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留美女博士后被遣返: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
原标题:留美女博士后被遣返 回国行李只有一盒精神病药来自大西北的女孩儿,当地最有名的学霸,从初中起一路被保送,在北京最好的一所学府读到博士后,去美国一所著名大学又拿了个博士后,昨天,双博士后的她终于回国了。
不过,这次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被两个高壮的美国警察押解遣返了回来,没有行李,只有一盒治疗精神分裂的药。“我是双料博士后”4月23日下午3点,北京边检遣返审查所民警老单和同事照例去登机口接收遣返,被遣返人是一名中国籍的30多岁女子。
平常,老单他们也遇到过被境外移民机关双人同机押解回来的,但大都是一些涉及暴力犯罪需要控制的人,而一个30多岁的普通女子,也值得让两个壮汉押解?老单很不解。
在见到这位“姑娘”的时候,老单他们更震惊了:一身包裹到脚踝的黑色羽绒服,每一粒扣子都紧紧地扣好,头发稀稀拉拉只剩下稀疏的几缕,其间还有很多白发,脸蜡黄蜡黄,布满了皱纹,完全是一个老太太模样!
美国警察交接完人之后,将一盒药片还有一张服药说明递给了老单,指了指脑袋,又指了指小兰(化名)。
老单他们带着小兰回到遣返所,发现小兰没有任何随身行李,甚至连一部手机都没有。没耽误时间,老单接着就开始按流程对小兰进行询问。“你是哪儿的人啊?”老单问,而小兰的回答与系统记录吻合,西北某省的一个省会城市。
“你在美国做什么工作?为什么被遣返?”老单接着问,而小兰的回答马上就把老单震了,“我是北京XX大学和美国BF大学的双博士后,我没钱没地儿住就被警察遣返回来了。”
一盒治疗精神分裂的药说实话,小兰很配合民警的询问,没有东拉西扯也没有躲躲藏藏,但是她从来到询问室就一动不动,水也不喝,东西也不吃,最关键的是,目光发直,语气带着一种近乎执拗的肯定。
这些不一样的举动,让老单和同事们很快就联想到了美国警察转交的那盒已经吃了两片的药,老单问:这盒药是治什么的?小兰轻描淡写地说:我妈有高血压,这是给我妈吃的。老单追问:你妈妈在哪儿?药为什么在警察那儿。小兰没回答,只说了句:我反正没吃。
老单他们根据药的名称去查了下,搜索结果显示是:治疗精神分裂。
“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因为这盒药的原因,民警对小兰的询问更为谨慎,一方面需要核实小兰的述说是否属实,另一方面他们要稳住小兰的情绪,以免她回想起某些事件再次受到刺激。
小兰接下来的语速很快,期间夹杂着中文和英文,言语间一直在显示对自己学历的自信,但她自己也说: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
老单赶紧把民警小菲叫了过来,说:你是北大的,你们名校学生之间惺惺相惜,你用英语和她聊聊,探探虚实。小菲撇了撇嘴,但还是去了,她对小兰之前的陈述表示高度怀疑。
为了方便阅读,干脆把小兰的零零散散的话整理成一个故事吧:
小兰的家在祖国西北的一个省会城市,是家里的独生女,家庭环境一般,而她出生那年正赶上国家恢复高考,是1977年。
小兰自幼聪明好学,父母也以小兰优异的学习成绩为傲,竭尽全力给她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不让她干任何家务活,小兰的任务也只有一个,学习。
她没有让父母失望,从初中起就被一路保送,到北京念上了一所全国最好的学校,本科、研究生、博士,然后就博士后了。在国内已经读到头的小兰,又被推荐到了美国BF大学,申请到了一个类似于我国希望工程的奖学金,这样继续读着,一不小心又博士后了。
小兰的专业是地质科学,跟着导师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摸爬滚打搞研究,成绩突出,又被推荐到了企业。在企业里,她不擅与人打交道的劣势被彻底放大了。
第一个企业,因为看不惯企业里有作假的行为,快人快语的她得罪人被辞退了,第二个企业,同事聚会时,主管有意考察几个外籍新人的社交能力,在餐会中给了他们每人一大份肉,让他们吃完。其他几个新人要么与主管沟通,要么请到人一起分享,唯独小兰干脆地把盘子一推,“我吃不下!”很快,小兰就被礼貌地请出了公司。
她当时正在申请居留类签证,一直在排期,可她旧的签证已经过期,又没有就职的单位可以继续为她申请签证延期,随时面临着被遣返,而没了经济来源的她也没钱再继续租住公寓了。
困境之下,小兰不得不开始流浪,图书馆、走廊、公园甚至厕所和桥洞都可以成为她栖身的场所,运气好的话,也能混到住一晚上《当幸福来敲门》里威尔斯密斯和儿子住的那种慈善机构提供的屋子,但前提是能排得上队。
不知道小兰在那段时间都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磨难和痛苦,才能把仅仅38岁的她折磨成一个老太模样,我们没敢问,小兰也没有说。但后来有一天,无家可归的小兰终于被警察发现了。
蹲了几个月的监狱,然后被送上回国的班机,随身只带着一份治疗精神分裂的药物。小兰终于笑了听完小兰“一会儿思路清晰,一会儿迷惘”断断续续的故事,小菲哭了。因为她家里也有一个正呀呀学语的闺女,然后负责笔录的大哥也抹了抹眼睛,轻轻地说了一句:这是谁家姑娘啊……然后转身出了询问室,给自己家里的闺女去了个电话。
但小兰还是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不怒不悲,眼睛直直地看着民警或者地板。
完成询问工作,核实了小兰的身份,整理好了各种材料,按程序,小兰已经可以以一名中国公民的身份正常办理入境手续,然后回家了。
但老单没有让她走,他说难道我们又放一分钱都没有的小兰在北京流浪吗?其他同事们也没说啥,他们干这种份外的事儿也不是第一次了,上回有一个80年代偷渡出去,打了30年黑工,钱却全被老乡设赌局骗去的厨师,被遣返回来的时候连家在哪个省都记不起来了,最后也是老单他们帮着各种联系,民警们凑钱买火车票把他送回老家的。
老单让小菲和另外一个同事去负责照看小兰,自己去通过系统查询小兰的父母的联系方式,但找到的电话死活打不通。老单没死心,又根据小兰的家庭住址找到了当地的片警老谢,请他帮忙找人,老谢没有推辞,说他知道小兰这姑娘,是他们当地最有名的学霸,一路保送北京XX大学,到美国念书这些事儿当地人都知道,当时特轰动,他现在还在拿小兰当楷模教育孩子呢!
老谢直接去了小兰他们家找人,结果没人开门,问邻居,结果邻居说了一件令老谢格外震惊的事儿:小兰父母两年前就和小兰失去了联系,都以为这个闺女已经死了!
后来通过邻居,老谢找到了小兰的父母,而小兰妈听到小兰还活着,嗓子里刚冒出一个字儿就晕了过去。老谢也没耽误,帮着小兰父母买了一张最快的到北京的机票,把他们送到机场就深藏功与名,回家了。估计老谢也是万分感概,给自己孩子树立了多年的榜样,现在居然……
对此一无所知的小兰还是静静地坐在询问室里,此时已经快下午7点,下飞机已经4个小时。
小菲劝她喝水吃东西,小兰一直不为所动,小菲又劝她睡会儿觉,她嘴上说着不,但是很快就坐着睡着了。老单回来了,摇醒了小兰,告诉她:你爸爸妈妈从老家过来接你了,晚上9点到。一直面无表情的小兰终于笑了。
一家人的团聚晚上8点50,航班出人意料地提前了,老单和小菲带着小兰在T3C等候。先找到人的是小兰爸,父女一言不发抱头痛哭,父亲不断抚摸女儿严重脱发的头,而找了一圈的小兰妈得到消息过来后,小兰立刻扑进了母亲的怀抱,小兰爸抱着手站在一边扭头不敢看。
送走了这家人,小菲问老单:你还逼你闺女去补习班了吗?老单叹了口气:这会儿谁在乎这个啊……
附:一位同事微信中对此事的评论学尖端科技的女博士后,从初中开始一路保送着,直到内地排名前三位的某大学。你曾经是得多优秀啊!但眼前这个没有几根头发、脸色惨白、灰头土脸的人是你吗?你在国外究竟是经历了什么?为什么遣返警察会给你准备精神分裂的药啊!
看着她的惨状,心酸不已!(有个做父亲的男同事几乎流下泪来!)想起女儿,曾经怀抱中的小肉球、如今令我挠头的顽皮精灵,她的一颦一笑都牵动着我所有的神经。
谁都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女儿,你再用脏手蹭我崭新的衣服、你再抓起我的眼镜丢出去、你再抱着我的大腿撒娇耍赖,妈妈都不会怪你了。我再也不担心你的五音不全、再也不担心你不学英语会输在起跑线上! 人生竞争激烈,有成功,有失败。无论成功失败,都要坦然面对。
和学习不学习,没有什么大关系。 最怕这种长而又长的文章了。他说完了,一溜烟儿的跑了。留下了这些东西污染世界,你都没有办法找他说理去。 这种极端案例啊 神经病有什么好说的
毫无意义,还是毫无意义 这种例子也不少的。
我们以前住一幢楼里的邻居小孩,美国在读博士,最后和导师发生矛盾,杀死导师自杀。
情商,或者道德,或者信仰,或者common sense的教育,肯定也是很重要的。 高智商人士的世界本来就和一般人不一样,有些东西咱一般人无法理解 怀疑其真实性 无论中美,社会都是鱼龙混杂,学霸们在同质清澈圈子中一路圣贤书(数理化),当然不懂社会交往,居然最后仍然需要应付三教九流,苦果也就在所难免。
学霸难得,不该苛求自食其力,学贯中美的博士后不但理当社会敬仰并且应永久供养。 学霸一般不进企业,在国内都进学校科研机构。没有施展自己的强项!
这样的人肯定是有的,不过此文我还是怀疑其真实性。例如美国人聚餐都是各点各的,不会出现主管替每人都点了一块肉让他们吃,这不符合他们的文化。再说,情商问题应该在招聘面试时考察,哪有进去之后再在饭桌上考察,招人和解聘都有成本,也要合法。 好假的故事 魔术杨 发表于 2015-4-26 20:52
好假的故事
自己搜一下,各大网站都开始刊登并有照片。
当然很多细节(如吃肉)我也不信,估计作者也是要么听疯子说的,要么自己猜的。
但总的事情应该是这样的。 没必要是假的 这种事不少 这个还活着 几年前有广西女状元去CUHK读研究生 某一天跳楼了---路过那里 你会唏嘘不已 好年华为什么不珍惜 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要结束自己,大可回家门前做份小工先把自己养活都好啊 可惜她选择结束自己--不管不顾父母所以孩子养大有独立生存的本事、心地本善、乐天的秉性知足啦
seawind 发表于 2015-4-26 21:37
自己搜一下,各大网站都开始刊登并有照片。
当然很多细节(如吃肉)我也不信,估计作者也是要么听疯子说 ...
呵呵,你爱信就信吧 转自网络,觉得这篇点评挺中肯的
来自大西北的女孩儿小兰,初中起一路被保送,在北京最好的一所学府读到博士后,去美国一所著名大学又拿了个博士后,但却被美国警察押解遣返回国,随身只有一盒治疗精神分裂的药。“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
小兰的这一落差悬殊、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遇,在教育问题重重的眼下中国,显然很容易被解读为某种“教育失败”的典型案例,并成为论证“学霸名不副实”,甚至是“读书无用论”的鲜活论据。
目前我们显然又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她的这种惨淡经历和人格缺陷,与其“双博士后”的学历之间有什么直接必然的对应关系,完全是后者导致了前者。而且,从媒体报道看,其“不擅与人打交道”,实际上有时也并不完全一定就算是一种缺陷、更不是一种恶,如“因为看不惯企业里有作假的行为,快人快语得罪人被辞退了”。
更重要的,我们没有理由断言,她的学历和专业素养就是名不副实的,更不能说她的这些所学就是“无用、失败的”。据悉,小兰不仅在中美两国顺利拿到“双博士后”,而且“跟着导师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摸爬滚打搞研究,成绩突出”;仅仅只是“推荐到了企业,她不擅与人打交道的劣势被彻底放大了”。
这或许表明,小兰其实并非“学无长物”、空有“双博士后”的虚名。她很可能仅仅只是更适合更纯粹专门的科研学术工作而已。众所周知,当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学当教师之后,也曾“因口齿不清,学校拒绝他上讲台授课”,继而被 “停职回乡养病”(辞退),一度沦落到“摆书摊度日”的境地。此后,在众多伯乐的大力举荐下,陈景润才得以重新调回大学、中科院,并最终得以展现其惊人的杰出数学才华。这种背景下,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今年不过才38岁的“双博士后”小兰,就不能像当年陈景润那样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重新施展自身才华呢?
从这个意义看,过度偏颇地解读小兰被遣返遭遇,并将之作为“教育失败”的反面典型,轻言其人生的失败,不仅在客观层面显得不够全面准确,缺乏足够的证据,而且在主观层面,恐怕也显得不够厚道。 作为一名曾经是中科院的博士后表示,这篇文章很假。具体内容且不说,只说博士后吧,只是一种工作身份,一种经历,不是学位,没有什么双料博士后。博士毕业了,找个招博士后的地方工作而已,这期博士后做完了(两到三年),再换其他工作。也没有说特别厉害,只能说她的研究能力尚可。
人格缺陷的有很多,不是因为她是学霸所以容易缺陷,不是学霸的走极端的也很多
转帖一个网上的评论文章。
我赞同这个“迎合性叙事”这个观点,但是也说明故事主干是真实的,虽然很多细节不符合常识,估计是好事者自己想出来的。
ZT: 双料博士后被遣返背后的迎合性叙事
几年前网上流传过一个段子:一个老师让学生根据以下素材造句:李姐姐、瘫痪、顽强学习、会多门外语、会针灸。一个小学生写道:李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学会了针灸,还在顽强地学习瘫痪。还有一个小学生写道:李姐姐会多门外语,并顽强地学习针灸,最后把自己扎成了瘫痪。近日“观察者网”登出了一则“中美双料博士后得精神分裂症被遣返”的新闻,与这个段子有得一拼。
这则被到处转载的新闻称,北京边检接待了一位年龄38岁、看上去像老太太的女子“小兰”。小兰在国内一路保送到博士后,在美国拿了博士后,后来工作没了,流离失所,被遣返,还得了精神分裂症。
该新闻的诸多细节让人疑惑。首先,博士后不是学位,根据美国博士后协会的定义,博士后是“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在人辅导之下,从事临时性研究训练,其目的是获取最终选定职业所需的技能。”博士毕业后,如果未能找到稳定职业,比如终身教授职位,可能在一个地方做了博士后之后,再去另外一个地方做同一专业的博士后。通常情况下,一个人读了不同专业博士才叫双料博士。美国不少人出于兴趣读了两个博士,也没有人指望他们一定就成为人上人。有的不过是觉得日常生活太乏味,不一直学下去日子没法过。
我不能说此新闻是假新闻,但写作者分明是在迎合读者的期待。很多叙述先入为主,先有结论后找细节,找不到就添油加醋。文中说小兰到美国“申请到了一个类似于我国希望工程的奖学金”。希望工程针对贫困儿童,属慈善性质。美国做博士后,是给“老板”做事,“老板”没钱了,再挪地方。这种工作,有时甚至被视作学术界的廉价劳动力,不嫌剥削就好事了。将其说成希望工程,希望工程和博士后制度双双躺着中枪。文中还有不少新闻描述居然来自电影,比如小兰失业后,“运气好的话,也能混到《当幸福来敲门》里威尔斯密斯和儿子住的那种慈善机构提供的屋子。”显然这也是在迎合很多人对于美国的想象。
记者的描述中又说小兰“成绩突出,又被推荐到了企业。”小兰可能做研究更好,学与商不是一条路。谁说做学问就不如做企业?文中做学问不如去企业打工、高智商不如搞关系这样的判断还不少。文章从头到尾强调小兰在学术上一帆风顺,“一不小心又博士后了”,另外一方面强调小兰“情商”低、社交失败。记者又将小兰经历和当事人“老单”、“小菲”的孩子联系在一起,讲述了书呆子死路一条的好故事。
但它未必是成功的报道。此文采访只限于“小兰”的讲述。小兰在美国企业快人快语得罪人、新人聚会不去吃肉这些细节,都来自小兰自己。文章既然认定小兰得了精神分裂症,为什么只采用她对于自己经历的陈述?本可采访当事人的父母、老师、在美国的单位,好去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去年11月,《滚石》杂志刊登了一期关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校园强奸的报道,由于只接受了某被害人一人的说辞,被媒体人和公众质疑,后来《滚石》撤了此文,并发表了《我们到底哪里弄错了》(What went wrong?)一文,自曝家丑,反省自己报道的失误,以及这种失误造成的伤害。校园强奸固然存在,可是急于求成地推出经不起考验的报道,最终是搬石头砸自己脚。
中国父母只抓学习、别的什么也不管,使得孩子面临生存危机,这个现象确实存在,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焦虑,和父母们的集体内疚。最近,中国教育界还举办了一次教育峰会,题为“为生活重塑教育”。双料博士去美国得了精神分裂被遣返的叙述,在完美的时间,引爆舆论。在我看来,中国教育再有问题,也不能为了说明问题不择手段。近年间,人们出于对教育的失望,常拿耶鲁校长、哈佛校训之类的伪托文字说事。这篇报道效果与之类似,急于求成,最终弄巧成拙。
文中很多结论的倾向性也值得商榷。文章每举小兰一个例子,美国的人都可举出几十个反例,证明高学历者过得也很好,不是大家都得了精神分裂症等候遣返。如果数据能说明问题的话,学霸的嘲笑者可能大失所望:美国统计局的资料显示,高中毕业、本科毕业、硕士及以上者的工资中间值分别为27351美元、42877美元和55242美元,差别还是挺大的。双料博士被遣返的报道,让读者在高学历和精神分裂之间建立了因果关系。假如小兰很早就有精神分裂症,但克服了重重困难,一路过关闯将,在中美两国做过博士后,还会是励志故事。
知识分子失败的反智故事,对于低学历、不学习的人来说,颇有励志效果。若人生的成效,都用甜言蜜语、八面玲珑、关系融洽来衡量,我们的楷模应该是售楼小姐、居委会大妈、镇长办公室主任 这些职业也不错,但没有必要强求所有人都这样。文中说小兰自称,“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 在这个成王败寇的年代,如果马云说“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莫言说他“除了写作,我什么都不会。”估计所有人都拿小本子赶紧摘抄。一个“双料博士后”没有“衣锦还乡”,不说明她对学习这种酷爱就应该否定。我们教育是需要改革,但也没有必要求全责备,把孩子一个个都训练成所谓情商、智商同步发展的庸才。世界很大,容得下一些“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的书呆子。
小兰的个案,或许是签证与绿卡之间没有衔接好,掉了链子,没机会找到更适合的研究工作,一下子陷入困境,出于面子不敢回国。但愿她回国后找到好的定位,发挥所长。若如此,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只会读书当然不行,这个是个例
个人观点,因为学习好才会有机会去美国,但是忽略了情商的培养导致和社会格格不入,所以我们要两方面都抓
这个例子太极端,天才和蠢材只一步之遥。高智商没错,错的是低情商。智商是天生的,而情商是后天培养的。
为了分到处逛 精神病人哪里都有,和学历不学历无关,更不能说读书无用,赚分走人:lo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