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升初时,BB在e度上参与的一些讨论帖及观点,搜了一下,汇总在这里,以便自己也可常常看看告诫一下:
2011-6-3 关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讨论
我本人很早就有这种体会:人生就像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如果人生过早到达自己的顶点,也不见得是好事情。当然,也不是说走另一个极端听任孩子不学习,关键的是孩子的可持续教育,不要过于功利、短时间内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基础是国文基础,这在进入初中之后可能是无法弥补的,可惜的是国内的教育恰恰在这方面非常薄弱。
我们很难将教育拉长到20年、30年后来思考我的孩子是会怎么样的?他的思想状态、生活状态?记得10年、20年前,一个学期可能只有期中、期末两次所谓的“大考”,而现在发明了“月考”、“单元考”、“周考”,甚至一日一考,很容易看到为孩子每一次分数焦虑不安的家长,而实际上,小学阶段的某一次考试的分数,对我们现在成人后的家庭和事业有多大影响呢?
我们整个社会的考核体系已简单化为数字:小学到高中阶段是考试分数;大学阶段是发表论文数;社会官员是GDP;社会成功人士的评价标准是拥有多少财富或头衔。都是简单而粗暴的数字!正是在这些数字下,整个社会浮躁而焦虑。我们家长也很难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了我们的孩子20年、30年、甚至50年后的生活,我们现在怎样做最好!
2012-2-28 ,关于家长在家辅导问题的讨论:
(1)家长方面,心态是最大的问题。家长和老师不一样,家长的心态决定了他(她)肯定是最负责任的“好老师”,但"老师"太过负责任无疑会大大压缩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因此家长辅导,短时间会有一定显著效果,但时间一长,其负面效应会逐步显现。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是“慢”的艺术,任何孩子都得是三份教、七份等,快不来,欲速最可能的结果则是不达。
(2)孩子方面,由于年龄小,还难以产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驱动力,他(她)是需要获得外界的承认来产生学习的动力;而面对强势的家长,他(她)往往难以获得承认和成就感,总是处于被动位置,从而会慢慢消磨掉他(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得越来越被动,显示出对家长的依赖性。在一些机构的课堂中,很多老师通过盖小红章、发小卡片对表现出色的孩子进行奖励,这些小章、小卡让这些学生在和同伴的比较当中获得了承认,使获得小章、小卡的这些孩子具有很强的成就感,这样越发驱动他(她)更为积极地思考,因此,也会越来越积极、主动,越会乐在其中。如何保证孩子在学习当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乐在其中是保持、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关键,如果偏失了这一点,家长可能得及时调整策略。
(3)我个人觉得家长最好的角色是充当和孩子一起学习的伙伴,最好还是比孩子略差一点的伙伴,不仅仅平等地探讨、讨论,而且还需要经常向他(她)请教、需要他(她)整理好思路后条例清楚地讲解出来,并在过程中适当地夸夸他(她)。如果家长做不到这一点,就放手可能是明智的选择。我就做不到这一点,现在就尽可能放手,让他妈妈陪他学,他妈妈奥数确实比他差,只是他妈妈也不习惯做“差学生”。
2011-11-18 关于作文与读名著的讨论
如果真想孩子做到下笔如有神,就需要多读多背诵古体散文、唐诗宋词、甚至诸子百家、史记等文章,虽然对文章孩子不懂,但如能在小时候多背诵,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收益:(1)深度开发孩子的记忆能力;(2)文学和哲学思想方面的熏陶。唐诗宋词大部分家长知道怎么回事,但不知道我们家长当中有多少家长读过诸子百家、史记等著作?如果把唐诗宋词比作流行歌曲的话,诸子百家、史记等著作就是宏大的交响乐,它不但具有文学性,还具有思想性,而这两点是目前语文基础教育上基本是缺失的。我们的语文教育基本沦落为和外语一样,是作为交流的一个工具。而英语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将英语作为一门科学在学,注重语法、字词,缺少关注优美的表达。语文教学具有与英语类似的病症:关注字词,而缺少对文学性、思想性的教育。这种方法导致的后果便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解放后各行各业缺少大师,我个人认为正是因为语文(准确来说应是国文)教育当中缺失文学性、思想性所致,我们教育出来的都是缺少文化内核的技匠型、知识型人才,对于每年数百万毕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准确地定义应该是有知识、没文化的人,遗憾的是我自己也属于这其中的一分子。
学国文和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不一样,读不懂并不等于诵读就没意义,就拿相同的一部<<红楼>>来说,十几岁、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四十几岁、五十几岁、六十几岁,在一个人不同的年龄段读起来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相同的一部<<命运>>交响曲,一个人不同的年龄段听下来感觉也会不一样。而数学,你必须学会加减法运算,才可能理解和接受乘除法运算;必须接受未知数的概念,才可能学会列方程、解方程。因此,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是非常严谨的,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非常明确,不会产生一个人十岁时理解数字1的概念和六十岁时理解数字1的概念是不同的情况。正是国文、音乐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具有不同的属性,决定我们要想学好它们的方法自然是有区别的。
再有一个我们家长和老师最容易忽略或根本不曾考虑过的问题便是:中小学生的孩子们从生理特性来说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孩子最大的优势便是相对大人来说具有超强的记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记忆能力是不断衰退的,而四岁(四岁以前孩子没有长期记忆能力)至十三岁是每个人关键的长期记忆期,一旦过了青春期,人的长期记忆能力和记忆效率将大打折扣。因此,抓住孩子的关键记忆期,大量诵读一些具有文学性、思想性的文章将令他(她)终生受益。
在我们目前的基础教育当中,具有大量违反基本人性或生理特点的过度教育现象,从三年级开始要学生写作文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现象之一。对于人这个系统来说,阅读是基本的营养摄入,写作是产出。不经过大量的营养摄入,要想有良好的产出显然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而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无论是文章阅读的书面信息摄入,还是现实生活中耳闻目见的现实世界信息的摄入,都是相对比较有限的。而为了应试,老师们不得已教的一些所谓模版和套路,除了增加孩子们为赋新词强作愁的痛苦之外,其作用便是大大禁锢了孩子们的发散性创新思维的发育发展。在原来仅仅普及小学教育的社会现实情况下,在三年级开始教作文,可以让仅有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而现在已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社会现实条件下,完全可以将作文推后到6-7年级学生具备了更强的自我识别能力之后开始可能更为合理,而在6年级之前,利用孩子的生理特点和优势,主要增大孩子们的背诵量和深度,做好知识储备。
花了不少时间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希望有认同观点的家长共同呼吁推迟孩子作文的教育时间,反对作文这个方面的过度教育现象。
2012-5-7 关于语文教学与学习的讨论
先说说关于语文教材和目前小学语文老师的普遍教学方式方法,我的观点恰恰和您相反,我持否定态度。
(1)语文课本的文章缺乏足够的深度,绝大部分文章文学性不强,更没有足够的思想性。
我们家长都已是成年人,大家可以回想总结一下,从小学到现在,我们还记得语文课本当中有哪些文章?觉得有哪些文章特别优美值得赞叹?觉得有哪些文章给与了我们人生的启迪和指导?就我个人来说,寥寥无几。当然,由于社会体制或其它方面的原因,我们也不能过多指责教材的编排者。
(2)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的现象是过分注重字、词、句,从而忽略了文章整体表达。
儿子五年级了,在回家的作业当中还在不断重复抄默词语,很多字、词是他一、二年级就会的,到了五年级还抄到手疼。
(3)语文课本的文章数量,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其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个现象,语文学得好、文章写得好的孩子多半是喜欢读课外书、并且阅读了大量课外书的孩子!不读课外书的孩子语文再好也好不到哪去,因为课本的文章数量实在太有限了,也决定了它的信息量有限,并且还带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体制等各方面的时代局限性。不摄入足够的信息,叫孩子如何能够有好的产出呢?
正是因为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我才觉得我们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多读些文学性、思想性具佳的经典著作。至于说经典著作当中存在的一些落后思想,以现代发达的社会资讯、多元化的信息来源、现代化的科技水平,孩子自会有其甄别能力,在这些条件下,产生现代化的孔乙己还真是件难事。所谓的孔乙己现象、范进中举现象自然有当时的社会和时代因素。
另外,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说,语文就是分化的,不然,也就不用再设置政治、历史、地理、自然、音乐、美术等课程了。
至于孩子的思想教育怎样完成?我相信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没必要一定要将孩子掌控在自己手里,何况孩子最终还是得离开父母实现社会化。也要知道,素质再高的父母,也有其自身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时代变迁的局限性。因此,父母持更为开明的教育态度,不是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
钱学森、邓稼先、李政道、傅雷等这一代人的成功,恰恰从反面说明了我们目前语文教育的失败。这也是在目前无法改变现实教育大环境的情况下,作为家长,需要努力优化家庭教育小环境的地方。
2012-11-7 关于奥数学习的讨论
语文和数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能力,都很重要,显然都强比较理想。大学时曾无意中听过一位老师讲,上我们学校的学生与上清华的比,平均分差最大的是语文,并且大部分是这一门拉下的,理科基本拉不下什么分。看看周边的同省同学与当年的清华录取分比,确实如此。可见最理想、最拔尖的人才是文理皆通。
退一步,如果一定要在这两者中做出选择、适当地牺牲,数学是后续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基础,数学学不好的孩子,今后学物理、化学等确实会比数学好的孩子吃力,而语文、英语对这些后续科目学习的影响显然没有那么明显。所以,从目前中考、高考的选拔制度来看,学校选择数学好的孩子对中考出成绩这一阶段性评价目标来说,确实是一种比较靠谱的方法。对孩子来说,数学学好了,日后升学之路显然更宽。
但数学学习,只要孩子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棋下得好的孩子,实际上晚一点学数学也是来的急,不一定要提前学,因为,只要方法得当,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见成效。而语文不同,不但是需要大量积累的,而且一旦错过年龄,学习效率会大打折扣,如到初高中阶段再去补语文可能会存在一辈子也无法弥补的缺陷。所以,就父母对孩子的人生教育规划来说,语文在小学阶段绝对应放在重中之重。
2012-5-4 关于上外附中面试准备的讨论
不建议从幼升小就开始追逐所谓的名校!由于SWFZ仅120个名额,决定绝大部分大家长经过5年艰辛而焦虑的追逐,到头来最大的可能是失落、再失落。
小学阶段很多方面打下的是孩子一生的基础,学习目标不应该是为了上某个学校这么低级!所谓厚积薄发、广度决定深度,应该从孩子的一生的角度去规划孩子的学习,但由于孩子极大的不确定性,建议不要过早确立过于具体功利的目标。与其那么小就给孩子树立这么个功利的学习目标,还不如把语文(国文)、数学、外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诸多方面扎扎实实学好,这些才是构成孩子素质的基本要素。只要孩子足够优秀,不去上外照样具有锦绣前程;孩子踉踉跄跄、勉勉强强进了上外,照样会在后续的竞争当中被无情淘汰。君不见目前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很快陷入迷茫、失去目标和动力?其原因我觉得就是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给孩子在大学之前树立的学习目标就是考大学这种非常功利的目标。一旦经过非常紧张而疲惫的高考之后,孩子同时也就失去目标和动力。
反之,如果小学阶段能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把每一天的学习细节做好,用心培养并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四、五年级的时候适当做些功课和准备,按照目前上海小升初的情况,只要孩子五年级之前学得足够好、基础打得足够扎实,多半能够如愿以偿!
再建议一下:小学阶段,尤其是四年级之前,语文(国文)应是孩子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之所以在"语文"后加括弧"国文",是指要从国文(母语)素养的角度来理解语文,而不是仅仅指语文课或课本,要引导孩子进行大量的阅读和背诵,这种阅读和背诵是指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书籍,快餐式的动漫不在其内。这是为孩子打下一生的国文思维基础的关键阶段!到五年级、初中阶段,一方面由于课业繁重,难以再有足够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孩子已存在一定思维定式、信息来源及各方面的诱惑也更多,也更容易受到社会和周围同学的影响,难以接受家长的引导,去阅读或背诵一些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书籍了。因此,一旦错过这段时间,语文将成为孩子的终生遗憾!而数学和英语,哪怕孩子年龄再大一点,只要方法得当,都是来得及的。
2012-5-16 关于优秀人才的讨论
觉得主要包含这几个方面的素质:
(1)体育。身体要好,这是革命的本钱。
(2)思辨能力。思辨能力越强,分析问题越全面,看问题越深入。
(3)语文(或说语言驾驭能力)。有能力把自己的思想和想说的精彩地表达出来。
(4)专业技能。
如果上述4个方面都很强,就应该是个全才了。
2012-4-30 关于孩子培养的讨论:
有一种说法:把子女培养成精英,是为国家、社会培养的;只有把子女培养成啃老族,才是为自己培养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