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发表于 2020-9-13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看点    纽约大学宗教历史系教授詹姆斯·卡斯,曾经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两种类型的游戏: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它对应着“有限思维”和“无限思维”。前者以短暂的取胜为目的,而后者则以长远发展和延续为目的。清华大学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杨斌,在文本中将这一概念引入教育领域,认为教育者亟需从“有限思维”中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拥抱不确定未来,更具开放、创新、合作意识,有“无限思维”的下一代。承担教书育人重任的教育者,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传递着许多关键的价值观因素。

校长也好,教师也罢,越是被学生爱戴、喜欢、信任,就越是具有价值观影响力,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

年纪小的学生,被海绵型的学习观主导,尚不懂得应该以淘金式的方式去批判性、 建构性地学习,因此在这一阶段所播撒下的价值观种子,更是有着持久的威力。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应该格外重视教育者的思维模式,这是一种潜藏的价值观。


杨斌,清华大学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者的思维模式

这里的教育者,当然也包括家庭教育中的父母亲友。

许多时候,教育者自身都没有意识到这种思维模式对自己的影响,更不要说对学习者了。

尽管叫思维模式,表现形式上容易感觉是方法论层面的东西,但其实也有其道德性,会影响到是非对错。

比如,到底人生该怎么个活法,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到底是看重团队还是个体?不是看你怎么说、口头上提倡什么,而是看你真正怎么做、评价什么。

独善其身的文化基因,是被教育过程中的很多指挥棒所诱发、强化、固化并影响终身的。

从小到大,我们对于团队的奖励总是太少,放眼去都是对个体成绩的认可。今天在科研论文上缺乏合作性,得从中小学阶段对团队协作的鼓励严重不足中找原因。

我们要允许、包容学生中有一定程度的“搭便车”情形,而不要单单为了对个体准确地衡量,舍弃孩子在团队中体会不分彼此的价值,体验融为一体的力量。

再比如,由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Dweck)界定而引发广泛讨论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模式认为,“人的能力、智力等是变化的,可以拓展的”。



我认为,成长型思维面向的应该是成年人,我们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教育者的成长型思维培养和改造上。

试想一下,孩子们怎么能经由固定型思维的教育者,培养为成长型思维的成年人?

我们不仅关注教育者如何看待学生的潜力,更要关注成年教育者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毕竟学生和教育者之间最基础的是社会性学习,也就是“有样学样”。


“有限思维”与“无限思维”

从“无限的游戏”这个概念体系而来的“无限思维”,是另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

詹姆斯·卡斯(James P. Carse)教授 1986 年第一次从哲学上区分了世界上的这两种游戏: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为目的。


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   詹姆斯·卡斯

无限游戏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存在,没有终点,也没有赢家,它期待着传奇,改写着规则和剧本,升华着人类的进程。

但充斥在我们周围的,依然是有限游戏的思维,在无限游戏中追求着“只不过是瞬间”的赢,却消耗着继续参与游戏所必需的意志与资源,带来信任、合作与创新的衰减。

同样,在商业领域中,“有限思维”看到的是阶段性的财务数据、财富目标;“无限思维”关注的却是崇高的事业,我把它称为“正因志业”,它让世界进步且美好,让人更接近且展现了人的本质。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有限思维”享受的是我赢、对手失利,“无限思维”却享受棋逢对手,带动彼此的活力;“有限思维”以控制来带来下属的亦步亦趋,“无限思维”以信任解放团队的主人翁感、主动积极性和创造力。

还可以一直这样对比下去。

团队思维、成长思维,一定意义上,都是无限思维以某种角度的呈现。简而言之,无限思维的益处,显而易见,无处不在。

但与此相对应的,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的许多方面,却沉浸在有限游戏的设置中,不知觉地养成着下一代人的有限思维。

在一个学校中,我们最经常看到的,就是以赢家的头衔来结束这场游戏。



成为赢家,就要为自己而战,打败其他所有玩家。制订的每一个计划、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是为了赢,在(有限)游戏中的人坚信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其实,引导他们这么做的,是一种越来越根深蒂固且持续强化的思维模式。

比如,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自身的进步与下一步的方向,还是为了在一群学生中分出高低胜败,甚至赋予优胜者特定的头衔以进入更高级的(但也仍然是有限的)游戏?

讨论问题,是为了寻求更多的视角与宽阔、深入的理解,还是为了比赛时谁先击中标准答案?

已经司空见惯的奖学金安排,究竟是奖励过去的表现,还是鼓励未来的探索?是奖励与他人比较的赢家,还是鼓励跳出舒适区的新我?是奖励按照标准剧本完美无瑕的演出,还是鼓励书写新传奇的不完美的探索?

校长们、老师们一旦觉得“我们已经知道”“一切尽在掌握”“只需按方培养”,有限游戏的大幕就开启了。

而敢于承认“我们还不知道”“一切皆有可能”“成长千方各样”,无限思维,才能在敬畏和拥抱不确定性中登场。


“无限思维”,才能迎来真正成功

在人的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这个无限游戏中,有限思维的模式,让人们过度执着于有限的目标。

在某段时间内,根据某个游戏规则(衡量评价标准),他们也许能够达成“第一”或“最好”的目标。但这并不意味,这将有利于他们在一个无限游戏中不被淘汰。

因为规则在不断变化,目标在持续升级,边界被跨越,范式被颠覆。

人的创新,是典型的无限思维所带来的无限游戏。就像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在《驱动力》中所揭示的,有限思维中的赢家,面对开放、创新和合作的“竞赛”(无限游戏)时,训练有素所带来的优势都成了束缚羁绊的劣势。


趋势专家  丹尼尔·平克

唯有丢掉有限带来的枷锁,才能拥抱无限孕育着的传奇。

美国篮球传奇人物约翰·伍登教练,其影响远超篮球或者体育界,就是一位“无限思维”的信仰者、实践者与布道者。

作为主教练的他,拿过10个全美大学联赛冠军,却从不把篮球或者体育运动当作“有限游戏”来玩。


“史上最伟大的篮球教练”   约翰·伍登


在我的执教生涯里,我很少或几乎没有说过‘赢’这个字,也很少论及‘打败’对手,以及激励某个队伍争夺第一名。


他对成功的定义是这样的:竭尽全力,达己最佳而感到自足,由此得至内心平静,谓之成功。

这是“伍登教导力”的核心理念,让队员们从记分牌的焦虑中解脱出来、沉静下来、努力起来。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所带来的哲学思考,有限与无限的思维所产生的实践分野,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启蒙。对于教育者来说,更是迫在眉睫的警示。

因为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很多时候是游戏模式的设计者、选择者,是有限思维的助长者、熏陶者(而不自觉),影响着下一代人、下一代组织、未来的社会和人类的明天。

对个人而言,生也有涯;对于所投身的正因志业而言,则是无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正因志业中,无我而大我,这便是觉悟。

所以,教育者,须先觉悟“无限”,才孕育新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9-13 07:26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奇怪的是 上海幼儿园老师都已经达到百分百本科 现在有的是研究生以上的学历了。小学和初中的老师还有大部分都是大专。而且年纪大的大专是多数。所以看上去,老教师效果好,其实是短期效应。对于孩子未来的后劲的发展是不利的。还有新进来色小小老师,被这帮学历的人带的也慢慢功利起来。所以这种效应是会延续几十年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9-13 07:28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翻翻那些区的学校资料。小学初中师资堪忧。
发表于 2020-9-13 08:50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早上在外滩教育公众号上看了这篇文章,觉得这个公众号上文章理念很先进,总是给自己很多启发,但是操作起来又觉得无从下手。


承担教书育人重任的教育者,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传递着许多关键的价值观因素。

年纪小的学生,被海绵型的学习观主导,尚不懂得应该以淘金式的方式去批判性、 建构性地学习,因此在这一阶段所播撒下的价值观种子,更是有着持久的威力。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应该格外重视教育者的思维模式,这是一种潜藏的价值观。
发表于 2020-9-13 09:37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现在整体环境都是如此,所以如果真得注重培养,很可能被淘汰了。不过我家队友还是自己坚持着,以培养激发孩子学习动力和创造力等为主,甚至有时候嫌弃老师的教学,让娃别听老师的,老师不对的
发表于 2020-9-13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有限无限不矛盾,甚至是老生常谈,类似设定远大的目标的同时,也要设定可完成的短期目标。当然,更多家长还是看重可完成的短期目标,比如下次要考一百分,要上个好初中,要进个实验班,高考拿个好成绩。这些其实都没有问题,但如果没有远大目标做导向,只有短期目标,副作用可能是孩子会在完成短期目标后彻底泄气。
发表于 2020-9-13 13:31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现在这个环境,一声叹息啊
发表于 2020-9-14 07:33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佛系妈妈 发表于 2020-09-13 07:26
奇怪的是 上海幼儿园老师都已经达到百分百本科 现在有的是研究生以上的学历了。小学和初中的老师还有大部分都是大专。而且年纪大的大专是多数。所以看上去,老教师效果好,其实是短期效应。对于孩子未来的后劲的发展是不利的。还有新进来色小小老师,被这帮学历的人带的也慢慢功利起来。所以这种效应是会延续几十年的。

老教师是有不少学历不高的,三十五以下的不是本科学历的应该很少。
发表于 2020-9-17 12:02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我家的家训最重要一条就是“亲证无限”
发表于 2020-9-17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这篇文章启示良多,最近一直在陪读马上幼升小的孩子,对现在的教育方式真的是颇有诟病,比如大班开始学写字、比拼做算术的速度等等,我们现在的学科教育一上来就是直奔主题,而不是告诉孩子学这些学科的意义和生活社会应用的关联,不从内驱力上探索的教育就变成了家长推动的被动学习、拿来主义。教育改革的关键,是与时俱进地提升教师培养的体系(大学师范类培养、以及在岗教师培训)以及充分引入社会资源(专业领域人才对学校学科教育及非学科教育的支持、以及企业定点对口师资及教育帮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GMT+8, 2024-5-3 04:24 , Processed in 0.042300 second(s), 1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