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招生超额摇号 “摇”了谁的奶酪 2020-03-13 新民晚报 热播剧《安家》里,老油条爷叔给客户的孩子弄到一个民办学校的面试名额,把那个单亲母亲开心坏了,许多观众也不由得佩服爷叔的法道。这样的桥段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只是昨天下午发布的本市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向全社会公开宣布,如此“法道”以后再也不会显灵了,民办学校招生不靠面试、不靠关系,而是全部摇号。相关政策的规范表述是:“民办学校按招生计划实施分类报名,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由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电脑随机录取。”
用电脑“摇号”的方式决定民办学校的录取,这是上海的独创?非也。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这是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聚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也就是说,上海今天的举措,是在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重大教育部署,是在严格规范教育秩序。 教育的奶酪,首先应该公平配给。民办招生不“选优”、不掐尖,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育分”,只是义务教育全部选项中一个部分,并非全部,更不能替代全部;“育人”,才是义务教育的本质。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不在于生源竞争,而在于办学特色与教育质量的竞争。真正卓越的教育,是“有教无类、人人成才”的教育,是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而不是选择所谓优质生源,择生而教。
教育改革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特征,不是局部的小修小改。长期以来,民办学校的招生办法,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被“应试”裹挟着,也被一众培训机构所钻营。如果不“摇动”一下他们的奶酪,竞争就会越来越前移,连学龄前孩子的家长都不淡定,都要焦虑。在新出台的政策里,民办学校不提前组织学生报名或变相报名,不举行任何形式的测试、测评、面试、面谈或调查,招生录取不与任何培训机构挂钩。这样的“三不”承诺,或将成为减负的重要治本之策;对根治已经异化的“成材竞争”法则,也将是釜底抽薪之举。 公民同招,至少生源这块“优质奶酪”得以重新优化配置,有利于留住优质对口生源,有利为公办学校提供更强劲的发展动力,还有利于民办学校更加一心一意地在特色发展上做出探索。 教育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百姓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怎么招生、怎么办学,老百姓时刻紧盯着。(2020年03月13日 11:33 新民晚报)
(导读:官样文章,主要是领会精神 同时附上一篇2016年的”砖家文“,当时还在为民办摇旗呐喊。对比阅读,非常有趣。)
义务教育阶段营利性民办学校动了谁的奶酪
2016-11-03 17:27(搜狐作者)
近日,《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进行三审。草案新增加规定,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 草案尚未通过,就已经掀起轩然大波,根据国家现有法规,营利性民办学校基本没有任何方面的经济补贴或政策倾斜,那么为什么现在要立法取消呢?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将近1成,虽然相对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占比例少的多,但是数量也不容小视。那么这些营利性民办学校又是动了谁的奶酪呢? 一、民众受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受到影响?
有些人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如果优质小学、初中都集中在民办教育领域,民办学校如果今后实行天价收费,会不会把学生进民办小学、初中,演变为公开的以金钱择校?会不会因民办学校的资金优势,导致公办和民办的办学质量差异越来越大,各地择校热越演烈?” 这个想法首先是带有偏见的,首先,民办学校为什么会存在?改革开饭之后,由于农民工子弟无处入学,民办学校开始迅速发展,极大缓解了劳务输入地的教育资源不足。民办学校机构精简,办事效率高,学校规模灵活,通过软硬件投入,推出办学特色等手段吸引学生,在众多公立学校之中产生“鲶鱼效应”,也刺激了公立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2010年,上海某公立学校将农民工子弟与本地生隔离,从教室到宿舍到体育场地,全部分离开来,公立学校不一定公平。 针对民办学校使公众受教育公平性收到损害的观点,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表示:禁止会产生两个结果:一方面,人们的教育选择权受到损害。另一方面,民办供给减少,政府就要花更多的钱来补充,民办花1块钱,政府要花16块,“吃力不讨好,花了更多钱,却减少了选择。” 而对于“民办学校收费高“、“贵族化”会造成教育不公的说法,吴华认为是“胡扯”。“李嘉诚如果愿意花100万上幼儿园需要普通人操心吗?政府应该更关心普通人的入学问题。”他表示,“公平”话题是在公共资源领域说的,民办教育没有侵占公共资源,总体是对教育环境的极大改善,只有正面的作用。“让有钱人花自己的钱去贵族并不是不公平。重点公办学校花所有人的钱给少数人享用才是不公平。” 二、民办学校到底损害了谁的利益?
俗话说:“自古同行是冤家”,民办学校的发展显然触犯了一些公立学校的利益。首先,从生源上说,民办学校由于利益导向明确,只有学校办好了才能存在、赚钱,从根子上就逼得教师和学校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个学校学生考的好,自然想把自家孩子往里面送,生源总数是一定的,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在这方面肯定会有冲突。2007年,河北保定一所民办高中的高一生源竟然全部被强制转学到同县另外一所公办学校。其次,民办学校为了吸引教师人才,必然会开出相对公立学校的高薪。很多苏北的好教师在本地只能拿3000左右的工资,被苏南、上海的民办学校招去后,几年内在当地买房置业,这在苏北的经济条件下是不可想象的。优秀教师资源的流失也加剧了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的矛盾。 目前,义务阶段的公立学校招生主要靠学区划分,这看似公平的教育分配却隐藏了巨大的缺陷,那就是学区房的价格。不说北上广这一线城市上千万的学区房让多少家长望而祛步,即便是三四线城市,学区房也是价格高居不下,越是好的小学初中,对应的学区房也越是昂贵。也就是说,抛开民办学校只看公立学校,现在就是一个“按钱择校”的场面。
民办学校的发展显然触动了学区房相关受益群体的利益,一旦高质量民办学校创立,一个学生能在北京郊区得到相当于北京市区中优秀公立小学、初中的教育,即便这个学校一年学费10万,三年不过30万,显然比买花几千万买一套学区房划算多了。以南京树人中学为例,以前民办时候在南京顶尖,和南外齐名,现在搞成公办,生源,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倒是周围房价涨了。 三、一刀切的“懒政”何时能结束?
民办学校高薪到处挖老师,政府可以出台现金或荣誉奖励优秀公立学校老师的政策,公立学校自身也可以对本校优秀老师奖励,这既可以保护公立学校的老师不流失,也能增加公立学校老师现在普遍较低的待遇。
部分地区教育局大力促进私立学校,甚至鼓励公立学校的老师跳走,现在高中以下的公立学校都是差学校。私立学校收费昂贵,然后街坊流传的各大私立学校的股东基本都有教育局官老爷们的亲属。教育市场化变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翻版。这显然也是之前政策的缺陷,需要政府制定法规来弥补。
房价太高民众抱怨,于是就限购甚至禁售,市区不准卖只能卖郊区,一下子“平均房价”就降下来了;三公支出太高,群众不满意,干脆就把公车基本全拍卖;老年化社会加重,退休改革出台的政策也是一刀切。现在,民办学校刚起步发展,出台限制政策完全来得及,又何必用这一刀切的“懒政”呢?(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