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向我安利了著名的免费教育网站“可汗学院”。正好是暑假,美国学校又没有暑期作业,我就让三年级的儿子和二年级的女儿每天到网站上去自学数学半个小时。
这一自学,就看出差别来了——
儿子进度很快,进步也很快,题目从四年级做到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有一天他居然还兴奋无比地对我说:“妈妈,我刚试了一下Algebra II(代数II)的课程,听懂了很多,超有意思!”
女儿呢?做题速度是很快,但我去看网站提供的学习报告,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她学习的风格是和哥哥完全相反的——哥哥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什么题难做什么,可妹妹呢,是什么简单挑什么做。她明明二年级已经毕业了,却跑去做了一大堆一年级二年级的练习题……所以几星期过去了,她的数学水平,仍然在原地踏步。
[size=2em]儿子和女儿的差别,
[size=2em]其实在“思维模式”
看到这里,也许很多朋友会猜测:“你儿子肯定是智商高,脑子聪明!”
没错,他是个挺聪明的孩子,不过,他真的并不比他的妹妹更聪明——我曾经给两个小朋友都测过智商,测试的结果是:妹妹的智商比哥哥更高。哥哥知道结果以后还沮丧了一阵儿,我只好骗他说系统出错了。
有趣的是,虽然智商没有妹妹高,哥哥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却一直比妹妹更强——无论是阅读、知识面还是数学能力。更难得的是,他的求知欲也更加旺盛。
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为了搞清楚这两个人心里都在想什么,我把儿子和女儿拉到一起谈了一次。从谈话里,其实就能看出他们不同学习方式背后的思维差别——
我问女儿:
我你为什么光挑简单的题目来做呢?因为这样很轻松,而且我可以考很多很多的100分。
女儿我又回头去问儿子:
我那你为什么喜欢挑难的做?因为更难的东西能让我学到更多的东西,让我觉得很厉害!
儿子我学习难的,你就不怕犯错误得不了100分么?不怕,我的老师说:‘你犯错误的次数越多,你学到的东西也就越多’。
儿子儿子和女儿的区别,让我见识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儿子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的拥有者,而女儿的“定式思维”影响了她的进步。
在《关于成功的心理学研究》一书中,美国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博士,专门分析了儿童心态对学术表现的影响。她相信,和成年人一样,孩子拥有两种思维模式——定式思维模式,以及成长型思维模式。
定式思维模式占主导的孩子会把自己框死在特定的“框子”里:
有些孩子相信自己是天生的“笨小孩”,学什么都学不会。有些孩子认为:世界是属于聪明人的竞技场,其他人再怎么努力也是没用的,所以“在场边看看热闹就好了” 。
有些小孩则笃信自己是“聪明孩子”,觉得自己不需要努力用功也能比别人厉害,与此同时,他们不容许自己有“看上去比别人笨的时刻”,所以逃避困难,害怕挑战。
与之相反,成长型思维模式占主导的孩子相信: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他们不会把人分成“聪明人”或者“笨蛋”,他们相信,只有努力工作的人才能获得进步的能力。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么?当然不,但是努力之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比“不努力的自己”更好的人,这是毋庸置疑的)
▲《关于成功的心理学研究》书籍封面与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博士
人们为什么会有“定式思维”?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定式思维。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有一个部分叫做“杏仁体”(也被称为“蜥蜴的脑子”)。
“蜥蜴的脑子”实际上是指动物本能。很久很久很久以前,这样的本能可以帮助我们避开自然界的危险,幸存下来。
“蜥蜴脑子”的本能包括——
因为我们的大脑中藏着“蜥蜴的脑子”,所以我们害怕在众人面前演讲;我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区,拒绝尝试新鲜事物;我们不敢冒险……
▲图中红圈就是“蜥蜴的脑子”所在的位置
就像电影《疯狂原始人》里的爸爸,他带着全家人躲在黑暗的山洞里,看见新东西就害怕得要命,其实就是“蜥蜴的脑子”统治大脑的后果。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里都同时存在“成长型思维”和“定式思维”,最后哪种思维占了上风,让我们成为哪个类型的人,既和我们的性格有些关系,更和我们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
比如我女儿,她就是那种从小就笃信自己“很聪明”的孩子——她眼睛大大的,长得挺萌、讨人喜欢,所以只要有一点点事情做得不错,无论在学校还是在亲戚群里,马上就会有一群人夸她“好聪明”。久而久之,她就觉得——自己唯有“看上去比别人更聪明”才正常。上学以后,她不允许自己轻易出错,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到100分!”
能得100分当然是好事情,但也带来了后遗症——女儿喜欢做自己拿手的事情,讨厌难题。她不厌其烦地反复做着那些远低于她能力线以下的题目,就因为这些题能让她得许许多多的100分。
再回头来看我儿子,长相并不出众,整天动来动去也经常惹老师和亲戚心烦。他还擅长惹祸,动不动就做错事……夸他聪明的人不多,他也就少了很多“偶像包袱”,惹了祸来找我哭诉,因为母爱我就强忍着火气安慰他:“犯很多错误说明能学到很多东西”。
另外,儿子的记性也没有妹妹好,一首唐诗,妹妹三遍就背出来了,他却要背上个五遍十遍,为了让他没那么沮丧,我只好再灌鸡汤:“聪明能让人出色,但勤奋能让人更出色,你只要尽力了,我就满意……”
让我们都感到惊讶的是:这两年,“很聪明但不喜欢挑战”的妹妹,总在各个方面,被“没那么聪明但酷爱挑战”的哥哥超越。
▲左边是“成长型思维”的人挂在嘴边的话:我很聪明,我想要学新东西,我会尽全力,我犯了一个错误但我会努力弥补,我想试试……右边则是“定式思维”的人挂在嘴边的话:我很笨,这件事很无聊,我不想做这个,我不在意……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出色!斯坦福教授德维克的研究显示:
即便孩子智力相同,不同的思维模式,也能预测他们的学术表现。同时,思维模式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和幸福感受能力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德维克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曾经对几百个刚升入七年级的孩子进行了为期2年的追踪调查(美国七年级通常课业负担急剧加重,竞争愈发激烈,会让很多孩子不堪重负,所以这是一个非常能反映问题的时期)。
在孩子们刚进入七年级之初,研究人员对孩子的思维模式进行了测评,之后跟踪这些孩子的成绩走向。研究人员发现:
被评定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在刚入学时尚能取得合格的数学成绩,然而在一个学期之后就显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与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的差距日益悬殊。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不同思维模式的孩子对以下三个关键问题的看法截然不同。
1关于目标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只关心自己是不是看上去很聪明且从不犯蠢。所以他们趋向于避免挑战高难度的测试、没有深入学习的动力。
而对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来说,他们不在意自己是不是看上去聪明,他们更喜欢挑战和征服高难度的测试所带来的快感,始终保持初生婴儿所拥有的那种探索精神。
▲可以用这张图测一测你或孩子是否拥有“成长型思维”
2关于努力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认为努力是一件不好的事。他们觉得,如果一个孩子真的天赋过人,那么就不需要那样强调努力;如果必须付出大量的努力,那么就说明这个孩子算不上聪明。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则认为努力和练习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他们明白,即使是天才也同样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来成就伟大的发明。所以他们享受努力。
3关于挫折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认为挫折是消极的,它意味着你不是聪明的孩子。他们觉得,如果你足够聪明,你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尤其是看上去很蠢的错误),导致失败。所以,他们会倾向于避免和隐藏失败来进行自我防御。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则认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是学习必定会经历的过程;他们懂得应该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且从中吸取教训。
德维克教授进行过一个实验,来研究不同思维模式的孩子在考了低分之后的心理活动。她发现: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想的是:
这门课不能体现我的聪明,我以后不想再投入这么多时间在这里了。
下次考试我能不能做点弊?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想的是:
我要更加努力,争取在班里的名次更靠前!
这门课我比较弱,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把它提上去!
所以说,固定型思维模式造成孩子无法解决困难。面对困难,他们会选择放弃、逃避、抵御(比如,抱怨无聊、抱怨老师、行为失常等),这通常是为了掩饰内心恐惧-我是不是看上去并不聪明?
▲错误是进步的动力。不妨总结一下“你最喜欢的错误”让你学到了什么
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德维克教授研究发现,成长型思维模式显然是可以被教育和塑造的。不过,虽然它总有机会被改造,但是父母和老师应该尽可能早点开始。
1告诉孩子,努力和不断挑战能让他变聪明科学已经证明,智商就如同肌肉一样,是可以被发展的。每一次挑战大脑舒适区(Comfort Zone)的极限去学习一些新的和有难度的东西,大脑神经元就会发展出新的连结,长此以往,人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告诉孩子这一点,他一定会爱上这个信息。
2从婴儿期就开始运用正确的称赞技巧我们常常听到父母这样称赞孩子:
你好棒啊!
你好聪明啊!你真是天才啊!宝宝最棒了!
你好能干啊!……试图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
德维克教授经过超过15年的研究已经可以确定,称赞孩子的天赋与能力对孩子有害无益,完全不利于孩子幼小的思维模式的健康成长。
因此,我们应该记住,要称赞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天赋”和“聪明”。
3运用“yet”改造思维模式如果孩子说“我学不好数学”,请让他在句尾加上yet,告诉他:你只是目前暂时“还没有”学好数学而已,但你已经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了。
如果孩子说“这个我做不了”,请让他在句尾加上yet,告诉他:你只是现在还做不了,但你已经开始在学着如何做了;
如果孩子说“我试过了,但是不行”,请让他在句尾加上yet,告诉他:你只是这一次不行,继续努力,下一次你会做得更好。
运用yet这个词,我们帮助孩子塑造这样的思维模式,即:学习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而当前的挫折和失败只是学习曲线中会经历的正常过程而已。
4思维教育永远为时不晚德维克教授在美国13所高中进行了一项聚焦“差生”的研究。她将孩子分为两组:对照组的孩子,只是接受关于大脑运作知识的教育,比方如何能提高记忆力等等;而实验组的孩子,则同时接受了关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在线课程。
3个月之后,实验组的孩子的学习成绩比对照组明显高出许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研究还发现,实验组的孩子在学校更待得住,更少逃课,更少参与校园暴力行为,并且今后能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
现在,美国学校都在课余对孩子进行专门的“成长型思维教育”,我家的孩子也不时会带回一些绘本和“成长型思维”专题电影来看。如果大家感兴趣,特老师以后可以专门写文介绍下这些资源。
总之,如今我已经深深意识到: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比让孩子多刷1万道题目,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