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效应”下的教育没有未来
什么是“剧场效应”?
百度关于“剧场效应”的解释有两条。
第一条是大学者卢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当时的巴黎成了一个大剧场,每个巴黎人在巴黎这个剧场中观剧,同时又主动被动的参与演出。所有人既是观众,又是参与演出的演员。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人们完成了自我的异化。
第二条是个经济学概念。大意是说,如果剧院突然着火了,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每个人都选择快速奔跑出去。导致的结果是大家拥堵在大门口,形成了集体的悲剧。寓意是指:个人最求利益最大化会导致集体秩序失衡,最后形成整体悲剧。
在这两个概念中,共同点是个人角色和社会环境的失衡。
当每个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会破坏其他人的利益。大家都这么做,最终结果是谁的利益都不能最大化,甚至可能出现整体利益的最小化。
这就是“无序”局面。
“无序”的结局通常是“双输”“多输”甚至“全输”。到最后,往往没有一个赢家。“恶序”的结局通常是“单赢”,一般至少有一个赢家。“无序”导致的结果比“恶序”还要坏。
这就是,为什么“坏秩序”比“无秩序”要好一些的解释。所以,秩序就显得重要了,法律就显得重要了。“良序”的出发点不是维护局部利益(不管是弱者,还是强者)的最大化,而是维护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糟糕的是,当下教育从未建立过“良序”,一直在各种“坏序”中沦陷,然后终于无可挽回的坠入了“无序”的深渊。
另一种“剧场效应”
来说一种又相似,又略有不同的“剧场效应”。
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可能是为了看的更清楚,也可能因为身高较矮),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求助剧场管理员,管理员却不在岗位。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有什么区别吗?
先站起来看戏的人在短时间内看的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来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来几乎相同。
只是,所有人都成了站着看戏,所有人都更累了。
所有人,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得到了和原来一样的(甚至更差)观剧效果。
更悲剧的是,虽然大家都更累了,但不会有任何人选择坐下来看戏。
因为,谁选择坐下来,谁就啥也看不到。
相反,还会有人开始站在椅子上看戏,引发更多的人也站在椅子上看戏。
于是,一种空前的奇观出现了,某处的椅子不是用来坐的,而是用来站的。
结果,破坏秩序的人没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则是受害者。
表面上,要怪那个破坏秩序,先站起来的观众,是他,首先破坏了秩序。
实际上,真正的责任人,应该是剧场的管理员,毕竟,他是秩序维护者。
“剧场效应”绑架教育举例
“剧场效应”正在中国教育泛滥成灾。中国教育被恶性失序绑架,在每况愈下中加速坠落。
01
举例一:不断延长的上课时间。
学生应该每天有多长时间的学习时间?国家有规定,生理也有规律。然而,“剧场效应”却一再突破国家规定和学生健康的底线。
以普通人口大省的高中阶段为例,其逻辑演变如下:
第一阶段(坐着看戏):所有学校都按国家规定执行,比如一周上五天课,每天上8节课,没有早晚自习,挺和谐的。
第二阶段(个别人站起来看戏):突然,有个学校改成一周上六天课,每天上10节课,结果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赢得了家长的好评和追捧。
第三阶段(所有人站起来看戏):于是,其他学校迫于业绩考评和家长的压力,也被迫跟进。一段时间后,学校都成了六天上课制。一个学校不守规矩必然演变成所有学校都不守规矩(除了那些自己放弃竞争的所谓“烂校”)。于是大家的办学时间达成了新的平衡。
第四阶段(站在椅子上看戏):某些学校索性失去下限,改成两周休息一次,加上早晚自习。更有甚至发展到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才休息。于是,其他学校也被迫跟进。
如此愈演愈烈,甚至有的学校一个月才休息半天,尽管骇人听闻,但比比皆是。
尽管有部分学校迫于压力,没有完全跟进,但再也没有任何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胆敢回到五天上课制、不上早晚自习的起始状态了。所有学校都退不回去了。
当大家都变本加厉的延长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后,所有学校在这个恐怖的节奏下达成了新的平衡:先延长时间的学校在一小段时间内取得一定优势(如某些县中),但随着其他学校的迅速跟进(市中、省中也在上课时间上“县中化”),这些先发学校的优势也逐渐丧失。各个学校与原来五天工作制的情况下比较,办学成绩和排序没有本质变化。不同点是:所有学校、学生、教师都更累了,但得到的仍是原来那个排名而已。只是,谁也不敢再回到五天工作制,谁也不敢退回去了。
02
举例二:愈演愈烈的补课。
上述举例说的一般是高中。高中,似乎是政策监管的特区。初中和小学,国家政策还是卡的比较严的,毕竟,对这么小的孩子们下手,大多公办学校还是略感不好意思的。于是,另一个替代品上场了:补习班。
第一阶段(没有人上补习班):班里同学们学习成绩有好有差,好在老师和家长们并未特别在意孩子们成绩好坏,几乎没有人会为了提高分数上补习班。这是起始状态。回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学校,那时社会上几乎没有补习班这种鬼东西存在。
第二阶段(个别人上补习班):突然,有同学利用周末时间补课,或者是上的补习班,或者是找的一对一的家教,短时间内提升了自己的成绩排名,引发了其他家长的效仿。
第三阶段(大部分人上补习班):于是,竞争愈演愈烈,别人上补习班成绩提升了,你不上补习班就相对落后。班级里几乎所有同学都上了补习班。结果大家的成绩排序又回到了起始状态。
第四阶段(追求名牌补习班和名校老师):上补习班已经不够给力了,需要上名牌补习班,找名校老师补习。“你家孩子报的哪个补习班?”,已经成了很多家长聊天的中心话题。某些“名牌补习班”一位难求,招生甚至比公办名校还牛气,放学时常常造成交通拥堵。一些“名校老师”更是炙手可热,大赚钞票。更有补习班或老师违规宣传,拉大旗扯虎皮者有之,李鬼冒充李逵有之,坑蒙拐骗者也不乏其人。
过去是学习差的上补习班,现在是学习好的上补习班。为什么好学生也上补习班?因为别的好学生也正在补习,正在变得更好,你不努力就会落后!至于学习差的,甚至连补习班也不收。好多补习班,要报名需要先考试,掏钱还不一定让你来上。
如此愈演愈烈,可苦了家长和孩子们了。
吊诡的是,如此恶性竞相上补习班的结果,得到的是和原来一样的排序和升学结果。不同点在于:家长们的经济负担更沉重了,孩子们的童年更加悲催了。而补习班和补习老师则大肆敛财,喜笑颜开。道理都明白:如果大家都想通了,都不上补习班,给孩子们减负,给家长们松绑,不好吗?但,谁也回不去了!因为谁也不敢也不愿先停下来!谁先停下来谁吃亏啊。
03
举例三:疯狂的作业。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作业落九天。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班作业到客船。
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
衣带渐宽终不悔,作业消得人憔悴。
……
关于作业的吐槽已经太多太多。
前一段微信朋友圈一篇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推文一度刷屏。文中提到:陪孩子写作业成了危险工种,陪写作业导致家长心肌梗塞。还开出了陪孩子写作业的必读书目:第一阶段《亲密育儿百科》、《孩子你慢慢来》、《让孩子做主》,第二阶段《莫生气》、《佛经》、《老子》、《论持久战》,第三阶段《心脏病的预防与防治》、《高血压降压宝典》、《强迫症的自我恢复》,第四阶段《活着》……
作业,又是如何理直气壮的在蹂躏学生的同时又折磨着家长呢?
同样,可以在“剧场效应”中找到答案。
第一阶段(作业不多):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作业的童年时期,那时科目少,作业也少且简单,放学也早。完成作业都不是问题,写完作业还能愉快的玩耍。课余男生上树掏鸟窝,下河捉鱼鳖,女生跳皮筋,做手工,都是学生时代的常态。
第二阶段(作业变多):某些科目或老师增加了作业,这门科目成绩立竿见影的提升,迫于考评的压力,其他各科纷纷跟进。
第三阶段(作业变态):只增加作业数量已经过时了,作业的种类和形态也与时俱进。除了老师改的作业,还有家长改的作业,除了课内作业,还有课外作业、展示作业、探究作业、网络教育作业、全程签字改错、微信打卡、拍照上传……。作业已经成了家庭和谐的头等大事。
第四阶段(作业发疯):作业,重在落实,落实,关键在家长。写作业成了衡量学生学习态度和家长对学校支持力度的最重要维度。不写作业要罚站,甚至停课,在许多学校已成为常态;监督作业不力的家长被请到学校面谈也屡见不鲜。
同样悲剧的是,当每个学生和每个学校都多写了这么多作业后,他们成绩排序与作业少时并不会有显著变化。只是,所有的老师、学生、家长都更加疲惫不堪,日益心力交瘁。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多写了这么多作业后,学生们对学习这件事充满了厌恶,对学校这个东西充满了憎恨。学校?不存在的,只是一个集中起来被惩罚写作业抄作业罚作业的地方而已。尤为要命的是:谁也停不下来了,谁也不敢少布置作业,谁也不敢不布置作业。
君不见,高堂明镜写作业,朝如青丝暮成雪。
君不见,车辚辚,马萧萧,行人作业各在腰。
君不见,望长城内外,唯余作业;大河上下,作
业滔滔。
君不见,作业正在侵蚀休息,驱赶娱乐,摧毁健康,破坏亲情,奴役未来。
孩子们未必能赢在起跑线,可能要先累死在作业本中。
04
举例四:尴尬的优秀教师。
疯狂的恶性竞争不但鲸吞着学生和家长,也蹂躏着教师,甚至使课堂生态发生逆向淘汰。
前几天和一个初中学校的老师聊天。她是一位有近二十年教龄的优秀政治教师,教学成绩一贯优秀,课堂有趣有料,深受学生欢迎,也在各类公开课竞赛中名列前茅。然而,这位公认的爱岗敬业的资深优秀教师却尴尬又无奈地成为了学校考评体系中的“后进教师”。
究竟是发生了些什么呢?
事情是这样的,这所中学师资不够,学校让一个职员(完全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学的是体育专业,不是政治专业。)代理几个班的政治课。这位代理老师缺乏政治课的理论和专业素养,所以也谈不上什么课堂技巧,更没有什么情景化,探究化教学。上课先用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划一下重点,剩余三十分钟采取各种手段让学生背,人人过关的背诵。背不熟的同学下课后就到办公室接着背诵,完不成背诵任务的约谈家长。
一学期后,这个老师带的成绩遥遥领先。学校领导对代课的“外行教师”刮目相看,赞誉有加。批评政治学科其他老师是“假内行”,要向这位代课老师学习提高成绩的“先进经验”。
于是,这个学校的课堂也呈现出类似的“剧场效应”,老师们放下了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课堂不再采取信息技术,不再拓展课外资源,不再讨论展示,不再钻研教材教法,也无心学习什么课改经验,全部变成了背书+默写的教学方式。
课堂生态彻底沦陷。
当所有课堂都沦为了背背背,练练练后,学生的成绩又回到了原来的排序,所有的老师业绩也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只是,学生们更累了,更厌学了,因为课堂变得“没意思”了。
只是,老师们更傻了,更倦怠了,因为教学变成了体力劳动。
你看,本应该读书、思考、讨论、滋养灵魂,激发思想,孕育智慧的学校正沦为制造背书机器,批量生产文盲,摧毁文化血脉,扼杀创造力的集中营。
这就是“剧场效应”泛滥的恶果。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
05
举例五:肆无忌惮的超级中学。
当“剧场效应”相互叠加,把封闭管理+集中补课+集中训练+违规招生等几种剧场效应形成组合拳时,一种人类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怪胎横空出世了,这就是:超级中学。
其他国家皆无,唯我华夏独有。
历史从未出现,当下愈演愈烈。
第一阶段(没有超级中学):各个学校按国家政策有序招生,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第二阶段(超级中学崛起):某个中学采取超常手段,延长在校时间,周末补课,尤其是采取重金吸引外地尖子生源和外地优秀教师,升学率突飞猛进。并迅速扩大招生规模。
第三阶段(超级中学膨胀):随着升学率上涨和招生规模扩大,超级中学对周边的优质生源和优秀师资形成虹吸效应,并通过“借读生”“分校生”“补习生”的高昂学费获得丰厚的利益回报,然后再用雄厚的资金继续吸引外围甚至全省的优质生源和全国的优秀师资,形成办学规模扩大+垄断尖子生+资金链回报+声誉提升的滚雪球效应。
第四阶段(超级中学模式推广):随着一两所超级中学的崛起,其他有实力的中学也步超级中学后尘;无实力的周边县区中学招生和办学水平快速下滑,甚至全省范围内的普通中学陷入大面积的崩塌。
结局:只要是有超级中学存在的地区或省份,所有学生的求学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其一、进入超级中学的尖子生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比拼过越来越高的分数线;
其二、单靠分数无缘进入超级中学的中等生,他们必须花费大把的高昂学费(高达几万甚至几十万)才能获得超级中学的学位,升学的经济成本剧增,事实上是扼杀了中下阶层子弟的上升通道;
其三、具备学习潜力,但经济条件较差的普通学生,只能在日益塌陷的普通中学读书,求学之路更加艰难,上升通道更加狭窄;
其四、至于原本学习成绩较差的一般学生,只能早早辍学打工。
超级中学的存在并未真正提升所在省份的教育质量,也不会增加名牌大学在该省的招生量。只是让该省的学生更累,老师更累,普通中学沦陷,家长经济负担剧增。
而超级中学,实际上是超级中学的管理层,才是这种变态“剧场效应”的唯一获利者。
可是,你以为超级中学的滋味好受吗?
未必。
超级中学如同在刀尖上跳舞的获利者,风口浪尖,高处不胜寒,它时刻在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它不敢有丝毫放松,它根本停不下来。只要它稍一闪失,略一失误,其他超级中学就会迅速取而代之。
谁也停不下来。
变态的陀螺要想稳定,只能加速旋转。
只要放慢了旋转步伐,就意味着崩溃。谁是“剧场效应”的受害者?
“剧场效应”覆盖之下,人人皆是受害者。.
孩子们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本来他们不必写这么多作业,上这么多补习班,熬这么多夜。他们本来可以有充足的睡眠,有愉快的游戏,有郊游,有闲暇,可以发呆,可以跑步,可以读书,可以写诗,可以交友……。可是现在的孩子们真是太苦太累了。熬夜到十一点十二点的小学生并不罕见,通宵写作业的中学生也不乏其人。至于传说中的双休,不是在作业中度过,就是在补习班之间穿梭。可他们如此辛苦,得到的不过是和原来几乎一样的结果。在被如此单调机械枯燥的约束十几年后,他们离开学校时,往往对读书这件事充满了厌倦。你还能指望这一代人有什么创新精神?
家长们也是受害者。钱包被掏空了,身体被榨干了,亲子关系被破坏了。成功者永远是少数,大多数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也陆续破灭。为了孩子的未来透支了孩子的成长,为了所谓的分数摧毁了家庭的和谐,结果到头来才发现,所谓的高分并不能带来传说中的成功。当孩子身心破坏,当亲情残破不堪,即使少数孩子出人头地功成名就,这样的成功又有何意义呢?
老师们也逃不过。表面看某些老师从补习中获利不少,但大多数老师舍弃了自己的健康和家人,也未必能成就学生的辉煌。学生辛苦,家长心苦,老师命苦。工作时间如此之长,法律规定的双休日和寒暑假,对于中国的高中教师来时,一直是个遥远的传说。更为滑稽的是,在付出如此高强度的劳动后,他们终究会发现,自己培养的学生除了获得几个分数,在人格、道德、思想等方面几乎毫无建树。
从本质上看,“剧场效应”绑架了教育。在恶性竞争中,教育实现了自我异化。学校在制造文盲,教育在摧残文明。
往大了说,几代人全部沉浸在考试中不能自拔,如此成长起来的人才,其创新能力不容乐观。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了,我们的大部分工业品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了,可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水平又位居世界第几呢?
百度一下 维度打击
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有几个人能跳出这个怪圈
看不见的手原理
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来的。这一命题的含义: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力图追求个人满足,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但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社会利益,并且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的效果更大
好文 一直觉得就是影院效应 用剧场效应更合适 可是 该怎么办呢?
剧场效应形容现在的教育实在太贴切了
虎妞传说 发表于 2018-7-17 23: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不见的手原理
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来的。这一命题的含义: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力图追求个 ...
市场失衡的现象普遍且频繁。
左手国富论,
右手道德情操论:人类生活的不幸和混乱,主要原因在于高估了一种境况和另一种境况之间的差别。
难得一见的好文,留爪纪念。
如果作者能系统的给出好的解决方案就更好了。其实作者已经说了,剧场失序的责任主要在于制度的不明确,或者即使有制度,而制度的维护者并没有严格执行,甚至有制度维护者鼓励了先得利者的行为。解决问题的根源也在于好的制度,而更关键的在于制度的执行力度。教委三番五次不允许超纲教学,民办学校甚至部分公办学校都在明目张胆的超纲,培训机构更是无所顾忌。制度默许甚至鼓励了部分人可以站在椅子上看戏,那坐着看戏的人会出现不安,骚动自然也是难以避免的了。
好文
解决方法呢?
好文! 每个人都在推托是受大环境胁迫并期待解决方案,但是不良行为和环境被强行制止时又纷纷抱怨并力图维持现状
人都是不自觉的,尤其是某些文化环境下的人,甚至习惯了并认同社会达尔文主义,对这样的群体,只能寄希望于剧场里的管理者,如果管理者也不堪的话,大概只能考虑换剧场了
本帖最后由 micheel_zyy 于 2018-7-18 13:57 编辑
剧场效应其实有一个隐含假设,就是不管观众怎么坐也好站也好,看的戏剧内容和精彩程度是不会变的。
就是说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是不变的。
这与教育投入程度的增加有些不同,教育投入增加,至少大家的平均成绩提高了,长期来说,受教育年限也提高了。
目前问题是把义务教育=平均教育,而且是向下拉平,导致公立教育的水平无法满足未来就业和眼前升学的要求。看得见的手走偏了,看不见的手就来补充了。
phUmoaO4ek 发表于 2018-7-18 06: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文! 每个人都在推托是受大环境胁迫并期待解决方案,但是不良行为和环境被强行制止时又纷纷抱怨并力图维持 ...
你这句话让我想到了鲁迅对国人的批判,的确就是如此
本帖最后由 令狐777 于 2018-7-18 07:51 编辑
家有两娃 发表于 2018-7-18 00: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文 一直觉得就是影院效应 用剧场效应更合适 可是 该怎么办呢?
“让领导先走!!!”
一针见血啊
在剧院看戏,站着看,坐着看,都是同一出戏,学习则完全不一样
感觉很无奈,我内心很想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多一些甜蜜的一起玩耍的时光,可现实是大部分时间都让给辅导学习。
在没有足够多的大学资源和足够好的就业形势之前,谈什么减负,还把矛盾指向鸡血家长和教育机构都是扯淡。
所有人都在这部剧里奔波努力着
很有道理!我竟然看完了
现实却无奈
所以现在有一部分父母意识到减负 跟孩子身心健康比起来 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但这个剧场坑还是要占几个的
如果作者能系统的给出好的解决方案就更好了。其实作者已经说了,剧场失序的责任主要在于制度的不明确,或者即使有制度,而制度的维护者并没有严格执行,甚至有制度维护者鼓励了先得利者的行为。解决问题的根源也在于好的制度,而更关键的在于制度的执行力度。教委三番五次不允许超纲教学,民办学校甚至部分公办学校都在明目张胆的超纲,培训机构更是无所顾忌。制度默许甚至鼓励了部分人可以站在椅子上看戏,那坐着看戏的人会出现不安,骚动自然也是难以避免的了。
不用整啥高大上,群众朴素的思路就是,啥赚钱多啥赚钱稳定朝哪走。
只要制度保障985码农赚的比超市收银多不了多少(可以学某些国家通过收100%高工资税调节贫富差异),不工作拿福利比超市收银少不了多少,你看看还有几个奋斗的。 虽然现阶段教育剧场效应让我们很无奈,但从宏观角度也是能看到,教育力度和经济的发展是成正比的。在日本“宽松教育”的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也都能看到日本整体经济停滞和国力下降。至于我看来剧场效应不是绝对负面的,但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就较难衡量了
这个答案是无解dq
上海的孩子苦啊
哎,事实如此,太变态了 一种剧场性的教育都是如此在里面 http://nclfgj.com/x1.jpghttp://nclfgj.com/x2.jpghttp://nclfgj.com/x3.jpghttp://nclfgj.com/x4.jpghttp://nclfgj.com/x5.jpghttp://nclfgj.com/x6.jpghttp://nclfgj.com/x8.jpghttp://nclfgj.com/x7.jpghttp://nclfgj.com/x9.jpghttp://nclfgj.com/x10.jpghttp://nclfgj.com/x11.jpghttp://nclfgj.com/x12.jpghttp://nclfgj.com/x13.jpg
说的太好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