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483|回复: 0

[小学语文] 转:加分救不了语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5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转:

周宏:加分救不了语文
2013-11-12 欢迎关注 东方教育时报


用分数的诱惑来迫使学生重视,和拉郎配几无差别。加分实在不是拯救语文的上策。阅读积累则多考经典,以养成高贵的语文气质。“用语文”才是语文学习的目的。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兼而有之的学科,考试只有兼具了对两者的考核,才是语文。真正的语文考试根本无需也无法机械应试。当人们发现模式化的应试已经不能赢得高分时,应试教育自然没了市场。

周宏
(本文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考试与评价研究所所长)

北京高考将语文分数从150分增为180分,意在提升语文学科的地位,用意无疑是很好的,这种真抓实干的魄力也值得鼓掌。一门曾经那么迷人的语文学科,受学生欢迎的程度在语数外理化中居然倒数第一。语文确实已经被应试教育摧残得面目全非,不救如何行?问题是,如何救才能既可行又尽量触及根本?一位北京的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说:“这已经是不得已的做法。”专业人士说出这样无奈的话,想必经过缜密的思考,有过多种方案的比较。所以此论更令吾辈忧从中来。
作为语文教育的业内人士,我参与过高考语文、高校自主招生语文考试几乎所有环节的工作,也在中学兼任过两年语文课,还参与编审过语文教材。就我的心得,改变语文教育的现状还不至于不得已到非要使用加重考试的枷锁、加大语文分数权重这把双刃剑的程度。
有一点是肯定的,用分数的诱惑(更准确的说是威胁利诱)来迫使学生重视,和拉郎配几无差别。你见过几个拉郎配善终的?上海的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说:“180分就像GDP,一定会刺激各种神奇的教学行为和竞争绝技,语文极有可能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摇身一变而成为一个没人喜欢但也没人敢轻视的‘土豪’。‘鸡肋’让人遗憾,‘土豪’则更为可笑。”说出了许多业内人士的心声。

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论及科举考试时说,北宋年间王安石为了提高儒家经典地位,提出科举考试考经义,结果是大家都专研考试题目,王安石感叹说:“本欲变学究为秀才,孰知变秀才为学究”。钱先生因此感言:“士风流弊,必至于斯。即使尽舍《四书》朱注,而代之以汉儒之今古文经训,甚至定商鞅韩非之书、或司马迁班固之史、若屈原杜甫之诗骚,为程文取士之本,亦终沦为富贵本子、试场题目、利禄之具而已,‘欲尊之而反卑之’矣。”
“欲尊之而反卑之”,就科举考试而言,重要原因当然是八股取士的禁锢思想和形式死板,但是和它在考试中一家独大的地位关系也十分密切。语文成了“土豪“,能排除“欲尊之而反卑之”的可能吗?
何况,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现代选拔考试中,至多只能和其他学科占同等重要的地位。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兼而有之的学科,考试只有兼具了对两者的考核,才是语文。语文中确有可以科学化考核的内容,但更有无法科学化考核的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指向的是更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所以语文不是一门科学。全部以科学化的思路来考核,必将是语文的灾难。和数理化甚至史地相比,语文的区分度最小,这也是教育考试与测量研究专家不时提出取消作文考试的原因。但是常识告诉我们,作文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绝对不能够取消。事实上,为使语文变得更为科学,更有区分度,古今中外数代学者、大师可谓殚精竭虑,但直到今天它仍然还是世界性的难题。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她最具主观性,也最缺乏区分度,语文分值高于其他学科30分,客观上让语文承担了区分考生高考总分高下的主要依据,于是也成了考生进入哪一所高校的主要依据。以这样一门不是科学,因而无法如科学般精确的科目来承担如此重要的任务,能保证高考的公平吗?
还有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情况。恢复高考三十多年来,语文考试科学化标准化的观念对语文考试的命题思路甚至题量多少、题目分值的分布,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语文考题变为180分,小分值、同类型的试题必然会增加,语文的标准化试题也会不减反增。其副作用就是题目的繁复、琐碎和死板。而事实已经证明,应试教育所倾注全力的恰恰是这类题目,他可以通过题海战术达到熟练却生不出“巧”的程度,到那时,语文补课将大行其道,应试教育将更加如鱼得水。而真正的母语考试,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恰恰是主观性开放性试题,这部分内容的精细化科学化恰恰丧失了语文的本质,也会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厌恶。可以说,语文在学生心目中地位的逐渐降低,除了高考社会地位的快速增高,学生成才道路的单一等原因之外,语文试题的标准化难辞其咎。于漪老师曾在多个场合说过,她对我国标准化试题的始作俑者说过:这样做会害了几代人。于老师不幸言中!标准化试题不仅害了几代人,还害了语文。可以说,学生对语文的排斥程度和标准化试题的递增是成正比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语文不能出标准化试题,问题出在这类试题的泛滥。不该标准化的也标准化了,甚至题型非标准化的答案却必须标准,该标准化的出得却不够标准和严密。结果搞得师生一头雾水,无所适从。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把语文能力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个层级。显然,后四项能力没有主观性开放性的试题是无法真正考查出高下来的。而主观性题目评价必然存在不科学、误差较大的先天不足。我们不必为此而以为这种矛盾是无以打开的死结。只需换个思路,承认这就是语文学科作为考试科目的“先天不足”,承认语文本来就是区分度较小的学科,在这个前提下努力通过命题的更为“语文”、评阅的相对公平来确保不同能力的考生各归其位,死结就会消解,思路就会开朗,语文试卷也会成为“落英缤纷芳草鲜美”的美丽花园。以笔者多年从事高考语文阅卷的经验,评价虽不能确保相差一分乃至更多分的考卷没有误差,却能够确保不同水平的考生各归其应有的位置。语文这样,也就够了(理由前面已经论述)。
综上所述,北京地区将语文增为180分恐怕真是是弊大于利,在可行的方案中,加分实在不是拯救语文的上策。
只有改革语文考试内容和形式,切实用好高考指挥棒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使语文考试更“语文”,才是让语文回归母语的崇高地位、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重新唤起教师教学才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上上之策。也是既可行又触及根本的办法。具体而言,改革就是要解决考什么和怎么考这两大问题。
首先要确立三个前提:第一,高考是目前最趋向公平的选才方式,所有的思考应该在这个框架中进行。第二,不应回避高考的指挥棒作用。高考指挥棒既能造成应试教育,也能改变应试教育的死板僵化。第三,高考命题应承担好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其次,要改变稳中求进、稳中求变的改革思路(单指语文命题,教育改革仍需稳中求进),变中求稳,方能赢得长期稳定。
在这“三个前提和”“一个思路”的基础上,我以为语文考试命题内容应该使可以科学化的真正科学无误,应该开放性的更为开放多元。所谓“让科学的更科学,人文的更人文”。具体到考试内容上,变考核学生学习过程的能力为考核学习结果的能力,所谓“教学重过程,考试重结果”。考核“词、句在文中的含义”、“段落层次的理解”、“手法的作用”“文意的理解”等等,这其实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用于教学当然完全可以,但用于考试,会使题目琐碎,也会造成死板应试,反映到教学,必是教学的僵化。
当然,这并不等于将整张试卷全部变为“论文型”考试,还应该有相当部分用来考核学生的语文积累,用标准化试题和客观题的形式考核学生的语文基础。如中外名家名篇的默写、填空、选择,如国学常识(当然不仅是儒家学说,儒家学说不是国学的全部)、传统文化的了解,成语典故的掌握等。必须指出的是,下大力气加大中国传统文化考核的同时,也应该强化外国经典作品的考核,如此,才称得上现代语文。阅读积累则多考经典,以养成高贵的语文气质。当然,这必然牵涉到一个颇为外界诟病的话题——死记硬背。懂得学习规律的人士当然知道,死记硬背也是积累素养的一部分(何况还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使背诵部分变得不全是死记硬背),今天的死记硬背,经过内化发酵,就是明天的语文素养。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作文写不好?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就违背规律地阅读理解分析鉴赏,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面貌日益趋同,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至于高层级语文能力的考核,则应包括文章概括能力(可选一较长文本让学生概括),文本理解分析鉴赏评价(可用作文形式),以及最能体现思维能力、思想水平和想象力创造力的作文。这些,都是“结果性”能力。以“考结果性能力”来命题,便可结合文本,让学生完全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展现自己的信息整合、文本理解、分析、鉴赏、评价甚至是质疑能力。要答好这样的题目当然少不了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但这些东西不是呈现在填空、判断、修正上,而是呈现于学生的运用中。因为,“用语文”才是语文学习的目的。自然,这样考,每道题目的分值会明显加大。“区分度”、“效度”、“信度”这些担忧又会在某些专家心里乱撞。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北宋大臣申觉对选拔考试的看法是:“其法愈密,得人愈疏”。科考的主考官欧阳修在《易或问》中说:“未有学小而能致大者,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所以,一道题目的分值大了,未必一定导致误了考生的结果。语文不改变机械死板,倒可能误尽苍生。
进一步说,语文考试命题应该弄清楚哪些是不该变的,哪些是需要常常变化的。我以为,上述语文学习的结果性能力指向不该变,考核这些能力的形式却应该常常变化。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自主招生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形式多变,以至于考生根本无法用常规的应试手段来准备,只能“老老实实地去学习语文”(考生语),但是这样的结果却是真正区分了考生语文水平的高下。也证明了真正的语文考试根本无需也无法机械应试。

这就又触及了应试教育的“痒点”,在应试思维下,目前的高考命题形式根本不敢有改变,一旦有了题型的变化,便会引来一线教师的攻击,为保“稳定”,命题者只能年年如此一成不变,结果就是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不下决心打破这个怪圈,语文考试乃至所有学科的考试就没有出路,高考等同于应试教育的说法就依然会有巨大的市场。冲破这一怪圈,或许会引来一时的躁动,但喧嚣与骚动过后,将是语文的春天!不敢迈出这一步,仍然像裹着小脚的老太太小步前行,结果实际是止步不前。
能力要求不变,考核方式更为综合,题型多变,这样做不但不会造成学生轻视基础知识和阅读学习中“过程性能力”的后果,还可以解决教学亦步亦趋于考试的问题,把广大语文教师从“应试奴隶”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使教师真正发挥个性、展现才华,自由运用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选用各种文本,殊途同归地彰显语文之美。切实改变现今语文教学围着考试转的应试教育体系,从应试教育的“同途同归”式的教“考试语文”,变为素质教育殊途同归地教“语文素养”。换一个角度说,语文考试改革的失败,就是使教学可以亦步亦趋同途同归而考得高分;语文考试改革的成功,则是使教学殊途能够同归,从而赢得素养和考试的双丰收。所以,唯有改革,才能引导师生以语文能力的不变,应对考试形式的多变,才能让沉闷的语文课堂变得富有吸引力,让语文老师的才华得以充分施展,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重新归来。
自然,还会有部分人亦步亦趋于新的考试形式,把语文课变成“应试作文”课,但其结果难免会邯郸学步,画虎类犬。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积累,面对灵活多变的语文考试,应试教育的“考试语文“还会有多大市场?当人们发现这种模式化的应试已经不能赢得高分时,应试教育自然没了市场,素质教育也在你不经意之中迎面走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GMT+8, 2024-5-2 19:24 , Processed in 0.034421 second(s), 1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