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发表于 2018-9-19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天津
本帖最后由 yoyolaile 于 2018-9-19 09:19 编辑

都是很贴近生活的数学题,你来试试?

  数学到底有没有用?华人数学家张益唐:数学很重要!

  在学校里辛辛苦苦学了那么多年,毕业后发现并不实用。学好数学到底有没有用?

  昨天上午,华人数学家张益唐出现在杭州,和来自语言学、经济学、物理、化学4个不同领域的学霸网友出席了“数学家的早餐会”,并接受了都市快报的专访。

  这位在58岁时突破了世纪难题“孪生素数猜想”而让整个国际数学界为之震惊的张益唐肯定地说,学数学真的很有用!

  昨天,都市快报头版一张名为“数?学!百万奖学金在等你”的图片火了,扫描图上面的二维码,发现进入的是一份完整的数学比赛题目。阿里巴巴达摩院宣布要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一场数学比赛。只要在48小时内获得最优解题的20位答题者,最终将获得百万元奖学金。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华人数学家:数学很重要!

  张益唐从小就很有数学天赋。9岁那年,在没有任何人教的情况下,他独自琢磨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从那时候开始,张益唐钻进数学的世界里不可自拔,1978年考上北大数学系,并在北大碾轧各路学霸。

  后来张益唐考上了美国普渡大学,师从著名数学家莫宗坚。2013年,张益唐在《数学年刊》投了一篇名为《素数间的有界距离》的论文,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的弱形式,突破了困扰数学界近两个世纪的难题。

  对普通人来说,学数学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张益唐举了个例子。当年一个学数学的同学,后来从事的工作和写作相关,而令这位同学一直颇为自豪的是,他写的文章逻辑性特别强,每篇文章有理有据,很多人容易犯的逻辑缺陷他都一一避免。

  张益唐说,数学是训练人逻辑思维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而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物理、化学等很多学科的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到数学。“最近几年诺贝尔奖得主的工作也离不开数学。”

  两个月前,快报记者在杭州专访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两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在聊到未来二三十年哪些工作最容易被机器取代,我们现在应该着重培养孩子哪些能力时,4位教授几乎异口同声地提到了一件事情:数学太重要了!

  虽然数学常常被我们吐槽学了好像也没什么用,不过,教授们并不这么认为。比如,2016年因为在契约理论方面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本特·霍姆斯特罗姆教授认为,这是一个价值数亿美元的问题。

  “数学非常重要。数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并帮助我们去理解未来应该怎样去发展。”

  数学是一门最有可能

  和外星人对话的语言

  张益唐说,如果真的存在外星人,数学是最有可能成为宇宙万物交流的语言。

  “如果用人类的语言,不管你说中文还是英文,外星人肯定是听不懂的,但我们在同一个宇宙中,即使有外星人的话,数学也应是共通的。”张益唐说,比如勾股定理,假定外星人的眼睛可以看见,他也有视觉,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公式写在那里,这是宇宙通用的定律,“他们也一定会懂。”

  作为数学家,张益唐格外关注数学教育。比如眼下的奥数热,张益唐的主张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非学不可,也不建议将奥数全部取消。“对于对数学有兴趣的孩子,如果不给他挑战性的难题,反而会‘吃不饱’。”

  “我现在都很喜欢中学那些竞赛题,有些题对我来讲,我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出来的,但我觉得很有意思。”张益唐说。

  阿里巴巴达摩院举办数学大赛

  答对奖励百万奖金

  昨天,阿里巴巴达摩院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一场数学比赛。数学爱好者可以通过官网报名参赛,只要在48小时内获得最优解题的20位答题者,最终将获得百万元奖学金,同时还将得到顶尖数学家周期性的指导机会。

  全球数学竞赛分成预选赛(9月18日9:00-20日9:00)和决赛(11月中旬)两场。从昨天9:00开始正式放题。预选题共三题,都是很贴近生活的数学题。比如,第一个问题是:今年双11的优惠券,你打算怎么去发,才能保证每个人都够用,又不至于浪费?

  还有一道关于快递小哥的题目是这样的:外卖小哥要去三个地方取餐,并分别送到三个地方,但他的包只放得下两份饭,怎么样规划路线才能更快送到?

  预选赛出题人印卧涛,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教授。不过在张益唐看来,预选赛的题目难度并不大,不是学数学出身的普通人也可以参与。

  而到了决赛环节,由院士现场出题。最终决出金奖、银奖、铜奖和优秀奖各若干,并瓜分百万奖学金。

  阿里的相关负责人说,举办数学比赛旨在推动全社会看到基础科学尤其是数学的价值,吸引更多资源参与到数学科学的研究和数学人才的培养中。

  举办数学比赛的提议者,其实是刚刚宣布即将退休的马云。他在2017年杭州云栖大会上宣布成立达摩院之时就说过,达摩院要建立前瞻性的人才体系,以世界级技术推动人类发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8-9-19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马云退休为了提高全民数学?JW却在推行反智教育
发表于 2018-9-19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张益唐大器晚成
发表于 2018-9-19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什么时候可以个性化教育,小朋友自己选择真正自己喜欢的,或者擅长的领域,需要教育改革发展。目前的每一代就是工厂产品,就是残次品优选,毫无新意,害了一代又一代
 楼主| 发表于 2018-9-19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本帖最后由 yoyolaile 于 2018-9-19 10:37 编辑

有一个坚韧的性格最重要,张被台湾导师坑过,做过SUBWAY的服务员,靠校友在New Hampshire获得一个临时工,取一位偷渡女孩做老婆,在别人眼里成名以前太悲剧了,但他初心不改,一直在坚持他的数学研究,他的整个人生非常具有戏剧性,完全可以拍一部励志电影
发表于 2018-9-19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yoyolaile 发表于 2018-9-19 10:34
有一个坚韧的性格最重要,张被台湾导师坑过,做过SUBWAY的服务员,靠校友在New Hampshire获得一个临时工 ...

对的,贵在坚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18-9-19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hg8734925 发表于 2018-9-19 10:36
对的,贵在坚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家长最好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呵呵,游戏孩子肯定喜欢
 楼主| 发表于 2018-9-19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张益唐与孪生素数猜想》电影已经公映
Counting from Infinity: Yitang Zhang and the Twin Prime Conjecture (2015)
A film directed by George CsicseryProduced by MSRI In April 2013, a lecturer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submitted a paper to the Annals of Mathematics. Within weeks word spread—an little-known mathematician, with no permanent job, working in complete isolation had made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towards solving the Twin Primes Conjecture.
Yitang Zhang’s techniques for bounding the gaps between primes soon led to rapid progress by the Polymath Group, and a further innovation by James Maynard. The film is a study of Yitang Zhang’s rise from obscurity and a disadvantaged youth to mathematical celebrity.
The story of Zhang’s quiet perseverance amidst adversity, and his preference for thinking and working in solitude, is interwoven with a history of the Twin Primes Conjecture as told by several mathematicians, many of whom have wrestled with this enormously challenging problem in Number Theory—Daniel Goldston, Kannan Soundararajan, Andrew Granville, Peter Sarnak, Enrico Bombieri, James Maynard, Nicholas Katz, David Eisenbud, Ken Ribet, and Terry Tao.
发表于 2018-9-19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yoyolaile 发表于 2018-9-19 10:39
我们家长最好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呵呵,游戏孩子肯定喜欢

对的,不过,找兴趣点比较难啊
 楼主| 发表于 2018-9-19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张益唐不愿回母校——普渡大学



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Fellowship)得主、新罕布夏大学数学系终身教授张益唐(Yitang Zhang),2013年以「十年磨一剑」的苦行僧精神,破解「孪生素数」这一困惑了人类两千多年的数学难题,引发国内外同行关注,张益唐也因此从一位藉藉无名的大学讲师一步登天,跻身世界重量级数学家行列。

张益唐曾经一度怀才不遇,遭遇人生低谷,曾在餐馆打工、送外卖,在连锁快餐店赛百味(Subway)做临时会计等,而后隐居在新罕布夏州大学任讲师14年,一路走来,跌跌撞撞,经历许多辛酸和白眼,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喜爱的数学研究,多年的坚忍不拔,终于一举成名天下知,荣誉接踵而来。

现在的张益唐,却希望做回平常人,一再感嘆「成名不如不成名」,表示自己不大关心金钱和荣誉,喜欢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张益唐6月5日在目前任职的新罕布夏大学,接受本报专访,畅谈他如何破解千古数学之谜的传奇人生。

记者问:什么是「孪生素数猜想」?你的论文为什么被誉为「破解了千古之谜」,引起轰动?具体贡献在那一方面?

张益唐答:首先要说明,我做的并非是完全解决孪生素数猜想问题,只是部分解决,但的确是重大突破,它的解决,对促进整个数论、数学方法及技巧上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孪生素数」是无穷多个、每个间隔为2的素数对,孪生素数之间的间隔应该不会超过一个常数,有很多数理家都做过这个东西,我证明的是7000万。

这个问题本身非常吸引人,素数谁都知道,而且这个猜想很早就有人观察了。在历史上,至今没有定论,是谁最早观察和发现孪生素数的现象?现在能看到的文字纪录,可追溯到1849年法国数学家阿尔方‧波利尼亚克所写的东西,这个题目的提出甚至可能更早。

这个问题理论很简单,很多人都懂,但要证明却非常困难。也许这就是它吸引人的地方。

重大突破 引发素数研究热潮

问:多少年没有进展的数学问题,在你证明出间隔「有限」之后,突然兴起研究热潮,并大有进展。两年间,孪生素数的间隔数已缩小到246。这是因为他们受到你的启发、用了你的方法吗?

答:确实如此。其实在我之前,有三个分别是美国、匈牙利、土耳其的数学家,他们合作10多年,做到最后一步。也就是,在证明孪生素数是「有限间隔」这一步上就差一点点,谁也跨不过去。

2008年,在美国西部的「美国数学研究所」,为此专门开了一个为期一周的研讨会,把这方面的专家都请去,看大家能否突破这一步,但还是没有人突破。于是,大家都悲观了。认为这个问题,用现在这个方法是不可能解决的。当时,我根本不知此事,也不知道有人在做此问题。这是我做出来之后,才有人告诉我的。

之前,我只知三个数学家在做,也知道他们的方法,但我用了比较新的思维,花了三年时间,终于取得突破。

问:「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审核和刊登投稿论文的平均时间是一至两年。你是2013年4月17日,向该年刊投稿,没想到5月17日就得到回覆?

答:在普林斯顿大学访问研究时,该校数学家P. Sarnak告诉我当时情况是这样的:

我投稿「数学」后,审稿人是罗格斯大学的H. Iwaniec教授。当他看到我的论文时,第一个感觉是「不可能做出来!」但开始阅读后,就发现有些吸引点。然后他开始与好友Sarnak通电邮。一个接一个的电邮,从「这篇论文有值得关注」、「这里面有个很好想法」、「非常好的想法」、「这个证明有可能是对的」、「非常可能是对的!」一个星期中,接二连三的电邮,评价一个比一个高,语气也愈来愈兴奋。

第二个星期,Iwaniec教授把所有的事都停了,根据我的思路,把此证明重做了一遍。做出来后再与我的对比,觉得是对的。第三个星期,他就逐字逐句地阅读我的论文,最后写出「找不到任何错误」的评论。就这样,三个星期,这篇论文就通过了。

因此,我要特别感谢Iwaniec教授。我的论文写得那么长和复杂,他真的花了功夫去审查和证明,三个星期就向学刊做出强力推荐和会刊登的回覆。他一点都没有嫉贤妒能,还兴奋得不得了。让我感触很深,真希望中国学术界的人都能像他这样「学术至上」。

去年9月在普林斯顿大学见到他。我当面向他致谢,并表示在他开创的领域中学习到很多,当时Iwaniec教授还笑著回答,「但是我没有成功」。

问:你为何对「孪生素数猜想」问题有兴趣和如此执著?其中是否遇过瓶颈?有没有想过放弃?

答:凡是著名的数学问题,很多人都会有兴趣、想去做。一开始,我对此问题就有「应该能做出来的」的感觉。虽然也看看别人怎么做,但这方面能查到的资料不多,可能是因为长时间没有进展,我看的也只有那几篇文章。我做的过程中,没有遇到特别大的挫折,思路逐步形成,主要都是靠想出来的。

看梅花鹿乘凉 萌生解题灵感

问:2012年夏天,你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音乐系终身教授齐雅格位于丹佛家中作客时,突如其来萌生破解孪生素数猜想的灵感,能否描述一下当时情景?

答:齐家后院有两株树,那个夏天十分干热,梅花鹿经常一家大小来到树下乘凉,十分可爱。那天下午,我想到院中看梅花鹿,但牠们没来,如果来的话,可能我也想不出孪生素数猜想。

问:解题功力是个累积过程。即使不在那儿,可能也会在别处发生吧?

答:完全可能,时候到了,就发生了。

问:请谈谈你做学问的方法。研究题目是有计画、有时间设定,还是随机的?

答:应该说比较随机,不太可能有规定。主要是注意别人在做些什么,找出你觉得有意思、又有希望做出来的东西。

问:有没有一些当初觉得「有希望」,但后来做不出来的题目?

答:是,也有些做到一个地步,不知该如何走下去,就停在那儿、要放一放。这些问题,从数学上看,并非不可能解决,但现在却停在那儿,没有往前推进,或走得很慢,要思考是否应该改一下方向。

问:你平常一天是如何度过的?思考数学的时间有多久?

答:我的工作就是思考。如果算思考的话,我一天工作十几小时。若说坐在桌前写、看、打电脑,那不会太长。

我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思考。我喜欢步行,天气好的时候,我可以一个人在外面走一两个钟头。因为是早睡早起的人,特别喜欢在清早步行。我很容易进入思考状况,只要完全进入,外界不会对我有干扰。再嘈杂,也没有关系。

问:开车时也思考吗?

答:我过去是开车的。开车时想问题虽然也没出过什么事,但后来每次开车前,总要告诉自己「别去想了」,「开车时可不能走神」,结果弄得自己很不舒服,那干脆就别开车了。不开车比开车过得更自在一些,少了很多束缚,也没有负担。六、七年了,我在这儿(指新罕布夏)没有车,平常坐巴士到学校。因为便于思考,我喜欢坐车。

问: 论文发表后,你曾应邀在普林斯顿大学访问研究。谈谈在普林斯顿的时光,是否常与其他大师交流、激盪?见过纳许(John Nesh)教授(刚刚车祸丧生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数学家)吗?

答:我是应普大「高等研究所」之邀,以成员(member)身分驻校研究。本可以再留半年,但今年夏天要到中国科学院讲学,因此仅待了半年。在普林斯顿半年,校方不但提供极好的食宿、研究、生活环境,在许多学术活动中,可以了解现今数学界关注的问题,也有少数几次与大师级数学家交流的机会,对开扩视野很有助益。可惜的是,虽然多次路过纳许家,但没机会见到他,没想到发生车祸,真是遗憾。



母校不愉快回忆 不愿再提

问:你离开母校普度大学之后,有没有再回去过?

答:普度大学去年就发电邮,说要颁杰出校友奖给我,我没有回覆。今年又来函重提此事,我还没决定要怎么回覆。

问:为什么没有决定?

答:我不太想回去。两年前,普度就请我回去做报告,我没去。那时,邀请我的单位很多,我确实也忙不过来。

问:但即使不忙,是否也不愿回去?是因为勾起你的不愉快回忆吗?

答:我不想去。因为,不想勾起回忆。

问:可否谈谈在普度的遭遇?

答:我不想谈这个。要牵扯到另外一个人,还是不讲为好。

问:那么还会再去做当时博士论文的「雅比克猜想」吗?

答:我不会再有时间做那个题目。

问:也有不愿再勾起伤痛的因素?

答:有这样的因素。

快餐店打工经历 成了传奇

问:现在大家喜欢谈你毕业后,在肯塔基「赛百味」快餐店做会计、送外卖、做三明治的经历,比对后来你的一举成名,增添了「传奇」味道。但事实上,那八年你怎么过的?

答:其实还好,我能承受得住,也没有特别难过,也许我的性格就是这样。

问:你是北大的佼佼者,被校方推荐、拿奖学金出国攻博士,但毕业后没有推荐信、论文不能发表。看到同侪安家立业、飞黄腾达,难道不觉得难过吗?

答:也许是个性吧,我还能经受这些挫折。别人觉得传奇,我不这么认为。只觉得一切就是顺其自然。

问:那时你情绪低落,连家人也不联络,听说妹妹还上网寻人?

答:是有这么一回事。那时我刚到新罕布夏州,朋友把我的电邮给了妹妹,才重新联络上了。

问:与家人失联,是否也有一点功名未就、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味道?

答:(苦笑)在赛百味的那段日子,是不太想跟家人联络。

问:不愿去追忆那段岁月吧?

答:是不太想。但我有个同学现在肯塔基大学(Lexington)任教。他邀请我去演讲,我答应了。虽然原来的店主过世、易主了。那个地方,我倒乐意回去看看,也会看看那时去查过资料的肯塔基大学图书馆。但普度,我是不愿再回去了。

问:在赛百味工作的五、六年,还在思考数学问题?

答:是的,事实上,刚到新罕布夏州发表了一篇论文,就是在肯塔基打工时,工余思考研究累积下来的成果。

问:因为学长唐朴祁建议、学弟葛力明推荐,14年前,你来到新罕布夏大学(UNH)任讲师,可否谈谈UNH的岁月?

答:记不太清楚了,应该是从临时讲师,后升为正式讲师,每学期教两门课,六小时,有办公室、福利,但没有研究经费。我教本科生的微积分,有时也教研究生课程。也许是天性吧,我喜欢教书,按照课程规定,为学生授业解惑,觉得很有意思。学生对我的评价也非常好。

问:现在UNH的头衔、待遇、职务、工作、地位,有什么变化?

答:论文发表后,院长和系主任每两周都来跟我谈一次,说要升我为正教授。我在去年1月正式升为终身职教授,待遇福利比照正教授标准,有所提高。办公室未变,每周授课时数降为4小时,研究经费需自己申请,虽然被告知简单写写即可拿到经费,但我觉得搞纯数学,不需要申请研究经费,所以也没提。

在美国就这点好,大家彼此尊重、各做各的。我一向少与人接触,也少参与系上活动,过去就是我「冷落」人家,所以现在也谈不上有什么改变。有些系上教授,像当时进校时任系主任的K. Appel,一直都对我很敬重。

「成名不如不成名」 感受压力

问:你曾说「成名不如不成名」。成名真的不好吗?光环带来什么压力吗?

答:成名有它的好处,但带来的副作用太多了,时间不再属于你,是最大的问题。干扰太多,要应付的事太多。因此谢绝的很多,许多电邮也无法回覆或作答。对于喜欢安静的人来说,有了光环后,似乎很难保持这种状态。

虽没有学术上的压力,但出名后,大家把你的话视为「金玉之言」,提出各种问题、要我提建议什么的,压力不小。其实我能讲什么呢?觉得自己已说得太多了,有些说话一直在重覆,很没意思,但别人非要你说了才算。出名后,似乎方方面面都成了名家,这就是压力。

问:你是个淡泊的人,对物质需求有近乎「洁癖」的简单,金钱真的不重要吗?

答:至少我没把它看得那么重要。自己要求不高,一般都还能过,也没有真正匮乏的时候。

问:一路走来,不论在研究学问、生活工作上,有著急过、埋怨过、气馁过、动摇过、恐惧过吗?如果有的话,是为什么?

答:不能说一点都没有。多少都会有。虽然不是非常强烈,但也曾著急过,自己还能不能回到学术圈。

问:是什么力量使你坚持下来?

答:因为还是热爱科学,即使在很不理想的状态,我也没有动摇过,没想过离开数学研究的道路,另谋生计。我对数学研究的热爱是全心全意的。

问: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你觉得什么性格让你有今天?

答:坚韧不拔,我能坚持下去。

问:这两年光环在身,相信你经历了很多,有什么印象深刻和难忘的事?

答:去年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领罗夫肖克奖时。皇室公主来颁奖,还请了好几位名家参加活动,当时的场景很令人感动。获奖人在典礼前被请到很古老、听说诺贝尔也曾待过的楼下参加酒会。上来的时候,看到那些等候参加典礼的名家,个个穿得非常正式、西装领带、胸前口袋塞著白手绢,国际学术界那些人都非常好。我的妻子也跟著我去风光了一次。

问:什么时候,你知道命运改变了?

答:2013年5月9日。我在办公室收到「数学年刊」编辑部寄来审核评论。 说是论文是正确的,强力推荐发表。而且给了非常高的评价。

当时觉得很欣慰。其实投出之前,我就肯定这个证明是对的,知道数学年刊肯定会接受,而且评价会很好。但结果比我想像好得多,没有想到评论会那么好。

也就是那一天,学刊的编辑给我发了个电邮,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你是否愿意把此消息告诉媒体;第二,此文是否能传寄给想看的人。两个问题,我都答了「yes」,从那以后,铺天盖地的电邮和事情就来了。

后来,数学界的Simons Foundation负责人告诉我,他们公布此消息和论文后,Simons的网站都挤爆了。

问:这些都是你难忘的时刻?

答:应该说是吧。但是我这种性格,其实没有那么激动欢欣,这篇论文带来的轰动确是出乎意料的。

问:除数学之外,听说你对文学、音乐、历史等方面也有兴趣 ?

答:是的。不工作时,我喜欢听音乐、看书,什么书都看;音乐主要是古典音乐。最近还发现童年时听过的「红歌」也挺有意思。

问:请给学数学的年轻人一些建议。

答:如果真的热爱科学的话,不要轻易放弃。

问:从北大出来,在美国深造、教学,请谈谈中美教育的差异。

答:中美教育各有所长。美国中学的基本功不够扎实。中国除了正规数学教育,还有许多如奥数之类的东西,把孩子逼得太过分了,也许孩子成绩会好,但很可能丧失了兴趣。有必要吗?这是我的疑惑,我也没有答案。

问:有人说,你的故事比纳许还要精彩。有人找你写传记、拍电影吗?

答:加州一家专作文献纪录影片的电影公司拍了一部名叫「大海捞针」(Counting from Infinity)的一小时影片。2013年9月在柏克莱开拍,去年5月到普林斯顿、去年10月分别在UNH和瑞典拍摄,断断续续拍了一年多,今年1月正式发表,现在网上发售。拍电影挺麻烦的,还要假装是演员。

问:从藉藉无名的大学讲师,到跻身世界重量级数学家行列。现在「孪生素数」告一段落,你未来动向如何?有什么计画?

答:简单来说,我还是会继续研究我的数学。至于将来会在什么地方,我也没想那么多。到时看情况吧。我还是把做学问看得最重要,其他的我都不在意。

问:你说过,目前仍有很多思考的题目,也有些已部分解决,但要等到完全解决才会发表。

答:其实就是三、四个,都是一些我认为有希望突破,但都是很难的问题。

问:现在对自己有什么的期许?

答:继续做学问,我相信自己还能做学问。

问:张益唐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沉吟片刻)…不要把张益唐看得太高了,张益唐事实上就是个很正常、很普通的人。
发表于 2018-9-19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好,回家让爸比做做。哈哈
发表于 2018-9-19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天才是这个地球的意义。
发表于 2018-11-1 11:05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收藏了,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GMT+8, 2024-5-1 04:02 , Processed in 0.048256 second(s), 1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