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发表于 2021-9-24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假期里自己看了一本数学教学的书,看这本书是为了自学成为更优秀的家长……当然不是。其实真实目的是为了把这本书放在小朋友进出都能看到的地方,以维护自己在小朋友心目中的地位,哈哈!毕竟现在我能辅导的科目,似乎是越来越少了。

言归正传,这本书看完,觉得还是挺有趣的。书是由华东师大数学系教授、数学教育专家张奠宙所著,包含了28篇涉及各个小学数学概念的论述文章,以及一线小学教师的反馈及讨论等。书的受众应该是教师,说是说“教材中的大道理”,但主要关注的还是教材中在现代数学观点看来所欠缺的一些道理。

顺便一问,论坛中大家都是各显神通的优秀家长,有没有这种谈及初中或高中数学原理方面的书,来推荐一下!

比如讲到除法时,说是等分除和包含除一样重要,而课本中着重等分除,包含除的案例较少,实际上包含除在理解分数除法时将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比如4除以1/2,如果理解为4分成1/2份,那怎么也讲不通;而如果理解为4当中包含几个1/2,那么一下子就可以推导出4除以1/2等于4*2等于8。这对于小学生理解分数的运算确实直观多了。我认为,包含除还可以用来很好地理解除法的拆分,比如,96除以3等于(90+6)除以3,等于90除以3加上6除以3,即96中包含了几个3,可以分开看作90及6中总共包含了几个3。这样理解,小朋友在脱括号计算时,就不容易出错了吧!
发表于 2021-9-24 12:09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如果都按包含除,不是就可以兼容两种情况了吗?
发表于 2021-9-24 12:2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本帖最后由 梁同学2019 于 2021-9-24 12:29 编辑

这本书对普通家长而言,理解难度大吗?侧重教学讨论还是?谢谢
发表于 2021-9-24 12:47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能否发个书的图片?
发表于 2021-9-24 12:49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是上海大学出版社那本吗?
发表于 2021-9-24 13:48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如果记得不错学习除法是在一年级到二年级这个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智力发展阶段已经有了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要借助具象来理解。比如说对于孩子来说,四包含几个二分之一,是无法直接理解的,而是通过具象方式去处理,把四分四份,每份再分两份,还是变成等分除。当然要是不涉及分数,两种理解方法就都不会有问题。
发表于 2021-9-24 14:38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21-9-24 14:5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不如看那本《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
 楼主| 发表于 2021-9-24 17:02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阮籍 发表于 2021-09-24 14:54
不如看那本《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

就是因为今天看到三联的推送,我想到把前几天看的这本发一发。这样一本书看好久,再完整看一本怕是没那么多时间,我想道理应该是相通的吧!
 楼主| 发表于 2021-9-24 17:0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讲到方程的功用:用方程或算数方法解题的思维路线往往是相反的,如果将要求的答案比喻为河对岸的一块宝石,那么算术方法好像摸着石头过河,从我们知道的岸边开始,一步一步摸索着接近对岸的未知目标;而代数方法(即方程)却不同,好像是将一根带钩的绳子甩过河,拴住对岸的未知数(建立了一种关系),然后利用这跟绳子慢慢地拉过来,最终获得这块宝石。方程的学习,应该会带给孩子一种震动的感觉,觉得数学这样学真好,原因就是因为建立起了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的这种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21-9-24 17:06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雯晞 发表于 2021-09-24 12:47
能否发个书的图片?

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21-9-24 17:2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阮籍 发表于 2021-09-24 14:54
不如看那本《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

伍洪熙值得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21-9-24 17:3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梁同学2019 发表于 2021-09-24 12:24
本帖最后由 梁同学2019 于 2021-9-24 12:29 编辑

这本书对普通家长而言,理解难度大吗?侧重教学讨论还是?谢谢

侧重教学讨论的,难度不大,毕竟是小学数学嘛。或者可以比较一下楼里有人说的《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再决定买哪本
发表于 2021-9-25 00:48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这本很推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21-9-25 06:46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汉声数学也不错,可以从启蒙用到小学毕业
发表于 2021-9-25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罗马尼亚
图灵新知翻译的书都很好,比李毓佩和张景中这样的作者好多了。
发表于 2021-9-25 21:48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多发帖,点赞厉害
发表于 2021-9-26 13:00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谢谢,买本去看看
发表于 2021-9-26 13:12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看来不错,值得一读
发表于 2021-9-26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Larry1718 于 2021-9-26 14:44 编辑



值得研究一下
发表于 2021-9-26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同意楼上,没有必要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以后还有更抽象的,象这样有的忙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9-30 11:07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继续写哈!

我们的单位也经历了与国际统一的过程,中国的度量衡与国际单位统一,据说也就是1993年前后的事。我们的单位是四位四位地分,而国际单位很多是三位三位地分,比如克、千克、吨;米,千米;升、毫升;这给我们中文语境中的人在英文表达数字上也带来了一些困扰,总要在头脑里面“切换”一番。但国际单位以千为一节是有其依据的,什么依据呢?就是这些大数可以直观地展示出来,比如1个小方块是为1,1000则是10*10*10的立方体,这样就成了一节,这样如果不停地以千为节,可以摆出更大的立方体,比如1000个千,就是百万。
以前只觉得中英文的数字互译挺麻烦,没想过这里面还有科学道理。这点很有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21-9-30 11:12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在几何方面,解释了数学方法求面积和体积,面积是用单位基本图形覆盖要求面积的图形,然后数一数单位图形的个数,像正方形就是用面积是1的单位正方形填满这个大正方形,然后数一数,圆的面积是用小三角形面积之和求极限得到,以此类推,古里古怪的曲边梯形也是用小矩形条填补起来并求极限来求得。体积则是用体积是1的单位立方体填满图形,然后数一数这些立方体。所有面积和体积计算的思路概莫能外。比较了数学方法和物理方法的不同,物理学方法求体积,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曹冲称象那样,把溢出来的水放进有刻度的量器进行测量,用读数的方法测得体积。物理学方法实用,但是会有误差;数学方法则能得出普适的公式,能得到绝对精确的答案。
数学确实挺有序挺美的。这是不是也说明物理和数学的学习方法,一个直观、一个抽象,物理和数学成绩也不必然有直接联系。我自己以前就是这样的,两门课相差二三十分。
 楼主| 发表于 2021-9-30 11:17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书的最后,作者这位数学家,也不忘提及了数学的人文意境,他列出了小学数学课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的数学文明,比如,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所体现的理性文明的价值,数学为什么是最严谨的一门科学,中国数学在演绎论证上的缺陷,徐光启和意大利学者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的历史意义;并且也很有创意地将西方数学与中华文明进行融入,在古诗词意境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比如说存在性定理(即抽屉原理所体现的存在性原理——能肯定一些对象的存在,却不能具体地指出来究竟是什么),体现该定理意境的最美表达可谓贾岛的诗作《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数学中也有人文趣味,以后去徐家汇是不是会多一点不同的感情!总之,这是一本形式不太接触、但专业趣味又很高的书,读来有意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GMT+8, 2024-9-25 10:31 , Processed in 0.100328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