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609|回复: 11

[学前其他] 非常好的教育演讲 与大家分享共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0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我私藏的这11部最适合父母看的TED视频,推荐给大家


教养是一场修行。

因为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甚至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所以,教养过程充满迷茫和不知所措。

我们要自己摸索着前进,也要学会向别人学习和求助。

有时,身陷问题其中,我们不得其法。这时,一个观念、几句话、一段分享,常常就能为我们拨云见日,让我们豁然开朗。

我看TED演讲,常常有如此触动内心的感觉。想把让自己醍醐灌顶的好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所以曾写过不少推荐文章。

今天,我整理了近些年看过的TED视频,精挑细选了我特别喜欢、和育儿相关的11个,分享给大家。

育儿焦虑,学校教育的问题,孩子的思维模式、坚毅品质、创造力培养等等都有涉及,还有角色反转,让孩子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们总是说要学习如何育儿,看书、报班、参加分享会投入很多精力,但我总觉得首先得把免费的资源用好。

在这里,那句老话是正确的:最好的东西永远是免费的!


肯·罗宾逊《学校扼杀创造力》

观看时长:19'27''

这是,TED史上播放历史上排名第一的演讲。

我们这一代,很多人都是从学校教育中出来的。

那个时候,还没有考虑到自己未来想要什么,想怎么走,就已经被同化、被要求,要好好学习,要努力迎合学校的评价标准,做一个人人都夸赞的好学生。

我们以为这就是最好路,会拥有最好的未来,但实际上,并没有。

就如肯·罗宾逊爵士所言,我们所受的教育让我们丧失了创造力。

他在这个演讲中提到了三个培养孩子的标准:

第一是多样化。每个人认识世界的角度和侧重点各不相同,有些人侧重听觉,有些人侧重视觉,有些人侧重味觉。

第二是充满活力。好的想法和创意,都来自于互动的思考模式,而不是死板常规的呆板模式。

第三是个性化。肯·罗宾逊讲了一个关于Gillian Lynne(《猫》、《歌剧魅影》等作品的舞蹈编剧)的故事。

Gillian Lynne被老师怀疑患有学习障碍,妈妈带她去医院求治,却发现她其实并没有学习障碍,她只是喜欢在动态中进行学习和思考而已。

肯·罗宾逊爵士说,现在功利化教育已经不再适用了,我们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培养他们,最大限度地全方位激发他们的潜能,这样,他们才能有能力去面对未来。

Jennifer Senior《为何养育儿女伴随这么多焦虑?》

观看时长:18'08''

Jennifer Senior是美国《纽约》杂志、《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畅销书《All Joy and No Fun》的作者,同时,也是一个六岁孩子的妈妈。

听她的演讲,有一种“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感觉。

她说,她看到书店里育儿书籍满天飞时,她看到的不是它们会给我带来什么帮助,而是焦虑。

她感觉那像一座高耸的糖果色的碑,聚集着整个社会的恐慌。

为什么养育孩子这件人类薪火相传了上千年的事情,今天却这么让人摸不着头脑?

她说,因为养育孩子没有标准版本,而是一场票房堪忧的即兴演出,知识储备的多寡也不能解决人们养育孩子的焦虑。

所以,既然这场即兴演出谁也无法预知结果,那么就要学会适度放手,回归本源,瞄准孩子最基本的品质——保持礼貌、职业道德和爱。

这样,幸福和自尊就会自然成长。

Julie Lythcott-Haims《正确的教育方式——不要过度养育》

观看时长:14'19''



这个视频,我在很多文章中都提过,但我还是想再分享一次。

Julie Lythcott-Haims在演讲中提到,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到孩子的人生、去期望他们做到我们心中的完美。

但这种过度帮助、过度保护和过度关怀,却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机会,慢慢地,他们在高分的焦虑和沮丧中枯萎,不知道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

她说,我们的孩子不是盆栽,他们是盛放的鲜花,未知品种的花朵,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他们提供成长的环境,通过家务和爱,让他们变得强大。

多关注孩子的习惯、心态、技能、身心健康,有了这些,他们才能在哪都能成功。

卡罗尔·德韦克《请相信,你可以进步》

观看时长:10'24''

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Dweck)教授率先提出了“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这一崭新的概念,相信智力(intelligence)可以靠后天努力而改变,鼓励孩子积极评估及发展自己的潜能。

思维模式,简单地说,是你看待自己的方式。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而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为了考察我们的智商和能力的测试组成的,我们拥有的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

而如果我们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那些帮助我们学习、成长的有趣挑战,我们拥有的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

孩子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在智商出现分化。

但好在Dweck教授的研究结果证实,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或者说,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可以教育和培养的。

比如,更加明智地表扬孩子。不要表扬孩子的智力或能力,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具体明确,要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他的努力、专注、坚持、创意、策略等等。

比如,教会孩子运用“yet”的力量。当前的挫折和失败只是学习曲线中会经历的正常过程而已,积极和努力会让他下次做的更好。

Angela Duckworth《决定孩子成功的关键不是智商而是坚毅力》

观看时长:6'13''



Angela Duckworth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2013年,她发表这个演讲的时候,迅速引起了轰动。

因为她揭示了一个决定孩子成功的关键:它不是社交智力,也不是漂亮的外表,不是强健的体魄,更不是很高的IQ,而是毅力。

也就是说,就算孩子没有很高的IQ,没有很好的社交能力,也能凭借着坚强的毅力获得成功。

但,她说的坚毅力不是我们常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式的坚持,而是对长期目标的持久热情与坚持。

热情和坚持,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只有当它们相互促进时,才能真正地走向卓越和幸福。

拉姆齐《激发学习兴趣的三条黄金法则》

观看时长:6'26''



观看链接:

https://v.qq.com/x/page/k0350g9zt8e.html

我特别喜欢这个演讲,我从拉姆齐身上看到了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本色,感到由衷的佩服。

拉姆齐是一名从教13年的化学老师,在这个演讲视频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激发学习兴趣的3条黄金法则”。

第一,把学生的好奇心放在第一位。 学生的问题是帮助教师进行学习指导的窗口, 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第二,勇于面对各种冗杂。学习绝非易事,只能反复试错消除误差,要不断的接受学生的错误,并给予他们指导。

第三,实践反思。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我们必须根据个体的变化,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他说,孩子带着疑问来学习的心态才能使他们学习到真正有意义的东西。教育工作者的真正的职责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进行知识讲解。

当老师开创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时,才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更多的意义,唤醒他们的想象力。

他的这些观点不仅可以用于学校教育上,家庭教育也适用:

如果我们希望培养出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就要保护好他的好奇心,在他犯错时给予耐心的指导,同时,每隔一段时间,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适应了孩子的个体差异。

吉佛·图利《让孩子做五件“危险”之事》

观看时长:9'18''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总是极力给孩子打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想尽办法减少孩子其风险因素。

但是,吉佛·图利却说:“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多做些‘危险’的事。”

咋一看,感觉他的观点非常疯狂,但静下来仔细一想,觉得很有道理。

因为尽管我们所做的努力和意图是好的,但实际上,我们切断了孩子与周遭的世界相处的宝贵机会。

孩子未来终究要走入社会,面对危险的,如果在小的时候,没有机会暴露在有限的可控风险里,将来走向社会,面对那些不可控的风险,就会变得不知所措,没有一点应变能力。

所以,他提到,在童年,我们应该在可控的范围内让孩子多做些“危险”之事,比如,玩火、玩扔长矛、玩小刀、拆解家电、打破法规等等。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变得更坚韧、有毅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自信心,以及对周遭环境的控制能力。

黛安娜·劳芬贝格《如何学习?从错误中学》

观看时长:9'45''



在这个演讲中,黛安娜·劳芬贝格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那就是体验式学习。

这种学习需要我们给予孩子机会不断地去体验、去尝试、去试错。我们需要允许孩子失败,并且把失败当作学习的一部分。

她说,标准化的测试,一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文化是没有办法引领我们达到目标的。

如果我们继续这样,把教育当作是要来学校取得知识而不是体验学习的过程,不倾听孩子的声音,接纳错误和失败,那我们就误解了上学的意义。

邹奇奇 《成人能从孩子身上学到什么?》

观看时长:8'09''



这个演讲看得我很振奋。

虽然只是一个13岁的孩子,但是她的谈吐、她的自信、学识都非常了得。

她在演讲中提到:其实我们大人也需要像孩子学习,孩子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会拓宽很多可能性,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不管在生活中我们的位置在哪里,都必须给孩子创造机会,这样他们才能成长并让我们扬眉吐气。

她的分享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孩子的心里,看到孩子思考的角度,帮助我们去修正育儿方式和理念。

非常值得一看!

Logan LaPlante《让孩子告诉你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观看时长:11'13''



Logan LaPlante在做这个演讲的时候也只有13岁,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专属于他这个年纪的那种特别。

他9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传统学校,开始在家学习,他喜欢设计、写作和拍摄,他对教育有很多看法。

其中一个就是我们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说,他小时候,经常被人问到这样的问题:“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大人们都希望得到这样一些答案:“我想当太空人”;“我想当一名医生”。

大人们想当然的认定你长大后自然会快乐健康。但实际上是这样吗?我们念完书、上了大学、找到了工作、结了婚,把这些终身大事都做完了,就会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吗?

他说,并不会,因为学校教育并没有把“学会快乐健康”摆在突出位置,而是常与学习相分离。有些孩子也从来没学过如何成为快乐健康的人。

这个13岁男孩对教育的观点,让我看到了一条与传统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教育路径。

其实,人生本来就有很多可能性,为什么一定要在小时候,就给孩子的人生设限呢。作为父母,让他能够快乐成长就好,其他的,自有安排!

丽塔皮尔逊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坚定的支持者》

观看时长:7'47''



丽塔皮尔逊的这个演讲看得我非常感动。

她说,她同事曾经对她说:“我拿工资不是为了爱孩子,我就负责教书,他们就负责学习,就这样简单。”

但是,如果孩子不喜欢我们,他们会向我们学习吗?

她说,当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掉队,辍学时,我们都在分析原因,说是因为贫穷,或是因为同龄人的坏影响,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老师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到底有多么重要。

她的演讲让我明白,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冠军。

只要他们背后有一个永不放弃他们的成年人,一个懂得情感联络重要性的成年人,一个坚信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成年人,他们就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教孩子之前先爱孩子!

TED网站上还有很多好的演讲资源,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https://www.ted.com)。

TED官网是英文的,但是很多视频都有中文翻译,在“Transcript”中下拉菜单,选择“简体中文”就好了,非常方便。



亲们如果发现其他好的TED视频演讲,请留言给我,让我分享给更多的姐妹。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发表于 2019-7-10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受教了, 感谢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9-7-10 09:23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上面帖子是楼主转帖。并非原创。但内容很好 希望与大家分享。其实自己在鸡娃过程中也有过很多弯路,迷茫,和无奈。教育确实很难,难在其实孩子都有很高的可塑性,多样性,教育其实是最个性化的一门工作,而现实却需要我们人为得按照标准去执行,去检验,去塑造。
孩子真的难免在鸡血路上被泯灭了很多天性,而我们却不自知。但现实是残酷的,生而为人,也需要适应环境,包括孩子。

但在这里,我只想表达一个观点,无论大人孩子 都是可以被刻意训练的。这个刻意训练是中性词,可贬可褒。这取决于父母与老师的能力。
但身为父母,请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而且要或者潜移默化或者清晰得向孩子表达你对他的信任。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看法,会形成孩子对自己认知的底色。
发表于 2019-7-10 10:11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马克一下!!
发表于 2019-7-10 10:1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谢谢分享,教育小孩的过程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
发表于 2019-7-10 10:15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一起学习吧,共同进步哈
发表于 2019-7-10 10:16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济南
多谢分享,受益匪浅
发表于 2019-7-10 10:50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感谢楼主分享,已收藏
发表于 2019-7-10 12:08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感谢分享,教育摸索ing
发表于 2019-7-10 12:59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感谢分享,已收藏!
发表于 2019-7-10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谢谢分享,受教了!
发表于 2019-7-10 15:29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谢谢楼主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GMT+8, 2024-12-28 10:06 , Processed in 0.096776 second(s), 1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