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共同进步 于 2020-8-26 23:16 编辑
我的儿子小M在初中情况,我在《背着沙袋奔跑的日子——说说小M的初中故事》一帖中详细谈了,今天这个帖子想单独谈谈语文的备考。还是先和大家打个招呼,我的经验和体会不一定科学,因为样本量太小,实验对象只有小M一个孩子。帖子记录的内容更偏重于我自己的思考,毕竟到了初三,我能和孩子一起讨论讨论的,英语勉强算一个,剩下的也只有语文了。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小M在初中的语文学习,就是“随缘”。成绩不算差,平时作业也挺认真,属于不需要老师多操心的一类学生,时不时还能进入考试表扬名单。但很好也谈不上,遇到掉链子的时候,可以比平均分低5分以上。最让人头痛的是,不管考得好还是不好,分析试卷都讲不出个所以然,其他几门学科使用的错题本,在语文学习上似乎完全不起作用。所以一直以来,语文都是一门“随缘”的学科:题目对路一点,考分就高一点。基于这种情况,语文的备考不能简单套用复习错题、理解概念、举一反三这些方法,而是需要静下心来,对照考纲要求,捋清到底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再制定相应的策略。
我和小M一起分析了语文考试的五大类题型,其中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跟着学校复习就够了;综合运用题,学校给了一些复习材料,也跟着学校的要求走。因为范围太大,自己另外多花时间不划算。现代文阅读和作文是重点,光靠学校肯定不够,需要自己加码。具体的方法,紧扣一二模真题,把做过的,感觉“对路”的题目按题型整理出来,总结规律之后,在失分的题目上验证,找到“不对路”的点,补上失分漏洞。这一项工作任务,就落在了我的身上。简而言之,小M的语文备考目标,不是提高多少分,而是在现有基础上尽可能减少不确定性。
第一部分,先说说现代文阅读,确切地说,是记叙文阅读。
根据常见题型,记叙文阅读常考词语理解题、表格概括题、选择题、句段分析题和鉴赏题。我总结了一下,这些题型主要考察学生的两个能力,一是对文章基本内容的概括能力;二是清晰地、有层次地表达某句/段/全文“好在哪里”的能力。这两个能力的着力点不完全相同,需要分别进行训练。
第一个概括能力,使用快速读文章的方法训练。拿到一篇文章,快速浏览全文,边浏览边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包括作者特别花笔墨描写的细节、倒叙部分、插叙部分,点睛部分等,这些不是每篇文章都有,也不需要刻板执行,只要认为是能够帮助自己理解文章的内容都行。读完之后口头复述,讲清楚文章说了什么,具体人物有哪些,以及各自的性格特点。我和小M一起读,限时五分钟,然后分别复述,比较谁说得比较完整,谁的理解比较正确。试了几次发现,小M看文章容易漏细节,经常一遍看下来情节说不完全,人物性格也归纳不清楚。这会造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产生偏差,一些考察文章主旨或人物特点的选择题会做错。通过这个方法,第一个失分的原因就找到了。
接下来的改进方法,仍然是快速阅读,坚持边读边划,训练对文章内容的敏感度。读完文章之后,先做题目中的选择题,帮助自己进一步理解文章。同时,我把2016-2018年一模卷里的记叙文制成表格(截了一部分,见图一),把文章按人物关系归类,帮助小M理解一些常见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情感的底层色彩。
第二个是表达能力,这个排查失分原因有点困难,因为这一类型的题目答案很多很杂,没办法一眼看清楚。于是我就再进行拆分,先看答题思路,再看答题内容。我翻看了小M的复习资料,以及学校对孩子的错题订正要求,发现学校一直在给孩子做答题思路的训练,也就是说,第二个能力中,前半部分“清晰地、有层次地表达“,学校已经在训练了,我就不再多花时间了。其实,这部分就是我们经常会说的,语文答题套路的训练。我不认为训练答题套路就是取巧,相反,答题套路是帮助孩子理清答题的层级和要点,考虑问题更全面,是一定要训练的。考试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不要人为地给阅卷老师设置障碍,问什么就答什么,按规范来。否则就算对文章理解得再好,回答问题没有层级,想到啥说啥,挤在一团,需要阅卷老师像捉蚂蚁一样把踩分点挑出来,估计很难拿到高分吧。
说到答题思路的训练,想给大家介绍一本书,是贺静的《三读法:小学语文阅读得高分》,大家不要因为是小学语文阅读就看不起它。这本书是19年出版的,所以现在初中的孩子应该在小学阶段都没有看过这本书,我也是今年过年的时候看网上介绍买的。买回来读了之后,里面的文章可能比较浅,但答题思路的训练方法同样适用于初中生。特别是书最后两页的思维导图,里面列出了现代文阅读不同题型的答题规范,我把它和小M自己整理的答题类型及答题要点做了对比,书上总结的和他自己整理的大方向基本一致,可能自己整理的更细致一点。所以,如果家长想提前训练一下孩子的答题规范性,或者孩子所在学校的复习没有特别强调这一部分的,可以考虑看看这本书,先框一个大致的答题范围,不至于开无轨电车,再根据孩子做过的阅读文章和答案,逐渐细化,形成自己的方法。
表达能力的后半部分,说出句/段/全文“好在哪里”,这个是重灾区。还好小M在答题思路方面的训练已经比较到位了,所以我在排查问题的时候,只需要去除框架,直接看内容就行。我总结出来的问题症结是,小M思维方式简单,深入思考能力不足。这个不怪他,针对性训练做得少,人生阅历也不够,自然能力欠缺。用他们老师的话来说,班上还有相当一部分男同学,想法比较幼稚,这个是通病。比如,嘉定区2020年的一模卷里有一篇文章叫《夏日恩怨》,小M可以总结出“父亲对儿子严厉的爱”,以及“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父亲”的感情,但却无法进一步体会儿子成年之后,父子之间既是父子,又似兄弟的微妙的情感变化。这导致小M在做阅读大题时(分值一般5-6分)总会被扣分,扣得还不少。就这样,第二个失分的原因也找到了。
问题是查到了,如何改进让我很犯愁,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突破口。但是人有时候很奇怪,脑子里如果一直惦记着什么事情,就像打开了雷达天线,对任何有关信息的探测灵敏度就会特别高。今年4月24日,学校通知大家集体收看上海教育台的《开课啦》节目,当时已经快复课了,我担心小M 没时间看,就帮他录了屏。我自己边录边看,发现老师讲得很有道理。那位老师叫曹刚,是上海的语文特级教师。他提出,学习课文要会提问题,通过提问建立起一条问题链,用来搞清楚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我马上联想到小M平时的语文预习,老师每次都会让孩子自己对课文提出一个问题,看来就是曹刚老师说的这个道理。可惜小M每次提出的问题都停留在表面,没有触及实质性的东西,没有真正理解做这项作业的目的。
看完节目之后,我进一步在网上查找,希望可以查到更多有关曹老师的讲课内容,结果被我发现了一本好书,是曹老师在2017年写的,书名叫《课文可以这样读》。书中汇总了初中学过的60多篇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都有,分成“语言、行文思路、作者内心”三大板块,逐篇分析。
我觉得这本书好,是因为它解决了阅读中的一个难题——导读。从预初开始,学校每次放假都有阅读书单,小M不管喜不喜欢,大部分都读了,可读的效果如何呢?最多觉得这本书不错,但具体好在哪里,说不出来,其实还是不会读书。这本书的好处在于,挑选的文章都是课文,选材没问题,都是熟悉的,而且大多数都没有好好读过。小M从初二开始,考试就不考课内现代文了,自然也不会花大力气去精读。但恰恰是这些课文,其中蕴含的细节、作者的巧思,都值得认真推敲。这本书就像一个老师,带着学生慢慢领会文章的精妙之处。这是小M最需要的,也是提高他深度思考能力的对症下药的好方法。
当我找到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到五一假期,全本学习肯定来不及了。我让小M从中挑了几篇他自己印象最深的,最重要的文章,翻出课本上的原文,我先读完,再带着小M一起讨论。每次讨论,我和小M都有收获,对于我是一次鉴赏好文的机会,对于小M来说,以前匆匆翻过的课文,原来还有这么多值得研究的细节,这样读课文,果然不一样。读了几篇之后,小M再做现代文阅读,对文章细节的敏感程度提高了,会反复品读几遍,对一些特殊语言的运用,特别的修辞手法和句段结构,不会再觉得理所当然,而是会多想想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做。
我运气不错,先后发现了两本书, 一本解决的是答题导图,一本解决的是文章导读,可以搭配使用。这两本都比较冷门,豆瓣上连评分都没有,可能流传程度不高。当然,并不是有了这两本书就有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语文没有立竿见影的提高方法,但看清楚问题所在,找到努力的方向,就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这个暑假,我和小M还在继续读曹老师的这本书,还有很多好文章我们可以一起精读。
讲完现代文阅读,第二部分来讲讲中考作文的准备。 我自己从工作开始,就基本告别记叙文写作了。上班使用最多的是EXCEL和PPT,连WORD都很少打开。偶尔写点东西,最多能做到文字通顺,文采方面就欠佳了。所以和现代文阅读一样,不是我指导小M写作文,而是我和他一起讨论一起琢磨。
一直以来,我认为好的文字,不一定要多么华丽,还是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那些大段大段的,四个字四个字的文章,敌不过几句触到读者内心的平凡语言。7月20日,百丽宫影城重新开业,作为会员,我第一时间带着笔记本,到环贸店去敲了一个复工纪念章。很短的一句话:谨此纪念没有电影的这178天。在我看来,这就是能打动人的好文字。
中考作文这个话题,展开来又是一大篇。先简单开个头,说说自己对好文章的看法。家长的好恶,或多或少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其他的不详细说了,会陆续在评论中写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