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考包括:自主招生(分为自荐15%和推荐35%)、零志愿(15%)、名额分配(15%)、平行志愿(20%) 新中考包括:自主招生(全部自荐15%)、名额分配(分为名额到区20%和名额到校45%)、平行志愿(15%) 大致对应一下: 新中考的自主招生=旧中考的自主招生的自荐部分 新中考的名额到区约等于旧中考的零志愿 新中考的名额到校约等于旧中考的名额分配 新中考的平行志愿=旧中考的平行志愿 这么多概念看着可能很让人费解。但是大家要记住,旧中考招生归根结底分两类:自主招生和裸考。自主招生跟裸考的最大区别在于两方面,一:对学习难度和深度的要求,自主招生因为要参加自招考试,对难度和深度有一定要求,裸考只要你把中考统考难度搞定就行了;二:对中考分数的追求,裸考要求中考分数越高越好,什么分数决定你去什么学校,自主招生一旦被预录,只要考到控制线就可以,对裸考分数要求相对较低。 记住这个,对理解后面的分析有帮助。-----------------------------------------------这里看懂了,已经知道
一、 两个误解 在新政正式出台之前,其实已经流传出了比较靠谱的版本,虽然跟正式出台的东西比起来缺少一些细节,但是大的方面已经透露得比较清楚了。但就是这样一个版本,被很多焦虑家长解读为重点高中65%的名额直接给公办初中什么的。导致这些误读的原因,基本上就是因为这些家长连原来的中考招生政策是怎么回事都没有搞清楚,那又怎么能搞清楚新政带来的影响呢?所以,第一部分,先讲一下很多家长对旧中考政策中两个概念(推优和名额分配)的重大误解。已经搞得很清楚的家长可以快速掠过这一段。 这两个误解可能都源于家长以为公办初中的校领导有很大的权力,可以决定学校推优和名额分配的归属。 第一个容易误解的是旧中考自主招生中的推荐部分。有些家长误以为初中的推荐生要靠条子走关系,推荐了就能录取。在今年的招生文件中又把推荐放到了名额分配的大概念里面,好像推荐录取本来就跟新政的名额分配差不多。到底是怎么回事,请看下面的对比: 旧自主招生自荐 旧自主招生推荐 旧名额分配考题 高中自主出 高中自主出 中考卷对中考分要求 达到控制线 达到控制线 校内竞争排序其他要求 填写自荐表 需要学校推荐 自主填名额分配志愿 我们首先要明确,推优属于自主招生,而非裸考。实际上推荐生是跟自荐生一样去参加市重点高中的自主招生考试的。虽然说,原则上,学生应该先决定是通过学校推荐还是通过自荐来参加某所高中的自主招生,但是实际操作中,高中在开放日的考试后(甚至在更早的筛选中),往往是把来报考的学生分一分,最好的那些,就直接通知可以自荐录取,成绩稍弱一些的,则要求学生去初中里面要推荐表才能录取。到后面大面的时候,前者只要带着自荐表来就给预录,后者则要有初中推荐表才给预录。被预录了,不论是自荐还是推荐,都只要达到市重点控制线就自招成功。当然除了这两类,大面也是会有一些填坑名额的。-------------------------------推优和自荐的获得---------------------------------------------------------
那么会不会发生高中需要初中给推荐表,初中不肯给呢?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是并不多,因为不是你初中推荐了,高中就会录取,也有可能一所初中今年给了5张推荐表(推荐名额为中考人数的7%),结果一个人都没能被自招录取。所以如果高中给出有推荐表就能预录的信息,特别是四校八大或者区头牌的承诺,初中一般是会给推荐的。不给推荐的往往是初中本身有爹,你不去爹那里,却去了比爹好不了多少的学校,那么学校很有可能宁愿把有限的推荐名额给想去报爹那里的学生。
-------------------------------------------有爹的学校,会限制去其他地方
现在新中考把推荐生这一块整个取消了。影响后面说。
第二个容易误解的概念是名额分配(到校),很多家长以为这是学校有几个名额,想让谁去就让谁去。而实际上,名额到校的志愿是学生自愿填报的,学校理论上无权干涉,至于填了志愿能否成功,只取决于你在所在初中所有跟你填相同志愿的学生的中考排名位置。所以名额到校,本质上是裸考,看的是中考分数。区别仅仅在于,平行志愿是看所有同区学生中考分数排名,名额到校看的排名范围就窄很多,集合1:你所在初中的中考考生,集合2:所有填同一所市重点名额到校志愿的学生,这两个集合的交集,才是名额分配到校的排序范围。但是,无论如何,名额到校,拼的还是裸考。
另外再顺便提一下名额分配中名额到区和零志愿的关系。旧中考为啥要有零志愿?零志愿实质上是对上海市各区重点高中资源的一次再平衡。因为在平行志愿阶段,你只能选择自己区的高中来考,各个区重点高中招生数和考生数之比,区别是很大的,所以用零志愿来平衡一下,让其他区到重灾区
----------------平行志愿,就是针对本区的志愿,都是区内
(比如浦东)多投放一些志愿,可以看到重灾区重点高中也会去其他区象征性地投放一些零志愿,但是极少。这个搞明白了,就会发现,零志愿本质上就是名额到区。如果说名额到校的目的是平衡同一区内各个初中的市重点升学率,那么零志愿(名额到区)就是平衡上海市各个区之间的市重点升学率。那么零志愿是自招还是裸考?当然是裸考。
现在新中考把名额到校这一块显著放大了,零志愿(名额到区比例差别不大)。会有啥影响呢?详见下文。二、 取消推优的影响 新中考的名额分配阶段还牵涉到一个综合评价问题,相对复杂一些,先分析取消推优的影响。 前面说了,推优和自荐本质上都是自主招生。那么为啥要分两类呢?从政策层面看,主要是为了平衡各初中自主招生的名额,理论上,一所高中可以让所有自荐生都来自于同一所初中,但是推优生则最多在某所初中的7%推优名额内。所以,确实有那么一点点“二次分配注重公平”的意思,所以,今年中考文件说推优也算名额分配,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否推优成功,主要还是看高中是不是看得中你,而不是初中是不是推荐你(两者有时间上的 先后和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尽管政策初衷肯定不希望是这样)。 但正是由于推优的那么一点点二次分配作用,导致了从数据看,市重点高中的预录取结果中,推荐生中公办生源的比例,要显著高于自荐生。以2017年南模为例,自荐95人中,民办79人,公办16只有人,而推优的57人中,公办有20多人,接近一半。这是在徐汇,那么换到公办初中相对比较强的浦东呢?2017年建平自荐92人中,民办59人,公办33人,推优100人中,民办26人,公办多达74人。 而且也完全可以想到,顶尖高中的预录取结果来说,推荐生中二三流民办初中的比例,要高于自荐生。 到这里你们也能想到我要说什么,取消推优对优质公办和二三流民办不利。而且不利程度可能比上面的数据还要夸张。为什么?比如一所高中自荐生源中,本来民办和公办3:1,你以为取消了推优,还是会维持这个比例?高中在自招中会更倾向于民办,因为民办没有后面的名额到校名额(招生全部靠摇号的民办除外),所以完全有可能在新政的15%的自招生源中,顶尖高中实质上给到公办的名额近乎于0!三、名额分配的影响 这个相对比较复杂,可能需要比较大的篇幅来讨论。 (一)两个综评不可混淆 新政中涉及到两个阶段的综评: 第一阶段横跨初中阶段四年,是在《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结果将作为初中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并作为高中阶段学校自主招生和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的重要参考。这个综评其实就是成长手册的升级版,不仅仅在名额分配时起作用。 第二阶段的综合评价,是在名额分配阶段,由高中学校自行组织,由高中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考察学生的认知、创新、合作等能力和其他综合素养,考查的内容不超出初中课程标准的规定,也不能对学生进行学科类纸笔考试。(具体解释来源于官方发布的信息:http://sh.sina.com.cn/news/k/201 ... ysnevk6831845.shtml) 有传说综合评价是盲评,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如果说第二阶段综合评价要盲评,这近乎不可操作,第二阶段的综评实际上就是跟高考的综评接轨,主要手段必然是高中学校自行组织的面试,怎么盲评?如果盲评仅仅是说第一阶段的综评结果只跟准考证绑定而没有姓名毕业学校等信息,这倒是有可能,但这么做的具体意义是什么,我没太搞懂。 这里讲清楚了,后面我提到的综评,都是指在名额分配阶段,高中学校自行组织的综评。 (二)政策中还不甚清楚的细节 名额到区和名额到校有没有先后批次,且都要综评,如何避免冲突? 不同于旧中考的零志愿和名额分配属于两个批次的录取(零志愿在前,名额分配在后),这次没有明确到区到校的录取次序,都符合录取条件,那么算是被谁录取?而且前面讲了,综评应该是高中自行组织面试,如果一个学生名额到区志愿填了一所学校,名额到校志愿填了另一所学校,如果中考分都到了投档线,能不能参加两个学校的综评呢?如何避免时间冲突呢?批次倒好办,明确一下比如到区在前,到校在后好了(这个关系很大后面详解),面试时间冲突问题,我大致想到几种方案:(1)名额到区和名额到校只能选择其中之一(那初中没有名额到校也无所谓了);(2)各高中名额到区和名额到校的综评分开搞,搞两次(那两个志愿都填同一所学校的怎么办);(3)学生志愿可以填两个,但是如果两个志愿都到了投档线,只能选择一个学校去综评。(4)、(5)……you name it. (三)名额分配阶段综合评价的次序 1.学生填报名额分配志愿; 2.参加统一中考,由招生机构根据考生志愿、中考总分和政策加分按1:2比例投档。比如某学校在黄浦有10个名额到区名额,那么在所有填写该名额到区志愿的学生中,选取前20位,通知参加综评; 3.综评成绩(满分50)+中考总分(满分750)+政策性加分,选取前10名,确定被录取。 (四)中考分数和综评分数的关系 之前反复强调,旧中考招生分为两类,自招和裸考。怎么现在又多了一个综评呢?这是跟高考在逐步接轨。综评是介于自招和裸考之间的一种招生方式。一方面中考的裸考分仍然非常重要,裸考分首先要达到投档线,其次要跟综评分相加来排序;另一方面综评分也非常重要,50分看起来比例不高,但是要知道都进入了投档线,中考又能差几分,50分完全可以决定你能否被录取。 (五)高中心中的小算盘 前面讲到名额到区、到校的志愿批次问题非常重要。 假设最后采取的方式是到区到校两种志愿只能选一个填报,那么就算你是一个没有挑选生源的初中的学生,你也只能报一个,而且还无比纠结,校内竞争名额少,区内竞争名额多,哪个好考可不一定。心疼这些学生和家长三秒钟。算了,我们还是放弃讨论这个方案吧。 我们选择一个对普通公办初中最有利的方案来讨论,可以同时填写两个志愿(到区在先到校在后),且可以两个志愿都填写同一所学校。站在高中立场上会如何操作这个事情呢?假设一所高中在一所普通公办初中有3个到校名额,站在全区范围看,这所初中也确实有3个学生具有一定竞争力,高中愿意录取他们,可是,高中会在名额到区阶段录取他们吗?如果这所高中在到区阶段录取了这3个学生,就意味着,必须在到校阶段另外在这个初中录取3个并没有看中的学生。而50分综评分可以做到什么事情,之前已经讨论过,所以,高中会怎么操作,不言自明了。 于是我们发现,无论如何,高中还是有办法让自身利益最大化,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虽然形式上,那些挑选生源的初中学校丧失了名额到校的权利,而那些不挑选生源的学校实质上会丧失名额到区的权利(当然具体学校需要具体分析)。 注:上面这段的讨论前提是四校会同时投放名额到区和名额到校,但是目前得到的信息四校应该不参与名额到校,如果各区属市重点的名额到区还是只投放到外区,那么就不会发生到区和到校填写同一所高中的情况。当然这本身对想同通过名额分配得益的人来说就是利空,而且上面这段已经发出去一段时间,我就不修改了,只做个提示。另外提一下有同学认为如果到校次序在到区之前,更加有利。问题在于,在一所普通公办初中,年级尖子都已经被名额到校录取掉了,余下的学生参加名额到区还能有什么竞争力呢?到校在到区之前,可能对于各区属市重点保证自己生源质量是有好处的。因为不担心那些初中里面最好的几个学生被名额到区提前录取掉,自己被迫选择排名靠后的了。 最新补充出台后更新: 看来我没有修改原来的文字还是很明智的 这段新增的分析都是以上面的“(五)高中心中的小算盘”为基础的,如果看不明白,请再看一遍上面的那几段。 先从四校的角度来说,新补充对高中本身没啥影响,因为四校原来自招的生源里面,本来也有一些是普通初中的,而且每个区不择生初中的基数是相当大的,他们从这个大基数里面挑选个别尖子(13%分到各个区基本都是个位数),也是很有得挑的。这跟其他市重点必须名额到校,只能在一所学校里面挑不一样。而且四校还可以统筹本部和分校的招生计划,那么本部的生源更不会受到影响了,你懂的。 那么再从有志于四校的普通公办初中的学生来说,首先这个竞争非常激烈,我前面说了,虽然都是所谓没有经过挑选的生源,但是基本上每个区只有个位数,当然,只要你足够牛,在哪里都发光,难度更大几率更低而已。其次,就好像我上面说的一样,对于一所不择生初中的学生来说,到底能填几个志愿?四校的到区名额,其中80%针对全区,20%针对区内不择生初中,你可以两个志愿都填吗?还是只能选一个填?选一个填则无比纠结,可能还不如人家民办没得选爽气。就算让你可以填两个,那么四校也会让自己利益最大化,所以两个志愿等同为一个志愿,不择校初中得不到什么超额收益,具体上面已经分析得很细了,不啰嗦。 最后再说八大级别的,新补充是有5%到10%可以投区内。那么又是我上面说的,两个志愿问题(本来全部区外则不可能两个志愿填一所学校)。分析同上,两个志愿等同为一个。这个跟原来零志愿和平行志愿不同,原来零志愿和平行志愿都是只看中考分,现在名额分配是要综评的,学校很大操作空间。那么为什么现在名额到区要保留一些名额给区内呢?我猜测还是为了更好地平衡各区之间的优质高中资源,在现在名额到区的比例有硬性规定的前提下,让重灾区的重点高中可以多投一点志愿给本区。 补充更新完。 (六)名额到校比例放大的影响 名额到校确实扩大了很多,从15%扩大到45%。但是前面已经分析过了,在自招环节和名额到区环节,民办初中(必须强调下是优质民办)或者少数选择生源的公办初中比如上中东,是具有明显优势的。而民办初中生和公办初中生的总数比例是多少呢?所以优质民办的优势并不会被削减,问题在于民办中有一些本来可以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现在必须非常重视中考裸考成绩,因为就算是名额到区,你也要能够进投档线。这个裸考比例加重的问题放到后面说。 那么好了,名额到校比例放大的影响,主要在于公办初中之间的利益分配。因为蛋糕就是那么大,有得益的,就有受损的。 一个初中生要通过名额到校得益,需要两个前提:1.你无法(或者很低概率)在自招环节、在名额到区环节被录取;2.你在本校名列前茅,校内竞争可以胜出。要求同时满足这两个前提,显然你不会在一个整体很有竞争力的初中。要知道,往年,在稍好一些的公办初中,名额分配分数线一般都要高于平行志愿分数线,这也就意味着名额分配的名额实质上是浪费掉的,详细地分析见此贴:http://www.qianfanedu.cn/thread-94923-1-1.html。 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因为我要避免被批评,直接看低某些公办初中。现在我并不是看低那些公办初中,而是说根据逻辑倒过来推,你要得益,那么初中就必然不能好是吧。 那么受损的是哪一些不言而喻了,至于受损的程度如何呢?这是因区因校而异的。总的来说,在黄浦这样市重点高中多而初中人数少,且民办不是太强势的区,受损学校(比如格致初级)的损失其实相当小;在徐汇、杨浦这样民办强势,公办之间差距较小,且整体氛围很鸡血的区,受损学校(比如师三)的损失也在可控范围内;在浦东这样民办比较弱,整体氛围不鸡血(不要一说浦东就想到明珠、张江,这在浦东的小学和初中占比才多少),甚至有大量非常弱的公办初中的区,区内的几所公办台柱(比如建平西)的损失将相当惨重。 这其实很好理解,搞均贫富么,如果本来就贫富差别不大,那么均了也没大差别。如果贫富差别很大,那么均一下就伤筋动骨了。浦东初中两极分化严重到什么程度呢,我们都知道浦东中考总人数之巨,优质高中相对数量之少,但是浦东的几所公办台柱,升学成绩居然在全市的公办初中中名列前茅,这是因为浦东鸡血重镇就在建平、进才、洋泾三所高中所在区域(这三所学校之间距离和浦东整体面积,请查阅地图),且几所公办初中都有外招生源。这里做一个很不严谨,但是可以大致说明问题的数据分析,设浦东优质高中资源是100%,初中数量是100,其中最好的10所初中占去了优质高中资源的50%以上,平均每所5%,余下90所分50%,平均每所0.56%。而黄浦优质高中资源100%,初中数量20,最好的10所占其中的70%,平均每所7%,余下的10所占30%,平均每所3%。一轮均贫富之后,浦东优质公办平均占有资源会从5%掉到1.5%的样子(多的这0.5%是考虑到底子尚在),而黄浦优质公办从7%最多掉到5%(肯定也会比5%多一点)。四、统一招生阶段的影响 统一招生阶段的招生计划跟原来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实际上应该是少了大约5%),四校八大级别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将提高一个档次。因为自招减少的名额,最终都会来参加裸考。如果考虑到这阶段招生比例也降低了5%,那么分数线将会更高。这很好理解,不多说了。五、政策实施后的动态影响 优质的民办初中将会继续保持强势,但是其中的中游学生必须更加重视中考成绩,首先要确保名额到区可以考到投档线,并可以适当地调整目标高中档次。当然下游的学生,由于统一招生阶段分数线会提高,能进入的高中势必会掉一个档次了。但是考虑到优质民办环境和教学上的优势,在初中打好了基础,哪怕高中掉一个档次,可能也是值得的。 公办初中由于被强行发了均富(pin)卡,趋势将是不再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如果进不了优质民办,真的可以进家门口的好学校了。当然短期来说,优质公办相比其他公办还是会有一些环境上和教学上的优势的,但是由于不再具有优质生源的集聚效应(就算还是可以灰色外招,也要人家愿意来啊),这些优势是很难保持的。最多有爹的初中会有那么一点照顾,地理位置(在鸡血重镇)还能保证一定生源质量,但是远远无法弥补被名额到校搞掉的损失的。 那么是不是菜初就得益了呢?我觉得从人家初中领导来说,确实得益了,但是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等于是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当然焦虑就是来源于有选择么。所以没选择,就不焦虑。六、新政的意图以及心态的调整 1.新政首先是有了综评,对接了高考,这肯定是好的方面,但是细节还有待琢磨的地方,反正还有三年。 2.降低了自招比例,逼迫初中生更加重视中考裸考成绩,而不是追求难度和深度,这个实在不好评价,要看中考和综评配合,学生的基础是否足以应付高中阶段学习。 3.通过大比例的名额到校,致使大部分学生小升初择校失去意义。这个与其去抱怨,不如换个想法吧。也许教委是对的呢。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你们就不要折腾了,把竞争的劲头放到后面阶段。想想之前,就算去不了一流民办,为了能去二三流民办或者公特,杯赛不能拿数字奖也要争取入围,大杯赛入不了围,小杯赛也要搞一个,所以全民奥数。英语为了3e更是全民超纲了(超得还不少)。除了少部分牛蛙继续去拼搏,大部分孩子也许搞好校内,加强素质教育,才会更有后劲?希望这条道路是对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