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闵行二模的课外文言文,语段如下:
韩湟,字太冲,节制三吴,所辟宾佐,随其才器,用之悉当.有故人子投之,更 无他长。尝召之与宴,毕席端坐,不与比座交言。公署以随军,令监库门,此人每早入 帷,端坐至夕,吏卒无敢滥出入者。 ①注:辟:征召。
其中要求翻译的句子是“毕席端坐,不与比座交言。”,参考答案是“直到宴席结束还端端正正地坐着,不和相邻座位的人说话。”(我是在网上看的电子版试卷答案,手上的纸质版找不到,这个参考答案本身有问题,没有补充主语,文言句子翻译一定要注意把省略的主语补充出来),学生给出了这样的翻译:所有人都端正坐好了,他不和邻座的人说话。
看这个孩子的答案,前半句好像是完全不靠谱的,“毕”他理解成了“全部,都”,“毕席”他理解为所有参加宴席的人。但在我来看,这个孩子的程度不算差的,后半句的比座,他把握得就很准确,毕也确实有“全部,都”的解释,席也有“座位”的解释,这样看孩子的理解也算有根有据,而且孩子还记得要把主语补充出来,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如果我们给孩子自己刷题,家长批个对错,可能这道题就打个×,然后让孩子把答案订正好记下来,这题就过了;不排除有些老师也是这么处理的。但是如果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他这个翻译出错,不能这么翻,就会发现,这个孩子给出的翻译,前半句和后半句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所有的人都端正地坐好,和这个故人子跟不跟邻座的人说话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让你给这两个句子加关联词,你就会发现根本加不上。既不能是因为所以,也不能是虽然但是,这两个句子,根本就连不到一起。
所以,这样翻是错的。
这仅仅是因为孩子文言实词背的不够好导致的错误吗?不是,我个人觉得,这个句子,反映出孩子本身在语言思维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他们自己在表达时没有意识到他们说的句子是不准确的,所以导致了他们在阅读、写作上的一系列问题。用我跟学生讲的话就是,你们写的因为,根本推不出你们的所以。
如果我们没有发现孩子出错的真正原因,仅仅把这个文言文句子翻译的错误归结于孩子文言文不好,那即便解决了这句翻译的问题,还是会碰到下一个翻译的问题,毕竟文言文是做不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