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我为什么批评人大附中
有人很不理解我为什么有时会忍不住批评人大附中,甚至猜测有什么私怨。其实我与人大附中没有任何“过节”,与重点学校也没有深仇大恨。我本人毕业于上海市上海中学,也是一所著名的重点学校。
作为一名教育公共政策、教育公平的研究者,我除了关注农村教育、农民工子弟教育,也关注大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炽烈的择校竞争,奥数培训、应试教育等乱象,这些公众最不满意的教育问题,也是国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治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就不能不关注人大附中了。人大附中的辉煌业绩众所周知,每年的“北清率”是其他名校的数倍,今年约160名左右。但在大约十年前,人大附中与其它名校还是平起平坐的,“北清率”远低于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崛起的“秘密”是什么呢?
90年代末,为了维护义务教育的正常秩序,教育部要求示范性高中必须与初中脱钩。人大附中和另外5所高中以进行教育实验之需,申请保留初中部。这便成为“噩梦”的开始。人大附中创办仁华学校,率先举办面向小学生的奥数培训,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周考试排名,一轮轮淘汰,为初中选拔高分学生。这一“教育模式”为其余名校效仿,小学生奥数培训、“占坑班”、择校费等等逐渐火爆,从海淀走向北京,从北京走向全国,人大附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今天,上海、江苏、浙江等绝大多数地方,仍然遵守示范性高中不得举办初中的规定,并作为评价示范性高中的前提条件。而北京大多数重点高中,包括四中、八中,为了能够与人大附中“公平竞争”,纷纷恢复已经取消的初中,从而在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形成一批重点学校。这就是为什么北京市的小升初竞争特别激烈的制度原因。
评价一所学校的价值、功能,首先需要区别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是用国家财政举办的保障性的基本公共服务,是非选拔性、非淘汰性、非竞争性、必须一视同仁的教育。人大附中如果仅仅是高中,它或许可以算是一所优秀学校。但是它同时举办初中,初中入学又是高度选拔性的,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它作为公办学校的合法性应当如何体现?
推而广之,人大附中是一类学校的缩影。任何一个地区,集中资源打造一二所金光灿灿的“牛校”都并非难事,这种巨无霸式的“超级中学”正在成为令人担忧的现象。这些重点学校之所以不太令人尊重,因为其“做大做强”是靠特殊政策“掐尖”,将本地所有优秀教师和高分学生全部纳入彀中,用优秀学生为自己贴金。将“群雄竞起”变为“一枝独秀”,“竖起一个杆,倒掉一大片”,这样的成功往往是以破坏一地的教育生态、损害学生整体的教育利益为代价的,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县中沦陷”的现象。北京的名校还有一个最缺德之处,就是它已经占尽了各种优势,还要到处去挖外省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人家培养一个优秀教师容易吗?这难道不是不择手段的损人利己、不是在继续扩大教育差距?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做法,其示范性、公益性究竟何在?
因此,单独成就一所学校的辉煌,其意义是有限的。记得几年前在我们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刘彭芝校长介绍人大附中的成就,说学校开设十多门外语,包括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在座的普通学校、农村学校校长忍不住了,说我们连一门英语都开不全,这并不说明你教育办得特别好,只不过说明你特别有钱。如果我有那么多钱,也可以开13门外语。刘校长显然不能理解这种批评的价值,委屈流泪,说我把学校办好还成反革命了。
人大附中仍然有机会超越“牛校”,而成为一所真正令人尊敬的学校。它需要超越只计较一校之得失的狭隘的校际竞争,具有更大的胸怀、关怀和社会责任。其前提,首先是依法办学。
人大附中的初中,是否应当遵守《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实行免费、免试、就近入学?能否公布就近入学学生的比例?退一步说,可以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和超前选拔,而天资聪慧的儿童在不同阶层的分布应当是大致相同的。人大附中能否公开生源的家庭背景和阶层分布,看其是否符合公办学校保障教育公平的价值,能否回应社会关于“权贵化”的质疑?
人大附中声称没有收取过捐资助学费。我们的好奇心在于,它巨额的教育成本、超高的教师待遇是如何实现的,难道是来自政府或大学的超常投资?为什么其他的学校开不出13门外语?作为一所公办学校,其财务状况能否公开并接受社会检验?
还有,作为公办的示范性高中,人大附中能否率先执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将部分招生名额下放至普通初中(教育部要求是不低于30%),以及开展教师交流的要求?
放眼望去,国内许多重点学校已经走出了校际竞争、应试教育的狭窄轨道,最近的例子是杭州、成都的重点学校,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创新的大局中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北京的重点学校也需要这样的转型和变革。
原文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471c80102dza1.html?tj=1
市重点仍有初中的,上海这边我想了一下,基本是上实和上外两所了,别的都是名似而非神似。
人大附最大的问题是抱着北京的传统观念在肯,不把初中交给社会办。如果他把仁华学校改成初中学校,关闭目前的初中部就好了,类似于上海的上中模式。初中变成民办,你无法从法律上制约我了吧,民办并非义务教育,自然从法律上就有了择生源的权利 杨东平这是捅了人大附的马蜂窝了,铺天盖地的各种谩骂,
啥时候也捅一下母校上中的那个联窜窝,否则,同样是变态教育体制的极大获益者,手电棒子只照别人是有点说不过去啊。
还有那个熊丙奇,也别只骂清华北大,交大的毛病就一点也看不见? 有人骂总比没人骂好...:lol 有什么好骂的? 这个不是某个学校的问题, 这个是全国各地普遍现象, 追根究底就是要追求好生源.
北京不是上海, 官多系统多公务员多, 所以它的大部分好初中都只能保持公办的义务教育, 于是就发展成现在的样子. 上海这边这种情况少些, 学校就开办自己的民办初中用来招揽生源, 其实原因归根到底都是一个.
现在全国各地那些超级中学已经是风起云涌了....... 要骂起来, 三天三夜也骂不完.
现在的中考自招, 高考自招,哪个不是把孩子往难路上逼?现在普通中学能进清华北大的有几位?
为什么要追求好生源捏?为了升学率。
为什么要追求升学率捏?奖金?升职?名声?
说白了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名与利。
人不可能放弃追求名利,那么名利与什么挂钩就成为核心。如果教育部门确实是把奖金升职与升学率挂钩的话,那么可以说,此题无解。 rachelwang 发表于 2012-11-7 10: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什么要追求好生源捏?为了升学率。
为什么要追求升学率捏?奖金?升职?名声?
说白了这一切的根源就是 ...
司马迁早就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有人说着都是为了名和利。
只是说很多人追求名利的方法不一样罢了,有人一头撞死在金銮殿博一个忠臣的大名,也有人投靠敌国混一个苟且偷生的小利。
在米国也是这样,哈佛号称自己有这么多教学成果,TOP 50的私立高中号称自己SAT成绩多么的强,其实说到底也都一样。只是说方式有些不同,追求的是同一个东西 可以理解,地球人都一样。 私立(民办)和 国立 (公办)应该还是有些区别吧。
私立可以追求利,但是公办还是要考虑到普及吧 留抓 长见识了:) 有把子力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