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发表于 2018-6-26 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瑞典
家门口的好学校 | 绿苑小学:活力课堂里的“优+学习”

#第一教育#2015-11-16订阅转藏本文原文地址

-------------✄-----------

家门口的好学校究竟“好”在哪里?怎样的学校最适合孩子?如何对孩子因材施教……继去年之后,上海教育杂志本学期推出“家门口的好学校”——走进“新优质教育”系列报道第二季,带您深入了解上海新优质学校的千姿百态,为您更好地培育孩子解疑释惑。

今天我们介绍的学校是长宁区绿苑小学。

对于新优质学校,长宁区绿苑小学校长王晶有自己的理解,“第一是学校的办学品质要优,第二是该校教师的专业品质要优,第三就是学生的学习品质要优。绿苑非常关注从这三个维度来整体推进学校的新优质发展,引领每一个学生要比原来更好,更进步”。

自2013年来到绿苑小学,校长王晶始终认为,学校在传承的基础上要有发展,所以在原有的“活力绿苑”的基础上她又提出了一个“优+学习”的概念。

如果说“活力教育”是体现让学生的生命绽放活力的一种价值路径,那“优+学习”就是一种技术路径,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专业发展,通过不同的平台来实现个性的、专业的一种自我发展和成长。

活力绽放在绿苑的每一个角落
绿苑小学从2012年9月以来全面推进“活力绿苑,智慧育人”的教育实践创新活动。三年来,学校精心打造“活力文化”,通过活力校园的创建、活力课堂的打造、活力课程的编制、活力师生的培养,让活力绽放在绿苑的每一个角落,活力文化也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以“办学活力”“学生活力”“教师活力”为具体表现,绿苑小学倡导该校学生能够在学习与生活中体验健康与快乐,全面发展,表现活力,教师具备专业素养和优秀教学品质,学校办学更加科学,具有生命力。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让生命绽放活力,首先要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因为课堂是孩子们生命成长中极其重要的物理空间。”王晶介绍说,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校本化实践研究中,绿苑严格把握课程标准,主动开展课内外教育教学有效干预:

20分钟重难点微课教学。围绕重难点教学环节多次进行20分钟微课研讨实训活动。执教教师通过重要教学环节和重点教学内容,来呈现课堂教学中如何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激发学生参与表达的兴趣,训练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派位合作式微教研。教研活动聚焦于学科核心素养或某一学习品质培养的研讨。结合学校立项的圆桌式教研区级课题研究,如以“关注语言表达,提高学科素养”为教研主题,举行由一年级语文教研组承办的“派位合作教研”,在全体教师中进行教研观摩交流活动。

全学科微评价。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评价内容上从关注学业成绩、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行为等学习品质的养成。各学科依据课程标准,从过程性评价次数和评价形式上进行改变,使评价结果的呈现也更丰富,有全学科教师的指导性评语、家校互动留言、学业表现敲章、学科吉祥物勾选等。

教师为终端的课堂实录微观察。为了提高课堂教学听评课观察有效性,绿苑和第三专业机构合作开发了专门的课堂观察软件,以教师为终端,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学生注意力、回答问题的数量等指标进行全景式观测,生成科学的微观数据,从而验证教师基于课标教学的有效性。

“只有努力建设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才能让教学、评价与课程标准共舞,才能让教师的自身专业与课程改革齐飞。” 王晶道出了自己的体会。

“优+学习”助力学生更好成长
当“活力文化”逐渐成为绿苑小学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时,基于学生起点的学习品质优化的课题研究中,绿苑在活力课堂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优+学习”。

在绿苑,每个一年级的孩子都会有一本独特的趣味成长记录册——“我要优+”,它不同于一般的工具书,更具趣味性。从手册的装订、粘贴式记录,到里面放着的益智玩具“雪花片”,都足以吸引孩子的眼球,孩子们就是在这样贴贴玩玩中完成着一项又一项体验式学习。

而存放这些手册的又是一个大型的玩具——魔方,魔方不仅承载着每个孩子的“优+ 手册”,也预示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优+学习”,是绿苑在校本化落实长宁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为了每个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这一教育理念,让绿苑的学生能在更开放的学习生活时空中进行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与情感体验。

这个“优”,是绿苑小学作为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的办学特征,体现学校正在探寻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的有效路径,而这个“+”,则给了课程无限的遐想和伸展性——可以是+品质、+体验、+创造、+自信、+独立……

“优+学习”正是在追求“更好地学习与成长”的育人目标。

2014年4月,绿苑小学以“活力课堂,优+学习”为校本化实践研究的主题,参与了上海市“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试点研究工作,以《基于学生起点的学习品质优化的实践研究》课题为支撑,以科学调研为依据,以主题研究为引领,校本化地开展了项目研究工作。

以评估数据为依据,学校通过有效的干预手段让课堂教学重新回到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的轨道上来。为实现“优+学习”,绿苑在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坚持充分关注学习品质的培养,从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训练维度进行强化。

因此“优+”中的“+”就是加学生的学习品质,其中“好奇心、主动性、坚持性、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五大学习品质是研究的重点。

王晶说,一如《上海市中小学校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中提出的:语文课程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地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逐步地形成问题意识,并在对问题的思考、认识、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当绿苑的孩子都在“抢跑” 中进入到统一的课程标准面前时,学校既没有让他们继续加速跑,也没有让他们在原地等待,更没有让他们倒退,而是充分利用这个宝贵的“时间差”,从孩子的学习品质优化入手,开展了基于课程标准的丰富的“体验式学习”。

家校共育打造特色课程
在2014年春季的第三周,三年级(5)班的几个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来到了海拔2700米的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龙蟠乡新尚完小学。该校坐落于玉龙雪山脚下的高寒山区,这里的孩子们每天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来到这间四面透风的砖瓦房上课。

绿苑的孩子们在那一周和当地学生一同上课,一同吃饭,一同在山涧玩耍,一同做操,体验到了不同的课堂生活。

同行的家长们纷纷感慨:“我们的孩子走进大山,明白了他们轻而易举能得到的,山里的孩子却没有。我们在珍惜和感恩的同时,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样我们所拥有的才有意义,才能收获真正的快乐!”

这项史无前例的学习项目,正是绿苑小学经过反复商议设计的《玩转地球—— 走出来的幸福》探究课程。

400名学生和家长,利用一周的时间,带着学校设计的“玩转地球”记录册,周游了我国21个省市区及港澳台、8个国家,最远的甚至去了毛里求斯、美国的夏威夷以及东南亚国家。在课程展开期间,在外区家长们的社交网络上造成了不小的轰动。

该课程最大的亮点是家长成为了指导老师,陪着孩子一起阅读社会、阅读世界。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虽在平时可能更多地还是扮演了父母的角色,但在“玩转地球”这个课程中,父母需要变成真正的课程指导老师,他们要更加关注孩子的主动学习,然后陪着孩子完成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生体验。

“绿苑小学坚持培养的是最终能独立、自信走向社会的人,一个社会化程度更高的有用之人。”王晶说道,“我认为,绿苑的‘玩转地球’探究课程正是一个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走向社会的成长实践路径之一。”

(本文选自《上海教育》杂志11A刊,更多内容,请参考杂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GMT+8, 2025-2-4 08:47 , Processed in 0.090519 second(s), 1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