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千帆网 返回首页

annycolo的个人空间 https://qianfanedu.cn/?21140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转:一位旅美华人教授在培养孩子问题上的感慨

热度 7已有 1971 次阅读2019-8-1 11:54 |系统分类:学前教育

在中国,许多家长有意无意地把"早学多学"当成培养孩子的捷径。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也是沿用这种传统指导儿子的学习。

 

五岁前,儿子在国内的幼儿园学了不少小学的东西,到美国后,我又让他每天自学数学。一年级时,他的数学水平已远远超过同班的美国孩子。我借来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本,儿子一样应付自如。第一学期结束后,我们向学校申请让儿子插班到三年级上数学课。

 

不久,儿子的数学老师来信婉拒说:"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学会思考,让孩子把自信建立在他们自己的能力上,从而去珍视数学。"

 

当时我很不服气:能学六年级课本的孩子怎么就不能上三年级的课?但是,13年后再来读这封信,才知道数学老师的话一语中的--那些曾经"大跃进"式学数学、在美国孩子面前大出风头的中国孩子,最终却对数学有敬而远之、甚至产生望""生畏的感觉。

 

许多在美留学的中国孩子,都会在数学课上超前,甚至频繁跳级,儿子就是典型的例子,不仅小学、初中跳级两次,还超前学习了大学的微积分,在美国高考SAT的数学考试中几乎得满分。但上大学后,他却与数学绝缘,尽一切可能避免选修曾经给他带来无数荣耀的数学。有一次,他甚至感叹道:"其实,并不是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聪明,而是我们比他们学得多、学得早……"

 

想起那位数学老师说过的话,再联系到儿子的感言,我感到震撼之余,也为孩子们担忧。中国孩子所谓的"起跑领先",不过是让孩子在裁判的枪声未响之前"抢跑",比别的孩子早学罢了。这种领先,无法让孩子持续发展。

 

现在,国内不少学校在假期就组织孩子学下学期的课程,许多家长也会请家教提前补课……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口号的蛊惑下,我们的普通孩子都被当成了天才儿童,被驱赶着超负荷连轴转。

 

结果怎样呢?起跑领先,终点落后。孩子童年获得的"荣耀",随着童年的逝去一去不复返,我认为,"早学多学"不是一条适合每个孩子的捷径。

 

反观美国,他们的基础教育看起来宽松、自由,其实更注重给孩子的人格发展、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第一块基石:批判性思维

 

当中国的家长还在比拼知识学得多与少、快与慢的时候,美国人反而给孩子培养批判性思维。具体怎么做?他们从阅读、倾听这两处着手。

 

国内传统的标准的阅读是一种外在、强加的被动积累式学习过程,而美国的批判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先对阅读材料进行质疑、批评,然后再对其有选择地吸收。

 

这是一种主动、过滤后的吸收,吸收的是课本的精华。整个批判性阅读的过程,也是孩子对知识进行重构、成为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的过程。

 

同时,批判性阅读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从而表达一些言之成理、有分量的的独特观点。如果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批判性阅读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第一块基石。

 

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获取途径,是发展批判性聆听的技巧。它的关键在于,既不盲目地全盘接受,又能把理性分析作为思维的"过滤网",虚心吸取说话者的精华,然后""出自己的思想。

 

经过"批判性阅读""批判性倾听"两层训练,孩子就会有好主意,所以还要具备把主意"倒出来"的能力。

 

第二块基石:自我表现力

 

中国历来都有重行轻言的传统,甚至以不善表达为荣,以能言善辩为耻。这种轻言的观念,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

 

孩子走上社会后,首先遇到的考验就是怎么推销自己。如果孩子有了好主意,但他表达不出来,或者不能有效表达,别人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的好主意只能烂在肚子里,或者被能言善辩的人盗为己用。

 

而如果家庭从小能给孩子自我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那就能使他们超越应试教育的局限,今后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因此,美国老师特别注重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在课堂上,他们会给孩子创造多种多样的演示汇报、讨论、采访、辩论、演讲的机会,美国孩子喜欢做课题研究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在演示时,能好好地在同学、老师甚至家长面前露一手。

 

就像儿子,他每次得到课题研究后,想的最多的是怎么去演示,而不是怎么做好研究。一开始,我常常批评他本末倒置:怎么研究还没开始呢,就先去想是用戏剧、演讲、还是绘画的形式呢?

 

后来我想通了:孩子就是孩子,表现是首要的,表现的内容是次要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的内容才会逐渐重要起来。做研究也是这样,对许多孩子来说,要他们小小年纪就对研究感兴趣是不现实的,也是苛刻的。

 

实际上,孩子在不断演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自然会逐渐对研究内容感兴趣,甚至在演示过程中,会有意外的收获。

 

第三块基石:主动提问

 

第三块基石,是懂得提问,只有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才是创造性的学习。

 

但在中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人以为,孩子大了,不会提问是正常的,因为他们学会解决问题了。所以中国孩子学得越多,就越不会提问。

 

可是,美国学生恰恰相反,他们学得越多,问题就越多。

 

这是因为,中国老师经常采取"大人为孩子发现问题,然后交给孩子去解决"的方式,而且这些问题都是来自已知世界的,在这种方式下培养的孩子,也只具备了解已知世界的能力。

 

但是,老师给的问题再高深、再玄妙都比不上学生自由地"启疑"。只有那些连老师措手不及、疲于应付的问题,才有可能超出已知世界,触及到未知的领域。

 

如果孩子每天只能解答老师给出的现成的问题,慢慢就会失去启疑的天性,丧失探索、求知的本能。如果孩子不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学习,就和机械模仿、重复劳动没有区别。一旦养成了这种学习习惯,孩子就会长期陷入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境地。

 

美国人基础教育中就非常注重培养孩子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就是他们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产生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具有实质意义,因为解决问题不过是数学或实验的技巧罢了。提出新问题和新可能,从新的角度思考旧的问题,那才是需要想象力的,只有解答好了这些问题才能算是科学进步。

 

因此,只有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越多,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被激发出来,从而走向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

 

中美教育的差异,根本上是"没问题""有问题"的区别。中国教育把有问题的"考生"考得没问题;美国教育则把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把产生新问题看做"会学"的开始。

 

当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相辅相成的。不有所发现,就无从解决,发现问题在先,解决问题在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发现问题……如此不断循环。

 

以产生问题为目的,就定下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基调。所以,美国人总能走在世界科技的最前沿,别人还在学习的时候,他们又在前面发现新的问题了。

 

第四块基石:自我管理

 

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

 

在美国,"不教"的情况是很普遍的。什么意思?他们并非完全对孩子不管不问,或者不去引导,而是在培养孩子的能力问题上,不做过多的个人说教,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和体会,然后分析并整理出能说服自己的想法。接着就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和步骤,并在实施计划中慢慢学会自我管理。

 

因此,孩子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一个宽松的"自我教育"的环境。

 

但是,中国父母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以为可以改变孩子的想法、可以改造孩子的意志、可以代替孩子进行思考。我们很容易忘记:小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意识、思维,将来也要独立闯天下、过日子。

 

做老师也总是认为:道理就那么简单明白,把简单的道理讲完了,就是说服孩子了。其实,大人说的只是自己理解的道理,并不是说完了孩子就明白了,心服了。

 

要让孩子真正接受一个想法,只能由孩子自己说服自己。

 

就像读高中以后,儿子就跟我争辩得越来越多。有一次他说:"爸爸,您无法说服我,只有我才能说服我自己!"

 

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独立意识的保护。不要对孩子的异想天开、以下犯上横加指责,容许孩子""一下"",天塌不下来,孩子却经历了新的历练。

 

孩子的自我教育是一个类似于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正如买回家的香蕉,从生到熟,要经历一个内部的化学质变的过程。我们对着香蕉说再多的"熟吧!熟吧!快熟吧!",也只能纸上谈兵,最后还得由香蕉内部起作用。

 

当然,让孩子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并非复杂得不可琢磨。我想就对心理学、教育学发展极其重要的"马斯洛需求理论",给家长和老师提供八个具体的建议。

 

1"集中全部精力去充分地、生动地体验每一个时刻"

 

关键词是"体验",是非曲直、世态炎凉,都需要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答案,我们要把体验的自主权还给孩子。

 

2"把生活看作一个选择的过程,然后去选择它"

 

由体验转入理性的、独立思考的"选择",关键词是"过程",作为"过程",要正确地选择目标,其次强调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坚定性。最后,可能还有目标的修正和放弃的问题。

 

3"倾听你自己的声音,相信你内在的需要"

 

选择的时候,要倾听自己的声音,不能人云亦云,在清醒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相信自己。

 

4"对自己负起责任"

 

无论是体验,还是倾听,或是在做选择,甚至放弃的时候,都不能自欺欺人。想要随心所欲,就要负起责任。

 

5"不墨守成规,勇于表现真实的自己,敢于与众不同"

 

6"欣赏自己的所作所为,使之做得更好"

 

美国鼓励孩子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中国人做事反倒考虑别人的想法。用"别人怎么看"来约束、指导自己的行为,结果是棱角磨掉,还怎么敢为天下先?

 

7"创造更多更好的经历,用积极的眼光观察世界和人生"

 

一般的与众不同并不难,比如染发、穿奇装异服等,但既要与众不同,又要做得最好,那才是难能可贵的。

 

8"不糊弄自己,认清自己的立场,并且找到放弃它们的勇气"

 

既要坚持,又要反思,看起来矛盾,其实不然:反思可以导致放弃,但反思也可以使得坚持的信念更加坚定。

 

总结来说,要培养后劲十足的一代新人,就得明白,学东西又多又快的聪明孩子并不一定就是智慧孩子。那什么是智慧的孩子?

 

能够提出问题、极具好奇心;有狂热的可笑的主意;既会玩、又会学;能深入细致地探讨;表达有力的观点;能概括抽象的东西;更愿与成人交往;能演绎推理;喜欢寻找课题;长于创造新的设计;学以致用;善于发明;勇于猜想;热衷于钻复杂的牛角尖;善于观察、善于反思……

 

这才是智慧的孩子。                                         

 

虽然在中国,如此培养智慧的孩子多少会影响孩子的应试和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绝对可以提升孩子的社会竞争力。毕竟,光有应试能力是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的,当孩子有了智慧及"撒网捕鱼"的能力,还愁没有""吃吗?

检测语言世界语中文简体中文繁体丹麦语乌克兰语乌兹别克语乌尔都语亚美尼亚语伊博语俄语保加利亚语信德语修纳语僧伽罗语克罗地亚语冰岛语加利西亚语加泰罗尼亚语匈牙利语南非祖鲁语卡纳达语卢森堡语印地语印尼巽他语印尼爪哇语印尼语古吉拉特语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土耳其语塔吉克语塞尔维亚语塞索托语夏威夷语威尔士语孟加拉语宿务语尼泊尔语巴斯克语布尔语(南非荷兰语)希伯来语希腊语库尔德语弗里西语德语意大利语意第绪语拉丁语拉脱维亚语挪威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斯洛文尼亚语斯瓦希里语旁遮普语日语普什图语格鲁吉亚语毛利语法语波兰语波斯尼亚语波斯语泰卢固语泰米尔语泰语海地克里奥尔语爱尔兰语爱沙尼亚语瑞典语白俄罗斯语科萨科西嘉语立陶宛语索马里语约鲁巴语缅甸语罗马尼亚语老挝语芬兰语苏格兰盖尔语苗语英语荷兰语菲律宾语萨摩亚语葡萄牙语蒙古语西班牙语豪萨语越南语阿塞拜疆语阿姆哈拉语阿尔巴尼亚语阿拉伯语韩语马其顿语马尔加什语马拉地语马拉雅拉姆语马来语马耳他语高棉语齐切瓦语
世界语中文简体中文繁体丹麦语乌克兰语乌兹别克语乌尔都语亚美尼亚语伊博语俄语保加利亚语信德语修纳语僧伽罗语克罗地亚语冰岛语加利西亚语加泰罗尼亚语匈牙利语南非祖鲁语卡纳达语卢森堡语印地语印尼巽他语印尼爪哇语印尼语古吉拉特语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土耳其语塔吉克语塞尔维亚语塞索托语夏威夷语威尔士语孟加拉语宿务语尼泊尔语巴斯克语布尔语(南非荷兰语)希伯来语希腊语库尔德语弗里西语德语意大利语意第绪语拉丁语拉脱维亚语挪威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斯洛文尼亚语斯瓦希里语旁遮普语日语普什图语格鲁吉亚语毛利语法语波兰语波斯尼亚语波斯语泰卢固语泰米尔语泰语海地克里奥尔语爱尔兰语爱沙尼亚语瑞典语白俄罗斯语科萨科西嘉语立陶宛语索马里语约鲁巴语缅甸语罗马尼亚语老挝语芬兰语苏格兰盖尔语苗语英语荷兰语菲律宾语萨摩亚语葡萄牙语蒙古语西班牙语豪萨语越南语阿塞拜疆语阿姆哈拉语阿尔巴尼亚语阿拉伯语韩语马其顿语马尔加什语马拉地语马拉雅拉姆语马来语马耳他语高棉语齐切瓦语
文本转语音功能仅限200个字符

路过

鸡蛋
7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4934号

GMT+8, 2024-11-22 23:48 , Processed in 0.063221 second(s), 17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