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大背景,细致化趋势,小题目回归 ——2019高考试题分析 苏捷 一、论述文 1、难度开始下降。 之前的论述文,侧重逻辑,通篇论点,没有具体的例子和说明。今年全国I卷最难,但是与II、III卷一样,都含有有具体的例子说明。这样一来观点自然更加容易理解,而且要把握的观点也就更少。 2、趋势 根据英语减少阅读一题,增加小作文一篇的趋势(风声)。结合北京卷的结构,没有论述类文本的考核。再加上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实质交叠明显。可以推测,未来论述类文本这一题将逐渐退出。何况论述文命题被诟病也太多了。 3、依然体现表述严谨。 注意联系、全面、发展看问题,注意表达上“不把话说死”,仍然可以迅速而且准确地解决大部分问题(至少2道题)。 二、实用类文本 1、如2019年高考大纲所言,位置前移,就明确地提升了实用类文本的地位。首先,这符合时代的特点:科技竞争、学术进步,突出多元阅读、综合处理信息能力。其次,也是对公务员考试一种成功评估方式的学习。再次,文本范围选择更广。 2、突出科技文化、社会主义新文化。 全国I卷,首次出现了“科普文”,体现理科阅读的需要。不再局限于新闻、报告(之前有个别模拟卷出现传记、访谈)。全国II卷,“新闻”但也突出“科技”,而且侧重科技发展背后的战略和进步。全国III卷,“报告”则考核“志愿者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新文化。 3、非连续性文本取材的内在联系,符合“全面”“发展”“联系”三大观念。既体现选材的科学性,也符合“拓展阅读”“合目的阅读”时我们寻找资料的方向。 三、文学作品阅读 1、回归名家名篇。鲁迅《理水》、莫泊桑《小步舞》,与之前考核老舍的作品也一样。全国I继续坚守“小说”的考核,可以看出命题人的偏好,也可以猜测“散文”在考核时更具有命题局限性,所以命题人避开。 2、小说四要素始终是一个“必考”范围,决定了命题与答题都要注意“四位一体”。当然,也要注意考核的具体变化趋势,比如之前考核“人物性格分析”,现在侧重考核“人物塑造方法”;以前考核“开头环境作用”现在考核“通篇环境描写的功能”;以前考核“题目与主题”,现在考核“多主题分析”。 3、艺术鉴赏作为核心考核内容,提升难度高度广度,考核方式继续保持“细致化”“综合化”“广泛化”的趋势。从最初的基础鉴赏(广东卷时期,修辞+对比,方法+效果+内容;到后来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简易辩证艺术鉴赏;到现在考核“创作思路的辩证分析(科幻与科学,故事与新编)”,“细节分析(首尾出现的沉默细节)”。此外近几年出现的“题目+作用”“诗词考核含义”“谋篇布局”“语言特色”等等都是一种“调换”“综合”“上升”的趋势。 四、文言文 1、今年最大的特点是回归“历史名人”。之前的文言文考核的人物,大多数是比较生僻的。因为考核人物传记,所以选材也就决定了文本包含大量的施政琐事。而且《二十四史》任选,难度不均,涉及的文化常识范围也比较广(各个时代在官职和具体用词方面都有所不同)。现在重回《史记》,不仅在难度上更加适中,而且更能够扣紧传统文化的传承,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传记。人物选择贾谊、吴起、商鞅,不仅是历史名人,而且相应的故事学生也多少有所了解,更容易把握。所以,实质上难度也是降低了。 2、题型没有变化。但是为了提高改卷的效率,翻译题的评卷变得更“粗放”。侧重“古今异义的实词(注意这里古今异义不是那些一词必须拆开当两个词理解的)”更加明显,所以要注意对这些词语的积累。 五、诗词鉴赏 1、努力走出“形象、鉴赏、主旨”的局限命题以及常见的主题,所以这几年都采用背景、主题比较具体的诗词(比如“题画”“作诗”“考场”),而且也尝试淡化“鉴赏”,去年是和小说散文的题型进行“置换”;今年是淡化题型,侧重考核内容的把握。与文言文对应,其实就是整体降低难度。当然,这样也起到“反应试”的作用,如果应试强化过度,学生很可能出现不适应,不明所以,随意作答。 六、默写 1、虽然是情景式默写,但是“公仔画出墙”,对于默写的句子其实已经“明示”了。难度也是大大降低。 七、基础知识、语言运用 1、虽然基本上承续之前的题型,但同样出现了“回归”的倾向。比如全国II卷出现了“标点”考核,而且三份卷也都考核“压缩语段”。联系近两年广东中考也是“重启”考核概括,可以看到这都是一种内部轮转(图文——修辞——压缩)。 2、出现小题重复考试,比如I卷的第18题和20题,虽然一选一填,但都是考核“衔接连贯”,本质上是重复了。这在以往的高考题是不可思议的。 3、仍然保证全卷必然有一张图的特点。换言之“图文转换”的考核是必须的。全国I在实用类中考核“图表分析规律”,全国II在实用文中考核“流程图与文字转换”,全国 III在作文考核看图作文。所以三份卷没有再在语言运用题中出现。之前考核的是一般是在语言运用考核“流程图转换文字”,我之前的压题猜测是“看图修辞表达”,后面出现的概率依然很高。 八、作文题 1、审题的精细化要求。I卷的题目不难,但其实隐藏了两个“极端”的要求(在评卷场中体现:要对几种观点进行批驳,劳动特指体力劳动)。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明确“文体”要求,明确“主题”要求,还要充分分析材料。材料中罗列的三种观点,都是对“体力劳动”的漠视。而且材料也给出的正面的观点。所以不能脱离材料,直奔主题。 2、而且作文越来越体现文体的转移(从议论文到实用文,侧重书信、演讲稿、观后感等)。本来记叙文是初中小学的核心,议论文是高中的核心。但是一种文体写太多太久了,学生过于熟悉了,应试操作过于明显了,自然得稍微转移一下方向。 3、今年的政治性不如去年那么强,看起来除全国II仍然以“青年与国家同命运”为考核内容。但是实际上全国I卷的“劳动”,既契合“中国人民勤劳的传统”,也符合当代国际竞争激烈,中国崛起需要继续发扬“勤劳苦干”的精神有关。北京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强调文明的‘韧性’”,天津卷“爱国,为国家创造一个光明的前途”依然强调时代主流。其他的要么突出传统文化,突出人文关怀,但归根结底还是不离“科学文化、革命文化、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新文化”。所以很明显,我们仍然要贯彻“立德树人”,确保作文不脱离时代主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