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己在接受教委的培训,感觉教改深入,初衷都是好的,怎么到了执行这里就不对了呢。
1 同质化
从基础教育的教师流动机制就可以看出,其实老师和老师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也就是说至少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是趋同的。不要说中小学了,就算是大学也会有同质化的趋势。假设A比B的高考分数高10分,那么A进清华B进复旦,公平么?正常么?YES! 但是如果AB同样进了交大,A进来的分数比B高5分,那么凭什么A可以进试点班,而B就进其他学院了呢?我很shock,难道这个传说中的教育公平,真的要到来了吗?
2 个性化
学霸可以申请为自己重新制定培养计划,当然学霸的前提是自己有料,自己知道要学什么。当然,我们在大学里看到的更多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的一张脸,到处找标准答案,不知道未来在哪里(最新的例子是奶茶妹妹的前男友)。小学中学都是鼓励标准答案,并且有着一系列严格的考核机制来验证对这些标准答案的掌握和熟悉程度。但是到了大学,对于教学效果的考核就不再是第一检验要务,那么这个时候再来说创新大家还能学得会吗?
3 育人更重要
这是什么意思?育人重要,把握思想意识形态,还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共产主义接班人?一边不停的灌输标准答案一边不停的说要创新,这本身不矛盾么!我家女儿上学2个月后,语重心长地问我,妈妈你觉得小学好还是幼儿园好,我问她你觉得呢?她说小学好,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不就是做了数张卷子,逐渐学会了标准答案这一套么,洗脑好成功。
听着都是高远而又美好,咱这回来刷题读英语显得low爆了,但是不刷不读,上述那些美好的愿景就永远是上层建筑了啊。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