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重态度:很多人都知道一个关系:态度决定意识,意识形成习惯。也知道小学生最重要的是习惯。所以,态度是小学最强调的。态度是根源!小学阶段,学习知识老师教的最多(不管将来有用没有),态度教育必须以父母为主(将来一定有用)。用一个数学式的话语:“态度”包含但不仅包含“学习态度”。所以,教会孩子态度的父母,成绩必定不差(不一定是第一,但是不管在什么班级,混个前十因该没问题。注:第十名效应
)
初中重品行:品行拆开来是两个词:道德品质和行为标准。初中在经历第二次青春期蜕变,小朋友也开始有自主意识,换学名IB下叫“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意识的形成并且表现出来,老师喜欢用两个字表示:品行。我认为,行为标准学校往往过于注重,而且容易考量(成绩也算一种行为标准),往往被忽视和不好教育的是道德品质。一些学生青春期过激行为后(比如打架斗殴),一些老师会用“道德品质不好”来评价,但是这些老师真的会教孩子什么是“对的”、“好的”道德品质么?答案是:甚少!道德品质要言传身教,老师最多言传,效果不佳(特别是目前的环境下,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当然不排除一些好学校,从这个角度而言,小升初竞争激烈是必然的。可怜天下父母心,一次小升初胜过三次高考)。身教是教育道德品质的关键,这个父母应该是第一位的。
高中重品质:高中是个性形成,开始感悟人生和独立思考人生的初期。我觉得品质和品行有关联的,品质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课本学习之外的很多东西都要追求品质,当然“学习”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要追求的”品质“,但千万别是唯一(太可怕了)。高中理应是”进化“成”成年人“的最后一步,但目前国内的行情,能否做到这一点和能否做好这一点,绝大部分高中生都是个问号(初中分流的那一半不了解,不过他们不算正宗的高中生)。不过我觉得,即便是国内环境,还是可以做到两点。如果我们把”脱离父母独立“作为成熟的标准,高中阶段必须有两点要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经济不独立)。而独立思考的高度和独立生活的质量,就是品质。在这个阶段父母的建议和交谈很重要。这里要注意,父母的建议和交谈内容和方法也是很需要”质量“的。如果建议变成了啰嗦,那适得其反是常见的。能不能把一个孩子当成”成年人“对等交流,并且引导,绝对考验父母文化教育水平(这与学历无关,有知识不代表有文化)。”做父母的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调整好孩子的心态“,这话不一定对,但有些联系的。这个阶段很”拼爹“!
大学重成绩:听起来有点好笑,到了大学还要像小学生一样关注孩子的成绩么?其实如果告诉孩子一个”歪理“大家能明白点。大学是走上社会前的一个半保护实习期,如果把学习比作工作,那成绩就是绩效!大学”工作“的好不好,看成绩就知道。所以大学重成绩,不是要天天盯着孩子学习(也不可能),但是要看成绩。平时放羊,期末考评,看结果!毕竟社会上是结果为导向的为主流,成败论英雄。
说到大学重成绩,难免有人问:大学的生活和社交一样很重要,不应该仅仅看重成绩吧!对于这个,我想,如果真的做到”小学重态度“、”初中重品行“和”高中重品质“,这两个已经不需要关注了!
最后看看自己写的东西,真是高考作文训练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