿园有40名2-5岁的儿童,分为两个年龄混合组,每个组由两名老师负责。
   
通常小孩子会害怕陌生人尤其陌生的外国面孔,但这个幼儿园的孩子却丝毫也不胆怯,主动拉着才见面几分钟的我一起游戏。玩拼图或涂鸦时,他们甚至爬到我的腿上,还不忘问我叫什么名字,几岁了,中国在哪里。幼儿园的老师告诉我,园里的4个老师不固定带某个组,每周轮换,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有机会跟每位老师接触,减少依赖性。孩子们和老师也是互相直呼名字,像朋友一样。
   
和中国幼儿园小朋友排排坐安静听老师讲课不一样,这里的上课只能称为活动大大小小的孩子及老师一起拉圈唱儿歌。老师问今天来了多少小朋友,一个4岁小女孩兴致勃勃站出来,伸出小手指一个个地数着,其他小朋友也好奇地跟着数,几个只有两岁的小娃娃也跟在后面摇头晃脑,鹦鹉学舌。德国幼儿园的老师认为,小孩子要在游戏玩耍中学。小孩子爱模仿,两三岁的小娃娃随四五岁的孩子一起玩,语言能力行为能力进步飞快,同时大孩子也懂得关照小孩子。这是混合班的一个优势。
   
大小孩子也有分开进行的活动。在幼儿园一周的活动安排表中,我看到有学龄前儿童乘公交车去参观牙医诊所的活动,也有学习紧急救助的项目,甚至有请牙医来幼儿园为家长讲解乳牙护理知识。
   
我还体验过一次4-5岁孩子的乘火车旅行活动。轻快的音乐响起,老师让孩子们躺在体操垫子上安静闭目,随着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火车穿过高山森林原野农庄河流湖泊,进行大脑想象训练。老师不时提醒,看见草地上的野花了吗?看见森林里的小房子了吗?小河里有没有鱼?旁边有两位自愿助课的家长,帮忙记录每个孩子的表现。后来老师告诉我,这是专门针对4-5岁儿童进行的思维想象课,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安静思考,丰富联想。每次课须记录孩子能否安静下来进入想象语言描述等等。记录还要交给家长,以便家长熟知自己孩子身心发育情况并配合以家庭教育。
 
源地址:http://zqb.cyol.com/html/2014-02/11/nw.D110000zgqnb_20140211_4-03.htm
 
 
 
 
 
雾里看花国外教育   他山之石或变北枳
有多少“西方教育理念”被误读
李丽萍 《 中国青年报》( 2014年02月11日   03 版)   
 
2014年有望成为名副其实的“教改年”。刚刚开年,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端出“教改大餐”。
   
在被公开报道的改革举措中,既有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变革,也有具体的课程教学和考试改革。比如旨在均衡教育资源、治理择校难题的北京义务教育综合改革大幕开启,东城区率先公布的改革方案被评价为“要逆天”;期末考试,北京、杭州等地的一些小学低年级告别了传统试卷,代之以游戏;浙江今年将有11所高中推行“无班级管理”,试行“走班教学”。
   
和以往一样,在这些教改行动中不乏“他山之石”,像浙江的“走班教学”,教育部门和学校都不讳言其中有欧美高中教育的影子。
   
一直以来,西方教育都是我们对中国教育进行批判的依据,是教育改革的模板。这无可厚非,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必然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育实践。但这种学习和借鉴首先要建立在全面真实了解的基础上,然后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择善而从、择时而动,否则,南橘就可能变成北枳。
   
但遗憾的是,随着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我们发现,我们对国外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误读。误读倒也罢了,更可怕的是,有时候误读会误导我们的行动。
   
“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这一说法最近广为流传,甚至连某权威大报的官方微博都对此进行了推送,社会舆论更是以此为据,对中国学前教育展开了又一轮批评和抨击。如今,在德国生活多年的人士经过严谨的调查考证,证明“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完全是不求甚解导致的误读。
   
这种误读误解国外教育的事例着实不少。被当作励志名言被广泛传播的哈佛校训已经被证实是子虚乌有。被很多家长奉为教子指南的畅销书、号称最早于19世纪在德国出版、后人从哈佛大学的藏书馆里发掘出来的《卡尔维特的教育》,经媒体调查后发现这是一本彻头彻尾的伪书。本人不幸还跟风买了这本书,后来一位在德国生活的同学告诉我,她在德国查过,根本无此文献。但可笑的是,如今还有不少人经常引用这本书中的观点,或拿卡尔维特的成长故事来当例证,批评指责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太落后。
   
前不久,在一个教育论坛上,教育部下属研究机构的一位著名专家展示了两道中英两国的数学考题:英国大一学生考的是勾股定理,而我国高考的几何题则需要添加多条辅助线。这一细节经媒体报道后,被解读为英国中小学的数学太简单了,而中国太难了,并旋即被网友当成“数学滚出高考”的理由。但很快有人反驳,称英国中学的数学没那么简单,高中课程已经包括了微积分、统计等知识,远比中国学生学得要广。
   
而对国外教育最大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误解,莫过于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快乐轻松、毫无压力的。这些年来,每每批判中国教育如何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总是少不了拿美国的中小学当佐证。于是,美国教育在大多数国人的印象里就像自由快乐的天堂,美国学生课业负担很小,甚至没有作业。类似的文章、报道在我们的媒体上比比皆是。
   
如今,一些在美国生活时间较长的华人,以及深入到美国学校进行了长时间细致观察的教育学者开始发声,试图纠正美国学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于是,我们才知道,美国的中小学生,在学校里也是要学各种知识的,也是要写作业的,也会有写作业写到深夜的时候;美国学生确实是下午3点就放学了,但很多孩子放学后也要上各种各样的课外班,补课到晚上八九点钟;美国学校的考试压力也不小,有的地方还把各个学校的考试分数在当地报纸上公布;在美国,确实是可以“全民上大学”,但要想上常青藤名校,竞争也是异常激烈,一些家庭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追逐名校的脚步。
   
上述情景可能都只是美国教育的一个侧面,但如果我们片面、过分强调某一点,就很容易以偏概全,造成误解误判。
   
对美国教育的这种误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笔者不好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家长只是冲着美国教育快乐轻松,抱着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的想法移民美国或者把孩子送到美国读高中,最后肯定会失望。事实上,很多人已经通过亲身经历指出,不管是在哪个国家,要想成为优秀人才,跻身精英阶层,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些年的“减负”改革,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在课内的学习负担,但学生的课外负担却更重了,同时加重的还有家长的经济负担,孩子享受的教育质量越来越同家庭财富挂钩。这一情况同样存在于美国,也出现在了实行“宽松学习”后的日本。在小学只上半天课的新加坡,补习文化也是相当繁荣。
   
为什么会有误读?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和其社会经济制度、结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密不可分,但外来者往往只站在个体的角度去观察审视,很难做到全面深入。而且,这些观察者要么是短期考察交流,只能走马观花;要么缺乏对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形成判断主要是根据个人零碎的见闻和体验。更何况,这中间还有语言沟通的障碍,文化理解的隔阂。
   
一个生活小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常有人拿日本孩子冬天都穿短裤当例证,来批评中国的家长把孩子养得太娇气、过度保护,并由此上纲上线到“我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但前不久,一位在日本生活的中国妈妈专门就这个问题写了一篇文章,称日本孩子冬天确实穿得不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冷。东京冬天最冷一般也不到零摄氏度,而且日本社会环境设施完备,公共场所四季恒温,电车也是冬暖夏凉,所有座椅都带暖气,另外,日本的防寒内裤种类繁多。
   
由此可见,一个小小的穿衣问题都会有误读,更何况复杂庞大的教育问题。只是,在穿衣问题上出现误读不会有什么大碍,但在教育问题上存在误读,后果可就严重了。因为教育改革是以数亿学生为对象进行的规模庞大的实验,实验的结果决定着这些学生的身心发展、前途和命运,以及国家的未来。在误读误判基础上展开的改革,很容易走向歧途,那么受影响的将是一代人的发展质量。
   
著名教育学者顾明远教授曾针对如何学习和借鉴美国教育的问题说:“我们对其的学习与借鉴必须把握本质,而不是跟随表象,否则,当我们随他们的钟摆摆到一端的时候,也许它已经开始向另一端摆动了。”在本轮教改即将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我们应谨记这一点。
 
源地址:http://control.blog.sina.com.cn/admin/article/article_edit.php?blog_id=4ee63ce90102euob

路过

鸡蛋
6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回复 Fortran 2017-10-10 13:26
转自:百度的德国吧的讨论
能称得上一半的只有二战前诺贝尔化学奖里面,德国包揽了40%以上,这是最接近一半的数字了

有人说三分之的诺贝尔奖是德国人,真是可笑,更有人说一半甚至6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德国人。

看看事实:
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共颁发给202人,德国人有25人。德国占12%.
诺贝尔化学奖一共颁发给175人, 德国人有30人,德国占17%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共颁发给给202人,德国人有17人,德国占8.4%。

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共颁发了71次,德国只有一次,德国占1.4%。
诺贝尔文学奖一共颁发了112人,德国人有8位,德国占7.1%.

以上的德国人包括后来加入其它国家国籍的曾有过德国国籍的所有科学家。 也包括出生在其他国家,后来加入德国国籍的所有科学家。 比如爱因斯坦 玻恩等全部算给了德国。甚至一些根本没有德国血统,只是后来来到德国大学任教和定居,获得德国国籍的,也算在了德国名下。
回复 两颗元宵 2017-10-10 16:06
前几天我爸还专门发给我看。。。
回复 宁宁 2017-10-10 16:32
认识公司里两位HYPSM的经理,一以贯之的努力,工作比他们的每一个下属都努力
回复 Aegean 2017-10-10 16:50
教育不可以偏概全,更不可一叶障目
回复 天道酬勤2016 2017-10-11 09:16
德国人论智商比不过别人,这种奖项从来不是为这个民族准备的。
回复 糊涂爸爸 2017-10-12 08:44
Ursprüngliche Bezeichnung im Kaiserreich und Nennung im Grundgesetz[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Im Deutschen Kaiserreich (bis 1918) bezeichnete das Wort „Vorschule“ eine Schulform, die von der 1. bis zur 3. Klasse reichte. Sie konnte anstelle der Grundschule besucht werden, war ein Jahr kürzer und bereitete aufs Gymnasium vor. Ihr Besuch kostete erhebliche Gebühren, sodass er den wohlhabenderen Bevölkerungsschichten vorbehalten war. Dadurch hatten die Kinder aus diesen Schichten einen Vorteil in der weiteren höheren Bildung (Gymnasium, Universität). In der Weimarer Republik wurden die Vorschulen deshalb abgeschafft.
Noch heute findet sich im Art. 7 Abs. 6 des Grundgesetzes der Satz „Vorschulen bleiben aufgehoben“, der aus der Weimarer Reichsverfassung übernommen wurde. Der Satz bezieht sich auf die privaten Vorschulen, die auf den Besuch des Gymnasiums vorbereiten sollten. Sie wurden 1920 durch die kostenlose staatliche Grundschule ersetzt. Vorschulen sollen nach heutigem Sprachgebrauch auf die Grundschule vorbereiten.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4934号

GMT+8, 2024-5-7 21:09 , Processed in 0.027984 second(s), 17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