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带给我人生另外的精彩...世界冠军陈耀烨同学关铂云的切身分享...(zz)
以下文章来源于云起微尘里 ,作者关铂云宝贝们大家好,我是关铂云。
现在给孩子报兴趣班的我们,曾经也是被父母逼着上兴趣班的孩子。相似的烦恼,相似的焦虑。当妈之后的我,也一直犹豫孩子到底要不要上兴趣班。
在梳理思路的时候我写下了这篇文章,意料之外地,在知乎瞬间冲到20万+的阅读量。
写自己过去的真实经历和感受,确实可以带来对未来的方向和启发。与大家共勉。
正文大约6500字
预计阅读时间20分钟。
我以自己的经历为蓝本,总结下竞技型兴趣班带给孩子的好处:
对客观事实的接受能力,受挫能力,以及公平意识
培养大局观
培养理性思维
培养独立性
批判性思维
以及可能的“坏处”:
性价比不高+专业选手的困境
有时候严谨的思维容易使人不敢于尝试和探索
过于淡然/虚荣心锐减
我自己5岁半开始学围棋,半专业半业余式的学了5年,每年寒暑假参加升段赛和少儿围棋赛,成绩是市里女子组的前三名,停止下棋时的段位是业余4段。现在的世界冠军陈耀烨曾经是我的围棋班同学(向他致敬),现在经常出现在职业赛场的和电视解说的一些棋手,当初也是我的同学(也向他们致敬,因为我深知当职业选择需要付出什么)。
陈年旧照:幼年的我和陈耀烨在千人围棋大赛
1,对客观事实的接受能力,受挫能力,以及公平意识
决定让我学围棋的是我爸,他自己是围棋爱好者,一个性格内向思维严谨的靠谱男,他认为围棋是特别公平的一项竞技。
参与竞技性活动(如棋类、各种体育项目),会比展示型活动(如钢琴、画画等)经历更频繁和更客观的失败(输就是输,赢就是赢,与裁判和评委的主观感想无关),并且意识到“硬实力”的重要性。
同时,这个“对客观事实的接受能力”/“接受挫折的能力”也成为了一些小孩不能坚持学围棋的第一道坎:
我上的第一个围棋班学员50人,是启蒙班(教教基本规则之类的,然后捉对下着玩),都是5-8岁的小孩子,每周一次课。3年后仍然还在学棋的孩子,就只剩了3个人(少儿围棋的圈子很小,比赛全是熟面孔,大家都认识)。
有一些家长总结为围棋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的兴趣班”,我个人的感觉是,画画啊跳舞啊钢琴啊,估计也是一样的流失率,但不能留在围棋班的孩子的流失要迅速得多,因为你能看到初级班有好多小孩输了棋在那里哭,哭几次之后孩子受不了家长也受不了了。这种受不了很多时候还不是能够硬扳过来的,嗯,我儿子也学围棋来的,一输了就哭, 用我爸的话说就是特别“输不起”。后来实在是太折磨了就不学了。
我童年下棋的这几年从来没有因为输棋而哭过,之后也没有因为人生中的其他失败而哭过,这个更多的是看个人性格吧(此处并没有傲娇脸,因为我并不喜欢下棋,但性格里的隐忍让我在一个不喜欢的活动中坚持了5年,也是痛的)。
很多家长惯性地认为“持之以恒”是个好事,或者说,学什么东西能够一直坚持下来是个好事。我不赞同。我觉得那些不能接受“输”/“失败”而停止下棋的孩子,对他们来讲也是好事,这种过滤会自动留下能承受非黑即白的失败的孩子,也会让那些不能承受这种严酷失败的孩子去其他更艺术更感性或者更柔和的领域寻找他们的激情。没准当了艺术家,或者成功的销售人员。
但总的来说,下棋的孩子在人生更早的时候意识到输的残酷、赢的美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比同龄人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风险承受力,成年之后类似的经历就是做生意了,生意中的输赢很残酷,让我想起了Game of Throne剧里的混乱时代,多牛逼的将军,一个不小心被杀了,那么死了就是死了——下棋、生意、战争,这三者的相似,没有在棋局中输过的孩子,很可能要用成年后更惨重的失败来领会。
每一局棋,都像一次人生。每一步棋,都是一次选择。下棋的孩子会在实践中懂得3个基本道理:
A.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B.笑到最后才算赢
C.人生没有后悔药
2,培养大局观
这是我爸爸当初让我下棋的初衷吧。我下棋的时候还无法理解“大局观”的好处,但现在回想起我小时候的成长轨迹,深深感谢围棋带给我的大局观。
轻重缓急和节奏感是下棋的时候不知不觉学会的,是把一个“定式”走完,还是“脱先”(不应对当前对方的这一招)去抢占另一个地方,每一步都是有质(方向性决定)+量(精确到几目的衡量)的把握,每一步也都是战略+战术的组合。
我们总听见“人生如棋,棋如人生”这句话,围棋就像微缩的人生,下棋过程中你一次次地模拟了选择的过程,一局棋只有1-2个小时就结束了,思考的时间和影响因素也不那么多,习惯了做选择的思考模式,在面对人生选择时,面对更复杂的情况和更长的战线,我觉得下棋的孩子能做出更理智的决定。
棋手都知道开局的重要性,早期的一个昏招,可能导致一直被动、中盘和收官拼命挽回都不管用。人生也是如此,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打开方式,其实真的有可能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走向(额,不要说比尔盖茨辍学了啥的,他辍学之前也是牛人)。
我从小学2年级开始使用作息时间表,就是上学以外的时间都是很规律的安排(因为3年级时候已经每周一三五六日都有围棋课了),寒暑假除了打比赛自己也会安排读各种课外书;4-5年级开始有了人生的长、中、短期目标(30年、10年、5年、1年和当月目标),接近小学毕业的时候确定了要上重点高中的目标,初中毕业的时候确定了要上世界一流名牌大学的目标,高中毕业的时候确立了未来的财务目标。
也就是说,我的目标执行通常比那个事件的发生时间早5-6年——如果正常是在初二这一年打算考重点高中,我大概在小学4年级就在为考重点高中做准备了(比如先要上个重点初中)。
现在回看,我的每一个短期目标都完成了,长期目标都超额完成了。(初中、高中都是自己考上的重点,高三被世界T20的大学录取,大学期间完成结婚生子,在没有父母帮忙的情况下一边带孩子一边上学、正常4年毕业,毕业第一年用自己赚的钱买了第一套房)
小时候我不太贪玩,我觉得和下棋造就的大局观有关——那时候我就觉得,一个小孩子能玩出什么花样来,可能晚回家半小时就觉得很刺激了,不如多读书多长见识进入到更好的圈子,牛X了之后世界都是我的。(捂脸,那时候还是很有雄心壮志的)。童年的我无法想象人生到底可以多好玩,但直觉告诉我,长大了之后肯定比小时候玩的精彩,所以小时候要多吃苦多努力,造就一个好的开盘,中盘和收官就会轻松许多吧。
3,培养理性思维
我们围棋班的人,理科都特别好。当时我所在城区的区数学奥校是淘汰制,每年淘汰一半的人,(比如1年级奥校班3200人,到6年级就只剩了100人)。到6年级的时候,我们小学年级里只剩我一个人还在奥校班了。我就知道,我这小学很一般。
因为当时围棋班的同学基本都没被奥校淘汰,还有一个围棋班同学正好和我一个高中,他一直在理科实验班。而且围棋造就的理性思维,并不会伤害到一个人的艺术性——我们围棋班另一个同学,钢琴弹得特别好,老师说他下棋的时候“有弹性、有节奏”,言外之意就是钢琴还帮助了他的棋力。
总之,就是棋类造就的思维方式,很难让一个人不理智。不理智会输啊,整天输谁都不乐意啊。
4,培养独立性
从小学2年级开始,我就独自坐公交车去上围棋课了。每周一三五六日,下午4点到9点。风雨无阻很多年。年幼的我一个人走在街上,一直匆匆忙忙,觉得某种意义上,我需要“顶天立地”。
这几年在追剧Game of Throne的时候,觉得打仗、下棋、做生意这3者有着迷之相似。记不记得GOT第一季,刚把脸认熟悉,以为的主角就一个个的挂掉了,无论你是勇士、将军、国相甚至是国王,混乱年代说死就死。活生生的一个人啊,父母花了那么多大米把他喂大,这人又自己努力成为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良将,呱唧一下, 死了。特别可惜,特别残酷。
下棋也是,如果棋也是一条生命,你输棋的时候,这盘棋的一生就惨烈地结束了。生意也是,运筹帷幄辛辛苦苦,把一个商业模式从baby状精心抚育到成熟壮大,但随着世界的变化,生意也有一个自然的生长凋落规律,看看那些曾经巨头的企业的倒闭。
下棋的时候,你就是这个将军,你就是这个企业的CEO,你需要让自己活下去、活得更久一点、笑到最后。每一步棋都是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是棋手需要独立做决定的。孩子在下棋的过程中,其实是无数次模拟了战争里将军的角色,他要依靠自己的判断,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断,输了,自己要承担全责。这一点我认为所有的一对一竞技性比赛(棋类、单打的球类)独有的残酷和魅力——你是将、你是王、你是自己世界的全部主宰,请好好把握。
在这里我啰嗦一句如何迁移这种培养独立性的本质:留学生&留学生的家长们,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孩子出国适应一小段时间之后,让他们买个小房子,建立sense of ownership。如果孩子小时候没有“全权负责”过什么,房屋的所有权是一个相当具有仪式感的标志,做research,看房,产权交接,房屋维修管理,甚至出租给同学,哪怕首付是家长出的,也是一个孩子感知“责任感”的重大经历,比他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负责要具象得多。
5,批判性思维
我一直认为:对儿童稚嫩的头脑而言 ,最可怕的是从众、人云亦云和盲信权威【个人观点,不参与辩论】。分解如下:
假设多数为人父母者都希望孩子成功/快乐/安康,总结成一个字就是“好”呗——维持自己这一代的幸福水准,或者比自己更幸福(e.g. 实现物质或者精神的阶级飞越)。无论是孩子在父母所在阶级和水准上进行匀速运动,或者加速运动,这个社会的基本规律都是不进则退,孩子保持或者上升都需要有竞争力,最起码上平均线吧。
我一向认为,洗脑不分东西方、institutionalization不分国界,无论是道德、原则、规矩都是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为多数人可以保持和平而制定的。也就是说,所有“大众”的理念都是需要绝大多数人能懂、能为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利益最大化而非为了某一个个体最大化其自身境界制定的。
通俗地讲,假如你家孩子一直在吸收、重复、深化特别大众的、基数最大的信息(比如微信朋友圈那些“转疯了!每天吃一勺,天天熬夜也可以长命百岁!”“快看!10分钟读懂红楼梦”)而不能主动判别,他对有效信息的阈值将很低,继而,他很难在学生时代至关重要的十几年里保持意识的高速增长、对世界的理解力也将很有限——而在同龄人的竞争中,这种加速的力量是指数增长的差距。借图表达一下:
于是,批判性思维对于一个孩子的长期成长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很简单的分类就是听到一个观点的时候 ,先去自己判别一下,正反面都想一想,再决定信不信。
下围棋恰好是这样一个过程:围棋的每一步都是树状选择(高大上一点就是近年来流行的“思维导图”),要在脑子里跟自己作斗争——我这一步走这里,对方最好的应招是什么,然后我怎么走,还有什么其他可能;如果是复盘的时候,大家有了争论,对于哪个好哪个不好,也都可以再多下几步来验证 。权威?不存在的。请用事实说话。
我觉得在批判性思维这一点上西方教育是早于咱们中国的。在北美,我娃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学fact vs opinion的差别;那天娃犯错误被爸爸罚了,各种不服+赌气,过了一会儿他看见爸爸把一个他本以为无法组装的玩具给装好了,就很感激地说"thanks for letting me know it works",表达这个感谢的时候和之前对于他爸罚他的怨气是完全分开的,这种对观点和事实的区分、就事论事、不把对同一个人的愤怒和感激做叠加,我认为都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点。
独立性强+有批判性思维的孩子,对迷信(我定义迷信为"在没有深入研究的情况下盲目地信或不信",注意:“盲目地不信”也算一种迷信)、权威、别人的言论会具有极强的抵抗力,因为他们知道人生是自己的,你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工作,那些随口劝你“想那么多干嘛,多玩一会儿呗”的人可不会给你兜底。
下面说竞技型兴趣班的“坏处”啦,谈不上是坏处,只能说是一些需要考虑的和去平衡的方面吧。
1,性价比不高+专业选手的困境
我家属于普通工薪阶层,最开始每周一次课的学费还好,但很快,到了每周一三五六日都上课的这种频率(半专业)的时候,围棋课的学费就远超数学奥校和英语班了。那是20多年前,现在我不了解行情了。但当时我家的钱基本都花在了我的课外班上,我长大之后把“我赚钱能力的增长速度一定要超过父母的衰老乘以通货膨胀的速度”放在了首位,因为我父母为了培养我完全没存款,也没做任何房产投资,我非常愧疚。
很多特长班,孩子到了10岁、11岁的时候,会面临业余vs专业的选择。
如果成为专业选手,就意味着更贵的学费和放弃学业——专业棋手就像运动员一样,下棋为主,上学为辅。一个运动员不可能每天7am-5pm地上文化课,围棋也是。我在小学5年级的时候停止了下棋,父母那时候让我自己做选择是下棋还是上学。
首先那时候我非常明确自己的感受:不喜欢+不擅长(见过世界冠军的悟性和成长速度,就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其次我更喜欢读书,很希望一直读到phD做学术研究;最后我还是相对现实的,竞技类的冠军只有一个,我在那么多次少儿比赛中一直是拿第二名,因为我没有拿冠军的心理素质,而人生的选择那么多,我希望从事一个有价值有乐趣但不非得争第一的职业。
我的一些围棋班同学,选择了成为职业棋手,尤其是个别女孩子选择当职业棋手的,真的勇气可嘉。毕竟在这个行业,男女比例太悬殊了。我所在的围棋班,男女比例10:1吧。而最后出来的世界冠军就那么一两个,赚钱也不多,剩下的都在当陪练当老师当解说员。围棋的观赏性不强,又不是世界性的热门运动,如果不是真的热爱,在这么物质的社会,下棋真的很清贫啊。
2,有时候严谨的思维容易使人不敢于尝试和探索
这一点我不知道是不是和家里教育有关,我们家相对保守谨慎,希望我先想好了再做。这让我很长时间都不太会去“不负责任”地探索自己的兴趣面,而更多地会过度负责任、过度关注是否“有用”。但也许这和围棋无关,和个人性格/家庭环境有关?我一直不太敢犯错误。
3,过于淡然/虚荣心锐减
“胜不骄,败不馁”简直是我从小听到大的一句话。竞技类运动非常能让一个孩子看到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据我有限的观察,我们围棋班的孩子都喜欢跟比自己强的下,有挑战感、有趣、可以增益自己,和明显比自己弱的下成就感是一时的但习惯了就觉得没意思了。于是,下棋的孩子眼睛都是朝前看的,看比自己跑得快的同学和前辈,特别特别特别不容易盲目自大。也特别特别不容易愤青。
但我为啥说这是潜在的“坏处”呢?因为“胜不骄,败不馁”的成熟稳重,一定程度上会压制小孩子天性中的赢了嗷嗷叫的喜悦,慢慢形成习惯之后,会不那么愿意/善于表达一个普通人都有的小虚荣和小确幸,容易让别人觉得“这人没表情”“这人好严肃”“这人看起来超级悲观哎”。在我身上,是真的形成了乐到发疯也表达不出来的困境,成年之后需要重新学习怎么当一个喜怒形于色的小孩子,怎么疏导正面和负面情绪。
我能观察到的sample size有限,似乎下围棋的小朋友里面也有活泼的,可是不得不承认围棋带给人的成熟稳重和玩乐/创造性/艺术性活动带给人的天真是有一定冲突的。
记得初中的时候班级里举行各种棋类比赛,有围棋、象棋、五子棋、跳棋,我所在的学校只有我一个人是下围棋的(我们的定义是:非科班出身的都不叫下围棋的),我觉得科班的和那些只知道游戏规则的人一起比赛,简直就是欺负别人,就像专业的武林高手跑到菜市场和小混混打架一样没品,于是拒绝参加(我要命的荣誉感啊)。自然后来班里的围棋组冠军是别的同学,我丝毫不介意。
——不过你把这件事放大一点,一个正常的小孩子,有展示自己牛逼的机会,应该是高兴得不要不要的,哪有我这样隐姓埋名甚至不希望同学知道我会下围棋的?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进入某种专业式训练后的剑客情节——ta爱自己的剑,如同爱自己的生命和尊严,最好的剑,要嗜最热的血,最好的剑客,要配最好的对手(此处自动脑补古龙小说主角出场之前的画外音)。
原则vs实惠的纠结?不存在的!宁可仨人都不幸福也得有honor!
长大之后再回首过去,会观察到参与竞技性项目之后我的弱虚荣心/热血程度是一路锐减的。很简单,围棋不是展示型的项目,是对决类的,实力是看硬实力,虚荣心并没有什么卵用。可是适度的虚荣心也是一种热血的动力啊(虚荣心和热血的关系我觉得很像恐惧或者愤怒之于人的保护作用,都是激发型的)。没有虚荣心的人,不跟别人比,整天跟自己比,特别累特别内伤不是么。
4,女孩子参与竞技性活动,容易性格冷静坚强,不那么女性化
现在这篇我快写完了,如果不看照片,你能看出这是个女生写的吗?(迷之微笑)
写的很全面,其实培养爱好也是在不断尝试的过程。 写得好!也想让小朋友以后学围棋 我家也是女孩子,也在学围棋,不过进步比较慢 进来学习了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两者不能完全对立 总觉得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活动,不适合小朋友。
除非特别有天分,自己喜欢。 比如你写作文,做奥数题,哪怕是口算题,你是希望小朋友吊儿郎当还是全神贯注呢?乖乖的坐在那里,做到注意力集中,是为了培养好的习惯吧。 mark······················· 我是在知乎上看了这篇内容后下定决心给娃报名学围棋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