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和数理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也关联着一个家庭当前的喜怒哀乐。教育确实是百年大计,值得花时间探讨。父母是孩子最理所当然的老师,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
子曰:有教无类。
教,就是上行下效;类,就是比类,亦步亦趋;有无,就是一显一遮。
就是说言传身教,但不要求跟自己一样。反之,则不然。
所以说:有教无类,自诚而明。 嗯 说的有道理。
这样说来父母本身的综合素质是教育孩子的根本,能进一步提高是有必要的。
但是这个话题说起来千头万绪孩子没娘平地无一篑庐山烟雨踏破芒鞋乾坤纵而六子横五十三参一弹指弹指不留,
总之是无处下嘴。
或者先厘清一些基本概念再说吧,概念清晰了自己就能思考了。
我痛恨打字,有空就码点,尽量不太监。:lol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对象是猴子,一边是食物,一边是照片。
照片是风景的话,猴子们直奔食物。
照片是猴王的话,有猴子放弃食物去看照片。
照片是红彤彤母猴屁股的话,更多的猴子要看照片。
这个实验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崇拜权威是本能,所以先贴张照片,估计讨论起来能顺利点。 凤凰国学:人文教育缺失让中国数学家难以创新。
作者丘成桐。
丘先生学问让人景仰,而且关心教育,是个有担当的人,应该不反对别人为了教育贴照片。 幼儿园前人文,小学后应试,幼儿园期间过度
路过学习
同意,父母教孩子为人处事,这是影响孩子一辈子的事,学习也是一辈子的事,数理对大多数小朋友是阶段性任务
父母是孩子的天花板,这话真是有道理啊,鸡娃之前先鸡自己http://www.qianfanedu.cn//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17.png
进来学习学习
有教无类:
不是"通过教育,可以消除人原本的差别“么?
是”言传身教,但不要求跟自己一样“这个意思么?
自成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名则诚矣。 丘先生从秦时明月讲到崖山海战,从欧氏公理讲到黎曼猜想,从太史公史记讲到脂批红楼,
从庞加莱对偶讲到卡拉比猜想。纵横开阖上下千年,
虽然是科普,我还是对其中一些数理名称和内容根本不了解,惭愧。
讨论任何问题之前先要分类,文和理可以分类成文、理、即文即理、非文非理。或者说四个子集。
接下来的讨论基于以上分类,当然离开了人也就没有了讨论的必要,所以就有了文科生、理科生。
所以谈到文科生、理科生的时候是基于分类,不必先入为主对号入座。
本帖最后由 llerriver 于 2018-3-25 13:54 编辑
严童鞋 发表于 2018-3-25 00:48
有教无类:
不是"通过教育,可以消除人原本的差别“么?
是”言传身教,但不要求跟自己一样“这个意思么 ...
先要理解“教”和“类”的本义。
另外“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则义不壹、行无类也。”
虽然都是“无类”,但是“无”在两句里的意思不同,“类”都是“跟随”。
路过学习了
文艺的帖子被删了,看来这里的班主任是理科老师。
这样一本正经讨论是蛮搞笑的,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就这样吧,省得码字了。:lol 路过赚分,准备升级 本来懒得说了,既然有说的必要,那就接着说。
千帆兄,我看过贵公子的书法,写得不错,这就是文化。
文艺就是文化艺术,是一个人每个阶段都要接触和学习的,当然你认为不妥可以移到无话不说版块去。
公众论坛,在符合规定情况下每个人都应该有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力,我说的只代表我个人的一些观点,有争论正常。 自由表达观点,比起表达观点,很多人更关心的是自由。
什么才是自由呢?就继续文艺,和逻辑推理比可能效果更好。
与巴赫同时代的G.F.亨德尔的歌剧"里纳尔多"中一曲 “Lascia ch'io pianga( da“Rinaldo” )让我痛哭吧",
咏叹调部分,学过声乐的都熟悉,唱过的人也不少。歌词很简单,大意是:"让我痛哭吧,残酷的命运,痛苦和苦难,盼望自由的来临。"
可以先听莎拉·布莱曼唱的,估计能让很多人满意。
妄想着一分为二,用前后不同演绎来表达矛盾的主题。
问题是和现代垃圾音乐一样,除了轻浮,她还能表达什么呢。
再可以听Nathalie Stutzmann 的演唱,网上有视频。
小莎可以戴着耳麦到垃圾音乐剧里天王盖地虎去了。
一曲终了,只剩悲伤。
楼主好高深,看不懂:D 我的天,我恨码字,但是帖子一开,真是欲罢不能啊。:L
接着说文科生理科生。
文科生的思维有个比方,叫蛤蟆跳,只跳得一跳。
一跳是两点一线,但是你永远不知道它下一跳往东南西北,你如果跟着它,几下以后连你都找不着北了。
这个是跟小时候学校里学的阉割版的平面几何有一定关系,
以为全等三角形是天上掉下来的,只要背些定理做做题目就可以了。
欧几里得几何全程形式逻辑,非常严格的一步步推导,上一个命题就是下一个命题的条件。
所以如果能吧一本《几何原本》从头到底看一遍,不单单是明白了几何意义上的勾股定理、黄金分割、余弦定理等,
如果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美,那是人类思维中最绚丽的音符,培养出了兴趣那就等于打开了一扇门。
只剩悲伤么?前任柏林爱乐指挥,在一次访谈中说“安魂曲”之类的结束之后他希望台下不要鼓掌,台上台下持续安静。
如果说死亡要悲伤平静,那么带着死同来的生又有什么值得高兴鼓掌的?BBC的电影“四重唱”里有句台词说得不错:”什么是歌剧?就是背后被刺了一刀,不是喊出来而是唱出来。”严格来说,所有不能直面生死的艺术都是伪艺术。 电影“Farinelli”,“绝代妖姬”也不知道是谁弄了这么个自以为是的垃圾名字,
剧情安排亨德尔本人听阉人法瑞内利唱了此曲,亨德尔充满恶意不屑与怜悯地居高临下的审判:
“愿上帝赐你力量,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唱那首你从我这里偷走的歌吧,法瑞内利。”
完整地看完电影,就可以讨论下什么是自由了。
接着说理科生,理科生的思维特点是一根筋的形式逻辑。
理科生是接受过逻辑训练的,脑子里因为所以很清楚,
认为科学就是上帝,一个封闭的自定义的自洽的可应用的系统就应该是没有缺陷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长达2000年的时期里总有人试图去证明欧几里得的第五公设,
锐角边、相似三角形地折腾,最后都是不加证明地假定了某个与第五公设等价的命题,
如果说正因为有了第五公设,欧几里得几何才是完美的,理科生的逻辑链又要断了。 音乐就是音乐,不在于阉人的声音,不在花腔,无关亨德尔和巴洛克时代,无关歌剧和电影原本的内容。
这里只关苦难,自由。
不是苦难和自由,不是苦难中的自由,不是自由中的苦难,甚至不是苦难不是自由。
就如同牛奶中汩汩而起的鲜血,非红非白非牛奶非鲜血,是纯白的鲜血,鲜红的牛奶。
苦难即是自由!这才是真自由,大自由。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电影《勇敢的心》最后,一声撕心裂肺的“自由”伴随着死亡与痛苦。
有人喜欢说说别人家的自由。喏,这就是别人家的自由,和你想的一样吗? 因为文化和历史原因,每个人看问题都会不由自主地带上偏见。
带着偏见是见不到问题本质的。
因苗辨地易,因地辨苗难。眼光只局限在当下,是看不清因果和未来的。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盛世的画卷在慢慢展开,仓廪实而知礼节,不用着急的。
我可能书生意气,但这确是我最强烈的愿望。 丘先生文章结尾处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感慨,确实是一个登顶者的感叹。
然而且慢,有情说法且不问,眼处闻声作么生?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红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古今众人只识得歌伎舞女章台柳,说什么小山工于言情伤心人也,
”路隔银河犹可借,人间离恨何年罢。"
皆是痴人说梦!
更识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否?
全词时间上安排,上片说去,下片先来后今。眼目是“舞低”两句。
舞低之姿如岸边烟柳拂空、水上楼心月光,歌罢之韵如桃花香自影扇来风。
一切声色直如梦幻泡影,总不如玉钟捧彩袖,红颜一醉休。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便是无情也断肠,直当拍案绝倒,浮以大白,人生如此足矣。
谢谢各位看贴,谢谢谢谢。就这样吧! 做个记号,到电脑上再慢慢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