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浏览帖子的笔记整理:
数学:
以前我自己学习时一样,别人一张卷子要2个小时,我只要不到一个小时。
后来,我观察他们是怎么做题的。发现他们是凑题的,思路是凑的,定理和公式是凑的,所以他们做了慢做了差。
为什么有这个差别,是因为他们一直不会采取最正确的思路。
========
评论:
思路是凑的,定理和公式是凑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定理在哪里,而很多人做题目的时候,是利用条件去凑某个定理
而不是从定理和公式的思考源头出发,去看整个的解题思路
这个对于定理和公式的理解把握要非常透彻,前提条件也要理解的非常好,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是为了使用和去硬凑,可能根本不合适
这个地方需要再仔细思考
感觉学习方法上出了问题,和我家老大当初的情形有点像。越到高年级对理解力,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越高。举例几何,其实每个性质定理本身不难甚至可以说很简单,但越学到后面对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越高,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定理简单到谁都能记住,但当你学了几十个性质定理时,你还能想到去应用它们吗,恰恰相反,可能你就卡在这里而忘了去应用(我辅导小的真实例子)。建议做思维导图,不断地总结经验添加到导图里,这样会有全局观。
=======
评论:
这个方法很不错,做思维导图,不断的总结经验添加到导图里面,有全局观
这个要好好的想一想
我自己学数学和教家里小朋友的体会,数学这个东西跟的好的其实没用,什么叫跟的好,
就是学校100分的卷子,你总是考的不错,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数学这个东西到了初中以后,学校在出题上会有一个拉开区分度的概念,一直跟的孩子就倒霉了,
哪怕他跟的在好,像你的儿子这样一直跟的很好,一张有区分度的卷子上来,直接就趴地上了。
我们家小朋友学数学用的还是我自己以前学数学自己总结方法,自己叫他进进退退,就是说先拔高,在基础,在拔高,在回到基础。总结下来的好处就是,第一个拔高也许很多题目不会做,讲解了也一知半解,没关系,在会去做相关基础的时候,通过在做基础的过程当成会有很大的概率把前面拔高的题目都串起来理解出来。这一轮学习完,下一轮在拔高,依然可能一知半解,然后上一轮的拔高作为基础过一遍。我自己形容就像海浪一样一波一波一波。进三退一,举一反三。初中的时候做我边上的同桌一直换,换一个数学都有大幅度提高的,都是跟着我刷题。效果都不错的。还有上课一定要认真听,但是要在拔高的基础上听,到了初中以后如果数学课一上课都当新知识学,这个挺要命的
=============
评论:
难道很多孩子在外面上课是这个思路吗?呵呵
这个思路在操作的过程中要好好思考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