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小男孩,被老师反映上课时不仅喜欢东张西望,还爱扭头和其他人说话,有时老师在上课时,小男孩干脆站起来,与远处的同学打闹。 小男孩的妈妈说,经常批评孩子,可是没有一点效果;老师为了让孩子专注而罚站,仍旧毫无用处……
经常也有父母给我留言,他们说,小朋友不是三心两意,就是专注力像“筛子”,一件事情维持不到10分钟,就跑去做别的事情去了;还有些小朋友更夸张,在舞台上表演时,竟然跳着跳着就开始玩舞台边的喷雾…… 下面我专门介绍身边一位妈妈的做法。 这位妈妈家的小男孩差不多7岁。去年,小男孩的专注力也像“筛子”,被老师投诉“专注力几乎为零”之后,这位妈妈开始了一个“小计划”。 一位妈妈给孩子的“三个小任务” 任务一,“老师穿什么衣服?” 某天放学后,小男孩再次被老师投诉,妈妈在孩子身旁坐下,“一本正经”地说:“妈妈希望成为像你们学校那样的老师。妈妈想请你帮我看看,老师穿的什么衣服,衣服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花纹。”
小男孩说:“这太容易了,保证完成任务。” 第二天,小男孩一回到家就汇报:“A课老师今天穿的是绿色的连身裙子,上面还有一些白色的花纹;B课老师穿的是蓝色的T恤和牛仔裤……” 孩子一边说,妈妈“很认真”地在本子记录了下来。 妈妈说:“很棒,你帮了妈妈一个大忙。妈妈希望你每天都帮我观察,时间为一周。” 几天后,班主任对孩子的妈妈说:“你家孩子比以前专心了一些……”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周过去了,小男孩报告了一周,妈妈也认真地记录了一周。 任务二,“老师讲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周日的晚上,妈妈对小男孩说:“谢谢你,妈妈已经掌握了很多穿衣技巧,接下来,妈妈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开始讲课的,他们每一次上课的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你能帮我记下来吗?”
小男孩说:“这太容易了,保证完成任务。” 第二天,小男孩一回到家就开始汇报:“妈妈,A老师说的第一句话是‘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B老师不一样,他说‘你们是很勤劳的宝贝’……” 孩子一边说,妈妈“很认真”地在本子上记录下来。 妈妈说:“很棒,你帮了妈妈一个大忙。妈妈希望你每天都帮我记下来,时间为一周。” 几天后,班主任对孩子的妈妈说:“你家孩子比以前更专心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周过去了,小男孩报告了一周,妈妈也认真地记录了一周。 任务三,“老师讲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 又一个周日的晚上,妈妈对小男孩说:“谢谢你,妈妈已经掌握了很多开始上课的技巧,接下来,妈妈想知道每个老师上课讲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你能帮我记下来吗?”
小男孩说:“保证完成任务。” 第二天,小男孩一回到家就说:“妈妈,A老师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同学们,回到家好好复习’;B老师不一样,他说‘能当你们的老师,是我的荣幸’……” 孩子一边说,妈妈“很认真”地在本子记录下来。 妈妈说:“很棒,你帮了妈妈的一个大忙。妈妈希望你每天都帮我记下来,时间为一周。” 第二天,班主任对孩子的妈妈说:“你家孩子进步了很多,上课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紧紧盯着老师……” 就这样,小男孩集中精神听课的习惯就养成了。 为什么这位妈妈要这样安排呢? 大家可能留意到,一开始,这位妈妈让孩子只观察每一个老师的穿着,任务直观、简单,很容易完成,从简单的任务开始,能让孩子更容易胜任,提高孩子完成的兴趣;随着孩子积极行动,妈妈把任务的难度提高了,需要记住老师说的“第一话”;随着孩子的努力完成和妈妈的认可,妈妈逐步把任务的难度上升,当孩子想要记住老师说的最后一句话,孩子就需要认真听老师讲很多话,才知道哪一句是最后一句…… 随着孩子胜任的越来越多,爸妈们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养成专注了,就可以结束任务了;如果发现孩子还需要继续努力,爸妈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继续“扩展”,例如可以让孩子记住“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最有趣的一句话是什么”,“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最有道理的一句话是什么”……最终帮孩子变得专注为止。
如果遇上孩子“三分钟热度”怎么办? 一般来说,任务简单有趣,孩子们都会很乐意做,因为留意“老师穿什么”、“说了一句什么话”,比让孩子回忆学了什么知识有趣多了。可是如果有小孩意外,他们连这么简单的事情也是“三分钟热度”怎么办?可以适当采取任务等级奖励法。 例如你可以这样做: 完成一次任务可以获得一个小奖励,完成五次任务可以获得8次奖励,还可以加上细节奖励(即根据细节完成情况进行奖励)2次;第二周,也可以采用相似的奖励,也可以升级奖励,例如奖品可以高级一些,礼物更丰富一些;最后,当任务全部完成后,还可以一次奖励孩子心仪已久的玩具或游戏。 用罗伯特·西奥迪尼的话来说,当父母把奖励分成不同等级后,会让孩子觉得,如果不完成所有任务,他会有“损失”,爸妈也可以在任务开始之前,就将这些奖励告知孩子。 有妈妈问,“物质奖励不是不好吗?”其实物质奖励有两面性,从短期的任务来说,完全是可以采用物质奖励的。如果涉及到长期的,比如孩子要养成家务或学习习惯这类的,就不建议总采用物质奖励了。 为帮助孩子专注,一位爸爸陪孩子预习时故意“装笨”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任务游戏”还不够,你还可以借鉴下面这位爸爸的做法。 某天,这位爸爸陪女儿预习时,故意问女儿:“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我也不懂,你明天听老师讲,回来教我可以吗?”小女孩答应了。
因为带着任务,小女孩带着对问题的关注,上课时也特别认真,第二天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教”爸爸。孩子的爸爸说:“我的装傻,让女儿有一种‘小老师’的期待感,她非常乐意做。” 听说后来小女孩无意中跟老师说:“老师,我爸爸很笨的。”老师很好奇,问为什么。小女孩说:“他每天都要我回去教他。”简言之,这位爸爸的做法是——陪孩子预习,故意“装笨”增加期待感。 “装笨,让我的女儿成了好学认真的孩子,我很喜欢这顶‘笨爸爸’帽子!”这位爸爸很有成就感。 雨水滋润花朵生长,而不是响雷;生命的意义是尊重,而不是强迫……养育孩子,培养专注力,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