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没有经过思考的题目,显然就是“随便谈谈”的意思,说说阅读习惯,也兼有说说认字之类) 由于这一次的疫情,我陪伴孩子的时间大概是除出生以外第二多了。如果说从出生一直到他6个月的这段时间里主要工作是养育,那么这一次在他3岁半左右时间段里,更多承担了家庭教育工作。无论是他生活习惯培养,个性认识,还有品质锻炼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多事情,眼见着他在这一两个月当中有很多的改变,虽然说在家里面的陪伴肯定比不得集体教育(我认为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集体生活已经非常重要了,也实在是无奈之举。)但唯一比较庆幸的,也是可能目前下来实施得有些心得的,还是对于他阅读习惯的培养,所以我想把零星的想法和做法记录下来。 我在做语文老师那么多年的时间里,很多家长会问我一个问题就是:老师,我小孩不喜欢语文,语文成绩怎么提高? 其实呢,作为语文老师,这是一件令人感到苦闷的问题,如果用非常标化的答案来回答,即“你要多阅读多积累”,其实家长也心知肚明这个答案,显得没有诚意。于是呢,就有第二个下序问题“我的孩子不喜欢阅读,怎么样培养她的一个阅读的习惯”往往走到这步的时候又进入一个死结,老师内心既无奈,也不知道算不算是亡羊补牢。因为像我接手的孩子至少已经都是11岁了,甚至青春期,再来培养阅读的习惯,已经是非常晚的了。再来,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语言影响力正在式微,甚至于父母的意见和想法在他们而言,唯有违背才能够彰显自己意志的体现,所以在这个阶段再想要去培养阅读习惯,难于登天。 其实我想说的是,各种的学习品质也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都不是在进入初中之后再来谈论的。小学,甚至于再早1~0岁到3岁3~6岁的时候,就应该把各种习惯定型。我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献是说,某一个发展中国家,他们儿童养育方面专家会认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他们的教育经费投放在哪一个年龄段产生的效益最大。即是把这教育的经费放在科研的高校阶段,还是放在基础教育的义务制教育阶段?这位专家却提出了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他的“一千天”计划,认为把教育投入的重点放在0~3岁的1000天中。我非常认同他这个剑走偏锋的观点,我也认为一个孩童如果能在0-3岁、3-6岁的两阶段做好相应的教育教养,是奠定一生的良好基础,对于孩子终生都受益非凡。所以阅读习惯也是一样,孩子出生了,家庭或许应该把阅读当作与他亲子陪伴的一部分了。 下面我想梳理一些思路和做法,并说明支持我这样去做的依据在于父母对于孩子认知习惯和性格特点有敏锐的把握,需要充分阅读育儿理论书籍,不论是生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都要涉猎,才能够对他行为模式、认知方法进行解释。(我用的是“解释”,这样才能避免因为不了解认知行为本身发展规律和特点造成的暴跳如雷。) 首先在孩子出生了一两个月的时候看简单的布书,色彩鲜明或黑板分明卡本。每天都坚持一点时间并不算特别困难,在阅读的习惯的培养上(如同一切良好习惯、良好品质的培养),贵在简单细小的事情每天做。6个月能够独立端坐的时候,能够引进的绘本和书籍就非常多了(小熊系列,蒲蒲兰系列等)。想要补充一点,虽然并没有实证能够证明胎教和后续习惯养成之间的关系,但是怀孕的时候我有坚持每晚给孩子读《王尔德童话》(事实证明《王尔德童话》真难读啊,这么伤感不适合胎教),也许桃桃他对我的声音有熟悉依赖的记忆,于是比较幸运了,他没有经历过撕书阶段,他始终能够有符合年龄特点的专注力时间(如5分钟)和耐心来听讲故事。专注的过程当然有长有短,最困难阶段当然是对书本的建立依赖和喜爱,也许前提条件可能还有破坏的过程,但这个坎坷是必须要走一趟,过了之后才会柳暗花明,把阅读习惯固化下来(比如每晚固定时间亲子阅读),6个月一岁,一岁半到两岁前,陆陆续续大量的各种绘本(相信这方面的推荐到处皆是)的投资时必不可少,必须试图去探索孩子阅读的喜好,投其所好,比如车,比如大多数孩子喜欢有机关翻页的,有声响的,大开面的书本。同时,阅读策略也异常辛苦,肢体动作配合,夸张的逗乐等等等等。只要砸的下钱进行大量的阅读,大量的筛选,总会找到自家孩子喜欢的书,而且说实话,这阶段不推荐图书馆借书,因为牵涉第二个问题,反复读的重要性,这是除专注力锻炼、固化习惯外另一重要的命题。 如果在两岁之前能够把这个每天亲子阅读的习惯做好,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一步了,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没有功利地试图让孩子去回答问题或者复述情节,能够保持这种阅读的兴趣,享受亲子阅读的时间对我而言已经足够。不急于一时一刻要去认字或者语言输出,输出的必要条件一定是大量的输入,所以也一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吧。 在两岁左右,单单的和他单线面对面的讲故事输入,我认为恐怕还不够,逐渐有了“听书”的习惯,最早是在坐车的时候先从比较简单的小动物故事起步,我记得桃桃最早听的故事就是《丑小鸭》,这是个很简单的童话故事(火火兔、凯叔讲故事都有很多合适的素材),起步一定是艰难和反复,桃桃只听一个,逐渐引入《小羊和狼》、《三只小猪》,再之后就会把他熟悉的绘本的故事放给他听,差不多两岁半到现在这个阶段,把家里所有绘本故事书的有声版都听一遍,而且他的特点都是坚持反复听,比如14只老鼠系列、11只猫系列,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在反复听的过程中,在偶尔当中我也能够感觉到其实他的故事大部分已经背出来了(但是要求他背诵给我听是从来不愿意的)。偶尔尝试做一些探讨(他向来不大乐意我考他问题),比如说像《贾斯的修车厂》。会问小猪贾斯是一个怎样的小猪,他会简单的就把人物定性为是“好的猪”或者“坏的猪”,逐渐会有品质的归纳了。小猪帮助哪些小动物,他们的困难是什么,怎么帮助的,最终得到小猪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小猪了。以上就是一次相当成功的“公开课”了,如果他不回答,我也不会强求,只是随意的问。 终于三岁左右,成功建立“听书”习惯,车上时光、吃饭时光(我们是一个不爱吃饭的饭渣宝宝)就再也不会无聊,我也能解放双手可以有零星时间做家务了。 桃桃到现在已经将近快4岁了,目前语言的认知能力尚可,现在喜欢读《不一样的卡梅拉》他的理解力还算是不错,基于前提还是反复,因为读前五遍显然不足以理解卡梅拉这样复杂情节,好在他的习惯是他喜欢反复,(前面几遍囫囵吞枣他也无所谓…我也无所谓…)也跟他的个性有关,他不是一个喜欢尝试新东西的孩子,接受新事物对他而言有困难,比如新食物新环境。但是接受后的东西都很喜欢执着,比如车。三岁以后呢,他对于读书的兴趣比较浓厚,就只要是新的书,他都会非常喜欢非常喜欢(所以这个时候我办了图书馆的借书卡,贪图量而非反复),他有了一本新的书看了之后就会想要去听,构成搭配组合。伴随大量的阅读就会有语言的表达输出就会很多虽然他并不知道一些成语的含义,也会自己尝试着会胡乱的用,比方最近张先生的手骨折了,住了几天医院后回家,桃桃面对爸爸先是表达了关心“爸爸,你的手好点了吗?还疼吗”老父亲当即酸了一把,拥吻了儿子,他肯定以为桃桃心疼自己从而不会再吵着要抱抱了,然后桃桃又说“那么,你要小心翼翼地抱我哦”呵呵,张先生还是too young to naive。桃桃最近还沉浸于自己的故事世界里面编故事,然后给人物对话,当然不能和女孩比,女生的语言能力绝对是天生的顶配,男孩这样凑合够用了。 下面说说认字,那我的理解是,汉字是一个“音形义”三个要素组成的语言系统,认字对孩子的要求非常高(这就是为什么小学阶段做功课的主要事件都是语文,因为要反复操练啊),比如说他的语音发展不算成熟的情况下,汉字的学习就没有任何的必要,因为他没有办法去区分出汉字的读音,对他来说都是差不多,所以首先孩子口语表达非常流利了,简单说口齿清爽,汉字的识字才是第一前提。第二就是字形,形的部分其实是一个抽象组件,尽管有一些象形文字,但大部分还是比较抽象,这又考虑到一个认知思维的问题,孩子他的形象抽象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发展也是去认字的条件,而且越成熟,记忆速度也越快,最后是汉字的意义这个部分,孩子是不是对于语义的构建理解已经比较丰富了,他的思维认知能力深度广度都比较充沛了,那这样的才是成熟标志。我没有很操之过急地认字,因为感觉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要一张张卡片翻,就像背单词,其实是有一点枯燥。但是令我很意外的是,最近我买了一套小象识字卡片,一个星期里每天大概抽了半个小时到3刻钟的这个时间去进行巩固,那每天将近10个基本没有问题,目前从第2天的反馈来看,成功率还可以,在今后的生活当中就不仅仅只是依赖于识字卡片来认字,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汉字都可以成为认字媒介。等到汉字认识得足够多,那么亲子共读的乐趣又会多了很多并且逐渐入学之后形成独立阅读、摆脱绘本阅读的习惯(这样以后实践到了再看)总算就构建起一个书面文字的系统。 下面说说书的内容选择,我一般把书分成两类,一类是文学性,也可以理解为故事书,还有一类非文学性,比方百科书科普读物吧,我会注意齐头并进。文学书可以说它是一种连续性文本,有情节故事有先后人物,是孩子比较喜欢的一类书,也可以等于说就是我们平时所习惯小说,因为有起伏曲折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另一类我们把它叫做非连续的文本,就近阶段的这个孩子而言,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是可以把人文性和科普性结合的好一点,那固然是再好不过了,比如说桃桃很喜欢《神奇校车》,我们现在读的是桥梁版,而且也有有声读物,虽然我觉得他对其中的科学原理并不能理解,但是并不妨碍他的喜欢。像这类百科性的语言,主要在阅读过程构建语言条理和逻辑性。这对于以后他自我学习、自我阅读的习惯培养相当重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学生只读小说,即爽文,而不会阅读其他类型的各种书籍。 如上,我主要使用了口述录音形式记录经过修改,难免粗糙,请见谅。下一回,我有两个下序话题想谈谈,为什么我推荐日本绘本,第二是英文阅读启蒙上的困难、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