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5073|回复: 16

[学前其他] 3岁前教育的疑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9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看过孩子3岁以内是大脑发育黄金期的说法。自己对这个理论也很赞同。目前苦于如何开发训练宝宝的游戏,想请教大家,或者推荐些经典的著作供我参考。
有几个疑问:
3岁内孩子学习窗口期大概指哪些能力?如何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集中注意的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自制的能力?
宝宝偏内向?是否需要刻意去塑造他外向的性格?
儿子很快就2岁了,眼看2/3的时间过去了,急啊,呵呵
发表于 2014-1-19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这个等专家来回答,我们3岁以前什么都没学,除了上托班,整天老师带着玩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不用刻意去学?想知道哪些游戏可以培养他,应该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而且,3岁前学习的窗口期,主要指哪些能力?
我相信,3岁前孩子某些方面的学习潜能,是无限的!
发表于 2014-1-21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快三岁了,两岁半时教了200个汉字,但是不用,过了几个月大半都忘记了,所以后面就散养了,爱咋玩就咋玩。
因为已经决定上公立对口了,所以等大班再说吧,学点最基础的。
有专家吗?
发表于 2014-1-21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jfmhit 发表于 2014-1-19 22:11
不用刻意去学?想知道哪些游戏可以培养他,应该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而且,3岁前学习的窗口期,主要指哪些能 ...

3岁小孩学什么都很慢的,哪有什么无限潜能。。。
发表于 2014-1-21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我们家是以球类游戏为主,具体没想过潜不潜能的问题,
小到乒乓球,悠悠球,网球,羽毛球,大到气球,橡皮球,排球,篮球,足球 等等各类球
最便宜两三块,最贵一两百,玩法:拍、打、投、踢 随孩子喜欢,
有时候只是把球放在那里跳过来跳过去,小孩也能玩很久,就当立定跳远了。

满11个月刚开始走路起玩的,一是孩子喜欢,二是也没多少钱比玩具便宜很多,最主要是孩子爸爸自己喜欢...
发表于 2014-1-21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喜欢阅读的,可以订个东方宝宝杂志,是一些汇本和简单的字,可以读给小朋友听,阅读过程中也可以教他/她认识一些字,比用卡片教认字有意思多了。太小了,还能干啥?唱唱歌跳跳舞,去找小朋友一起玩比较有意思吧。
发表于 2014-1-23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个人觉得,小的时候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比较重要,为了应试教育的需要,学这学那是趋势,至于学到什么程度就看宝宝自己的接受程度了,没法强求。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父母以身作则,小孩子是有样学样的
发表于 2014-1-23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学龄前(0-7岁)是儿童基本思维能力的窗口期。正如3岁前是儿童获得语言能力的关键期,7岁前的这段时间决定着儿童的智力水平在遗传因素确定的情况下后天发展到什么程度。
发表于 2014-1-23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3岁前的孩子的记忆方式是机械的,照相式的。LZ可以利用这一点呀。至于具体的,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内向的孩子专注力会比较强。如果你希望孩子不要那么内向,可以开朗些,你应该着意多带他去公共场合,与人接触。至于前些年流行的闪卡,你家已经过了最佳时间了,不用也罢。
   另外,规矩做好,terrible2处理不好变成horrible3就麻烦了。
发表于 2014-1-23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和大家谈早教(一)
  疑问一:我们小时候没有早教,不也是很好吗?现在为什么会这样?
  一、回顾过去的教育
  首先我们认识什么是早教,我们现在讲的早教,一般是指父母、教育机构、社会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具有一定的目的对孩子实施的教育。严格讲,孩子一出生到人类社会里,就一直在接受教育,和父母一块生活,学习说话、走路、玩耍,以后学习技能、文化、各种生活、生存能力,一直到长大成人,这都是在接受教育。过去对孩子的教育和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过去儿童的教育主要是在自然经济文化环境里,由父母和社区以世代经验为主,以社区文化的形式去影响孩子。实施教育一般是无意识、很自然的进行。有经济基础和文化的家庭在孩子长大以后,开始向孩子传授更多的文化,学习书面语言和学习文化和思想。如中国古代的私塾。
  这样说比较抽象,说具体一点。在过去无论是农村或是城镇,孩子出生后,在一岁以内,和我们现在差不多,父母或老人带着,家庭条件好的,大人带的多一些,生活条件也好一些,营养也好一些。如果条件差的,情况可能就差一些。孩子多大应该如何抚养,主要是经验的代代相传。比如孩子什么时候应该搭辅食,传统的说法是孩子过了100天,能闻到五谷香,就要抱孩子到饭桌上去,让孩子"嗟筷子头",吃饭时,用筷子蘸点饭、菜水,让孩子用嘴吸,然后在五、六个月后逐渐过渡到吃饭。现在推广科学喂养,其实过去的这种喂养方式是最科学的,那时没有牛奶,妈妈也不会想到要保持体形,不给孩子喂奶。孩子生下来后,吃妈妈的奶,在三、四个月的时候,开始由少到多,逐渐去适应各种天然的食品,在六个月以后,逐步以吃饭为主。老人常说,孩子只有不挑食,就能吃得像个小猪崽子。这是代代相传的经验,不是科学。但比现在很多所谓的科学喂养方法要好的多。我看到很多儿科医生把自己的孩子喂得像个小瘦猴,经常生病。所以不能把科学搞得太机械,僵化,也要从传统中吸取有益的经验。
  说说孩子的智力发展,过去,大家都住在一块,一个村里,一个四合院里,一个胡同里。孩子不到一岁,大伙都抱,都去逗他,孩子语言能力就能很快的发展,孩子社会适应能力也能很快的发展,从小和大家都熟悉。和村里、胡同里的大部分人熟悉,和各种人讲话,你说孩子语言和社会行为能力会差吗,再大一点,大孩子领着小孩子,到出去玩,到河边上,沙滩上,去爬树。那时侯从来没有"感觉统合障碍",到处跑、爬树、抓鱼,掏鸟蛋的孩子会手和眼,手和脚不协调?不可能!我说美国人为什么弄出一个"儿童感觉统合障碍",仔细一想,也有道理,他们住了几十年的楼房,我们才住上。孩子天天在家里关着,爷爷奶奶生怕摔到什么地方,天天抱得紧紧的,如何不得"感觉统合障碍"!现在树没有了,鸟蛋没有了,孩子们也不在一块了,父母们只好每星期花几十块钱去治疗中心给孩子治疗"感觉统合障碍"。
  语言能力,过去孩子们从小和很多大人、比大他的孩子在一块生活,玩耍,口语能力就自然锻炼出来,父母不用教他,很多小孩子也能说会道。那时侯没有电视、没有录音机,但是孩子们和大人们一块在村里的稻场上听民间艺人说书,唱戏,一到过节,孩子们更是一场场的去听戏,甚至跑几十里路。城镇里的孩子条件要好一些,我小时候和孩子们一块到茶馆里听说书,夏天的晚上在巷子里听大人们唱曲。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文化、历史知识就这样一代代的继承下来(看看韦小宝)。很多一字不识的人,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民间的很多艺人,一字不识,简直就是语言大师。我想想我大伯,识很少的字,语言能力比现在很多中文系的毕业生要好得多。到了四、五岁以后,一直到小学的年龄,孩子们在一块玩各种游戏,女孩子们"抓子",踢毽子,翻绳,"跳方"等,男孩子们在一块"打仗",打珠子,做枪、刀。我小时候和大孩子们一块去挖黄泥,做枪,放到太阳下晒,火里烧,插到腰里真是神气,现在要训练孩子手的精细能力,训练孩子空间能力,真是困难,大人教,孩子不愿意学,看着动画片不理你。过去孩子们玩的游戏也是一代代相传的智力开发的教育方法,大人很少去教孩子,是孩子教孩子,大孩子教小孩子,一代又一代,这些游戏都是非常好的训练方法,比你们带着孩子到亲子中心,训练中心的专家给你们的方法要好多少倍,可惜几千年的优秀的智力开发训练方法,教育方法在短短的一、二十年内就快绝迹!
  孩子们生活能力的学习在过去的文化里,也得到充分的教育,女孩子三、四岁就开始女红学习,学习绣花,三、四岁时就扎个小绷子,七岁以后,打个绣花架子。我现在怎麽都想不出来有什么游戏、劳动,对女孩子来说比绣花更有意义,手的精细能力,画画的能力、空间几何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色彩的能力,艺术欣赏力,特别是毅力,勤奋的精神统统都在绣花里锻炼出来。农村的男孩子很小就帮着父亲干活,城市的手艺人(工匠)的孩子从小就跟着父亲学手艺。智力、知识、文化、技能、社会能力就这样一代代的继承、发展。对有条件的家庭,孩子到一定年龄后上私塾,开始学习书面语言,读书识字,学习更深刻的道理、艺术。
  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旧的自然经济解体,以自然经济为依托的文化环境也解体。我们都搬进高楼,像鸽子笼一样。没有山、小溪、树林、鸟蛋、黄泥、四合院、胡同。我们和周围的人没有共同的经济依托,没有共同的利益关系,我们很少来往,过去知道邻居们中午吃什么饭,有好吃的,给隔壁的孩子夹一筷子。现在我连自己家里的做饭的香味都闻不到。中国几千年教育的基础不存在了,几千年代代相传教育的链条断了。过去没有的问题都出现了,感觉统合障碍、社会适应不良、儿童行为退缩、语言表达、理解障碍,精细动作不良,孩子变成"小皇帝",连吃饭都要给小祖宗磕头!竞争激烈,孩子们将来会是什么样,要学习,拼命去学习。找专家,找教育家,找心理医生,专家们给我们制定了很多方案,做了很多测定,智力的、非智力的,一套又一套,这就是早教吗?小小的孩子拼命的去学习,上最好的幼儿园,父母、老人疲于奔命。可是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孩子上学后立即就成为做题机器,应试、应试、分数、分数,父母们越来越焦虑!
  和大家谈早教(二)
  二、现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还是接着上面昨天的内容,继续回顾以往的教育。中国的教育过去的两千年是非常发达的,除了在家庭和社区的教育之外,"学校"教育在孔子是开始形成,孔子办教育一开始就没有阶级之分,"有教无类",这和西方相比,其民主程度要高的多。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兴起,非常大的推动中国教育。国家通过一级级的考试选拔人才,童生、秀才、举人、贡生、进士、状元。有条件的孩子们进私塾,后来到各地的讲堂、学社,国家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部分朝代)。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的"诗、书、礼、乐",到宋朱熹时,对教材的内容有了更多的规定,"小学"就是孩子们应该学习的内容,主要学习经书,儒家的礼教、思想、历史、诗词、文采(写作与欣赏)、音乐。孔子认为音乐的能力与人的道德有关,并且能领悟到自然的奥秘和自然对话。所以我们说过去的教育是"文、史哲"不分家,是一体的。(现在很糟糕,中文系、历史系毕业的学生知识是破碎的,不能成一个整体)
  西方的教育在十七世纪之前,远没有中国发达,教育几乎完全被教会掌握,以传授神学为主,十一、二世纪时,在兴起的城邦里,开始有了自己的学校,这些学校开始传授一些更为实用的知识。这就是西方大学的前身。在十五、六世纪后,这类学校逐步发展起来,发展成现在的大学。西方的现代儿童教育,起源于十九世纪初期,形成与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有两位教育家对二十世纪的教育的观点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蒙台梭利认为:"教育者的唯一目的,他全部精力指向的目的,就是给儿童为他将来参与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一生最重要的时期。......儿童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教育理论家杜威认为:"什么是学校?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在这种社会生活的形式里,凡能最有效地培养儿童分享人类所继承下来的财富以及为了社会的目的而运用自己的能力的一切手段,都被集中起来。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西方现代学校基本上是以杜威的理论为基础,比较典型的是美国,他的教育比较民主、松散。各个州、学校有自行其是的味道。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西方的学校也在变化,把同龄的孩子搞到一块,制定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学习一本教材,统一考试,统一的标准去测试孩子。学校开始变成工厂,孩子们变成产品,在一个模子里压出来。教育不再是一种完善人的教育,教育变成一种工具主义的教育、实用主义的教育,商业主义的教育。这也是在二十世纪初期美国人发明的。以后这种教育方式迅速传播到世界各个国家。这种教育方式在亚洲首先传到日本,一到日本,这种教育方式和日本封建专制制度、教育观念的结合,工业教育的专制教育结合起来。特别是日本人发现自己的教育很落后,工业很落后,这种工业式制造人才的方式,可以提供更过的技术人员,让人们更快的接受到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就变得更极端。
  中国现代的教育是从日本人那里学习来的,不是从美国人那里学习来的。经过日本人改造的西方教育特别适合中国,从二十世纪初期到现在,我们的教才、学制、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考试的方法、教学大纲都和日本很相似(包括台湾)。西方教育民主思想被剔除,工业化教育的方式被加强,教育出来的学生就是一个工具。这种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反而受到严厉的批判。五八年的教育革命、特别在文革时期,把这种教育体制彻底砸碎。完善化教育重新被提出来,个性化教育也重新被提出来。我们现在去看文革时期的教育改革,他的理念非常有意思、有很多部分很有意义。但是这次翻省和革命的结果,是教育的专制化,极端化,最后走向文盲化。改革开放后,我们一夜之间醒来,西方国家如此发达,如此富庶。不是我们想象的,工人、农民们个个饿的皮包骨头,需要我们去解放他们。中国人的心态就象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的心态,要快速赶上西方,首先就是教育,如何才能最快的制造出人才,工业化的方式,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实用主义的方式、工具主义的方式、商业的方式。中国的教育又一次走向极端!当西方开始摒弃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教育时,中国把实用主义教育、工具主义教育发挥到极致。这种教育在中国至少还有二十年,因为我们太落后,没有办法。我们要想赶上西方,就必须走西方的路。但是我们必须现在认识到这一点,从现在开始去想办法改变,因为任何极端,都会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灾难!我们对这一点应该有多次血的教训!
 和大家谈早教(三)
  三、儿童心理发展与早教
  为什么现在十分重视早期教育,是因为二十世纪发展心理学的出现,发展心理学专门研究个体心理的发展规律。在发展心理学诞生之前,人类对心理发展的过程知道的非常少。人们只是从现象的观察中了解到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来指导对儿童的教育。一个孩子生下来,不会说话,不会走路,只有简单的、原始的、先天的反射,刚出生的足月孩子,生下来会吃妈妈的奶,这叫吮吸反射。你把指头放到他的手掌里,他能把你的指头握住,这是抓握反射。孩子慢慢变得会笑,会给你主动的向你表示他的感情,呀呀开始说话、走路。和成人一块生活,十几年后成为一个成人,能劳动、有思想,继承人类的文化,繁衍下一代,并且又去教育下一代。人真是非常奇妙。孩子们生下来都一样,长大后就不一样,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有很强的能力,成为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有的人心理素质很好,很有信心,有的人是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罪犯。在短短的十几年内人发展、变化的如此之大。人类一直在探讨下列问题:1、人出生的时候心理是什么样,2、人的善恶、聪明和愚笨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3、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怎么进行的,4、在人出生后最开始几年生活对成人后有什么影响。
  古代人类的观察和思辨和现代的科学研究,都是力图在这几个问题上找到答案。只有在这几个问题上找到答案,才能对儿童教育进行具体指导。中国人过去是什么样的看法?看《三字经》的前两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十二个字是中国古代儒家人性学说和教育理论的核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之后,人心都是向善。没有那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大奸大恶,另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是观音菩萨。也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预示他将来非常聪明,另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预示他非常愚笨。如果是这样的话,教育就没有任何意义,天生注定的吗,教和学都没有什么意义。孟子认为,孩子生下来,资质基本上是一样的,承认存在差异,但是相近。为什么长大以后,每个人的心态、心理素质、是否聪明、能干在孩子之间有如此大的差异?"习相远",是因为在出生后,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到不同的行为方式,学习到不同的知识,接受不同的教育所致。儿童早期接受的教育对成年后的影响非常大。"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孩子不学习是不行的,不合适的、不应该的。不然的话,长大了有什么出息。"三岁看大,从小看老",中国人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看得非常清楚。认为出生后最开始几年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发展心理学对此有什么看法?发展心理学非常关注人生下来后两个方面的发展,一是认知的发展或者说是智力的发展状况。儿童智力的发展对成人后的智力有什么影响。第二个方面就是儿童行为、人格的发展,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儿童成人后更容易发生精神病、神经症、人格障碍,或者犯罪。心理学家们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们观察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各种行为发生的规律,语言发生的规律,如几个月开始会发元音,有单词句出现,什么时候能说双词句,简单句什么时候开始,疑问句、复句什么时候开始,多少个月开始能理解被动语态。儿童的思维能力在什么开始发展,那一个年龄段开始发展动作思维,那一个年龄段开始发展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一般在十几岁开始发展起来。等等各种认知能的发展。以及比较在小时候不同发展状态的儿童,对成人智力状况的影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推孟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第一次大战前对几千名刚出生儿童的智力发展状况进行追踪研究,这个小组的研究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初期。对儿童行为、人格方面的研究,一是从成人后发生精神病、神经症、人格障碍的人去追溯她的儿童时代,看在儿童时代有哪些问题,父母的抚养、教育方式存在什么问题。第二个研究的方法就是观察在儿童时期,不同行为表现的儿童,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态度,父母本人的心理状况对孩子心理的影响。研究儿童的各种行为发展的年龄阶段等等。
  近百年的研究结果,得出以下两个结论:1、人一生基本智力的80%是在六岁前奠定。2、儿童时期(尤其是在六岁前)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因此就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人一生最重要的教育是在幼儿阶段。这和我们古代中国人的教育思想是完全一致。发展心理学是我们开始能更多、科学的去了解人类自身心理的发展规律,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是人类二十一世纪儿童教育的重要基础。
  和大家谈早教(四)
  幼儿时期智力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们说人一生基础智力的80%是在六岁前奠定。首先我们讲什么是基础智力。有一种智力理论认为智力分为一般智力(或称基础智力)和特殊智力。特殊智力的因素就是我们所说的儿童计数、说话、绘画、音乐,长大以后的数学、语文、物理,各种技能等。什么什么是一般智力因素或基础智力。我们讲通俗一些,我们常说一个人很聪明,很精明,有灵气,资质很好。无论学什么,一学就会,学得又快又好。而那些资质差的人,学什么都慢,并且可能学得差,有的人学习某些技能就很困难,我们就说这人苯、资质差,没有灵气,学什么都差,只有干体力劳动。"精明、灵气、资质好",就是我们讲的一般智力因素或基础智力。
  一般智力因素或基础智力包括那些内容,心理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复杂,很专业。我只能简单的给大家讲讲。如推理能力、语词理解能力、空间能力、数字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创造能力。以后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包括监控、注意、理解、知觉综合、编码、比较、共同表征形式、共同表征检索、转化、反应执行等。总之在智力方面有多种理论,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我们主要关心的以下三个问题:1、儿童智力发展主要是关注一般智力因素(基础智力),还是主要关注特殊智力因素的发展。2、儿童智力发展的有它的规律性和阶段性,如何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也就是我们讲的智力开发)。3、为什么说有"关键期"教育
  一、儿童时期的智力发展主要是一般智力因素或基础智力的发展
  在儿童出生后到小学毕业这一段时间,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主要是促进儿童的一般智力因素、基础智力的发展。在六岁前,应该完全是促进基础智力发展,上学以后,虽然也是以促进儿童基础智力发展为主,对特殊智力因素的发展也逐渐增多。在六岁前既是帮助儿童学习特殊的能力,也是以发展儿童一般智力因素为目的。我尽力给大家通俗一点讲这段话的意思。
  我们都希望孩子从小都很有灵气、精明。学什么都很快,学得很好。就是说有很好的基础智力,孩子的推理能力、言语能力、语词的流畅能力、空间能力等发展的比较好。那么如何在能使儿童的基础智力有很好的发展,能很好的开发儿童基础智力。我们看父母是如何孩子进行教育。
  现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孩子识字,很多幼儿院把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搬到幼儿院教学里。父母教孩子背唐诗,有的孩子能识一千多字,能背几十首唐诗等等。这样能提高孩子语言能力、语词的流畅能力,推理能力吗?不可能,因为孩子是死记硬背,不理解其中的意义,字就是符号,不能成为语言。不能成为语言能力的符号是没有任何意义。但是这个孩子很小就和周围的大人、孩子天天在一块玩,有人逗他,给他说话。这个孩子的小嘴可是会说,我们说他伶牙俐齿。很喜欢听故事,也非常喜欢给别人讲故事。这个孩子不识多少字,但她的语言能力、词汇的流畅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想象力、创造力也能得到发展。过去的孩子,很小就跟着大人一块去听戏、听曲子,听说书。晚上老人总是给孩子们讲各种故事,不讲小红帽,讲月宫的玉兔。春节晚会看天津的小女孩子唱刁得一,北京的小男孩子唱包公。这样的孩子语言能力、推理能力能不好吗?
  让两岁多的孩子就开始学习各种乐器,天天很辛苦的拉、弹,能提高孩子的音乐能力吗?不一定。让孩子去倾听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去敲不同的物体,辨别各种物体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去感受、发现乐音。培养孩子的节奏感、节律感等。对小孩子这才是培养孩子的音乐基础能力。
  绘画班的老师非要让一个三岁多的孩子把一个苹果画得很像,这能培养、发展孩子手的精细能力、空间能力、色彩能、想象力吗。这样的教学很可能把孩子潜在的能力都扼杀掉。
  过去我们玩得游戏都是代代相传的、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游戏。小时候,打珠子(玻璃珠),精细能力、空间能力、计算能力、推理能力(不同的地面用的力度是不同的)等都在一个游戏中培养出来。传统的七巧板玩具,非常便宜,但对孩子的空间能力、几何辨别与操作能力的锻炼很有用处。所以我们说对六岁以前的孩子,尽可能让去玩,游戏。但决不是无目的瞎玩,闲逛。而是用各种益智游戏去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说六岁前既是帮助儿童学习特殊的能力,也是以发展儿童一般智力因素为目的。比如一个画家的儿子,出生后就天天看看爸爸画画,也跟着在一块涂芽,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促进孩子精细能力、空间能力、想象力、色彩能力,虽然孩子的画画能力比一般的孩子好,但主要发展的是孩子的基础智力,这在没有环境的家庭是很难达到。所以我们常对有些父母说,你送孩子到画画班去,还不如陪孩子去捏橡皮泥、翻绳、折纸。那个老师拿个球让孩子画几个星期,真是很难受。
  我们现在的幼儿教育是有两个误区,一是让孩子去学习技能,去学习绘画、识字、背唐诗,学算术,上各种特长班。其结果对孩子一般智力因素的发展没有帮助作用。父母很辛苦、孩子很辛苦,浪费了钱,使孩子最宝贵的、最关键的开发孩子智力的时机荒费了。另一个误区是让孩子"自然成长",并且非常有道理的说,你看我小时候也没有教我,开发我的智力,我不照样很聪明!我在第一篇里给大家讲的,过去是在一个自然经济文化环境中,你从小和很多大人在一块,和很多孩子在一块,以自然环境为伴,教育、智力的开发在听老人讲故事中,爬树掏鸟蛋中,在玩黄泥中等等游戏和劳动中发展、培养出来。现在你的孩子关在一个近似监狱的一个房子里,父母老人看得紧紧的,没有自然,没有孩子,没有社区文化,甚至没有兄弟姐妹。孩子只有一大堆他莫名其妙的玩具,一个电视,山水,孩子、小鸟都是虚拟的,并且里面充满着暴力。孩子要么傻看着电视,跟着"奥特曼"和其他怪兽发出"嗷、嗷"的叫声,要么在家里无聊的乱转。如果这就是"自然成长",可以想到这样孩子长大会是什么样!
  二、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必须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我们讲儿童的各种认知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和阶段性,不到这个阶段,你教的不合适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没有任何用处。对绝大部分两岁多的孩子,你给孩子买三维积木教他玩,孩子是根本玩不到的,让孩子去插一个汽车,自己做一个房子,孩子是做不到的,因为孩子的三维空间能力还没有发展出来。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主要是玩二维积木,孩子用积木在一个平面内摆出一图形,从简单逐渐过渡到复杂的图形。
  给孩子讲故事,孩子反复听后,让孩子讲,也有很多学问,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要求。儿童对语言理解的程度,要比表达的早。同样复杂的句子,孩子很早就能理解,但是自己要能表达出来,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就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讲,不同的年龄段,孩子对不同句型、语法、语态、时态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并且伴随着语言的发展的同时,孩子的认知能力也在发展,妈妈在孩子一岁多、两岁多、三岁多给孩子讲故事的方法、达到的目的都是不同的,对妈妈有不同的要求。对孩子讲故事的要求也是这样。很多妈妈要孩子讲故事时,让孩子几乎一字不露的讲下来,我们是非常反对这样做。
  有人问,过去的父母连字都不识一箩筐,你说的这样复杂,父母要学习这样多的,这么专业的知识,过去的孩子是如何学习的?问得很对!在自然经济文化环境中,教育如何是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和规律进行?其实过细观察,答案就很清楚!过去孩子在游戏和玩耍中促进智力发展的过程,主要不是有成人来担负,是由大一点的孩子来担负。小孩子的天性是喜欢和比自己大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一块玩,不喜欢和自己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和大几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一块玩。在村里、胡同里有很多孩子,四岁多的孩子不仅仅和同龄的孩子在一块玩,他们老追着五岁左右的孩子跑,一般五岁孩子比四岁孩子大一个智力年龄段,他们现在玩的游戏正是四岁孩子要发展和正在发展的智力段所需要的,这样四岁的孩子跟着五岁的孩子学,五岁的孩子跟着六岁的孩子学,六岁的孩子跟着七岁......。不用大人教,不同智力发展段所需要的游戏、语言,孩子们都自然去学习到。父母根本就不需要搞懂是什么道理。
  现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所需要的游戏、活动,没有过去的环境,没有社区,没有一层层年龄段的孩子在一块。在家里也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孩子。教育主要有成人来完成、来担负。既是到幼儿园,幼儿院也把同一年龄段的孩子放到一块,有老师(成人)来教。很多孩子很难去和比他大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一块玩耍。所以我们对传统教育的链条断掉极其痛心!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每一个父母都去学习儿童心理知识,达到很高的水平是不现实的!
  我们还是希望父母们能学习一些必需的儿童心理、教育知识,一是去弥补现在的环境给孩子带来的问题,促进儿童智力发展,教育是科学的,不应该是盲目的。另一方面,因为科学的进步,我们对自身心理发展的奥秘有了更多的了解,学习这些科学知识,采取正确的方法,确实会使孩子的智力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有的父母说,现在有很多早教机构,有很多专家给与咨询,提供方案,化了很多钱和时间,总觉得不理想,对早教产生怀疑。这是中国幼儿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仅仅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并且在部分城市和地区,发展的非常快,旧的教育基础和链条很短时间内出了问题,如何解决,大家都在思考,尤其是父母们的要求走在最前列。但是这十几年,国家并没有培养出需要的大量人才,并且研究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的人都很少。目前做这些工作的人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学医的,从事儿保工作的医生。二是学幼儿教育,幼儿院和学校的老师,第三类,是从教育系和心理系出来的一部分人。这三类人的大部分都存在一定的知识缺陷,儿保医生和老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非常缺乏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发展心理学的基础。教育系、心理系出来的人,理论很好,很熟悉,但非常缺乏实践经验。而经验决不是一年、两年能解决,需要很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有的专家自己都没有好好带过孩子,给别人指导,可能就是纸上谈兵!对孩子的教育是很复杂的,不仅仅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这就对专业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改革开放后,我们开始大量的学习西方的知识、科学。但很多东西是照搬进来,甚至是生吞活剥。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项技术,像写计算机程序,很快就能学会。学习外国的教育方法、理论必须和自己的文化结合,所以有一个消化的过程。国家现在不重视幼儿教育,在一个向钱看的时代,急功近利的人多一些,坐下来认真思考、扎实做事的人少一些。政策也不鼓励那些认真、扎实干活的人。希望能找到一些补救的办法。使中国的幼儿教育、家庭教育很快发展起来。
  三、关键期的问题
  为什么说儿童教育有一个关键期,现代科学认为人所能达到的智力活动都是由遗传决定,但是遗传仅仅是一种潜在的智力,不是现实的、实际的智力。这是什么意思?比如狗出生后就和人在一块生活,但它只具有狗的能力,不具有人的能力。这就是遗传决定。如果人出生后在最开始几年不和人类在一块生活,会是什么样?十九世纪末期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孩",一个发现时六、七岁,一个三、四岁。发现时孩子只具有狼的行为,不具有人的行为。回到人类社会以后,这个六、七岁的孩子无论如何帮助她,其智力提高的非常有限。人们开始认识到智力发展有一个关键期,二十世纪心理学对关键期有了很多的研究。认为要把人遗传的、潜在的智力成为现实的、实际的智力,出生到六岁左右是一个很关键的年龄段。如果在六岁左右,有很好的环境,就能更多的把潜在的智力转化成现实的、实在的智力和能力。如果在这个年龄段没有很好的教育环境,把潜在的智力变成现实的智力是很有限的,并且在长大以后,再提高是很困难。所以现在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幼儿教育。
  和大家谈早教(五)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是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现在大家很关注的问题。工业化社会中,竞争非常激烈,人与人的关系也很淡漠,生活节奏很快,生活的压力很大,每个人都感到很紧张。有各种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抑郁症的发病率不断的增高。特别是青少年,经常看到报道美国校园枪杀案,在我们身边,不时听到有中学生自杀、离家出走、某某人的孩子有精神问题,看到报纸上有孩子杀死自己的母亲、奶奶。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看到这些情况,很多年轻的母亲、父亲就会感到不寒而栗。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如果在十几年后成为这样,不知道会痛苦到什么程度!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接触到很多、很多各种神经症、心理障碍的病人,这些病人中的绝大部分在童年时或青春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童年期的问题是他们成人后心理不健康的基础。如何才能使孩子的心理能健康发展,为他一生的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应该是是每一个父母非常关注的大问题,孩子可以不成材,但不能不成人。孩子长大首先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有成就、有贡献或者是一个平凡、平庸的人。
  如何才能使一个人的心理能健康发展,心理学研究这个问题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各个学派的心理学家都很关注这个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很复杂,不像对认知的研究比较有规律。儿童人格发展对各民族文化背景的依赖更深。中西方文化上的差距很大,有很多理论在应用中要很多年去慢慢消化。根据我们民族的文化背景再进行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很少。尤其是根据我们文化背景特点进行应用性研究,目前做得很差,急需开展和提高。我只能拣几个重点给大家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人格心理学家们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这几个发展阶段对成人的人格有什么影响。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出生后要经过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必须满足儿童的一些需要,如果这些需要给予的太多或太少,都会给成人后的心理带来问题。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在每个阶段中,都有一些关键的问题要解决,如果能很好解决,孩子就能顺利的通过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个阶段中关键问题,就会给下一个发展阶段带来问题,给成人后的心理带来问题。以下我简单的介绍这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出生到一岁。这个阶段认为是所有阶段中最重要的阶段,最不能被忽视的阶段,这阶段的重点是孩子与母亲和其他主要抚养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是建立在一种规律性的基础之上,对孩子的喂养方式,照料方式,对孩子的态度,都不能是孩子经常体验到一种不确定性。
  第二个阶段:1-3岁。这个阶段主要是解决儿童的自主性、独立性发展,和遵守生活规则、社会规范。在这个年段,孩子的认知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我们说孩子处于第一反抗期,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对孩子的一生都非常重要,但是孩子也要学习去遵守生活规范与社会规则,这常常很多父母在这两个问题上左右摇摆,究竟是松一些,还是严一些,父母们常常不知道如何去处理。
  第三个阶段:3-6岁,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在形成丰富的想象力过程中,孩子创造力、创造的欲望、动机就开始形成,人一生创造力的基础开始奠定。孩子的自信心开始形成。如果这个阶段发展的不好,孩子今后就会更多的体验到自卑感。
  第四个阶段:6-12岁,或者延长到青春期前期。这阶段主要是形成孩子的勤奋感和责任心。我们知道这两种品质对一生是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具有这两种品质,父母就不需要为孩子的一生担忧。我们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孩子很小就知道对自己、他人负起责任。很勤奋的去学习、劳动。
  第五个阶段:13岁左右到成人就是我们讲的青春期。艾里克森认为是角色认同的阶段,同一化的阶段。是孩子迈向成人的最后阶段,是为成人做好所有准备的阶段。也是现在全世界工业化社会最为感到迷惘、头疼的阶段。
  这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非常重要,而又以六岁前的三个阶段最为重要。对人一生的心理健康而言,就象盖高楼一样,这五个阶段就是基础,而越往下的基础越重要。基础打不好,盖到上面自然就会歪,或者遇到什么意外,很容易出问题。
  我们虽然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认知、智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是融为一体,我们很难看到一个孩子很有创造性,但是却很自卑。一个孩子很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却有智力方面的问题。
  要使孩子的心理能健康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行为。对孩子每个阶段发展的学习、了解,对孩子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仅仅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父母、主要抚养人的心理素质、品质。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对孩子的责任感。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去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品质。这些比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知识更重要。
  和大家谈早教(六)
  早期教育是对人类、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学习与继承
  早期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希望孩子能够聪明、能干、有知识、有文化,将来能够有幸福的生活,有成就,对社会作出贡献。对社会、民族和人类来说,是把人类、民族的文化、思想代代相传。继承、开拓和发扬。从孩子出生到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中,促进智力发展,培养良好、健康的人格、学习各种技能,学习和继承人类、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思想,这三方面是融为一体的。近十几年中国的教育现状是什么?小学到初中、高中的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为主导,以分数为核心。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培养、技能的学习、思想与文化的继承,这些都是次要的,对父母和学校更多可能只是说说而已。大学教育是以技能教育为核心。近些年家庭教育逐步受到重视,重视家庭教育的父母大多数只是重视技能教育,父母们嘴上常说的一句话是:看人家的孩子要么会画画,要么会唱歌,要么会弹琴。将来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孩子不会一样,将来在社会上竞争力就差,也要去学一样。很多父母都节衣缩食,给孩子买钢琴,请家教。送到各种特长班去学习,有的孩子小小年龄,星期天要去赶几个特长班。还有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实际上是为应试做准备,还有现在的幼儿园,幼儿教师不懂幼儿教育在我国很普遍,拼命的把小学的知识放到幼儿园去教,上幼儿园就是识字、写字、算算术。应试教育从小学已经走到幼儿园,走到家庭。
  我们讲到,早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培养儿童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继承、学习人类和民族优秀的文化、思想。这三方面不应该被割裂开,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是统一的、一体的,是融合在一块进行。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品质,人格。是在儿童学习、继承人类和我民族优秀文化和思想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去实现、完成。
  不去很好学习优秀文化、思想就能培养出良好心理品质的孩子,和很聪明、将来很有成就的孩子。这不可能。我们希望孩子的基础智力能很好发展。孩子有很好的语言能力,运动能力,手很精巧。有很好的与人交往能力,有很好的自主性、独立性,有很好的想象力,创造力。非常勤奋,有责任心。有信心、毅力,有很好的耐受挫折的能力,更有勇气,肯吃苦。希望孩子有爱的能力,知道去体验他人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乐于去帮助他人等等优良的品质。就必须从孩子很小的时候给孩子传授这些的文化、思想,用这些优秀的文化、思想去要求孩子。
  比如讲故事,我们给孩子讲什么故事?给孩子讲白雪公主、小红帽、嫦娥奔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孔融让梨。还是给孩子讲日本的一些象奥特曼、怪兽的卡通故事。有优秀文化和垃圾文化之分,优秀文化几千年、几百年不衰。垃圾文化给人一时的刺激,甚至给孩子的心理、道德的形成带来很多负作用,不良的影响。很多父母把很小的孩子往电视边一放,就是几个小时,孩子爱看什么就看什么。极大地阻碍了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尤其是现在很多日本的动画片,除了明显的暴力倾向,潜在的自卑感,在语言上非常贫乏。整个动画片就没有多少词,没有几个完整的句子。一直都在听到"哈"、"嗨"的声音。孩子天天看这样的动画片,孩子的语言能力如何能发展起来?孩子听到优美的语言,想象出美丽的景象,学习高尚的情操,社会需要的的道德规范。这些都不可能从那些垃圾卡通片、书中学习到。
  孩子们学习自己穿衣、吃饭,知道去体验他人,知道助人为乐。过去的孩子从小知道帮助父母干活,这都是对文化的学习。女孩子学习女红,学习绣花,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学习、继承优秀文化、技能为一体的典范教育方法。
  三、四岁的孩子学习折纸,折各种小鸟、小狗,五、六岁时根据自己的想象去用积木建造各种动物,建筑,上学后有条件去学习制造各种机械模型。这些也是把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学习文化、技能融为一体的游戏。我们看看幼儿园教材里编制的各种游戏,教孩子们自己制作各种玩具。都是以此为教学目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很多幼儿园里这种游戏和玩具的教育,越来越少,教儿童识字,算算术越来越多。
  孩子再大一点。到五岁左右以后,我们就要逐步教孩子更多的文学、语言、历史、艺术、科学、伦理、各项技能等知识。智力的开发、人格的培养、道德的培养,文化、思想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体的教育方式,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健全的发展。这本来是我们多年的教育方法、思想。可是近些年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里把一个全面的、完整的教育一点点割裂开来。教育变得越来越畸形、极端!我只是希望那些具有教育意识的父母要认清这一点,不要跟着"潮流"走,对孩子教育的效果决不是孩子这次考试得了多少分能看出来。教育的效果是需要几年、几十年以后才能表现出来!我们的教育必须要孩子去学习、继承人类和我们民族几千年优秀的文化和思想。
各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待孩子的方法。因为每个孩子的家庭文化背景、父母的心理素质,对孩子的态度,抚养方式都不一样,所以就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4 收起 理由
titaer + 4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1-23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是侧重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虽然教育部门一直致力于改进,但是收效不明显。再加上中国人口众多,就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个局面目前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也就使得家长很早就关注孩子的语文和数学的学习。即使有的孩子学习音乐,绘画,也是为了考学“加分”,将来有个格外照顾。因此,就出现不顾孩子的身心,不顾孩子的兴趣,从婴幼儿起就开始大量认字,计算数学题。走上了强化左脑的道路。
  一些教育工作者也认为衡量孩子聪明否,就是看孩子的智商的高低。这些简单的数字,就决定了孩子的一生。有的孩子功课不好,老师也愿意让家长给孩子测测智商,好象孩子智商低,就与他教学没有关系了。有的家长也愿意给孩子测智商,其实智商的测定是有局限性的,它也是注重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而且受环境,孩子的情绪的影响。智商实际上是不能反映孩子真正的智力水平。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说明人有多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肢体动觉智能,空间和视觉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等。同时说明每个人都有这几种智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组合,每种智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不同的关键期。例如:数学人才一般在40岁以前出成绩;音乐人才可以从3岁开始培养,象莫札特5岁作曲就出了名;运动员也必须在14,15岁以后才能出成绩。
  因此,每个孩子都有弱项和强项。以往的教育采取的是“补弱项”,因而造成孩子越补越糟糕,失去了学习兴趣,强项也被废弃了。没有了学习的动力,造成了自暴自弃,厌弃学业。目前也有的早教工作者认为,就应该“发扬强项”,舍弃弱项,让孩子自由发展,让他们在他们擅长的领域里尽显其才,认为补弱项是浪费时间、无聊的事。这个见解恐怕家长和教育机构都不认可。
  我认为,对于每个孩子某项智能表现的突出,就应该鼓励和发扬他的强项,让他为自己的强项感到自豪,树立信心,敢于面对自己的弱项,以强带弱。这样强项更强,弱项也不落后。这样的教育思想就能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作为合格的家长就应该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智能,采取不同的策略,尽管有的孩子这种智能当时还没有显现出来(潜能),这就需要我们的家长耐心的观察孩子,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某种智能的苗头,就要爱护它,鼓励它,引导它,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孩子去发展它,说不定一棵耀眼的明星就在你的身边升起。
  4。早期教育的商业化,使得个别早教工作者在利益的驱使下,做出了违背大脑发育的自然规律,混淆了家长的认识,走进了教育的误区。
  早期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因为它是造就人才,托起明天太阳的一个阳光事业。因为我国执行的是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教育机会是一次性的,孩子受教育也是一次性的,因此家长的教育经验往往是间接的。他们迫切希望有人指导他们,因此,一些亲子乐园,母婴学习机构纷纷成立。个别的早教工作者,在利益的驱使下,抱着各种目的,或急功近利,或混淆观念,提出了一些违背大脑发育自然规律的论点或言论。有的人将孩子发育过程中正常的现象当成他早期教育的结果,大造舆论;也有的人为利益驱使,迎合商家之间的竞争,说瞎话,用错误的理论混淆育儿的观念,使得家长不明情况,做出有害婴幼儿身心健康的事情来。例如:有的亲子中心,为了赚钱,竟然说6个月会坐的孩子发育的慢,运动能力差,不参加训练就耽误了。吓得母亲赶紧交了钱,参加他们的训练班。
  在当前经济改革的时代,教育不可能不和经济挂钩,不可能没有金钱。但是为了我国千秋万代的伟业,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早期教育还是少一些金钱色彩,多一些科学引导吧。
6岁以前的早期教育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它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情商的培养,智能的挖掘,以及社会的进步。所以要求我们全社会动员起来,尤其爸爸妈妈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实施生动活泼的引导方法,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人为的良好的情绪下,在玩中教,在玩中学,让婴幼儿在玩中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科学的训练,不断给孩子大脑以刺激,认真开发右脑的智力,我们的孩子将会更聪明,更出色。
三、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
 加德纳教授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智能可被区分为七项: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
  语言文字智能( 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 )
  是指有效的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把文法、音韵学、语义学、语言实用学结合在一起并运用自如的能力。律师,演说家,编辑,作家,记者等是几种特别需要语言智能的职业。对语言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喜欢玩文字游戏。在学校里,他们对语文历史之类的课程比较感到兴趣,在谈话时常引用他处读来的信息,喜欢阅读、讨论及写作。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用语言及文字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阅读材料、录音带、写作工具、对话、讨论、辩论及故事等。
  数学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
  是指有效的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逻辑的方式和关系,陈述和主张,功能及其他相关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数学家、税务、会计、统计学家、科学家、电脑软体研发人员等是特别需要逻辑数学智能的几种职业。对逻辑数学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在学校特别喜欢数学或科学类的课程;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假如我每天给我的盆景多浇一倍的水会怎样?);喜欢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喜欢在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中寻找逻辑缺陷,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靠推理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可探索和思考的事物、科学资料、操作、参观博物馆、天文馆、动物园、植物园等科学方面的社教机构。
  视觉空间智能(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
  是指准确的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的在脑中呈现出来,以及在一个空间的矩阵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向导、猎人、室内设计师、建筑师、摄影师、画家等是特别需要空间智能的几种职业。空间智能强的人对色彩的感觉很敏锐,喜欢玩拼图、走迷宫之类的视觉游戏;喜欢想像、设计及随手涂鸦,喜欢看书中的插图,学几何比学代数容易。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用意象及图像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艺术、积木、录影带、幻灯片、想像游戏、视觉游戏、图画书、参观美展、画廊等艺术方面的社教机构。
  身体运动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
  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的生产或改造事物。这项智能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以及由触觉所引起的能力。演员、舞蹈家、运动员、雕塑家、机械师等是特别需要空间智能的几种职业。这一类的人很难常时间坐着不动;他们喜欢动手建造东西,如缝纫、编织、雕刻,或木工或是跑跑跳跳、触摸环境中的物品。他们喜欢在户外活动,与人谈话时,常用手势或其他的肢体语言,喜欢惊险的娱乐活动并且定期从事体育活动。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透过身体感觉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演戏、动手操作、建造成品、体育和肢体游戏、触觉经验等。
  音乐旋律智能( 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 )
  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作曲家、演奏(唱)家、音乐评论家、调琴师等是特别需要音乐智能的几种职业。他们通常有很好的歌喉,能轻易辨别出音调准不准,对节奏很敏感,常常一面工作,一面听(或哼唱)音乐,会弹奏乐器,一首新歌只要听过几次,就可以很准确的把它唱出来。这一类的儿童在学习时是透过节奏旋律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乐器、音乐录音带、CD、唱游时间、听音乐会、弹奏乐器等。
  人际关系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是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这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强的人通常比较喜欢参与团体性质的运动或游戏,如篮球、桥牌;而较不喜欢个人性质的运动及游戏,如跑步、玩电动玩具。当他们遭遇问题时,他们比较愿意找别人帮忙;喜欢教别人如何做某件事。他们在人群中感觉很舒服自在,通常是团体中的领导者,他们适合从事的职业有政治、心理辅导、公关、推销及行政等需要组织、联系、协调、领导、聚会等的工作。这一类的儿童靠他人的回馈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下列的教学材料及活动:小组作业、朋友、群体游戏、社交聚会、社团活动、社区参与等。
  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是指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自己有相当的瞭解,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情绪、意向、动机、脾气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自我认知智能强的人通常能够维持写日记或睡前反省的习惯:常试图由各种的回馈管道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经常静思以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喜欢独处,他们适合从事的职业有心理辅导、神职等。这一类的儿童通常以深入自我的方式来思考,对他们而言理想的学习环境必须提供他们秘密的处所、独处的时间及自我选择等。


上面是娃娃小的时候收集的。但后来,我越来越倾向于成人的干涉越少越好,每一次成人的干涉从长远看,都是弊大于利。但成人要做到不干涉孩子的自成长,真的需要很强大的内心。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4 收起 理由
titaer + 4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2-10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同问,最好有具体的实践方法。
发表于 2014-2-22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3岁以内是大脑发育黄金期的说法,我认为这个说法不靠谱,4岁以后大脑发育就不黄金了怎的?

我的意思不是说3岁以内不重要,我认为任何时期对孩子都很重要,小孩子和大人生活在一起,一点一滴的做法习惯态度等等,都是教育内容,都是培养的机会。

我家小朋友很聪明,但我不认为有啥,现在小朋友都很聪明,咱们比更聪明的起来,说不定还不怎么行呢。

我家3岁的女宝。我还在教她把话说得利索点,做事情麻利点,自己的事情要尽量自己解决,对人要礼貌。
数字概念要加强,英文单词多学些,上海话尽量学,将来学个舞蹈,把形体基础搞搞好,这都算培养吧?
 楼主| 发表于 2014-2-22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我是指学习窗口期的概念。
比如小鸡出生24小时内如果不跟着母鸡,以后再也学不会跟随这个本领了。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

点评

教育孩子,不能凭想象和概念 孩子不是小鸡,也不是病毒,没什么窗口期,没有重要的教育时期和不重要的教育时期之分 教育是一个连续过程,不同时期须有不同的针对,因材施教,都要做得好,做得恰当  发表于 2014-2-22 22:52
发表于 2014-3-4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早教也是玩,我家从12个月开始一个礼拜去一次mygym玩的,小朋友很喜欢,主要图个热闹。
个人觉得性格和情商更重要。现在的小朋友智商都很高的,记忆力都很好的,小时候教会的东西长大了也要忘掉的,不如和其他小朋友多玩玩,开心点。
发表于 2014-11-16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mark
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GMT+8, 2024-11-15 06:43 , Processed in 0.119727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