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 20:44

为什么要学英语
现在高考不考英语,为什么孩子还要学英语呢?大家都学英语,所以要学。仔细想想,似乎没有什么更好的理由了。
那我们先说说这个英语在孩子未来的学习里边儿,重要在哪里吧。总括起来说呢,你要是决定将来孩子能有个教育就行了,你不必关心英语。关心数学语文,特别是语文就好了。要是你希望孩子将来能进入211的大学,还是什么985大学,反正是顶尖的那些大学,那你的孩子将来能否得到入学资格,关键的一门成绩,将是英语。也就是说,在入学的时候,别的科目的成绩都差不多,英语成绩的高低,将会决定是否被录取。这样说来,英语就占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先来看看现在的情况吧。
对于研究工作英语是必须的
现在,大学教育基本上普及了。也就是说,一个孩子,他想上大学,就总能找到一个大学接收他。现在,每年考大学的孩子,大约在一千万的样子(这个数字在快速缩减,这是好事情)。那些211的大学,一年招收多少学生呢?申爸手上是没有统计数据的。不过,粗略地估计起来,这个数字应该在十万上下。也就是说,那些顶尖的大学,要在每年一千万的学生中,拔走顶尖儿的10%。
这里所说的211大学,是为了培养研究型人才设立的。研究这个事情,占有资料是最重要的前提。很多资料都是外文的,要占有资料,掌握外语是必须的。对于这些人,他们的工作必须用外语。外语可不是什么点缀,没有外语,他们没法儿工作。可是,外语这个工具,对于除了研究型人才以外的人,纯粹多余。
英语学习要两极分化
在目前这个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形式下,倒逼所有的孩子都学英语,从很小就开始学。学得不得法,18岁以下,大量的时间耗费到了英语上面。对90%的孩子,英语是没用的。所以,现在的高考改革,主要改的就是这一块儿:让英语回归。将来不用英语的,作为常识了解一下,就可以了;让将来用英语的,要学得更好。
高考的改革趋势
把英语考试社会化。就是说,高考的时候,不再考英语了。设立类似于大学四级那样的英语水平考试,让想上大学的孩子,去参加那个水平考试,考过了,就给你一个证书,certify一下就行了,也不用记录成绩。你想进大学吗?想进,那个证书是必须要拿到的。你想想,大学教育都普及了,这个证书就不会太难拿。要是太难拿,考得难,那就会卡住绝大多数的孩子拿不到,回过头来,还是逼着所有的人都去学英语。这和改革的初衷就矛盾了。
现在,问题来了:所有的孩子,手里都拿着一样的certification,那清华北大他怎么挑学生?
另一个方面更糟糕。
从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来看,取消统一高考,是不大可能的。至少,我们的孩子高考的时候,最少一个省,得做同一张卷子。维持高考的权威性。现在,高考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取消文理分科,减少考试科目。到大申他们高考的时候,估计只剩下三张卷:一张语文,一张理科综合,一张人文社科综合。
就三张卷子,这个难度就不能太高。太高了,区分度就小了。好比说,难到极端,没有一个人会答,那所有的学生都得零蛋,区分度就是零:你分不出孩子的好坏。太难了,考试就没意义了。那一千万人,高中低各档的学校,可都要靠这三张卷子给出的分数招生呐。所以,三张卷子的难度要适中,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相互之间的分数有分别。
顶尖学生靠英语区分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顶尖的学生的区分度就没有了。为什么呢?
现在,考试的科目多,顶尖的孩子之间,靠科目多来增加区分度。一旦高考只剩下三科,那个群体的区分度就没有了。这会造成什么情况?
将来,去申请清华和北大的,会有十万个孩子,他们手里拿着的600分满分的高考成绩,都是575-585。靠十分来决定是否录取,是不靠谱的事情:相差一分,就有一万个孩子。他们总共才招收3000人。
录取可咋办?靠英语。
可是,英语这件事情,每个人手里都拿着certification,全都一样!
那就靠英语的附加。什么现在能想到的,四级、六级、托福、GRE,都会是到时候其取舍的考量。甚至,现在想不到的,将来才会出现,也会是到时候其取舍的考量。
应对之道
可这些,都得考啊,在高中阶段考。到那个时候,想进211的孩子,整个高中,都在考英语。
你没别的办法让孩子能够应付这么多的英语考试,除非,你让他彻底把英语学会。彻底把英语学会的意思是,不是像以前一样应付考试,得个高分,而是确确实实学会英语的听说读写。
大背景“中国梦”
学英语呢,还不止为了考试。人活一辈子,可不是全为了考试啊。
某天的新闻,有这么一条:《习近平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在这条新闻里,记录习近平的原话说:“中国人民正在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两个一百年”,这话什么意思?要理解这话的意思,我们需要放宽视野,在大历史中去理解。我们都知道甲骨文。从殷墟挖出来的甲骨,最早的不超过3600年。这意味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有3600年。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才算是“文明史”。这是文明史的严格定义。在这个定义下面,美洲的印第安人,根本就没有文明史,因为他们根本就没发明出文字。
从3600年前,直到今天,在漫长岁月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文明一直处于这个星球的领先地位的,No.1。今天,中华民族不是世界第一。曾经的世界第一,现在不是。那什么时候丢掉的这个头衔呢?就在1840年,鸦片战争的那一年,我们丢掉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当然啦,衰落不是一天发生,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总得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让这个渐进过程有一个指代。鸦片战争就是拿来指代的。
我们往前看。再过25年,是哪一年?2040年。2040年距离1840年是多少年?正好200年么。这就是习近平的话里,200年的所指。什么叫“中国人民正在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重回世界第一啊!
美国是现在的世界第一。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了“200年”的时候,我们现在怎么看美国,世界就怎么看中国。这是一个“梦”。中国梦。习近平所说中国梦,就是指这个说的。任重而道远哪。
如果你把3600年,按比例缩减到24个小时里边。200年相当于多长时间呢?200年相当于80分钟,1小时20分。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民族,在一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这颗星球的No.1。只是到了晚上22点40分的时候,忽然岔气儿了,肚子痛。最严重的那一段儿时间,痛得不行。可是,在午夜钟声敲响之前,我们又奇迹般地康复了,重新回到了No.1的位置。
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讲,在整个人类文明史里面,领先地位是常态。最近两百年的落后,不过是个“小闪失”而已。现在,我们又要回来了。我们不是首次“争得了世界第一”。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又“回来了”,重新回到自己领先的位置上去了。这就是“复兴”。
习近平精准的表述是:“中国人民正在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为了使用英文文献
在历史的浓缩的一天中,中华民族只缺席了80分钟的时间。可惜,这80分钟,却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80分钟。迄今为止,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大事件,绝大部分都是在这80分钟里发生的。
可这和孩子们学英语,有什么关系呢?弗赖登塔尔说:“人们认为,把一个领域研究的基本结果教给学生是最为明智的做法。”世界上存在太多的“研究领域”了。我们去看,绝大多数研究领域领先的地方,都在西方。在西方怎么着?西方用英语啊。如果我们想把这些“领域研究的基本结果教给孩子,没有英语,太别扭了。我们得承认:对于现代科学,人文社会,最好的文献、书,不是汉语的,是英语的。
比如,申爸诚心希望,大申能够直接去读Asimov的Guide to Science,Understanding Physics,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而不是看《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这书翻译得聱牙诘屈,一头雾水。可孩子必须要彻底地学会英语,他才有可能去看英文的专业文献。如果想要成为申爸所说的某一类人,学好英语是没跑的,不管高考考不考英语。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 20:44

为什么“英语不能晚”
神奇的西西
西西是大申的同班同学。西西的爸爸妈妈都是新华社的高级记者,学西班牙语的。西西不到三岁的时候,爸爸妈妈被外派,去委内瑞拉工作。爸爸妈妈舍不得西西,就带着同去。
西西去之前,中文已经比较流利了,去了委内瑞拉,一下子,掉进了西班牙语的世界。爸爸妈妈工作超忙,没有法子,就把西西送进当地的幼儿园。西西惨了:一句话也听不懂,一句话也不会说。孩子就那么在西班牙语的世界中,孤独地呆着。没法儿交流,没法儿沟通。西西爸爸妈妈心疼得不得了,可没办法。
几个月之后,西西爸爸妈妈惊奇地发现,西西可以用西班牙语说出一些简短的句子了!日常的简单沟通,已经没有问题。西西爸爸妈妈用西班牙语给西西下命令,孩子就能照着话里说的意思,去做。尽管,西西重复不出来那话,但很明显,孩子完全明白话里面的意思。
一年之后,西西回国了。西西爸爸妈妈感觉很崩溃。为什么呢?离开委内瑞拉的西西,已经满口流利的西班牙语,有很多词汇,爸爸妈妈说不上来,就去请教西西。“怎么说我也学了十多年的西班牙语,西西只在委内瑞拉呆了一年,也没学,就轻松超过了我。”西西爸爸如是说。
更特异的事情,还有呢。刚回国的西西,双语流利。孩子在幼儿园,外面,西班牙语;回到家里,双语,以汉语为主。孩子用一种不寻常的方式,把汉语和西班牙语混起来说。一段意思,西西用汉语表达,说着说着,到了下一段意思,西西很自然地就换西班牙语说,说完了,回到汉语,继续表达另一个意思。于西西,没有什么汉语、西班牙语之分。他随便用哪个语,就看当时的情景,用哪个语表达更方便,就用哪个语。
孩子的语言天赋会消逝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米国的语言学家里姆斯基就总结出: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是天生的!是固化到基因里面的东西。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天赋的语言习得能力,在出生18个月的时候最强,在18个月到7岁这个时间段里面,语言习得的天赋是最强烈的。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消逝。12岁以后就彻底消散不见了。这就是“英语不能晚”的根由:你不能晚过12岁。12岁之前,越早越好。
申爸自己是上了初一才开始学习英语的。诶呦,这辈子,学英语可费了劲了。现在回想起来,初中、高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时间,花在英语上了。大学更惨。上大学的时候,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扔在英语上。当初,过英语六级的时候,那劲费的,甭提了。
有价值的启示是什么?有价值的启示是:怎么借力孩子天生的语言习得天赋,在12岁之前,就把英语干净彻底地干掉。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 20:45

孩子怎么学会母语
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孩子,他们是怎么学会母语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说,孩子在三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留意身边的语言了。后来,有一天,孩子开始往外吐音节,一些毫无意义的音节,用一些毫无章法的串联方式,孩子呜哩哇啦地叫,乐此不疲。再然后,孩子开始“baba”"mama"地叫,也不知道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个时候,被叫的爸爸或者妈妈,就马上眉花儿眼笑地凑过来答应。孩子就从自己身边人的反应上,来寻求自己说出来的音节的意义。
在孩子小的时候,刚会说话,他不会说抽象名词和代词,更不会介词连词之类的词,他只会说名词和动词:“丫丫苹果。”“丫丫走。”然后,忽然有一天,成串成串的词,从孩子的嘴里奔泻而出。我们可以体察到,这个时候,孩子确实会说那些词的发音,可是,词所指的意义,还要在生活中印证、试错之后,才慢慢正确起来。这个事实暗示了孩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模仿能力。人的模仿能力是天生的,越小模仿能力越强悍。
我们仔细咂摸咂摸孩子学习语言的这个过程,实在是神奇:为什么爸爸眉花儿眼笑地凑过来,孩子就知道“baba”指代的是这个男人呢?“那个男人”和“高高举起”,都可能是“baba”所指代的,孩子怎么把后者滤除出去的呢?孩子后来是怎么知道“我”就指代“丫丫”,有一天,开始用“我”来指代自己的呢?要知道,在孩子的角度看出去,所有听到“我”的场合,那指代的可都不是“丫丫”!更不要讲,孩子怎么明白了那些形容词、抽象名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学会使用介词、连词的,说出来的话儿,慢慢地符合语法规范。
上面俺不厌其烦地描述我们自己的孩子习得母语的过程,实在是想说一件事情:孩子“自然的”语言习得过程是,在一个语言环境中,听得多了,就能够识别出构成这个语言的音节。当音节可以轻松识别之后,孩子的模仿能力就起作用了,他会说出一串串地连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英语。然后呢?然后,孩子的超强记忆力就起作用,他记住了那些词汇或者短句,开始到语言环境中去猜测,这些词汇和短句到底是个啥意思。猜得差不多的,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拿到日常生活中来用。得到肯定的,就接受那个意思,得不到肯定的,就继续猜。在这个过程中,天赋的语言能力时时刻刻在孩子的背后起作用,支撑新语言习得的整个过程。
利用天赋的钥匙
相信爸爸妈妈们确实有感受:孩子是有天赋的。掌握语言,就是孩子天赋能力之一。这个事情,和孩子生下来就会哭,一样是天赋来的。
于申爸而言,凡是天赋能够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不值得费劲巴拉地去思考,解决。要做的,只是想办法,找到天赋的钥匙,插进锁孔,轻轻地拧一下……就这么简单。
凡是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的,效果都会适得其反。
什么是钥匙?
一个方面,是孩子得自己想要从英语资料中提取信息。说白了,就是孩子自己想弄明白,是什么意思。这件事情呢,关键很微妙:孩子想弄明白动画片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可是,你不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语言上来。
看上去,这和我们的常识相左。
我们都知道,一部粉红小猪,你不告诉孩子,小猪说的“hello”的意思是“你好”,不一句一句地告诉孩子,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孩子就不会知道整部动画片,说了个什么意思。这是常识。
很可惜,我们的这个“常识”,是不对的。
大申掌握中文的过程,震撼了申爸:从来没有人告诉孩子,“你好”是你好的意思,打招呼,可是,大申自己就明白了,“你好”是你好的意思,打招呼。这于大申,是自然的事情,他天生就是那个样子。
申爸需要利用这个“自然”。很显然,孩子的这种天赋能力,长大了,肯定是会消失不见的。所以英语不能晚。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2 09:48

阀下学习和阀上学习
意识和潜意识
什么是阈上和阈下?阈就是指意识阈。
举个例子,你想想看,你高中的同桌叫什么名字。你努力想,可能回想起他的面貌,可就是想不起他的名字了。
我们都有类似的经验:在回忆一个名字、一段熟悉的旋律的时候,大都是这样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我们在想”;我们也意识到“自己在努力”;我们意识到“闪现在头脑中的片段细节”;我们意识到“这个细节是有疑问的”;我们意识到“这个细节是肯定对的”;我们意识到“自己想起来了”。可是,我们就是不知道“是怎么想起来的”。不管回忆的过程多么困难,回忆起名字的那一刹那,我们感觉非常舒畅、爽。
在头脑中,有明显的两个领域:一个领域是意识。在这个领域中发生的事情,我们全知道;另一个领域是我们不知道的。潜意识!
可以肯定的是,在回想起同桌名字的过程中,这两个领域都参与了。我们意识到的那部分脑细胞,在努力工作;我们意识不到的那部分脑细胞,也在努力工作。如果在我们能意识到的那里,画条线。我们能意识到的,就在阈上;我们意识不到的,就在阈下。
我们学习的时候,大量的脑细胞都在工作。有一部分在阈上,有一部分在阈下。
孩子的阈下活动强悍
小孩子的头脑,尤其是10岁之前的孩子的头脑,阈下的活动十分强悍,强悍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仔细回忆一下,你的孩子在开口说话的时候,你所受到的震撼吧。震撼来自哪里呢?震撼来自你孩子嘴里冒出来的那些句子,是你从来没有教过他的。甚至,很多词汇和句子,根本不是日常用语。你从没说过,更别提教给孩子了,孩子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那么多“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话,就是孩子通过强悍的阈下学习,获得的。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怎么把孩子这种强悍的阈下学习能力,再发挥一次,用在英语学习上。
学习语言有两种方式
其实呢,学习语言,不管是学习英语也好,学习古文也好,有两种方式学习。一种呢,是自然获取的方式,就是所谓的阈下学习。另一种呢,是规范教学的方式,就是阈上学习。
大申在学校英语课上,在口语老师托尼的课堂上,他的学习,都是典型的阈上学习。那要经过不断地重复,刻意的努力,复习、考试,才能学会。阈上学习可以有效地解决“锚定”知识的问题。这种阈上学习,在第二外语习得的过程中,是必须的。因为我们提供不了和母语一样的语言环境,艰苦的阈上学习,就躲不过去。
阈上学习效率低
阈上学习是个艰苦的活儿。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阈上学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效率实在是太低了,低得不可忍受。申爸自己,就是用这种低得不能忍受的方式,学习英语的。时间花了无数,结果很烂。
我们这些家长就是用规范教学的方式,学习英语的。这就让我们几乎所有人,形成了思维定式:要学英语,就是要规范教学的方式。可是啊,我们都有体验:规范教学的方式,效率低。自然获取的方式,效率高。
怎么见得呢?
我们一般都认为:如果把孩子送到英国去,两个月的时间,孩子的英语口语就会非常流利,事实上,我们没有多少人怀疑这一点。为什么送到英国去,孩子的口语很快就那么流利,我们这些人,小学、中学、大学,学了十六七年,英语还张不开口?
就是因为,到英国去,孩子自然就把英语的学习,切换到自然获取的方式了。两个月过去了,孩子回来了。孩子说:“我没学英语啊?”他自己就是为了交流,掌握了英语,他自己并不认为自己在学习。
要想法开启阈下学习
我们没有法子送孩子去英国,自然获取的方式,就没有指望了吗?非也。可以用伴随聆听的方式,部分地模拟那种“自然环境”。如果伴随聆听正好赶上孩子们语言获取效率最高的年龄段,孩子自己就会用听到的东西,搭建起语言的基础。
规范教学的方式,是官道,路远,还不好走,跑得再快,都不行。申爸想找条地道,直接过去就行了。申爸想让大申以另外一种极端高效的方式,解决掉英语。

Anne_K9c1J 发表于 2018-4-2 12:52

学到挺多的,感谢作者。

flyriver 发表于 2018-4-2 13:09


尽来学习一下。

xymiaoj 发表于 2018-4-2 14:19

内容好多,看了一半,后面有时间继续看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3 09:31

什么是专注
学习呢,需要孩子注意力好,专注。这肯定是没问题的。可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小孩子,他任何时候,都是专注的!很多妈妈说,自己的孩子注意力不好,不能集中。这不对。你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你要是给他玩儿植物大战僵尸,他的注意力也不集中吗?不是。不是,就不是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的问题。
其实,你仔细想想,就知道,孩子不是不能集中注意力,而是不能够把注意力转移到他该注意的事情上去。上课,得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对吧?一个孩子,还专注地玩儿他手上的小纸片,外在表现,自然不是在专注地听课了。他在专注地玩儿纸片呢!他的玩儿纸片,从上课前的课间就一直在玩儿……事实是,他从早上一进教室,就一直在玩儿!你能说这样的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他比谁都专注。所以呢,你要做的,不是“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而是“怎样让孩子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快速地转换注意力”。这个,一定不能搞错了。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专注”的。“专注”不是问题。人如果不专注,就会无聊。孩子从不无聊。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是:孩子专注的领域,不是爸爸妈妈希望孩子应该专注的领域。小孩子的教育的最大任务是什么?调整他专注的领域。在孩子七岁半以后,有一个调整孩子专注领域,让孩子切换专注领域的黄金窗口期,有成熟的技术手段,来调整孩子的“专注力”。这个,到时候再说。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
你想象。假设,有一个班的孩子,四十个,都坐在座位上,低着头玩儿纸片儿。这时候,教室的门开了,老师推门走了进来。你觉得,坐在电视监控器屏幕前的你,会看到多少个孩子,抬头看谁进来了?事实是:绝大部分的孩子。可是,刚才提到的那个孩子除外。他还是坐在座位上,低头玩儿他的纸片儿,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浑然不觉似的。你说,哪个孩子更专注?
在注意力方面,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我们说,在注意力方面,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孩子在该做什么的时候,就专心做什么,不为外界的刺激所干扰。上课铃一响,孩子马上就专心地听讲,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学习;等下课铃一响,喊过“老师再见”之后,就忙不丢地抄起小纸片,继续玩儿他的。
干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专心,绝不会“哪儿有事儿哪儿到”;当该干别的事情了,他又会马上放下手上的事情,进入“专心做另一件事情”的状态。
如果你很敏锐,你立刻就会发现:这句话包含的矛盾。为什么呢?你想啊,假如,你,专心在做一件事情,还没干完,这时候,需要转去干另外一件事情了。你怎么知道该去干另外一件事情呢?有一个外部的刺激么!这个外部的刺激,或者是上课铃响了,或者是时间到了,或者是你手上的事情,做到了某一个阶段,你意识到,你该停下,去干别的了。你既然是在“专心的做一件事”,这些“外部”刺激,都应该是被自然忽略,以免打搅你的专注状态的啊?现在,你怎么会对它产生了反应,转换到别的工作了呢?
好。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外部”?
我们回到西格勒的《儿童思维发展》,再次进入大脑内部,看看发生了什么。诚然,有很明显的“外部”,门“咣啷”一响,别的孩子把铅笔盒掉到地上,“哗啦”一下,这些,都是明显的“外部”事件。可是,我们得看看,这些“外部”事件,在大脑“内部”,它的处理过程是什么。
假设,那一半低头玩儿纸片儿的孩子中间,有一个聋哑孩子。很不幸。聋哑孩子是很不幸的。可惜,里面就有一个。对于这个孩子,不管是“咣啷”还是“哗啦”,他都没反应。他听不到么。这暗示给我们:一个人,只有耳朵可以接收一般强度的声音信号。身体的其他部位,不会对声音产生反应。在大脑内部,有负责接收声音的脑区。这个脑区,把从环境中接收到的声音,转换成电信号,供不同的别的脑区去处理。比如说,这个信号要送到大脑的语言区,这样,人才可以听到别人说的话;要送到语言区的警醒子区,这样,听到的内容要是警告性的“着火啦,快跑!”孩子才会丢下手上的纸片儿,抬起腿,拼命跑;要送到大脑的音乐处理区,这样,人才可以欣赏美妙的音乐。
现在,让我们再来想像一下:你把这个声音接收脑区,和外部环境划在一起,算作“外部”;把剩下的脑区,划在一起,算作“内部”。然后呢,我们看,这就相当于“外部”产生了一个电信号,供“内部”处理的电信号。
注意,现在,对于有些孩子的妈妈,到了关键时刻。
我们说过,大脑的不同区域,要竞争稀缺资源:能量。孩子专注地玩儿纸片,跟玩纸片相关的大脑区域,就把持了能量,不给别的区域用。别的区域,当然,包括语言区和语言区里的语言警醒子区获得的能量不足。没有能量,就不能工作。在孩子专注地玩纸片的时候,如果他的语言区被深度抑制了,孩子就会表现出“听而不闻”的特征。他确实“没听见”!
可是,我们需要知道,语言区必须是一个“常备区”,stand by,它必须一刻不停地工作。要不然,专心地做点儿什么事儿,就连大声喊“着火啦,快跑!”都听不见,不反应,那还得了!专注是要的,专注得过了火,那就麻烦了。
正常的孩子,语言区总是常备区。所以,绝大多数的爸爸妈妈,不用嘀咕。可是,有“正常”,它就会有“异常”。事情总是这样的。现在,让我们暂时回到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孩子都是专注的。他一专注,就听而不闻,这就是“注意缺陷”:本该注意的,他注意不到,就是缺陷。
有几个孩子的妈妈,在向申爸反映,说自己的孩子一伴随聆听,你跟他说话,就得说好几遍,他才听见。当孩子专注地聆听的时候,大脑中本应时刻执勤的“语言警觉”子区也被抑制了,就会这样。正常的孩子,本不该这样的。这有可能是疾病的表现(注意,仅仅是“有可能”)。
ADHD,按照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病率在2%-4%。如果有200个孩子,在伴随聆听,按照这个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应该有4-8个孩子,伴有ADHD的疾病。需要有些妈妈特别留意的是,ADHD不只是在伴随聆听的时候会有表现,在做别的事情,尤其是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有明显的表现。这些妈妈,孩子入学之后,要密切地和老师沟通,随时留意孩子的表现。如果有明确的症状,要果断地送孩子去就医。
2%-4%的发病率,已经会影响不少的孩子了。福音是,这个病,现在已经能有效地对症治疗了,有特效药。你只要到专业的医院确诊,如果是这个病,就等于治好了。这就如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只要确诊,就是这个病菌感染,给一个疗程的青霉素,就治好了,百分之百。
申爸要强调的是,这个妈妈吧,申爸也不知道怎么个心理,要是孩子有个小小的头疼脑热,小不舒服,老喜欢往医院跑了。动不动就去医院,让孩子去冒交叉感染的风险不说,搞得儿童医院整天24小时跟菜市场似的。这些小毛病,你不理它,它完全会自愈的。可是,一旦孩子真得了病,大病,就拖延,既不乐意承认得病,也不乐意去就医确诊。或者,明知道有雄厚学术基础的大医院,治大病好,她还是什么偏方草药,自己乱弄。
ADHD,申爸说了,有特效药。可是,这个病,需要高水平有经验的医生确诊。在北京,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大六院,就在花园路那里,尽管看上去破破烂烂的,可专家强。他们有一个专门的儿童ADHD研究治疗中心,是最好的医院;安定医院,在德胜门那儿,也很好;或者,月坛那儿的儿童医院,也不错;上海呢,上海精神卫生研究所;广州是广东省精神病医院。上海广州的医院名字,申爸记不清了,有可能搞混了。不过没关系,有需要的话上网一查就知道了。入学后,如果老师也反映,孩子的注意力确实有问题,请这几位家长,直接就近去这几所医院。你家边上的县医院,就不要去了。
ADHD如果不治疗,对于孩子的学习,甚至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有严重的影响。要是孩子确实患了ADHD,爸爸妈妈必须去就医,ADHD影响学习,可是,它的那个特效药,会增进孩子的学习,这算是因祸得福吧。这个不说了,再说,会产生很麻烦的问题。
申爸在前边说过,孩子都是注意力方面有“缺陷”的。原因很简单,这是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善,中枢的中枢还没有发育造成的。所以呢,这意味着,“正常”和“有病”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这不比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感染,有明确的指征:培养一下,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黄色葡萄球菌,那就是感染,跑不了;看不到,就不是感染,也跑不了。就是因为界限是模糊的,所以,专家、好医院、有经验的医生才重要。
孩子呢,都会偶尔表现出一些注意力“缺陷”方面的事情。大申看他的题的时候,就听不到快递按门铃。那么响的门铃,就在他书房门口,他就是“没听见”。可是,申爸一点儿也不担心他ADHD。这听不见,只是偶尔。为什么呢?一般情况下,他关着门看书,看题,申爸只要在客厅里一喊:“大孩儿,开饭啦!快来吃饭,吃完饭再学。”大申立刻就跑出来了。
如果爸爸妈妈真要嘀咕,怀疑孩子ADHD,那就去那几家医院确诊。专家确诊了,不是,你就不要再嘀咕了,不是就是不是。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4 09:31

你会开关抽屉吗
上面那些事情,并不是那个初冬的早上,申爸想到的。
在那个早上,还在班车上,申爸想到的是:一定有一个培养孩子快速转换注意力的能力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就应该在大脑前额叶发育完善、开始起作用那个时候。
这就是申爸一直关注孩子七岁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大申的那个“七岁的时候”,什么时间到来的最主要原因。申爸需要做好预案,这个“时候”一旦到来,要立刻着手做些什么。这个敏感期抓住了,利用好了,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最主要的一些问题,就解决了。并且很可能利用好了,作为学校学习的问题,也就顺带手,彻底解决了。后来,事情发展表明,确实是这个样子的。
原则上,大申还有两年才小学毕业。申爸在大申小学的阶段,主要抓了什么呢?目前来看,就抓了这个事情。在孩子形成自己的“大帝国”时期,抓好这个事情,就成功了。这就如同,在孩子的春秋战国时期,抓了伴随聆听,就成功了一样。
那一天,申爸开始插足到这个领域。
那一天,距离大申入学,差不多还有10个月的时间。
可以说,这件事情早在大申入学之前,申爸就开始筹划准备了。只不过,在当时申爸不能确定,也没人能帮申爸确定这件事情是不是最主要的事情;对于它的重要性和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没有切身的感受罢了。
拿破仑·波拿巴(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法兰西历史上的伟人,也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伟人。
你说他这个拿破仑,他的脑袋是怎么长的?他怎么能处理好那么多事情?这个呢,你需要设身处地思考。你想,拿破仑,他领导了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政权。整个欧洲都反对他啊!隔海的英国反对,隔壁的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遥远的俄国熊,他们都是君主封建制,他们全都反对他。岂止是反对,这些国家,更联合出兵,打他,全是他的敌人。对拿破仑来说,放眼望去,满世界都是敌人,全打他。完了呢,这还不止。在法国国内,波旁家族也是好有势力的,他们和他们的追随者,无时无刻不想复辟,不想把他这个“暴君”赶下台,杀剐之而后快。拿破仑他不但要对付国外的武装敌人,他还要随时随地提防内部射来的冷枪。他应付好这些问题,心理上,身体上,得经受多大的压力,处理多少事情啊。可是,拿破仑就是拿破仑,他不但轻松应对处理了所有这些事情,游刃有余,他干正经事,也不含糊。他组织制定颁布了第一部以资产阶级为主导的法律。正经事不含糊,玩儿也不含糊。他爱艺术,画画。不但自己画,还对古埃及的艺术入了迷。没有足够的埃及文物,怎么办?去抢啊。他就带兵,远征埃及,到埃及文物老巢里面去抢文物,抢艺术品。罗塞塔石碑就是拿破仑远征埃及的时候抢回国的,这玩儿得可够大的了。
在决定拿破仑命运、法国命运的“三个皇帝的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拿破仑的表现真的惊人。那么大的一场战役,战前的筹划、安排、指挥调度,都得他参与拍板,那得有多少事情,你想想。就这样,这么多事儿,决战的头一天晚上,他还有心情、有工夫,溜出去找情妇约瑟芬鬼混。换了别一个人,光担忧就担忧得茶饭不想了。那叫生死攸关啊,哪里还有别的心。
可拿破仑,他就有,他就能。他怎么做到的?拿破仑自己得意洋洋地说:“我的脑袋,就是很多抽屉。一个抽屉打开了,别的抽屉,就全都彻底地关上。”
在用脑上,拿破仑很独特。解释起来,他的用脑无非是:专注,快速切换。“一个抽屉打开了”,那就干这个抽屉的事儿,别的抽屉全关;不管是情绪还是别的事务,环境的干扰,都不影响当前正在干的事情;当另一个抽屉需要打开的时候,就打开。另一个抽屉打开了,现在这个抽屉就变成了“别的抽屉”,全关。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一件事情干完了,就干完了;决定暂时不干了,就不干了,它一点儿也不影响下一个任务。
申爸自己,老早就分析过,也试着去“关抽屉”,可是,不行。申爸做不到。申爸练这个本事的年龄,早过了。过了,你就别想了。申爸就不想了。申爸做不到,可不等于大申做不到。大申练这个本事的年龄,还没到。有机会!
前几个月,申爸曾经说,请小孩子的爸爸妈妈,尤其是今年入学的小孩子的爸爸妈妈,买一个闹钟,计时。慢慢给孩子养成“时间到了,就开始”的习惯。买闹钟要干嘛啊?就是为了给抓7岁敏感期做准备。
一般来讲,即便是孩子进入敏感期了,爸爸妈妈如果前期没有做好铺垫、准备,他还是什么都做不了。教育孩子,难就难在,他任何一个教育,都有迅猛形成期(敏感期),也需要在迅猛形成期之前,做好准备。准备就是让孩子的头脑中,在没进入敏感期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些星团。有了这些已经形成的星团,进入了敏感期,父母应对得当,孩子的小脑袋中,一下子自己就发展成星系了。
闹钟怎么和拿破仑的脑袋有了关系呢
拿破仑,他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和这事相对应的“部位中枢”都是高度活跃的,这样,他处理手上的事情,他才专注,效率高。这不难,也不特殊。难在哪里?难在他处理完一件事情,转到下一件事情,他能够转瞬之间就进入状态,另外一组完全不同的“部位中枢”立刻活跃起来。也就是说,他能很快地把已经打开的抽屉关上,也能很快地把关着的抽屉打开。
这种能力不同寻常。而这种能力,极其有用。在“部位中枢”之间进行转换,这一定不是某一个“部位中枢”本身能做到的事情,需要由更高一级的机制来调控。“部位中枢”是由“中枢的中枢”调控的。拿破仑能够快速的开关抽屉,这说明,他的中枢的中枢的功能建构得非常强健。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在生理上,中枢的中枢,就是大脑的前额叶,是最后一块发育的脑区,它就应该在我们所说的伴随聆听敏感期的末期发育起来,开始起作用。申爸推测,后来发生的事情表明,不是推测,而是“就是这样”,一旦大申开始“变得有趣儿了”,那么,锻炼中枢的中枢的功能时刻,就来到了。我们想像:运动神经中枢调控身体运动,得多调,越调越精细,越调越强健;同样道理,大脑的前额叶,调“各个部位”,也得多调,越调越精细,越调越强健。
那个时候,设想一下将来的具体情境,应该是这样的:大申在热热闹闹地看电影,正好看到高潮,得写作业了。大申就抓起遥控器,把电视关掉,坐到书桌前写作业。理想的状态是什么?大申的大脑前额叶,已经锻炼得功能如此强劲,让他好像刚才不是看激烈刺激的电影,而是做些安安静静、心平气和的事情,到这时候该写作业了一样,很快就进入写作业学习的状态,专心致志地写作业;写着作业,学进去了,很愉悦;写着写着,该下楼去踢足球了,就合上书本,拿了足球,下楼去踢,大申也能马上兴高采烈地踢足球,进入“踢足球”的状态。踢完足球,上楼洗了澡,该读书了,他又能很快进入读书的状态。在敏感期,天天这么做,出了敏感期,前额叶的功能就锻炼得足够强悍,一生都可以随便开关抽屉了。
在大申还有十个月才进小学的时候,申爸当时就知道,申爸设想出来的这种情境,申爸如果什么都不做,干等,等到将来有一天,大申长大到敏感期,再着手实现这些情景的话,是不可能做到的。现上轿现穿耳朵眼儿肯定不行。在那个时候,申爸必须着手为这些情景做准备。

小妮妮 发表于 2018-4-7 15:22

写的太好了,学习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7 22:02

闹钟怎么和拿破仑的脑袋有了关系呢
拿破仑,他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和这事相对应的“部位中枢”都是高度活跃的,这样,他处理手上的事情,他才专注,效率高。这不难,也不特殊。难在哪里?难在他处理完一件事情,转到下一件事情,他能够转瞬之间就进入状态,另外一组完全不同的“部位中枢”立刻活跃起来。也就是说,他能很快地把已经打开的抽屉关上,也能很快地把关着的抽屉打开。
这种能力不同寻常。而这种能力,极其有用。在“部位中枢”之间进行转换,这一定不是某一个“部位中枢”本身能做到的事情,需要由更高一级的机制来调控。“部位中枢”是由“中枢的中枢”调控的。拿破仑能够快速的开关抽屉,这说明,他的中枢的中枢的功能建构得非常强健。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在生理上,中枢的中枢,就是大脑的前额叶,是最后一块发育的脑区,它就应该在我们所说的伴随聆听敏感期的末期发育起来,开始起作用。申爸推测,后来发生的事情表明,不是推测,而是“就是这样”,一旦大申开始“变得有趣儿了”,那么,锻炼中枢的中枢的功能时刻,就来到了。我们想像:运动神经中枢调控身体运动,得多调,越调越精细,越调越强健;同样道理,大脑的前额叶,调“各个部位”,也得多调,越调越精细,越调越强健。
那个时候,设想一下将来的具体情境,应该是这样的:大申在热热闹闹地看电影,正好看到高潮,得写作业了。大申就抓起遥控器,把电视关掉,坐到书桌前写作业。理想的状态是什么?大申的大脑前额叶,已经锻炼得功能如此强劲,让他好像刚才不是看激烈刺激的电影,而是做些安安静静、心平气和的事情,到这时候该写作业了一样,很快就进入写作业学习的状态,专心致志地写作业;写着作业,学进去了,很愉悦;写着写着,该下楼去踢足球了,就合上书本,拿了足球,下楼去踢,大申也能马上兴高采烈地踢足球,进入“踢足球”的状态。踢完足球,上楼洗了澡,该读书了,他又能很快进入读书的状态。在敏感期,天天这么做,出了敏感期,前额叶的功能就锻炼得足够强悍,一生都可以随便开关抽屉了。
在大申还有十个月才进小学的时候,申爸当时就知道,申爸设想出来的这种情境,申爸如果什么都不做,干等,等到将来有一天,大申长大到敏感期,再着手实现这些情景的话,是不可能做到的。现上轿现穿耳朵眼儿肯定不行。在那个时候,申爸必须着手为这些情景做准备。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7 22:02

申爸谈习惯
大申每天早上,在《日课》本中写好自己当天的计划。写上了,申爸就不用管了。他养成了习惯,制定好的计划,自己去完成。当然,在订计划的时候,爷俩要谈判。有时候,为了一件事写不写到计划里面去,要进行激烈的谈判。
计划有敏感期。大家不用着急,到时候,申爸指导大家,怎么养成孩子制定计划、执行计划的习惯。这个习惯一旦养成了,终生受益。将来做什么事,都不会太差的。
我们一般人,这方面都欠缺,这是我们的教育的缺陷造成的:哪一位妈妈,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有老师教过你,怎么制定计划,怎么执行计划的?一般没有!这么重要的事情,竟然没人教!
人类的教育,欠缺不只是一星半点儿。哦,不止我们中国没人教这个,美国照样,没人教这个。全世界都没人教。不过,没关系,我们这个群里的妈妈们,教给自己的孩子吧。在敏感期,教起来很容易。
九岁是计划的敏感期。不是,现在还没到对付应试考试、形成套路的时候,现在不过是在快速地形成星群而已。顺便说一下,孩子在小学五年级这一年里,学习能力在一生中,是最强悍的。形成套路很简单,不过,现在还没到时候。
“说四年级是分水岭,这分水岭本质上到底是怎么回事?”哪位妈妈问来的。四年级,孩子的自我意志力开始起作用。
这个自我意志力和内部目标、内部方向,很有关系。在这个时候,如果孩子的内部目标、内部方向正好落在学习上,在自我意志力的作用下,对将来的学习就会很有帮助;要是不幸,孩子的内部目标、内部方向落在了逃学野玩儿上,那学校学习就算毁了。然后呢,马上进入小学五年级。小学五年级,因为大脑的发育,让孩子能更加快速地按照已经形成了的心理模式,吸收新的知识间苗啊。十岁,正好是刚间好苗,留下的苗苗飞速生长的时期。
其实吧,申爸从来没认真考虑过,让大申提前去参加什么中考考试之类的。在上个学期期末考试之前,也就是差不多五月底的样子,申爸一直观察大申,试图满足他自然增长的要求。
在六月份之前,发生了两件事情。
一件是,大申他们数学学立方体,涉及到空间变换。比如说,给你好几个展开的纸,问你那一种折起来,是题目中画的盒子,这需要孩子在头脑中进行空间变换。申爸有教学参考书,在今年家长会的时候,数学老师也特意强调这里是难点。大申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好,属于班级里面的差生。有一次,因为考试之前看书看迷瞪了,考试不及格,申爸还被数学老师招到学校,训过一次话。
学立方体那段时间,申爸发现大申特别喜欢学数学,对数学总是高高兴兴地。后来,有一天,大申和大申妈聊天,聊高兴了,就告诉大申妈,数学老师最近老夸他。完了,还特意走到他座位旁的空座坐下,和他聊天,问大申最近是不是上课外班了,在课外已经学了这些知识,大申说不是。老师就问大申,是不是自己预先学了。大申说也不是,自己以前从来没学过。那石老师就奇怪了,问他为什么课堂上的知识都会,题答得那么快,又正确。大申就跟石老师说,这很简单,他一看就会了。
大申妈跟申爸提过这件事之后呢,申爸就问大申,别的同学是不是立方体学得特别费劲?大申大是高兴,说是。申爸就问,具体谁哪些题显得特别笨。大申就一个一个跟申爸说,谁谁谁,什么题,他就是转不过来。“那还用想,看一眼不就知道答案了么?”大申补充道。大申说了好几个人的好几个例子,都是他们班上平时学习好的学生。大申觉得学习好的都答不出,自己一看就知道了,所以特别高兴。这可以理解。然后,谈话引起了申爸的警觉。
申爸问大申:“你怎么知道你一看就会呢?”
大申说:“我都看了啊!”
申爸问:“你什么时候看的?”
大申答:“上学期期末,一发了书,我就都看了。”
申爸吓了一跳。本来,申爸早已知道,大申一发下书,就把语文和阅读书,当故事书都看完了。根本没想到,他会自己去看数学书。所以,也没问过。
这次,申爸明确地问:“你一发下书,把哪些书都看完了?”
大申很奇怪地回答:“全看了。”
“连副科都看了?”
“看了,”大申愉快地回答,“连劳动书都看完了。我最先看劳动书。”
“你发了新书,当天没回家之前,就全看完了?”申爸不相信地问。
“当然都看完了。特别简单!”大申回答。
“那你几个学期,一发下书,就都看完了?”申爸问。
大申想了想,不确定地说:“每次都看。他们发下书,我没事儿干,就看。”申爸知道,一二年级不可能。那个时候,他还不识字,不可能发下书就看完了。看他的口气,应该是二年级暑假之前开始,每一次发新书,到手就都看完了。
还有一件事,就是由英语和语文阅读引起的。大申从今年寒假开始,每周末都读阅读题。发展到最后,申爸给到他专业英语本科二年级的课本。到了这儿,大申吃不动了。初中和高中没给。申爸当时没走人教版教材那条线,直接从《新概念英语》过来的。《新概念1》大概相当于初中水平,《新概念2》相当于高中水平。大申把《新概念3》全秃噜完了,到了《新概念4》,吃不动了。吃不动,改本科英语那条线,后来,也吃不动了。往前拱,拱不动了,申爸才想起来,高中英语。于是,他把高三英语秃噜了一遍。
这个时候,申爸发现大申语法不行。他根本没语法的概念。申爸就研究英语语法。申爸发现,新概念英语配的那个《语法练习》书,非常好。你粗看上去,就是密密麻麻的题海。于是,申爸就拿来,给大申练。比如二选一,选择填空题,申爸把题干读一遍,然后把两个备选答案读一遍,让大申选。这时候,申爸观察并体验到大申的不同了。他不记语法规则,他也不懂那些规则,也记不住。他怎么做题? 他把这个句子,自言自语地读两遍,申爸读一遍,他就记住了。第一遍把第一个选项加进去;第二遍把第二个选项加进去。念完两遍,他的答案就出来了。你问他为什么选这个,他就回答:选这个读起来顺口。就因为念着顺,所以才选这个。
申爸是应试教出来的,那么多年,从来没想到靠念一念,念着顺,来做题。全是硬记。想一想,确实应该像大申这么做题。其实呢,题不是要用规则来分析的;所有的题,都对应着某种“感”。英语、语文对应着语感,数学对应着“数学感”,孩子只要有了语感、数感,他做题,就飞快。一道题,就是感觉一下,哪个答案“顺”而已。一道选择题,就是感觉一下,哪个答案“顺”而已。一道填空题,就是读一下,把想到的“顺”的那个说法,填进去就行了。这是大申做题的方式,你知道了他这方式,你就知道,他为什么那些题,看得那么快了。他就是读一遍,他读得还快,读完了,答案就有了。并且他专注,读出来的答案,短时,他都记得住。换个说法,是那些题对他是“有意义”的,他在读有意义的东西,而不是申爸看来零散的没有任何关联的一道道独立的题。这样,你就理解,为什么申爸给他找那么多题。一个单元,要五六种不同的教辅资料,全是题。他这样,第一遍的时候,他不会的多。可是,那些题对大申而言,有意义,他有些顺不出来,去看答案。看完答案,他的小脑袋里,在意义的名义下,他已经“学会了”这道题。那些不同的教辅,其实里面的内容大同小异。同样的题,出现五六遍。只不过排列的方式不同罢了,当他看第二套题的时候,刚才的意义就被搬过来了,其实,就是“会了”。我问大申,每个单元,你有很多套题,你怎么分配时间?他说,看课文和做第一套题,最花时间。看到最后一套,就溜一下就行了,那里面的题,全会,不用仔细看。他就这么学的。当然,这是后话。
话说当初,这两件事情发生了,也就发生了。
申爸没怎么太在意,想用它们来干些什么,后来,事情不一样了,分界线来自期末考试。他们期末考试吧,你得复习。不复习,考得不及格,还得补考,麻烦死了。大申就复习,哎呀,这个复习,坑死人。很明显,大申做《新概念语法练习》的这种“做题方式”,和普通的学习考试的“做题方式”,它不是一种方式,这种做题方式,用来对付期末考试,还不行。不行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景山的所有东西,全部自成一体,跟外面能买到的教辅,不是一路,申爸找不到给大申用这种方式来练习的题。那大申就只能用死记硬背的“做题方式”。
这个孩子吧,你不能指望它什么都行。大申能有这种感觉的方式,已经不错,很好很好了,他有这种方式,必意味着死记硬背的方式连平均水平都上不了。这个复习,费死劲了。这等于大申手里握着洲际导弹,可是旁边一只蚊子,你打不着。要是大申不解决考试分数的话,下学期就小学五年级了,那就麻烦大了。这就是大申暑假看完了那一横隔书架的题的原因:我找不到一节课一节课对应的题,不过,按照小学的教学大纲,不管哪种教材,最后整个小学学的内容,全得一样。我让大申把整个小学学的内容,全学完,这回行了。
暑假刚开始的时候,大申学得确实挺费劲,不太乐意学。可是,过了一个星期,就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喜欢看他那些题了。申爸一看,也乐了:这下好,初中的内容,也看了吧。
很多妈妈都关心,孩子累不累。申爸不好回答,累还是不累。可是,想想当年麻麻们自己读言情小说或者自己喜欢看的小说那个情形。大申读这个题,和大家那个时候的情形一样。你说,那个时候,你读小说,累不累呢?这个不好说,只能说,累不累这个问题,不适合于那种情形。累不累,是死记硬背应试那种方式下的问题。这很难理解,就像人们老问中医:有没有副作用?可副作用不是中医范畴里面的概念。可是,想想自己当年看小说,大申看题,和那个性质一样。累不累,不适合那种情形。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7 22:33

以上为申爸写的小学生家长指南上册,尚未连载完成,等不及的可以在以下帖子下载全文

http://www.qianfanedu.cn/thread-87710-1-1.html

看完不过瘾的,可以上花果山论坛看每日一课板块
http://www.hgs99.com/forum.php

lunaralulu 发表于 2018-4-11 18:14

好帖子,认真学习,很好奇这个申爸是何方神圣啊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1 22:53

lunaralulu 发表于 2018-4-11 18:14
好帖子,认真学习,很好奇这个申爸是何方神圣啊

申爸是北大本科,清华硕士,企业高管,研究教育好多年,研究成果都在花果山论坛免费分享呢。

袋鼠周 发表于 2018-4-12 08:28

学习了,谢谢

lunaralulu 发表于 2018-4-12 11:13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1 22:53
申爸是北大本科,清华硕士,企业高管,研究教育好多年,研究成果都在花果山论坛免费分享呢。

了解了,回头去那里瞅瞅,多谢分享!

乖乖牛宝贝 发表于 2018-4-12 17:27

我的天看完感觉压力好大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5 09:24

申爸谈学校
和谐的氛围
大申所在的班是三班。他们年级的家长都知道,这一个年级,有两个老师是最好的,一个大申他们班的班主任,另一个是一班的班主任。
一年级那个时候,赶上个周末什么的,有时候申爸去接大申放学。那个时候,小豆们什么都不懂,每个班的学生,放学了,要排好队,清点好人数,一个不差,再由班主任领着,走到校门前。孩子们不能散,站在队里,等着家长一个一个过来接走,生怕跑丢了一个孩子。丢了一个孩子,那可就要了命了。
一班班主任胖胖的,总是笑眯眯和气地跟孩子们说话儿。因为是周末了么,孩子们要在家里休息两天,算是小别。孩子们知道要有两天时间见不到老师了,就不肯走,都围过去,抱着老师的腿,仰起稚嫩的小脸儿和老师说再见。孩子多,前边的还能抱着腿,后边儿的,就只能抱着前边同学的身子,也仰脸儿和老师“再见”。小豆豆们和老师挤成一团团,再见了一次再再见一次,哪个都不肯走。最后,家长们只好过去,一个一个地把自己家的小东西从团团上“抠”下来,带走回家。春天的风,和暖地吹着,后边靠墙的石榴花儿,火红火红的,开得十分茂盛。石榴树底下,就是那一群小豆儿,和他们钟爱的班主任。
很温馨很温馨的场面,很温馨很温馨的一个班级。每个一班的家长,都在别的家长羡慕的眼神中,得意地把自己的宝宝接走。那确实是一个让人羡慕的班级,有着和谐的氛围。
可惜,好景不长。只过了一年,这个班级的家长们,自己亲手断送这和谐的氛围。
换老师风波
当初,在一年级的几个班级中,数一班和大申他们三班的家长活跃。我们两个班的家长,每到周末,大家经常组织活动。不过,两个班级呢,组织的形式有点儿不一样。我们班是全员参加,采取开放式;一班是以几个志同道合的家长为主,吸收其他的感兴趣的家长进来一块儿参加,这是一种俱乐部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各有好处。
我们班是开放式的,参加的家长多。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去郊游,浩浩荡荡好几十辆车的车队,绵延几公里。农家院我们一包就得半个村儿的,要不不够,住不下;一班俱乐部,人少,灵活。几个家长Q群一说,说干就干了。有时候,他们早上起来想起一件事情,下午就成行了。我们不行,这么干不行。我们组织一次活动,得提前半个月开始张罗,订房啊、订饭啊、给孩子们准备活动啊……得几位家长分头行动,才能行。那时候,光收钱,支付,就得有一个家长专门负责。不过,开放式有开放式的好处。有一次,我们班组织的活动,全班41个孩子,41个家庭,全员参加,一百多人呢,照集体照的时候,人都跑到相机外面去了,只好前边坐一排,后边蹲一排,再站一排,台阶上还要叠上去两排。
三班家长的气氛,特别特别好。每个家庭相互之间都熟识,班级有点儿什么事儿,大家一起办。每个人搭把手,事情就办成了。没什么难事儿。我们班,由申爸挑头组织,一班呢,由老李挑头组织。老李是宣武医院的医生,人特好。我们经常在MSN里聊天儿,甚至张罗组织两个班的孩子踢足球对抗赛来的。
前边说了,一班的老师,她的性格特别适合教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上边有好老师,下边有家长张罗,班级红红火火,气氛融洽。每天都是春天,在温暖和煦的春风里。可是,好景不长。一年级下学期,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让一班的气氛从和暖的春日一下子跌进了寒冷的冬夜。这是怎么回事呢?
孩子们开有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这三门是主科。一班的老师,语文老师是最有经验的老师,数学老师也挺有经验的,可是,英语不行。英语老师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好像只有一年的教学经验。它这个教小孩子,老师个人的素质,影响不算太大。这一点,不像初中甚至高中的老师。影响大的,是老师的经验。她和孩子们滚在一起,已经十年二十年了,小孩子的脾气秉性,她早已经成竹在胸。她知道孩子们喜欢什么,怎么引起孩子们的兴趣,集中小东西们的注意力;她知道说什么话儿,小孩儿们准会笑得前仰后合,乐不可支;她知道怎么做,小东西们害怕;她知道怎么做,小东西们喜欢。总之,有经验的老师,她对小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了如指掌,能够把知识送到小家伙的小脑袋里面去。年轻老师不行。她还没有足够的经历,特别是,她自己还没有孩子,对小孩子的脾气秉性,还不了解。你没法儿拿一个大学刚毕业还没结婚的老师,去和一个自己的孩子都快高考的老师去比。
一班的英语老师年轻,没有经验。没有经验,有些家长就开始想主意:换英语老师,把英语老师撵走,换一个有经验的英语老师过来。当然了,班主任是数学老师得留下。这下子,坏菜了。
家长们也都是社会上混的人,社会上的道道,大致也知道一点点。申诉的原则是什么?逐级申诉。按照这个原则,他们得把换老师的要求,提给班主任。可是,大家也知道,班主任和英语老师是同一个办公室里面同事,班主任和家长们和孩子们的关系又融洽,把这个要求提给班主任,班主任直接就把申诉给押下了。碍于和班主任的面子,家长们又不好说什么。
他们不找班主任,直接写请愿信,让家长签名,直接找校长去办。
事情发展到这里,似乎没什么不对头的:孩子的老师经验不够,为了孩子的教育着想,要求学校换一个有经验的老师。这于情理上,于程序上,都正常。
事后,申爸问老李,当初为什么他也会在请愿书上签字。老李打了个嗐声:“谁成想啊!”
老李接着说:“他们几个来找我,说英语老师水平不够,想去找学校谈谈,看能不能换个老师。要找学校谈,当然得有证据,说英语老师不行。什么是证据呢?自然是家长的签名。我也没多想,就跟着他们几个的签名也签了。”老李马上补充说,“英语老师确实不行,这也是事实。”确实,换了谁,签也就签了。可是,老李错了。老李没有想到,那几位家长,拿到老李的签名之后,再去找别的家长,就说:“你看看,老李都签了,你还犹豫什么?”
老李这没有仔细考虑的一笔签字,把自己给押上了。老李忘了他自己在学生家长里形成的影响力,一笔签字,就给几位家长借来用了。字一签好,旋即,事情就滑到任何人都想不到的方向去了。
申爸对八卦历来不感兴趣,也没去打听事情具体是怎么发展的。不过,申爸根据常识,猜测一下,就有了。这么简单的事情。
几个家长带着请愿书,去找校领导。去的时候,几位家长心理给一种崇高感激动着:我们几个,负着自己的孩子被歧视的风险,替全班出头,来跟校方抗议,要换一个好老师。全班的家长都期盼着——事实上,不是全班的家长。我问了老李,他们到底征集了多少个签名。“有五六个没签,”老李说。这“五六个”很重要,回头说……孩子们由最好的老师来教。
你说,他这个学校领导,他的日常工作中,处理的最挠头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这种,家长“闹事”,要求换老师么。这学校领导,能够爬到那个位置上去,处理这种屁事,早已经驾轻就熟了:他这都处理不了,还怎么当领导?
于是,事情很快就集中到关键点上:英语老师到底行不行。请愿家长一口咬定,老师不行,得换!然后拿出请愿书还有一些具体的事例做证据;学校领导一口咬定,老师合格,没问题。然后拿不出什么有力的事例做证据。
这第一次请愿,以这样的方式和平结束。校领导说:“关于某某老师的问题,我和他们年级主任再研究一下,然后再给大家答复。你们也先回去,还是要抓好孩子的学习。”这没什么,很合理很正常:你得给学校调查的时间吧。
处理家长的“闹事”,别人都使不上劲儿,只有请班主任出头。于是,班主任被莫名其妙地叫到校长室,校长黑着脸,把请愿书扔给班主任:“自己看吧!”要求只有一个:你的责任,让家长收回请愿书!
这于班主任,简直是晴天霹雳。她一点儿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本来,家长们本是想保护班主任,才特意绕开班主任,直接闯去找学校的。班主任预先知道,事情就不对了。班主任无缘无故没着谁没惹谁就给校长黑了一顿,一肚子气:班级好好儿的,和和睦睦融融洽洽的,怎么平地起风雷,出这种事儿?班主任看到了老李的签名,还是起头的几个签名之一,气就更不打一处来:咱们关系挺好的,你怎么背后捅我一刀?于是召见老李。老李已经得到几位请愿家长的信儿,校领导说要认真调查,气氛很融洽,看来有门儿。
老李正高兴。不经意被班主任一桶冷水浇过来。最后的要求很明确:做家长的工作,收回请愿书。这时候,如果申爸是老李,一丝恐惧爬上心头:我的孩儿啊!这是班主任啊,她生气了。可是,要是申爸,申爸也会觉得委屈:我本不是想这样的。
老李没办法,只好回去做家长的工作,特别是挑头的几位家长的工作。那几位家长怎么感觉?你觉得,换了你,你会怎么感觉?“刚才还说的好好儿的,怎么这过了一个小时,你就叛变了。见情形不妙就躲的软骨头!”
班主任做工作,老李也做工作,家长们渐渐地不得不收回对请愿的支持。这个时候,那几位家长,自己把自己也押上去了:好吧,你们都滑头,碰到硬儿,就开溜。我们不,我们坚定。这时候,换任何一个人到这几位家长的位置上去,他的狠劲儿就被唤醒激发出来了。
于是,平和的请愿变成了激烈的面对面的冲突。在下一次的正式会议上,话赶话,家长们什么难听的话,都给挤兑了出来:什么我们不是菜市场上“卖菜的”,别拿我们的孩子和他们一样教!什么你们学校总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吧,这样的烂老师也能成为你们学校的老师?这真和大街上“卖菜的”一样的无赖泼皮了。
闹完了,这几位家长自己也觉得奇怪:这怎么搞的?我怎么说出了这种话?这话确实杀伤力巨大。他们说的时候,本意是冲着那位英语老师说的。可是吧,他们忘了,他们认可喜欢的班主任,也在座,埋汰英语老师的话,把班主任也包含进去了;学校就得罪的更厉害了:我们学校怎么是烂老师?班主任不是很受学生爱戴家长尊重的好老师吗?
所有参与各方,全都不由自主地被卷进了无尽的猜疑错位恐惧和不安里面去了。尤其严重的,这些话毫无疑问地传进了英语老师的耳朵。这对一个大学刚毕业一年的新人,会产生什么影响?没有人心存恶意。大家都是抱着好的愿望……申爸不好这么说。可是至少,是抱着不坏的愿望,把一件事情,做得坏得不能再坏。
整个班级的氛围,转瞬之间,掉进了冰冷的寒夜。
很多爸爸妈妈已经感觉到:这里边,有哪个地方不对啊?本应该是一件好事的。不对,哪里不对。其实,没有地方不对。很多家长,只看到了老师这个层次。可是,在老师的身后,有一个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的机构,那就是学校。
孩子九月一号要进入的地方,不止是有了一个新的角色,老师。更重要的,更容易被忽略的,是孩子走进了一个新的机构,它叫“学校”。爸爸妈妈们需要了解学校,理解学校。了解了学校,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老师,理解老师,进而了解和理解孩子整个新的环境。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5 09:26

小学生活第四月
1.        慧根
慧根(一)
前天上午,申爸去见了一个朋友。他是位居士,佛学深湛。这兄弟很有意思。他研修佛学,可身边的人,很少有知道的。他只和不多的几个朋友交流佛学,与之交流的其他人,都是研修佛学的,申爸是唯一一个例外。申爸不研修佛。
两个人呢,好几个月没见面了。我们两个,见了面,也不寒暄,开了门就见山:先谈正经事。每一次,正经事谈完了,双方总结一下:“我”要干什么干什么,什么什么时间干完,要“你”配合什么什么。
“没漏下什么吧?”
“没漏下什么。”
“好啦,正经事谈完了,该扯淡了。”
我们最喜欢的就是接下来的扯淡。
他没孩子。申爸也没孩子的时候,他主导,聊佛学的主题。佛学申爸喜欢。聊完了,申爸回去,继续琢磨那些话题。申爸呢,佛学的见识,大都是从他那里来的。在这方面,申爸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抓起电话,三下五除二,他就给申爸解释得清清楚楚。他有种本事,能把圈儿内的事,用圈儿外的话解释清楚.....只要你知道你自己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就行.....不像别人,老用他圈内的话解释他圈儿内的问题。申爸请教之前,还只有一个问题,请教完了,变成三十个问题了。那个原来不懂的问题,更加不懂。
后来呢,大申出生了。以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之复杂有趣意义深远还有启发深刻,他立马就被吸引了。这几年,都变成我主导,聊孩子教育的主题。聊完了,居士回去,继续琢磨。
慧根(二)
每一次,宣布“开始扯淡”之后,都由琢磨的那一方,开始阐述琢磨出来的结论,好继续讨论。
“我在青海湖边开着车,”他去青海湖玩儿了,“忽然想到,你的教育,其实做好一件事情就行了。”居士开门见山,说。
“....................................................”此处省去半个小时聊程的n多内容。居士由徒手折勺的“特异功能”说起,阐述意识对物质是有作用的,然后,庄生梦蝴蝶,到底谁梦谁。用的是佛家术语体系。这个体系,申爸能听懂,但复述不出来。硬要复述,就会怪怪的,不恰当。正如同申爸的术语体系,他能听懂,一旦复述,申爸听起来感觉到的“怪”,一样。故,这里省去。
“嗐,你要说的,是不是就是:人的基本问题,就是自我存在的问题?”申爸问。
“对!就是‘自我’....‘自我’什么来的?”
“自我存在的问题。”我说。申爸的术语体系可以把居士术语体系中罗里吧嗦说不明白的事情,一句话就说明白。这是申爸术语体系的长处。
接下来,可就轮到佛学术语体系中的长处了。“其实,你教育大申,很简单。你只要调整大申的意识,让他的意识对学习产生作用,就像特异功能对勺子把儿产生作用,拧成麻花一样,就行了。”居士很得意地说,“这事儿你能做到。你做不到,我帮你做!”居士继续说。这家伙确实厉害,申爸就是这么想的。但是,居士厉害在能用“特异功能”的模型,给申爸沟通清楚。申爸就不能。
“我明白你的意思。我就是这么想的,只不过,同样的想法也给你想到了,并且,你还能把它讲出来,让我明白。这个,你牛X。”居士十分得意。居士确实牛。类似的意像,申爸想了好多年,才想清楚的。距上次我们聊完,这才短短几个月,居士就想清楚了,确实了不起。
“你先别得意。教育这件事情,要这么简单,早已经完美解决了,哪里轮得到你我坐在这里琢磨。你提到的,根本就不是我说的‘教育’。”申爸的论断,兜头给了居士一盆凉水。居士不得意了,警觉地坐直了身子,瞪着申爸,等听下文。
慧根(三)
“我问你,要是咱们脑袋上面有一个上帝,”申爸拿手指在脑袋上面划了划,居士不自觉地抬眼看了看天花板,“你拿着一个录音机,把刚才你的每一句话都录下来。然后,到大街上去随便拉100个人,进来听你刚才的话。你觉得,有多少人会听明白?”
居士沮丧地摇摇头:“要是有一个能明白,就很幸运了。”
“对啊,我也这么认为。”申爸很兴奋,也坐直了身子:“为什么他们听不懂,申爸能听懂?你说给他们的,和说给申爸的,不一样吗?不会啊,录音机录下来的, 原汁原味,原封不动。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什么?不一样的是申爸。”下面这句完全是顺口说出来的:“申爸有这个慧根,那些人没有。‘天助自助者,佛渡有缘人’,即便是‘佛’,也得遇到有缘有慧根的,才能‘渡’,否则,连佛都没办法。”
申爸说到这里,心中一动,拿手指在桌子边沿点了一下,继续说:“你看啊,这是一个点。”居士看着申爸手指点的地方,“在这个点上,你点化了申爸..... 比如,就是刚才发生的事情.....在这个点之后,申爸的修为就进入了更高的境界。”申爸向右边指了指,代表“点化”之后,“现在,我到外面随便找来一个人,” 申爸指指外面,居士不自觉地眼睛往窗外瞅了一眼,回来继续盯着那个点,“同样把他放在这个点上,你点不化他。区别在哪里?区别在于,在这一边发生的事情,两个人不一样”申爸指指桌沿上那个点的相反方向,表示在“点化”这件事发生之前,继续说:“这一边发生的事情,才是我说的教育。具体到大申这里,等到我们能够点化他,教育的过程其实已经完成了。在这点之前,怎么教育,是我想解决的问题。”申爸总结说。
居士长出了一口气,轻声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你一直在说,‘教育之前’‘教育之前’,原来是这个意思。”“对啊!”申爸伸手指指隔壁。我们在人大附中旁边的咖啡厅聊天儿。隔壁就是人大附,“如果我是人大附的校长,我才不费神去做我所说的‘教育’。我去找那些有慧根的孩子就行了,多省心。反正北京有十几万孩子呢,总能找到既有考大学的慧根,又想进我学校的人。进了人大附呢,他们做的,相当于你的点化。他们把这个过程叫做‘教育’。和他比起来,我就悲催了。我是大申的爸爸,我只有一个儿子,我不能选。我只能想办法让我这一个孩子有慧根。这就是我一直在强调的。我管它叫‘家庭教育’。这个教育,和他们学校的那个教育,不一样。使命不一样....打根儿上就不一样。”居士点点头,重新舒服地堆回沙发里。申爸的话,彻底废掉了几个月来居士冥思苦想的结果,他有一点点沮丧的样子。皱着眉头,认真地在思考。
申爸继续说:“慧根这个东西,有了就是有了。我只要让大申有了慧根,至于他遇不遇上高人点化,一点儿也不重要。我们不是自己摸爬滚打,瞎摸瞎撞了这么多年,才到了这个境界的么?他将来遇到高人,点化他,他年纪轻轻,就入境,挺好;遇不着,自己慢慢摸,摸到四十岁,一准儿也能入境,也不错。我根本不在意慧根之后的事情。”
居士又高兴起来了,坐直了身子:“刚才你说的时候,我在想以前你说怎么教育大申的。这回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些,都是借助孩子天生的性质,怎么让孩子构建起慧根!”
“建构....天生的性质就是天赋”,我轻声补充纠正道。
“对,天赋。建构。我老说反。我说的么....我以前问你,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不是要培养大申的‘认知能力’,你说是,也不是;是不是培养大申的‘思 维’,你说是,也不是;是不是培养大申的‘科学素养’,你说是,也不是;是不是想提升大申的‘智力’,你说这个最靠谱,快了,但还不完全是;是不是想提升大申的‘素质’,你说是,但是建....建构大申的‘素质’.......这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我第一次听到‘建构’这个词。建构慧根.....确实,包含上面所有的那些,但还不只是那些。我知道孩子在小时候,会有那些特点。你利用那些特点....啊,不,天赋......做的事情....我也知道大申那里产生的结果....”
忽然,居士激动了,脸一下子涨红,站了起来,双手撑在桌子上:“天哪,兄弟!这岂不是说,你有套法子,能给任何一个孩子,培养出慧根!”
申爸淡淡地说:“是的。就是这么回事:如果我想,我就能。手段还特别简单。关键只有一点:得抓准年龄。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级这个阶段。”
申爸早已经不激动了。当初,申爸激动,眉飞色舞地给居士解释。申爸的术语不行,怎么也不能解释给居士明白。居士觉得申爸的激动有些怪。
现在,轮到居士激动了。先让他激动些日子,看他能想些什么好想法出来,下次见面的时候,再用来“扯淡”。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5 09:27


2.        伴随聆听-智力构建的手段
[编者注:关于什么是“伴随聆听”,请参考大申爸《又到一年入学时》。]
伴随聆听,为什么是建构智力的最主要的手段?
首先,如果一说“最主要”,那就还有次要的。玩耍啊、感知世界啊、体验啊、看视频啊、触摸、体会……这些,当然也是建构智力的手段。不过,不是最主要的手段。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申爸说,在5.5-7.5这个年龄段,伴随聆听才是建构智力的最主要手段。
申爸不是说,建构智力,伴随聆听在哪个年龄,都是最主要的手段。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在孩子小的时候,玩耍,感知,那个才是最主要的手段,而不是听。等孩子到了8岁,完完全全地自主阅读之后,阅读就变成最主要的手段了。聆听呢,也是手段,但居次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是“二维”的,聆听是“一维的”。什么意思啊?阅读,你这个孩子看书,他忽然想起来,要参照一下前面看过的内容,他就直接翻到前边,把那内容再仔细复习一遍。你去观察自主阅读的孩子,他们都是这么看书的,反反复复地翻来翻去。这个,聆听不行。即便是听MP3,要精确地定位到前边听过的某一个内容,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找不着。所以,聆听是一维的。还有呢,就是聆听的速度太慢。大申阅读,那个阅读一个小时的量,够他听上好几天。没那么多时间,也没那么多耐心,一点一点地听。所以呢,申爸说,玩耍也好,聆听也好,感知也好,阅读也好……什么也好,都是建构智力的手段。但是,在不同的年龄段,最主要的手段,是不同的。看看,又是年龄!
申爸一直在强调:年龄,年龄。妈妈们阅读申爸说的任何一句话,都要想一想,申爸这句话,是针对什么年龄的孩子说的。这里,有思维群的妈妈,看直播。也有小学群的妈妈,看直播。对于你们呢?申爸说的东西,一般在一年级群里面说。如果不加特别说明,所指的年龄,都是6岁。别的年龄的孩子的妈妈,要小心看申爸说的内容。你不要看申爸天天在群里谈伴随聆听,你回到家,给你三岁的孩子,也伴随聆听。孩子小,不要去干大孩子的事情。等你的娃长到了5岁,再引导伴随聆听,完全来得及。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
那为什么申爸强调,伴随聆听尤其重要呢?这个就是第二层的意思了。5.5-7.5年龄段的伴听,是一个人一生的智力水平的决定因素。为什么呢?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前两天说了,这个抽象名词词义的涌现。孩子出了7.5岁的静默期,他就自己懂抽象名词的意义。这个呢,只不过是一个标志。你想啊,如果你觉得,“知道抽象名词的涵义”这个事情,它一定有物质基础的话,那么这个物质基础,什么时候建立的呢?肯定是在孩子明确表现出“知道抽象名词的涵义”之前的那段时间!嗯,终点没什么疑义了。可起点呢?起点怎么判断?我们没有理论。这方面没理论,因为还没有任何一个前人,留意过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还是得看孩子,也只能看孩子。
申爸记录了大申五岁九个月,第一次听《论语》的事情。申爸一直在测试的,在那次大申听论语,当天书听之前,申爸的测试,无一成功。这个持续了几年的测试,告诉申爸:起点就应该在五岁那个年龄里。至于是五岁开始,还是5.5岁开始,由于测试时间段长,这个时间的差异,落到了误差范围之内。申爸不好断言,是个什么时候。索性,就找个中间值:5.5岁。从小孩子的妈妈,实操角度来讲,这个误差无所谓。反正早那么几个月,晚那么几个月,都无甚所谓的。只要断定是在5岁,不是4岁,就行了。你看啊,孩子听天书,后来,巨多的妈妈,都成功地引导孩子进入天书状态,就是在妈妈们纷纷报告自己的孩子进入天书状态那一刻,申爸才坚决地断定,这个伴随聆听是建构孩子一生智力水平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形成高智力水平的充分条件找到了!
孩子听天书。天书是什么呀?天书就是里面的词汇、语句,孩子都应该是“听不懂”的么,这才叫天书。那些抽象名词,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讲,就都是“听不懂”的么。孩子听不懂,他还喜欢听!听这种东西呢,听了两年,出了7.5岁,以那些抽象名词为代表的词汇,孩子自己就都“懂了”!这是多么巧合的事情啊!如果你是上帝,你“不这么建构一个人一生的智力基础”,你还会费心去搞别的花样吗?咱们就说那个对抽象名词的理解。那些词,崇高、伟大、团结、卑鄙、时间、空间……头脑中能够涌现出这些词汇的精确完整意义的神经网络,即便不是智力和智慧本身,那也足够重要的啦!
接下来的两点呢,申爸想说:这个网络,其实就是智力、智慧本身。我们都知道IQ这个词。申爸一提到智力,在一般人的头脑里,就是在说IQ。申爸已经在李网的高楼里,费了巨多的口舌,说明申爸说的智力,不止是IQ。申爸一直不得意IQ这个东西。在这一点上,申爸和皮亚杰的感觉一样。为什么不得意呢?你去看皮亚杰的著作。他的代表作叫做《认识发生论》。这个IQ啊,其实是衡量“认识”的程度一个指标。认识本身呢,不能告诉你我,认识这件事情,是怎么产生的!当然,对于认识本身的研究,很有成果,比如有什么认知、情感、社会、运动、精细,这些呢,都是正确的。这毫无疑义。这于我们成人,毫无疑义。可是呢,你要是拿“于成人正确的认识”,去指导教育孩子,让孩子产生正确的认识,那就不对了!你必须拿“于孩子正确的认识”,去指导教育孩子才行!从孩子的角度,什么才是正确的啊?对于孩子来讲,只有一件事情:整个世界!他还不会区分。更精确地说,他还不会有意识地区分,哪些是自然界,哪些是人类社会,哪些是自我。于蒙沌未开的孩子而言,就一个世界。自己还都未从这个世界里面分离出来呢!他自然不会去区分什么认知、情感、社会、运动、精细。他就是认识世界,而不是认知世界!这个认识,包含了所有这些项目:认知、情感、社会、运动、精细。或者这么说,IQ的研究,让人们清楚地分析出智力的组成成分,有认知、情感、社会、运动、精细;但是,这不过是对“已经有了”的东西的分析;而不是对那个东西怎么形成的建构。
IQ分析是吃雁,而不是研究怎么把雁射下来。于申爸而言,于皮亚杰而言,你得先考虑怎么把雁射下来。至于怎么吃,只要有了雁,你爱怎么烹饪怎么烹饪。聊怎么烹饪,而不关注怎么获得雁的东西,在我们两个人这里,自然不受待见。嗯……人类呢,科学性质的对于智力的探索,绝大部分都停留在“如何吃雁”上面。至于“如何射雁”,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文献留存下来。没有法子,申爸和老皮呢,为了搞清楚“如何射雁”,不约而同地把眼光转向了孩子。去看孩子,孩子的发展,会告诉你一切。皮亚杰呢,去看孩子,创建了他的认识发生论。没什么用处,但很有启发。申爸呢,去看孩子,发现了伴随聆听。申爸的伴随聆听,启不启发,问题不大,但是非常有用。申爸的伴随聆听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可操作的“让一个人具有良好智力”的指南,SOP(标准作业程序)。你甭想别的,照这个做,孩子就智力了!这个事情,让任何一个第一次听说的人,第一个感觉就是:不可能!没什么不可能的。孩子的发展,秃头上的虱子一样明显地把事情都揭示在那里了。还有什么不可能?申爸要说的,还是IQ。作为四岁的大申的爸爸,申爸不待见IQ。可是,对于十岁大申的爸爸,IQ的研究,就很重要了。大申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智力啦!现在,是琢磨如何“吃雁”的时候了。申爸研究IQ,这个IQ啊,它就是一个数,纯数。标志一个人智力水平的相对高下的。
从科学性极强的研究,已经证实:一个人的IQ,是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就是说,一个孩子,你十岁的时候去测他的IQ,得到的那个数,一定也是十五岁的时候去测他的IQ,得到的那个数,在误差范围之内,是不变的。IQ怎么测出来的啊?做题呀,那你说了,十岁的题,十五岁做,那后者的分数,一定高么!怎么会不变?呵呵,这个,不是的。十岁的题,和十五岁的题,是不一样的。用来测IQ的那个题,叫做量表。有针对不同年龄的量表,有幼儿的、童年的、少年的、青年的什么什么的。IQ的研究呢,指出“一个人的IQ是终生不变的”,可是,这句话呢,也有注脚。这个注脚就是:十岁以下的孩子,IQ不变的方差很大。什么叫“方差很大”啊?这个统计学的词,翻译过来,就是说:十岁以下,去测孩子的IQ,不是不变的!尤其是测量8岁以下的孩子的IQ,那简直是每一年测出一个数。乱七八糟,看不出任何规律。过了8岁,孩子的IQ值就慢慢回归到终生的固定值了。到了10岁以后,IQ值就死死地盯在一个固定数值上,终生不变了。这个现象,让机械IQ主义者来解释,他们就解释成: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不成熟,导致了量表的偏差。可是,这个解释呢,真的不让人信服:智力本来就包含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呀!其实呢?在8岁以下,孩子正在建构着智力呢!建构智力过程中,就好比你2004年去人民大会堂西边那块地儿,你看到的,就是国家大剧院的建筑工地么,那还不乱七八糟的!它那个国家大剧院,当时还没有呢么!
IQ主义者和申爸的基本假设不一样。IQ主义者的假设是:一个人终生IQ值不变;申爸的假设是:一个人的智力,有一个建设过程,一旦建好了,就终生不变了。什么建设过程呢?就是5.5-7.5的伴随聆听。单从科学的研究的测量结果来看,这个5.5-7.5的关键期,完全是成立的。到了这里,也只能说明5.5-7.5是关键期,建设一个人一生智力基础水平的关键期。
可还是不能说明,聆听为什么关键。只要我们知道了这个年龄段是关键期,其实就行了。证明聆听为什么关键,很简单。我们知道,一个孩子,你不管什么手段,他在关键期里建构他的智力,他都必须和外界交换信息。你这个不交换信息,不行。又聋又哑又盲的孩子,他一定傻,呆傻。第一个,是听,透过耳朵听;第二个,是看,用眼睛看;第三个,是闻,用鼻子闻;第四个,是尝,用嘴巴尝,味觉;第五个,是触,用皮肤触觉;第六个,是体感,即在运动中,整个身体的神经系统反馈回来的身体姿态的信息。还有吗?没有了。
为了不把事情搞复杂,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我们生活在1894年。为什么1894年呢?因为1895年,卢米埃兄弟发明了电影。一有电影,这个看就变得复杂了。我们求简单,1894年好了,在1894年的时候,那时候的人,就有智力高,智力低的了。假如,我们是那时候的父母,我们怎么想?人和人之间,有巨大的智力差异;和我们现在一样,我们可以轻松得出结论:在关键期,一个孩子的看、闻、尝、触和体感,一定不是在5.5-7.5这个关键期里,建构智力的关键因素!为什么?因为,只要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在这两年时间里,他们的看、闻、尝、触和体感,基本上,相互之间的水平都相同,差异不大。造成后来巨大智力差异的,只有一个信息源:就是听!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5 09:29

2.2        伴随聆听这个事情,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来看,如果我们跟6岁的刚上小学的孩子,很严肃地对他说:“你很卑鄙!”孩子怎么反应?孩子没反应。很显然,孩子听不懂,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意思。甚至,连用“卑鄙”这个词说他,是代表他好,还是他坏,他都不明白。他本就不明白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可是,你要是跟一个八岁的孩子说:“你很卑鄙!”这个孩子当时就不干了。一个八岁的孩子,他听得懂,“卑鄙”是一个很严重的说人坏的词。
这也就是说,孩子在六岁到八岁这两年时间里,学会了“卑鄙”这个词的意思。那么,我们来看,孩子是怎么学会“卑鄙”这个词的?
孩子是在日常的语言中,在使用“卑鄙”这个词的具体语句中,自己学会这个词的意思的。因为没人会刻意去教么,也教不了:因为如果你问自己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你都说不出来,你怎么教?
这个词,不是靠“教”教会的,而是靠“学”学会的。事实上,所有的那些我们称作抽象名词的词,都和“卑鄙”一样。我们觉得我们知道它们的意思,可是,一较真,它们具体明确的意思,你一个也说不出来。这些词有哪些呢?很多很多:卑鄙、崇高、团结、友谊、时间、空间、猥琐、大方、和蔼、冷漠、和谐........我们一说到这些词,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某一种景象,我们觉得,这种景象就是这些个词的意思,但是,我们确实无法用语言说出,什么是卑鄙、崇高、团结、友谊、时间、空间、猥琐、大方、和蔼、冷漠、和谐。不信你就试试,你自己试着说说这些词的明确涵义,你就知道了。
很多爸爸妈妈,没有留意到这个问题。他们教孩子,喜欢两件事情。第一件,是喜欢用“适合于孩子理解水平的资料”来教孩子;第二件呢,是喜欢一边给孩子读,一边解释。
我们先看,“适合于孩子理解水平的资料”会有什么问题。那些“适合于六岁孩子理解水平的资料”,都是些简单的资料。很多词汇,比如上面说的卑鄙,还有龌龊、颟顸、猥琐....这些词,肯定是不会出现在这些资料里面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六岁到八岁,爸爸妈妈给他的所有资料里面,卑鄙、龌龊、颟顸、猥琐一次都没出现过,那这个孩子到了八岁,肯定不会理解到底是个什么意思。这肯定的么,他听都没听到过,怎么会知道是什么意思呢?
这样,你就能够理解,为什么申爸推荐的伴随聆听资料,全部都不是“适合于六岁孩子理解水平的资料”了。就是为了能让卑鄙、龌龊、颟顸、猥琐这些词,在这些资料里面,都能出现。
孩子一路来,都是聆听“适合于六岁孩子理解水平的资料”的。这是爸爸妈妈们的切身经验:你给一个一岁半的孩子讲睡前小故事,小狗小猫小兔子,他听得津津有味。你给他讲夏洛的网,他就不干。不听,不要。他拒绝不适合于他年龄理解水平的一切东西。
这简直就是一个规律。怎么到了六岁,这个规律就起作用了呢?
这就是申爸的一个重大发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他接受远远超越于他年龄理解水平的资料。这个阶段,就是伴随聆听阶段。大致说,这个阶段发生在5.5-7.5岁这个年龄段。在这个阶段里,孩子通过听到的语言来构建良好的理解能力。这是伴随聆听的一个作用。
伴随聆听的另一个作用,是聆听的时候,可以放孩子完全独立地做他喜欢的事情。孩子从事完全自主的活动,时间长了,就变得专注了。
所谓的“专注力”……如果有这么回事的话……是孩子自发地形成的,不是外力养成的。形成的机理很简单:孩子要有足够的时间,自己自主地活动。
大申呢,这么多年,基本上他听故事的时间,就是他自己自主活动的时间。故事播放着,大申自己选本什么书,一边看,一边听。家里没有人去指导大申选什么书,也不去打听大申看懂了没有,也不去询问有关内容的问题……就像完全没有这么回事一样。这样,大人就可以放手,去干自己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用操心大申。往往都是大申一个人在客厅里,书看累了,把书一扔,把机器人的遥控器抓起来,玩儿一会机器人,腻了,又找出剪刀坐在地板上剪纸。把纸剪得满地都是碎纸屑。纸剪腻了,就把乐高掏出来,自己拼飞机。实在都玩儿腻了,就躺在沙发上,双脚往上伸,试图翻过来。翻不过来,自己就跟自己较劲。一使劲儿,咕咚一下,掉到地上。申爸在书房大声喊:“又摔了吧?你就不能到床上去翻跟斗?”大申爬起来,也不哭,到沙发上接着翻。他不到床上去,床上听不到故事。
就这么着,大申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就过来了。
等到晚上,申妈休息够了,就来找大申一块儿玩儿一两个小时。大申就特高兴妈妈陪他玩儿,娘儿两个咯咯唧唧说笑个没完。申妈玩儿累了,回卧室自己休息,留下大申一个,在客厅里继续听故事,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自己做。天天这么玩儿。
几年下来,孩子自己要做的事情,就专注地做。环境对他一点儿影响也没有。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5 09:29

2.3        伴听的基础-下雨、烙烧饼、扒洋葱
有一个心理学派,发源于德国,叫做格式塔心理学派。这个格式塔,你去读它,会感觉很别扭。它和别的心理学派明显不一样。你读完了,你不知道你读了什么。这个不一样,来自于格式塔学派理论的特点:这个学派是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是综合的方法,别的心理学派,是分析的方法,这个有根子上的不同。
整体啊。整体是怎么形成的?整体是建构起来的。时间退回到2003年,那个时候,人民大会堂西边那块空地上,开始修建国家大剧院。你那个时候去看国家大剧院,你根本看不到剧场,更看不到它那个标志性的穹顶。你能看到什么?你只能看到一个大坑。巨深的大坑,有56米深,里边全是渗出来的地下水,这就是国家大剧院么?当然是,只不过,你看到的是正在建构过程中的国家大剧院。那么大一个大土坑,你怎么才能够和那个雄伟的穹顶联系起来?除非你在看大坑的时候,心中想象出国家大剧院的雄伟景象,然后呢,在心里把现在大坑的位置和想象中的大剧院去匹配,你就看不出那个大坑就是国家大剧院。任何建筑都要从打地基挖坑开始。这就是建构,任何建筑都是建构成的。孩子也是一样。在挖坑的时候,你看不到任何建筑,只能看到一个完全不相干的大土坑。
五岁半了呢,孩子开始伴听。孩子在给他的一生挖地基,一个大土坑。孩子挖坑的时候,你看不到任何未来的建筑的迹象。除非你在头脑里把孩子的智力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你就看不出这个坑和将来雄伟的建筑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格式塔的思路,这就是格式塔看问题的方式。
在孩子的一生中,有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你给孩子听什么,他就听什么;你给孩子读什么,他就听什么。群里爸爸妈妈的孩子,大致都处于这个年龄段。要抓住这个白金的机会。在这个白金期,妈妈给孩子的烧饼炉里,烤那些烧饼呢?要把最经典的原著聚成一炉,来烤。《论语》、《道德经》、《三国演义》、《伊利亚特》、《奥德赛》、《哈姆莱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最新科学指南》。还有一些,申爸会逐步推荐。这个时期持续时间不会很长。妈妈把经典,争取在这个白金期给到孩子,不管是听MP3伴听,还是当天书读,都行。
呈妈和宝妈呢,要留意:目前,我们没有《伊利亚特》、《奥德赛》这两部西方经典的录音,这个要有。这个声音化,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很重要。这些经典不知道什么原因一旦出了白金期,再引导孩子进入,很难。白金期相当于用水去洗那筐脏兮兮的洋葱。你稀里哗啦冲一遍,泥土冲掉,干皮软化,以后剥起来,就容易。要是洋葱没经过水洗,你怎么扒啊?只能硬扒。
第一步,就要抖落抖落。把洋葱上的泥土都抖落掉,完了呢,你小心地用指甲在洋葱头上掀起一点干皮的欠茬,小心地捏着欠茬,往下撕,撕掉一小块干皮,就断了。你再起一个小欠茬,在撕掉一小块儿干皮。直到所有的干皮都撕干净。这是个很费劲的活儿。要细心,还要有耐心。
在敏感期,引导孩子聆听高品质的资料,也要细心,也要有耐心。
娘儿两个聊天儿,聊得高兴了,妈妈说:“宝宝,妈妈有本世界上最好听的书,你要不要听?”宝宝一听世界上最好听的书,就表示要听。这就是“先把洋葱抖落抖落”——诱惑。晚上,妈妈吧《伊利亚特》拿出来,给孩子读。孩子听了半个小时,表示不好听,不要。嗯,一小块儿干皮撕断头了。妈妈不要硬压。过些日子,孩子对古希腊感兴趣了,妈妈说:“宝宝,妈妈有一个跟古希腊有关的故事,特别好听,你要不要听?”宝宝要听。于是,妈妈接着读《伊利亚特》。宝宝听了半个小时,又表示不好听,不听了。又一小块儿干皮撕断头了。妈妈就这样耐心地抠欠茬,耐心地撕,干皮总会撕完的。一旦干皮撕尽,就剩下剥洋葱瓣了。就容易又好办了。
妈妈抓住白金期,就不用这么费劲:妈妈就读,孩子就一路听下去了。不管是伴听资料也好,天书也好,引导孩子自主阅读的书籍也好,妈妈都要准备一炉烧饼去翻。妈妈盯住一个,是不行的。你只要准备好了一炉烧饼,总会有烤好的,孩子一定会喜欢某一个。
告诉伴听的妈妈一个好消息:申爸呢,给妈妈们的大礼包准备好了!这是一些申爸推荐过的书。申爸在推荐之前,买了一些在手上,准备当奖品用的。里面包括好多部轿车,好多2300倍。还有,申爸还没来得及推荐的书。妈妈们要记录好自己孩子的伴听情况,分析,计划,规划,实验,实施,反馈。做得好的妈妈,可以得轿车,还有2300倍。
提到了呈妈和宝妈。呈妈和宝妈一直在录音群里组织录音妈妈们录音。这个工作,是每天都在进行着的。
现在呢,很多作品,已经录了一半甚至一大半了。可以准备拿出来给孩子们听了。这个故事呢,我们要准备很多版本。基本的录音相同,但是,要伴上不同的音乐。每一种不同的音乐,就是一个不同的版本。在很久以前,大申开始伴随聆听那会儿,申爸是开双音响的。有源音箱播故事,hifi系统播音乐。申爸的意图很简单:孩子不是听故事么?听故事的同时,放古典音乐。这个东西,和故事是处于不同维度的,相互之间不相干扰。反正也是听,听一个也是听,把音乐听了,也是听,也不多些什么成本。
音乐这个东西,古典音乐,你看多少音乐欣赏书,都没有用。看音乐欣赏书之于欣赏音乐就如同游泳讲座之于学习游泳,听多少都无济于事。要学会游泳,必须下水,熟悉水性,在水里泡得时间长了,你自然就很容易学会了。光在岸上听技术动作的讲解,听再多,也没用。
孩子呢,一定要学会欣赏。申爸一路来的思路都是这样:会不会演奏无所谓,但一定得会欣赏。当然,学会演奏是好事情。可是,申爸很现实:学会演奏乐器,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练习。而孩子在幼年和童年这个阶段,时间非常金贵。用那么多时间去学习一件乐器,得不偿失。怎么学会欣赏音乐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泡着。把孩子放在古典音乐里面,泡上几年,艺术自己就起作用了。孩子自己就学会欣赏音乐了。就这么个想法,申爸开两个音响,一个放音乐,一个放故事。
可是,这个实在太麻烦了。弄一段,不弄了。只剩下故事了。现在呢,宝妈她们可以直接把古典音乐掺到故事的音频里边去。这个,赞极了
申爸开始准备音乐,往故事里面掺音乐。让孩子们伴听完了,古典音乐也会欣赏了。举一而得二,二个都是绝顶重要的事情。音乐这个事情呢,很多可说的。等到音乐掺完了,申爸再详细说说这个音乐:为什么这些音乐,这些音乐起到什么作用。
现在呢,给孩子读可怕的科学,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自己对这套书感兴趣。如果孩子没事儿,自己翻看《可怕的科学》(或者神奇校车哈)里面的图,就表示有兴趣了。有兴趣就行了,不用再当天书读了。
在天书敏感期,妈妈给孩子读的每一本书,在未来,孩子能自主阅读之后,他都会在某一天兴致勃勃地拿起来自己看的。这是一个十分神奇的现象。孩子已经把妈妈读的天书,深深地埋进脑海里面去了。
前两天呢,申爸讲了扒洋葱。它那个洋葱啊,最外边的第一层干皮,最难扒。你好不容易小心翼翼地抠出了一个欠茬,稍微一撕,就断了。你还得小心翼翼再抠出一个欠茬,再一撕,又断了。扒这层干皮,是最费事的。妈妈给孩子引入新资料,就是拿个洋葱,开始剥。剥那个干皮啊,你得细心耐心小心。你不能不扒,不扒,就没得洋葱拌沙拉了;你又不能太心急,一心急,指甲就把洋葱肉给抠烂了。你只能耐心地一小块儿一小块儿地撕掉那层干皮。扒洋葱的时候,最好的方式是什么?一边儿聊天儿一边扒么。主要是聊天儿,手上动着就行了。你专心致志地扒,很枯燥,容易心急。就聊着天儿,一大堆洋葱就扒好了。妈妈呢,给孩子引入一个新故事,一般不一边聊着天儿,一边扒洋葱,而是专注地费劲地硬塞。这不行。你就过一段儿时间,想起来了,就给孩子放一放三国听。孩子不要,也不勉强,放孩子喜欢的就是了。就这么几个月的时间,孩子就愉快地接受了新故事。当然,放新故事也像烤烧饼一样,同时几个故事放在炉里烤。耐心地翻着就是了,总能熟的。专注地烤一个烧饼,没有不心急的。
昨天呢,申爸把洋葱剥完了。申爸一直在看新家(西祠)伴听的帖子,发现在给孩子伴随聆听、读天书、引导自主阅读的孩子读高品质书籍过程中,妈妈们提出的问题,基本上集中在以下几类:
1、我按照申爸说的,把故事当背景音乐放着,我发现孩子没有在听。这状态正常吗?
2、孩子听完了三国演义,请问,接下来给孩子听什么?
3、我给孩子读完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下边,该给他读什么书啦?
4、我一直尝试给孩子听三国演义,他终于听进去,喜欢上啦!好开心。可是,我想接下来给孩子放上下五千年,我发现,孩子又不接受了。
5、孩子给什么听什么,我读什么孩子接受什么。可是,观察不到任何输出。这样听,有用吗?
本质上,妈妈们提出的问题,都归集于这样五类问题。每一个单独的、具体的问题,都很难回答。申爸把这类共性的问题,抽取出来,集中在三个发言里回答:1、下雨贴;2、烤烧饼;3、扒洋葱。哪位义工把这三个帖子,集中整理到一个Word文件里面吧,最好也贴在伴听答疑帖的最前面。文件不妨叫作《伴听的基础》。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5 09:30

下雨
天上下雨,地上流水。
我们来看下雨。
夏天,下雨。
在农村,土地,地上坑坑洼洼,到处是土。土面。
不是城里的水门汀地面哈。
天阴了,雨点开始掉下来。
眼前干燥的土面上,掉上了第一滴雨点。
一个雨点,砸到干热土面上,渐出一小圈小水滴。土面被砸出一个小坑。大雨点的水,马上被干土吸收,缩成一个土球。那圈小水滴,也各自缩成一圈小土球。
白花花的土地上形成了一小圈黑色的小泥球。
雨在不断地下,越下越大,雨点密集地从天上掉下来。地上的小坑越来越多。干土被雨水浸润,干气渐渐退尽,再掉下来的雨点,形不成土球,而是砸一下,泛上一些水,湿润润的。
干土地覆盖了一层湿润的土层。
这时候,要是雨停了,过一会,太阳出来,土地表面就盖了一层干硬的土,你可以把它揭下来,就像初冬早上河面上的冰层一样。土层下面,还是没有吸到雨水的干燥的土。
雨继续下。
地表已经看不到干土了。四周都是水汽,温度降下来,不干也不热了。
大滴大滴的雨点,狂暴地砸在湿润的地面上,溅起的小泥点拥拥挤挤地乱窜。
在倾斜一点的地方,开始有泥流在滚动。
底下还有干土,滚动的泥流滚不多远,就停下了。
雨继续下。
地上越来越湿。
滚动的泥流越来越多,滚动的距离越来越远,滚动着的泥也越来越稀。
终于,有一条泥水,开始向低洼处流淌。
越来越多的泥水想低洼处汇集,低洼的地方满了。泥水溢出来,向更低洼的地方流淌。
雨越下越大。现在,雨点砸到地面上,溅起的是水滴,不是泥了。
一片白茫茫的水的世界。
泥水形成小溪,匆匆忙忙地往村外的河里流。
雨还是没停。
地上已经不是小溪,而是一片大水,水底夹杂着些泥沙,浩浩荡荡地往村外的河里涌去.....
大申二年级那会儿,申爸给大申准备好电脑,耳机,麦克风.....那时候,申爸也没想到用Nano录音,更方便.....大申玩了一次。申爸根本不指望,大申玩一次,等到下一课,他会自己高高兴兴地自己再录音,自己听写。
申爸希望的,不过是落下第一个大雨点而已。
要水流成河,还需要更多的雨点。还需要时间。
事情果然如此,等到下一课,大申就不要干了,还是要老爸听写。要老爸读,老爸就读。
不过,第二课的时候,再提示大申自己录音听写,这算又掉了一个雨点儿下来。
后来,申爸想起来,就提醒大申一下。这算不断地掉雨点儿。
地上已经很湿了,但还不到能淌水的程度。
用来淌水的其他雨点儿,是大申自己下的。大申想把作业做完,就没有牵挂,可以能开开心心地玩儿别的了。可是,老妈还没有下班回家.....后来养成习惯了 ,老爸读的不要.....只好等着。这又算一个雨点。这种情况,重复了一次,有重复了一次,算是雨点不断地掉。偶尔,老妈要加班,等到晚上八点了,老妈还不回家。大申着急啊,问了一次,又问一次,“老妈总是说话不算数!老说快了,一会儿就走。我的听写还没写呢!”大申愤愤地说。这天晚上,算是疾风暴雨 ,一下子掉下一大堆雨点。
就这么掉着,雨点儿,掉了两年,赶到大申四年级了,地上的雨水终于足够多,开始流淌了。
大申开始自己听写。
这是个自然的累积变化的过程。
大申一旦开始听写语文的生词,不用别人提示,他就把这法子自己扩展。
申爸仔细检查大申的Nano里的录音,发现,大申不止录了语文,自己还录了一课英语。包括所有的生词还有红蓝句子。
不过呢,只有这一课。
大申的英语,自己听写,雨点儿还不够多,勉强流了一下,难以为继了。
不过,申爸并不着急,再过些时候,这个英语也总会流淌起来的。
事实上呢,从申爸的意图上看,申爸最终要的,还不在语文。是英语,单词。
怎么说呢?
英语的生词,是要记住的。申爸可不希望大申用申爸当年同样的方式,去背单词。最理想的方式是什么呢?留意地读一遍,然后,听自己读的单词,包括汉语意思和英语的单词本身,一边听,一边在头脑里想,这个单词的拼法,长得什么样。
刚开始认真读的那一遍,差不多就记住了;再听,快速地过一遍......两千个单词,有两个小时,就能过一遍.....把里面“想起来”模糊的单词,特殊看一遍,两千个单词,很快就都学会了。
要做成这件事情,有两个法子。一个是编绳子的法子,一个是打铁链的法子。
编绳子的法子,慢,可是,你足够提前去着手的话,它容易。再大申十四岁.....初二.....需要过两千个生词之前六年,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让大申自己录音.....这时候,还是录语文的生词,容易.....自己听写一遍。这个时候,于大申来讲,就是玩儿。透过这个玩儿,自然地把一根线缕,就编进来了。很轻松。然后,时不时提醒一下,大申不乐意,也不勉强。线缕不断,自己慢慢儿变粗。时间慢慢流逝,两年之后,线缕迎来了第一次剧增:大申自己听写所有的语文生词。在同时,大申自己想到,要录一下英语的单词......这完全是大申自己想到的,也许,申爸以前曾提到过,但申爸自己也记不得了.....雨继续下,小雨,这里一点,那里一滴的,反正,保持线缕不断就是了.....反正,等到大申需要记2000个单词的时候,这线缕这雨地,会自然地让大申走到那一步。
至于具体是怎么走到的,现在时间还没到,申爸也不知道。
申爸也好奇地看着,想看看具体是怎么走到的。
不管怎么说,这线缕已经足够粗,地上也足够湿了,能走到那一步,这是肯定的。
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建构的自然属性,要求这个过程是用编绳子的方式实现,而不用打铁链的方式实现。
打铁链的方式,怎么实现呢?
比如,一个孩子,到了初中二年级,爸爸妈妈忽然意识到,要让孩子自己把生词全部朗读一遍,然后,让孩子自己反复听自己的朗读,默想那些生词,挑出不会的生词......
孩子的爸爸妈妈没有编绳子,他们到时候,只好规定:每天读两个字母开头的生词,今天读AB开头的。然后,拿出英语课本,自己坐在孩子身边,看着孩子把AB开头的生词都读完。读完了呢,休息一会儿,再放录音,看着孩子听一遍.....
这困难.....孩子在初二的时候,在青春期呦....可想而知。
不过,这种方式,也会起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孩子的爸爸妈妈轮流值班,坚持13天,26个字母都录完音了。然后呢,在坚持8天,每天和孩子一块儿听。
内个什么,这么着,21天坚持下来,孩子养成了录音去想的习惯.....英语单词的问题,也能解决。
不过,这个打链子的方式,确实强硬,打得火星四溅。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那爸爸妈妈没有在孩子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编绳子,赶到了初中二年级,用打链子的方式,解决孩子英语单词的问题,这好还是不好呢?
这分跟什么比。
跟编绳子比,自然不好;
可是,这个事情,坚持21天,养成孩子默想的习惯,跟申爸当年低效痛苦的背单词比,还是好的。
嗯.....这个什么,孩子的绳子中,可不止记单词这一条线缕.....实际上,大申的绳子里,是好几百条线缕参与其中,不停地在编。
你不能只模仿申爸的这个做法,来编绳子:上面说的,不过是一根线缕而已。其他的申爸没说的.....申爸也不可能缕缕都说....你怎么编呢?这你需要知道申爸的思路。
申爸的思路是什么呢?
开始的时候,申爸提到“三种非常相近,实则完全不同的东西,可以教孩子”。
秘密就在这三件事情里面。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5 09:30

烤烧饼
如何引导孩子聆听,这是一个技术活儿。
其实,说清楚了,这也是个很简单的事儿。
大家留意过家门口卖烧饼的没有?就是自由市场门口,支个油桶改做的煤球炉,一边和面,抟烧饼,一边烤一边卖的那种?
他怎么烤烧饼啊?
它这个烧饼吧,有两个面儿,两面都得烤,烤均匀了,才好卖。你不能一面都烤糊了,另一面还黏着呢,那没法儿卖,也没法儿吃。他得及时翻个儿。他这个烤烧饼,你想啊,这是个很复杂的事儿。早上,早早地,卖烧饼的把炉火捅旺,加好煤,开始烤。它这个烧饼得一个一个抟出来,抟出来一个,往烧饼炉里面码一个,对吧?他一炉烧饼,二三十个,他得一个一个抟,等最后一个抟好了,第一个码进炉的,一面儿早烤熟了;烤好的烧饼,要及时出炉,热腾腾香喷喷地扔到案子上,出来卖;一个烧饼出炉了,空出一个块地儿,对吧?空出的这块地儿,他再抟一个面团,蘸上芝麻,放进去烤。这新进来的是生面团儿,它周围都是烤得半熟的烧饼。反正,你可以想象,一炉烧饼,熟的生的,不同成熟程度的,全乱起八糟地混在一起;不止这样,炉火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儿火大,有的地方儿火小。火大的地方儿呢,你知道的,烤的就快,火小的地方儿呢,烤的就慢。这就决定了,每个烧饼的每一面儿,他都不能烤同样长的时间。
现在,面对这一炉参差不齐,极其复杂的烧饼,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去翻哪一个?
哦,这是一个不简单的问题。
楼上下来一个傻博士,你让他解决这个问题。
他仔细想了很久,说:“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嗯嗯,得追踪记录每个烧饼放入炉膛的时刻,计算每个烧饼烤熟一面的时间....嗯嗯,两面烤的时间还不一样,第一面时间要长一点....这肯定的,可是,长多少呢?让我做个统计,记录一下。哎哎,人脑记,根本不靠谱,我得计算机编个程序,追踪每个烧饼的状态,给每个烧饼建立成熟程度对时间的函数,经验值做函数的参数.....哎呀,还有!这个炉火。这个炉火分布是角坐标的不规则函数.....这个怎么建模型呢?况且,每天,这炉子的炉火分布也不一样啊?.......这,这怎么办?”
如果像傻博士这么个思路,一个烧饼一个烧饼地去追踪,这真是一个复杂透顶的难解之题。
你看啊,人家卖烧饼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他怎么解决?他翻啊。翻起来,看看,烤熟没有。烤熟了,就翻个儿。夹起来,看一眼,没烤熟,就放回去,接着烤。他怎么处理炉火不均匀的问题的?他不断地调换烧饼的位置。两个夹子各夹住一个烧饼,飞速地把烧饼扔到对方的位置上去,变魔术一样地快。
卖烧饼的怎么解决翻烧饼的问题的?他就是看。看差不多了,就翻个儿。
有些事情,你就去看,去试,就行了。你不能一个烧饼一个烧饼地去追踪,那太复杂了,搞不来。
他这个孩子听故事。什么时候翻个儿啊?
和烤烧饼的一样,去看,去试。
这里边儿有一个让申爸啼笑皆非的问题。
你说,他烤烧饼的,是只烤一个,还是同时烤一炉,二三十个?当然是同时烤一炉了。他只烤一个,好,抟好面,放在烤炉里烤,自己没事儿干,支着下巴坐在旁边在那儿枯等,过一会儿,实在无聊,翻起来瞧瞧,烤好没,烤好了,好翻面儿?哪里有的事儿。这么个烤法,赚不到钱,还不得饿死。他得以炉为单位,而不是以个为单位烤烧饼。
伴随聆听呢,你得准备一炉的“烧饼”,就是一大堆故事。这一大堆故事呢,有长的,有短的,有层级高的,有层级低的,有各种不同主题的。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向上原则”:能听长的,就不听短的;能听层级高的,就不听层级低的。
然后,你就看孩子,在孩子那里试。
试的时候,有几个需要注意的事情。
第一个,找适当的机会去试。他那个卖烧饼的,什么时候去夹起烧饼看,要不要翻面?他不是随时都在看。他得过一会儿,估么着差不多了,再去査看。他要是老是不停地夹起一个个烧饼,不停地看,那烧饼就不要烤了。妈妈不能听别人说,三国演义好,回到家,把孩子正听着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关掉,放出三国演义,跟孩子说:“这个好听,听这个!”孩子他不干啊!妈妈要是觉得三国演义好,给孩子听三国演义,这没问题。可是,你得学烤烧饼的:觉得差不多了,再去试着换。
什么时候是“觉得差不多”的时候?孩子完整地听完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时候。
这时候,你放三国演义,观察孩子拒不拒绝。如果不拒绝,那就是要把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出炉的时候了。要是孩子拒绝,要求继续听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那就表示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还没“烤好”,那就继续听,再听一遍。
妈妈有了自己的意图,一般就着急。着急没用,适得其反。妈妈要学会把自己的意图融化到孩子的成长过程里面去体现。孩子喜欢听某一个故事,那后面的原因,复杂极了。这和孩子在此之前,接触同类题材的多少有关系;和孩子当下的心情和状态有关系;和妈妈以前是否给他听过一耳朵有关系;和他是否听说过这个故事有关系。特别是,和孩子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程度有关系....我们不能像傻博士那样,试图把这些因素都捋清楚,编个电脑程序,告诉你说,下一步“就应该听这个故事”。
所以呢,孩子那边儿听着故事,妈妈这边儿就打腹稿:等娃听完了这个故事,我拿哪几个故事,去到娃那里去试.....要一刻不停地琢磨这个事情。
第二个方面呢,是关于听什么的问题。“申爸的孩子们”那个指南里边,列出了一些故事的名单。这个故事,很难找,好的,没有音频故事;有音频故事的,又不怎么好。好不容易,大家凑了那些个,放在那里。权做一个基础吧。
嗯,申爸要说什么呢?事情是这样的。每一次,申爸回老家,去看申奶奶,申奶奶都会语重心长地给申爸说:“可得好好教育大申啊! 孩子小,你教他什么,他就会什么。”自打大申生下来,申奶奶就这么说。刚开始的时候,申爸没在意这句话,因为申爸对“你教他什么,他就会什么”这句话,完全不知道是指什么。申奶奶每次说每次说,那边呢?大申也在一天天长大,申爸对这句话,有了感觉了。申爸就去问申奶奶,当初,申奶奶都教给申爸什么了。申奶奶完全不记得了。不过,作为一个三个孩子的母亲,从自身经验中得出的大感受和结论,申奶奶记得,每次和申爸强调。
对这句话,我们没有办法按照我们的常识,去做逻辑的分析的。因为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符合常识。什么叫“教什么,就会什么”?难道非欧几何,广义相对论,黑格尔辩证法,康德哲学,你也能教吗,他也能会吗?
是的。
大申长这么大了.....基本上已经过去了“教什么,就会什么”的年龄了......申爸也有了完整的体验。
这句话,不用分析。它就是它字面上的意思。
当然, 这不是说,你教完了孩子辩证法,孩子就能够分指出世界的本源就建立在悖论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出一个领域里是,其本质是建立在一个什么悖论的基础上的。你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他不能。
可是,你教了,他会了,表现是什么呢?总该有表现吧?你教了,他长到了13岁,发育到了“可以理解这个”的年龄,他就会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他自己就会试着去指出“世界的本源就建立在悖论的基础上”,自己试着去“分析出一个领域里是,其本质是建立在一个什么悖论的基础上的”。如果你不教,同样长到13岁,他要进入这么深入的思考领域,很难。
小孩子,你教他什么,他就会什么,以“后效应”的方式表现出来。不怪申奶奶给不出实例。
这种“后效应”是教育小孩子的普遍规律。正常的说法是,幼儿和儿童的教育是为了他的一生打基础。
好了,说到这儿,就到“听什么”的主题了。很多妈妈就伴随聆听来问申爸:下一步,我给孩子听什么?
申爸很为难回答这样的问题。这问题的实质是在问:那个位置上的烧饼,现在翻个不?这是那个傻博士要搞的课题。基本无解。
妈妈要给自己的宝宝做的事情是,准备好一炉烧饼,然后学着自己去翻烧饼。一旦妈妈们学会了翻烧饼,那就增加点儿内容:把你自己认为高深的,又值得孩子会的,抟成一个烧饼,加到炉膛里面去翻。
一个事实是:你只要学会了翻烧饼,傍晚收工的时候,满炉的烧饼,都会烤好。
呵呵,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它意味着孩子教育的一切。
当然,你感兴趣的领域,很难找到聆听的高质量的资料。可是,哎,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我们目前的社会文化环境就是如此:高质量的文献,很多都没有有声读物。自己去找吧,或者,自己录音....也没有别的法子。
还要再强调一点。
刚才提了一嘴,就是“莫着急”。
很多爸爸妈妈,都在着急地嘴上说“我不着急”。
申爸想说几句这个“着急”。
着急的来源,有两个。一个呢,是意识到了要做这件事情。现在,应该做这件事情了。有急迫感,要着手做。这是孩子成长阶段所决定的。这个时候,真的马上要着手做。紧迫感是要的。
另一个呢,是“比”:人家那个孩子,比我家的小三个月,人家都听曹灿的西游记了,我家的连孙敬修都不听!急啊。
说穿了,教育孩子,是你自己教育你自己的孩子,你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有什么干系?
不要忘了,“人家的孩子”确实听曹灿,可是,那个孩子还没听过上下五千年呢,也不听;自家的孩子已经听完了上下五千年了啊?
案板上烤好的烧饼,大家一样多的啊!
莫去比这些个。专注于翻烧饼就好了。
申爸说了,你只要精于翻烧饼,晚上收工的时候,满炉的烧饼就都是熟的。这就如同你看惊悚小说,你知道主人公最后不会死,你就放松地随着情节去跌宕好了。
反正孩子最后会把你手上所有的资料,都听完。烤烧饼的时候,莫在乎现在哪个早熟,哪个还不熟。
反正吧,伴随聆听这件事情,最重要。孩子只要翻两年多烧饼,把该听的都听了,建立起良好的智力之后,你在孩子教育方面就顺水顺风了。基本上,你想什么是什么,要什么有什么。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5 09:31

扒洋葱
嗯,那啥,接着扒洋葱哈...
本来吧,申爸曾经在李网的高楼里扒过一次洋葱的。没扒好。这回重扒。
话说这个洋葱吧....妈妈们都能想象出来,它长的什么样儿哈:上面是一撮尖尖的枯茎,本来那里是长在地面的洋葱秧的。洋葱秧割掉了不要,留下了一撮尖尖的枯茎。然后呢,是圆圆的洋葱,深紫色的皮;最下面,也是凸起的,是洋葱根。
它这个洋葱吧,咱们再市场上常见的那种很大的,水嘟嘟的,不好。最好的品种呢,欧洲有种洋葱,长得都鸡蛋那样大小。很瓷实,麟瓣小,气味浓郁又不辣。
这种洋葱,是拌沙拉的上品。
它这种顶级的洋葱呢,和咱们看到的水嘟嘟的洋葱,也不一样。那些水嘟嘟的洋葱,外面没有干皮,要是有,也只有一层,很容易就剥下去了。这种顶级洋葱,长得小,外面还紧紧地裹着三四层干皮。
你说,他那个厨师,怎么剥洋葱啊?
新鲜的洋葱运进厨房来了,上面还带着泥土呢
厨师把垃圾桶大碗小碗一字儿摆开,开始扒洋葱。
他这个厨师吧,他不能上来就切。上来就切,把里面幼嫩的洋葱瓣,就切坏了。况且,这么一切,洋葱上的土就都掉到洋葱肉上去了。
上来就切,不行。他怎么办?
他得先把洋葱最外面的一层干皮,小心地扒下来,扔到垃圾桶里面去。这个工作最困难,最花功夫。不过呢,做完了,洋葱带着的泥土,也就都清除掉了。只要泥土清掉了,下面就得施展手脚了。
接下来,他就可以拿起刀,把上面的枯茎和下面的根,削下去。
这一削,枯皮的茬就露出来了,很容易一层层就全剥掉了。
不像刚才,他得小心地枯茎那儿反复地抠哧,硬抠出一个欠茬来,好扒。刚才扒第一层的时候,才困难呢:好不容易抠出一个欠茬,一撕,一小块洋葱干皮撕掉了,剩下的,还得去小心地抠欠茬。
这个第一层,最难剥。
现在,整个洋葱外面的干皮枯茎根,都清理干净了,可以开始剥里面的洋葱瓣了。
刚才,第一刀削的时候,把最外面一层麟瓣上下都削出了欠茬,很容易就把最外面一层的麟瓣掰下来,放在大碗里。放在大碗里的麟瓣呢,尽管不是用来拌沙拉的,可也是做菜的原料。这些洋葱瓣,可以用来煮罗宋汤。
第一层剥完了,又剩下一个紧凑的洋葱芯。厨师还得拿起刀,再在上面和下面削去一些,露出里面洋葱瓣的欠茬,好剥。
就这么着,几下子,就剥到用来拌沙拉的幼嫩葱瓣了。厨师把幼嫩的葱瓣放在小碗里,呆会儿做沙拉用。
一个厨师,他刚来的,就这么剥洋葱。
他干了几天,发现:这样干,真的很慢。一个一个地剥第一层干皮...这一层,最难搞...大半天,也剥不了几个。
他就开始动脑筋,琢磨怎么才能剥得快。
他琢磨出来了:把这一筐的新鲜洋葱,先抖落抖落,把上面的泥土都抖落掉。泥土少了,再稀里哗啦地倒进水槽里,打开龙头冲。
这一冲,洋葱上面沾着的泥土,洋葱根里裹着的泥土,就都冲没了。
一筐干净的洋葱。
他把洋葱放进篮子里,沥水。等水沥干净了,再一字排开垃圾桶大小碗,开始剥洋葱。
这回呢?他也不是一次把一个洋葱彻底剥完,再开始剥下一个。
他分开工序,一步一步来。
剥头几干皮,最难干。他就找个干净筐,放旁边,开始把一筐洋葱的干皮,全剥掉。洋葱经过刚才的水那么一泡,软了。这回,两三层干皮,稍微一抠,就抠出欠茬来了。他一下子就把好几层干皮,都扒掉了。然后拿起刀子,上下这么一切,干干净净的洋葱,就丢进干净篮子里面去了。
这么着,很容易。很快,他就剥出了一筐干净的洋葱,等着进一步剥成罗宋汤的原料和拌沙拉的原料。
那边,来了个闲人,看厨师剥洋葱。
前些日子呢,一两分钟,小碗里就有收获了。
这些日子,厨师剥洋葱的法子变了,变成冲水按工序来了。他蹲在旁边,等啊等啊,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小碗里有收获。
他就开始埋怨厨师:你这个不行!你都干了这么长时间了,什么收获也没有!你不能这么干。
厨师呢,不理他,闷头继续干自己的。
等到一篮子干干净净的洋葱准备好了,厨师再抄起刀,开始剥麟瓣的时候,小碗里的收获就哗啦哗啦地涨。
按以前的法子,要忙一个上午的工作,这会儿,用一个小时,很快就都做好了。
我们呢,来看孩子。
这个孩子呢,他不管是听天书,还是自主阅读,妈妈都不能用新厨师的法子去干:逮住一个洋葱,就一路剥到小碗里有收获为止。
这么干,辛苦,慢。
你想啊,他那个新厨师,他剥带泥的第一层干皮的时候,手上沾满了泥土。
手脏了,没法儿继续往下剥,他得不断去洗手,才能够继续剥下去,对吧?
老洗手老洗手,这得多花多少时间啊。
为了让小碗里面的收获多,他得采取有经验的厨师的法子:脏手的活儿,归拢到一个工序里面去,一次全部干完。干完了,洗一次手,就行了。
孩子呢,他听天书,自主阅读,读天书,最好都归集成一道工序。
假如,妈妈希望孩子能读五十本书,那这五十本书从六岁进入天书状态,就开始了。
给孩子读天书,这是归集到一起的第一道工序。
妈妈这个时候,就是一本一本地读,就像有经验的厨师,就是一个一个地剥枯皮,切枯茎根。
这个工序结束了,厨师得到的是一篮子干净的洋葱。有了这一篮子洋葱,下面不用再去反复洗手,剥成沙拉原料,就快了
可是,闲人的疑惑一直存在:这么长时间啦,小碗里什么收获都没有!
我们都知道,你不管做什么,过一段时间,都会有一段时间的收获的。
看着小碗里一点儿收获都没有,读天书的妈妈心里就发毛:这行吗?
这行。
只不过,你看收获,不是盯着小碗看,而是盯着干净篮子看。
盯着小碗看,那是盯最终结果;盯干净篮子看,那是盯整个过程的进度。
有经验厨师的效率,来自改革了的剥洋葱的过程。
妈妈给孩子听了好长时间的天书,孩子自己读了好长时间的书...可是呢,孩子他没有输出:你问他读了什么,他不知道,说不出;你也听不到孩子阅读到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反正,就是小碗里什么都没有。
这个时候,妈妈不能盯小碗;要盯干净篮子看:干净篮子里面有什么?一大堆接下来得剥得干净的洋葱。
一大堆接下来得剥的干净的洋葱。
什么是孩子阅读过程中一大堆接下来得剥得干净的洋葱呢?就是孩子读了多少本书。
在初期,为了让以后整个阅读过程的效率最高,也要按工序来:第一道工序,就是“读过一遍”,或者“听过一遍'。这一本本读过一遍的书,就是干净篮子里的干净的洋葱。
找高品质的书,给孩子多读。
越多越好。干净篮子里的干净洋葱,越多,将来小碗里的沙拉原料就越多。
该看篮子里干净洋葱是多是少的时候,不要去看小碗里有什么收获。什么收获都没有,暂时。
可是,我们都知道,一旦开始剥麟瓣了,小碗里的收获就哗啦哗啦地涨起来了。
他这个孩子吧,他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面的。
他生活在他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呢?会发生很多很多事情。
你给孩子已经读过一遍的书....干净的洋葱...每本都有不同的主题。如果弄干净的那一篮子书,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书,这些书,恰好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主题,那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完美了:
未来,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什么主题,妈妈就把那本书挑出来,交到孩子手里。这时候,已经当天书听过一遍的书,他自己就开始往下剥了。
比如,大申看《星际穿越》,提到了黑洞,大申对那个黑洞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这时候,申爸把《我们怎样发现了黑洞》交到大申手里,就变成愉快阅读了。
大申十分愉快地自己往下剥那个洋葱。
这时候,我们设想一下:假如大申以前听天书的时候,没有听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里面提到了黑洞;没有在读《少年科学画报》的时候,里面有好几篇写黑洞的文章...这次光看了《星际穿越》,提到了黑洞,申爸把《我们怎样发现了黑洞》给到大申,大申会读吗?
肯定不会。
大家注意:每个孩子都看了《星际穿越》,可是看完以后,每个孩子感兴趣的主题,是不一样的!
大申看完了《星际穿越》,他感兴趣于黑洞。这和之前他篮子里的干净洋葱有关系:《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少年科学画报》里的几篇写黑洞的文章,是他篮子里面的菜。
大申有了这个基础,他才对黑洞感兴趣。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孩子应该对那个无人机更感兴趣才对。就影片而言,黑洞的吸引力,自然远远比不上无人机。
这也就是说,弄了一篮子干净的书,尽管小碗里还什么也没有,可是就这道工序,已经对孩子产生作用了:这一篮子书,决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什么样的主题感兴趣。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当然是对那些能够引起深入思考,深入探究,有利于日后形成完整的世界图景的主题感兴趣为好了
着急的麻花妈妈就着急,问:这一篮子书,到底都有哪些啊?
给个书单,申爸。
这个完整的书单呢...现在,还没有。这不,申爸不是在荐书呢么...这个荐书啊,这一两个月了,一直在荐书。
咱们这里是一年级孩子教育的群,怎么变成孔夫子抢旧书的群了呢?
这不对劲儿啊?
粗略看上去,是不对劲。
可是,妈妈们要知道,现在荐书,无非就是在一本一本地开发那一篮子书!
你从这个角度去看抢书,这就非常非常重要:申爸要开发出一篮子恰好能涵盖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主题的好书。
这非常非常重要,这一篮子好书,不仅决定了孩子将来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时候,能够拿过来愉快阅读;还呢?还决定在未来,孩子在日常生活的纷繁复杂中,对什么主题感兴趣。
申爸至少要找到几十本这种基础性的好书,在未来几年的“听天书敏感期”中,让孩子把它们洗净,剥去枯皮切去头尾备用。
嗯...说到这里,涉及到另外一个重要问题:这几十本书,怎么给,按照什么顺序给啊?
没有顺序。
你看哈,那个有经验的厨师。他坐在那里,往干净篮子里剥洋葱。
他怎么办的?他随手从脏篮子里拿起一个洋葱,就去剥干皮。他不管拿哪个。
反正就是“随手”,哪个都行。
对于六岁的听天书的孩子,妈妈给孩子读完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就着急地问:下边哪个,下边哪个?
下边,哪个都行。就看你手头有哪个。如果手头有刚到的《我们怎样发现了...》,就我们怎样发现了...
如果有《论语今译》,就《论语今译》;如果有《老子今注今译》就《老子今注今译》;如果有《伊利亚特》,就《伊利亚特》....就是些洋葱,无所谓哪个先,哪个后。哪个都行。
妈妈不要去嘀咕“哪个”,要抓紧时间给孩子读。
哪个都行,哪个都好。
这个时候,当天书读的书,就是“下雨”。
要“下雨”,下申爸挑选过的,明确指定给孩子当天书读的一篮子恰好能涵盖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主题的那些好书。
一般来讲呢,天书,读一遍就行了。最重要的天书,比如《论语》,可以考虑读两遍。也就是论语值得读两遍。有特别喜欢《道德经》的爸爸麻麻,勉强可以把 《道德经》也算上。
那....那几十本书,到底是哪几十本呢?现在,申爸还在荐书,还在路上。终点的景色,说不太好。
不过,不管怎么说,《论语译注》肯定在、《老子今注今译》肯定在、《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肯定在、《伊利亚特》肯定在、《奥德赛》肯定在....
有这几本,就够实操了。先给孩子读这几本当天书,目前就能应付过去。
等妈妈把这几本读完了,申爸其他的好书,也推荐好了
并不耽误什么
嗯...这是剥洋葱。洋葱要按工序剥,不要逮住一个,就剥到小碗里有收获为止。那么干,尽管收获很快就能看到,可到了秋天,收成不好。
妈妈们最常问,最常嘀咕的问题就是:下边哪一个?
哪一个都行。只要是洋葱篮子里的洋葱;烧饼炉里的烧饼,每一个都要剥,每一个都要烤熟。
哪一个方便,就哪一个。
要下雨。像雨点儿一样,随机地掉。掉多了,地上自然就成了河。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5 09:31

2.4        伴听与听的区别
为什么非要伴听,而不是听呢?首先呢,我们要澄清:孩子都要给听故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孩子的聆听,有专注地听和伴听两种状态。我们也清楚地知道,任何一个适龄的孩子,都能进入伴听状态。这个专注地聆听,有个问题,晚上睡觉之前,孩子越听越兴奋,不肯睡觉。专注地听时间长了,比如,每天都听两个半小时的话,长此以往,孩子会累坏了。这样不行。我们需要知道:上帝当初设计的时候,他不可能设计一个五岁多的孩子,每天每天都不动,呆呆地在那里听上两个半小时。不带这样的。
可是,这个伴听不同。我们假设:如果妈妈不刻意给孩子播放故事,那么生活环境中的声音,对于适龄的孩子而言,是不是他也在伴听呢?我们无法证实这个想法。但是,很可能是这个样子的。孩子他清早一起床,就处于伴听的状态,这才是自然的状态。所以呢,妈妈刻意给孩子播放的故事,就算作是“生活环境中的声音”吧。孩子听多少,应该都无所谓。
另外一点呢,伴听好过专注聆听在哪里?伴听可以听得多。听得深。妈妈不管给孩子播什么故事,在孩子听起来,都是一些词汇构成的语音串。孩子的大脑就在自动地解码这些语音串。这个状态,可以让孩子开发出更多的“飞地”。这个很重要哦!极其重要。
在孩子进入伴随聆听状态,听天书,给什么听什么。妈妈要抓住这个机会,给那些经典,给原著朗读。这个时候,撒下的种子,毫不费力。将来,这些种子就会发芽生根长出一片片茂密的森林。
我们现在呢,可以比较确定的说:在孩子五岁半之后,直接给远远超出孩子年龄水平的故事,就当背景音乐播放着,孩子自己就进入伴随聆听状态了。申爸希望妈妈们回馈:这样的做法,孩子去听,听多长时间,从孩子那里,会有零星的输出。比如,孩子入睡的速度明显加快;从孩子口中,冒出故事里面的词汇;孩子明确表示,某段故事自己“听过了”等等。这些可以从侧面证明孩子确实听了的证据。但是,当孩子正当年龄,确实进入伴随聆听状态了的时候,区别也是十分明显的。
妈妈呢,得有耐心。你不能说,今天给了宇宙秘密,明天就入睡快了。另外,伴随聆听是伴随聆听,听妈妈读天书是听妈妈读天书。这两者,是不一样的,不要混到一块儿去。
孩子都六岁多了,小故事应该彻底放弃了。童话故事也不要再给了。写作业的时候不能听故事。女孩儿应该早一些。可以直接听呈妈的《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试试。六岁多了,不要再读绘本了。可以把绘本给孩子,让孩子自己看图。女孩儿怎么也得到了五岁再给。不要早。妈妈不要着急,以后有足够时间听。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5 09:32

2.5        如何引导孩子进入伴随聆听状态
引导孩子伴随聆听,是一个技术活儿。其实,说清楚了,这也是个很简单的事儿。在5.5-7.5岁这个年龄段,孩子就要吸收词汇。这是一种内在的强烈的不可遏制的动机,你挡都挡不住。不用担心孩子“不听”。当然,这需要一个“引导期”,在引导期,爸爸妈妈们莫着急,慢慢来。
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理论上引导孩子如何进入伴随聆听状态。
精要之处,不在于给孩子增加一种兴趣,而在于,爸爸妈妈要想办法,给已经取得了独占地位的某项活动——滔滔不绝的说话也好、沉湎于电视、电子游戏也好、整天在外面疯玩儿也好——降温。不让控制这些活动的神经中枢兴奋起来。申爸说过的,就是断电视,断游戏。一个孩子,沉湎于电视电子游戏,你是无论如何不能让他进入伴随聆听状态的。这一点,很容易获得爸爸妈妈们的认同。
问题是,对于那些喜欢说话,喜欢运动的孩子,事情就复杂了。这些孩子的爸爸妈妈,需要下决心的地方是:平衡。要往回拉。毫无疑问,喜欢表达,喜欢运动,对一个人的一生,是非常有好处的。可是,对一个人的一生,非常有好处的事情,不只是表达和运动。大孩子(小学三年级以上)的爸爸妈妈可以关注孩子班上那几个身体倍儿棒,跑起来像弹簧一样有力的孩子,或者讲话滔滔不绝,舞台上能说相声,讲快板儿的孩子。从当下的情况看,这些孩子学习成绩等各方面都非常好,但是你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深入交流,他们就会打个嗐声:“嗐,这孩子各方面确实都不错。可惜,就是不喜欢看书。”或者:“嗐,这孩子各方面确实都不错。可惜,就是除了武器打仗的书,别的什么都不喜欢看。”
所以对于为数不多的不能进入伴随聆听状态的孩子的爸爸妈妈,要下决心的,是暂时去掉某些已经获得的好东西,释放能量给大脑……伴随聆听这项心理活动,也有它相对应的大脑中枢区域的兴奋,获得更多的能量份额,把持它的垄断的地位……对于我们来说,最难的不是决定得到什么,而是决定放弃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呢,不在于他某一项事情能不能做;而在于都是重要的事情,爸爸妈妈怎么样去平衡。
平衡是一项艺术活儿,没有什么对或者不对之说。每一位爸爸,每一位妈妈,都会根据自己的经历经验和想法,倾向于某一类事情。至于这类事情要多到什么程度,花多少时间,让孩子的大脑分配多少能量,每家每户都不一样。这没什么对错。
肯定错误的做法是:不去平衡。
实际操作时妈妈们应该怎么做呢?——是让孩子进入伴随聆听的状态。不是妈妈们自己懂什么是“伴随聆听”的定义,它根本不是一个理论活儿。
让孩子进入伴随聆听的状态,是一个实践活儿,靠搞明白“伴随聆听”的定义而让孩子进入伴随聆听的状态,是死路一条。那你该怎么办呢?——去看别的孩子。申爸一直在说,不要光看大申!你最好去仔细琢磨,别的也进入伴随聆听状态的孩子,他们是怎么样进入的。
有没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呢?有啊——
⊙当背景音乐放着。
⊙不要着急。干这个,就像冬天给老式的摩托车打火,踩一脚踏板没打着;再踩一脚踏板,还是没打着……你耐心地踩,气缸慢慢变热,总会有一次,摩托车“呜~~~突突突突突突”,声音越来越响,打着火了。挡总能挂上,火总能打着的。
⊙聆听能力也需要培养。如果一个五岁的孩子,不喜欢聆听,怎么办呢?你不能直接给孩子中华上下五千年。你给他,他不听。那怎么引导孩子聆听中华上下五千年呢?先给孩子昆虫记,孩子都喜欢。听完了.孩子就习惯聆听这种形式了。接着给夏洛的网,夏洛的网听完了,孩子就已经彻底习惯聆听这种方式了。这时候,再给上下五千年,孩子就顺理成章地顺着情境兴趣,往下听了。
⊙聆听资料是一个关键因素。要运用烤烧饼、剥洋葱、编绳子等办法(这些理念会有后续介绍的,关注哦),找到喜欢的资料切入点,并一步一步引导到位。
⊙孩子的聆听,是分成两个部分的。要想起到更好的效果,最好两个部分都提供。第一个部分是一过性地听,如哈利•波特,培养伴随聆听能力和习惯的,听一遍就完。第二个部分是反复聆听,在早期伴随聆听阶段接受的内容,孩子会反反复复地听到十岁以后。孩子要反复不断地从一大套内容中吸取营养......已经伴随聆听的爸爸妈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规划第二部分的内容。
伴随聆听有点儿像骑自行车。不会骑车的人,固然不会。可是,一旦学会了,就一辈子忘不了。即便过了二十年没骑,可只要练习那么十几分钟,骑车技能就能回来。
进入了伴随聆听状态,哪怕只有一次,在5.5-7.5的伴随聆听敏感期内,这种能力就丢不了。不用担心这个。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5 09:33

2.6        关于听什么的问题
孩子如果还没有进入伴听状态的迹象,先引导孩子进入伴听。用哈利啊凡尔纳啊都行。一旦孩子进入到伴听状态,给什么听什么,那就把播放的故事,集中在最新科学指南、凡尔纳、三国原著这些上面来。将来,义工团队录好了《荷马史诗》,也播放《荷马史诗》。妈妈给读的天书呢,现在可以读《荷马史诗》。
为什么这样呢?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电视普及了。很多家庭,电视是从早开到晚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按说,等这些孩子长大了之后,其智力水平,要远远高于以前的孩子,才对。可是,那些整天伴随着电视长大的孩子,现在已经成年。从整体水平上,他们没有表现出超出以前的智力。
这是为什么?一个解释呢,就是那些电视节目,刺激了孩子的情感系统,让孩子喜欢。这个情感中枢是很讨厌的一件事情,它兴奋起来了,会消耗掉大量的能力,从而抑制别的中枢吸收信息。这个暗示我们:适龄的孩子听那些人人喜欢的故事,比如小鲁讲历史,比如神奇校车,比如昆虫记等,对于智力建构,意义不大。这些孩子喜欢的故事,它们里面一定含有某些刺激孩子情感系统的成分,就如同电视节目一样。所以,孩子才那么喜欢听。
这个比较震撼。我们举个例子:比如《昆虫记》,孩子们都喜欢。可是,你把忠译本昆虫记的MP3播放给孩子,孩子就不那么喜欢。这说明,孩子喜欢的改编本中,加入了某些刺激情感中枢的成分。既然孩子听什么都行,那就让孩子听《昆虫记》忠译本这样的资料,把刺激情感中枢的因素去掉。小鲁、神奇校车、昆虫记这些故事,是针对什么样的孩子的呢?有些孩子,他们不肯听!不肯坐下来,听故事。这样的孩子,用这些故事引入,让孩子听。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5 09:33

2.7        资料怎么用
说说这个资料怎么用吧。现在呢,情况很混乱。有MP3的故事,有伴听;有书,有读天书,还有各种各样的书。我们先说听天书。原则上,所有的天书,如果有MP3录音的话,都可以变成伴听。之所以要人肉,只不过是因为还没有录音罢了。假如,未来有一天,呈妈她们把所有的天书都录了音,会怎么样呢?要是都有录音,还是要人肉。你不能给小孩一个机器,整天抱着。孩子得听妈妈读书,讲故事。这个事情的好处,就是亲子阅读的好处。幼儿教育专家已经说了好多好多了,申爸不赘述。
说到根子上,申爸发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什么事情呢?在孩子成长的某个阶段,孩子通过聆听,来建构一生的智力基础。这个阶段呢,申爸认为是5.5-7.5岁。这个阶段的聆听,是一种“无机”方式:孩子就是听,你给什么听什么。听什么都行。这种接受信息的方式,是孩子特有的方式。这在成人看来,根本不可能,匪夷所思的事情,于孩子,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一个人的智力,到底是怎么建构成的呢?决定一个人智力水平高低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是在这个伴听阶段,孩子听到的资料的质量。聆听资料质量之高下,怎么判定?取决于两点:第一点,这些资料在未来,是否还会在孩子生活中重现,是否会引起孩子深入的思考和探究;第二点,这些资料是否有助于孩子形成自己对于整个世界的宏观图景。
世界图景有三个方面构成:自然图景、社会图景和自我图景。
申爸正在推荐资料。目前,正在推荐有关建构自然图景的资料。社会和自我,还没到时候。所以呢,刚刚来到群里的爸爸妈妈,感觉漫天遍地,都是科普。其实,不是的,这只是当下的一个局部而已。从出版社的角度呢,上海科技教育、科学出版社和科学普及出版社,是专业出这类书的出版社。下一步,社会图景和人文图景,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三联、中国青年那些出版社,就该轮到他们了。
还是回来说孩子的聆听和阅读。妈妈们注意:孩子目前有两条主线,不可偏废!第一条主线,孩子自主读图和真正意义上的亲子阅读。这些活动,选择的还是孩子在幼儿园阶段的那些绘本啊、百科全书啊之类的图书。第二条主线呢,就是伴随聆听和天书。
前边说了,伴听和天书,孩子可以接受任何类型的资料。所以呢,伴听和天书,要给经典。就目前音频资料的供应情况来看,伴听可以选择“通俗”一些的资料来给孩子听。像儒勒·凡尔纳、上下五千年……天书,那就没有限制了,给什么都行。给什么样的天书呢?《道德经》、《论语》、《伊利亚特》、《奥德赛》、《三国演义》,这些,自不必谈,一定要给。
在自然图景建构方面,最新科学指南。有些书呢,要不要当天书给?比如,《我们如何发现了……》。比如,《可怕的科学》。要给,但适当给就行了。比如,前边说过《可怕的科学》了;《我们如何发现了……》呢,给读一两本,就够了。这个给读天书,不过是将来孩子自主阅读的时候,他更容易喜欢上看这些书罢了。这两套书,不够经典。啊,也不能这么说,应该说,这两套书的角度不行。
要给什么样的书当天书呢?给总论性质的书。比如《最新科学指南》;给处于核心地位的书,比如《荷马史诗》,比如莎士比亚,比如三国演义,比如希腊神话。这些书,处于文明的核心地位:你只要提西方社会,西方文明,就会提到希腊神话;你只要提到文学戏剧,就会提到莎士比亚;你只要提到中国文学,就会提到三国,唐诗宋词。孩子听什么都一样听。给孩子经典,处于核心地位的原著。
注意,这个阶段,给什么听什么阶段,不要给孩子改写本。直接给原著。从孩子的角度看起来,改写本和原著,完全都是一样的东西。那这样的话,等孩子过了7.5岁到8岁,过了这个伴听敏感期,是不是你给他罗念生,他自己就愉快地开始读了呢?不。根本不是如此。等到孩子到了自主阅读期,你给他罗念生,他根本不看,不可能看。就拿希腊神话为例。等孩子自主阅读了,你给他罗念生,他不读。这个时候,对于伴听了罗念生或者天书了罗念生的孩子,你给他斯蒂芬尼德斯兄弟,他就会很高兴地看起来!对于从来没有天书罗念生的孩子,你给他斯蒂芬尼德斯兄弟,他不肯读;要想让孩子读斯蒂芬尼德斯兄弟,妈妈还得剥洋葱。就是说,孩子的阅读,是沿着刚才提到的第一条主线往前走的,这是经典的儿童教育专家给出的线路。天书不过是这段路途中,平行的另外一段路而已。可是,这一段路上发生的事情,在未来,会决定性地影响孩子在主线上喜欢读哪类书!对于一年级群里的孩子呢,一句话:给经典,给原著。这就对了。
在选择聆听资料的时候,家长们要掌握两个原则:一个是孩子的年龄,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对应聆听材料。第二个就是引入新资料的原则是就高不就低,能听高层级的资料就不要再听低层级的资料。
给孩子选聆听资料,要注意几点:
1、如果孩子喜欢上了听《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吹小号的天鹅》等短故事了,那么可以试着给孩子换上《哈利波特》的长篇,或者三国系列,以帮助孩子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
《哈利波特》一共七部,整个播下来,竟然有183个小时。即便是每天听4个小时,也要听上一个半月才能听完。申爸选择哈利波特作为聆听资料,是希望在4.5个循环中,让脑海中对已建构起的对应于整个故事的神经回路,发挥最大的作用。
0.5个循环:第一推动的时候,大申看《魔法石》电影时建构起来的。当时,申爸没有把整部电影都给大申,大申只看了这个系列的第一部而已。
第1个循环:聆听中文朗读。这是大申第一次建构起对应整个故事的神经回路雏形。
第2个循环:中文阅读。大申头脑中本能地修补起来的神经回路。
第3个循环:聆听英文朗读。
第4个循环:英文阅读。
第4.5个循环,在大申中文聆听能力、中文阅读能力、英文阅读能力、还有英文聆听能力的形成中,起了关键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哈利波特》系列资料是形成这些能力的重要工具。
2、关于四大名著的引入。请小孩子的爸爸妈妈们特别留意(年龄五岁和六岁,还没有上小学):轻易不要去碰四大名著。
申爸建议去听四大名著的孩子,都是已经上小学的孩子(只有一个例外)。这些孩子上学了,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听充足的故事了。所以,选择聆听读物的时候,首要考虑的是这一点。还有,考虑到和孩子的自主阅读结合起来,目前有限的时间,用在四大名著上,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听完了,也到了能够自主阅读比较复杂的书的时候了,可以顺势读原著小说。
以三国系列资料为例子,可以从三国动画片,少儿版《三国演义》故事,袁阔成版《三国演义》评书,上海美术出版社的《三国演义》连环画,三国演义原著朗读等资料从低到高逐级引入,最后引向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
3、不要让孩子往娱乐聆听的方向滑。爸爸妈妈要是不加引导,随便孩子怎么办,在一个故事听完之后,他总要选择哈利·波特来听……只要他听过一遍哈利·波特,他就会这样做;这时可以考虑换音频资料的类型,如科普类、历史类等。逐渐提升聆听资料的层级。
4、如果已经把可听的类别都听过了,可以引导孩子在听过的内容里面,选择某一类……或者爸爸妈妈喜欢的某一类……引导孩子反复听。这些资料,构成了孩子一生知识结构进而是智力结构的基础,他需要反反复复地听,把基础夯实。听过一遍,孩子还只是吸取了一些词汇,相当于图片上一些零散的点,远远构不成一幅图片。这些点,会随着聆听次数的加多而迅速增加,慢慢地,里面的图像隐隐约约显现出来,变得越来越清晰。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5 09:34

2.8        伴随聆听状态引入目录
[编者注:本部分为花果山义工妈妈们据不完全统计自行整理,仅供初级参考。]
第一阶段(4岁半到5岁):
可选音频素材:《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小熊维尼》、《鼹鼠的故事》、《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神奇校车》、《昆虫记》。
亲子阅读:《神奇校车》。
第二阶段(5岁至5岁半):
可选音频素材:《西游记》(曹灿、孙敬修等;先儿童版,后原著。)、凡尔纳科幻小说。
可选桥梁书:《丁丁历险记》(只读图,不讲解,详见后附:关于《丁丁历险记》的特别说明。)
可选历史类素材:《林汉达历史故事集》、《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希利尔讲世界史》、《中华上下五千年》、《 世界上下五千年》。(林汉达最好,吴姐姐其次。申爸觉得 《林汉达》 和 《丁丁》 有一定难度,5岁以后听比较好。)
亲子阅读: 《可怕的科学》。
第三阶段(5岁半至6岁):
可选音频素材:《哈利波特》(听一遍即收)、凡尔纳科幻小说、《希利尔讲世界史、世界地理、艺术史》。
第四阶段(6岁以后):
可选音频素材:三国演义(先评书-袁阔成,后原著)、红楼梦 (姚锡娟)。如果对诗歌韵律感兴趣,就大声朗读《笠翁对韵》。卞之琳(朱生豪或者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罗念生译《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亮剑》、《藏獒 I II III》、《王树增解读三大战役》等。
备注:
1. 五岁半以后的亲子阅读期间,可穿插天书,可选天书:
《 阿西莫夫科学指南》、杨伯峻《论语译著》、《老子今注今译》(一遍即可,一年后重新读)、《雨林中的欧几里得》、《数学真好玩儿 I II》、《数:科学的语言》、《现代世界中的数学》、《改变世界的观念》、《易经》《离骚》、《九歌》、《汉乐府•国风》、李白的《蜀道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木兰辞》、贾谊的《过秦论》、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等。
读天书的时间分成两段:一段读阿西莫夫,一段读论语。也就是说,科学的主题的天书,永远占一段,剩下的,读其他主题的天书。
2. 听《三国演义》短期目的:让孩子通过在听三国演义时培养起来的兴趣,在听完三国之后,吃掉《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品三国》本身的好处毋庸多言。另外的一个更大的好处是:孩子听后就会对那种讲座的形式,十分习惯。有了这个习惯,就可以听下整个百家讲坛。百家讲坛利用大学里面现有的学术成就,在全国范围内,找到最能讲的教授,各负责自己擅长的一段,最后,连缀成了一部浩大的中国通史。所以,最终目标:中国通史。
关于《三国演义》,申爸的看法是这样的:
(1)如果爸爸妈妈自己特别喜欢三国,又想把三国给到孩子,那什么时候给孩子,随爸爸妈妈的意愿,不必理会这里的建议;
(2)对于从来没有刻意给过有声读物,也没有读过天书,现在已经上了小学的孩子,给三国演义评书。评书完了,可以给原著的朗读。这主要是考虑到,第一,孩子可能还没有聆听的习惯;第二,孩子没有很多时间来听故事了。用评书来培养聆听习惯,同时,这部小说也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亦是,这小说可以引导孩子去百家讲坛。
(3)百家讲坛在孩子8岁半以后,最好9岁再给。
(4)对于还在幼儿园的小孩子......目前跟着这份指南走的孩子,申爸不建议给《三国演义》。等到孩子8岁,直接给三国原著,然后直接去百家讲坛。或者,不给三国演义,直接去百家讲坛就可以了。《三国演义》,不管是评书还是原著朗读,在申爸看来,就是一个娱乐的资料。
3. 古希腊神话:推荐斯蒂芬尼德斯兄弟的《希腊神话》。
4. 数学和地理的音频,申爸也没找到。如果别的爸爸妈妈遇到过,请建议。儒勒·凡尔纳很多的,够听很长时间。这些都听完了,需要让孩子重复听。当然,最好有足够多的好资料,让孩子一直听新的...可惜,实在没有。这些东西,孩子得听好几遍才行。等听无可听了,就可以考虑四大名著,然后百家讲坛了.....这些东西,是听不完的。
5. 九岁可以读《中华文化基础教材》。
给孩子选聆听资料,要注意几点:
1、不要让孩子往娱乐聆听的方向滑。爸爸妈妈要是不加引导,随便孩子怎么办,在一个故事听完之后,他总要选择哈利·波特来听.....只要他听过一遍哈利·波特,他就会这样做;
2、如果已经把可听的类别都听过了,可以引导孩子在听过的内容里面,选择某一类......或者爸爸妈妈喜欢的某一类......引导孩子反复听。这些资料,构成了孩子一生知识结构进而是智力结构的基础,他需要反反复复地听,把基础夯实。听过一遍,孩子还只是吸取了一些词汇,相当于图片上一些零散的点,远远构不成一幅图片。这些点,会随着聆听次数的加多而迅速增加,慢慢地,里面的图像隐隐约约显现出来,变得越来越清晰。昨天,大申还听了海底两万里。这已经是他第n次听这部小说了。

爸爸妈妈们总结一下孩子聆听的情况吧:
特别是孩子还不怎么聆听的爸爸妈妈,你把全景总结一下,已经进入聆听状态的爸爸妈妈,才能给你一些意见和建议。
孩子在聆听过程中,有很多很神奇的表现....建议妈妈遇到了,就马上记录下来。从现在开始,一直到孩子13岁进入青春期,妈妈们如果做对了,按照完全一个人正常的发育过程,精准地给孩子合适的资料和辅导,孩子会有让人极度震撼的表现:他会随意挥洒间学会巨量的词汇,精微而准确;他会使用刚刚听到的词汇,用得不很精准,但方向正确;他会忽然之间会了很多很抽象的词汇,完全明白起内涵是什么;他会转瞬间说出很深刻的话,让你自叹弗如;他会几个月之间,学习成绩从最后,神奇地变成第一;他昨天还在十分费力地学习,转天,所学的东西就砍瓜切菜般容易......
申爸呢,当初没有意料到这些变化。当细微的变化真的到来的时候,申爸只是好奇....好奇中,事情就过去了。什么都没记录下来。
那些精微的变化,如果出现了,你没有及时抓住,在24小时之内把它写下来,那么,你就再也想不起是怎么回事了....只记得有过这么回事而已...
大家可以像BB妈妈这样,给孩子记录一些特出的表现......申爸指在智力成长方面的,不是吃喝拉撒睡......你做过几年,就会发现,一个完整的宝宝智力成长肖像就有了。
抓住事情的一个关键点:孩子入睡快。孩子快速入睡,这是聆听的必然结果。我们知道,大脑进行思考的时候,是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孩子一边干别的,一边听《昆虫记》,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在听。可实际上,因为孩子的大脑能够并行处理身体各器官接收进来的信息的缘故,孩子其实实在高效率地听。尽管这种聆听不需要意识介入,但是大脑用于聆听的脑细胞却需要处于极度兴奋状态,以高效地处理听取的信息。兴奋的脑区消耗大量的能量。能量消耗巨大,大脑需要休息。故孩子的头一沾枕头,就睡熟了。
如果开局已经非常好了,现在要做的,就是“不动”,什么都不做。让这个状态继续维持下去。过一个星期,孩子就习惯这种聆听了。
有三个方面的事情,可以考虑。有机会,踏小小一步,试一试。不行就先按下,过一段时间,找机会再试。
第一,把儿童版的“四大名著”,换成原版的四大名著。如果你换成了,对孩子将来的自主阅读之后,将会非常有帮助。另外,简写版的“四大名著”,其实对孩子将来的智力发展,带来的益处有限.....想想看,现在孩子吸收的是词汇。简写版所用的词汇和原著所用的词汇,是不一样的。从孩子是在听词汇这个事实的角度看,简写版和原著,其实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第二,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就是说,让孩子睡得更早,起得更早。如果孩子不是累得头一沾枕头就着了,你没法调整。她自己精神着呢,不到10点她不睡。现在,孩子已经躺下就着了,你就可以着手调整作息时间了。希望能够调到5:45起床。在吃早点之前,孩子已经听了一个小时的故事了。然后,早饭吃得好。到了幼儿园,也不会昏昏沉沉的,马上就能高效地投入一天的活动中去。这个习惯养成了,对上孩子小学之后,非常有好处。这件事情,做到心里有数。怡很快就会进入到“故事非听不行”的状态。到了那个时候,你只要早晨在孩子耳边儿轻声说:“起床啦,去听故事。”她马上就清醒了,爬起来。这种作息时间的调整,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比如说,每个星期提前15分钟叫孩子起床。做一个月,就可以提前一个小时了。
第三,准备好接下来要听的故事。《昆虫记》早晚会听腻的....当孩子把里面的词汇都掌握,吮吸干了的时候,就腻了.....手上已经有《夏洛的网》了。下一步,可以让孩子听这个。四大名著的原文朗读,时不时放给孩子听听,看她接不接受。如果接受,你就一步登天了:你无法靠自己读,给孩子读完四大名著。每天才那么三四十分钟,读到孩子十岁,也读不完。大人也受不了。可是,一旦孩子接受原著朗读,你就轻松了。让孩子自己去听就行了。
这三个方面,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做到,需要爸爸妈妈很有耐心,耐心寻找孩子接受的时机。一旦孩子全盘接受,接下来就更好办了。
宇翔现在已经上小学了,聆听的余地,完全不像幼儿园的孩子那样充裕了。
首先,得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其次,要保证孩子户外运动、玩的时间。最后,要保证孩子写作业的时间。
这三部分时间一去掉,剩下给孩子聆听的时间,就不多了。
一般来讲,孩子放学进了家门,定闹钟,休息二十分钟,他一边休息,吃东西,不能听故事,只能休息。开始写作业了,就得把故事停掉,保证专心写作业。写完作业之后,把故事打开。出去玩儿,是不能并行听故事的。只要孩子一进家门,就可以把故事打开。那边厢,孩子该干什么干什么,换鞋、自己读书,玩儿还是吃饭,都可以开着故事。早上起床,就打开故事,孩子可以做别的任何事情,都不影响。
对于上学的孩子,最重要的听故事的时间是周末。周末的时候,只要在家,没有学习的时候,就开着故事,让孩子一直听。这样听一天,晚上头一沾枕头,就着了。
申爸没给大申念过四大名著。
原因呢?很简单:大申都饶有兴致地听《论语译注》和《老子今译今注》,听四大名著,就更没有问题了。
因为走过的路径不同,程度不同,对大申而言,“四大名著”更像是“娱乐”的资料,而不是“愉乐”的资料。
申爸曾经给过大申袁阔成版的评书《三国演义》,听了七八十集,听得如醉如痴。申爸把它给停了。改成《三国演义》原文朗读。听了二十来回,开始上瘾,申爸也停了。
后来,又听《西游记》的原文朗读。喜欢得不得了。可申爸控制着,高兴了,周末,才给一两集。平时不给。
这些,申爸都作为娱乐的资料,偶尔给。
这样,主要原因是大申上学,没有时间。所剩无几的时间,都用来听英语,Magic Tree House了。
大申现在正在看《鼻子知道什么:日常生活中的气味科学》。这是愉乐的书。
目前大申对四大名著,听都没问题。不管是听原著朗读还是听评书,都没问题。问题在于:大申不肯读这四本小说。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不肯自己读。申爸憋着大申:必须读原著,否则,别的形式,不给。
我们确实看不到孩子头脑中的变化。更糟的是,因为孩子语言能力的约束,孩子也无法用语言给我们回馈,自己听进了多少。目前,能够让我们判定孩子确实听了、判定孩子在头脑中确实在快速地建构自己的智力基础的唯一现象,就是孩子确实快速入睡了。在5-7.5岁这个年龄段,如果孩子晚上越来越精神,折腾,久久不入睡,那就说明孩子最宝贵的天赋被浪费掉了。他没动用自己的天赋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儿,当然不累,就不睡。这很可惜。
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做两种事情:一种是亲子阅读;另一种是聆听。
从妈妈们的回馈中,申爸发现:好像好多人,把亲子阅读和申爸说的聆听搞混了。
亲子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这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申爸可不是说要用MP3的故事来取代亲子阅读。亲子阅读当然越多越好。
亲子阅读好。可是啊,按咱们自己的实际情况的统计,平均而言,父母每天对孩子的高水平陪伴,只有1.6个小时。真实的情况是,平均每天坚持40分钟的亲子阅读,从不间断的家庭,就非常少了。
妈妈们确实爱孩子,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孩子,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孩子.....可是啊,理想是美好的,事实就是事实。事实是,每个上班的母亲,每天能陪孩子读40分钟,就已经很优秀了。
孩子剩下的时间干什么?不管?剩下的时间,爸爸妈妈陪不了的时间,让孩子聆听。
聆听和亲子阅读是不相干的两件是事情啊,千万别弄混到一起去,当成一件事儿。
有两件事情是最娱乐孩子的:一个是看电视,另一个是打游戏。
如果想让孩子聆听,就必须把这两件事情从孩子的生活中暂时驱逐出去。否则无解。
为什么说“暂时”呢?
孩子听上瘾了之后,你就可以把游戏放开。但是说好,一次玩30分钟,到了时间,就停止。停止了之后,可以继续听故事。孩子因为有了别的也喜欢的事情干,就很容易到了点儿就离开游戏了。时间长了,就养成了可以控制玩游戏的习惯。
适当地给孩子玩玩电子游戏,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如果孩子一沾电脑,就玩上游戏不撒手,可以考虑买一个便携式的MP3播放机,给孩子播故事。大申听坏好几个了。

申爸欢迎两件事情:
第一件,真实地困扰你的问题。不管问题有多大,只要是“真实的”问题,就欢迎。
第二件,做。在做的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还有,在做的过程中的回馈。回馈回馈,越多越好,越详尽越好。多多益善。
申爸重点盯着这两种事情呢。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5 09:34

To所有小孩子的爸爸妈妈:
不要着急!
这里说的“小孩子”,是指没上小学的孩子。
不管你的孩子是六岁、五岁还是四岁,只要爸爸妈妈认同申爸说的(听进去了就行,连“认同”都不一定),听故事对孩子的智力建构有莫大的好处,同时,是利用孩子在家里,你无法高效陪伴的时间,并行听故事,并且,你也开始给孩子听故事了,那么,你就放心好了。申爸敢断定,到了7.5岁,孩子走出“黑障”静默期,你的孩子,任何人都能一眼看出:这孩子很聪明,与众不同。
因为孩子的智力确实建构得很好。可惜,只有到那个时候,才能看出来。在此之前,孩子看不出有什么不同,甚至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其实呢,事情很简单。来个类比。
茗峰妈妈给了我们一个案例,在这个案例里面,那些孩子长到八九岁了,还不肯听《三国演义》评书。什么愿意造成的?那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一两岁的时候......那些孩子的爸爸妈妈没有给孩子亲子阅读。
就这么个原因。
那些孩子没有做亲子阅读,这的影响,要到七八年之后才看得出来。
回想我们自己最初给孩子做亲子阅读的时候。孩子有变化吗?除了偶尔蹦出一两个阅读材料中的词汇,孩子很喜欢听之外,什么变化也没有。
当初的亲子阅读,和今天的听故事,孩子那里的表现都一样:做的时候,什么变化都没有。
变化,大变化,在将来。
所以呢,恭喜你,开始给孩子听故事,复用孩子大量的零碎时间,听故事。
当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能够解决的。申爸苦于看不到孩子们听故事的情形....要是申爸能够身临其境,一眼就能看出来问题在那里,并且给出解决的建议。可惜,申爸不在,想象不出你的宝宝到底是怎么回事。申爸很重视实践:就是做。想一千万遍,什么也不做,什么也得不到。所以,申爸喜欢“琐碎的”做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如果你的宝宝出现了什么问题,你尽量把当时的情景,描述的细致,写出来,申爸帮你找原因。
在这个年龄,孩子就要吸收词汇。这是一种内在的强烈的不可遏制的动机,你挡都挡不住。不用担心孩子“不听”。当然,这需要一个“引导期”,在引导期,爸爸妈妈们莫着急,慢慢来。
把详细的情况写出来,给申爸看。问题就能解决。
越详细越好。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5 09:35

2.9        各年龄段聆听资料引入方案
方案(一)
引入资料的原则
向上原则:能听长的,就不听短的;能听层级高的,就不听层级低的。
适龄原则:按照“申爸的孩子”要求,分年龄段给合适的资料。伴随聆听的敏感期是5.5-7.5岁。
经典原则:聆听的资料很多申爸和其他妈妈们也没有试听过,如何保证正向的判断呢,就是给经典,经典都是经过时间沉淀和前人实践的东西,比较靠谱。
引入资料顺序
从低到高:小故事(比如维尼)——长点的故事(比如狐狸爸爸)——长篇故事类(比如吹号天鹅、夏洛的网、神奇校车、昆虫记等)——长篇小说(凡尔纳、四大名著)、历史人文类(五千年、希利尔等)——哈利,百家讲坛等。
四大名著的故事版、评书版,可当作是今后聆听四大名著的一个伏笔。
哈利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只能听一遍,是今后培养长篇小说阅读能力的伏笔。
引入资料大致分类
5.5岁前:
让孩子听自然环境中的自然语言,孩子最要紧的,是掌握日常口语,解决一辈子的生活问题。伴随聆听可以每天听个小故事,十几分钟,不超过半小时,作为今后引入伴听的铺垫。
5.5-7.5岁:
1、科技以及自然知识类:比如儒勒·凡尔纳、森林报、有声版百科全书、法布尔。
2、历史类: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简明世界史、林汉达历史故事。
3、文学类:比如散文、三国演义、各种小说。
九岁以后,加两类:
4、哲学类:比如苏菲的故事。
5、人文类:比如战争的果实。
十岁以后,加第六类:
6、古文类:比如初中古文示范朗读,高中古文示范朗读。
总的来说,孩子把这些种类听完了,数理化文史哲就齐了。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有了。
给孩子选聆听资料,要注意几点
1、低阶的童话故事不建议大量聆听。在适当的时候(如5.5岁—6岁期间)需要升级到高阶资料,就是凡尔纳、五千年、希利尔、4大名著等,等到了高阶材料,就可以让孩子反复听。
2、如果已经把可听的类别都听过了,可以引导孩子在听过的内容里面,选择某一类或者爸爸妈妈喜欢的某一类高阶资料反复听。这些资料,构成了孩子一生知识结构进而是智力结构的基础,需要反反复复地听,把基础夯实。听过一遍,孩子还只是吸取了一些词汇,相当于图片上一些零散的点,远远构不成一幅图片。这些点,会随着聆听次数的迅速增加,慢慢地,里面的图像隐隐约约显现出来,变得越来越清晰。
3、不要让孩子往娱乐聆听的方向滑。爸爸妈妈要是不加引导,随便孩子怎么办,在一个故事听完之后,他总要选择哈利·波特来听……只要他听过一遍哈利·波特,他就会这样做。
4、学前的孩子不建议给四大名著。没上小学的孩子,有充足的时间筹划更大的图景,可以建构起更完善的智力基础,培养聆听复杂有声读物的能力。
5、伴听分界线7.5岁之后还可以听。7.5岁只是一个模糊的分界线,各个孩子情况不同,一心二用能力结束的时间点也不同。哪怕是不再能一心二用了,还是可以继续听的。若是孩子开始伴听的时候已经上了小学,建议直接从4大名著开始,不接受的话用评书、故事作为铺垫,个人认为西游记的故事会比较吸引孩子,引入应相对容易。主要是孩子上学后时间有限,伴听时间不多,那些美好的童话故事,错过也就错过了,再说只是错过了聆听,故事本身并不会错过,孩子能自主阅读时,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提供给孩子。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5 09:37

方案(二)
接着上面的话题,给一个更加清晰的路线图。有需要的妈妈们快来吧,伴随聆听的大门开启了,会是芝麻开门吗?期待中----
推荐云盘中现有汉语音频资料,很多是义工妈妈们自己录的呐,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助人者人恒助之,自助者天助之!
5.5岁前的小故事
昆虫记、三毛流浪记 、孩子的宇宙、汉字的故事、兔妈妈读海底两万里、伊索寓言、窗边的小豆豆、5.5岁后的资料
主要的音频有
一、哈利波特(让孩子形成伴随聆听能力用的,5.5岁后听一遍即可。)
二、历史类(材料基本从易到难,上下五千年是最高阶的资料,应该反复听。)
4、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
6、中国历史故事39集
7、林汉达历史故事集92集(小雅妈妈录,还没录完)
9、希利尔讲世界史
10、希利尔讲艺术史
11、特洛伊战争
12、中华上下五千年和世界上下五千年
三、地理类
1、凡尔纳9部科幻小说
2、房龙地理故事
四、古文类
四大名著 ,包括评书、广播剧、原文朗读等音频形式。
2、古代经典,包括四书五经、傅佩荣问道、古训选篇、易中天我读经典、育灵童儿童套装、诸子百家。
3、 古代诗歌,包括必背古诗、历代美文&诗歌、声律启蒙吟诵、宋词、唐诗、唐之韵、中国文学标准朗读.古诗词篇、笠翁对韵。
4、古代文学,包括《古文观止》、《东周列国志》、《史记》等中国文学标准朗读古文篇。贾谊的《过秦论》,《九歌-国殇》、《九歌-山鬼》,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诸葛亮的《出师表》、《后出师表》。
5、王财贵读经合集
6、叶嘉莹之特美音频
五、科普类
1、科普类故事有昆虫记、神奇校车、儿童百科全书 、小小牛顿、森林报。
2、少年科学画报25本 。
3、伊林的书:几点钟音频,十万个为什么、黑白、不夜天、自动工厂、原子世界旅行记、人怎样变成巨人一二三、在你周围的事物共8本。
4、阿西莫夫天书。
六、语文教材类
小学语文教材包括S版、北师大版、沪教版、人教版1-6年级语文课文朗读等。
另外还有艺术类音频,此处不一一赘述。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5 09:38

2.11        申爸的伴听阅读计划
大申一天天长大了。大申的发展,已经过了一个阈值:这让申爸一下子看清楚了一件事情,这是件久已困扰申爸的事情:上帝到底是怎么想的,他到底依据一个什么原则,让每个孩子一天天地成长起来呢?
以前呢,只是推测,到了现在,大申的发展,已经清晰地告诉申爸:就是这样的!其他的推测选项,都应该不成立。那么,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跃进。紧接着,就有几个方面的事情要做:一个呢,是按照这个终定路线的版本,调整大申的教育。这是全面的调整,不是小打小闹。这个很花时间。一个呢,申爸也说过了,爸爸妈妈,老师师长,其实说穿了,没什么可“教育”孩子的。本质上,大人无非是给孩子提供环境,让孩子在优越的环境里,自己吸收,让内因起作用,自己成长。要重新组织,聚集给孩子的资料。于大申而言,目前,就是书,聆听对于大申已经效率太低了。
一本书,要是听的话,得听好几天;你把书给他,让他自己读,他两个小时,就读完了。所以呢,申爸自己现实的要求,必须尽快聚集起基本资料集。另外,也有更重要的需要,申爸以前给大申听的,给大申看的东西,只能以当时的推测为依据。申爸刚才说了,有很多推测。这些推测,在当时,不可能断定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在大申的成长,还没有给出事实答案之前,只能认为可能都是真的。这样,目前形成的聆听/阅读资料集,就不是很有针对性。
现在呢,事情清楚了。申爸要给5.5岁到7.5岁的孩子,一个更新版的资料集。完了呢,该听的听,该读的读。先不管为什么,先做起来。这个年龄段,于一生很重要,每一天都很珍贵,先做,慢慢再解释为什么。这就涉及到最后一个:申爸需要把上帝的想法,跟妈妈们解释清楚,这很难。倒退两年之前,大申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申爸可以看出5.5-7.5这个年龄段了。两年前,要把这个年龄段里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发生,前因后果说清楚,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呢。那个高楼,从去年的7月3号奠基,一直到今年,才算讲得七七八八。
现在面临的事情呢?更加的复杂,复杂到:基本上一个人,一生中所有的重要问题,都涵盖了。人格、性格、个性、责任、毅力、思维的有效性、智商、非智力因素、宏观图景、世界观这些都是怎么发生的?什么时候发生的?所有这些重要问题,都包含在上帝的思考当中。说起来,极度地繁难。
今年呢,申爸不打算涉及这些话题了。再有40天,2014年就过去了。这40天的时间,申爸打算专门用来形成行动方案。然后呢,大申这里,要调整,尽快地动,按照正确的方向和策略来动。其他的小孩子们呢?10岁孩子的东西,不是10岁再考虑。很多事情,10岁再考虑,那来不及了,其实,不少是根本考虑不了了。十岁的事情,要在5.5岁就开始打基础,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建构。这样,正确的方向加上正确的事情,感到孩子长到10岁,一切就显得水到渠成。具体说,申爸要调整伴听孩子的聆听资料的内容。可是呢,我们的手段有限。你不能想听什么,就有什么资料的朗读。录音妈妈们已经在开足马力录音了。可那需要时间,这样呢,最有效、最灵活的手段,就是“天书”。
这个天书呢,自打申爸提出来,对于天书给什么,就没有很明确的指示。现在,是利用天书这个手段的时候了。可是呢,这个事情,也很麻烦。最合适用来读的书,孔夫子上很少。不足以让每个孩子都来上一本。那就先把最关键的资源,集中到最需要的孩子那里去。先看着“每天记录”的妈妈。原因呢,很简单:合适的资料到了这些妈妈手里,才有可能发挥它们最大的作用。然后呢,给所有在伴听楼里做过记录的孩子。
这个关键资料集,申爸还在整理中。估计得到下周某个时候,才整理好。这个比较麻烦。教育孩子,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的。想记手记还没开始的妈妈,去记就好了。
现在呢,申爸主要是在规划,具体怎么做。一个是大申这里,一个是适龄的孩子那里。另外呢,就是琢磨怎么把上帝的想法,写出来。你这个事情也很困难:你自己明白是一回事,说出来给别人明白,那是另一回事。好在,说这个事情,放到明年去,现在压力倒不大。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5 09:39

3.        申爸答疑
宇昂妈:申爸,宇昂最近开始自主阅读了,这之前一直是丁丁再丁丁。他现在就是抱着《可怕的科学》不撒手,其他您推荐的书都不知道怎样给他看,象阿丽思什么看一眼就丢了。
大申爸:先用电影引导孩子,看看接不接受哈利。反正,拼命地读《可怕的科学》,就已经一点儿不吃亏了。靠智力建构水平提升考试成绩是小学四五年级的事情。再小,主要任务还是建构智力。小孩子,朗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1-3年级考试成绩的问题。
荣妈:申爸,记得你说过古文是非常重要的。是不是天书要有古文和科学两个主题。
大申爸:对。古文很重要,不过,资料还不齐。小孩儿能听天书了,就可以给阿西莫夫,当天书听。妈妈们要知道:一年有365天呢,孩子听天书,要持续好多年。在这个阶段,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读好多好多本书。当天书的书。这好多好多本书,可以有阿西莫夫,也可以有古文。
彬妈:我们二年级,一两年前开始自主阅读,之前一直很喜欢李毓佩,《可怕的科学》一年前买了初级一直不太会去翻,看了几本说害怕,DK偶尔翻翻,科学画报也是翻翻,请教申爸如何引导才能让孩子喜欢上《可怕的科学》,谢申爸。
大申爸:那就当天书读一段《可怕的科学》。
欢喜妈:喜期中考语文81,原因很多字不认识。
大申爸:欢喜妈,欢喜朗读怎么样?
BB妈:欢喜天天都在花果山孩子群读得欢呐。
欢喜妈:欢没问题,每晚读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语也很好,
大申爸:那欢喜怎么会有好多字不认识呢?考卷上那些字,孩子都应该已经读过了呀?
欢喜妈:欢没问题,幼儿园时期就开始自主阅读。
大申爸:孩子认识,不会写,写错,倒正常。
欢喜妈:我感觉喜朗读都是背的。
大申爸:要是朗读的习惯已经养成了,就给他们姐弟两个换比较生的资料读,高年级的语文课本。这样,就背不成了。
欢喜妈:老师要求每晚背日有所诵,都不知目的是什么,有没有必要背啊。
大申爸:老师要求的,按老师要求的办。       
欢喜妈:欢一年级上册全本已读完,很熟悉了,现在让他读下册的,还是给《三字经》或《论语》?
大申爸:朗读的资料,最好给高年级的语文课本,除非有特殊考虑,不要引入课外的资料。
BB妈:题目刚开始的时候是有很多都不认识的。
大申爸:把考卷上的题目说明,当朗读的资料,拿来读啊!读了,就认识了。朗读是一种手段,读习惯了之后,妈妈就拿它来解决问题么。
一妈:申爸,孩子朗读,很多时候看拼音。所以导致字不认识。
大申爸:啊?妈妈给孩子朗读带注音的东西啊?不要读带拼音的。除了语文课本,那个没办法了。其余的,都不要带拼音。这个拼音吧,真的坑人。
豪妈:还请教申爸一个问题:之前我看您说的是一般都早上起来读,我觉得现在冬天冷,想改成晚上读,您看可行不?
大申爸:周六日早晨读。其他时候,都是晚上读。
依璇妈:依璇学校有很多课外阅读书,目前都是带拼音的,会分给孩子看,老师经常会要求每天回来读一个故事。
大申爸:老师要求的,就按老师的要求办。家长掌控的部分,都不要拼音。
尧妈:花果山举行一个“读下学期语文课本比赛”。
大申爸:这个要赞!
瑞瑞爸:不读拼音读不通怎么办。
大申爸:刚开始,孩子确实读不通。这要慢慢读。耐心。一旦孩子找到感觉,自己能读通了,也就成了。
荣妈:申爸,我有伴听的问题,在哪问你合适?
大申爸:咱们从李网赶出来,新家应该已经好了。明儿开个伴听的贴。伴听的问题,集中在伴听贴提问吧。
恒妈:最近她不愿意读重复的,意思是可以换别的书来读吗?旧一新三的课文不想读了,老逼着读……
大申爸:现在,最先的每天朗读的孩子,已经初步形成朗读习惯了。如果孩子把当前的课文,读到背下来,就引入高年级的语文课本,给孩子读吧。先自己往前读,把这学期的语文课本,读完。
豪妈:读到老师教的地方后就不愿再读新的了。
大申爸:那就读下学期的课本。
豪妈:是不是《大学》,《论语》这些都不要给他读,只能晚上当天书读给孩子听呢?我早上给他放《论语》他也听着,有时还跟着读,这样有无问题?
大申爸:这样没问题,随孩子。《论语》、《道德经》最好当天书,不用让孩子读。
豪妈:小孩考79分,被叫家长,老师说我小孩学习太差,然后叫我们上补习班,我没有去,老师不高兴。
大申爸:不高兴就不高兴吧,没关系。刚才,考100分的妈妈在发言,给冲走了。小孩子已经考了100分,就考了吧。但是,一定要抓伴随聆听。妈妈们,申爸感觉,大家的资料,准备得有些问题:到淘宝上,把孩子学的整个小学的语文课本,全都买来。备用。要随用随手就有。那个语文课本,一本就几块钱,全买来。
亮妈:我刚从孩子的数学老师那了解到,说亮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让我多给孩子做些练习,多读,上课时只有很有把握的才会举手,申爸:我们现在是没有给孩子多做练习,只做老师布置的作业。
大申爸:数学的问题,都去做游戏。哎呀,加入数学游戏群,做游戏呀!数学,小学一到三年级半的孩子,不要增加练习,要去做数学游戏。
禾妈:加入群以后,这个学期才开始大量的听故事,但是儿子一直很投入,比如听小鲁,走路也拿着一个MP3,在家其他事情也不愿意做了。他爸爸已经好几次禁止他听故事了。申爸怎办?这孩子做一件事情就很投入。
大申爸:带听不听的。把小鲁淡化出去,听新的、难的故事,就好了。黏小鲁的,很好办,妈妈把卡上的小鲁,删掉大部分,只剩下几集。孩子听完了,就说还需要下载。先听格兰特,等妈妈下载好了,再听小鲁。这个法子,可以把孩子从一个死听的故事拖走。
大申爸:妈妈们,孩子考试成绩遇到问题的:数学去薄荷的数学游戏群,做游戏;英语去跟婷妈她们学;语文朗读。考试成绩倍儿好的孩子,要抓伴随聆听。语文朗读,去加入“花果山”哈,像欢喜那样,去互动!
同同妈:申爸,能不能再讲讲考100的问题?我家孩子一开学几次单元考都在90分以上,没到100,我也没要求他要看100,但奶奶会建议他下次再认真些,争取考100,后来几次孩子都考了100,这咋办啊。我家小朋友马上过7.5岁了,伴随聆听的关键期也要过了。
大申爸:还是引导孩子多听。伴听关键期过了,孩子也喜欢听啊!
同同妈:关于伴听,因为开始的晚,还没成功进入《三国演义》。
大申爸:考100不用嘀咕,只要听得多,就是好事。同同妈,伴听,要慢慢来。
轩妈:申爸好!我家的这两天刚给听,原本的《三国演义》,也喜欢。要继续听下去吗?
大申爸:轩轩要继续听。
轩妈:不管听不听得懂?他是直接从小鲁转过去的,申爸。
大申爸:对。
一妈:我家也是开始97、98,后来就考100,我们也没讲什么,故事是从小就听的,听的时候容易听进去,手上做的事就特慢。
大申爸:引导孩子听更难的故事。
航妈:申爸,孩子过一段时间想回味一下格兰特类的故事,你看给回味不?
大申爸:格兰特可以回味。小鲁慢慢地转去上下五千年,或者别的。
恒妈:是指英语不用朗读?我家的读了英语就不想读语文,读了语文不想读英语。老逼她读,从开学就开始读了。
大申爸:那恒妈就英语语文,交替进行。
乐妈:申爸,那专注听的内容和伴随听得资料各一半可以吗?
大申爸:孩子如果伴听了,就都伴听。伴听伴听,伴听最重要。妈妈们不要嘀咕孩子的考试分数,多了几分,少了几分,一点儿用都没有。
尧妈:申爸,买来的语文课本怎么读这个问题,您还没回答哦。
大申爸:尧妈,尧现在怎么读?
尧妈:读的快,基本都能背出来。每天都在花果山读。
大申爸:花果山是在号召读下学期的课本吧?尧妈去和爸爸妈妈们一起探索,找到引导孩子往下读的法子。这个,得在孩子那里试验。
尧妈:没有,我刚刚这么想。
亮妈:申爸上次不是说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本,只要在这学期结束后,放假时给孩子听吗?
大申爸:那是针对现在还没有养成朗读习惯的孩子。现在,已经习惯了的,就自己往前走。或者到花果山那里,抱团儿往前走。
亮妈:我家的已养成朗读习惯了,现在是每天读旧课文和几首诗,申爸,这样是不是要改呀。
大申爸:新三旧一,孩子接受,暂时就不改。申爸今天说的,是针对那些不肯新三旧一的孩子说的。而听呢,可以引导孩子提到到很高的层次。
BB妈:我们一年级我也觉得时间不多,下定决心能听高级的就给高级的,普通故事类型的等以后自己阅读好了。
大申爸:BB妈的思路对头:孩子自主阅读之后,高层次的书,是不读的。所以呢,聆听和阅读,要通盘考虑,才能取得最优。妈妈不用担心孩子没听童话,等到自主阅读了,孩子会很高兴地去阅读那些童话故事的。现在能听高层次的东西,就让孩子听。大申呢,中文的动画片,除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就没给别的。等着看英文的,顺便,把英语也学了。中文的视频,也基本没给,直接去看英文的好了。
萧妈:奥数啥时候学比较好?同事是过来人,她建议我家玩开始报班啦,说早学后面会轻松,我好纠结。她建议我家二年级的女儿可以开始啦。
大申爸:奥数小学三年级开始。这已经是最早的了。再早,适得其反!奥数一般要报班。小学三年级,可以报班了。但是,一周两个小时,就行。不考核,不要成绩,跟着就行。四年级,要成绩了。考核,要成绩,时间早了,反而坏事:孩子会极度反感奥数。但是,你就给孩子报个班,一周两个小时,“就是去听听”。孩子不会反对。奥数留的作业,乐意做就做,孩子不乐意,就看看,想想,就行了。三年级这一年,奥数上,不要逼孩子。你一逼,孩子就反感了。你不逼,就是“泡着”,一年的时间,很多孩子会喜欢上奥数的。交钱上的妈妈明确告诉老师:我们今年不要求成绩,就是引导孩子的兴趣。做不做作业,老师就不管了。
萧妈:老师要求做呢?是好像会留作业的。
大申爸:奥数都是社会班,以家长高兴为准。这个作业,和学校老师留的作业,不是一个作业。但是,四年级了,必须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奥数作业。在此之前,孩子在二年级,三年级,可以去薄荷的群里,找数学游戏和孩子玩儿。
田妈:首选金苹果阅读吗-高质量的阅读理解题。
大申爸:是的,金苹果。
宝妈:申爸,我家孩子想参加画画玩泥巴的班,还有跳舞班,打网球的班,我给她只留一个班,留哪个?
大申爸:妈妈自己决定。你不能让这么小的孩子,把时间都用在课外班里和去课外班的路上。妈妈们要明白:才艺重要。可是,等过了几年,你回过头来看,很多才艺根本不重要。二年级,小孩子,你要把时间留出来,给孩子自己玩儿,伴随聆听。妈妈们必须砍课外班!如果你做不到,你就把最重要的事情给搞丢了。
帆妈:申爸,孩子看书的时候,是不是听故事没用啊。
大申爸:有用啊。孩子可以一心二用。不用管孩子听不听。你放着,他就在听!
帆妈:我感觉他自主阅读后,就不爱听故事了。
大申爸:帆妈要学会伴随聆听的基本技术动作:就像背景音乐一下,放着。还有第三点,很关键。三年级下学期,要刻意培养孩子制定计划、执行计划的能力。先从每天的计划开始。买一套那个日课本,每天一页,定时把当天或者明天要做的事情,一项一项写下来。然后,口头说说,都做到了没有。养成习惯,每天写计划。
帆妈:现在每天的安排,他是按照老师布置的作业一项项去完成的,然后家里的,每天固定哪些,他心里都记得,这算不算计划?
大申爸:不算。写下来的才算计划。刚开始,孩子要是不乐意写,没关系。妈妈来写。不过,要一项一项和孩子说清楚,等习惯了每天写计划,再转给孩子自己去写。
萧妈:这个不提早进行吧?二年级不要吧?
大申爸:三年级下学期。不要早,早了没用。
喜宝妈:申爸,听天书可以从几岁持续到几岁?
大申爸:到今天还是一样,只要申爸读,大申还是当天书听。
帅帅妈:申爸尽会馋我们,《我们怎么发现了》一本都买不到了。
大申爸:不止是现在没了,前两年就没几本。不过,没关系,我们想办法去众筹。
大申爸:眉豆妈说得对,不要引导孩子去看科幻小说。科幻小说,孩子到了时候,自然就喜欢看。你就观察,等孩子喜欢看了,把最好的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交给孩子,他自己就娱乐性地读了。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引导孩子读《可怕的科学》、《少年科学画报》、阿西莫夫的科普书上来。
亮妈-福建:现在就是听为主,书以后来准备也是可以的,是吧?
大申爸:对,没错儿!等孩子自主阅读,还有好多年呢。到那个时候之前,有书就行。现在当天书读的,可以打印。申爸当年给大申读的,就是打印版。
楠楠妈:要想让孩子伴随听阿西莫夫,前一步的聆听资料是什么呢?凡尔纳?
大申爸:可以。
翔妈闽:是先读自然基础科学还是发现系列?
大申爸:先读哪个,都无所谓。反正,哪个对孩子来讲,都是天书;另外,到十岁,还有四年多的时间呢,慢慢读,哪个都会读到的。
楠楠妈:申爸,我看你给大申看过特级教师辅导。楠楠可以看吗?他已经自己看围棋光盘学围棋了。
大申爸:特级教师辅导,楠楠可以看。就当伴听那样看就好了。
大申爸:那什么,申爸还是关心孩子们朗读的事情。有多少孩子已经养成朗读的习惯啦?有多少孩子喜欢上朗读啦?迅雷爸的朗读群,都组织了什么活动?现在,进行的怎么样啦?迅雷爸过来说说吧。
楠楠妈:楠楠还是没喜欢上,为得礼物而读。昨天听说已经得了礼物,就不想读了。
一妈:朗读每天都进行,不过还不是孩子主动读,现在读正在学的和还没教的。
大申爸:这和申爸的估计差不多。喜欢上朗读,不是那样容易的事情。有孩子在喊诗吗?就像呼兰河传里面说的那样?有早已带孩子读诗,甚至开始喊诗的妈妈,能说说当前状态吗?
一妈:申爸,因为每天听课文音频,孩子朗读课文容易多了,多听了基本都很熟,只是孩子不看字读了。
大申爸:请教一下老师,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孩子都背下来了。还有,曾也遇到孩子不肯看字读,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妈妈,能说说是怎么做的吗?小孩子,尤其是思维群里,没有上学的小孩子,还有成功进入伴听状态的小孩子,试试喊诗,这个,很重要。可以先喊《笠翁对韵》,合辙上口,非常适合用来喊。
一妈:看来可以读新的,不过我们识字不多,靠拼音很累。
大申爸:读新的内容,最好高年级语文课本,先让孩子伴听。把那个听几遍,听熟了,再让孩子读。这样,他自己在读的过程中,自己就把生字都认识了。
牧歌妈:我家很喜欢朗读,天天朗读课文,从头到尾,因为朗读好,在学校公开课上表现优秀,被老师奖励,更喜欢,睡前看会书。
琪妈:我们每天作业完成了后朗读半个小时,这是妈妈的要求,全班她读的最好,这个她自己知道,可能也成了她的内驱力。
大申爸:外部动机是这个年龄孩子朗读的唯一来源。妈妈的要求、妈妈高兴、课堂上读得好,老师表扬、公开课朗读、在班级带读……
语晨妈:没进朗读群前就一直用最快的语速读完的。后来让她在朗读群读,立马就带感情的读了。
大申爸:语晨妈说得好,进朗读群,应该是解决孩子背读的一个很好的方案。这个方案是咱们自己搭建的平台,妈妈们自己去维持、维护,主要的工作,是妈妈们有空儿了,就上一下朗读群,给别的孩子的朗读以评价,妈妈引导得到评价的孩子,自己读别的阿姨给的评价。这个要维护。要不,朗读群上面就只有孩子的朗读录音,没有评价,没有互动,很快,孩子就对朗读群失去兴趣,朗读群就起不到作用了。
欢喜妈:欢有时越读越有劲,一课又一课,让他停下来给喜读,他讨价还价再读一课吧!
大申爸:更好的是引导两个孩子比赛着读,朗读群上的孩子如果再多,就也变成一个平台了。在这个平台上,妈妈们会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小圈子”内的妈妈,相互给对方的孩子评价,以维持微生态系统。朗读群的关键是妈妈们给别的孩子的评价!朗读群需要妈妈们花更多一些的时间在上面,维护整个群生态的正常运转,或者维持自己的小生态圈的正常运转。
说几句和书有关的话吧!乐儿妈评价说:肯定有重复的主题,但阐述的角度不同,一共科学的主题就那么多,不可能不重复。乐儿妈是在说买书的事情,书呢,会不会有重复的主题的问题?这个呢,对于书,是不能这么来看的。
我们说,什么是好书?好书是有作者自己的思维体系那种书。书不是信息的简单罗列。简单罗列信息的书,才涉及到重不重复的问题。一本好书,他所用到的素材,和别的书完全一样,但它也是一本不同的书,这个道理很简单。你比如说,建筑材料,我们身边的所有建筑,都是用水泥、钢筋、砖块、玻璃……构成的,没有例外。这些是每个建筑的素材,可是,用同样的素材,造出来的房子,却千差万别,一点儿也不同。好的书,就是用同样的素材造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房子。他们用的素材相同,但是是不同的房子。
璐妈提到了《最新科学指南》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章节差不多一样,本来这就是阿西莫夫同一本书的先后两版,“大致一样”就对了。这个书呢,目前你有一本给孩子讲,就足够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也好,《最新科学指南》也好,随便哪一本,都行。这两版的差异,对于孩子将来非常重要。
首先的差异来自孩子14岁的时候。当孩子自己体验到了“整个体系”的时候,他就开始琢磨建构自己的“体系”了。品味另一个非常相近,却又不同的体系样例,对于孩子建立自己的体系,是极其珍贵难得的学习材料。《最新科学指南》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随便哪一个现在用来当天书读都行。事实上,那个《最新科学指南》,英文一共出过四版。前两版没有中文译本。将来,我们是一定要把这四本书众筹了的。尤其是第一版,对于孩子建构自己的“体系”,示范作用非常的大。
其次呢,差异来源于孩子自主阅读以后。孩子先是听天书。当孩子能够自主阅读了,到了九岁半十岁,就引导孩子自己把当年的天书再读一遍。孩子的阅读,很奇怪,他极喜欢反复读,也反对反复读。
汐妈:我家2岁半的小汐喊诗有一段时间了。会背很简单的几首古诗,每次背诗都是带跳带唱,手舞足蹈,特高兴。因为小,没怎么让她输出,但是可以感觉到她说节奏感和配合的手势动作特和谐。
大申爸:哈哈,这里有小小孩儿小汐的回馈。建议小汐妈妈哈:有一套书,叫做“经典少年游”。

这套书的配套光盘里面,有叶嘉莹教授的经典式诵读示范,按照那个音调,引导小汐喊诗!从一开始,就把事情做对。
想起来一件事:申爸推荐过很多书,很多故事的朗诵,哪位妈妈能够把散落在各处的申爸推荐过的这些资料,在咱们新家里整理一个单独的帖子,聚集在一块儿?就是一个资料,再有问资料的妈妈,就直接去这个帖子查目录。
钢管妈:尤其是第一版,对于孩子建构自己的“体系”,示范作用非常的大,现在就可以重筹吧?
大申爸:钢管妈,现在众筹还不行,咱们人太少。小孩子的妈妈,不用着急,那个少年游,不止是给孩子听的,是给孩子去喊的。
浩浩妈: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都说浩浩说话不大声,四句话是:一、坐好;二、举手;三、眼睛看老师;四、大声说话。这是浩浩每天日积月累最后说出来最简洁的回复了。从一开始疑惑,为什么每天重复说,到现在的习惯每天必做的事情,偶尔我忘记问了,他都会提醒一下我。虽然最近没有问老师情况,但浩浩自己很自豪地跟我说,以前说话,只有附近的几位同学听到,现在全班都听得到了。我半开玩笑地说,什么时候你能大声说话,让全校的同学们都听到呢。另外大声说话,还有表现在每周举办的图书会上的进步,一开始他是不肯参与进来的,有时候还躲在房间里,图书会除了第一次在广场举办外,后来都是在我家举办的,来的人数多的时候,也有十来位小朋友,最近在玩课堂角色扮演的游戏,浩浩当起小老师来,一点也不怯场,也会大声说话,希望更多的孩子们参与来当一回小老师吧。
大申爸:孩子呢,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大。妈妈想教会孩子什么,都可以教会,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要按照孩子的自然韵律来,孩子的自然的韵律,特点是什么?——“慢”。他的小脑袋,要建构。对于最重要的事项,比如重要习惯的养成,妈妈们要坚持微刺激,每天就提那么一下下,慢慢地提着,这四个月过去了,浩浩的变化明摆着的。
教育孩子呢,最忌讳的是狂风暴雨,想起来了,叮里咣啷一大通。叮里咣啷完了,问孩子:“知道了吗?”孩子说:“知道啦。”问孩子:“记住了吗?”孩子说:“记住啦!”完了就完了,以为解决了。其实呢,孩子什么都知不道,什么都没记住,这一大顿,也就相当于一次轻微的提醒所起的作用。妈妈那么叮里咣啷一大通,也不是没有丝毫价值的手段,等孩子九岁十岁了,具备自省能力了,那个时候,妈妈偶尔就着一件事情,狠狠地来那么一通儿,效果奇好。
洋妈:请问小学生工具书,字典类的有推荐吗?商务馆的好不好?
大申爸:小学生要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注意要买最新版的,这个不能孔网上淘哈,新华字典要买小开本的。
皮皮妈:大申爸,有没有财务教育方面的指导呢?
韵爸:《少儿财商》陆安春,台海,2002-10,第一版第一印;《相伴一生的金钱课:每个孩子必须知道的经济知识》,朴元培,文化艺术,2005-11,第一版第一印。
立河妈:立河从小接受新东西就很慢。现在天书引入还没有大困难。不过聆听完少儿三国再给什么伴听,就好不容易。他明确表示不听新故事了。
大申爸:找三四块烧饼,翻翻看。立河喜欢哪个,就听哪个。立河还小,伴听的时间有的是。
浩妈:寒假就要来临了,我已经准备了下学期的教材,打算让他读起来。另外还有《新语文读本》。
大申爸:浩妈提醒得对,寒假就要开始啦,还没有拿到下学期课本、课本朗读MP3的妈妈,要抓紧把这些必须的资料拿到手里。
孩子考完试的第二天,就要开始每天早上朗读新课本,从寒假一开始,第一天就形成习惯。稍一拖延,孩子大人就都疲了,不容易开始了。
一妈:申爸,孩子随便放哪个都不拒绝,也不特别感兴趣,这该怎么引导呢?
大申爸:这已经是最好的状态了,不用“引导”了。你已经到了顶峰,还要坚持再走。再走,就走回头路了。如果孩子伴听很好,留意多让孩子出去和小朋友们玩儿,多亲子阅读,不要整天黏在故事机上听。如果孩子喜欢外面玩儿,不回家,老缠着妈妈给读;要多引导孩子自己静静地聆听。孩子教育是一个平衡的艺术,妈妈不能一条路跑到黑,往死里跑,什么做过头了,都不好。
超逸妈:申爸,孩子朗读不是很好,每天必须打电话叮嘱才读,不叮嘱就不读。写作业的习惯还行,知道回家就开始写。就是态度不认真。
大申爸:态度不认真,和老师联系解决。睡前听书,已经养成情境习惯了,挺好的。
齐齐妈:申爸,是否要避开孩子正在使用的教材版本?我担心提前接触了自己所学版本的书,孩子上课时就不认真听讲了。我家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课堂内学的她如果已经会了,就很难再集中注意力听讲。
大申爸:那就换一套教材,没关系。
浩妈:又燃起来了我对天书的信心,对我给浩浩灌输科学知识的决心。
大申爸:哈哈,不是灌输,浩妈,是吸收,你把科学知识当天书那读,或者当“故事”在那儿播放着,孩子自己就吸收了,并且,吸收的效率惊人。
浩妈:昨晚读阿西的基础知识,问我读了多少页,我说15页。他说不是说读20页吗?我就又读了20页,他就满意了。
大申爸:适龄的孩子听天书,就是一个情境兴趣。他都不知道他自己在吸收,反正是吸收了。
远远妈:申爸,远远听《论语》说无聊听不懂,这几天不再说不听,但一听我读这个,就在旁边玩自己的。读《可怕的科学》和《木偶奇遇记》静静地听。故事听完这播凡尔纳,让他听《三国演义》评书或原文,或希利尔的艺术史、地理史,行不?
大申爸:妈妈只要读,孩子坐在身边玩儿他的。只要读了,他就听了。每天晚上读,读一个星期到十天,妈妈要是不读了,孩子就不干了。
天书和伴听故事的衡量标准不是孩子说“喜欢听”或者静静地坐在那儿听。天书和伴听的衡量标准是入睡速度,是否零星蹦出天书里面的词汇和内容。
同同妈闽0709B:申爸,我家同同对感兴趣的会反复听,不感兴趣的就只看书,不听,他自己说,不好听,他都没在听。我家聆听敏感期马上就过了,就这么放着是不是已经没用了?
大申爸:即便是“没用了”,也播放着呗,又不影响什么。
亮妈:申爸,孩子听经典会问什么意思,还说他都不懂说什么,这个我们大人要如何回答呀?
大申爸:给孩子读书,有两种方式:读天书,亲子阅读。读天书就是读,对孩子的问题,不理。妈妈没法儿理,孩子会把任何人都问得哑口无言的。亲子阅读不同。亲子阅读要引导孩子用语言来表达,来和妈妈讨论故事里面讲的内容。
同同妈:我读《论语》,孩子也经常问什么意思,有的我自己都不理解,也不知道怎么给他解释。
大申爸:对,就是不知道怎么解释,不解释,妈妈就读就行了。一边读,一边自己思考里面的意思。不用管孩子。
立河妈:立河问鸡蛋做熟了,凉了怎么就不变成“液体”的了?
大申爸:哈哈,这个得给立河解释了,不同的孩子不一样。有些孩子,《可怕的科学》,也可以拿来当亲子阅读的资料。
乐妈:孩子还是不爱做作业,我生气了。有时拿读天书或亲子阅读惩罚他。不写完不读。他特别喜欢也习惯睡前读书,如果不读很难受。但是,更不爱写作业。宁可不读了,也不想写。愁死了。
大申爸:写作业这个事情,即便是大孩子,已经错过开学一个月的白金期,也可以采用9月1号开始的法子,一步步来,逐步养成放学先写作业的习惯。
翔妈:少儿三国已听了2遍,很喜欢,整天都在讲立军令状,考虑是上袁阔成三国(好长,得听几个月),还是再去听林汉达?请申爸指导,孩子现在给什么听什么,都不排斥。
大申爸:如果孩子给什么听什么,处在这样好的状态里面的话,直接上《三国演义》原著、《荷马史诗》、《论语》、《道德经》、《史记》这些的。
大申爸:忽然想起来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伴随聆听,在今天中国的这个环境下,它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养成了孩子做事情专注的习惯!
荣妈:还以为申爸又有什么惊天大发现了。这点,西妈好像已经说过了。
大申爸:哈哈,没有惊天的发现了。老惊天,天会给烦死的!
乐妈:亲们,报告一件事。伴听不管孩子听了没,真的只需要播一遍。昨天听希利尔讲历史,因为CD的关系,听重复了,孩子在外面,突然说:妈妈,这不是听过么?我一直以为他不听的。
大申爸:适龄的孩子,你把他放在声音的“场”里面,他就会听。绝大部分时间,他都意识不到他在听,其实,他却是在听。
乐妈:所以,我一直热泪盈眶的以为,我们错过了伴听最佳时期。但显然,我们从小虽然随便乱听,但效果也做到了。孩子真的在伴听。
大申爸:对啊,伴听么。就是声音在那儿,进到孩子耳朵里面,就行了
端妈:我们也是,放世界历史的时候,重复的东西他会说听过了,让我别放的。
大申爸:对啊,上次第一遍放的时候,妈妈也没看到孩子有听的迹象,孩子就在那儿,该干什么干什么。
豆妈:会不会整体的内容没听,刚好那一个地方她听过了呢?
大申爸:这个不用猜,猜也猜不中。管它整体还是部分,只要孩子听了,就行。
逗妈:弹钢琴的时候,也可以伴听吗?我疑惑,如果能伴听,我就不纠结了。
大申爸:无所谓。但是,写作业的时候,把故事机关了。
明妈:我家是不听就直接换了,咋办,申爸。
大申爸:换就换呗,反正都是这一炉烧饼。换来换去,就全听完了。
悦妈:我家的听儿童版西游记,一听就什么都不干,就坐那儿直着眼睛听,咋办?
大申爸:换成难的。要是孩子专注地听,就换成难的那种。不要让孩子专注地长时间听,不好,会累坏孩子的。可是,有些适龄故事,适当放给孩子,让孩子专注听,这个可以有。
明妈:申爸,我家聆听,都是在公交车上,公交车,私家车。听过窗外的小豆豆,小鲁讲历史没听完,还有别的,比如再小时候的小小牛。
大申爸:明明的故事要升级了,现在还在听这些娱乐性的故事,没时间听那些有价值的经典作品了。
明妈:笠翁对韵,排斥。听过西游记,排斥。
大申爸:排斥,第一块洋葱干皮断了,再抠出来一块儿,继续剥。
乐妈:我家听曹灿的《三国演义》就不换了,我说换凡尔纳的听听,他坚决不换,听完后自觉又从第一集开始听起。
大申爸:没关系,拿凡尔纳当一只新洋葱,慢慢扒。如果孩子黏在一个故事上,死活不肯撒手的话,可以考虑从故事机里把这个故事中的一些文件删掉,剩下的少了,很快就听腻了。
楠楠妈:我读天书阿西莫夫时,楠楠在看季诺漫画,总要给我分享他的漫画。我不理他。
大申爸:就不理他。
乐妈:我最痛苦的就是,孩子似乎对学校的功课失去了信心。不管学什么,都觉得自己学不会。不管问他什么,他第一反应就是不会。除了数学,怎么纠正这种心态。
大申爸:别问孩子“能不能学会”,挽起袖子,和孩子一块儿学具体的知识。
悦妈:申爸,每天科学、历史类的都要接触吗?我觉得我家每天听个上下五千年或者西游记都该洗漱了,还要科学类,历史类,天书类的轮换?是烧饼要啥都有,还是说每天听的也要啥都有?
大申爸:不能每天都啥都有。最好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轮换。
乐妈武汉:申爸,如果我孩子一直愿意听《三国演义》,那我是不是可以换成易中天的品三国或者原著了?
大申爸:当然可以啦!
悦妈:就是说这一段时间先把五千年听完,再换下一个,是吧?
大申爸:对。
乐妈:谢谢申爸。孩子抵触的,全是语文和英语中需要写的部分。
大申爸:呵呵,写是小孩子都抵触的。要慢慢来。大申他们学校,解决的办法是:多说多读少写。
和妈:我家的也是,只喜欢数学,数学成绩比较稳定,但语文,从第一次的测验第一名掉到现在是倒数第三名的,不合格,晕死,他以为语文太难学,写的东西太多。
大申爸:小学一年级,那个“排名”啥用处都没有。喜欢专注地听的,换成难的故事;不肯接受新故事的,要慢慢耐心地扒洋葱。当然,同时要翻好几个烧饼哈。
乐妈:不写字,不会写,缺笔画等等,要放任下去还是纠正?到了三四年级会主动好了么?
大申爸:不是放任下去,老师会纠正的。
璐妈:同时翻好几个烧饼,和一个一个的放有点不理解。
大申爸:举个例子,给什么难的故事呢?妈妈到《大申爸的孩子的聆听资料》里面去选。
荣妈:肯定有家长的把控,就像申爸一直做的。妈妈要是只选了《三国演义》,那就只是一个烧饼,一个烧饼不好烤:你给孩子听一会儿,孩子表示不要,妈妈就没的给孩子放了。你可以选三个:《三国演义》、《神秘岛》、《最新科学指南》,《三国演义》放一会儿,孩子不要;换成《神秘岛》再放一会儿;孩子又不要,换成《最新科学指南》孩子接受了,就一直放《最新科学指南》。
大申爸:妈妈们去实践,你弄三到四个故事,给孩子轮流试。试上很长时间,孩子就腻了。这么大的孩子,专注的时间一般只有15分钟左右。等他腻了,你播什么,他也就听什么了
和妈:是的啊,老师要求写的,还要经常查默写课文,今天又发校讯通来了,说哪个哪个会默写,晕死,昨晚试过会默写的课文,今天老师测试,又不会写了。
大申爸:这个是老师留的作业啊,老师留的作业,放学后要先完成。这不是已经成了习惯了吗?这个习惯哈,作业先完成,一定要养成。要不,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全都来了。
悦妈:对于找到合适的,就一下子听完,对于没找到的愿意听的,是不是就同时几个烧饼翻,直到找到原意听的?
乐妈:我的理解是同时翻几个烧饼,孩子不接受某个故事,就换。不接受,再换。翻来覆去地换。
大申爸:对。教育孩子,真髓在于实践,要到孩子那里去试。你动手试了,问题自己就解决了。妈妈们不要老是想:what...if...你想不清楚的。弄一炉烧饼,去翻。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
航妈:申爸我问个傻问题,你觉得亲子阅读跟天书的比重是多少?我总觉得天书量不用很多。
大申爸:天书量要加大,把亲子阅读的量慢慢减到0。亲子阅读的作用,用另外的活动来代替。等到了时候,申爸会告诉大家怎么做。
乐妈:孩子不按规定做,到家不写作业,找各种理由,应该改怎么惩罚?本来昨晚计划要翻凡尔纳的,结果回去后孩子哭着喊着想爸爸,然后今天又有英语作业。结果没顾上。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焦虑呀。
大申爸:要养成到家先写作业的习惯!习惯习惯,为什么所有的小学低年级老师,都强调习惯!没有习惯,就会出各种问题,解决不过来的。不管有多困难,妈妈要解决根本的问题。根本的问题不敢去触碰、解决,光解决表面的问题,那问题会越来越多,直到把所有的人都拖死为止。
悦妈:天书,大人读着,孩子玩他的,根本不愿意听,咋弄。
大申爸:要是让爸爸坐在孩子那里,能听到你读书的声音吗?
璐妈:记得原来申爸,还讲过上世纪孩子听评书,听完杨家将,换《三国演义》,接着听水浒传等等每天换好几茬。这样有助于孩子转换注意力。按这个理解是不是每天要听至少2个内容的故事。
大申爸:不是,每天听一个故事就行。
悦妈:还是不太明白天书咋引导?直接读,跟伴听一样,不管娃在那弄啥,你一直读?
大申爸:对,一直读就好了,只要孩子能听见就行
璐妈:后来有点上道了,一场感冒没朗读就给冲跑了。
大申爸:哈哈,璐妈,要坚持,只要孩子能读,就必须读。天书呢,是书籍的一个集合。妈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书单里面选择。任何一本书,读出来,都是由词汇构成的。在天书敏感期,孩子听的就是词汇,所以,任何一本书都可以拿来当天书读。既然这样,要选经典的作品,来给孩子读:反正他听什么都是听词汇。在这个阶段,还谈不上孩子理解内容。事实上,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在通过词汇来建构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同同妈:申爸好,前段时间我琢磨能否听天书的时候播放古典音乐,这样天书和音乐同时听了,前几天看到您在群里说您就是一边放音乐一边放故事,真是太好了。我有个疑问,孩子听不懂天书,音乐一放,如果又是他喜欢的曲子,会不会注意力就到音乐上去了,词汇就听不到了?
大申爸:录音妈妈的录音,申爸要给配乐的。那些音乐,没有旋律,孩子谈不上“喜欢”。词汇呢,不管孩子干什么,只要孩子在声音场中,声音能够传递到孩子的耳朵里面,孩子就在吸收。
蒙妈:另外一个是说到纣王那段时,孩子没怎么听的样子。而我自己则有些担心,不知道要不要把那一篇去掉。
大申爸:如果有妈妈担心现成故事里面的某些内容,不健康会影响到孩子,那就删去好了。反正孩子听的也不是情节,拿掉一些,没啥影响。
同同妈:我家孩子学钢琴,有些曲子接触过,比较喜欢,那我是不是避开那些曲子?
大申爸:声音能够传递到孩子的耳朵里面,孩子就在吸收。所以不用,不过呢,妈妈有意避开,也无所谓。
尧妈:我发现我们语文课课文都是配乐的,有不少是中国古典音乐。
大申爸:这个举措赞!
晨妈:我有个问题:我儿现在听上袁阔成的《三国演义》了,一起床就马上开播放器,那我要不要再准备上其他的故事让他有所接触呢,还是完全再让他接触别的故事呢?
大申爸:孩子大了,让孩子把评书听完吧。
豆沙:哈哈,这次懂了。谢谢申爸和妈妈们。我家小,还没开始听,是我看的过程中的疑问。呼,这次懂了。
大申爸:有好多小孩子的家长,在这里学习。这是很好的事情,要未雨绸缪。
一年级群里的妈妈呢,也是一样。小孩子的妈妈对一年级群里的大孩子的事情感兴趣,一年级群里的妈妈要去四年级、五年级孩子妈妈的群里,学习,申爸要说的是:如何学习。人这个事情啊,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事情。如何教育人,那更是复杂得不得了。每个人,对于如何教育好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立场和见解。
对于未雨绸缪,去预先学习的妈妈,有什么要注意的呢?不要去听那些夸夸其谈的说辞,你要去关注:说话的家长,他的孩子教育得如何。换句话说,要去“捞事实”,比如说,思维群里小孩子的妈妈,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呢?是去爬申爸以往的高楼。那座高楼里面,记载了大申大量的不同年龄的实际表现,要看孩子的实际表现。
另一个呢,对伴听感兴趣,要去西祠花果山教育论坛,看妈妈们写的伴听手记,那个伴听手记,是绝对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你用时间给帖子排序,从头开始看。你就可以看到,人家妈妈一开始有什么疑惑,她是怎么解决的,她做了哪些事情,孩子才进入了伴随聆听状态的,人家妈妈曾经担心过什么,怎么解决了自己的担心的。要挑一位记录得详细的妈妈的伴听手记,从头到尾细致地看,那个才是真实的孩子的情况,不要去听那些空对空的夸夸其谈,那些个东西,听了没用。
对于孩子正适龄的妈妈,你们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去试,动手。申爸看到了,有几位妈妈,从去年遇到申爸,关于伴听,就一直在问着问那,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一直到今天,还是这样。身边同时的孩子,已经听了好多,并且妈妈的回馈都十分明确了,她还在那儿为难。教育孩子是做的事情,不是等事情。不就是选个故事,孩子在家,就播放起来,这么简单点儿事儿吗?哪里有那么复杂的呀?动手做。
你做了,孩子听上几个月,要么晚上不睡觉的孩子,秒睡;要么从孩子口中,你听到了故事里面学来的新词汇。学习学习啊,学了,去实习,有了成果,极高兴的事情,到了这一步,妈妈们就对伴随聆听极度感兴趣,认可了。
申爸说,伴听是在关键期建构智力的有效手段。你让孩子伴听了,孩子IQ就181了,妈妈又怀疑。因为孩子还没长到时候,不知道IQ多少么,没关系,先听着。即便没有181的好处,也看不到什么坏处。况且,孩子们听的,都是公认的好的资料,对吧?做,做是唯一的王道,到孩子那里去试。在实践中,在孩子那里试成功的事情,才是唯一正确的事情。别的什么理念啊,见解,都瞎扯。
为什么申爸一说伴听,群里的水就泛滥成灾啊?为什么申爸一说阿西莫夫,孔网就抢得不可开交,都冒烟了?只是因为这些妈妈在实践中,得到了和预期一致的结果。要是伴听,天书,好,妈妈们去实践了,结果和申爸说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儿,谁会有心思来敲字儿交流呢?
去学习大孩子经验的妈妈,是好妈妈;好妈妈要关注大孩子群中妈妈们交流的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要花时间在那些虚无缥缈的理论什么的上面;正当龄的孩子,妈妈动手做,在孩子那里试探着实践。千万不要光想,不动手。妈妈不动手,孩子很快敏感期就过去了。
BB妈:我家也一样不主动。都是我在放。只有早上醒来到出门的时间能听。晚上爷爷不让放。
大申爸:晚上爷爷的事情,BB妈找爷爷协调哈,这个申爸没法子了。妈妈放的问题。妈妈还是得为了孩子,想起来就去播放。一直到今天,大申听英语故事,也是申爸去播放。申爸要是不放,大申就不听。放了,他也就听了。咱们需要一种带GPS的设备,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一接近家门,故事机就自动开始播放……啊!有这样的设备,该多好。可惜,现在没有。
熙妈:申爸,熙听袁版三国评书,很喜欢听,但是也喜欢和爸爸妈妈讨论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我们要和他讨论吗?
大申爸:听故事的时候,随口应付几句,就行了。在不听故事的时候,孩子主动和爸爸妈妈来讨论,求之不得啊!能说多少说多少!
coco妈:伴听时不主动播放。
大申爸:伴听伴听,无意识地听。不主动播放,就对了
骆妈:适龄时撒一把种子,就会长成一片树林。孩子年龄大了,只好费劲一棵棵去栽。
大申爸:骆妈说得对,现在的伴听,就是撒种子。现在,困难的地方在哪里呢?伴听过来的孩子,年龄最大的,也就是大申,才10岁。这个种子发出来的芽,才有一两个冒头出地面。要是再有三两年,大片的苗苗都出来了,申爸就可以更多地回馈,伴听的孩子将来是什么样的了。现在,还得等时间。
同同妈:我家从小亲子阅读,我没可以让孩子认字,但不知不觉中他认了很多字,中班就开始自主阅读了。看了您的讲解,才知道弊大于利。孩子读图的能力确实不行,我想这肯定影响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了。现在,我想多引导孩子做手工、画画,做游戏,少看书或看图多的书,不知道这个想法对吗?
大申爸:不对!好多提前自主阅读的孩子。其实呢,孩子透过语音来获取词汇,和孩子透过文字来获取词汇,大脑中存储词汇处理词汇的神经回路,是一样的。提早阅读的孩子,可以通过阅读来完成和聆听一样的功能。至于读图,这么大的孩子,都喜欢读图的。尽管孩子没有不识字孩子读图读得那么深,但是给了他图,他还是读,给图读就是了。不提早阅读,主要是出于机会成本的考量。
吉瑞妈:我家这点很好,只要我提醒,爷爷一到家会帮忙打开故事机。
大申爸:跟家里老人商量好,请老人帮忙开故事机。
楠楠妈:但是好多妈妈们都以为要到大申的痴迷才达标呢。孩子不自己播就犯愁的。
大申爸:妈妈们给孩子播着,孩子听着,慢慢地,都会像大申那样痴迷的。
乐妈武汉:还是要习惯吧,我孩子先听《三国演义》一二遍也是我放,后来第三四遍都是他自己主动放,做作业的时候不放,但到吃饭有时候刚开始吃,就先去找MP3,自己放,我先挺纠结他这几个月老是只听《三国演义》,后来他爸发现他每次听还都有新的问题,我们就随意了,让他自己选择吧。包括爸爸也是,我刚开始放的时候,爸爸嫌吵,除了车上听别的时间他都不开,现在发现好处了,他还主动跟他同事推荐我买的MP3,我倒是想跟他说,买什么牌子不重要好吧。
大申爸:先实践。又没什么害处,实践起来,结果自己出现了之后,妈妈们就不嘀咕了。这个伴随聆听,确实,初听起来,挺不可思议的。没有人会对它的有效性有信心。信心来自妈妈们自己的实践。
诺妈:社那边有个问题,我家孩子目前也还停留在读图阶段,但是看图的速度极快,一本书没两分钟就翻完了,估计没看进去什么,要干预或引导吗?具体如何做呢?
大申爸:不用干预,也不用引导。妈妈就把书放在那儿,随便孩子怎么看,就是了。
明妈:我家一周把李毓佩的数学童话低年级看了三遍,只在学校和我回家之前看。他自己说看第四遍了,我比较怀疑呢,有这么快?并且我发现,他回家看绘本,5分钟看了2本,这算看书吗?
大申爸:我们不能够确切知道,这么大的孩子,看书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么大的孩子,看书快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过,孩子需要反复看的。是的,你就给孩子听,听上一个月之后,妈妈就会喜出望外的。
多妈:我们也快,昨天看《神奇校车》,几分钟翻一本,我看她就是在看图,我也懒得管了,由她吧。
大申爸:那个神奇校车,大申看了几百遍,都有了。就那么翻。然后,长大了,忽然有一天,你再给他神奇校车,他说,我都知道了,没意思。再也不看了。
宝妈:申爸,已经自主阅读的孩子,还要引导他看图吗?
大申爸:不需要引导。妈妈就是创造环境,把图画书放在孩子手边,他自己就看了。
晓江:我一读书,孩子就开始抓东西玩儿,这是怎么回事儿?
大申爸:这个最正常不过,都这样。
一妈:恩,同感,读天书没时间再读普通书了
大申爸:讨论式的亲子阅读,可以放在周六和周日。孩子上学了,时间少,没有可能每天都做讨论式的亲子阅读了。和孩子讨论式的亲子阅读,那是学龄前小孩子的活动。把它留在李网吧。安徒生、伊索可以交给播放机,把它们给伴随聆听就行。这些东西,人肉不值得。如果有时间,要人肉《荷马史诗》。
钢管妈:点菜一样的点听阿西的科学指南和希利尔。四大名著在伴听。
大申爸:先随便孩子怎么听。过一段时间,孩子听熟了,就从头到尾按顺序听了。《藏獒》不用听了。把《藏獒》从大申爸孩子的书单里面去掉吧。等孩子长大了,到了10岁或11岁,直接给孩子看就行了。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5 09:40

6.        孩子被批评,父母怎么做
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在这里说说。
这里绝大部分的妈妈呢,都是从李网来的。李网呢,养育小孩子,哪里都好,就是有一点不好,老说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哪儿来那么多“阴影”啊?孩子给老师说一句,会“留下阴影”,需要疏导;孩子给老师碰一下,会“留下阴影”,需要疏导;孩子没完成作业,老师要求站起来,会“留下阴影”,需要疏导……
你说,这个事情,要是你是老师,你的孩子犯了错误,你怎么告诉他啊?你怎么告诉他,他犯了错,还不能是当众告诉他?他这个孩子,全班好几十个,都在同一个教室里面;即便是走到身边,小声地跟孩子说,别人也能听见,也知道啊。好,为了保持孩子的隐私,把孩子叫出去,到走廊里单独说。老师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个一个这样做先不说,这不是欲盖弥彰吗?
当众指出错误,说一句,批评一句,数落一句,这就留下阴影了;回家这就要疏导了。可是,疏导,你怎么疏导呢?你回到家,只要提这个事情,那也是欲盖弥彰。妈妈们不知道怎么疏导。于是,就来问申爸,怎么疏导,这本来不需要“疏导”啊!你越疏导越堵。那些事情,不会留下什么“阴影”的,事情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孩子一分钟都不会多放在心上。妈妈们要知道,你这个疏导瘾,那是对阴影恐惧的阴影。这个阴影,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
妈妈要知道,什么是集体生活?集体生活就是,大家都一样。
你说,才六岁的孩子,他能不犯错误吗?每个都犯,每个都会被老师当众指出错误,说一句,批评一句,数落一句的,人人有份儿,谁也别奚落谁。这是真实的状态。妈妈们看问题,不能离开这个真实的状态,真空中想:哦,别的孩子都没有,就我的娃被老师臭了一顿,被哨子打了,被揪了耳朵……那可不么,要是这样的话,孩子成了玻璃缸里的展品,那是受伤害的。可事实不是这样的。每个都一样。他们就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完成他们的社会化过程。
大申不交作业,给老师批惨了。放学路上,申爸跟大申说:“看看,一次不交作业,给老师批毁了吧?以后,老老实实照着记事,一条一条不折不扣地完成作业吧。”
你猜大申怎么回答?大申小脸儿不红不白的:“我这还算少的呢。那个谁谁谁,老是给老师批毁了,老是办公室一日游。”大申的意思是,虱子多了不咬,“老子”不怕开水烫,比起那个谁谁谁,“老子”挨的批,少多了。不就这么一次么?
孩子挨了批,你妈妈别进去瞎搅和,让他挨。挨多了,他自己就给自己“疏导”了。就像大申那样。大申说的,不就是自己给自己疏导吗?孩子学会了自己给自己疏导,心理承受能力就强了。
妈妈不能老是替孩子挡着,你替他疏导。你去疏导,除了坏事儿以外,还能有什么好结果?你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己疏导的机会,心理脆得如同玻璃花,将来,妈妈够不到,照顾不着了的时候,他自己遇到事情,除了哭,还能干啥?别动不动就疏导,动不动就留阴影。在这个问题上,妈妈要克制自己的“被别人需要的”心理需要,给孩子留出空间,让孩子去适应,去练习。自己学会自己疏导,自己祛除自己的阴影。
这个妈妈呢,怕三件事。第一件,孩子哭;第二件,怕孩子说“我不喜欢**老师”;第三件,怕孩子说“你不爱我”。你这个妈妈越怕,这个孩子越知道这是三件法宝。孩子他多聪明啊?现在,上学了,孩子自己在学校遇到点儿什么不顺心的事儿,就回来跟妈妈讲。讲着讲着呢,这三大法宝就用上了。然后,妈妈就麻爪了。不知道这该怎么处理,不知道这该怎么疏导。其实呢,根本就不用处理;根本就不用疏导!
正常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正常的孩子……孩子说的,想在妈妈这里得到安慰的,在学校遇到的那些糗事,总不是什么好事,对吧?正常的孩子,你不逼他,他绝不主动提这些糗事。你想啊,这是人之常情啊。谁乐意把自己糗事挂在嘴边上,逢人便炫耀的?都是炫耀好事儿,有面子的事情,对吧?丢面子的事情,都藏着不说。这是正常的。你这个孩子,受到点儿委屈,回家就找妈妈哭诉。这个心理,已经被妈妈疏导得不正常了。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不过,现在呢,孩子的社会化刚刚开始。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做,很快,孩子就回归正常状态了。孩子哭诉,你就听着呗。听完,就完了。孩子哭诉的时候,拿出三大法宝,妈妈无动于衷。过几次,孩子发现法宝失效,也就不往出使了。这个什么疏导,什么留阴影,把它留在李网就好了。咱们不是从李网走出来了,有新家了么。往前看,往前走。
刚才看了遍小窗。都是这种屁事。解决这种问题,妈妈最好的方案就是不解决哈。
立河妈:申爸说的是,孩子会在集体中形成自己对待事情的态度。立河有一次被罚站,回来当笑话跟我说。而在4周岁多时还曾因为老师批评别的孩子而哭,结果坚决不去幼儿园。
牧歌妈:其实都是家长心理在作怪,太在意,反而给孩子造成负担,申爸的不理会是我们都应该学习的。想想咱们小时候哪个没被老师罚过。我迟到被罚过N次,第一次期中考试倒数第二,倒数第一的是个智商有问题的,我妈都不知道,自己一看成绩难受了,拼命学习,期末正数第二。
闽楚妈:我小时候被校长抓出来全校面前站。我女儿幼儿园太经常被罚站,你太厉害了,我小时偏科厉害,看到数学就头疼,就怕遗传孩子。
朵妈:9494哪来那么多阴影啊,孩子没那么脆弱!不罚站不被老师训才不正常。现在家长都育儿书看多了,懂太多了,硬要往自己娃身上安。初上李网也有各种担心,现在孩子大了,就明白了,放宽心让娃去经历。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5 09:40

7.        如何看待“老师找家长”
兮妈:兮的数学老师是位有多年教学经验并且非常严厉的女老师。今天老师发来手机短信说兮没带数诊让我给送去。我知道兮肯定要挨骂了,想想现在孩子一直上火,每天学校压力那么大,老师家长要求那么多,心里有点不忍。于是短信回复老师如下:
“您好,我和兮的爸爸都在上班无法赶回去。我们一直在锻炼她自己整理物品的能力。今天这个情况是我们家长的失职,兮和我们都要接受批评,请您严厉批评兮。如果您方便我可以×点左右把数诊送到学校,兮放学可以留下完成,您看这样如何?我们回家再根据错题进行整理。”
大申爸:话说,这个王老师吧,遇到一个这么热心孩子教育爸爸,叫大申爸。申爸的家校联动,做得多好啊。于是,大申学校的所有事情,都跟申爸说。后来吧,王老师发现:诶,这个申爸,不知道怎么搞的,跟他说了的事情吧,有些做,有些不做。王老师很生气。有一段儿时间,见了申爸,就不恨别人了。申爸知道,假装看不到……说个故事哈:
有一回,在学校开完会,申爸正和另外一个家长,一块儿聊天儿。正好,王老师高高兴兴地过来了。王老师过来了呢,一看到申爸,马上把脸拉下来,看着申爸,说:“我就知道你们:把孩子往我这儿一扔,你们就不管了,都指着我教!你们想累死我啊?”
申爸知道王老师说什么,可装作不知道,当呵呵先生。呵呵傻笑,不吱声。旁边儿那位妈妈,却躺枪了。王老师说的是“你们”,马上很正经地争辩说:“我最近一段工作忙,确实忽略了孩子的教育,我一定……”
王老师一看,这子弹没打中,过来一个挡枪子儿的,可也没办法,只好把脸转向那妈妈。装出来的生气,加上真的生气,脸色更加难看。吓得那妈妈更加惶恐,说都不会话了。申爸在旁边儿看着,强憋着笑,看妈妈解释,王老师生气。回家路上,申爸实在忍不住,差点儿笑破了肚皮。旁边的路人,一定觉着:这人神经不正常。
这说明什么呢?王老师是认真负责的。不仅申爸看出来了,那妈妈,也看出来了。不止申爸有“把孩子扔给王老师”教育的想法,那妈妈一定也有“把孩子扔给王老师”教育的念头。所以,王老师过来敲打申爸,那妈妈却给“打草惊蛇”了。
妈妈们呢,要知道一点:凡是来联系家长的老师,都是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对孩子负责。其实呢,群里的初中或者高年级的老师,可以出来说说:要是不负责,谁管你家孩子啊?只要不影响别的学生,你家孩子爱咋咋,才懒得找什么家长呢!好在,很多老师都找家长。这说明,大部分老师都是认真负责的。
第二呢?后来吧,王老师发现,找申爸没用。说了也不动,就不找申爸了。王老师多聪明啊?他找申妈。这下坏了。申妈一听说儿子在学校犯了那么大的事儿,这得挨多少批评啊!接了王老师的电话,立马拨通申爸的电话。一般情况下,申爸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就早已经被申妈给面得啥也不是了。申妈的逻辑是,申爸管大申的学习啊,现在出了这么大的事儿,那不找你,找谁?
其实吧,多打几次电话,申爸明白了:一接到老师的电话,当妈妈的,哪里还有什么逻辑啊?早就无地自容焦虑担心加上火冒三丈了。于是,再有申妈打过来的电话,申爸就小心地把电话放在桌子上,等申妈发泄完了,再小心地打听,到底出了什么事儿。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妈妈吧,作为一个群体,普遍的心理是:老师都找家长了,我孩子在学校得受多大的批评啊!心理马上就凌乱了。凌乱了,就乱套了。其实呢,妈妈们要知道:找家长的,除了打架,严重违反纪律除外,都不会批评孩子;严厉地批评了孩子的,都不会找家长。
为什么呢?妈妈们作一个换位思考,就清楚了:假如你是老师,你想让孩子好。这个孩子呢,教育有两部分。一部分在学校,一部分在家庭,对吧?如果在学校的部分,孩子犯了错,那就狠狠地批评一顿,解决掉:全都发生在老师的控制范围之内么。要是你是老师,这种事情,你会去找家长吗?根本不会。他所有的问题,都发生在学校,找家长除了添乱,有什么用啊?发生在家庭那部分呢?那要家长负责。老师找家长了,就不会去批评孩子:事情都解决了,说孩子有什么用啊?所以呢,妈妈了解了这个,再接到老师的类似电话,就很简单:就像兮妈那样,跟老师说,家长没当好(是自己的责任),回家马上改,督促孩子做好。就说这两个意思,就足够了。老师要的,就是这个。这个要清楚,不用担心孩子因为这个挨批评。
这是了解“老师找家长”,正确对待这个事情。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5 09:41

8.        申爸谈荐书读书注意问题—资料积累与分级
话说,韵爸那个书香流韵群,很要紧很要紧。孩子呢,在从间接经验学习方面,就两个事情:一个读,一个听。宝妈和呈妈负责听这个方面的事情;韵爸负责读这个方面的事情。
有几点,韵爸最好留意一下:
第一个呢,是提高要和基础结合。群里来的都是妈妈,我们不会进行筛选,所以呢,水平是千差万别的。面对这样丰富的层次,韵爸头脑中最好有一个基本的考量:有基础的必备书;有提高的书;有拔高的书。就好像大学里面的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非限制性选修课那样的。这些书呢,不止是针对孩子,也针对妈妈。必修课的“课本”是必须有的,要不,妈妈就没法儿在这儿混了。就如同大学里的选修课一样,非限制性选修,选择的余地非常大。很显然,任何人也不能把非限选的课都选完,大家看自己的兴趣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
面对那么多的层次的妈妈,将来,你只能这么说:这是书单,三百本,去把它们全部买来,放在书架上,引导孩子读。你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说,要清晰,明确。不可以模糊,按照你的口味和兴趣来。在书这个问题上,非常非常多的人,自己根本就没有口味和兴趣;那些有自己的口味和兴趣的人呢,你不说,他也要在你的三百本里选符合自己口味和兴趣的书。就是说,定位要定位哪里。要定位在水平最低的那个层次上。
第二个呢,我们群系估计有十几个群了吧,里面的成员,现在有多少呢?。申爸也不知道。会在未来两到三年的某一个时刻,有雪崩式的增长。
申爸的意思是说,要是一个星期之内,有一百万妈妈涌进群里,韵爸作为引导零基础的妈妈们走向好书的大拿,该怎么办。
有两件事情是要未雨绸缪的。一个呢,是注意资料的积累。这个尼莫爸做得好:他准备了一些文字,放在自己的Word文件里面。完了呢,哪里邀请入群,他就拷几个早已准备好,精心粹取的文字过去,省心省力。对于未来某一天潮水般涌进来的妈妈,我们每个人都要考虑:尼莫爸的那种文字,准备好了没有。西妈给韵爸指定的大总管——琪妈主要就是干这个事情的。韵爸就管在群里说就好了,琪妈会负责把你说的,整理记录到论坛里面去存档。韵爸只管讲,整理啊,直播啊什么的事情,琪妈会去弄。琪妈顾不过来,不是还有那么多准备帮韵爸拎包的妈妈么。只不过,韵爸的阿西,要大大地给,小汐妈是负责尼莫爸。韵爸和尼莫爸给蜘蛛精们缠上了。申爸估计,过几年,书架上的阿西毛都会给蜘蛛精们拔光的,别看尼莫爸有那么多“副本”,再多也顶不住。
还有呢,就是群的背景,韵爸希望知道的事情,韵爸都可以找大总管打听。需要什么资料,直接找总管要就行了。琪妈是韵爸的大总管;小汐妈是尼莫爸的大总管哈。
还有呢,就是架构,还有人。要是一百万人涌进来,韵爸打算怎么办呢?把这些人放哪里?人很重要。韵爸是否可以考虑三类的人。
第一类呢,是书迷。韵爸认识很多同样着迷于书的人。这些人呢,要是进了书香流韵,就可以多角度地带着妈妈们欣赏好书。
可是呢,申爸要指出一点。有个李宇春,除了她是超女以外,其它方面,申爸不了解她。申爸就奇怪:这个人怎么这么红,长青不倒。前两天,申爸在新浪上看到篇文章,说李宇春是健康积极向上的。申爸忽然明白了:我们这个国家,年经济增长7%,经济学家都站出来说:“太低,太低。长此以往,如何得了!”这个数字,拿到那些“西方发达国家”……不要说7%了,就是0.7%,他们都相当满意了。可到了咱们这里,竟然“太低太低”。经济的发展,那是要靠人努力工作,一点一滴做出来的。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东西。这么高的发展速度,每个人的压力都特别大,搞得紧张压抑。每个人都焦虑,没好气儿。累,消极,负向,这是这个社会的总体特色。可是啊,人呢,是需要积极向上阳光开朗信任正向的……李宇春恰好符合这种心理需要。
我们这里呢,讨论孩子的教育,我们希望这里是一个宁静的港湾,是一个积极向上阳光开朗信任正向的地方。每天上班累了,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看爸爸妈妈们的聊天儿,打心眼里感到舒坦,快乐。这个喜欢书的人呢,消极避世的比较多一些,这样的人,和咱们这里的气味不对,就不要请来了哈。嗯,这是书迷。
韵爸请了来,在书香流韵里边儿,你们就是随便谈谈,轻松地聊聊书,妈妈们看了,都会获益匪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地方哈。这是第一类人。
第二类人呢,是和做书有关的人。好的译者。
这个事情,人家辛辛苦苦翻译了1000个字,才给人家80块钱,这忒少了这个。搞得这个书,翻译出来,没法儿看。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词汇,好像给儿童读的简易读物;句子吧,缺胳膊少腿,不是少主语,就是缺宾语,定语状语到处乱扔,就跟申爸写的这破玩意儿似的。我们需要严谨、专注、译笔好的翻译家,给孩子们翻译优秀的译作。孩子得读傅雷长大,那才好。报酬不是问题:任何一个人,有本事把自己的译作放到那300本必修书里面,就单凭这一本书,申爸保他一辈子衣食无忧。申爸期望呢,有这样严谨翻译家:他翻完一遍,出版了,就在出版了的书上,继续斟酌自己的译笔。不断地改。他改一个字,申爸就给他出一个新版。给孩子看的书,要精益求精,精益求精。现在出版的那些书,都翻得什么破玩意儿,嗯,这是译者。这样的翻译家,得去找。当然需要钱,但钱不是问题,申爸最擅长的,就是找钱。平地抠饼,都能抠出钱了。最悲催的是:钱有了,人没有。
这和书有关的第二类人呢,是好编辑。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编辑。戴着深度眼睛,整天趴在案头看校样的好的编辑,是最宝贵的。他们呢,也是最为人们所忽视的。要找好的编辑,有责任心的编辑,提高他们的待遇,让他们专心做好书。
第三类很重要很重要:书籍装帧设计。申爸十分看重书籍的装帧。给孩子的书,要经典的装帧,不要那些花里胡哨的流行垃圾风。这个米国垃圾文化的入侵,把好的装帧设计人员都快赶绝种了。要好的装帧设计,好的插图。和书有关的人,优秀的人,最优秀的人,韵爸要留心。
申爸要把心思放在涌进来的那一百万人身上。只要有了一百万人,就是什么都有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不开始留意建,就永远也建不成。
还想说什么来的?出版社。咸菜妈呢,现在已经来到咱们的群里面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申爸对好社感兴趣。申爸要盘活好社的存量资产。重新出版他们已经出版过、外面没有一丝一毫市场的好书。要上海科教这个档次的好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中华书局。未来的300本必修书,大部分都应该在这些社里面。啊,还有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人民文学,科学出版社,这个不能落了。嗯,这是书。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5 09:41

9.        《丁丁历险记》使用说明
大申阅读的历程是这样的:
从一岁半开始,自己看幼儿画报类的读物。很专注地看上面的图。这种状态一直就持续着,直到四岁多,开始看DK的百科图画。
大申学前不认字,一个字都不认识。汉字全是在上学之后,语文课上学的。大申的桥梁书,有且只有一套,《丁丁历险记》。这套书是一年级下学期买的。那个时候,大申已经在课堂上学了600个汉字了。孩子对这套书,非常感兴趣。
很明显,在拿到这套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孩子是在看上面的图,没有一丁点儿看字的意图。大申坐在沙发上,摊一本《法老的权杖》在沙发上,一边听音响里播的故事,一边琢磨他的书。他很仔细地扫视书页,静静地坐在那里,一幅图一幅图地琢磨。有时侯,看到页尾,眼光又回到前面,重新看过。经常的,他看到后边,忽然想起什么,就又把书往回翻,找到某一幅图,皱着眉,琢磨着、回顾着。回顾完了,就接着 前面那幅画,继续往下琢磨,就好像刚才根本没有看过一遍似的。一本书,他就这么着,能琢磨上好几个小时,也不烦。情形很像他小的时候听故事,反反复复地听,把大人烦得要死,他却乐此不疲。就这么着,《丁丁历险记》整整看了一年半的时间。期间,只要申爸感觉到大申对这书不感兴趣了,就放两集Adventures of Titntin给大申看。英文版的。看完了动画片,大申兴趣马上回来了,就又开始摊开书,坐在沙发上那儿琢磨。
一般情况下,在二年级之前,读字不读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读图!
读图会让孩子对了解书中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欲望。这种欲望,你憋着他。一旦他的识字量过了临界值,他就会有强烈的动力,利用文字来解读书里的内容,解答自己心中的疑问.......经过一段时间的这样的过渡期,孩子有一天,就忽然看是看完全没有图辅助的书了。孩子在一遍又一遍读图的过程中,会对书中的内容了解的越来越多。他了解得越多,想知道的就更多.....所以,这个从读图到读书的过渡书,很重要。丁丁历险记干这个,最合适。
孩子读图,猜出大致的情节,他对更多的只有文字才能给出的细节,产生强烈的需要......然后,这个需要就驱动他,开始读书上的字了。大申琢磨那24本丁丁历险记,申爸觉得,整整琢磨了一年的时间。然后,再给他一本丁丁,他10分钟就从头到尾读完了。然后,再给他一本新的丁丁,他10分钟就从头到尾读完了。丁丁历险记是申爸早就设计好,用来做阅读的桥梁书的。这就决定了:申爸不可能给大申讲。申妈可能讲过一点点,这个申爸没留意到,不知道。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自己读完了。申爸曾经记述过看这件事。从王府井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新丁丁,车子还没过东单路口,大申就把它读完了。作为桥梁书的丁丁,最好在一年级下学期给。
申爸说了丁丁用来做什么,怎么给,可是,论坛上的妈妈一例着急。孩子五岁,就给了,有的还讲了。孩子把丁丁弄熟,到了真正需要桥梁书的时候,她还能到哪里找到丁丁那样水平的、符合条件的书来呢?
所以,要按照孩子发展的韵律来。孩子教育,坏主要就坏在父母着急。
把人参鹿茸当萝卜白菜吃了,等到身体需要的时候,就没有了。”
豫朱妈分享《丁丁历险记》使用方法:
为什么选《丁丁历险记》(以下简称丁丁)?因为丁丁是世界著名漫画家的作品,趣味性和艺术性都是过硬的,而且拓展性也很大,比如英文动画,英文书籍,英文广播剧等等。
现阶段利用丁丁的情节吸引孩子去先琢磨画面,培养孩子阅读复杂图画的能力,等画面熟悉了,孩子就不再满足于画面上的有限信息了,开始琢磨文字,猜测文字,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识字量,最关键的是培养他整句整行的阅读的能力。
识字多就代表阅读能力强?不一定!我们身边的好多人为什么阅读速度有着那么大的差别?就是因为有人是一字一句读,有人是扫视,一片一片读。这也是为什么申爸要孩子过了识字关后给上哈利的原因,利用哈利超强的趣味性培养孩子快速扫视式阅读的能力,七部哈利读完,阅读能力基本没问题了。
所以一再强调的不是孩子几岁时给丁丁,而是在给丁丁之后家长一定记得不要给他读,给他讲!
有人问,那动画片能不能给?中文的还是最好不给,只能作为吸引孩子的一个工具,尽量少给。英文的那就随便给了,反正也听不懂,看个热闹吧!有的家长说我知道啊,可是我给孩子孩子不看啊,我怎么办,命令他必须看吧?不行的,千万不能强迫他看,这样,再好的东西都变味了。
记得谁说过,想给孩子什么就限制他,想拿走什么就规定当任务。2013年暑假时我家的丁丁放那都有一年了?孩子都视而不见,我着急啊,天天也看书就是不看丁丁,看啥呢,斯凯瑞系列,《神奇校车》啥的都是三四岁时就开始看的书,我找个时间把这些书都收起来了,他能看见的地方就是丁丁和《可怕的科学》,还有李毓佩等等。偶尔给一集英文丁丁看,两三个月后发现,孩子开始看丁丁了,一开始翻得很快,几分钟就翻完一本书,我又开始急了,这样的浏览咋能行呢?捺住性子不管,发现又过了两三个月,看书速度越来越慢,还会哈哈大笑了,看书时嘴里有时还念念有词,先是读短小的句子,现在开始看长句子,实在抠不出来就来求我给他读一句,我就勉为其难的给他读一句,一句怎么能够呢,只能让他更加想抠出情节发展了,乖乖自己拿着书去抠去了,至此,成功上道了!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9 11:54

22.        花果山2014年总结大会
这几天,整个群系里说书说得热火朝天。这是好事情。不过呢,妈妈们呢,还要继续把眼睛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今天,2014年12月26号了,再有五天,焦虑焦灼欢喜欣喜让人难忘的2014年就要过去了,又将迎来新的一年。
我们靠什么吃饭?靠总结。
孩子入学一晃已经四个月了,又赶上年底。到了妈妈们好好总结这一年,尤其是最近四个月,关于孩子的学习生活做年底总结。写好了,就发上来,在其余群发年底总结的爸爸妈妈,麻烦转播妈妈都转到这个群里面来。申爸这段时间,不干别的,就是点评孩子们的一年总结。
未来是不确定的,未来是要创造出来的。当我们要决定未来创造什么,怎么创造的时候,我们实在没有别的地方好看,只能去看历史。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即将成为历史。
妈妈们要总体地看:在这一年中,孩子的成长如何;三个习惯,养成的情况怎么样?伴随聆听,怎么样了?与老师的沟通渠道,彻底打开了没有?如果没有,新的一年里,你打算怎么办?家校联动,都做过哪些事情?什么事情正在手上做?
一年级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是孩子的社会化元年。现在,孩子的一年级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发展的势头好吗?要是好,明年如何把这个良好势头保持下去?不尽人意呢?怎么扭转被动的局面,有什么打算?大家都来说一说。孩子取得了哪些成绩,有什么不足?不足的地方,怎么补足?朗读坚持下来没有?喊诗了没?三句话一直说着吗?扩展到几句啦?都是什么?在这一年中,孩子都伴随聆听了哪些故事?未来打算让孩子听什么?妈妈自己是怎么打算的?还有哪些话题,妈妈们觉得是要替孩子写下来,以促使自己分析思考的,都写在这里吧。
Coco 妈:今年Coco上小学了,想起当初排队报名小学的紧张,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喜悦,第一次成为小学生家长的慌乱,第一次测验79分的小小的失落,听说女儿拿同学东西时的崩溃,到如今淡定应对考试成绩,出了问题不再觉得天塌下来般,而是觉得是一次进步的机遇,这期间,申爸就是我们大后方的总指挥,总是及时指引我们前进,郑委的讲座也让我获益匪浅。
(1)3句话:一直坚持3句话到现在,已经4个月了,从开始的坐好,眼睛看老师,举手回答,期间加入过团结友爱,不打小报告,到现在变成一句话:眼睛看老师。因为3句话实行2个月后,我答应了Coco,每做到一项就可以减一项。老师有反应Coco上课不专心,爱说话,所以现在重点提醒眼睛看老师,据老师反应,说话现象有好转。举手回答问题,这方面Coco做的非常好,从开学初,Coco就是个爱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Coco比较喜欢表现自己,不胆怯。
(2)伴随聆听。上学前,聆听的时间比较多,但是听的都是Coco比较感兴趣的故事,比如凡尔纳系列,比如西游记,儿童百科全书,吹小号的天鹅,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中华五千年,上下五千年等,Coco一直没有进入伴随聆听,8月的时候,我才着急了,给了哈利波特,申爸确定能进入伴随聆听的一个足够长的故事。当进入到哈利波特第三部尾声,Coco开始进入伴听状态,目前我打算让Coco继续听哈利第四部,然后,把宝贵的伴听时间用来听阿西莫夫。
(3)和老师的沟通还不错,加入了家委会,平时有什么小问题都第一时间和老师短信沟通或者当面沟通。老师也能及时反馈在校情况。开学初期,给老师发过邀请家访短信,老师虽然没有来,但是礼貌的回复了。还给班上送过纸巾。
(4)Coco每天回家休息20分钟开始做作业,做的速度蛮快,也很愉快,Coco是个外向自信的孩子,做事比较麻利,每天上学放学都是开心的,和同学相处的很好,好朋友非常多,经常邀请同学来家里。Coco语速飞快,有时候会觉得有点凶。Coco喜欢看书,当然更喜欢我读书给她听。Coco很积极参加班里的活动,比如主持班会课,参加运动会。Coco对数学游戏非常感兴趣。综上所述,我认为她的发展势头不错,虽然考试极少100分。而她对分数也不是那么看重,她说,有90分就可以了。我觉得只要她学的快乐,对阅读感兴趣,对数学感兴趣,在学校的表现我就不用操心。关键是保持这样的兴趣和开心的氛围。我能做到的就是不给她成绩上的压力,给她宽松的环境,多多的爱她。
(5)朗读一直在坚持着,说不上喜欢,但也不抗拒。只要能坚持下来,我相信她会喜欢上的。我也要加入朗读,在她面前吟诗作乐,来个正面引导。
(6)Coco就是太爱说话了,上课也控制不住嘴巴,老师批评她也不上心。为此,我打算下学期给她报个围棋班,让她参加一些静的游戏。不过,话说回来,要一个7岁的孩子静下心来,我是不是太吹毛求疵了?
Coco经常跟老师打小报告,这点不好,我在三句话里引入:不打小报告,但是她还是没有改善。这个我还要想想办法。
大申爸:coco妈的总结,才叫全面呢!这就是生活。
Coco 妈:不打小报告,到现在变成一句话:眼睛看老师。因为3句话实行2个月后,我答应了Coco,每做到一项就可以减一项。老师有反应Coco上课不专心,爱说话。
大申爸:Coco妈这个做得赞!别人加,coco妈减。加太多了,反而失去重点;减到一项,重点明确,还避免了唠叨。确实赞!但是,有效的前提是:弱刺激。按部就班,一步一步走。
Coco 妈:现在能进入伴随聆听一个足够长的故事。当进入到哈利波特第三部尾声,Coco开始进入伴听状态,目前我打算让Coco继续听哈利第四部,然后,把宝贵的伴听时间用来听阿西莫夫。”
大申爸:孩子已经伴听了,就让孩子把故事听完。只要孩子进入伴听状态,就不用着急:孩子有足够时间,把所有重要的故事,都听完的。一放了寒假,就有大把的时间伴听了。
大申爸:今天30号啦,2014年马上就要过去啦!妈妈们抓紧时间,给这一年做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哈。
熙妈:回头看,入学时候焦虑都是多余的。
大申爸:是的。不过,明年的九月份,已经知道这个事情是怎么回事的妈妈,怎么帮助明年的妈妈,摆脱这个焦虑呢?当你受惠于别人的无私的薪火相传的时候,是否也想想,自己能否力所能及,把火种传给下一代。薪火相传。世界因此而美好。
熙妈:上了小学以后时间严重不够,天书的类型需要再扩充一些。争取每天多些听书时间。”
大申爸:孩子一上了学,时间就不够用了。还没有砍掉课外班剩一个的妈妈,要下决心砍了。这个寒假,课外班都重新缴费。是下决心的时候了,不要交了费,又被“拖”一个学期。
nancy妈:2014年度总结:三句话提醒:女儿上学两个月后才跟上申爸的步伐。所以三句话的提醒是近期才开始的。第一次跟她说的时候她说她都能做到,但是根据我的观察和老师的反馈,我发现她还不能做到老师提问时如果会就马上举手。她总是担心自己说错了别人会嘲笑她。这只能慢慢进行引导和调整了。”
大申爸:后开始的妈妈,一定不要着急。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据二年级和高年级孩子妈妈反馈,她们当时也跟着一年级的妈妈一样,每天三句话。效果同样显著。所以呢,不要说晚了几个月,晚了几年的孩子,也一样有效。
嫣妈:第二次考了97分,第三次考了98分,都是把加法看成是减法之类粗心犯的错误。孩子回家流泪了,对我说:“妈妈,我想得一百分,我从没得过一百分,我的好朋友某某和某某都是一百分。”
大申爸:孩子想得100分,也得到了100分,这就足够了。要弱化分数的影响:考前考后,都不和孩子提分数的事情。孩子自己说,就听着。在分数导向的环境里,再加上家长对分数的狂热,推波助澜火上浇油,对于孩子良好的性格和人格形成,非常不利。
蜻蜓妈:孩子对唱的音调比较感兴趣,我带他读的时候,他总是去模仿唱的方法,我想随你吧,爱咋读咋读。读了有一周的时间,主要是读《关雎》和《桃夭》两篇,昨天晚上读熟了,开始有喊的状态了。
大申爸:蜻蜓妈做得好:喊诗经比喊唐诗要强!
蜻蜓妈:英语启蒙。加入英语群,也看了申爸、婷妈给孩子英语启蒙的方法。轮到自己实际操作时,还是不顺利。蜻蜓妈:现在常常光顾京东、当当、孔网等。作息也从夜猫子变成了早猫子,听课、转载、打印,再收藏”。
大申爸:“不顺利”的唯一原因,就是“着急了”。要按照孩子的固有韵律走,这样才是最快的。把银子送给孔网还成,京东当当要适当送,凑单就没必要了,拿回来,还占地方。夜猫子变成早猫子,要滴!大家都变早猫子哈。早睡早起,身体好,工作好,学习好,娃也好。
蒙妈:孩子的时间观念很弱,总需要提醒,甚至采取硬手段。
大申爸:蒙妈呢,要知道。每个孩子的时间观念都很弱。没有哪个孩子比哪个孩子好的情况发生,只有一个孩子比另一个孩子坏的状况存在。为什么呢?时间,作为一个抽象名词,6岁的孩子还没有建构起这个概念。他还根本不懂得时间是什么。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关键的行动,养成情境习惯。孩子上学了,最关键的行为,就是放学先写作业。至于怎么养成放学先写作业的习惯,在9月1日开始的群里,天天在讲。就是那样一个过程。
上次蒙妈提到了中医,说申爸的建构和中医很相似。是的。尽管申爸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比拟。其实呢,深刻理解了中医精髓的人,不是对西医的具体治疗手段嗤之以鼻,而是对于西医据以依赖的哲学基础,不以为然。我们笼统地说,这表现了西方文明针对现象的传统和东方文明重视系统的传统的不同。西方文明和东方智慧的不同。申爸个人呢,对“医”的这个具体问题怎么看?申爸认为,最具智慧的是周恩来提出的:中西医结合。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不能指望每一个家长,都能体会中医的哲学精髓。
要教育好每一个孩子(当然,是在其家长乐意的前提下),又面对巨量的完全接受了西方文明的家长,怎么办呢,这件事情?中西医结合。就是把整套建构理论指导下设计出来,并经过验证的方法,拆解成一个个针对具体问题的步骤,让喜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家长,去操作,得到阶段性的成果。不用给大家看整体,没多少人关心整体,大家关心的是问题。但是,一步步走下来,就是整体了。在未来,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走进这个体系,是西医哲学基础的;等孩子18岁,走出这个体系,就变成中医智慧了。中医本身,也很重要。
BB妈着急,在找各种方式,论证什么事情。BB妈提到,申爸会让人觉得,是在做生意。大申爸:申爸呢,自己对做生意,没兴趣。申爸永远不会去做生意。申爸呢,对教育有兴趣。对于建立刚才说的那个“把整套建构理论指导下设计出来,并经过验证的方法,拆解成一个个针对具体问题的步骤,让喜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家长,去操作,得到阶段性的成果”的体系有兴趣。那个体系是一个巨大的,在整个人类史上从来不曾出现过的庞大体系。是一个教育的体系。从商业的角度来讲,申爸说的这个体系,叫做“教育咨询”。从申爸的角度来讲,这个体系叫做“教育社交平台”随便你怎么叫,它在实体上,是同一个东西。
非常难。西妈呢,带领一大群义工,开发那个“一个个针对具体问题的步骤”,她们叫做《指南》。她们做了,她们知道:这个事情很难。
茜妈:晚上茜茜是这么总结的:大家好,我是一年级五班的***,我讲的主要是逐渐进步的我,我开学第一天哭去上学,后来慢慢适应了环境,我的优点多的我都数不过来了,缺点只有两个,一个是我上课的时候有点会讲话,第二个是我红领巾我觉得自己可能丢的有点太多了。你可能要问了,我三句话做到的怎么样,那只有三句话里面的第一句话没做好,其他的都被我放到宝贝盒里了。好了我的演讲到此结束,哦,还有呢,我今后会保存好我的红领巾,还要把这三句话里面的第一句说到的改进回来放到宝贝盒里的。
大申爸:这才是孩子说的话!茜妈这个大赞!茜妈做到了这个,申爸想一起来一个重要的事情。
小英:看着大家总结,俺也想参加总结大会。幼儿园大班的也可以参加吧?
大申爸:幼儿园大班的妈妈,把总结写到思维群里哈。小孩子的伴听总结,发到思维群里;论坛上也拷贝一份;妈妈自己留存一份。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9 11:54

22.1        申爸2014年总结
今天呢,是2014年最后一天。这是总结的日子。妈妈们都思考,总结过去一年哈。你不总结,就无法系统深入地思考;你不系统深入地思考,就不知道未来一年,该怎么干。
今天是总结日。大家都总结哈:一年级孩子的总结,就发在这里;小孩子和二年级孩子的总结,发到思维群里去;大孩子的总结,可以发到小学群里。发完了之后,妈妈们最好把自己的总结,拷一份到新家里面去,自己存档。一年、两年、三年……当孩子们长大,妈妈们自己看自己的孩子,每个月的总结,每年的总结,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清清楚楚地显现出来;历史很清楚,再总结,规划未来的行动,就越来越顺利。
申爸也写大申的一年总结:
这一年,大申10岁。10岁是很神奇的一年。按照神经生理学的说法,在这一年中,间苗期结束了,孩子的头脑中,多长出来的突触被裁减,只剩下稳定有用的模式,伴随孩子的一生。在这一年中,会发生什么事情?
10岁这一年,孩子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就是,他的意志力开始起作用。同时,反思的范围也开始扩展,孩子开始有目的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意识地去调整。
10岁是一个神奇的年龄。孩子顺从,听话,同时,自己也小心翼翼地探索。在这一年中,反思能力增强到了让孩子“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成为可能;同时,意志力开始起效,这让孩子产生了一种可能。什么可能呢?孩子自己抑制自己的倦怠,在主观上努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努力学习的过程,结束之后,他自己在内心品味自己学会的东西,体会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感。
现在,大申10岁这一年,上半程的情况: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10岁零一个月的时候,开始阅读教辅资料。巨量地阅读,不分科目,不分年级。只要是到手的教辅资料,他就开始逐字逐句地读。这些教辅资料呢,其实就是教材,学生们做的课课练,单元考试卷,模拟试卷,期中期末考试真题这些东西。传统上,我们称作“题海”的那些东西。
大申在看刚买回来的小升初真题试卷。
申爸买了一堆小升初的真题卷子,刚放下,大申就拿起一本,偎在小角落里,一边吃午饭,一边看。从这张照片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某种内在的驱动力,驱使大申去看。他看这个试卷,和看《查理九世》、看《阿衰》的驱动力,应该是一样的。大申拿这本语文重点初中招生考试检测试卷,就当成《查理九世》来看的。书架最下边是一套高中课本。对于大申而言,看这个试卷,和读一本科幻小说,没什么区别。他在看什么呢?他在看的时候,头脑中的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大申为什么看这些东西呢?还看得津津有味。大申自己的话说:“就是看看呗,挺有意思的。”在实操层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大申可以把“学习”,当成看《查理九世》、《阿衰》一样来对待了。大申的“挺有意思”这种心理感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前边,哪个妈妈来的,展示了一墙壁的绘本。顶天立地的书架,上面摆的全是绘本。当人们看到那么多绘本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孩子真可怜,要学这么多东西。为什么呢?因为看绘本对孩子来说,就是游戏,就是孩子喜欢的事情。
可是,如果把教辅摆满了那一墙壁的书架,那么,非常非常多的妈妈,会感叹:可怜的孩子!为什么呢?因为对于很多很多人来讲,“学完”那一墙壁书架的教辅,那意味着困难、枯燥和艰苦。学完那一墙壁的书,孩子得受到多大的折磨啊!
可是呢,教辅和绘本,真的有区别吗?你想办法,让孩子看教辅,和看绘本一样兴致勃勃,乐此不疲,不行吗?从理论上,申爸看不出两者有任何区别。在实践上,过去这一年,申爸真的做到了让大申像当初喜欢看绘本一样喜欢看那些教辅。大申只要像看《木偶奇遇记》一样喜欢看他的教辅,那下面的学习,就不用费什么事了。
今天,大申英语单元考试。申爸去接大申。申爸身边,还有一个家长,悠闲地抽着烟,等孩子挤出人丛。一会儿,那女孩儿无精打采地走过来了。爸爸把烟扔到地上,一脚踩灭:“今天考得怎么样?”女孩儿低着头,小声说:“考得不好,才91分……”爸爸一边推自行车,一边安慰说:“没关系,下次好好考就行了。”女孩儿不听爸爸安慰,自顾自地说:“错了5个,都会,都是马虎的,我检查好多次,没检查出来。”爷儿两个一边讨论哪里错了,一边走远了。
大申他们班出来的晚。过了好一会儿,申爸看到大申从人从里挤出来,往申爸这边跑。一边跑,一边高声大气地嚷嚷:“老子牛逼!”弄得旁边的学生和家长都朝他这边看。他也不理,跑近了,还不停地那儿嚷嚷那句话:“老子牛逼!”他们班男生正流行这句话。臭小子们觉得这句话忒牛逼,一点儿得意的事儿,就自我肯定到:“老子牛逼!”
申爸问:“你牛逼什么了?……诶,你个臭小子,竟敢在老子面前充‘老子’!”
大申不懂,就没目的地问:“老子就是老子!”
申爸问他:“你知道老子是什么意思吗?”
大申正兴头上,想都不想:“老子就是‘我’的意思。”
申爸:“什么呀!告诉你,‘老子’就是老爸我的意思。你个兔崽子,在老子我面前,竟敢自称‘老爸我’,皮子紧了,是吧?”
大申愣了愣神儿,他没想到他一直以为是“我”的意思的“老子”,竟然是“老爸我的意思”。楞一愣,就不以为意地说:“我牛逼!”申爸不去追究。爷儿两个各自骑上车,往外走。申爸问:“怎么回事?”
大申还是兴奋,大声说:“老子,不,我今天英语90。”申爸笑了,说:“上90啦,那是挺牛逼的。”大申说:“不是上90了。老……我……把他们全带沟儿里去了。”
大申一边使劲儿蹬车,一边说:“我交完卷儿,张老师就说我得了90。”大申没头没尾地,申爸就插话说:“张老师当堂判?”
申爸:“判完当场就公布成绩?”
大申:“对啊。”
申爸:“你第几个交卷的?”
大申:“第三个。大礼和炎炎比我交得早。”
申爸:“你每科都提前交卷?”
大申:“语文不是,王老师不让。”
申爸这才知道,原来这小子老是和别人抢,看谁先交卷。申爸不管这个,爱怎么交怎么交,申爸继续问:“那你怎么把别人带沟里去了?”
大申得意地说:“韬韬一看,连我都能得90分,也交了。”
韬韬是自命学习好的孩子;大申是自命差生。申爸理解韬韬的心理,不过,申爸想确认大申是不是就是这么想的,就进一步问:“你觉得韬韬是怎么想的?”
大申忍不住笑,一边笑一边说:“他肯定想:连大申都能得90,我还不得得100啊!”
“完了呢?”申爸问。
“完了?完了就瞎了呗。他才85!”大申兴高采烈地说。这高兴,倒不一定只是因为幸灾乐祸,申爸觉得,这很有一种幽默的感觉在里面。“他就那么一直坐着,一声不吭。连下课都没出去上厕所,”大申接着说。“撞了墙了。你们谁不信邪,还想撞的,过来!”张老师说。有不信邪的,二桥又去交卷了。结果,他更惨,才78分!大申接着说。二桥是外号,每次考完试,大申不敢跟人家好学生比,就跟二桥比。不过,一直都是输多赢少罢了。
申爸也来了兴致:“后来谁又去撞墙了?”
大申一脸坏笑:“谁还敢呐!没人交了。”
大申意气风发起来:“我下次快点儿做,第一个交,把他们全带沟儿里去!”
申爸皱皱眉:“诶,我不是跟你说了么?答完题,多读几遍。多读几遍,答案自己就出来了。”
申爸还没说完,大申就抢着说:“读了,读了三遍。检查出来好几个错儿。也不能老读,多没劲呐。跟那些女生似的。”
“女生没有提前交卷的?”申爸问。
“没有!除了玥玥,一个都没有。全捂着,都捂臭了,也得不了几分儿。”大申说。
“你得了吧你,你有人家女生得分高?”申爸臭大申。
一提得分高,大申不吱声了。人家女生,都99、100的,这个,大申光靠自我肯定牛逼,还是不成。他这个,哪是为了考好试,得高分。纯粹是为了好玩儿,使坏。
下次,大申英语得了93分。
“你把谁带沟儿里去了?”申爸问。
大申意兴阑珊地懒懒地回答:“一个也没有。他们都不跟着我交了。”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9 11:56

22.3        大家的总结
1、煦妈:
今年是幸运的一年,于年初在朋友那里知道了申爸,加入思维发展群,开始听故事,然后更幸运的是加入了一年级群,刚好孩子上一年级,在申爸的一步步指导下,顺利地度过了这大半学期,感谢申爸以及群里的爸爸妈妈们,虽然我们还做得不好,但我有信心会越来越好。
(1)三句话:从开学到现在只要记得都给孩子说了,从开始我一直说完全没反馈,大概接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开始反馈,慢慢到自己说,现在孩子每天简洁说三点,偶尔会自己加一点。上课的大概情况还好,只是最近有点爱走神,不知道和最近迷《三国演义》是否有关,但老师说进步还是比较大。
(2)朗读习惯:从最开始读望天说到中间有一段时间认真些,再到后来有些应付,和老师沟通过几次,老师说会在学校鼓励,但回家后效果不好,大部分时间能坚持读,新一旧三,到后来学课文慢慢地就把前面的拼音丢了,最近基本读一遍后边的课文就了事。总的来说,朗读坚持得不好,特别是一旦会背就不读了,自己偶尔会读后边的课文。中间背过一段三字经,后来老师没坚持要求,他自己也不愿意读了。喊诗还没开始,希望在寒假能引入。这段时间我自己比较忙,投入得少。
(3)作业习惯:回家休息一会开始作业,开始20分钟,后来有一段规定10分钟,最近我监督不好变得有点随意了。对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能认真完成,现在做作业期间不玩,自己认真完成。但对于我加的朗读就很反感了。作业主要是语文,朗读,背诵,听写。从作业过程中感觉孩子在学校应该是大部分时间认真听了的。数学基本不布置作业,但一直以来对他的数学比较有信心,也就没有更多关注。只是书写上老师曾提醒过,练过几天,孩子有时图快就乱写了。但这学期主动提出下学期要写毛笔字,如果没有特别安排,下学期应该会给他报个毛笔班,练习练习写字。
(4)英语,每周只有一节课,也没有教材,感觉就是玩了,孩子回家基本没反馈,只有一次自己在洗澡的时候唱英语歌,才知道在学校学了歌。在家里,主要给他看粉红小猪了,但没有坚持每天看,有时间就看,没时间没强求,这个之前没有铺垫,只能慢慢来了。
(5)生活习惯:开学初那段时间特别自觉,可能一来慢慢激情退了,二来天也越来越冷了,早上越来越不愿意起床,这个还得想办法。能自己整理书包,整理房间,自己洗漱。每天的家务只是收碗,别的很少做,想在开年的时候再给他加一项必做的家务,现在还没想好。总的来说还是做得少了些,特别是公共部分。
(6)家校联动:这点做的不好,孩子老师不主张大家在QQ群聊天,说短信,电话,飞信等足够了,提醒大家如果要用QQ群,一定要在里边说些正面的,积极的。和老师的联系主要是短信,偶尔有问题就放学后请教或在家校本中写,总的来说,每次沟通都很顺利,老师人本身也很好。
(7)伴随聆听:这个开始得晚,今年开年才开始,听过西游记,神奇校车,《神秘岛》,太阳岛历险记,小鲁讲历史(部分),查理的巧克力工厂,窗边的小豆豆,少儿三国和易中天品三国等。感觉孩子基本都是意识聆听,每个故事基本都要重复好多遍。偶尔边玩玩具边听,每次都是自己开故事机,自己关故事机。听故事的效果今天体现得特别明显,今天小范围开了个party,后来说道愿望,告诉我要报效国家,威震重庆。还说要博览群书,有勇有谋……一连说了一大串。晚上和爸爸打电话,又说桃园三结义等,半途而废,尽力而为等,全是最近在《三国演义》里听的。感觉收获不小。但故事总是挑三拣四的,马上就7岁了,心里有点小着急,怕过了这个阶段,要伴随一些别的接受起来困难。现在放很多都明显不听,看来还是得加强剥洋葱的功夫才行。
(8)天书:这个做得最不好,东读一下,西读一下,很乱,没坚持,希望接下来能好好进行。准备先每天给孩子读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等孩子有兴趣了,再次引入音频,现在引入三次失败。
总的来说,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算是很顺利,今天开家长会,老师说孩子的进步很大,性格也还好,比较喜欢老师,现在也喜欢上学,希望能维持这个良好的状态。孩子爱运动,身体也很健康。虽然在家里有时脾气还是不好,但这个是长期的过程,希望以后能多多陪伴,慢慢改变。
今年对我自己来说是特别忙碌而充实的一年,在这个群里,不但对孩子很有帮助,对我自己而言也是有很大帮助,结识了申爸,菁爸,韵爸等一大批高人,还有这么多热心,无私,智慧的妈妈们,特别荣幸,越发觉得自己做得太少,知道的太少,所以一定要做的就是向群里的各位爸爸妈妈们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尽力做一个好妈妈,尽力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再次感谢大家一直的无私帮助!!!
2、立河妈:
2014年就要过去了,申爸号召大家写总结,我也响应号召来了。
从今年的4月份看到了申爸的高楼长贴,从一开始的怀疑,到试探着给孩子听起来,看到了孩子的变化,也更加坚定了我跟随的信心。下面从伴听、天书、阅读、英语、数学、身体六方面总结。
(1)伴听。立河从4月份刚接触有声故事,听的故事对他来说几乎都是天书。因为连《木偶奇遇记》都不爱听,接着上的凡尔纳就更不用说了。我抓紧一切时间给他放故事。现在立河对科普类的音频几乎来者不拒。历史故事接受起来也容易了。西游记的原著听起来也没什么难度了。立河在家多数时间都在伴听,爸爸在家时间少,我又要做家务又要买书跟群,陪他的时间真是很少。立河自己按排在家的多数时间,做手工是他最喜欢的,一做一小时是经常的事。又有时他拼插轮船持续3个小时也有。立河目前专注力应该没问题。有时他就自己吃东西,跑来跑去,搭积木,画画,模仿墙上的字写写字或看书。立河伴听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不想听了的情况,我感觉是听不懂的太多,于是用一个白故事机下载了一些云盘里的童话,让他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听点童话故事,有时他会主动听童话,有时根本想不起来要听童话,不过我想让他听的,他都高兴的听起来了。现在只要我能提供给立河足够的好听的资料他都能听。接下来我要给他《希利尔讲世界地理和艺术史》《史记》,《道德经》《黄帝内经》,《三十六计》,地理故事,《三国演义》原著,较好的古文朗诵,现代文阅读,爱教育,优秀的童话故事,基本上都是云盘里的故事,等义工妈妈们的古文录好就转成这些。立河伴听时间平时不低于3小时,周末基本不低于5小时,10小时的有过几次。现在与听有声故事前比较,很大的变化就是无理取闹的次数少了。
(2)天书。我感觉立河从开始听故事基本就是天书。后来亲子阅读时间读了诗经、老子、庄子、易经、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约100页,希腊神话宙斯与赫拉、伊利亚特读到62页,《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第一分册到了175页。就这些了。天书进行得很顺利,读什么听什么,如果不读就不能睡觉,读5分钟也好。我感觉目前天书是最好的给孩子引进新题材的方式。如果孩子不听音频,当天书读几天就接受音频了。比如,昨天我给立河读了一会儿《史记》,结果有好多字不认识,因为我前面跟立河提过故事机里有《史记》,立河就说,明天我听故事机里的《史记》就行了。结果今天就听上了,直到听睡着。还有《三国演义》原著,故事机里原著的开头都讲过10次之多了,立河还是明确表示不听。今晚我说我给你读好吗?立河爽快地答应了。不过还没正式开始。以后如果什么音频立河不接受,我就先给他读几页。
(3)阅读。一遍一遍地看丁丁,四五遍能有了,从开始的半小时能翻完全部到现在的半小时看三本。看丁丁全看图,不问字,高兴时给我讲。最近两个月对认字感兴趣,经常问我那几个字怎么读。我从来不考核,只是他问什么就告诉他什么。
(4)英语。目前只是看蓝精灵和粉猪,看得哈哈笑。还没有任何输出。这两部动画片立河都是自己提出看哪个,自己记着看没看,看到哪集了,我只负责播。我真是懒极了,好像没有力量去学习英语怎么抓。打算从现在起我好好在英语群学学,寒假再加强这块儿。
(5)数学。我几乎没干什么事情。这点真需要检讨。打算先自己学学怎么玩,再想法引导立河。其实这方面我不主动的原因出除了时间和精力有限外,还有一个就是觉得孩子时间被分得太细了,他都没有自己安排活动的时间,这样对孩子发展也不利。于是想要不逐个击破,先把伴听和天书习惯给固定下来再去弄英语和数学。
(6)身体。立河三岁前我陪他在奶奶家住。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街上玩或上山上玩,玩具就是石头和水。吃自己种的蔬菜水果,呼吸新鲜空气,爬山锻炼身体,打下了个好的身体底子。上幼儿园后,我也注意带他出去跑跑玩玩,除非有特殊情况。所以立河身体还不错。
(7)与同伴玩。这是我做的非常欠缺的一块重要内容,除了这学期刚开始的几天立河自己去找小朋友玩,后来放学就回家自己玩了。打算放寒假把邻居家一个大一岁的孩子约到我家,加上姑姑家大4岁多的哥哥,三个孩子一块看着。补补这块。
(8)喊诗。动员了几次,立河就是坚持让我读,他不张嘴。看来得引诱他,要想想办法。
其实,我是一个非常没主见的人,自从跟随申爸学习,在做中体会到一些道理,又看到了自己做的成果,就坚定不移地跟了下来。但还是会经常感到由于能力不够而带来的焦虑感。但转念一想,很多消极想法只有坏处没好处,还是踏实走好能走的每一步吧。
3、笑妈:
笑的小学定下来之后,才有心思认真拜读大申爸的高楼贴子,对有关伴随聆听的观点有很多认同,之前给笑听的也基本符合他所提出的原则,自此开始,选择聆听资料更是觉得有所依据了。
对于一年级新生,依据大申爸的建议,开学之初要完成三件事:1.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2.每天上学路上三句话。3.最重要的就是伴随聆听。第1条一直在坚持,目前来看还不错,习惯基本养成。第3条也一直在做。做的最不好的就是第2条,早上着急,送她的有时是爷爷,有时是爸爸,有时是我,经常被忘记,当然这全是借口伴随聆听及入学四个月的总结。这些日子比较固定,每天我送,每天重新开始,等班车时问答三句话,她都记得。
有关聆听,认真算起来,笑笑的伴随聆听并不是开始于九月份入学,之前也写过一篇类似的总结。这篇只记录入学之后的。
首选的仍是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每天先是车上听,回家后除了写作业和练琴的时间,基本就那么播放着。完了之后是《神秘岛》,再之后是《海底两万里》,这三个故事有关联。但笑笑只对前两个有兴趣,听完之后还想听,《海底两万里》只听过一遍就不再要了,不着急。
这之间穿插了《中国历史故事》和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笑笑不象丹丹那样迷三国,没有再要求听第二遍,对她来说凡尔纳更有吸引力。
三国完了之后,告诉她那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小段,各种爱听的历史故事还有很多,勾引她听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五千年没有中国历史故事那么动人,她的总结就是“他们总是打来打去的”。《神秘岛》中涉及美国南北战争,又勾着她听《世界上下五千年》,没有听完,听到270左右又换回了神秘岛。要求了多次,换就换吧,反正总会听完的。
晚上的亲子阅读,坚持的不如上学之前好,练琴稍一磨蹭,就9点多了。第二天还要上学,只能赶着去睡觉。入学前是睡前我给读《论语译注》,先是只读古文,不读译注,后来笑笑要求读一遍古文,再解释一遍。但入学之后时间不够用,就改成关灯听录音了,直到睡着。《论语》播了一遍,完了之后换成《大学中庸》和《叶嘉莹古诗吟诵》,笑笑表示不想听《大学》,还想听《论语》。没时间亲子阅读时,也只好转成聆听了。
但有时间时,有时读一段《可怕的科学》,有时读一段别的,拿到哪本书就是哪本。只除了《丁丁历险记》,最近她对钱感兴趣,就改读《小狗钱钱》了。记得大申爸说过,亲子阅读永远要有科学主题,昨天拿到了《阿莫西夫最新科学指南》,问她要不要听一听,她说好,听了一会儿,没要求换成《小狗钱钱》,又看了看全是文字没有图。表示想关了灯听,我说那我找mp3来给她听,她说那还是你给读吧。听着很快睡着了。
(《丁丁历险记》坚持不讲,她发了几次脾气,也认同了,自己看,碰到认识的字就大叫,不认识的就看图)
早上叫起床洗脸,这几天要求听“那个好玩的诗”(叶嘉莹古诗吟诵)。
聆听的目前就是这些: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海底两万里、上下五千年。《神秘岛》听第二遍时,明显比第一遍听进去的内容多很多。亲子阅读有:可怕的科学、阿莫西夫、希利尔、小狗钱钱、神奇校车、希腊神话、中国历史故事。有了阿莫西夫后,计划暂停可怕的科学。天书:阿莫西夫、论语、大学中庸、叶嘉莹古诗吟诵、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我想读的,很偶尔的顺便给她当天书)。目前就是这几些轮换着。
聆听和阅读的,除了晚上还想加进一点体验英语之外,暂时不想提供更多新的,自打上了小学,时间严重不够用。长期计划是把能找到的凡尔纳的几部小说全加进去,这一大炉烧饼,慢慢烙。
时间安排方面,冬天天短,放学后很少户外。周一到周四基本每天下午6点10分左右跟我一同进家,她先休息15分钟,我准备做饭,这15分钟要求她只能喝水吃东西上厕所和坐在椅子上休息,不能玩玩具。如果想早点玩,可以提前结束休息时间去做作业。她去做作业读课文我做饭,干完这些到吃饭之间,是玩的时间,一般20-30分钟。饭后到8点之前,还可以再玩一会儿,一般也是20-30分钟,8点开始准备练一小时琴,9点准备洗洗睡,聊天读书听故事,9点半上床,伴着mp3快的话5分钟就睡着了,说明这一天的精力消耗的差不多了,慢的话10点才睡着(她妈妈我就各种抓狂中~~~)。
早上7点叫她,睡9个小时。磨磨蹭蹭收拾完就7点40了,催着赶紧吃早饭,8点出门去班车。一天天基本就是这样过的。
周三没有俱乐部,回家比平时早一小时,一般就是乐高或手工或画画,仍是等我回家才开始读课文做作业。周五中午放学,坐班车到我单位,可以看一个视频或动画,除非强烈要求,一般是我提供什么她看什么,目前是BBC的一些有关生命的记录片。每周一个。完后去运动。对她来说并不满意,更愿意看动画片,但没有动画可看的情况下,也只好接受这些视频,比什么也没的看强。
周六上午舞蹈课,蹦达一个半小时,2点琴课,完事后一般和好朋友丹丹消磨剩下的时间。周日上午半天作业,完事后尽量户外活动。最近学校各个俱乐部结课,她想去UT,周二放学后改去UT蹦达一小时。
但安排是这么安排的,遵守的并不好,总是觉得玩的时间不够。尤其最近拿到圣诞礼物乐高,按她的说法,拼乐高不算玩,拼完了拿着小人们出这家进那家才叫玩。把之前得的各种房子也找出来拼在一起,每天都拼来拼去,她说她每天都没玩。各种抗议,全都无效,我是后妈~~~伴随聆听及入学四个月的总结
我默默保证,降低自己的标准,严格控制时间,到点就停,绝不延后,每晚至少保证她九小时的睡眠和一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
笑笑的状态。学校老师给过来的是阳光,纯真,乐于助人。上课听讲比较认真,但做任务时更认真,刚入学时上课会有小动作,后来好一些。在家跟我经常逆反,主要原因我是“家里的坏人”,各种安排和限制都是由我来协商和提醒。笑爸经常觉得惊喜,原因是他主要负责陪玩陪耍,笑嘴里又常蹦出让他想不到的话和用词,他们俩个互相感觉良好。
就是这样,笑笑不算是个特别好的学生,接受能力还行,但绝不会把自己的精力完全放在学习上,贪玩,贪吃,耍小聪明,做各种鬼脸,扮各种可怜可爱状。聆听的效果目前来看,除了偶尔蹦出个意想不到的词语之外,基本没有其它的,但全家也乐在其中。
有关播放设备的补充:车上有个车载mp3,家里有一个mp3播放器和一个nano,但有时经常是从车上听着,到家之后和家里的接不上,所以还是以ipad为主。ipad对她来说,主要就是用来听的。偶尔受别人影响,等饭时也要求看一看动画片,但只有我们自己时,一般想不起来要看ipad。ipad还有个好处,就是她可以自己选听哪个,不喜欢了换一个。
4、蜻蜓妈:
自从9月份入群以来,我感觉收获很多。跟着申爸和群里的妈妈们学习,带着孩子伴随聆听、朗读、三句话,还有学会了抢书、读天书等等。
(1)三句话。从9月份开始叮嘱奶奶每天跟他说三句话,9月到11月份坚持的比较好,每天都在说。12月份有所放松,不再每天都叮嘱了。这之间,我和两位任课老师沟通过孩子的课堂听课情况,老师反馈说,虽然三句话的内容不能完全做到,但是已经做的不错了。我问过孩子三句话的内容,他能完整地说出来。我告诉他,老师教的知识自己上课要认真听,回家我不给他加课外作业,同样考试也要考自己。从这个学期的几次测试成绩来看,他除了给汉字注音掌握的不好,其他的知识点都能掌握了,就是考试时粗心大意,读错了题。
(2)朗读习惯。每天的语文作业老师都有布置朗读课文的作业,我们先完成老师布置的朗读任务,然后每天读一课《开明国语课本》,这本书没有拼音,但是有配图,最初的课文都很简单,一两句对话。我带孩子读的时候,不指读,我领读然后他再跟读,读几次自己就会读了,再往后读得多了,有的课文他自己就能背下来了。《开明国语课本》第一册读完后,我想将第二册也给他,可能是难度有所加大,他的兴趣也降低了些。我拿出《日有所诵》,上面有几篇短文章他很喜欢,能读下去。11月13日我们参加了朗读群的活动,每天录音放在网上,一直坚持到12月份。这之间的朗读主要以课文为主,中间穿插了《日有所诵》和《开明国语课本》第一册的内容。他朗读的状态,一开始是认认真真地读,后来声音小了,语速也慢了,问他为什么这样读,他说这样有感情些。据我的观察他还是没有进入到喊诗的状态,直到昨天晚上,他说我会背《关雎》了,然后合上书本,自己很大声的摇头晃脑的背。最近,申爸推荐了《经典少年游》,趁京东搞活动收了回来。那个音频很好听,先是普通话读一遍,再是古法读一遍,然后是唱一遍。孩子对唱的音调比较感兴趣,我带他读的时候,他总是去模仿唱的方法,我想随你吧,爱咋读咋读。读了有一周的时间,主要是读《关雎》和《桃夭》两篇,昨天晚上读熟了,开始有喊的状态了。
(3)伴随聆听。我们从9月13日开始听故事,一开始,我着急啊,孩子已经6岁了,得抓紧时间给他听,让他进入伴听状态。给他《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他都不怎么喜欢。后来听《小鲁讲历史》才开始着迷了,听完了小鲁讲中国历史和小鲁讲世界历史,中间试着给《哈利波特》,一直试着给了8集,快4个小时了,才接受,然后一直听《哈利波特》,听到第4部的时候,不肯听了,一开始我也不明白什么原因。后来看到有的妈妈说,第4部的配音不太好。然后《哈利波特》就停下了。后来,我们听完了《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少儿三国》、《少儿水浒》、曹灿的《水浒180回》。从11月24日开始听《三国评书》直到现在,听到了276集。这个三国评书实在是太长了。估计再有三个星期的时间,就能听完《三国评书》了。一般情况下,每天从6点半钟到9点钟是固定的听故事时间,周末听的时间多些。听故事的时候,有时候是我和他边下棋玩边听,有时候是自己边玩玩具边听,不像有意识的听,也不像无意识的听,可能是都有吧。伴听最大的困难是时间不够,我没有给孩子报课外班,也没有加课外作业,就是这样,每天的伴听时间也只有2个小时左右。计划下一步,三国评书听完后,换个主题,凡尔纳或者科学、历史题材。
(4)天书。我家孩子的读天书时间,固定在晚上9点钟开始,从《论语译注》开始,一遍文言文,一遍白话文,读的很慢,经常是没有读几页,他就要听其他的故事了。后来,看到妈妈们说,读古文最好是只读文言文,所以从上周开始我就只读文言文了。读论语的过程中,有时候他会问我“子曰”是什么意思,然后看着“曰”字非说是“日”。我不读白话文的时候,他又说听不懂什么意思,我加上白话文后,他又不要听了。每天论语读完后,我们就读《希腊神话故事》,一直读到他睡着,现在读到第五本了。中间有时候读《可怕的科学》,自从申爸推荐阿西莫夫后,每天晚上的天书,就改在论语后读《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能把天文知识写得这么通俗还真难得。我对孩子说,这是可怕的科学的升级版。这几天,会主动要求读可怕的科学的升级版了。有问过我,什么是黑洞、星图?昨天问我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好在手头有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不然真不知道怎么给他解释。天书计划先用手头上的阿西莫夫的书,估计要读好久了。
(5)英语启蒙。加入英语群,也看了申爸、婷妈给孩子英语启蒙的方法。轮到自己实际操作时,还是不顺利。我在孩子拼音学完后,再给他看《粉红小猪》,第一次看,很着迷。但是,也只看到了30集左右就不肯再看了。停了一段时间后,给他看《Kid’sABC》,比较好玩,也简单。一天一集,看到了第7集的样子,又不肯看了。现在还是看《粉红小猪》,已经看完两季了。他很喜欢看,虽然不知道说的什么意思。有段时间,每天早上,我给他听英文儿歌,磨耳朵。磨了一段时间后,改成听《阿西莫夫的最新科学指南》音频。计划下一步,找些英语视频和书籍资料,继续磨耳朵。
(6)数学。参加了薄荷的数学游戏群,但是实在没有精力每天跟着玩游戏,我尽量保持周末玩玩数学游戏。目前数学除了钟表不太熟悉外,其他的课本知识掌握的还好。
总结,孩子现在的状态,跟他们班的同学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考试成绩在前二十名的样子。没有什么体育长,除了参加学校开的围棋班,没有报其他的课外兴趣班。除了周末天气好的时候,能在户外活动下。大多数时候是在家听故事、看视频。但是,明显说话的时候,会蹦出些新词汇,什么孙刘联合、刘备跑来跑去的等等。我最大的收获是心理踏实了,不再像孩子刚开学时那么慌张没底。现在跟着申爸,一步步走,一点点实践,看着孩子一点点在变化,我很感谢申爸,感谢群里的爸爸妈妈们。再有就是学会了淘书,抢书,收获了大量的好书,当然银子都奉献给了京东、当当、孔网等。作息也从夜猫子变成了早猫子,听课、转载、打印,再收藏学习。每天泡群,写手记。
大申爸:
“我想随你吧,爱咋读咋读。读了有一周的时间,主要是读《关雎》和《桃夭》两篇,昨天晚上读熟了,开始有喊的状态了。”
蜻蜓妈做得好:喊诗经比喊唐诗要强!
“英语启蒙。加入英语群,也看了申爸、婷妈给孩子英语启蒙的方法。轮到自己实际操作时,还是不顺利。我在孩子拼音学。”
“不顺利”的唯一原因,就是“着急了”。要按照孩子的固有韵律走,这样才是最快的。
5、洋妈:
(1)开学三句话:
九月一日开始讲,坚持讲满一个月,开始一周我讲,第二三周引导孩子自己讲,第四周提问形式问孩子今天上语文课有几次盯着老师练天眼?有几次举手等之类的谈话。跟老师沟通过说他上课举手很积极,有时上课坐得很好认真,有时就跟同桌讲话或自己画画写写,一提问也能回答出来。以前跟孩子说话时总不看眼睛要多次提醒,三句话后说话常能看着我的眼睛说;以前做作业、吃饭腰总弯需提醒,三句话后发现不论做作业还是吃饭都腰挺得很直,老师说也有在校专门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训练孩子们坐直站直。
十月后延续了上月的三句话的提问。没有天天说,但会常问起,孩子都倒背如流。本月针对孩子的问题新开三句话:1、做事要快,包括吃饭;2、有事好好沟通,不乱发脾气;3、东西从哪拿放回哪,要归位。发现第一条做得最好。因为他有上英语课外班,是充许家长进去听课的,我有进去看他上课的状态,课外班因为是十来人的小班,气氛会活跃,纪律方面没有学校要求的严,两节课下来,孩子愿意举手积极回答,一部分时间是会跟着老师的节奏走,一部分时间在低头做自己的事。看孩子上课的状态整体还是不错。
(2)朗读、作业:
九月开学,因为一年级没有作业,第二周开始抓学习,回家休息20分钟后闹钟响就去做作业,没有作业就将语文英语学过的读一遍。包括课外学英语的课文及书面作业在内,第三周开始周六会和他一起将之前学过的语文英语数学串一遍看是否掌握,教会他每周都要检查一遍学过的知识点。孩子开始不愿读,声音小,后来嫌读太多花时间,经多日引导后开始自觉大声读,朗读熟的地方会读得很快。有时有点惊异于这么多内容他都记得。十月开始,孩子自己调时间自己关闹钟自己去学习,朗读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马虎时及时引导认真对待。经过两个月的朗读,加上课外英语国际阅读的老师要求每周学完后发微信给老师,老师每周评出微信王给读得准读得好读得多的同学,小家伙开始对朗读充满了无限的热情,不管学到第几课都主动自觉地从第一课开始读起一直到新学的发微信给老师,最夸张的是上周课外英语一本书都讲完了,他录微信竟也是整本书读完后再读学校的语文英语,用了一个多小时乐此不疲。以前每周日新学的三课要回家听几次才能读出,自十二月开始,课后就能读出来。对学校的语文英语的朗读也充满热情,为了保持他长久的热情,我尽量将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内,小家伙不同意说**课还不熟要从**课开始,每天都是下班后我做饭时他在房间愉快地朗朗而读,那种热情,实在是让人听着深受感染。
(3)家校沟通:
与家校的沟通一直都不错,在幼儿园起我与老师们的交流都是真诚友善的,这可能得益于我的母亲,记忆中小时候,我母亲与我的老师都能相处的很好,常有老师来家里坐坐,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是很大的。
孩子小学快一个月时班级的Q群才由班主任建成,我因自身原因无暇顾及太多,没要求做家委或管理,但有积极协助班级的工作.在与班主任的沟通是畅顺的。老师对孩子在校出现的与同学闹矛盾或其它的的情况都有及时与我们交流、沟通,尽早发现问题尽早解决。在与老师的相处我的经验是:相信老师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但老师也是人也会有自己的情绪,不要太在意老师说话的语气,多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不易及好的地方,让孩子也学会体谅老师并喜欢上老师。
(4)伴随聆听:
孩子三岁左右一直到现在都有把古诗、国学、童话故事、音乐等做家庭背景循环内容,四岁引入英语。李网知道了很久,但很少上,一次找孩子上学前要注意的事情无意中看到了申爸的长贴(当时还不是很长),当时就被马面鱼金枪鱼的例子给吸引了,因为工作忙,不能长时间上网,但申爸的长贴里的理论一直吸引着我,就这么一直有空看下去,很认同然后开始拓宽自己给孩子伴听的资料,比如不再只是听童话故事,法布尔昆虫记、西顿动物、十万个为什么等,保留国学之外引入听哈利波特、三国评书、阿西莫夫科学,凡尔纳等,孩子没有太多表现,有些开始说不好听,听多两天就接受了。感兴趣的会跟我讨论故事内容,有时会冒几句听过的英文,有时听国学时电脑读出上句他接一句下句。他的课外英语老师说他发音准,读英语故事时语调及语气很到位。
我发现一个问题,让孩子听,最好一开始不要听太动听太娱乐的故事,听了后让听平实一点的就不愿意,以前给他听什么就听什么,自从听了哈利第一二部后,就不愿听别的了,因为哈利的趣味性较浓,还有听凡尔纳的,之前听了王刚的神秘岛,王刚演播得很生动,再听海底两万里和格兰特就觉得没那么有趣了,不过坚持放下去就又喜欢了。因为小孩已过了七岁,听故事开始有自己的喜好和要求了,听故事需要比以前专心,以前可以边玩边听,现在常会停下来专心听。但放古文时就不会,估计比较难懂又没有故事性情节,不过在放古文时他上洗手间也有要求我放大声点,这也证明他也有在听。十二月起加入西游记原著。
常见有妈妈问如何伴听,怎么我放给他听,他有没有听我都不知道,我的经验我理解的申爸的伴听就是,什么目的也不要想,只要小孩在家不是在做作业的情况下,你都可以将你想要放的资料放出声来在空气中顠荡就行了,不要急于一天两天,放了一段时间再来观察孩子的状态再做调整就是了。我想只要方向对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为收获是迟早的事何必急于一时,要知道树不是一天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的。
(5)亲子阅读、拓荒阅读、定向阅读:
三岁左右起常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借阅一些我认为的好书回来睡前亲子故事,由原来的十万个为什么、神奇校车、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等儿童文学类的为主,后加入国学的内容。自看了申爸的帖后,加入了群,从各位大侠处知道了更多经典的好书,除了趣味性的也加入了科学类的。后引入希利尔、可怕的科学等资料并保留国学内容。
常听妈妈们说给孩子了,孩子不爱看,我常因忙工作无暇上Q上网回复,在此说下我的经验,希望能给有需要的人一点灵感,可怕的科学是申爸推荐后去图书馆借了两本回来引导孩子听我读,开始孩子不喜欢不要,我就跟他说我给你读两个故事,一个是他愿意听的,一个是可怕的科学,我选了较合孩子口味的探险家的故事的一本,结果一本讲完孩子就喜欢了,这时买回来的一套书也已到家了,孩子开始对这套可怕的科学爱不惜手,当然他只是看图。丁丁历险记也是用类似的方法让原本抗拒的孩子喜欢上的,这个只是引他看图没读。现在我要讲希腊故事,孩子吵着要听可怕的科学,我也正用同样的方法准备将这个希腊故事拿下。当然每个孩子不同,首先是你要非常了解你的孩子。
对了,见到大家抢书,我想说一句,其实有些旧书是可以利用当地的图书馆的,我就是在图书馆借到一些旧书看的。
(6)我们的收获总结
①遇到申爸后,最大的收获是,给孩子听的资料不再拘限于我认为的适合他年龄的童话文学故事,而是加入了更高更好的资料,平时我只是知道让孩子听国学、古今中外名曲、英语、听故事重要,但至于为何重要说不清楚只是去做,申爸帮我解释了我所做的事情的好处在哪,并加入了更多的原料进去,这不但开阔了我的眼界、耳界、心界也同时开宽了孩子的眼界、耳界、心界。
②人常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孩子上学前半年左右我就开始为他上小学的事情做准备,孩子在上幼儿园时我也是如此,任何事情你只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遇事就不会太惊恐,虽也会有自己没遇到过的事情需要处理。这时遇到申爸推荐的郑委视频,让我对孩子的上学及自己家长身份的更确切地认知并能从容对待。当你多一份对孩子现阶段的了解就会多一分的从容与淡定,就象小孩小时我看的育儿百科、我的N岁小孩一样,看了后了解了孩子每个阶段需要注意什么,遇到了就了知。我认为理解才是最好的爱。
③孩子养成回家休息一会就做作业的习惯,并非常热爱朗读,这点是我始料未及的意外惊喜。在11月他参加了英语国际阅读课外班学校组织的达人秀活动,以英文的自我介绍及表演英文故事为主,顺利通过初赛,决赛取得低年级组第二名的成绩,结束后孩子还意犹未尽地说还想再玩。平时在家常会不由自主地冒英语句子,对英语的兴趣更浓。
④对成绩我没有太多要求,我告诉孩子考试成绩只是告诉你最近你学的知识掌握得怎样,孩子语文数学考试成绩在92-98之间,但他似乎也对一百分心生向往,后来几次他开心地告诉我他终于考到100分了,我说:嗯,看来最近学的知识点掌握的比较好。孩子今天回来高兴地告诉我,明天他就加入少先队啦,说班里只有15个同学能加(他们班45人),他是其中一个,我祝贺他一天天的长大啦
(7)存在问题
①孩子晚一年读书已过七岁,伴听的状态需要比以前专心了,时间少了,如何更好的合理规划与安排似乎更重要
②孩子的自主意识加强,听故事看书外出玩都开始有自己的喜好与选择了,不再是你想让他干嘛他就干嘛的状态了,需要更加注意引入好的资料以节约时间
③孩子的生活习惯有待加强,比如整理衣物、自己的生活习惯还需要时时提醒,不提醒就乱扔,提醒多了我就烦了,不到我发火就不理的状态,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这个必须想办法解决。
④爸爸整天忙于工作,常出差,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一天平均不到十分钟,男孩子天天跟妈妈在一起少了男子气,为此没少与先生沟通总无果,看到群里的爸爸们,真是气愤,人当爹你当爹,怎么这爹相差那么大哩
(8)明年的总体计划
①伴听,天书依然是闲暇时间的重心,每月会按照计划的表格完成,看情况做调整,会以阿西的科学指南、国学、四大名著为主,加入西方文化的希腊文化及荷马史诗
②协助自主阅读,因认字不多,还是以简单的民国图本、经典绘本、丁丁等漫画书、可怕的科学等为主,识字量到了一定程度引入定向自主阅读。
③加强良好的生活习惯。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9 11:57

6、新妈:
不知不觉,转眼小新开学已经四个月啦。从今年4月份左右开始关注申爸在李网的帖子,6月份开始给小新听音频。从暑假开始加入一年级群,就开始跟随着申爸的脚步前进了。非常感谢申爸每天在群里的指导,感谢这么多志同道合的爸爸妈妈们一起努力,在群里、帖子里无私的分享、真诚的建议。感谢收集、整理、编辑、发布申爸文字的义工们,感谢维护和整理云盘的义工们,感谢录音妈妈的辛苦付出,有大家真好。
不瞒大家说,我这个总结,从9月底申爸建议总结,一直到今天才写完。每个月底申爸都会在群里建议写总结,我就开始写,总觉得有很多东西要写,又不知道怎么写好,写着写着就搁置了。
(1)三句话:
9月2日开始陈述申爸提到的三句话:9月2日,陈述第1天;9月24日,陈述第13天,引导复述第1天;10月9日,陈述第17天,引导复述第7天,询问第1天;10月28日,陈述第29天,引导复述第21天,询问第14天;10月29日,小新不愿意说。从这天开始没有继续三句话。11月7日,小新主动提起,问我怎么没有问三句话,于是赶紧问三句话。之后没有说过三句话。
陈述三句话的前5天,小新反应不大,继续陈述的时候,小新反应很大,不耐烦,叫我不再说。接着我改变了方式,用了西妈的方式,“吃饭,睡觉,打豆豆;坐好,举手,盯眼睛”,小新又开始慢慢接受了。一直持续到10月28日,陈述第29天,引导复述第21天,询问第14天。9月30日那天,小新他们班的班主任打过电话,说了一下小新的情况,我顺便问了一下小新上课情况,老师说,刚开始不是很坐得定,后来好一些了。11月28日,小新他们班的班主任打过电话,说了一下小新的作业情况,我再次问了一下小新的上课情况,她说通常每个星期前面几天坐得定一些,后面星期四星期五就差一些。
(2)作业情况:
从9月1日开始,放学后马上回到家,休息20分钟,开始做作业。从开始有些不愿意马上回来(想在小区玩),后来慢慢就习惯。回到家,我马上调20分钟的闹钟,吃点东西,闹钟响后开始写作业。通常30-50分钟可以完成。作业大部分是朗读,少部分是更正课堂的练习或者听写或者考卷。
从11月17日开始,语文的拼音部分就全部学完,开始学识字,语文有时候会有预习的作业。小新他们称之为,一圈二读三注音。把课文读两遍;把“我会认的”生字从文中圈出来;给“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标上拼音。
小新的作业完成得还可以。自己看登记本,写作业。有不懂的会问我,完成后会自己收拾好书包。现在还有的问题是,握笔姿势不正确,这个时不时提醒了,还是那样,多说他就烦了。另外通常是站着或者脚曲在凳子上写作业(总之不好好坐着)。
(3)朗读情况:
在11月17日之前都要求小新每天做作业的时候(周末早上)读拼音,新学的读三遍,旧的读一遍。只读拼音,“如aoe…”,当天新学的会拼读,之前学过的就单纯读“aoe….”。当天学的,小新通常会看着书读。之前学过的,他通常直接背诵,背诵的时候会在客厅里走来走去。
从11月19日开始,小新朗读的规则稍微改了一下,期中考试之前学的拼音(单纯读aoe….),每天读一次,之后的识字内容还是按照旧一新三要求小新读。之后小新有时候肯按照旧一新三的规则读,有时候是旧一新二,有时候是旧一新一,经常是直接背诵,不肯坐下来好好读。从12月10日开始,稍微精简了一下朗读的东西。和小新说了,aoe….这些不用再读了。每天晚上写作业的时候只需要读有数字的课文和写着读读背背的课文(之前他是按照课堂上的读法,将所有的都读)。小新对这样的读法比较喜欢,通常还是背诵,遇到记不住的再自己翻书看。从12月12日开始,我把规则又变了一下,只读新课文。这次小新没办法背诵,看着书开始一句一句的读下去,两下就读完了。
12月13日,再次修改规则,叫小新每次读两篇新课文(课堂还没有学过了),一篇是前一天读过的,一篇是新的。小新刚开始不愿意,后来慢慢就习惯了。这样的话,小新没办法背诵了,只能看着书一句一句的读。
(4)聆听情况:
6月中旬,从《夏洛的网》,《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开始,小新不是太喜欢。接着《海底两万里》,小新反应一般,听了一遍。接着《昆虫记》,小新很喜欢,反复听了2遍左右。暑假的时候听了《神奇校车》,这个也反复听了2-3遍。9月初开始换成《鲁滨逊漂流记》,大概听了2遍,没有特别的反应。10月22开始放《世界上下五千年》,大概听了2遍,没有特别的反应。准备元旦开始放《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这个放完之后计划再放《凡尔纳系列》以及录音妈妈的其他录音。9月份开学后,平均每天大概有半小时听音频的时间。
(5)亲子阅读:
9月1日开学后,我将之前买的大部分绘本放起来了。只留下《神奇校车》图画版(11本),《鼠小弟》(22本),《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3本),这几套书,小新都非常喜欢,会主动反复看,也会反复让我读给他听。后来慢慢买了申爸在群里或者帖子里推荐的一些书:
《漫画人体奥秘》:小新有时候让我读给他听,有时候会自己翻来看看。
《新语文读本(小学卷/修订版)》:这个我尝试读给小新听,或者叫他自己看,小新不愿意。
《可怕的科学》(经典数学系列):小新只提出来一次,我读过其中一本的几页给他听。我多次尝试提出读给他听,他不要。
《要命的数学风暴》:还没有读过。
《可怕的科学》(经典科学系列):前几天开始读《肚子里的恶心事》,采用买一赠一的方法,既除了读小新喜欢的李毓佩的书,再赠送一篇《肚子里的恶心事》,已经读了几次,共10多页了,小新开始有些喜欢了。
《李毓佩数学童话总动员》:最近正在读,已经读完了其中的两本《酷酷猴历险记》、《梦游零王国》,第三本《数学怪侠猪八猴》读了三分之二了。小新很喜欢李毓佩的这套书,这套书的图片很少,小新通常会躺着让我读给他听,有图片的给他瞄一下,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DK儿童百科全书》:有时候我会读给小新听,有时候他自己翻来看。
《最好的小伙伴阿尔菲》:开学前买的,读过几次给小新听。
《丁丁历险记》(大开本):刚买回来的时候,小新就自己翻过几次(我和他说过由他自己读的),之后偶尔会想起来叫我读给他听,我坚持说只能自己读,他就没有翻过了。
《神奇校车》(动画版):最近在读,小新很喜欢。
漫画类:
《父与子全集(彩色纪念版)》、《倒霉的i呀》、《找死的兔子(彩色珍藏版)》、《找死的兔子,折腾到底》、《累不死的o啊》:小新有时候会自己拿来看,看着看着就会笑出声来。
《季诺漫画:无字季诺季诺》:小新偶尔会自己拿来看。
《三毛从军记(彩色版)》、《三毛流浪记(彩色版)》、《世界上那只最坏的猫》:这几本小新没有看过。
(6)和老师的沟通:
刚开学的时候,会比较主动的用短信和他们班的班主任沟通。后来就越来越少了,除非有事,比较少主动和老师联系。老师有时候会在月底打电话给我,说说小新的情况,我再顺便问问而已。
因为小新早上不愿起床,起床后不肯穿衣服的问题和班主任沟通过几次,班主任说,如果小新不愿意起床,可以给她打电话,她跟小新说。后来因为小新不肯起床打过两次给班主任,小新从那之后,起床情况好一些。
班级没有qq群,因此和班上的其他同学或者家长基本没有什么联系。班主任说,小新学东西还是比较快的。小新的期中考试和平时的练习卷,语文和数学通常都是A。
(7)同伴关系:
小新从小就比较爱玩的,跑、跳、追逐,自行车,轮滑,公园,爬小山,只要是玩的,基本都喜欢。不管认识不认识,男孩女孩,同龄,大一些或小一些的,小新都可以和他们玩,也很容易就玩得很熟。这方面都还不错。从9月底开始,先后有同小区的两个小男孩(都在同一个学校上一年级,学校就在小区对面),中午会来我家吃午饭,休息。他们三个本来平时就玩得挺好的,这样一来,就玩得更开心了。吃午饭的时候会有说不完的话,说学校里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说他们看的电视,说对某件事的看法。每天我就是默默的听着,心里想,哇,原来学校有这么多好玩的事情。其中一个男孩年龄大半年,个头比较高,长得也比较壮士。慢慢的,小新和另外一个小男孩就已经把这个大男孩当作“老大”了,大部分都听他的,什么东西都要让“老大”先来。如果不听他的,这个“老大”就会说“扣”他们的分。比如“老大”说不能和小区哪些小朋友玩(说他们不是一伙的),小新和那个小男孩就不和他们玩,偶尔偷偷的玩了,他们会说,不能告诉他,要不回扣他们的分的。小新会经常提到班上一个小男孩,有时候会提出说要和他一起去外面玩,目前还没有去过。
(8)兴趣班:
目前只报了跆拳道,一星期两节课,周六晚上和周日下午。下学期小新想学篮球,可能会停掉跆拳道,改学篮球。
(9)其他:
目前小新在学习、玩、与人沟通方面都没有特别大的问题,比较让我头疼的是起床和自理等生活习惯问题。晚睡晚起,从幼儿园就习惯这样。好不容易叫起来后,还得帮忙穿衣服,跟着去上厕所,刷牙,洗脸等等。上小学后,一下子要早起,中午不肯睡午觉,晚上睡得也不早(10点多睡着)。因此早上闹钟响后,叫小新起床大部分都不肯起,叫多几次就开始发脾气,严重的就哭闹,起床后还要我帮他穿衣服,刷牙洗脸的时候也是百般刁难,要我陪着他,或者帮他拿个什么东西,甚至帮他刷牙、洗脸。有时候我就忍了,但时间一久,我也就容易发脾气,小新就会闹得更厉害。迟到过好几次。因为这个,和他们班的老师沟通过,老师说,如果小新不肯起床,可以给她打电话,她来跟小新说。后来小新不肯起床打过两次电话给老师,老师的话还是挺起作用的,小新起床方面稍微好一些。
我也参考了一下迅雷爸写的《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尽量先和小新说好,哪些是要自己来的,哪些可以妈妈帮忙。在时间方面会更加严格的控制,比如晚上去小朋友家或者在小区玩,8点钟准时接他回来,9点前进房间,开始亲子阅读。现在通常9点半多或者10点前睡着。同时准备了一本表扬鼓励本,将每一天小新做得好的或者需改善的(这部分偶尔写一下)写下来,有时候读给小新听。从11月中旬开始写,已经坚持了一个多月了。写着写着会发现,原来小新做得还是挺不错的,只是之前总是仅仅盯着他的缺点了,那样就越发的焦虑了。
7、浩妈:
浩浩是2008年8月出生的男孩,浩妈在花果山14年一年级小学家长群学习。2014年9月1号,当这群小豆包们开开心心背着书包入学的第一天,申爸就在群里细致地指导着宝妈们,让大家受益匪浅!一学期快结束时,浩妈发现浩浩的学习能力进步很快,感谢申爸的帮妈妈们把握了一年级开学季的关键时间点。为什么浩浩会在这四个月当中出现这样明显的变化呢?当然和申爸在群里指导妈妈们“重要习惯的养成和妈妈的微刺激”分不开的。养成好习惯,教育好孩子,很简单。你就在关键期,持续的弱刺激,就行了。
(1)浩浩的习惯养成:
A.每天早上陈述“三句话”。
2014年9月1日,申爸在14年一年级群里第一天指导妈妈们的第一个行动是:早上,上学路上,一定跟孩子说三句话:1、上课的时候,要坐好,听老师讲课。2、老师提问,只要会,就举手。3、老师讲课的时候,要一直盯着老师的眼睛。
妈妈们只是陈述。陈述,就是陈述。就是跟孩子说,说完就完了。千万注意的是,不要把陈述变成要求,去问孩子:“你能不能做得到?”做不做得到,不是孩子在早上口头上的回答能够决定的。事实是,第一天,孩子连课堂都没进过,他一定做不到,做不到,不要紧,每天陈述一下,到了十一开学之后,你会发现:孩子全都做到了。
B.养成回家就做作业的习惯。
C.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完成书写作业后,对课文的朗读“新三旧一”(即:新课文读三遍,旧课文读一遍)。
D.当然还有孩子在5.5-7.5岁的时候“伴随聆听”。
(2)实践反馈:
第一学期快结束了,昨天晚上看浩浩在默写单词,发现他这半年学了好多知识啊,小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惊人的,所以要好好把握住这关键的时间点。
每天早上三句话:学习离不开好习惯,每天早上的三句话最近已经改成了四句话,这第四句话是因为开期中家长会,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都说浩浩说话不大声。四句话是:一、坐好;二、举手;三、眼睛看老师;四、大声说话。这是浩浩每天日积月累最后说出来最简洁的回复了。从一开始疑惑,为什么每天重复说,到现在的习惯每天必做的事情,偶尔我忘记问了,他都会提醒一下我。虽然最近没有问老师情况,但浩浩自己很自豪地跟我说,以前说话,只有附近的几位同学听到,现在全班都听得到了。另外大声说话,表现在每周举办的图书会上的进步。一开始他是不肯参与进来的,有时候还躲在房间里,图书会除了第一次在广场举办外,后来都是在我家里举办的,来的人数多的时候,有十来位小朋友,最近在玩课堂角色扮演的游戏,浩浩当起小老师来,一点也不怯场,也会大声说话。
朗读:语文和英语老师,每天都有布置朗读的作业,而且每次都有签名。一开始的新三旧一,有时候是一遍带过的,因为我们有预习过这些课程。寒假就要来临了,我已经准备了下学期的教材,打算让他读起来。另外还有新语文读本。听了“第一线”对语文教材的批判,唯一的办法就是打开阅读之门。半年下来,到现在的几百字的文章,他读起来都朗朗上口。这离不开平时的努力吧。
伴随聆听:最近听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和《中华上下五千年》。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进度不是很大。从一开始两部转变的时候,稍有抵触外,我就委婉地说是我自己听的,他就不反对了,现在顺利成章地演变成了我们听。
亲子读书:一直是爸爸为主,我为辅的。这点看上去好像做得不错,但是也是最薄弱的环节了,有点应付了事的味道了。天书也没有好好读,因为自己本身也不感冒,现在阿西录音已经那么多了,上次试了失败了,不知道这段时间过去后,能不能再拿出来尝试了。孩子嘛,本来就是多变的。不过还是需要爸爸妈妈的坚持啊。
很庆幸,孩子上学的学校作业不多,他也很喜欢上学,整天在我面前说最喜欢什么课什么课的。不足的地方,昨天花了半个晚上,看了尼莫爸尹传红老师的发言,又燃起来了我对天书的信心,对我给浩浩灌输科学知识下了决心。
大申爸:孩子呢,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大。妈妈想教会孩子什么,都可以教会。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要按照孩子的自然韵律来。孩子的自然的韵律,特点是什么?慢。
他的小脑袋,要建构。对于最重要的事项,比如重要习惯的养成,妈妈们要坚持微刺激:每天就提那么一下下,慢慢地提着。这四个月过去了,浩浩的变化明摆着的。
教育孩子呢,最忌讳的是飘风暴雨:想起来了,叮里咣啷一大通。叮里咣啷完了,问孩子:“知道了吗?”孩子说:“知道啦。”问孩子:“记住了吗?”孩子说:“记住啦!”完了就完了,以为解决了。其实呢,孩子什么都知不道,什么都没记住:这一大顿,也就相当于一次轻微的提醒所起的作用。妈妈那么叮里咣啷一大通,也不是没有丝毫价值的手段:等孩子九岁十岁了,具备自省能力了,那个时候,妈妈偶尔就着一件事情,狠狠地来那么一通儿,效果奇好。
浩妈提醒得对:寒假就要开始啦!还没有拿到下学期课本、课本朗读MP3的妈妈,要抓紧把这些必须的资料拿到手里。孩子考完试的第二天,就要开始每天早上朗读新课本。从寒假一开始,第一天就形成习惯。稍一拖延,孩子大人就都皮了,不容易开始了。
8、欢喜妈:
欢喜妈:“喝杯咖啡晚上加班。”
欢喜爸:“加什么班?”
欢喜妈:“写总结。”
欢喜爸:“总结?”
欢喜妈:“欢喜四个月的学习总结要上交。”
欢喜爸:“交给谁?”
欢喜妈:“花果山一年级群。”
欢喜妈:“妈妈要写总结了。”
欢:“什么是总结?”
欢喜妈:“总结就是我们做了哪些事,做得怎么样,做得好继续,做得不好再努力。比如说,你们天天上学说四句话,都做到了没有。”
喜:“我本来就做得很好。”
欢:“我现在也很好,举手很积极。”
不知不觉欢喜上学已经四个月了,在这个群里爬坡也爬了四个月。从入学前的迷茫到入学后的焦虑再到现在的稳步前行,多亏有这个一年级群的引领,在这里首先感谢推荐我入群的早早妈,再感谢申爸的带领,西妈的张罗和义工妈妈的付出。
申爸这个作业非常好,不然很少去回顾整理。一整理,感觉收获很多,不足也多多。本计划27日晚努力一下写完,没想到回顾四个月的琐事还真不少,断断续续写了3天。
(1)三句话:
刚开学,老师反应喜很乖,上课认真,积极举手。欢总是做自己的事,东张西望,数学老师给大家读题做题,他往后翻,我问为什么?他说老师还在读题我都已经做好了,就想看看后面的。我问为什么东张西望的?他说我看看别人都做对了没有。听上去他没什么不对,但觉的一开始就这样不好的学习习惯会影响今后的发展,所以极力引导,也有批评,很焦虑,但冷静想想没用,放着不说,控制自己,坚持陈述三句话。开始我陈述,慢慢喜喜天天主动陈述,欢欢不说,接着喜不说了,欢天天出门在门口一本正经的对着这我陈述,如果欢有个别字说的不一样喜进行纠正。开始三句话:1.上课的时候要做好听老师讲课。2.老师提问,只要会就举手。3.老师讲课的时候眼睛要一直盯着老师的眼睛。10月13日左右我感觉三句话起作用了。之后发现他们天天有漏带作业,于是加了第四条:要把作业带回家这句。之后欢喜自己哪里不够哪里不够都要加,加到了八句,申爸建议不要太多,于是就加了把作业正确带回家这一句。四句话到现在还坚持着天天说。开始喜天天有彩虹花奖回来,欢都没有。现在老师反应欢学习已进入状态了,现在也有彩虹花带回家。现在两人彩虹花星星卡收了好多。现在四句话已经习惯了,有时我说错几个字都不行,我想,反正就四句话说总比不说好,就坚持天天说吧。
(2)作业习惯的养成:
开学初期严格按照申爸说的做,回家20分钟点心,定时器响就做作业。有时我下班晚强调欢喜爸也这样操作,欢喜爸也配合,慢慢发现欢喜20分钟到自己会去做作业。开始欢因为识字他可以独立完成作业,喜不认字要我们帮助读题,所以要陪着她做作业,但这过程很困难,有时我下班晚,欢喜爸要烧饭,没办法陪,让欢喜两人自己在房间里做作业,这样两人总要聊天。有时去欢喜爷爷奶奶家吃饭,开始的时候是到爷爷奶奶家先做作业,作业做一半吃饭,饭吃好再做,爷爷是老师帮忙着看一个,这样一人看一个效果不错,连续几天作业做完时间都很早还可以跳绳跳30分钟。慢慢的问题又来了,奶奶干扰很大,话多,又时不时这个好吃的拿出来那个好吃的拿出来,导致欢喜到爷爷奶奶家饭吃完就想着吃点其他东西,这样感觉饭前饭后的作业状态完全不一样,饭前能静心,饭后静不下来。我跟欢喜爸商量,进行调整,如果到爷爷奶奶家吃饭的话,放学先吃饭,吃好饭回自己家再做作业。有时在自己家吃,有时去爷爷奶奶家吃,由于客观原因,吃饭没有规律,没有固定的作业模式,所以到现在欢喜做作业都没养成自觉性(也不知,这个年龄段做作业是否就要提醒才会去做)。在这个作业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我经过各种调整,现在先吃饭再做作业。写孩子毕竟不喜欢,但老师的作业又不得不完成,这需要一些动力。于是我提出作业的要求:1)主动作业,作业前拉好小便。2)作业时安静。3)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三点做到了作业才能得一颗星。这个目前效果很好,不知过一段时间会怎样。最近欢总说自己压力大,不喜欢写,我只能说:压力确实大,但要化压力为动力。学习跟爸爸妈妈的工作一样,不管有没有压力都得做。你的梦想是科学家(欢很喜欢科学,整天说自己将来发明什么发明什么),你不学习怎么能当科学家呢!当时他噢了一声接受我的劝说,认真做作业。欢只要心里接受了,他的作业速度很快。喜作业情况越来越好,主动性比较强,虽然作业速度比较慢,但比以前快多了。
(3)朗读:
开学初比较乱,朗读做的不是很好,之后在申爸的建议下,把朗读这块像做作业一样做起来,后来又有了花果山孩子朗读群这块宝地,让欢喜养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这过程也用了一些策略:
1)忽悠。进花果山朗读前我问欢喜,说:“有一个花果山朗读群,如果参加朗读活动,读得好,就有人买你们的录音,你们就可以自己赚钱了,你们要不要参加。”欢喜异口同声的说参加。第一次进群朗读后,我对着他们说:“不知你们今晚的朗读有没有人买。”搞得欢喜很期待,转天欢问我:“妈妈,我们昨天赚了多少钱?”我很认真的说:“不知道,短信还没来。”等到那天下午我说:“管理员短信来了,你们昨天赚了5元。”他们非常的高兴,晚上继续读,我又说:“如果发音标准,又有感情,我想准能买个高价。”这下欢使劲的读,一读就是一个小时,当时欢最喜欢读阳光这一课,他觉得这一课很好听。确实,他读的感觉很好。读完欢说:“我想明天准能买个高价。”当时喜认字不多,只能读学过的内容。转天我高兴的说:“昨天欢赚了50元。”喜问:“我呢?”我同样高兴的说:“你30元。”(为了真实评价,但又不想伤害喜,所以说她30元,比欢少一点)。就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欢一直往后读,常常读完一年级上册,欢在读的时候喜就伴听了,她也开始往后读,当她第一次持续读半个多小时的时候,她就主动问:“妈妈,我昨天赚了多少?”我当然不会让她失望,说:“你昨天读了这么多都买出去了,赚了50元。”之后她问我:“读得时候,不会的字能拼吗?”我说可以的。这样她就没有负担了,不熟悉的课文也不怕读。12月26日,宝妈小窗我,说叫我参加伊利亚特录音,我又开始忽悠他们,说:“你们在花果山朗读群天天坚持读,读得又有感情,现在要录一个大作,你们被选上了。”然后把宝妈发的名单给欢喜看,他们也有点小激动。欢看了名单指着一个名字(我忘了当时他指哪个了)说:“昨晚我看到这个小朋友也在读,我听了,他读得不错。”我顺着说:“所以他也被选上了。”
2)毅力监督。
两人每天总有一些事情需要坚持做,于是设计了一张“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天比一天好”的表来进行监督,把朗读也列入其中。表格贴在床头,每晚睡前进行评价,做到了就记一颗星,月底统计,一颗星一元钱。
3)设定目标,提高朗读动力。
A.保持传说等级:欢自己发现群里每个人的聊天等级,自己琢磨传说、活跃、话唠、吐槽、潜水的级别,说自己是传说级别最高。他基本上每天都会看一看自己的等级,然后朗读开始,说自己要保持传说。有一次变成活跃,那晚就使劲的读变回传说很开心。
B.奖励:欢喜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就通过朗读21天毅力赛来实现。例:一次在商场他们想要买溜溜球,我没买,让他们自己去赚,告诉他们,只要坚持朗读21天满,跟管理员说你们想要的礼物,管理员会为你们准备的。开始的时候欢问我,如果有天没读是不是又从头开始啊。我说是的。他觉的这样之前都白费了,还是坚持吧!有时磨蹭我会说:“花果山不用去了。”他们嚷嚷:“不行,要去的。”孩子就这样,有时反着来。
尝试慢慢离开花果山朗读群形成正真的朗读习惯。
(3)聆听实施(手机播放):
已听完整的音频:三毛、西游记、红楼梦、袁阔成的三国、神奇校车、夏洛的网、世界上下五千年(还在进行中)。
聆听今年9月份开始,当时给红楼梦,欢给什么听什么,喜吵着说真难听。开始没有计划,没有记录,直到一天在群里碰上申爸,聊了聆听的事,我才开始着手记录,学着翻烧饼。因为开始喜闹着红楼梦不好听,所以给他三毛流浪记。计划欢红楼梦,喜三毛流浪记,但两人在同一个屋子里很难操作,之后统一听一个三毛流浪记。两人听得入迷,手机随身带,尤其是喜喜,时时想着听。三毛流浪记很快就听完了。
接着听西游记,两人也感兴趣,跟三毛流浪记差不多,自己会惦记着听。
西游记玩了接着回过来给红楼梦,我问他们接着听三国还是红楼梦,这次喜竟然选着听红楼梦,她不排斥了。欢你不让他选着,给什么听什么。听红楼梦两人不像听三毛和西游记了,这时需要我播放了,这个过程两人有提问,两人自己聊过红楼梦不好听,但我播放着两人也不反对,似背景音乐。(10月25日红楼梦结束。)
红楼梦结束翻了几个烧饼,给了三国、海底两万里、中国历史,欢喜两人意见不统一。欢:“海底两万里名字听上去很好听,听海底两万里。”喜:“我要听中国历史。”搞不定,26日晚睡前我直接上三国,给了曹灿的三国,有给袁阔成的三国,两人没什么反应。我问:“你们知道现在在播什么吗?”他们说:“不知道。”我说:“现在播的是三国演义。”27日早上我播袁阔成的三国,听了一会问:“你们要听那个三国?”喜:昨晚的再听听,比较了一下两人共同选袁阔成的三国。这下烧饼翻好了,开始听袁阔成的三国。听的时候欢喜都有很多的提问。这个过程我清楚记得一天早餐时欢喜的对话。欢:“喜喜,你知道三国里曹操的克星是谁?”喜:“不知道。”欢:“是诸葛亮。”喜:“那诸葛亮的克星是谁?”欢:“诸葛亮没有克星,他最厉害了。”我有时会问:“你们听得懂吗?”欢:“听得懂。”我又问:“听得懂,说来听听,讲什么?”欢:“讲打仗的。”喜说自己听不懂,我问:“听不懂为什么还听?”喜:“就听它里面说话呗!”有一次吃饭听三国时欢喜爸反对说:“长期这样会影响欢喜的消化。”欢接着说:“不影响,一点也不影响,我们根本听不懂。”说得欢喜爸哑口无言,欢替我挡了,不用我去与欢喜爸争论了。(10月28日-11月29日三国结束)
三国结束计划水浒,我准备不够充分,等播的时候,打开,发现水浒只有下,上没有下载,于是播阿西莫夫。欢还是给什么听什么,喜嚷嚷不要听,说真难听。于是我又开始翻烧饼了。申爸说过伴听能高就高,天书中间插点小故事。神奇校车欢喜都已看过书,两人比较熟悉,播放神奇校车、夏洛的网我想给他们再过滤一遍,听过程确实也这样。神奇校车两人对话很多,也会去找相应的书翻。夏洛的网欢也看过书,所以他会滔滔不绝的讲,喜也喜欢听。于是白天听神奇校车和夏洛的网,睡前听阿西莫夫,这样喜也不反对阿西莫夫了。有一个晚上阿西莫夫讲到石头落下时,欢接话了说:“石头落在地上是因为地球有引力。”当时他在看书,看来他是一脑两用的状态。阿西指南下载后当时听完第7集,之后的没声音无法播,于是终止了。(11月30日—12月10日阿西指南1-7结束)
12月10日接着听世界上下五千年,这次我没问,直接翻一个烧饼,欢喜都没有意见,一次翻好。因为神奇校车和夏洛的网还没完,就伴着世界上下五千年听,听完后就播世界上下五千年一个,现在还在进行中。在听的过程中,他们对熟悉的都会有反应,比如:牛顿、断头台、双胞胎争王位等。27日晚欢在书上看到瓦特,他很兴奋,大喊:“妈妈,瓦特发明蒸汽机我们听过的,这里也有,你看。”
欢提问:为什么爱因斯坦、伽利略、瓦特、牛顿都是男的。他还滔滔不绝的与喜讲述伽利略的故事。但喜搭不上话跟没听过一样。
聆听实施了四个月,很难入睡的欢现在虽然没有秒睡,但也能快速入睡,以前他躺下后就滚来滚去,老说自己睡不着,入睡比较痛苦。聆听后慢慢躺下不滚了,现在也能快速入睡,也没讲过自己睡不着的话了。还有现在喜也给什么听什么了。这四个月聆听时间除了双休天基本上固定在早上30分钟,晚餐30—40分钟,睡前现在一般都是听睡着了,半夜起来关或欢喜爸来关。
现在好多饼等着下炉,就担心时间不够,但总得一个一个试。目前计划世界上下五千年听完准备给中国历史,因为最近欢总问我有关历史的问题,我想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是不是更好。中国历史完了再给阿西指南。阿西完了给水浒、凡尔纳的,也不知这样计划如何。喜现在也能给什么听什么的话,就不考虑简单的故事之类,跟欢欢同步往高层次的走。之前纠结过要不要听哈利,现在看来不需要了,这个直接让他们自己看就是了。对于伴听,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走对路。
(4)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
欢欢成绩比较稳定,觉得他有自学的能力,所以学习上管得不多。
喜喜由于对文字的形象感知较慢,所以一直以来对文字很不敏感,导致成绩跟不上,第一次测试,老师把整张卷子的题读完再让孩子们做,喜只考了69分,原因是题目不知道。我也与老师沟通,喜排斥认字,可能欢识字量大对她造成无形的压力。老师也反应在学校卷子发下时欢会说,喜不认识字。回家我找欢谈话,欢之后就不讲了,喜碰到不认识的也会问欢,欢也会告诉她。我帮助喜做好复习预习,掌握生字,熟读课文。成绩我看的不是很重,看重的是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于是我做了一张表,让欢喜看到自己的进步。我很担心欢的成绩给喜造成压力,每次两人拿着卷子回家,我从来不问几分,分析一下错题即可,所以他们对成绩也是很淡的,我也强调他们要自己跟自己比。在“天天在进步“的表上喜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她很开心。12月18日单元测试成绩跳到96.5,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说全班进步最大的就是喜。这是多大的鼓励啊!喜那晚每日一句的作业就写自己的进步,她对着“我天天在进步”的表把自己进步的成绩写上。
29日学校口算过关测试,上周学校经常练口算,欢总会带表扬信回来,喜练习不过关,要求5分钟60题,喜只有55题。我们平时对这些奖都淡淡的,所以欢也不会很在意,表扬信装在书包里也没拿出来。那晚喜在房间里做作业,欢在客厅看书,我翻了一下欢的书包,看到表扬信顺口说:“欢,你是口算小达人。”欢回头说:“什么?”停了一下很淡定的说:“当然喽!”看欢这么淡定,我马上止步,但我想怎么让这表扬信对喜有促进作用。于是我什么都没说,悄悄的把表扬信钉在墙上,让喜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努力,这样也不会受到打击。
(5)打开与老师沟通之门:
开学前主动邀请老师家访,老师根据孩子的住址安排了家访时间,因为学校要求老师全班家访。老师来家访时班级群都已建好,要我们加群。对于参加家委,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进一年级群学习后才鼓动欢喜爸参加,欢喜爸不要参加,工作做不通,我硬着头皮去顶下一个家委会成员的名额。顶下后告诉欢喜爸他是家委会成员,摄影组,搞宣传,反正学校搞活动要给欢喜拍照这不是一举两得。欢喜爸笑了。
开学初,老师对孩子家长都不了解,需要磨合。喜比较乖巧,在校肯定不会闹事。欢就不是了,想法多多,用欢自己的话说:我在学校看到什么好玩的我会想一切办法去玩。这类孩子在校肯定生事。开学没多久,老师来电话了,说在校自搞自,跟不上集体的节奏。。。。。。。这些在我听起来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老师告状了总让我心情不好,我总要向欢了解情况,会批评他。完了会给老师发短信,同时也告诉老师欢在校行为背后的想法。印象很深,当时老师回了一句:妈妈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从此我不再给老师短信了,我觉得沟通的门没打开越沟通越麻烦。
接着在国庆节前班级家委会成员商量搞活动,我提议去部队进行国防教育。一提议,活动就摊到我的头上来了。于是我给出活动方案、联系部队,组织全班孩子家长与部队搞了一个主题为“爱国教育——我为祖国妈妈过生日”活动。期间为孩子准备节目,中午的时候往学校里跑,与老师有了进一步的接触,但没什么深聊。有了这次活动的基础,后来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开幕式每班进行一分钟的表演比赛,老师在家委会微信群里呼,谁帮忙排练,没人接单,我又接单了。这次排练一个月左右,我每星期总会有一两个中午去学校帮忙排练,在排练之余与老师有了闲聊,拉近了距离。偶尔有事打电话给老师,老师很热情的叫欢喜妈欢喜妈。老师沟通的门虽然已打开,但我也没经常联系或了解欢喜的状况:1.有事在家校联系本上说。2.或许我在逃避,万一老师反映欢怎么怎么的,会影响我的心情,对孩子没好处,有事老师会找上门,我只要在家做好家长工作就行。
(6)参与家务劳动:
欢喜在家经常参与劳动,但后来洗碗不愿洗了。上小学后有学习任务,家务活干少了,发现两人反倒更喜欢干点家务活了。为了好玩,欢喜爸想的竞标上岗觉得不错。比如洗碗,谁出的工钱最低妈妈请谁洗碗。那晚我不舒服,说:“晚上谁洗碗?”喜:“我洗,但我要15元钱。”我:“好。”欢喜爸:“谁的价低谁洗,我10元就够了。”欢:“那我5元吧。”我:“好,那就欢欢吧。”喜:“那我也5元。”欢:“我们两个10元。”我:“洗得不干净我不要。”他们说:“我们能洗干净。”最后我请欢喜两个洗,两个人干活还偷乐,做得井井有条,灶台擦的干干净净。干完马上发工钱,两人拿着钱往自己的储蓄罐里塞。或许每天读啊写的,干点家务活对他们说是一种放松。
(7)阅读:
欢已进入自主阅读,也很爱阅读,有时做作业累了,说自己放松一下会拿一本书看看。每晚不看书不睡觉,一看书停不下的状态。喜因为不认字,只看图画,看图很快,看完了书一扔,说:“你读吧。”上学后时间紧,给喜读的也少了。有音频播放,自己就不用读了,或许是偷懒的借口。接下去要补回去了,我想跟孩子一起阅读是把孩子领进自主阅读的大门吧!
(8)数学游戏和英语:
数学游戏跟薄荷在数学群进行,跟了两周,但觉得游戏还没有进入状态,得好好学习。
英语自己英盲所以很难入手,现在在英语群呆着,欢喜在学校里学的英语歌他们会自己想起到英语群唱一唱。现在粉红猪小妹放车上听,他们比较感兴趣。之前欢在合唱团学英语歌,老师说谁唱得好可以出国。结果欢就不好好唱,我问为什么,他说:“我怕唱得好被选上出国,出国要做飞机,我怕飞机失联。”现在虽然刚起步,但我感觉到欢喜慢慢对英语感兴趣了。
开学之初孩子的适应带来种种的焦虑,对孩子没耐心,控制不住自己就会骂,现在慢慢的平静自己,偶尔还会急,还得好好的修炼。在新的一年里希望自己做个更有耐心的妈妈。

chinaviolin 发表于 2018-4-19 11:59

1.        新一年的展望
美好的2015年来到了。这是充满希望的一年。
四个月的努力,孩子们已经稳定下来,开始了愉快的小学生活。妈妈们也慢慢摸准了孩子们的脉,安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细心筹划,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勾画现在。那么多妈妈,做了好多好多细致认真的总结,真赞!
我们说,2015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是因为,在这一年中,妈妈们将要播散希望的种子,高质量的种子,让更多的树苗生根发芽破土而出,在孩子的生命中,都长成参天大树,变作郁郁葱葱茂盛的森林。
我们说,2015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是因为,这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6岁半到7岁半。小小的头脑已经为智力的建构,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专等着最好的养料的到来,来建构出最好的智力。
孩子们准备好了,妈妈们准备好了,这是执行的一年。
2015年,这全新的一年,也是思考的一年。享受前天的成果,做昨天的事情,计划明天,规划后天。申爸期望每一位妈妈,在这一年中的每一天,都在享受计划规划中渡过。只有思考,只有总结,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2015年,这全新的一年,也会是总结的一年。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只有总结,只有在2016年开始的时候,在妈妈们自己的手记贴中,明确地记载着2014年的全年总结,2015年每个月的总结,2015年全年的总结之后,妈妈们才会拥有一个“沉甸甸的收获”的2015。
2015年,这全新的一年,也是学习的一年,是相互学习的一年。向申爸学?那不够!妈妈们要向别的聪明的妈妈们学习,学习她们的思考,学习她们发明的巧妙的方法,学习她们的用心,学习她们的执着,学习她们一切优点和长处。
2015年更是分享奉献的一年。申爸期望有更多的妈妈走进义工的行列中来,分享义工妈妈团队的和谐清朗积极愉悦。这是一个社区,在这里,天,总是蓝的;水,总是清的;人,总是愉快的。力所能及的承担,毫无保留地分享,积极主动的奉献,都是我们的愉悦之源头。
最重要的,2015年,依旧是执行的一年。执行,只有执行,只有行动,才是取得成果的唯一路径。三个习惯、伴随聆听、家校联动,启动是苦难的,要坚持执行下去,更加的不易。在2015年,申爸深深地期望,每位妈妈都像2014年一样,执行,执行,再执行。
启动是艰难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社交群,注定要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社交平台。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们有了精彩的起步。这值得骄傲,但远远不够。在新的一年,我们要继续前行,精心做好准备。我们特别要为2016年底,2017年在全球范围内的大争论做好各方面的准备。申爸期望有更多的妈妈,突破自己为自己设置的篱障,扩展自己的能力。在未来,你们要能够担当重任。
你们当中,一定会走出十几位、几十位,踏上某个国家国民久已为你们精心铺好的红地毯,作为教育专家,作为人类文明的使者,去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传播到每一个有人类涉足的角落。那些像蒲公英的种子,把生命把希望带到渴望的人们心田里去的人,将会为人类的历史所牢记。
申爸希望,每一位妈妈,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影响力,都能谨言慎行。“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将记录在案。”从现在开始,每一位妈妈说的每一句话,在后世,都将有人把它翻出来,作为“极其难得的珍贵史料”,加以充分的研究,引出无数的论文传世。我们,远远不是一个“只有几百个人的QQ群”那么简单的事情。
申爸期望,在浑厚的新年钟声中,有更多的妈妈意识到,你将会是全球最大的企业的管理者;你将会是万众瞩目的教育专家;你将是最受尊重的慈善组织的负责人;你将是一言九鼎的领袖……你,将不是现在的你!
这些事情吧,跟钱一样一样的:该说的时候说,该看的时候看。看过,知道了,就放下。干正经事儿哈~~

风与彩虹 发表于 2018-8-15 13:59

好好学习一下,谢谢LZ

dianechens 发表于 2018-8-16 15:53

这个太棒了,要保留下来,没事就看看,总有新的收获

mangorita 发表于 2018-8-17 17:10

留着学习,太好了,感谢分享~

cqycm817 发表于 2018-8-17 17:57

好贴,学习了

鸡路漫漫 发表于 2018-8-17 18:52

之前把那个指南搞过下来认真研读,淘宝上好像卖不少钱的,“之前”并不久,就一个多月前,现在发现这些都是枝末中的枝末,99%都是没用的,感觉后面还要加上.99%。辛苦楼主了。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转载申爸小学生家长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