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复旦大学中文系某教授发了一条微博:因为天天接送,和孩子学校的门卫比较熟。刚才送完孩子又和他聊了几句,他说他父亲也是复旦毕业的。我问做什么工作,他说搞翻译。我问姓名,他说叫汤永宽。我登时两腿一软.....
消息一出,被网友转发、评论2000余条,此主人公不是别人,是大翻译家、前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外国文艺》总编汤永宽之子,橙子小学母校的保安。
初识汤先生,是在06年4月的晌午,约摸11:30左右。他高高大大,穿着一身制服,端着搪瓷碗从食堂向门卫室走来。因为考虑橙子幼升小择校,故我实地去该校考察了中午就餐情况。那天,他不太笑,说话略有些生硬,对于我突然的来访,倒也不拒绝。“侬看”他捧着搪瓷碗对我说:“这是今天的午餐:青豆虾仁。”我看见上面还盖着一大片西瓜。“学生水果是没有的,水果是每星期五发一次,其他的应该和老师吃的是一样的。”“也有那么大的量?”我不禁生疑。“孩子小吃不了那么多,其他质量方面应该是一样的。”我致谢后离开,总觉得他身上的某种气质是其他保安无法具备的。
第二次,是06年9月1日,小学第一天开学,如果我么记错,应该是星期五,下着很大的雨。下午,上完两节课,同学们被家长们接走了。之前不知道,该所学校低年级(1.2年级)需要家长接送,所以橙子有钥匙也无济于事,只能与一些孩子乖乖地站在门卫室等着家长来认领。橙子是最后一个走出门卫室的孩子,回来说,第一天背着书包有点重,还好,有位大伯伯等他们(指呆在门卫室的孩子)走了,让我在他那儿做功课。
星期一(2006年9月4日)一早,是我送的。赶紧向他表示了感谢,也让孩子给他行了礼。校门口,有值班老师,孩子们忙着跟老师打招呼进校,似乎忘记了他的存在。他很感动,大概之前没有哪位家长尊重他的工作。一来二去,我和他混了个脸熟。我们(指橙妈和橙爸)不太送橙子去上学,都是孩子一个人等着校门打开。前几次,橙子还会行队礼,过了一段时间,觉得有些怪怪的,(因为同学们都不跟他打招呼),也不是很起劲,不过还是行了注目礼。他也不在乎,只是忙着管校门口的交通秩序。
第三次,大概有一、两年的功夫。有次我去接橙子,有些早,就去门卫室打了一下招呼,他还记得我。我从他那里知道,他的编制不在学校,在保安公司,属于保安公司派驻在学校里的那种关系,与网上传退休后发挥余热是有出入的。
又过了两、三年,有次去学校找班主任询问毕业之事,班主任恰巧不在办公室(他会打电话上去给班主任确认后才放行),因而在他那里呆了估摸着有半个多小时光景。他在那个属于他的办公室里戴着老光眼镜看报,很认真,很仔细。“侬倒蛮关心国家大事额吧。”是我开得头。“嗯,报纸额要天天看额,侬是咋单位,小囡在几班?”那时,我在译文出版社供职。他听说我是译文出版社的,像是遇到了久别的友人,话茬里一下子打开了:“我爸爸以前也是译文出版社的,汤永宽,侬年纪轻,大概不认识。”那天,他很激动,忙着摘下老花眼镜,跑到门卫室后半间取出一个黑色包包,取出报纸复印件给我看:
http://epaper.jfdaily.com/jfdail ... /content_126228.htm
网上有网友传有可能是汤永宽另外一个在新华社上海分社的儿子写的。但我更相信是他撰写的。他业余时间也研究父亲编译的作品,也希望能够买一些译文社父亲早年编译的书籍,留作纪念。他去过延安中路955弄14号那幢老式洋房里,未果,所以至今未给译文社添过麻烦。我说:“译文社,早已搬家了,在上海书城楼上,你可以找译文社总编办或是管离退休工作的相关部门,我可以给你电话。”当时,我刚去译文社不久,对那里的职能分管还不甚了解,所以也没能帮上他的忙。从他口中我记下了关键词:译文 汤永宽 翻译家 常州。是的,他没有提到父亲的职务,这点我是肯定记得了。他只想研究父亲的思想,父亲的作品,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最后,还是引用这位教授的微博:那些为名人后代当小学门卫叹息的人,请看这段话:"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他,汤永宽之后,为徐汇某所公办小学,气势恢宏的欧式五层建筑炫上一抹神秘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