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iaobaitu 于 2019-6-12 16:14 编辑
从论坛下载了《正面管教》自己学习,做了一些记录,其实就是书上内容的提炼总结,想开贴和大家一起探讨探讨。
正面管教的翻译,可能让大家觉得不舒服,毕竟“管教”听起来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实际上它的英文是 positive discipline,积极的纪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教。或者你可以认为管=管理,教=教育,这样是不是就好很多呢。
正面管教对父母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要想改变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这是一本改变父母的书,而不是改变孩子的。首先要有这个理念,才能让“正面管教”发挥作用。
第一个重要概念,这七大能力对孩子的一生非常重要,也是孩子不良行为原因的线索。
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 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 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 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 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 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 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 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 孩子大多数不良行为都是源于上述“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的缺乏。 ※ 提供合适的精心准备的机会帮助孩子发展感知力和技能是大人的责任,因为当今物质较为富足的生活,孩子很少能获得自然的机会感受到自己被需要以及自己的重要性。 *有规矩也有自由,共同制定对双方有利的规则,寻求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 *有限的选择,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同时我也会维护你的尊严,给予你尊重。
为什么不要惩罚孩子?
惩罚有时可以立即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但从长期效果来讲,只会越来越糟。很多孩子这次停止了不良行为,但他内心并不服气,他可能会报复,也可能会将不良行为做得更隐蔽。或者有些孩子真的被吓到了,会变得胆小,没有主见,形成讨好型的人格。总而言之,惩罚不会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即使这个不良行为被纠正也不会让他更好。
荒诞! 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惩罚造成的4个R Resentment愤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Revenge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Rebellion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Retreat退缩 a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孩子们的动力必须来自于内在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学会自律。而不论惩罚还是奖赏,都是来自于外在的控制。这又回到前面讲到的七个能力,只有发展了七个能力,才是对孩子有益的。
既然不能用惩罚来管教,那怎么才是好的管教方式呢。 有效管教的4个标准 1. 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和善,对孩子尊重和鼓励;坚定,对自己和对当时情形的尊重) 2. 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心灵纽带) 3. 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 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符合这4条的才是好的管教方式。平时和孩子相处,也要把这4个标准牢记心中,当我们想要对孩子发火的时候,想一想你将要说出的话是否符合上面4个标准,如果不是,那就要换一个角度来说。
我这里还想讲一讲自尊这个概念。给孩子尊重,和让孩子发展自尊的品格,不是一回事,虽然都有一个尊字。尊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而自尊,是一个人内在对自己的评价。你尊重孩子,鼓励孩子,这是好的,但如果孩子完全依赖于你的评价和鼓励,一旦外在的好评和鼓励消失,孩子就失去了“自尊”,那孩子就没有发展自己的自尊。所以鼓励和称赞一定要讲究方法,要具体,要让孩子认识到是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得到了认可,从而去坚持那个好的行为和态度,而不是仅仅把得到鼓励和称赞当成目标。
“自尊”:要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和内省,而不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
传统的教养方式容易落到两个极端,要么过度控制,家长特别严厉,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要么太过娇纵,对孩子的要求都尽量满足。 过度控制造成的后果:孩子极其叛逆,或者因恐惧而顺从 娇纵造成的后果:孩子会觉得世界欠他们的,会把精力和智力用在操纵别人为自己服务,如果他们的要求没有满足,就认为生活不公平。他们认为“当别人照顾我时他们才爱我。”
很多人只知道娇纵的后果,却并不清楚过度控制也是有严重后果的。有的孩子很叛逆,表现得像个缺乏管教的孩子,但家长却很无辜,我管教他了呀,他就是不听呀。也有的孩子特别顺从,讨好型人格,不会拒绝别人,显得很怂。这都是过度控制的后果。 并不是说每个孩子被过度控制都一定会出现这两种后果中的一个,但是过度控制确实会让部分孩子走上极端。过度控制并不是一个能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的教养方式。这种方法并不利于孩子发展出七个能力。
要“赢得”孩子,而不是凭你的力量“赢了”孩子。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核心:友善、关心、尊重、亲近、信任) 1. 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 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 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是非常重要又有用的工具,在正面管教中反复出现,我建议可以背下来,熟练掌握以备不时之需。 ※ 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也就是说,我们说话的语气,话语中透露出的情绪比内容更重要。回到正面管教的核心词:和善、坚定。同一句话,可以说得和善坚定,也可以说得带羞辱意味。大家可以体会一下用不同的感觉说这句话:“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