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格十三
邓超拍了一部电影叫《银河补习班》。还没上映,我也不是来写影评的。 我想说的是关于补习班。他的太太孙俪有一次在公开场合说道:爸爸一般都是拖后腿的,给孩子报班最后大多数都剧终在了爸爸那里。 应了那句话:报班问老公,一问全剧终。 孙俪说得有道理,相信大多数妈妈也同意。很多时候,妈妈和孩子已经都商量好报哪些班了,试听课都偷偷上过了,母子俩都达成共识了,眼看就要刷卡了,一时脑热犹豫了一下,觉得应该礼节性地征询一下爸爸的意见(毕竟往返接送什么的也需要爸爸支援)。回家一问爸爸,他大体上会和邓超说得差不多:你们累不累,累不累啊,累就别报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但你看,“一问全剧终”的邓超,居然拍了一部以补习为题的电影。 呵呵,男人,可真是自导自演的一把好手。 当然,银河补习班讲的不是狭义的补习,而是讲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对教育个性的理解和彼此的执着,也是很多中年夫妻合不来的原因之一。 在刚有了儿子的那年我曾经也是这么想的:我的孩子独一无二,为什么要成为谁谁谁,凭我对儿子的爱和自信,他想干什么我都支持,他想怎样长大我都同意。 但他不到两岁时我就没收了他的小汽车,打开了识字卡片的盒子,并且自信地告诉他:你不读书识字,以后就没法实现汽车自由。 他五岁的时候我开始纠结到底要不要让他学拼音,毕竟同班的小朋友都已经会用英语过家家了。 他九岁的时候我又开始彷徨到底要不要让他学奥数,毕竟同班的很多同学已经开始比奖状证书的厚度了,而据说那是某一类学校的敲门砖。 他十岁了,我开始发愁整个暑假的荒废是不是太过分,毕竟同龄的孩子在这个节骨眼上都已经把初中第一年的课本啃完了。 于是每一次对“个性教育”的坚持最终都还是输给了大自然。 爸爸呢,在每一次坚持“做自己”的战役中节节败退,最后只能选择给妈妈打下手。
这年头无论当爹还是当妈,真是太没逻辑,但在孩子成长的某些时刻,胳膊拗不过大腿。“输在起跑线上”的恐惧如同一把血淋淋的屠刀架在每个爹妈脖子上,你可以不理它,它却不会不理你。 男人对这种“花钱吃苦头”的事具有天生的排斥本能,而且说得好像很有道理,他们常说的有“上那个课有什么用,都是浪费时间”或者“你看谁谁谁什么班都没上,不也很好嘛”。 这个世上不是只有鸡血妈,更多的是模棱两可的老母。她们正在左右摇摆,一手摸着自己的钱包,一手盘算着各种利弊,期待有一个人马上站出来帮她拍板,当爸爸说:“报报报!”,妈妈就有了立即行动的动力;当爸爸说:“不报!”,妈妈也就缩了,毕竟谁也不想整天往返补习班,浪费自己的时间,消耗自己的荷包。 每一个成功的鸡血妈,其实背后都有一个屹立不倒的支持她的爸爸。 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每一场补习都能成为两口子和谐相处的绊脚石。 群里听说了一个小故事,一对夫妻吵架,吵得爸爸离家出走,理由是爸爸带一家人出门吃了顿一千多块钱的饭,刚到家孩子妈说要给孩子报个考前串讲辅导课300一节,被爸爸严厉斥责,说浪费钱,于是夫妻俩吵了起来。 妻子说丈夫只知道自己吃喝玩乐不舍得给孩子教育花钱;丈夫说妻子只会给那些骗钱的机构送冤枉钱,孩子成绩一点没长进。 最后,妻子一怒之下把老公轰出了家门。 这件事告诉我们:安全起见,什么钱都可以省,给孩子报班这方面还是得听妈妈的,毕竟她们现在就这么点嗜好。 男人对补习班的口头禅是“没有用,骗钱的”,而对妈妈来说,报班就像买面膜,买回来也不见得用,用了也不见得皮肤就能变好,但不买是肯定不肯认命的。 当爸爸们认清了这个现实问题之后,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你习惯于每次吃大餐的时候,看到的牛排不是牛排,而是两节奥数精品课,看到的龙虾不是龙虾,而是两堂英语提高班,那你们全家的格局就调到一个频道了,生活也就和谐了。 大多数的爸爸,对课外补习是嗤之以鼻的。 前几天朋友说想给孩子找一个补习语文的机构,可孩子爸爸瞧不上任何机构的语文教学,说看过那些上视频课的老师,一个个看起来都像在讲评弹。 孩子妈火气上来了,跟爸爸立字为据—— 久经考验的铁打的战友兄弟情,刀山火海中没有倒下,荆棘密布中没有分散,最后他们的命运竟然交给了孩子的语文…… 孩子也压力大,万一语文没学好,要爸爸还是要妈妈,选一个? 在有了孩子后,爸爸和妈妈背道而驰的消费观日趋凸显。 妈妈在教育孩子这方面是永远的薅羊毛爱好者,一看到团课两眼放光,要是有免费试听,说什么也要去。 但爸爸认为“你又上当了”。 朋友形容她老公对消费的认知是这样的:自我感觉良好的老父亲认为啥班不报孩子就能考上985,211,然而他每周一趟山寨古玩街必不可少,今天带回来一对核桃,明天拿回一个葫芦,出差必遛当地茶城,什么季节喝什么茶,什么茶用什么壶养茶宠,比养儿还认真。娃失手打了一把壶,他不冲上去看看娃手破没破,而且拍着大腿喊:我的壶! 对老母来说:一把壶=一个暑假学而思大课。 老母和云配偶分别支撑起的中国的不同产业,妈妈们拯救了教育三产,爸爸们搞活了边缘经济。 这厢老母最新版《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还没到货,那头老爸莫名其妙换俩一万多的汽车大灯,还抠不下来,神经病。
经过我多方调研,发现大多数妈妈都有同一个反馈:云配偶们普遍对吃喝玩乐很舍得花钱,但报培训班他就很质疑,因为他自己从来没上过,他就觉得这个培训班就跟传销一样属于愿者上钩,他觉得为教育花钱属于务虚。 他们一般用意念提升孩子成绩,然后以减压为名带着娃吃喝玩乐。 过去说“培养一个飞行员所需的黄金等于他的体重”,现在培养一个孩子所需的黄金约等于老母的体重,而且老母在逐年变肥。 想到这儿,回头看看儿子,这小子在灯光下黄灿灿的,金光闪闪,闪烁着财富的光芒…… 可现在的补习班确实变味了,成了很多家庭“不得已而为之”的必选项。家里有女儿的,把女儿培养成国色天香,家里有儿子的,把儿子培养成国家精英,这难道不是当年过家家时候的朴素愿望?
至于家里有二胎嗷嗷待哺,哦不,嗷嗷待补的,都是有矿;三胎的,可能是有皇位要继承。 我有个男同事,有俩娃,有一次聚会他低声对我说:姐,你劝劝我老婆,她迷信补习班,已经走火入魔了,让她理智一点。 我想了半天,想出一个对策,我对他老婆说:你如果少给娃报几个补习班,你们一家人还能朝朝暮暮,你要是报得太多,你老公就得去单位常驻的非洲维修点,一边修理农机一边挖钻,否则养不起一家子。 我以为他老婆能幡然醒悟,谁知她张口就问:去非洲工资比现在高吗?那让他快去啊! 你看,在报班和云配偶之间,中年老母选A。
于是,在报班和去非洲之间,中年男人也选A。 所以最后的结果很明朗了,以后的大趋势就是选A,报班问老公,那不是剧终,那才只是故事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