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0946|回复: 63

[学前其他] 如果你因焦虑而鸡娃,最好还是别鸡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3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cailvenqq 于 2018-11-3 18:41 编辑

最近连同千帆公众号在内的所谓14个散播焦虑的公众号被暂停更新了。在各鸡血群中鸡友们都揣测圣意的同时连带出了惋惜和感叹。感叹的是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言论不自由,惋惜的这个时代本身塑造了更多的焦虑却逼着人们掩耳盗铃的生活。在这件事发生后,我自己也反思了几年的混鸡娃圈的经历。


1、焦虑的由来

在2015年刚注册千帆的时候,最初我读到的是austin爸爸写的“ 千帆入门感受——残酷的上海幼升小”,当时读完第一感受是数据精准逻辑严谨。这篇文章主要说的是现在的孩子跟我们小时候不一样,现在更苦逼升学路途更狭窄,因此你不得不鸡血,否则中考挤不进前50%就会被分流,因而根本就无法获得参加高考的机会。

孩子从出生到中考共15年时间,看似教育是场马拉松,但这个马拉松中有无数次筛选,一旦前面被筛后头连机会都没有,比如想要能进到传说中的四校八大(12所名校高中)必须要进到怎样的初中,而对于进到这样的初中又应该如何反推读怎样的小学。而小学又反推幼儿园。因此连进托升幼的教育市场都被焦虑进行了包装————即你娃如果不在幼儿园前会xxx这一辈子都会变得不一样。然而如果你娃本该会xxx,而父母没有给娃提供环境或者作对选择,就如同给娃拖了后腿,而产生对娃以及整个家庭,甚至列祖列宗有了深深的愧疚感【笑哭】。这样的焦虑弥漫在整个教育环境中,不少人认为能提前进入圈子或者明白这个道理,提前鸡娃就是福气。而在这个环境中还在装睡或真睡的家长都是哈利波特中的“麻瓜”一般变得难以沟通。而在鸡血父母中,对外都不说自己是不鸡的。都说对方才鸡。有些甚至在外鄙视和批判鸡娃,而背地里暗搓搓的鸡得比谁都凶。



2、我曾今的焦虑

我混论坛和群也三年多了。而我的世界观中对于牛蛙的认知一次又一次的被刷新。以至于到了后来真的是无所谓了。我一直反对抨击父母晒娃。尤其在鸡娃实践中,晒娃的过程中能得到同道的鼓励那才是莫大的支持。所以我每次看到牛娃父母晒娃一般都点赞和正面支持的评论。但即便如此,我依然认为每个娃是不同的,赞赏并不等于同伍。尤其在生活中模仿只会让自己活得更累。而每个娃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而这个寻找闪光点以及培养才是父母最应该寻找和把握的。

对于这点我曾今一直迷茫,正如开头说的,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一直提倡统一标准?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因此我们必须打压孩子的积极思考,而培养所谓的千人一面的“听话”。在学校老师也喜欢听话的孩子,培养听话就是在教孩子适应社会。是对他将来负责,在我们眼中的社会是如同浙江瑞安的隆山实验小学那个杀掉别人孩子的父母那样,因此为了保全孩子能在未来的成长中活命,我就必须要他改掉打人的习惯,即使在同学之间打打闹闹都不允许因为如果一旦有哪个娃把你们的嬉戏当真,他爹会冲到学校把娃砍了,这时候没了性命还谈什么教育理念。所以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捆住孩子的自由散漫,不要让他违反所谓的社会规则。

因此,在很多鸡娃群以及整个鸡娃圈目前也都认可我曾今的这个观点————习惯很重要。




3、习惯很重要???????

习惯很重要因此我们会认为不爱读书的孩子,你每天逼他读书1小时自然会养成好习惯。而要改变所谓的坏习惯你就不停的唠叨,吼娃,甚至打骂,才能让娃改正,美其名曰:不给负反馈如何让娃记住这是不对的呢?而打娃是通过身体的疼痛来加深对于错误的记忆。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习惯就是塑造起来的。如果没有父母孜孜不倦的塑造娃不应该是有好习惯,而牛娃与生俱来的习惯离不开一个每天督促甚至发飙的好父母。


在投入时间塑造习惯中我们理解着鸡娃,从而来抵抗我们对于环境的恐惧和焦虑。我们用我们自以为的对于环境社会以及世界的认知来要求着孩子。然而.............................




以上或许全错!


————————————————————————


直至目前,鸡娃圈主流观点还是以上我说的这些观点,而我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把这个我曾今自己疑惑的问题想明白,其中真的需要感谢一下我最近订阅的得到专栏《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武志红的心理学》《叨叨魏的育儿宝典》《诸葛越的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以及新买的育儿书柯恩的《无条件养育》、爱贝睿的老师陈忻的《养育的选择》和赵昱鲲《自主教养》。这几本书让我对于面对焦虑时代是否应该随波逐流还是坚定的选择自己觉得对的养育的理念给予我莫大的帮助。因此在这里推荐下,尤其柯恩的《养育的选择》这是一本颠覆机会所有教育理念的书,尤其他反对《正面管教》中的方法。他认为对于孩子应该给予无条件的爱,而不应该是有条件的交换,我们如果因为孩子作对了就奖励,以及错了就罚的方法都是有问题的。从中让我思考了自己是不是传说中的“控制型父母”。


在我们的传统里和孩子产生连接的方式就是控制,我们自以为养育孩子对孩子负责就是要训练孩子,即所谓把我们自己的对错观灌输给孩子,让他们明白是非道理,如果做错了就应该惩罚正确应该鼓励,这就是所谓的强化。以上这种传统的教养模式基于行为心理学,因此几乎市面上所有的育儿书中的观点都来自于“术”的层面,即确保家长是权威,如何管教孩子才能听家长话的方式进行书写的。

然而家长就是对的吗?



当然不是,我们可以假设孩子生下来啥都不懂,都需要后天的学习才会做人。但我们对于“做人”这件事的标准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这个问题得到的深思就会和为这篇文章一开头联系起来。我曾今写过一篇文章,是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的。事实上在任何时代都具有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后的世界如果发生了产业革命机器人取代了人类怎么办?我们的娃如果用如今的我们世界观生活是否面临失业?甚至高考会不会取消?


估计有些家长会固守己见的认为高考怎么可能取消?事实上在wg时候高考是取消过的,但谁都没有猜到77年会恢复。但要知道在77年刚恢复的时候依然还是有很多人考上了大学不是吗?人是会对于未来产生希望的。而这个对于未来的希望才是人活下去的唯一动力。这种动力是积极的美好的,而不是因为焦虑,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而支配的。


或许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尝过对于理想的执迷,甚至觉得理想就是too yang too simple,他们一直认可的就是焦虑,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固执的认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虽然我不排斥负面情绪的力量非常强大。但负面情绪一定是有副作用的,比如人格扭曲。估计大家会说人格扭曲是极个别现象就如同今年在那些公办民办初中跳楼的那六期在全市中学生中的比例依然微乎其微。但是,拖延症有没有,歇斯底里有没有,跟父母闹情绪有没有。所有的一切都是情绪或者说潜意识对于压力的反抗。


在心理学中有个比喻叫做大象和骑象人,或者我们要求孩子以及孩子要求自己的所有教条都是骑象人基于理性而发出的指令,但娃的身体真的会因此而服从吗?或者换句话说,娃真的会听自己的话吗?我看不见得,就如同骑象人指挥大象那样,你让他往东的时候他或许会往西。自己都不能听自己的话何况是外界。或许你觉得这样的人有人格分裂的潜质,如果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看,谁又不是人格分裂呢?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理性就是两个主体。


那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娃呢?是不是适应社会的娃我不知道?但我清楚,我想要的是培养的是


——孩子能成为他自己!


或许有人一辈子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就如同我们经历里总有别人家的娃,我不需要让娃跟别人比。也不需要跟着我理解的对于社会和环境的认知来行事。我相信他自己能做好。而这过程中有几件事是必须的:


1、相信孩子:


正如前文所言,不是所有的家长都相信孩子的,几乎所有的焦虑型父母都更愿意相信人性本恶,人不通过学习无法学会做正确的事。孩子就是调皮捣蛋的。但因此孩子就会调皮捣蛋。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者叫《罗森塔尔效应》,说的就是你期待娃变成啥样,你必须相信他为他赋能,他就可以变成这样,而你假设孩子就是需要管束才能变好否则就变不好的思维,就会让你永远的陷入管束教育中,而这种管束教育的结果就是不相信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娃固然会叛逆和不自觉。



2、成长型思维 Vs 固定型思维

正如前面我所提到的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认知无法套用到孩子身上,否则我们会教育出跟我们一样的孩子,而非他自己。我们所有的对错观都是基于所谓的“应该思维”,而这种应不应该或许本质就是狭隘肤浅的,有些甚至是我们自己小时候原生家庭的烙印,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未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让孩子试错而是追求捷径的强化对错观导致的就是“固定思维”。



3、把孩子当人看!


在这里顺便提一下,有一个实验启发了我,让我真的认清了育儿中最关键的问题,习得性无助。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所谓的给孩子正负反馈的理论源自于经典心理学实验《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是这样的:每次给狗送食物以前打开红灯、响起铃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铃声一响或红灯一亮,狗就开始分泌唾液。巴甫洛夫的狗



那么问题来了,人比动物有啥高级?如果我们把孩子培养成巴甫洛夫的狗或许在环境发生变化后,他也永远走不出根本没有设限的笼子了。即使这个笼子本来不存在,而是我们父母根据自身经验训练的结果。


那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孩子如何学会自我学习,以及自我认知升级呢?

4、积极探索的欲望(内驱力)。


有一句俗话叫做"如果没有理想人和咸鱼又有啥区别呢"?或许被很多人认为是心灵鸡汤被作为过来人的父母耻笑too yong too simple.那么你到说说你这辈子除了苟且你还做了啥?或许人生苦短并没有啥好争辩的,各有各命。


有一期逻辑思维罗振宇提高过一个命题我觉得很有意思:人和动物有啥区别,如果说是好奇心,其实动物也有真所谓好奇害死猫,而人最牛逼的地方是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的区别在于好奇心是搞明白what是什么,而求知欲是在追求why为什么的过程。孩子对于未来不确定性有太多需要探索的东西了,即使作为父母也不是全然全知的神,因此成长型认知是需要要求父母放下身价和孩子一起成长学习来面对未来的。当有一天我们所有的认知都被颠覆就如同一个古代人来到现代,我们如何面对不焦虑?那就是我们的思考方式,学习和愿意成长的心态。

以上这个就是鸡娃界俗称的“内驱力”。即孩子自己积极主动的要学,而不是被动的要学,即使通过焦虑刺激的主动也是外驱,而非核心内驱。



结语:


想说的内容太多,不知不觉好长的篇幅了,虽然写的很乱思绪复杂,但我最终还是把我想要说的都说了,最后总结,除了焦虑我们的压力能迫使我们行动,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焦虑的副作用(大象与骑象人)。以及我们更应该使用积极正面的方式而鸡娃,鸡娃不是焦虑被迫鸡的,而是我愿意!


最后留几个问题我们一起讨论下:


1、如果孩子最终没有变成你期望的样子,甚至是一个对社会有害的恶人,你作为父母还还会爱他吗(虽然你从小管教不停并坚持自己认为对的教育)?


2、假设你娃已经经历完分中考流了,娃没有考上高中反而进了职校,但娃因为自己某的一技之长和专业的精进而自得其乐,娃对于职业的理想跟现实达到一致,因此生活不但没有觉得痛苦反而觉得日子过的很实在,你作为父母是为他没有烦恼而高兴?还是觉得他没有上进心而懊恼?


3、你认为隆山实验小学的家长杀人事件能通过对孩子的教育进行能避免吗?还是这件事就跟世外的马路乱砍一样只是暴徒的随机行凶?


4、如果你这会儿很焦虑,除了鸡娃你还能做些什么?


对于以上几个问题欢迎回帖探讨。最后希望大家尽早走出焦虑,恐惧,愤怒的情绪,变得积极乐观主动。


The End.









评分

参与人数 4金钱 +240 收起 理由
roma40 + 32 字字珠玑
admin + 200
flyfish_2013 + 4 赞一个!
0B6YdV6AzX + 4 犀利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11-3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原创吗,很赞!
发表于 2018-11-3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聆听思维深处的声音
发表于 2018-11-3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看过类似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初衷和指导思想是很好的,但在执行时很难平衡好,可能因为没有具体的标准可以遵循
发表于 2018-11-3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想要完全不随波逐流很难,只要在漫漫人海中人云亦云中还能有一些冷静思考空间就好
发表于 2018-11-3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1 理论上会。实际不好说。
2 如果真这样也挺好,至少有个努力的方向。
3 貌似不能。就算没有打闹,也许只是吵几句,有些玻璃心的也是一把方向盘打死掉江里。。
至于马路杀手,可能还真不是随机,而是搜了排名以后,转乘3辆公交……
4 鸡自己。
发表于 2018-11-3 20:18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说真的,完全不焦虑那是不可能的,来了千帆不焦虑的我还没看过,人永远要和更优秀的比,适当的焦虑也是一种动力
发表于 2018-11-3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千帆不能更新了?
发表于 2018-11-3 20:31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楼上说的对,适度焦虑紧绷能增加身体和大脑反应灵敏度,这是丛林生存本能。
发表于 2018-11-3 20:32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焦虑会传导给孩子,打骂孩子孩子会恐惧。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人口素质,但术业有专攻,一技之长也很难得。内驱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感觉渣妈只能给孩子提供基本的教育了。
发表于 2018-11-3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习惯很重要因此我们会认为不爱读书的孩子,你每天逼他读书1小时自然会养成好习惯。而要改变所谓的坏习惯你就不停的唠叨,吼娃,甚至打骂,才能让娃改正,美其名曰:不给负反馈如何让娃记住这是不对的呢?

在这里也许你对习惯的定义是错误的,也许你听到的别人说的习惯是错误的。
我说的习惯不是说不爱读书逼了就爱读书了。而是无论你干什么:
1.遵守规则--孔子的七十岁的随心所以却不逾矩也就是这个道理。你小的时候习惯了喝完的矿泉水瓶丢入垃圾桶,进门之后换好拖鞋后将原来的鞋子放入鞋柜......
2.做事有条理。
.
.
.
.
.
.
我不一一列举了,我强调的每一个习惯都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学习习惯只是生活习惯的一个反应而已。所以我说的习惯都能带到生活中去。
发表于 2018-11-3 21:2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很好的心得和分享,尤其作为一个鸡娃的妈,最近在读心理学百科,对心理学有了些认识。确实现在这个社会太焦虑太浮躁了,矛盾和冲突无处不在,确实应该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下。
发表于 2018-11-3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1.我仍然爱他,只是爱他的方式不同。第一点,我目前对孩子也没啥期望,普娃一个。所以将来只要能自力更生了,随便做什么去。至于对社会有害,万一有那一天,我爱他的方法就是让他不要对社会有害(能做到多少是我的事情)。
2. 假设我有老二,也假设老二是如此的(老大目测不可能了),只要他开心,我觉得我是支持的。无论男女。
3. 尽人事听天命,有的时候不得不稍微迷信一点
4.如同3,我最近2年的大的要求一直是尽力做到最好的自己,剩下的不用管。所以尽人事听天命。省下的时间无论去推拿洗脚还是上网发帖或者斗斗地主打游戏,都算是鸡自己吧。

纵观我孩子的整个9年义务教育求学生涯里,除了幼升小在面试后2天(我们周二下午收到电话的。所以严格来说一天半)以及小升初焦虑了1个星期(从本班第一个offer到我们收到第一个电话也就是西位为止)。别的从未焦虑,更为因此影响到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最后,这句话我无比赞成,实在无法同意更多了:

——孩子能成为他自己!
发表于 2018-11-3 21:30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家长是无辜的,问题现在学校减负。老师放弃小学没了考试,初中差距甚远,你不,按部就班,就没有翻盘的可能,尤其初中差异的问题,好苗子差学校也没人重视你,只会被埋没
发表于 2018-11-3 21:31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一针见血!
发表于 2018-11-3 21:51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
赞同楼主的观念。
发表于 2018-11-3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qianfan 发表于 2018-11-3 21:27
1.我仍然爱他,只是爱他的方式不同。第一点,我目前对孩子也没啥期望,普娃一个。所以将来只要能自力更生了 ...

推拿洗脚还是上网发帖或者斗斗地主打游戏,都算是鸡自己吧
我要坚定不移的像老大学习!
发表于 2018-11-3 22:51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仔细拜读了,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18-11-3 23:01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我也时常会反思,到底亲子之间传递的是什么,为什么家长给予满满的爱和付出,最后到孩子这里全是怨恨和反抗,甚至自残。那些自残孩子的心里就是,我要把你最在意的彻底摧毁,来让你永远痛苦!
鸡娃的潜在原因是教育焦虑,可我总觉得,深层次透露的,是一代人的自我否定,和对现状的不满意吧。可中年中产阶级最能拿出来炫耀的,不就是下一代的优秀么?!
发表于 2018-11-3 23:0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这个帖子有质量,充满思考
发表于 2018-11-3 23:17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仔细拜读,但我觉得有时候也要考虑下具体情况和国情啥的,任何方面太极端了都不太好
发表于 2018-11-3 23:32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1.不成为期望的样子,很正常;对社会有害,我估计我会自己送他进警察局。还是爱他。
2.我应该一开始会郁闷吧,接受了也就好了。
3.这个是命吧,求不得躲不掉的。
4.看到娃写作业,经常想吐血啊。逛逛淘宝,追追剧,舒服多了。
发表于 2018-11-4 07:16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嘉兴
反省一下自己,太焦虑了,翻出《无条件养育》再看一遍
发表于 2018-11-4 23:16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楼主说的值得思考。我从来不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就一定是对的,但还是不自觉的关注成绩,批评他骂他。现在孩子很注意我的情绪,如果妈妈不开心了,他就要表现好一点,其实我是在用孩子对妈妈的爱和依赖在控制他,这样的控制并不会长久。所以最近也在调整。每个家长都应该想想,初衷是什么,以及如何维持这个初衷
发表于 2018-11-4 23:16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家长不焦虑,要么不管娃,要么娃超牛,应该说没有不焦虑的,只有焦虑深浅,尤其现在升学越来越模糊,
发表于 2018-11-5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从概率上说,家长鸡的娃拔尖多还是自由发展的娃拔尖多?应该不能用多少,看个字比率吧。或者上海四校八大的录取比例。
发表于 2018-11-5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还有个问题,现在中考这条分水岭直接刷掉了近一半。
发表于 2018-11-5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现在教育资源不平均,各家庭的情况差异也很大。能正确投入资源的肯定领先于不投入资源的和投入方式错误的。
发表于 2018-11-5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我能说我恰恰是上了千帆以后才不焦虑的吗?因为千帆上的牛蛙实在太多了,自家普娃就是一天48小时也追赶不上了,所以还是歇菜吧,做好自己,以不变应万变
发表于 2018-11-5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仅仅针对这点回复


2、假设你娃已经经历完分中考流了,娃没有考上高中反而进了职校,但娃因为自己某的一技之长和专业的精进而自得其乐,娃对于职业的理想跟现实达到一致,因此生活不但没有觉得痛苦反而觉得日子过的很实在,你作为父母是为他没有烦恼而高兴?还是觉得他没有上进心而懊恼?

虽然我很想说高兴。但我的弟弟正是举例中的情形,他工作环境单纯自己也过得开心,但单靠他自己,现实中是买不起房,也娶不起学历高的老婆。

悲剧的是家里也没能力帮他,于是他30多了依然住在宿舍里,家里和他同辈都结婚了,大部分的配偶也是本科。然而现在他只能和读完初中的女性相亲。

我现在无比后悔当年没有押着他复读,上大学并不能一定能多挣钱,但学历带来的圈子差别太大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anymomo 发表于 2018-11-5 09:52
仅仅针对这点回复

你说的情况看来你是很典型的控制型人格,试问你几句,你当年即使要求你弟弟你弟弟必然服从吗?,如果他不服从你会不会送他去杨永信那里点击一下?

开个玩笑,别生气。认为对别人好就控制别人是我们基因里根深蒂固的东西。但我一直对自己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被尊重。尊重的原则就是“课题分离”。你弟弟愿意选择怎样的人生是他的事还是你的事?如果他认为理想很美好现实很苦恼,那只是他对于自己人生选择上的得失并没有考虑清楚造成的,但任何一个成熟的人都必须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果我是你不是让他后悔,而是勇敢的从当下开始对自己未来的选择负责,世上没有时光机。人也不可能不犯错,但对自己想要什么的正确理解和坚持未必每个人能做到。我一直觉得有理想不是幼稚,而对于自己因为理想做出的选择不敢负责才是幼稚。但因为怕负责就不敢有理想就更是严重的自我封闭。人是需要自我迭代的,敢于面对和自我要求相结合。
发表于 2018-11-5 10:35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现实是孩子确实需要家长在学习的某些阶段的帮助,家长都是第一次做爸妈,没有经验焦虑也是正常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cailvenqq 于 2018-11-5 11:42 编辑
qianfan 发表于 2018-11-3 21:21
在这里也许你对习惯的定义是错误的,也许你听到的别人说的习惯是错误的。
我说的习惯不是说不爱读书逼了 ...

谢谢千帆老大回复,我谈下我的看法。

最近很火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对于习惯有个说法,人平时做决定的思考分成两个:“思维一“和“思维二“。

所谓思维一是指人的分析思维,我们平时不需要一直动用思维一,因为去思考一件事情消耗的能量太多决策太慢,而我们会把曾经思考过的东西加工成经验放在思维二里,这样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就不用花很长时间和脑力去思考了,直接决策对错就行了。这个思维二就是习惯。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认定的好习惯坏习惯的标准是啥?是不是我们曾经的生活经验?要么是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规律?要么就是文化积淀里的三纲五常?等等,这些都跟你提到的遵守规则和做事有条理类似。

但好坏的标准就一定是对的吗?如果衡量一件事物的“尺子”在发展中已经变得不正确了,我们如何确保衡量好坏对错是标准的呢?这就是我这篇里提到的关于评判标准的问题。

未来是不确定的,我们不能说我们小时候原生家庭教我们的规则道理就一定是对的或者错的。而是需要把这些规则重新去理解。

就比如有很多育儿中的矛盾,“听话”和“独立”。在我们小时候甚至如今一样,学校和家长普遍喜欢听话的孩子,但听话守规矩,这件事本身就是循规蹈矩的代名词。想要听话的孩子你就不要责怪孩子遇到事情不肯自己去想想这背后到底是为啥?听话的行为模式就成了他自我行为模式的设限。

相反,不听话也可能成为模式。啥都跟父母对着干,跟老师对着干,我们也不能说他就一定是具备思考能力。但反之不听话的结果是被要求“听话”,而不是放弃孩子对于“听话”要求。这样的孩子可能才会更多的被赋予“独立思考”的可能。同样如果家长遇到事情允许孩子不听话,而是鼓励他遇到事情自己去思考这件事好不好对不对,而对错是要站在自己的感受上去理解整个社会和环境的话,这就是内观。在这样的培养下自然不会被固定式思维习惯所限制。

所以我的观点是,与其要求正确的行为习惯,不然鼓励孩子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习惯。
发表于 2018-11-5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日本
只能尽人事听天命。。。说不焦虑真是不能做到啊,有期待就会怕失望,有努力就希望有付出,只能自我调节了,万事不过即好。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飞翔的天使8287 发表于 2018-11-5 11:40
只能尽人事听天命。。。说不焦虑真是不能做到啊,有期待就会怕失望,有努力就希望有付出,只能自我调节了, ...

我们总说自己是“没办法”,“社会就这样”,把一切都说的是自己被迫的。那么问题来了,难道真没有选择?我觉得不是,而是自己给自己自我设限了。因此我推荐《无条件养育》和《养育的选择》这两本书给你。如果你假设自己的教育已经空盘,娃就已经是不可能好了,任何的付出都是死马当活马医。这时候你还会爱你的娃吗?父母对孩子的爱本就应该是无条件的,不和学习成绩挂钩,不和他的行为对错有关,也跟他是否具备良知和道德有关。爱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这种爱你认为是娇纵也行。但这都是基于本能。是人性底层的需求。
发表于 2018-11-5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cailvenqq 发表于 2018-11-5 10:07
你说的情况看来你是很典型的控制型人格,试问你几句,你当年即使要求你弟弟你弟弟必然服从吗?,如果他不 ...

单纯表示一下我不喜欢你这样的回复语气,这不是想讨论的态度,而是想挑起纷争。你问的是能否坦然接受,那我回答不能有什么问题呢?必须得坦然接受才是“正确”吗?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anymomo 发表于 2018-11-5 14:56
单纯表示一下我不喜欢你这样的回复语气,这不是想讨论的态度,而是想挑起纷争。你问的是能否坦然接受,那 ...

如果让你表示愤怒,那我向你道歉
发表于 2018-11-5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日本
cailvenqq 发表于 2018-11-5 11:51
我们总说自己是“没办法”,“社会就这样”,把一切都说的是自己被迫的。那么问题来了,难道真没有选择? ...

的确某些时候我们是被社会裹挟了,但本质上是我们自己还不够强大到能够与社会主流去抗衡,我们没有能力站在金字塔的顶端笑傲江湖,隔岸观火,也不能接受因为自己的不管不顾,让娃失去一种相对稳妥的生活选择。我们只能焦虑的在漩涡中求生存。这和我们爱娃的本质没有冲突。我们对娃有期待,或有失望,但其根本上不会影响我们爱娃的心。
发表于 2018-11-5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日本
cailvenqq 发表于 2018-11-5 14:59
如果让你表示愤怒,那我向你道歉

各抒己见而已,观点冲突才能碰撞出火花~
发表于 2018-11-5 15:4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说的太好了
发表于 2018-11-5 18:00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积雪积的是学习态度,不是知识。知识这东西今天不懂明天会懂,明天不懂后天会懂……反正迟早有一天会懂。但只要有了端正的态度,会缩短懂和不懂之间的时间,这也许就是自驱力。自驱力和年龄有关系,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控制能力会慢慢提升。作为鸡娃主力,越积越觉得尽人事听天命…我尽全力了,无愧于心,至于输出结果如何,无法掌控,年纪越小被surprise的可能性越大,到后来也就坦然了…积雪的过程是自我素养提升的过程,和娃没有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Sydney_roma 发表于 2018-11-5 18:00
积雪积的是学习态度,不是知识。知识这东西今天不懂明天会懂,明天不懂后天会懂……反正迟早有一天会懂。但 ...

有个最大的bug:端正的态度。

如果态度本身也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话,就不存在端正不端正一说,如果把孩子的一切行为看做是巴甫洛夫的高级反射理论。端正不端正只是一种对抗刺激的反应。通俗点说配合与配合。

所以所谓的端正的态度,良好的习惯。甚至是优秀的品德,全部都是虚拟的命题。
发表于 2018-11-6 06:52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特别强调的书是柯恩的那本书还是《养育的选择》?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zz0129 发表于 2018-11-6 06:52
特别强调的书是柯恩的那本书还是《养育的选择》?

超级推荐的是科恩的《无条件养育》这是核心心法。
发表于 2018-11-6 09:46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cailvenqq 发表于 2018-11-05 18:31
有个最大的bug:端正的态度。

如果态度本身也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话,就不存在端正不端正一说,如果把孩子的一切行为看做是巴甫洛夫的高级反射理论。端正不端正只是一种对抗刺激的反应。通俗点说配合与配合。

所以所谓的端正的态度,良好的习惯。甚至是优秀的品德,全部都是虚拟的命题。

谢谢回复,反思自己的积雪过程中,为什么娃不配合?是不是应该换一种更能刺激他配合的非暴力手段?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Sydney_roma 发表于 2018-11-6 09:46
谢谢回复,反思自己的积雪过程中,为什么娃不配合?是不是应该换一种更能刺激他配合的非暴力手段?

当“反抗不合作”这件事发生的时候,其实只需要思考啥叫要求他“配合”就可以理解背后关键了,没人希望被别人控制,包括夫妻和子女等亲密关系。当要求本身不存在时候,就不存在是顺从要求还是反抗指令了。
发表于 2018-11-7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随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  有缘做一场父母和子女  要感恩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0 收起 理由
cailvenqq + 1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11-9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看看看。。。。。。。。。。。。。。。。。
发表于 2018-12-15 00:10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cailvenqq 发表于 2018-11-05 11:40
本帖最后由 cailvenqq 于 2018-11-5 11:42 编辑


谢谢千帆老大回复,我谈下我的看法。

最近很火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对于习惯有个说法,人平时做决定的思考分成两个:“思维一“和“思维二“。

所谓思维一是指人的分析思维,我们平时不需要一直动用思维一,因为去思考一件事情消耗的能量太多决策太慢,而我们会把曾经思考过的东西加工成经验放在思维二里,这样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就不用花很长时间和脑力去思考了,直接决策对错就行了。这个思维二就是习惯。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认定的好习惯坏习惯的标准是啥?是不是我们曾经的生活经验?要么是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规律?要么就是文化积淀里的三纲五常?等等,这些都跟你提到的遵守规则和做事有条理类似。

但好坏的标准就一定是对的吗?如果衡量一件事物的“尺子”在发展中已经变得不正确了,我们如何确保衡量好坏对错是标准的呢?这就是我这篇里提到的关于评判标准的问题。

未来是不确定的,我们不能说我们小时候原生家庭教我们的规则道理就一定是对的或者错的。而是需要把这些规则重新去理解。

就比如有很多育儿中的矛盾,“听话”和“独立”。在我们小时候甚至如今一样,学校和家长普遍喜欢听话的孩子,但听话守规矩,这件事本身就是循规蹈矩的代名词。想要听话的孩子你就不要责怪孩子遇到事情不肯自己去想想这背后到底是为啥?听话的行为模式就成了他自我行为模式的设限。

相反,不听话也可能成为模式。啥都跟父母对着干,跟老师对着干,我们也不能说他就一定是具备思考能力。但反之不听话的结果是被要求“听话”,而不是放弃孩子对于“听话”要求。这样的孩子可能才会更多的被赋予“独立思考”的可能。同样如果家长遇到事情允许孩子不听话,而是鼓励他遇到事情自己去思考这件事好不好对不对,而对错是要站在自己的感受上去理解整个社会和环境的话,这就是内观。在这样的培养下自然不会被固定式思维习惯所限制。

所以我的观点是,与其要求正确的行为习惯,不然鼓励孩子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习惯。

楼主所言的鼓励孩子更深层次的思维习惯,我认为从抽象角度出发,没有任何不对,但在现实中,有多少父母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认知,即一般意义上的善恶对错,完全抛弃,只单纯的去鼓励孩子思考,然后由孩子自己选择,如果孩子的选择与现实生活中的认知完全相反,楼主是否依然鼓励他坚持下去?即使未来对于他的这一认知确实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但他在当前环境中的摩擦以及可能的碰壁,是否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对现实生活不满,二是父母给了我错误的引导,所以我认为楼主这种坚持没有不对,但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可以影响时代变革的人凤毛麟角,绝大多数都是只能跟随时代的普通人,普通人很难去与现实潮流相对抗,如果单纯的等待时代变革后,又非常幸运的验证了孩子当初的认知选择,这样的机率太低,且这种等待是否有意义。我认为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并非鸿蒙之初,即使之后的时代会因为科技的发展而继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些善恶标准,以及很多行为习惯不会因此而改变,我认为父母应该将这些教给孩子,而非全部由其自己思索,我们父母最起码应该先让孩子站在部分知识的肩膀上,再引导其思考他可以思考或称之为有价值思考的问题,不是吗
发表于 2019-3-14 23:37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前几天看了部纪录片,极有可能成功,重点就是工业化社会转型到信息化社会了,老的教育方式(包括学科分类方式)还能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对个体来说,真的通过考试进了大学,就能找到工作吗?

想想这个,焦虑的点就完全不一样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GMT+8, 2024-11-26 10:49 , Processed in 0.147890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