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个政策实施两年了,因为孩子还小,怕是到时候政策又变了,所以没怎么关注,大概只是耳闻,搜了一些资料,做一下标注,看看理解的对不对,橙色部分是不确定的
概念普及: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里分为两块——委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区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委属包括上外附中、上海实验学校、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交大附中、上师大附中这7所学校;而其他的格致、大同、建平、七宝等等都是区属。 委属的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和交大附中,俗称“四校”,属于试点“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四校政策解读 原文:委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招生计划的分配原则委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招生要覆盖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统一招生录取三种招生办法,其中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招生计划占各校招生计划总数的65%。 目前试点“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的上海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4所学校(以下简称“四校”)的名额分配计划分配到区,其中的20%(即65%×20%)仅分配到相应区的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其余的80%分配到相应区的所有学校。四校可统筹使用本部和分校的招生计划,依据各区实际报考人数、各高中学校住宿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投放计划,实现四校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招生计划覆盖到16个区。 解读: 我们以上海中学为例,假设上中该年计划招生100人(近年四校的实际招生人数是多少?,只针对体制内的),那么通过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的人数将占据计划总数的65%,也就是65人。由于四校没有区属,所以四校的名额分配并不是拿来分配到校的,而是全部“分配到区”模式。在65人里,有百分之20%也就是13个名额将分配到各区不选择生源的学校中去(主要是指公办学校)(被分配的学校是四校自己指定的吗?或者名额很少,怎么保证这么多初中平均分配?),其余的52的个名额将分配到各区所有学校(包含民办学校)同样问题(被分配的学校是四校自己指定的吗?或者名额很少,怎么保证这么多初中平均分配?)(所以说有的学校被叠加分配了是吗,比如20%也有部分名额分配给这个学校,80%中也有部分名额分配给这个学校?民办学校如果是好学校,虽然不占20%的名额,但是如果都80%中多数名额分给某个民办,民办也是不受影响的是吗?)。 区属市重点学校解读 原文:区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50%—65%的招生计划由市和区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分配到有关区和初中学校,其中的70%分配到不选择生源的每所初中学校(以下简称“名额分配到校计划”),并逐步扩大该比例;其余的30%分配到有关区(以下简称“名额分配到区计划”)。具体分配原则如下: 1.按照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凡采用对口入学(主要指户籍对口和学校对口)、摇号入学(摇号进入民办的,也属于非择校的,看似也不受影响,是吗?,也同样有机会被名额分配,那么民办学校在名额分配这点上不吃亏啊)(另外,像世外小学直升的,算择校的还是摇号的?这个很重要,想知道),不挑选学生的学校,均可视为不选择生源的学校。名额分配到校计划向对口入学、摇号入学、统筹入学的学生分配,学生须在毕业初中学校在籍在读3年及以上(借读的怎么算?有的学籍在普通学校,通过gx进入好学校借读旁听这类的,只是最后中考回原学校算原学校名额),原则上不得集中分配到个别班级。艺体特长生原则上按当年度艺体特长生中招政策执行。具体分配方案由各区教育局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制定。 2.名额分配到区计划中的90%-95%分配到外区,其余分配到本区(被分配的学校谁指定的?),具体比例将根据当年城乡教育发展状况及各区实际情况,由市教委和各区教育局共同商定。 解读:区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分配名额并不固定,其招人名额在总人数的50%—65%区间内。这些名额又将被拆分成2部分,7成的名额将被分配到该校所在区不选择生源的学校中,3成名额将被分配到外区的学校(3成中超过90%的名额将提供给外区学生,所以家长们可以把补充说明中的“分配到区计划”简单理解为分配到外区)。 不难看出,如何解读“名额分配”和“不选择生源的学校”成为新政下的关键,从政策给出的定义来看,只要通过对口入学(主要指户籍对口和学校对口)、摇号入学,不挑选学生的学校,均可视为不选择生源的学校。因此,民办学校如果按照招生政策的相关规定进行招生,也将视为不选择生源的学校。 其实说白了,不管进的是公办还是民办,不管政策如何调整,成绩好分数高的孩子总是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在升学路上更具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