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898|回复: 41

[大学留美] 赴美中国学生的学术融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7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bagins 于 2020-12-7 12:57 编辑

             几年前,美国的《高等教育纪事》杂志曾经登载过一篇文章,作者是一位美国教授,内容是针对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进行严厉批评,认为他们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缺少批判性思考。我读到这篇文章以后,立即发电子邮件给这个杂志的编辑,提出抗议。我指出,在我个人的教学过程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比美国学生更弱的批判思维能力,他们的口语虽然不如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自如,但大致观点也是能清晰表达的。经过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也能很快提高。

        针对中国留学生的公开批评不仅有歧视之嫌,也忽视了外国学生融入美国教学环境所面临的普遍的挑战。我说,中国学生被骤然放入一个以美国教授和学生为主体的异国文化中,在课堂讨论中必然容易采取一种观察和倾听而不是积极参与的保守态度,这种倾向在整个东亚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中都比较突出。反过来,美国学生在中国很难遇到类似的困境,因为多数美国学生的中文程度根本不足以和中国同学一起上课,而是和其他留学生集中在一起。假如我们把中文大致过关的美国学生放入一个以中国学生为主、以中文为教学语言的课堂,美国学生也可能相对沉默。
  
   抗议归抗议,我自己对中国留美学生的表现是从两个方面力图客观地来看待。我发现,在我所接触和教过的中国本科学生中,绝大多数人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很多本科留学生在出国留学以前,就有过不少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经验,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资讯一点不少,到了美国以后,也结交很多当地朋友,外出旅行,广泛阅读,思路开阔。一味认为小留学生不会批判思维,也不能融入国外社会生活,只知道扎堆成天说中文,似乎是以偏概全、不太公平的指控。

        和美国本地学生相比,远渡重洋求学的中国学生其实更善于从两种文化比较的角度看待很多社会、历史和政治问题。相比很多从未出过国门,甚至除了家和校园以外国内旅行经验都有限的美国学生,中国留学生的阅历更为丰富,眼界更为开阔,视角更为多元。因此,当中国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时候,一旦克服语言和心理障碍,能够说出很多令美国学生耳目一新的观点。
  
   中国留学生的不足,在我看来首先是缺少严格的学术伦理训练和个人对过错负责的态度。我曾经在一年内参与处理过三起中国学生被美国任课教授指控抄袭的案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抄袭绝不仅仅是中国学生特有的行为。在美国大学生中,作弊和抄袭也层出不穷,而学校也有关于如何界定抄袭和引用的教育,还有相应的制度保证作弊案件受到公正的审理。其过程有指控作弊的教授(类似于原告)、被指控的学生(类似于被告)、一个由教授组成的委员会和几名学生组成的委员会(类似陪审团)共同出席。在听取双方的控辩后,委员会作出最终裁决。

         被指控抄袭的一些中国学生倾向于完全拒绝任何指控,不仅如此,还有人大言不惭地对美国人说:“在中国我们都是这样的”。一名被控抄袭的中国学生甚至公然指责学校没有提供更好的指导,而自己是“付了学费”的。这种强词夺理的自辩不仅在国外损害中国的形象,也罔顾事实。另外,当事人在潜意识里完全否定了自己的责任,在道德上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中国留学生的另一个问题是认知上的。的确,一部分学生可以很快掌握替代性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越来越趋近于美国高等教育所期待和要求的批判性思维,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会囿于固有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纠结于“我以前听说的不是这样的”和“这和我以前学到的不一样”。在有关中国的学习过程中,来自国内的留学生起初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懂得比美国学生多,但最终不得不承认,部分美国学生在毫无背景、从未到过中国、也不懂中文的情况下,经过对指定书籍和论文的精细阅读和深入思考,对有关中国的论题也能够表达出非常有见地的思想。

       一方面,深入的批判性思考是美国教育中长期持久进行的训练,学生并不难越过表层信息对文本背后的逻辑和问题展开深层次剖析;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学生因为生长于中国,对国内的种种情形以及中国历史了解得较多,但美国学生的广泛阅读以及文化的多元和开放性却使他们对于欧洲历史、苏联/俄罗斯历史都有相当的了解,更不必说美国历史。这些背景对于他们在人类共同经验的意义上理解中国也有很大的帮助,但这部分知识储备和深度阐释能力却是一般中国学生缺少的。
  
   另一个问题在于学术写作能力。事实上,在课后的交谈中,从国内来的学生,甚至个别在美国长大的华裔二代孩子都异口同声地向我表示:我不擅长写作。他们有时候甚至无法按期完成一篇论文,理由就是:不擅长写作,和“有想法但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这一类学生常常是华人孩子中常见的经济学专业,辅修数学。我问他们,学经济学就可以不用写论文吗?将来工作真的不需要书面表达吗? 学经济学就不需要深入了解社会和历史吗?我认为这种倾向和中国人中间迷信数学和统计,忽视人文社科的思维和表达有极大的关系。然而,这样的学生最终可能会认识到,本土美国人相对中国人的优势,恰恰体现在思辨和表达上。
  
   我在批改论文的时候的确不断发现,美国学生中比较优秀的那部分人在阅读材料的细致程度、引用丰富准确以及论证的严谨绵密、解读的深刻性方面,都远远超过“不擅长写作”的中国学生。甚至一些专业是自然科学的学生写起历史论文来也非常得心应手。这导致中国学生对中国历史仅仅在人名,地名,大致事件的常识意义上懂得比美国学生多(这是自然而然的,也实在没有什么值得骄傲),但深度分析能力极为薄弱。说白了就是:中国学生的中国历史,在学术意义上学得并不如美国学生。这一点,我曾在交谈中请一位中国学生自己反省一下。另外,如果你说英语写作阻碍了表达,那么请问同样的论文,你确信你用中文能写得很好吗?结果这名学生摇了摇头。
  
   我在和中国学生的课后交谈中发现:国内的中学教育到目前为止仍然欠缺人文社科的学术写作训练。在中国大陆的中学作文训练中通行的仍然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分类,在历史这一学科考试中问答题和材料分析会要求成段的论述,然而仍然不是一篇完整的带实证研究性质的文章。在上述三类中国式的主要文体中,事实上没有一类属于美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熟悉的社会科学“研究论文”范式。这种中式文体分类不仅把主观判断、说理和客观描述、引证割裂,更因此缺少那种自己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证据、进行独立研究的训练,导致一些中国学生错误地认为“写论文”就是“发议论”。同时,关于规范地引用和注释的训练也严重缺失。有的学生自己已经不愿意去细读一本书,一开口就是“罗胖子”如何如何。这种思维能力弱化的现象,会更加导致中国学生在自认“数学好”的迷梦中进一步把经济学和数学,统计作为自己的舒适区,但一旦经济学系的某门课也要求写论文,自信心立刻就被低分打击。
  
   眼下,低龄留美学生群体在生活和心理上的融入障碍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加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同时需要注意到,学业上的不适应是部分学生厌学,退学的重要原因。在美国注重通识教育和文理平衡发展的高等教育制度下,想一味依赖“数学好”,避免相关文化背景和人文社科学术写作是不太现实的。留学的目的终究是学习知识和自我提升,与其以“顾客”甚至“金主”的心态苛求和指责美国大学没有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心理协助,不如也正视弱点,积极提高自己,而不是一味向舒适区扎堆逃避,给美国大学留下中国留学生和美国文化格格不入的印象。

      事实上,近期美国的一项的高等教育研究就已经把历史学科在常春藤名校的衰落公开(部分地)归罪于亚裔学生太多,言下之意就是亚裔学生除了“能赚钱”的专业以外,对其他一概不感兴趣,并已经破坏了美国的古典教育传统。我觉得这是值得中国父母思考的。

发表于 2020-12-7 14:1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值得思考。
发表于 2020-12-7 14:53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虽然,老美不会舍命求排名,
但校际差异导引下的生源差异还是存在的,
所以,谈学术融入,不能忽略生源质量,
而因经济因素的影响,导致留学生源水准太过分化,毕竟就像文中所言,英语还没过关,论批判性思维更显得奢侈了。
发表于 2020-12-7 14:59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我大中华又崛起了
孩子们的见识远超于同龄的美国孩子 很正常
发表于 2020-12-7 15:03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另外,昨天量子位有篇文章,关于MIT的大牛本科生,
评论最高赞是,印度学生+中国教授+美国大学=最佳组合。
发表于 2020-12-7 15:15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0-12-7 15:32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春天2017 发表于 2020-12-07 15:15
反话吧!中国学生从小这个不能想,那个不能说,思维僵化到极点,到了美国连最起码得宗教信仰都没有,融入西方世界就是个笑话。

不是
我们好朋友的孩子都很有自己的想法 父母也给力
而 父母同学当年出国去的 现在混好的不多
国内近30年发展太快了

我家宝宝有个住在美国硅谷的好朋友 同岁。她上苹果总部隔壁的小学 爸爸在Adobe上班 ,她的知识面 远远不及宝。我家这只在学校还是中间水平,时不时被老师请家长。

至于宗教信仰 个人选择 而已

发表于 2020-12-7 15:38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wind666 发表于 2020-12-07 15:03
另外,昨天量子位有篇文章,关于MIT的大牛本科生,
评论最高赞是,印度学生+中国教授+美国大学=最佳组合。

这个是有优势的
这么说 可能政治不正确 但是种性制的印度,贵族还是保有贵族的精神的。
我们的留学生里 印度的学生非常优秀,谦逊有礼。反观巴基斯坦整体差很远。
发表于 2020-12-7 15:50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春天2017 发表于 2020-12-07 15:15
反话吧!中国学生从小这个不能想,那个不能说,思维僵化到极点,到了美国连最起码得宗教信仰都没有,融入西方世界就是个笑话。

这个不能想,那个不能做,
在小学中学阶段,估计还是家庭教育的因素多些,毕竟这个年龄段不会涉及过于复杂敏感的社会404,
家庭为追求排名目标舍弃了有潜在危险的思考方式,没有必要。
发表于 2020-12-7 15:53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LZ是历史系的啊
发表于 2020-12-7 15:5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回答这个问题最好不要先入为主,个体差异性可能很大,不然又会闹知音上日本夏令营的笑话。
发表于 2020-12-7 16:0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宗教又不是个好东西,以为信耶稣的个个是好人?穆斯林就是个祸根。中国借宗教名义兴起的社团几个不是邪教?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就思维不僵化了?
发表于 2020-12-7 16:10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朗尼的姐姐 发表于 2020-12-07 15:38
这个是有优势的
这么说 可能政治不正确 但是种性制的印度,贵族还是保有贵族的精神的。
我们的留学生里 印度的学生非常优秀,谦逊有礼。反观巴基斯坦整体差很远。

嗯,孩子学校有很多印度裔,
种姓确有其优势的一面,高种姓的相对自信,沉着,
而宁有种乎,就谁都可以参合,
目标直奔帝王将相,免不了使出各种手段,
焦虑了
发表于 2020-12-7 16:25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wind666 发表于 2020-12-07 16:10
嗯,孩子学校有很多印度裔,
种姓确有其优势的一面,高种姓的相对自信,沉着,
而宁有种乎,就谁都可以参合,
目标直奔帝王将相,免不了使出各种手段,
焦虑了

主要是英语好,又能歌善舞的,让华人孩子多学学唱歌跳舞,应该也不差的。
发表于 2020-12-7 16:4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mrl218 发表于 2020-12-07 16:25
主要是英语好,又能歌善舞的,让华人孩子多学学唱歌跳舞,应该也不差的。

唱歌跳舞,多元化录取,对校园良好环境,确是有益,
但人家2年半MIT毕业,20多篇论文在手,还推动了停滞几十年的数学研究,估计不会花太多的精力在唱唱跳跳上。
发表于 2020-12-7 16:51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wind666 发表于 2020-12-07 16:44
唱歌跳舞,多元化录取,对校园良好环境,确是有益,
但人家2年半MIT毕业,20多篇论文在手,还推动了停滞几十年的数学研究,估计不会花太多的精力在唱唱跳跳上。

跟那位小哥对应的是陶哲轩,技术类人才华人到有不少,华人嫉妒印度裔主要是因为他们做公司高管的比较多,在公司里上升能歌善舞的本事有用武之地。
发表于 2020-12-7 16:56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mrl218 发表于 2020-12-07 16:51
跟那位小哥对应的是陶哲轩,技术类人才华人到有不少,华人嫉妒印度裔主要是因为他们做公司高管的比较多,在公司里上升能歌善舞的本事有用武之地。

这个也有道理,能歌善舞,应该就会用多种眼光去看待不同类型的员工吧。
发表于 2020-12-7 17:01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是的,另外脸皮厚,会自我宣传,适合管人。哈哈。
发表于 2020-12-7 17:03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开始变花式吹印度了,大家小心哈哈
发表于 2020-12-7 17:18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和印度人怎么谈到种姓?这是禁忌话题。
发表于 2020-12-7 17:41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0-12-7 17:57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Bud 发表于 2020-12-07 17:18
和印度人怎么谈到种姓?这是禁忌话题。

不算禁忌的,孩子的印度好朋友陷入了一段感情,但是种姓有差异,对此忧心匆匆,
因为尽管法律上早已废除种姓制度,家长仍然还是非常的介意。
发表于 2020-12-7 18:03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当然,陌生人之间,贸然就打听种姓,肯定是不合适了
发表于 2020-12-7 18:05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0-12-7 18:22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春天2017 发表于 2020-12-07 18:05
有这种想法的,千万别送孩子出国,就在家里读读唐诗算了。

宗教信仰跟出国留学有关系?孩子以后自己有能力又想去就去呗。个人反正对国外生活无感想。
发表于 2020-12-7 18:23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你觉得信仰绿教怎么样?
还中国思维? 你是哪国人?
发表于 2020-12-7 18:39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0-12-7 18:51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你知道这个世界 最大的矛盾是 伊斯兰世界和世俗世界的矛盾吗?
还普世价值

这种公知体 我已经最近十年都过时了呢
发表于 2020-12-7 19:0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0-12-7 22:30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这篇文章有些观点很不错啊
发表于 2020-12-8 09:2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评论也很精彩
发表于 2020-12-8 10:42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0-12-8 11:02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20-12-8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通通看下来,啥也别说了,在哪生活另计,成长阶段能上体制外尽量上
发表于 2020-12-8 14:38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文章写得挺好的。评论区,有的评论……自己先多看几遍世界史,再提醒别人去了解世界政治,宗教,哲学发现脉络吧。

点评

我们的问题就是唯书本论。在《人类简史》出来前,有多少本经典的世界史,但是人类简史还是以自己独特的角度解读了人类史。以自己的角度解读世界恰恰是我们缺少的。  发表于 2020-12-8 17:22
发表于 2020-12-8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wind666 发表于 2020-12-7 15:50
这个不能想,那个不能做,
在小学中学阶段,估计还是家庭教育的因素多些,毕竟这个年龄段不会涉及过于复 ...
这个不能想,那个不能做,
在小学中学阶段,估计还是家庭教育的因素多些,毕竟这个年龄段不会涉及过于复杂敏感的社会404,
家庭为追求排名目标舍弃了有潜在危险的思考方式,没有必要。


话不是这么说的,这一代小留学生的祖辈都是吃过亏的,而小孩子大部分都是祖父母带大的。

父辈们一部分吃过铁拳,也会教育孩子的,少说话,多看看。就算没吃过铁拳的,也教育孩子“听话”。

至于楼上“朗尼的姐姐”举的例子,那是因为她所在的圈子和层次不一样,相当于是田忌赛马,上驷对中驷,当然感觉比较好。实际上看看马上要进行的十五门甚至十六门的中考就知道孩子们的时间能有多少花在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上
发表于 2020-12-8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春天2017 发表于 2020-12-7 17:41
这是典型的用中国人的思维去看世界,以为知识就是一切。有句话,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 ...

我特别同意,如果不能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那么这样的知识除了噶珊瑚没啥大用(其实,即使是噶珊瑚,也算是某种能力了,毕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无缝衔接对方的段子,也是个本事)。

能力需要一定知识的铺垫,但是不代表知识越多越好。这是为啥很多人不理解很多顶尖美本对于托福、赛特的分数到了一定门槛之后就不看的原因。纯粹体制内的人无法理解为啥托福119,赛特1600的人会输给托福110,赛特1500的人,这明显不是一个水平线的人么。

后者被前者在我们的传统定义中甩了几十条马路,为啥还能在录取时秒杀前者? 这肯定是黑幕啊,侬港对伐
当然,我相信本站所有人都明白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到了一定程度知识越多能力越强。而是说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知识的多少就和能力没啥关系了。

托福60分,上课都听不懂,那么你能力再强都很难体现得出来的。而托福110以上,这时候上课就完全看得出谁的能力更强(这里只是拿托福做个例子,你可以理解为是雅思或其他,不要杠说托福无法提现英语能力)
发表于 2020-12-8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wind666 发表于 2020-12-7 17:57
不算禁忌的,孩子的印度好朋友陷入了一段感情,但是种姓有差异,对此忧心匆匆,
因为尽管法律上早已废除 ...
因为尽管法律上早已废除种姓制度,家长仍然还是非常的介意。


这个是一样的,上海姑娘要想远嫁安徽乡下,爷娘一定会敲断小姑娘的两条大长腿--虽然法律上并无禁止。

估计真正婚后,这个小姑娘面对以前的闺蜜也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文化这个东西真的很难讲,只好说存在就是合理吧--你看看这个楼层里面,我估计绝大部分人本科都是在中国读的吧,还不是分为这么多种类的意见?
发表于 2020-12-8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Aierposy 发表于 2020-12-8 11:12
通通看下来,啥也别说了,在哪生活另计,成长阶段能上体制外尽量上

是的,客观上来说,国内的生活(不考虑精神层面),北上深等城市还是挺方便的。

但是教育上,一言难尽
发表于 2020-12-8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朗尼的姐姐 发表于 2020-12-7 15:38
这个是有优势的
这么说 可能政治不正确 但是种性制的印度,贵族还是保有贵族的精神的。
我们的留学生里  ...

贵族听起来不错,我指的是真贵族,因为奉献或功绩,而被君主封赏得来的荣誉名号

例如受命出征,打下疆土或是守卫国家

印度曾经沦为全殖民地,征服者为奴役下人,方便统治,设计了出身论,他们不配叫贵族,只配叫高种姓

贵族,首先是荣誉,然而,特权并不等于荣誉

这适用于任何国家,不是下面有人能被自己奴役了,自己就可以称为贵族

发表于 2020-12-11 08:25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BBC中文的头条,这对照有点残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GMT+8, 2024-11-23 00:13 , Processed in 0.153992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