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雪 发表于 2015-9-30 14:45

看看美国中学生如何学习英文? ZT

看看美国中学生如何学习英文?

  我在美国高中的第二年,也是高中最后一年,终于和同年级的同学坐进了同一个英语课堂。私立高中的英语课和美国大学英语课设置类似,同一等级的课程分成很多专题,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己选。莎士比亚、战争文学、存在主义、诗歌和小说写作……一眼扫下来,若不是亲眼在课表上看到,很难相信这是高中英语教授的内容。
  害怕自己眼大肚子小,我选了一门看上去比较浅显的主题为"文学中的物质主义"的课程,老师是我宿舍楼层的舍监(很多美国私立高中的老师和学生一起住在宿舍),有个七八岁一头金毛的可爱儿子,平时总是笑眯眯的。然而在开课前,学校临时发现她的课程时间排不进我的课表,于是将我分到另一门课里。课时是每天下午让人昏昏欲睡的第六节,课名叫做"自白式记叙"。
  在Deerfield的两年,与跟在美国求学的这七年一样,令我最难忘的经历总是来得阴错阳差,而经历的过程常常有如一场艰难的长跑,站在起点时往往并不会带着欢欣鼓舞的心情。
  第一天的课程结束后,我找到老师,告诉他我一点都没听懂他关于詹姆斯·乔伊斯作品的讲解,然后沉默地等着他开口,劝我换到别的班级。
  Dr. Driskill有一头花白的头发和雪白的络腮胡,年龄似乎在五六十岁,具体岁数难以估计。他摘下眼镜,看着我静静思考了一会儿。"我晚上会在英语教学楼一层的大书房看书,"他若无其事地说:"我们可以聊聊。"
  晚上八点钟,我来到英语教学楼,大书房的门半开着,高高的天花板下,棕红色木壁前悬挂着一圈历代校长的画像。Dr. Driskill坐在房间正中央一张长木桌的尽头,看到我微微点了点头。
  "去年在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英语为第二语言)你都读了些什么书?"
  我一本本地列出来。有《杀死一只知更鸟》、《麦田里的守望者》、《紫色》、《老人与海》等。在英文文学里,每一本都以文字简明出名。而这学期Dr. Driskill课表上的书则艰深晦涩,又带着浓重的时代背景,似乎每一本都是这些书的反义词。
  听了这个单子以后,Dr. Driskill出乎意料地看上去很满意。用不疾不徐的语速,他开始解释这学期要读的书: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的主人公其实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带着类似的困惑,都是渴望能够挣脱身边生活禁锢的年轻人;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和《老人与海》一样,描述的都是主人公为了追寻某物而踏上的遥远征程;莫里森的《宠儿》则反映和《紫色》类似的社会话题:美国历史上的黑人在社会歧视下做出的挣扎;《洛丽塔》,他顿了顿,可能是唯一一部比较大的阅读挑战,不过——我至今记得他的表情,双眼微微瞇着,好像单提到小说的名字就把他拉回到了那些令他着迷的词句间——"太值得一读了"。
  第二天,我回到了Dr. Driskill的课堂,或许是由于他对我的"阅读恐惧"漫不经心的态度,或许是由于他在文学作品中的牵线搭桥使那些"面目狰狞"的书变得不再高不可攀,或许还有其他说不清的原因。总之,在那个学期的每天下午两点钟,在英语教学楼的二层的一张圆桌旁,我和十几位同学一起穿越时间和空间,窥探了一位又一位英文作家私密而引人入胜的"自白式记叙"。
  美国私立学校的英文教学或许相当于中国高中的"语文课",不过两者的形式和内容则天差地别。Deerfield的英语课是由老师带领的圆桌讨论,以整本书作为教学单位,比起就书论书,更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做有鉴别力的读者,和文字保持一定距离,学会分析各种文学技巧,从自己的立场欣赏或批判作者的写作手法。
  Dr. Driskill带着我们分析一本书,如同在用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快速切换着轮流审视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学流派的介绍为我们勾勒出理解作品的大框架,逐字逐句的审读和关键词的分析帮助我们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艺术。一节课有时一扫几百年的美国历史,有时辩论几句对白中体现的人物性格,很有大学课堂不拘一格的风格,一路听下来非常过瘾。
  而考试的形式往往是建立在整本书之上的当堂小论文,不会为平时的课堂教学加上框框,因此一本书十位老师可以教出十种风格,而同一位老师每一年的授课内容也会根据自己的心得调整,不尽相同。如同俗话说的:"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中国的语文课堂以课文为单位,老师习惯指出大纲上列出的词句,带领学生按部就班地分析:我记得在北京高中时,老师曾花了半节课的时间为我们讲解《孔乙己》的最后一句,应该如何理解"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大约"和"的确"的冲突。所问的问题也大多已经暗示着标准答案的方向,比如:"孔乙己的悲剧反映了当时封建科举制度怎样的特征?"
  而Dr. Driskill的课堂上则是另一种风景。他常常在每节课开头随意问:"那么,大家对上一周的阅读感觉如何?"然后靠回椅子里,听学生七嘴八舌的看法。讨论如同前行的船只,由学生的兴趣和临堂辩论产生的激流推进,而老师仅偶然抛出几句评论来推动讨论,使船只不至于偏离航道太远。
  Dr. Driskill从不害怕提出一些对十六七岁的学生听来高深抽象,无边无际的问题。在讲解《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时,他鼓励我们探讨"主人公对艺术的看法和对宗教、家庭、学校、祖国的看法有哪些区别?为什么他会在艺术中寻求解脱?"他也从不避讳听上去有些离经叛道的问题:"《洛丽塔》整本书是否包含了任何道德教训?作者有没有打算通过这本书传达任何道德教训?"
  久而久之,虽然读书仍要翻着字典,我对这些问题慢慢不再惧怕,也不太担心自己答案的片面和幼稚,毕竟最终的答案总是在大家的你一言我一语当中慢慢成形,而许多问题最后总是没有答案的。
  尽管每次的阅读只有短短几十页,课堂上几十分钟的讨论却往往不能穷尽其中丰富的内涵。于是,在每周二Dr. Driskill晚上在宿舍值班的时候,我常常造访,在一栋低年级男生宿舍楼一层的公共客厅里,周围十四五岁男孩打闹嬉笑声中,和他继续探讨课上没有聊完的话题。
  在这些谈话中,我和Dr. Driskill有时会跃过书本,聊到各自的生活。他是爱尔兰裔美国人,大学上到一半,征兵被征到了越南战场上,曾在那里担任了好几年飞行员。回到美国后,在加州伯克利大学读了文学博士,开始了当老师云游四方的生活,在意大利、香港、日本、西班牙的国际学校都曾当过英语老师。或许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为我们布置的阅读书籍中,有爱尔兰裔代表作家乔伊斯,有以写越战小说出名的Tim O’Brien,也有几位以英语作为第二甚至第三外语创作的作家。
  正如在课堂上,我学着在每本书的语句和片段中捕风捉影,揣摩作者的意图,通过Dr. Driskill布置的书籍,也可以阅读出他的思考、信仰和一生的阅历,以及一些他从不愿开口谈起的回忆。
  最后一节课,Dr. Driskill背着吉他,拿着一罐雪碧来到教室。"其实我根本不爱喝汽水,"他干笑了一声,啜了一口雪碧润润嗓子,拨动琴弦,开始演唱他为越战当中死去的士兵兄弟们创作的歌曲。教室安静得出奇,只有窗外树叶沙沙的响声。我努力捕捉他的歌词,但在吉他的伴奏下,很难听懂。甚至比第一节课上,他关于詹姆斯·乔伊斯的讲解还难听懂。
  然而我仍满心感激。Deerfield是我所接触过校规最严格的学校,生活中处处是条条框框。然而在课堂上,学校却给予学生完全的信任,天高任鸟飞,相信不谙世事的我们也可以吸收文学世界中的精华。
  对我的自我怀疑,Dr. Driskill漫不经心的态度如同一支镇定剂,因为他也同样相信,哪怕借着磕磕绊绊的英语,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女孩也一定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读懂西方文学巨匠们的"自白";而通过这些文字,以及他的琴声歌声,她也能够理解一位足迹遍布世界的越战老兵的"自白"。
  或许正如同他说的,这一切都"太值得一读了"。

blues 发表于 2015-9-30 15:29

刷题与阅读经典的时间投入比例怎样分配才合理值得家长思考

sjfalcatel 发表于 2015-9-30 16:31

经典阅读还需有人引领

wind666 发表于 2015-9-30 17:52

blues 发表于 2015-9-30 15:29
刷题与阅读经典的时间投入比例怎样分配才合理值得家长思考

北大考试院长,前招办主任秦春华的回答:在现行高考制度下,能够取得高成绩的唯一途径是大规模重复性训练,以提高熟练程度和反应速度。
…………………………
想进名牌大学的家长真没必要东想西想

珍宝猎人 发表于 2015-9-30 22:32

{:soso_e179:}

sevengoo 发表于 2015-10-6 10:35

留学的都是精英,即使中文与那女孩的差距也好大。

wind666 发表于 2016-1-6 06:10

土豆圆子:原来教育要求的出产就是机械的复制啊。。。。可怜  发表于 前天 17:07
======================================================
教育在不同的家长眼里一定会呈现不同的状态,不同的家长也就会对子女有不同的教育要求,
这些个体要求的整体体现就是所谓的教育体制了。
起码从这个论坛上观察,北大考试院长,前招办主任秦春华总结的确实是当下家长们集体意志的选择:
在现行高考制度下,能够取得高成绩的唯一途径是大规模重复性训练,以提高熟练程度和反应速度。

清雪 发表于 2016-1-13 13:25

wind666 发表于 2016-1-6 06:10
土豆圆子:原来教育要求的出产就是机械的复制啊。。。。可怜  发表于 前天 17:07
============= ...

是,就是20+年前我们读书时候舆论都在批判的题海战术
但时代在进步,这一情况却越演越烈

不能说不悲伤的。

wind666 发表于 2016-1-17 10:50

本帖最后由 wind666 于 2016-1-17 11:01 编辑

清雪 发表于 2016-1-13 13:25
是,就是20+年前我们读书时候舆论都在批判的题海战术
但时代在进步,这一情况却越演越烈



知道了北大招办主任的高考秘籍,再聆听清华学霸谈怎么学好高中的课程:

   永远不要说自己已经尽力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努力呢?直到大学我才真正明白怎样才能把知识学好。我们班有一个山东的省高考 状元,得了713分(750满分)。我问他,你到底是怎么学成这么“牛”的?他说:我高中的时候只要市场上能买到的习题集我都做过。如果大家觉得省状元离 我们太远的话,我再举一个河南省高考第76名的同学的例子,看看他是怎样做题的。他的智商不会很高,因为他在清华电子系学习非常吃力。他说他高考6个主科 的经典题他至少做了五遍。

  所以我觉得题海战术绝对是学好高中课程的好方法。大家可能觉得大学生就很少做题了,我不知道其它大学的情况,但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在清华每年做的题肯定比我高三的时候做的多。

怎样挤时间

      大家如果到了清华可以看到,所有的学生骑车都是飞车,走路几乎都是小跑。你很快从校门走进教室就可以比别人多看一会书,多做一道题。时间久了,日积月累,你就会在时间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充分利用课间10分钟,我们一天可以挤出将近两个小时,可以比别人多做一套题。
   所有人脑子里想的都是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来充实自己,使自己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同学们不要把清华的学生想得太牛了,清华学生中智商超群的人至多占学生总数的1/4。他们比你们多的东西只是对待自己未来的态度。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目标放弃任何诱惑。就算在大年三十,清华的自习教室也会人满为患。用一位美国教授的话说:“Students of Tsinghua,no Saturday,no Sunday,no holiday!”就是这种精神铸造了清华的神话。不这样就很难考上清华。
===========================================================================

最近在看一本诺贝尔生物学奖作者的《自私的基因》,
让博弈双方各自选择,可以选合作,也可以选择攻击,
若双方都选合作,大家都有300刀奖赏,
若一方选合作,另一方选攻击,选合作方输掉游戏输100刀,攻击方赢500刀,
而若双方都选攻击,则会各输10刀,
清雪大大,你猜未经双方协商的选择结果会是什么?

wind666 发表于 2016-1-20 10:28

利己是所有生物物竞天择的自然属性,而(合作)利它则仅属于人类的文明进化。
生物的基因中没有(合作)利它,所以只有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才能在社会中感受和体会利它所产生的共同福利。
小组学习,课堂讨论是潜移默化的合作利它,团队体育的助攻和协防也是合作利它长久模拟体验。
创新和科研早已不是个人单打独斗所能承担的任务,

麻省理工长盛不衰的秘密是对话和沟通,http://learning.sohu.com/20150106/n407586517.shtml
钱学森遗言最钟爱的加州理工不断创新的源泉也是毫无保留的学术交流。http://www.thjy.org/leinib/article/633098659294531250/633948826290781250.aspx

cyw 发表于 2016-3-28 15:38

清雪 发表于 2016-1-13 13:25
是,就是20+年前我们读书时候舆论都在批判的题海战术
但时代在进步,这一情况却越演越烈



高考最公平。
中国要是搞美国那种推荐申请,既得利益者当然愿意了,老百姓的孩子们怎么办?

baby妈妈 发表于 2016-3-29 14:24

学习一下。

xiaobaodemama 发表于 2016-4-22 08:50

国外有一种coach制度, 在心灵上的一种引领

xuxuqingfeng318 发表于 2016-4-30 21:09

进来学习学习

xiaoshengchu 发表于 2018-5-14 16:07

wind666 发表于 2016-1-17 10:50
知道了北大招办主任的高考秘籍,再聆听清华学霸谈怎么学好高中的课程:

   永远不要说自己已经尽 ...

“Students of Tsinghua,no Saturday,no Sunday,no holiday!”:)

清雪 发表于 2018-5-14 16:32

多年前转过来的,引发了楼上几位大神的讨论。
而我几乎已经忘记转过这篇内容。
今天重新读了一遍,还是有一点点感触的。

喜欢文学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和我们这种理工出身的,就是不一样。

wind666 发表于 2018-5-15 06:51

清雪 发表于 2018-5-14 16:32
多年前转过来的,引发了楼上几位大神的讨论。
而我几乎已经忘记转过这篇内容。
今天重新读了一遍,还是有 ...

大理妈好,大理妈走遍天下都不怕,大理妈鸡得出大牛娃。
我大学专业男女比例8:1,国外理妈鸡都出医学院,国内理妈都鸡出985,
文科(傻妞)妈,理科妈,都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清雪 发表于 2018-5-15 09:59

wind666 发表于 2018-5-15 06:51
大理妈好,大理妈走遍天下都不怕,大理妈鸡得出大牛娃。
我大学专业男女比例8:1,国外理妈鸡都出医学院 ...

985。。遥远的梦。。
你家在文理学院混得怎么样啊。。

wind666 发表于 2018-5-15 11:50

清雪 发表于 2018-5-15 09:59
985。。遥远的梦。。
你家在文理学院混得怎么样啊。。

大理妈贵人健忘,读的正宗理工技校哈,
二年级开放课程,课堂上有不少的清北理工大牛娃

清雪 发表于 2018-5-15 13:04

wind666 发表于 2018-5-15 11:50
大理妈贵人健忘,读的正宗理工技校哈,
二年级开放课程,课堂上有不少的清北理工大牛娃

哈哈,我记不住名字的,就记得那个学校的LOGO
清北是交换生?感觉水平怎么样?
还在打篮球?

wind666 发表于 2018-5-15 14:16

清雪 发表于 2018-5-15 13:04
哈哈,我记不住名字的,就记得那个学校的LOGO
清北是交换生?感觉水平怎么样?
还在打篮球?

清北是本科毕业后来读博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基础课程还是跟本科生一起念,评价不方便公开说了~
篮球坚持了一年,跟飞来飞去耗费时间的校际比赛相比,进NASA实验室做项目就显得吸引人了,
真相其实很简单,输多赢少,客场还被城市院校各种起哄嘲笑啦,得不到尊重:(

清雪 发表于 2018-5-15 14:30

wind666 发表于 2018-5-15 14:16
清北是本科毕业后来读博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基础课程还是跟本科生一起念,评价不方便公开说了~
篮 ...

NASA实验室灵的~~

ningyuanshuwu 发表于 2018-5-28 15:16

这篇看的我内心向往,看到各位大神的评论,我的内心又是¥%#……:L

sh3790778 发表于 2018-9-15 18:35

这一切都"太值得一读了"。

陈君(Jun) 发表于 2018-11-5 17:51

读下来,感觉一个是push,一个是pull,长期下来,对思维方式的影响确实很大啊。

llmm99 发表于 2018-11-7 10:30

语文阅读,要找对条目去得分,而不是让人有额外的想法,其实就是思想的大一统,有标准答案;
而英语正好相反,要让人有批判思维
对中英文要用两种对立的思维,我只能让孩子分别用两种思维学习,搞法搞法搞的自己也有点精分了:lol

goodday 发表于 2018-11-7 15:23

来学习一下。

糖豆仁儿 发表于 2018-11-8 07:24

经典阅读需要别人引导和讲解

小蔡妈妈 发表于 2018-11-28 08:11

向往的是文理学院里那些雅博学艺的课程,做的却是为了分数死命刷题的活,精分的家长就是这么来的

jchen1111 发表于 2018-12-6 11:36

好奇地去搜了一下文章的作者,原来是在北京人大附中,后考上了耶鲁。绝对是学霸,几篇中文的文章都写得非常好。

stockgame 发表于 2018-12-6 12:49

看看中国高中生如何学中文的

baoqiang1113 发表于 2018-12-19 19:06

这是老师,是课堂,也是人生!

喵喵妈妈 发表于 2018-12-20 10:35

我国阅读理解都是有标准答案的,错一个字也不行。

zhang8897 发表于 2019-3-7 18:42

值得一看

Bud 发表于 2020-1-22 11:54

其实是相通的。

yichao 发表于 2020-1-22 19:55

高中生的语文能这样学就好了

Bud 发表于 2020-12-7 09:10

yichao 发表于 2020-01-22 19:55
高中生的语文能这样学就好了

人力成本大。

Jack爸爸 发表于 2021-1-2 23:23

北大的同事说,他在浙江,高中时候一个月放半天假,没有寒暑假:)

李小跳 发表于 2023-4-10 20:12

美国过去几十年科学进步,经济繁荣,导致大量人文类人才滞留在初级教育领域,这对孩子来说是个福音。这种局面中国应该也会出现,因为中国的成就有目共睹——只要国家为了便于治理而采取的意识形态监管能保持克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看看美国中学生如何学习英文?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