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精华,所以转。因为精华,所以有点长,有兴趣者看吧。跟目前机构的教育思路还是天壤之别的。
1. 数学,是最基础的思维锻炼工具
作为美国奥数队的总教练,虽然罗博深一直在指导着数学领域的“最强大脑”,但是,他本人也同样热衷数学基础教育,希望每个普通的孩子,能有机会利用数学这门工具,得到思维的锻炼。 在罗博深看来,数学,无疑是锻炼思维最基础、最简便的工具。 他解释说,“虽然化学、物理等很多学科的学习,都能起到思维锻炼的作用,但是,相比较这些学科,数学不需要借助太多学科知识,就可以进行推理、证明等纯逻辑的锻炼。这也是为什么,数学,会成为所有学生最早开始接触的基础学科。” 那么,什么才是数学思维能力强的表现呢?
罗博深表示,这和你掌握了多少解题套路无关。真正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当你碰到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的题目,能独立地想出解决方案。这其中,不仅包括推理能力,还有抓重点的能力。 面对一道复杂的题目,学生往往需要“透过表象看本质”,抓住最核心问题。 无论是推理能力,还是抓重点的能力,都无法通过“刷题”而获得。 眼下,很多家长依然迷信题海战术,认为通过记忆更多的解题方法,不断地做题和训练,就可以得到数学能力的提升。 罗博深表示:数学并非是一门记忆学科,也不是考查“熟练度”的学科。 如果我们只是让孩子去记住解题技巧,不断地练习以达到熟练,这个过程中,他究竟在其中投入了多少思考?
2. 去“刷”那些正确率只有60%的题目
罗博深反对“刷题”,并不意味着他反对“做题”。他也很赞同,在解决一道道数学题目的过程中,去锻炼思考能力。 但是,做什么样的题目?这里面却大有学问。 罗教授认为:想要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我们应该花一些时间,去练习那些真正有挑战性的难题,追求的是“质高量少”。 “只有那些学生不能一眼就看出解题方法,而且成功概率差不多在50%到75%的题目,才是值得做的,有挑战性的题目。” 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家长已经习惯看到孩子拿高分,当他们看到孩子仅有50%的正确率,会很焦虑,觉得孩子没有数学天赋。 因此,家长首先需要转变思路,思考这样的问题:“在传统考试中达到 95%的正确率,就能说明数学很好吗?这样的考试,对数学思维锻炼有帮助吗?” 罗博深强调说,那些真正会学数学的人,反而不愿意浪费时间在正确率很高的考试和练习上,让他们感到开心的是背后的挑战,而不是表面的分数。这样的学生,不仅在数学学习上表现优异,在各个方面都会有飞快的进步。 在罗博深的课堂上,他会提供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给学生。甚至,这些题目可能看上去有点“超纲”,是高年级阶段的考题。 但是他认为,“值得思考的好题目,有时候是不分学龄和年级的。”只要了解其中的知识点和概念,并且可以通过已知的知识进行推理,那么,它就属于学生能力范围内,可以去尝试和挑战的。 不过,无论是设置课堂练习,还是为竞赛出题,罗博深都会过滤掉这样两种题型: 首先是那些传统的,学生已经看过、练过、可能掌握一定技巧的题目;
其次,是没有真正的思考价值,仅仅只是为了增添解题麻烦程度的题目。 为了方便学生和家长,找到合适的数学思维训练题目,罗博深推荐《CompetitionMath For Middle School》这本书。他表示,在美国这本书非常风靡,参加初中数学竞赛的学生,几乎人手一本。 这本书上的习题,分成代数、几何等不同方向,难度逐渐递增,方便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并且配套详尽的推导过程。 因此,虽然面向初中数学竞赛,但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只要有了基本的加减乘数运算概念,完全可以用它进行思维锻炼。
3.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提升数学思维? 1. 数学和计算,不是一回事 很多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的家长,往往会将数学能力,等同于计算能力。在孩子开始学“加减乘除”时,他们会太过计较孩子的计算速度,或者准确率。 罗博深强调:“数学能力,不等于计算能力,这是两回事。”不能因为孩子的计算能力薄弱,就断定为孩子不适合学习数学。这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从小对数学产生畏惧,甚至会终身形成“我不擅长数学”的心理暗示。
2. 多问孩子“为什么”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完全可以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来锻炼他的数学思维。 罗博深举例说,哪怕是简单的乘除法学习,也可以通过追问,引导孩子思考背后的数学原理。因此,自己的女儿4岁时,就学会了乘法,她可以回答出4×6是24,当然她并不是通过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已经掌握的加法运算,完成推导。 也许,死记硬背的方法,能让孩子脱口而出,更快掌握;但是数学并不等于记忆,多一些对背后原理的思考,才能达到思维训练的效果。
3. 鼓励孩子去挑战难题 一个真正能培养数学思维的家庭环境,会鼓励孩子去挑战那些富有挑战性的难题。 罗博深谈及,女儿在10岁左右,就开始尝试美国高中数学竞赛中,那些没有超出她能力范畴的题目。无论是一个小时,还是一整天,只要孩子愿意把时间花在思考上面,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 此外,当孩子思考遇到困难时,家长也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一步一步地提示和引导,永远不要剥夺让他们思考的机会。
4. 在兴趣的基础上,每天花1-2个小时 很多家长困惑,在现有的学业压力下,一名普通学生究竟每天应该花多长时间,来锻炼他的数学思维? 罗博深表示,“应该让孩子花他们想花的时间,大概在1-2个小时。”他特别强调说,孩子是否对数学感兴趣很重要,这是前提。否则,被逼着每天学习1-2个小时,只会让孩子更讨厌数学。 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寻找有趣的数学书、思维挑战类的绘本、思维训练课程,通过这种碎片化的积累,让孩子萌发对数学的兴趣。 当然,也可以帮孩子找一些小伙伴,组建一个数学学习兴趣小组。比如美国的AoPSOnline网站,汇集了全美国的数学爱好者。 不可否认,在中国现有的教学环境中,基础的重复性练习比较多,学生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很多课外培训机构都是“灌输式”的,要强记很多公式。 这种学习方法,也许能在短期内提高数学成绩。但是,没有数学思维支撑,是无法长久的,它会消磨掉孩子的热情和新鲜感,甚至难以应付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罗教授希望,学生在这些“基础学习”之余,抽出一小部分时间,去真正磨练数学思维,“哪怕只是每天、甚至一周挑战一道难题,深度思考,也能获得数学能力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