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7193|回复: 47

[小学其它] 徐汇从很久以前就是教育一哥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13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为什么呢?徐汇家长自古以来都特别鸡血吗?

如果这个传统在,那么就算民办摇号了或者民办没落了,感觉徐汇公办也会起来的。
发表于 2019-8-13 17:0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上海土著。记得学生时代最牛的高中是华师大二附中。
发表于 2019-8-13 17:21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一直以为最牛高中是上中
发表于 2019-8-13 17:33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qf12345 发表于 2019-08-13 17:04
上海土著。记得学生时代最牛的高中是华师大二附中。

花儿现在也很强,仅次于上中
发表于 2019-8-13 17:45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徐汇中心地带是市ZF老干部居住地呀,教育医疗资源都集中在那里
发表于 2019-8-13 17:53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那时就服上中,其他还没看在眼里的
发表于 2019-8-13 18:00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在我上学的年代,印象里上中只是干部子弟特别多,高考成绩好的还是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交大附中
发表于 2019-8-13 18:07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眼里只有上中,其他重点直升的,不敢博上中
发表于 2019-8-13 18:13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80后,南模一直很强,我们那时候就以进南模为荣
发表于 2019-8-13 18:26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学校多啊,本土原住民的层次也高
历来都是很强的学校
市委就在徐汇区
发表于 2019-8-13 18:27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qf12345 发表于 2019-08-13 17:04
上海土著。记得学生时代最牛的高中是华师大二附中。

花儿和上中两个当时最牛
发表于 2019-8-13 18:55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上只角不是白叫的,再说,淮海路是高贵,但那是解放前资本家汇集的场所,咱红色的当然住上只角,
发表于 2019-8-13 20:43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潍坊
长知识了…
发表于 2019-8-13 20:58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alexmmm1981 发表于 2019-08-13 18:27
花儿和上中两个当时最牛

花儿是什么呀?
发表于 2019-8-13 21:22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华二,紫薯紫薯
发表于 2019-8-13 22:1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
涨知识呀…
发表于 2019-8-13 22:27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原来是这样啊,不知道以后会怎样
发表于 2019-8-13 23:23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华师大二附中,当时好像是教育部直管的
发表于 2019-8-14 00:51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徐汇的飘过~
我们这一代都说徐汇的区重点相当于其他区的市重点
发表于 2019-8-14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徐汇资源多,而且从老上海的角度说是上只角,不过教育这个事情以前也没有分这么清楚,流动性也弱,好生源也没有现在这么集聚,学校间差距还可以。
发表于 2019-8-14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其实我们那个年代,眼光都很局限,一般在哪个区,就只对那个区的学校熟悉。我是老徐汇了,当时对复旦附中、华二、交附都没什么概念,等我上了大学,发现系里都是复旦附中的,才有个直观的概念复旦附中有多牛。至于另外两所,到现在也不是特别有概念,主要是到现在也没认识几个毕业生。
徐汇教育强,一方面是天平街道确实聚集了不少高端人士,重要人物比较多,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徐汇区在70、80年代引进了一批科技单位,很多人为了工作迁到徐汇,这些人一般都比较重视教育,孩子自然不会差。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主要是交大和上师大辐射出来的教育氛围。为什么杨浦和徐汇是传统教育强区,你们看看两个上海最好的大学最早都在哪就有结论了。
发表于 2019-8-14 10:00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越南
以前相对比较区块化,很少跨区就学的,上中和华二是最常听到的两所学校,复附和交附相对少一些,可能以为是针对教职工的吧,南模进交大比例很高
发表于 2019-8-14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原来如此,学习了!
发表于 2019-8-14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上世纪90年代上高中和大学。当时心目中的全市中学第一是师大二附中(还没华二这个叫法),因为这个学校是教育部直属,全市招生的。上中和复旦附中都比较偏远,周围很少有人专门去考。交大附中在那个年代是不如前三所学校的。我大学室友南模毕业的,她根本看不起交附,因为南模跟交大的历史渊源比交附深得多,她一直觉得南模才是真 交大附中,交大附中就是抢了块招牌而已。交附的逐渐崛起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情。

上世纪也没有四校一说,每个区的头牌市重点都不比上中、复旦附中差到哪里去(我大学同班同学里面正好既有上中毕业的,也有其他各区的市重点比如向明、控江、市三、延安毕业的)。当时已经有一个八校联考的模式了,南模是其中之一,可能这是八大的前身吧。当时隔壁班有个女生是位育毕业的,而位育已经是大家公认并不比上述市重点差的水平了。

那个时候中学是从完整6年制的模式往初中高中脱钩开始过渡的年代,各个中学的教育质量在渐渐拉开。但各区的小学虽然也会有传统意义上的几个名校,比如一师附小、高安路一小这些,但数量并不多,也基本没有人特地去读这种学校,除非就住在附近。从自己身边例子来说,也没有觉得进了好的小学就一定会怎么出色(我妈的一个同事,两个女儿先后毕业于一师附小,一个进了市西初中,一个小升初考砸了,进了菜中沪西中学,后来也都没什么声音)。至少在那个年代来说,徐汇的教育总体水平在全市可以说偏上,但绝对没有到封王的程度。徐汇的初等教育崛起应该是四大民办开办之后,以及最近十年小学学区房热度不断上升带来的。这里面,大量从全市四面八方涌入徐汇的家庭,贡献了相对比较好的生源,功不可没(有择校意识的家庭,无论是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钱包的厚度,或者人脉的深度,三者必有其二吧)。这种马太效应,铸就了徐汇的教育高地。

跟徐汇的高校、科研机构密度高,虽有一定关系,但是松江大学城建成近20年了,为何没有造就一个郊区教育高地呢?
发表于 2019-8-14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Rica 发表于 2019-8-14 00:51
徐汇的飘过~
我们这一代都说徐汇的区重点相当于其他区的市重点

这个应该是特指位育,大家都认可。但如果说其他的区重点,比如南洋也能相当于其他区的市重点,似乎放在哪个年代都不成立。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我那个南模的室友,对于有些不熟悉的人把南洋和南模混为一谈,非常耿耿于怀。她对于徐汇其他的重点中学,除了位育,基本都看不上。我有一次问她觉得上师大附中和市二中学怎么样,她相当嗤之以鼻,觉得那些都是南模初中升高中,考不上本校的人才会去的学校。但是她非常有远见地看好七宝中学,而且说七宝跟交大也是有些渊源关系的,水平不弱。要不是她,我在20多年前根本不会知道七宝中学。
发表于 2019-8-14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徐汇摇号之后,公办是不是会起来,这个可能得分片区。坦白讲,近20年来,徐汇的版图扩大了很多很多。我上学的时候,锦江乐园那边已经是非常偏远的市郊结合部了,再往南的梅陇就是乡下。上海植物园是至少小学高年级乃至初中,春游才会去的地方。但现在,跟徐浦大桥比比,植物园算近的吧?上中也是中环内呢。

20年前徐汇是内环为主,内环外的人口就稀少很多了,今天显然不可能。所以徐汇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中心城区属于数量多的(我记得有统计数据,基本上可以排市区前三)。这部分人口的绝对数量,远远大于择校家庭的绝对数量。而且全部摇号以后,要考虑到可能有部分择校家庭离开徐汇。
发表于 2019-8-14 13:58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qf12345 发表于 2019-08-13 17:04
上海土著。记得学生时代最牛的高中是华师大二附中。

上中华二之争从来没停过
发表于 2019-8-14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华二是外地人,所谓新上海人,的称呼,真正的上海人都叫二附中或者师大二附中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4:4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Bluenight316 发表于 2019-08-14 10:53
徐汇摇号之后,公办是不是会起来,这个可能得分片区。坦白讲,近20年来,徐汇的版图扩大了很多很多。我上学的时候,锦江乐园那边已经是非常偏远的市郊结合部了,再往南的梅陇就是乡下。上海植物园是至少小学高年级乃至初中,春游才会去的地方。但现在,跟徐浦大桥比比,植物园算近的吧?上中也是中环内呢。

20年前徐汇是内环为主,内环外的人口就稀少很多了,今天显然不可能。所以徐汇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中心城区属于数量多的(我记得有统计数据,基本上可以排市区前三)。这部分人口的绝对数量,远远大于择校家庭的绝对数量。而且全部摇号以后,要考虑到可能有部分择校家庭离开徐汇。

感谢!!这么详细的回复!那公办教育水平比较好的是哪个区呢?外来务工人员应该没办法上小学的吧?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4:4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lefinland 发表于 2019-08-14 14:08
华二是外地人,所谓新上海人,的称呼,真正的上海人都叫二附中或者师大二附中

……所以呢?有什么区别?
发表于 2019-8-14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Bluenight316 发表于 2019-8-14 10:45
这个应该是特指位育,大家都认可。但如果说其他的区重点,比如南洋也能相当于其他区的市重点,似乎放在哪 ...

90年代末上高中,那时候徐汇最牛的还是上中,南模次之,位育感觉还是差一个档次的,其他的就更加不谈了。说到南模,我对南模人的印象感觉就是特别拽,比上中的都拽,南模里面有身份的人的孩子比较多,更像个社交圈,上中还是比较纯粹学习的。
发表于 2019-8-14 16:37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徐汇一直是培养尖子生,从我外婆在职那会儿就是
发表于 2019-8-14 17:09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那时候消息比较闭塞。觉得华师大二附中牛是因为每年报纸上公布保送生,大概一半以上都是他们家的。
发表于 2019-8-14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亲亲抱抱举高高 发表于 2019-8-14 14:44
感谢!!这么详细的回复!那公办教育水平比较好的是哪个区呢?外来务工人员应该没办法上小学的吧?

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当然可以上小学,上初中都可以啊,就是没户口的话,对学校不能有什么要求了,基本都是去统筹的那些菜小菜中。所谓菜小,全称应该是菜场及周边务工人员对口学校吧(我自己编的)。

最近的新政,如果你仔细读的话,有一条就是要进一步解决外来人员子女在城市上学的问题。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就是会有细则来针对大城市没有户口、没有居住证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迁上学,甚至参加中考高考的事情。这个可以看看后续怎么落地。

公办教育水平,不是说南徐汇北杨浦吗?上面也有人说了,高校集中地的效应。不过我觉得也跟当地政府对此的投入会有关系,现在闵行的公办教育也慢慢起来了。
发表于 2019-8-20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小学开始就在徐汇的人表示,眼中好学校只有上中和南模。。位育算后面起来的,和那两个有很大差距。上中又比南模又高了很多。
发表于 2019-8-20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cloudtide 发表于 2019-8-14 16:37
90年代末上高中,那时候徐汇最牛的还是上中,南模次之,位育感觉还是差一个档次的,其他的就更加不谈了。 ...

南模毕业的飘过,南模里也有平民子弟
发表于 2019-8-23 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十日 于 2019-8-23 02:20 编辑

老房子隔壁邻居89年南模高中毕业的,班级里30多名水平,进同济。班级倒数几名的,能进厦大。88年小升初考试南模264分,上中270分,当时是每个区自己出卷子的。小学读6年的,印象里南模唯一一次录取分不到270分的,考卷出难了。往届一般南模270以上,上中280左右。以前的同学南模高毕业高考数学满分,登在新民晚报红字头版头条,记得那时能考满分的全上海也没几个人。只能说南模高比以前落寞了很多。当时因为上中太远,交通也不方便。相当于去乡下。很多人是舍上中,去南模的。徐汇一直是很强的教育区,记得我小学时我们数学老师是看不起其他区的卷子,觉得简单。
发表于 2019-8-23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90年代末的时候市二是市重点,位育和南洋还是区重点。
发表于 2019-8-23 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Bluenight316 发表于 2019-8-14 10:38
上世纪90年代上高中和大学。当时心目中的全市中学第一是师大二附中(还没华二这个叫法),因为这个学校是教 ...

家里有94年考入市二初中的,当时市二的分数比位育还要高,市二是市重点,位育是区重点。不过2个学校分数很接近了。徐汇教育强大其实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开始了,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领导层普遍都住在徐汇法租界这块,他们的子女出生在50,60年代,你认为他们会配备一个差学校吗?到80后我们2届前的国家主席的第三代,一个是GY的,一个是JX。市长海协会主席小儿子也是GY的。这种人太多了。说到闵行,就要说到七宝,七宝的崛起真要谢谢90年代末期开始的商品房政策,一大批徐汇的当时有点家底的,买房子过去,记得当时大上海国际花园买的人很多。这些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有要求的。越来越多的市区人过去,造成了生源慢慢变好,学校加生源造就了现在的七宝中学。
发表于 2019-8-23 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Bluenight316 发表于 2019-8-14 10:38
上世纪90年代上高中和大学。当时心目中的全市中学第一是师大二附中(还没华二这个叫法),因为这个学校是教 ...

家里有94年考入市二初中的,当时市二的分数比位育还要高,市二是市重点,位育是区重点。不过2个学校分数很接近了。徐汇教育强大其实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开始了,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领导层普遍都住在徐汇法租界这块,他们的子女出生在50,60年代,你认为他们会配备一个差学校吗?到80后我们2届前的国家主席的第三代,一个是GY的,一个是JX。市长海协会主席小儿子也是GY的。这种人太多了。说到闵行,就要说到七宝,七宝的崛起真要谢谢90年代末期开始的商品房政策,一大批徐汇的当时有点家底的,买房子过去,记得当时大上海国际花园买的人很多。这些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有要求的。越来越多的市区人过去,造成了生源慢慢变好,学校加生源造就了现在的七宝中学。
发表于 2020-5-25 08:18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当年,全市22个区县,共有26所市重点。徐汇有上中、上师附、南模、上实四所市重点o
发表于 2020-5-29 22:15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Bluenight316 发表于 2019-08-14 10:38
上世纪90年代上高中和大学。当时心目中的全市中学第一是师大二附中(还没华二这个叫法),因为这个学校是教育部直属,全市招生的。上中和复旦附中都比较偏远,周围很少有人专门去考。交大附中在那个年代是不如前三所学校的。我大学室友南模毕业的,她根本看不起交附,因为南模跟交大的历史渊源比交附深得多,她一直觉得南模才是真 交大附中,交大附中就是抢了块招牌而已。交附的逐渐崛起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情。

上世纪也没有四校一说,每个区的头牌市重点都不比上中、复旦附中差到哪里去(我大学同班同学里面正好既有上中毕业的,也有其他各区的市重点比如向明、控江、市三、延安毕业的)。当时已经有一个八校联考的模式了,南模是其中之一,可能这是八大的前身吧。当时隔壁班有个女生是位育毕业的,而位育已经是大家公认并不比上述市重点差的水平了。

那个时候中学是从完整6年制的模式往初中高中脱钩开始过渡的年代,各个中学的教育质量在渐渐拉开。但各区的小学虽然也会有传统意义上的几个名校,比如一师附小、高安路一小这些,但数量并不多,也基本没有人特地去读这种学校,除非就住在附近。从自己身边例子来说,也没有觉得进了好的小学就一定会怎么出色(我妈的一个同事,两个女儿先后毕业于一师附小,一个进了市西初中,一个小升初考砸了,进了菜中沪西中学,后来也都没什么声音)。至少在那个年代来说,徐汇的教育总体水平在全市可以说偏上,但绝对没有到封王的程度。徐汇的初等教育崛起应该是四大民办开办之后,以及最近十年小学学区房热度不断上升带来的。这里面,大量从全市四面八方涌入徐汇的家庭,贡献了相对比较好的生源,功不可没(有择校意识的家庭,无论是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钱包的厚度,或者人脉的深度,三者必有其二吧)。这种马太效应,铸就了徐汇的教育高地。

跟徐汇的高校、科研机构密度高,虽有一定关系,但是松江大学城建成近20年了,为何没有造就一个郊区教育高地呢?

四校一说起源八十年代中期,八十年代初由复附提议,交附、上中、华二参加的四校联考是其源头。虽然,八六年左右由于上师附,上外附中和复兴的加入变成了七校联考,但四校的名称就此留下了。
发表于 2020-5-30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LZ的这个问题其实和我们某些发言人的水平类似:徐汇从很久以前就是一哥,请问这个很久以前是10年前还是20年前或者50年前?甚至80年前?

xx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请问这个自古是自民国、满清、明朝、蒙元还是宋朝或者唐朝甚至汉朝?

汉朝的时候越南、朝鲜半岛都是我们的,唐朝的时候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以及俄罗斯大片领土都是我们的,满清外蒙古也都是我们的,这怎么算?
发表于 2020-5-30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南山樵夫 发表于 2020-5-25 08:18
当年,全市22个区县,共有26所市重点。徐汇有上中、上师附、南模、上实四所市重点o

我记得市二差不多和南模一起成为市重点的呀
发表于 2020-5-30 16:2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您大约搞错了,南模和上中是上海第一批市重点,时间点是1954年。说来南模当时属徐汇区,上中当时那块地属西郊区(原真如区、新泾区和龙华区合并而成,后江苏省十县划入上海后,原新泾区和龙华区的地方并入上海县,再后分别划入长宁和徐汇;原真如区的划归嘉定县,再后并入普陀区)
发表于 2020-5-30 19:07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关键还是生源,没有好生源,好学校也变成了烂学校
发表于 2020-5-31 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Bluenight316 发表于 2019-8-14 10:38
上世纪90年代上高中和大学。当时心目中的全市中学第一是师大二附中(还没华二这个叫法),因为这个学校是教 ...

对的。这个跟历史阶段有关系的。更早么是发租借有很多教会的学校。新试小学等。90年代变迁呢是随着97年开始的妨碍商品房开始的。之前都是单位分配房子的。之后可以只有买卖商品房。户口可以迁移了。导致人才的引进和流通
发表于 2020-6-2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睿兔 发表于 2019-8-14 09:22
其实我们那个年代,眼光都很局限,一般在哪个区,就只对那个区的学校熟悉。我是老徐汇了,当时对复旦附中、 ...

但是现在大学都往郊区搬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GMT+8, 2024-12-23 19:51 , Processed in 0.154693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