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发表于 2017-10-23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天上湖坦娜 于 2017-10-24 02:36 编辑

构建底层思维框架的具体的方法论大致有七个方面(如有补充日后再逐步添加),今日分享第一点:

环境影响大,习惯成自然;重视原生家庭内部的日常沟通习惯。

牛娃通常有一双牛爸妈,这个事实应该是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然而这种牛到底是来自牛父母的良好基因,还是来源于后天的培养,许多人对此争论不休。不可否认,遗传基因在其中确实会起到一些正面作用,然而智力的开发大部分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所促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后天习得”的(智力的发育程度与大脑神经元数量及其连接的复杂程度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而神经元连接的复杂程度是靠不断的外界刺激形成的,此处不做展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研究一下有关大脑结构和运行方式等方面的科学文献)。外界刺激可以简单理解为输入动作,也就是说在幼儿0-6岁启蒙阶段,尤其是0-3岁的白纸期,外界给大脑输入什么,大脑里就装了什么(What);外界告诉大脑该如何思考,大脑就学习、熟悉了这种思考方式,未来在做信息输出时也会使用习得的方式(How)。这就是娃的大脑在婴幼儿时期所完成的思维构建。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所以思维构建的第一动作就是沟通,也就是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相互沟通的双方/几方必须拥有相似的知识基础(What)和思维模式(How),沟通才能顺利进行,否则就是鸡同鸭讲。比方说,如果没有翻译,中国人和老外光用语言是无法沟通的;普通人会发现自己很难和艺术家进行顺畅的交流……沟通的双方/多方是如何拥有类似的基础的呢?对普通人来说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对专业人士来说是他们的研究领域,而对娃来说就是原生家庭。娃思维的What和How,在婴幼儿阶段主要是从原生家庭中习得,这是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得以进行信息互换所必须适应的环境。因此,如果娃和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就是父母的镜子,父母99%的思维习惯和模式都会移植到娃身上。这就难怪通常牛娃至少有一个父母了,他们不仅可能遗传了牛父母的基因,又必然习得了牛父母的习惯和思维方式。牛父母通常又是什么样的?思路特别清楚,做事特别有章法,遇到问题通常有自己的见解,分析问题那一步步的抽丝剥茧……娃和牛爸牛妈生活在一起,天天受这样的熏陶,从父母身上照葫芦画瓢,习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连相互之间的对话也充满了思辨的气息,这样的孩子以后能不牛吗?

虽然大部分娃生长在普普通通的家庭里,爸妈也不是什么双牛,但普通的家庭可以学习牛爸牛妈的沟通方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 注意说话的逻辑性、条理性。
表达任何观点时做到有理有据,前因后果清晰明了,重视整段表达的逻辑结构,千万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跳来跳去,想到什么说什么。严谨的说话习惯会帮助娃学会有逻辑的表达,一方面有利于信息有条理的输入,另一方面有利于娃日后形成更清晰的信息输出模式。强调逻辑连词在日常沟通中的应用,让娃习惯有结构的表达方式,而非纯内容的堆砌。比如,针对一件事情的展开过程,可以使用并列结构,即“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针对有条件的事件,注意使用“如果……那么……”,“只有……才……”,针对某个现象注意挖掘原因,即“……是因为,因为……所以……”,针对需要强调的内容,可以使用“虽然……但是……”。

2. 注意语言表达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有些家长在日常沟通中说话喜欢各种省略,对小娃的思维构建来说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中文是大多数娃的母语,娃学习母语通常是在生活中非系统的学习,也就是通过不断的积累语言片段,加上日常应用练习,最终输出为完整的句子,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特别是在最初的0-3岁阶段,娃只是不断在复制家长的语言,很少有系统的理解成分,因此如果此时家长在说话时跳跃性比较强,处处都省略句子当中的必要成分,那娃的语言基础、思维基础将更零碎,更加缺乏连续、完整的思考路径。完整的思考路径作为一个必要条件,是娃在未来形成较好的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推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的基础。因此有类似语言习惯的家长,请注意纠正自己的表达习惯。

3. 不要总问“为什么”这种没有方向的问题,学会把没方向的“为什么”转化为有方向的“是什么,如何”。
很多娃进入幼儿园阶段之后会变成十万个为什么制造机,把家长问的一个头两个大。通常面对娃问的为什么,家长给出好几轮答案都不能给出娃希望的答案,所以娃还会纠结在同一个问题上不断的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小娃通常表达能力有限,在有疑问时可能无法一下明确自己提问的目的,所以习惯用“为什么”来代替大多数提问方式。在这里,除表示明确的原因外,“为什么”是一个非常没有方向、不具体的问题,通常娃会在心中预设一个答案方向,家长如果没有戳中娃想知道的东西,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疑问。
举个例子,娃问:“为什么1+1=2?”,家长答:“这是数学家在证明的世界性难题,妈妈不会”。这样的对话并不能解决娃的问题,下次娃还会像复读机一样发问。我们分析一下娃到底想问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在这里,娃对一个抽象的加法等式产生了疑问,她想知道的或许是1+1怎么等于2的,但家长以为是要给娃做数学推导证明,双方是在理解上产生了偏差,使问题和答案无法接轨。正确的操作方式应该是回答者试图引导发问者进一步描述问题的具体内容,以便获得更加明确的回答方向,从而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以上问题可以这样开展:娃问:“为什么1+1=2”,家长答:“你能仔细说一下你想问什么吗?” “你想问的是2如何算出来的吗?” “你想问的是1和2具体代表的是什么吗”。通过一来一回甚至多轮的问题方向澄清,家长就会更有方向的找到回答的方向,而不是沿着自己脑海中预设的方向去给到娃一个他不想要的答案。
不光是娃会问为什么,很多家长为了启发娃,培养娃的思考习惯,经常也会问娃各种“为什么”。但是经过上述内容的分析,家长以后给娃提问的时候也要尽量明确方向,把想要问的问题具体化,把“为什么”变成“是什么原因、条件导致某现象发生”,“如何”,帮助娃有方向的思考。比如,为什么“冰会变成水”可以变成“冰是怎么变成水的”,“冰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水”。

以上是关于日常沟通习惯方面的一些具体操作建议,各位家长可以时常操练起来,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帮娃打下坚实的思维基础。

评分

参与人数 8金钱 +77 收起 理由
石上喧-漾 + 1
yxs201405 + 32
lupinnew + 4 很给力!
dolphin1031 + 1 很好,支持!
moor + 4 很给力!
Snowpie1314 + 16 太牛了
atangcn + 3 原创精品!
周晓玉玉 + 16 有才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发表于 2017-10-23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抢个沙发坐坐,强文
发表于 2017-10-23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简单说就是从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貌似LZ认为后天的培养可以占到70%的比例,从一些前人的反馈来看,可能只能到30%。
发表于 2017-10-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从近代人格科学的发展来看,神经质,内-外倾性量表中,来自基因遗传的作用会显著一些,而楼主所言的属于开放性属性部分,即思辨性,条理性等量表,这部分在儿童时期干预训练,会有很显著的作用,即后天影响的作用更大。
发表于 2017-10-23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争论前天后天有多大意思?因为孩子出生后留给父母的只有后天的机会,所以无论是30%还是70%,我们做父母的都要100%地去努力培养了。

我打前面两句话的时候修改了几处,充分考虑到了句子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不保证100%准确);P
所谓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思维习惯在我们的微信聊天中,论坛回复中都有体现。 大家觉得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语言是有逻辑的呢,还是零零碎碎,各种省略,随意忽视语法呢;P;P
发表于 2017-10-23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很认同你说的思维方式论,孩子该学的是工具而不是用这个工具去解决的那个具体问题。有这方面的书推荐吗?
发表于 2017-10-23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圆圆圈圈 发表于 2017-10-23 16:16
简单说就是从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貌似LZ认为后天的培养可以占到70%的比例,从一些前人的反馈来看, ...

同意,智商有些真的不是靠教出来的,潜移默化会形成习惯但不绝对就能增长智商能力
发表于 2017-10-23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那么如何解释一个家庭出来的两个孩子性格反差很大的例子呢?
发表于 2017-10-23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QWZZ 于 2017-10-23 17:49 编辑

我说个例子吧,我老父亲是老八路出生,相当爱干净,即使条件再艰苦,部队年代,也三清水绿,在文革时代,他的裤子里拿出的手帕干干净净有时还会有香水味,真的风度翩翩。可我哥哥就是比较邋遢的人,遗传了母亲的基因,环境对他没用;但是有一个孙子辈,在安徽偏远县城,父母根本不打扮,可这个孙子小时只见过爷爷短短一面,却独具爷爷风貌,头发不梳好,衣服不穿整洁绝对不出门,后来知情回上海,所有工资就是花在名牌名衣的,以他小时候的环境,绝对无法解释的。估计就是遗传到爷爷因子了。
所以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是无道理的。
发表于 2017-10-23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学习学习
发表于 2017-10-23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楼主是学教育专业的吗?理论很系统啊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3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关于先天和后天论,自打十七世纪开始学者们就在争论。争论和碰撞可以激荡脑力,启迪思维,不过争论的过程也如果能按逻辑的展开方式进行才能更具有说服力。比方说,大部分通过调研、数据收集推知的通用性结论都属于逻辑当中的“归纳”的范畴,而调研不可能穷尽样本,因此这是不完全归纳。所有的不完全归纳需要保证样本的抽样数量和分布的合理性,样本数量足够具有代表性,如果不能保证上述两个条件,其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可靠的,逻辑上叫做以偏概全。
发表于 2017-10-23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
本帖最后由 mezzo 于 2017-10-23 19:21 编辑

十分冒昧了。

我是学物理的,个人不太同意回答“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转换成“如何”。这样的话思维路径偏移很大,不是一个出发点,结论更是和问题不在一个层面上。实际在研究过程中,真的很多学者容易把“为什么会这样”和“如何实现这样”的概念搞混,后者重复再多实验也不能理解世界之深意。但是我赞同可以通过反问来搞清楚孩子真正想知道的是什么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3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天上湖坦娜 于 2017-10-24 02:16 编辑
mezzo 发表于 2017-10-23 19:19
十分冒昧了。

我是学物理的,个人不太同意回答“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转换成“如何”。这样的话思维路 ...


你说的为什么是原因层面上的,这个是因果关系是可以的,对于追问原因的问题,可以转化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点可能我在撰文的时候忘记说清楚,低幼小朋友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他们通常一下表达不清楚,从而用为什么来代替,所以这个时候家长需要搞清楚他们的目的所在,以便戳中他们关心的东西。感谢宝贵建议,已进贴修改
发表于 2017-10-27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楼主讲的是很有道理的。
不过我仔细想一下,似乎我小时候父母也不这么教我,好像我还是具备了相对比较好的语言和逻辑能力。想来做得比较好的,还是读书多一些,但也就是照着书本念而已,没啥特定方法。所以我认为不需要处处抬高门槛,开卷有益,多读书。
很多东西是需要到了一定年龄才能领会到的,比如说什么才是证明,小学高年级稍微接触一点,到初中学严谨的步骤,到高中学更复杂的体系,到了大学思路更开阔,有些东西需要顿悟,不到年龄是怎么都教不出来的。

至于回答孩子的问题。我觉得很多时候问题不在于家长不理解孩子想问什么。而是想给孩子一个绝对正确(终极)的答案。实际上年龄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孩子不可能去理解现在成人所认为的正确答案(何况成人的答案也未必正确,更谈不上绝对正确)。
比如举个例子,我某次遇到一个孩子问他爸爸,为什么有的花是红的,有的花是黄的。他父亲回答,这是基因导致的,那么基因是什么?孩子没有追问,如果追问的话,估计他父亲会回答等你上了中学或大学就懂了(很多父母会这么说)。这就是家长想给一个所谓科学的,生物学上的,终极正确答案。但是这个答案是积累了许多代科学家才得到的。比如基因是什么,每一代科学家可能都有不同的答案。我们要给的,就是孩子在他那个认知水平能理解的答案,甚至于不一定要是正确答案。
然后楼主举的例子,为什么1+1=2,有些父母会说太难、不会。楼主认为是孩子可能只想知道1+1怎么等于2,那么我认为孩子问的问题恰如其分,没有任何问题。是父母想要给出绝对正确的终极证明,才会想到自己不会的数学推导(强调下这个数学式子的证明跟哥德巴赫猜想是完全两回事)。如果都是这种思路的话,那么抱歉,父母不会的问题太多了,你以为你真的知道天为什么会下雨吗?什么样的云会导致降雨,遇到什么条件会降雨,很多东西也是科学家也没有完全研究清楚的呢,为什么父母就敢于给一个并非十分准确,也没有严格推导过程的解释呢?为什么唯独对1+1=2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会自认不会呢?
发表于 2017-11-30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关于第一点,注意说话的逻辑性、条理性,个人觉得在生活中没有必要这么做啊,只有写论文才需要这么做。
想一想,如果孩子说活都“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那多无趣啊,说不定将来找老婆/老公都不好找。
我虽然希望我的孩子学习成绩还能过得去,但是还是更希望他能有一点幽默感,做一个有趣的人。
发表于 2018-5-11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非常认同楼主的观点。平时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也有特别注意,有时候会提前想好了再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GMT+8, 2024-11-25 22:16 , Processed in 0.123884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