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发表于 2015-2-12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南方都市报讯 明朝的最高学府,叫国子监,只有北京、南京各一所,称为北雍、南雍。进校的难度非一般的大,得由地方学校举荐,然后参加入学考试,按成绩好坏“分科”。但长得丑不行,年老不行,残疾也不行。



在明朝上大学

国子监大学生叫贡生,比不上正规国考上榜生举人、进士,却也不容易混到,像蒲松龄同学,考到72岁,老妖精,才搞了个。

在国子监读书,学费全免,而且有补贴。

伙食不错,鱼肉油盐,由财政供给。明朝只要是学生,包括秀才,国家每天给1升米。每月给秀才银子1两,给贡生银子5两。明朝1两银子,约合今天RM B400-600元,取中间值500元,秀才也能混个最低生活保障,贡生读大学,白吃白喝,每月还白拿2500块。明朝中期,国子监学生曾高达8124人,不说秀才遍地走,党和政府每年光支付大学生工资就要白银近50万两。当时江南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4府是产米区,1两银子能买到4石米,全国大学生工资相当于200万石大米,占国家土地税(即田赋粮,财政主要收入,年收2600万石左右)的十三分之一。培养人才,血本啊。

住宿不错,《南雍志》说,南京国子监的师生员工,各有宿舍。学生生病,住单间休养,称为“拓号舍”。

可补助不是好拿滴。除了正常上课,得每天临摹一幅字,写不好挨竹板子;三天背一次书,至少300字(貌似不难),背不出打PP;每月写6篇八股文,完不成受罚。要学政治,政治课核心教材是朱元璋亲撰的《御制大诰》,“朱皇帝语录”期中、期末、毕业必考,全国发行量达2000万册。学生行为规范里,有“N不准”,比如,不准擅进学校厨房,不准随便褒贬伙食,不准在宿舍喝酒唱歌,不准穿校服以外的衣服,不准半夜在校园游荡……郁闷死了。


违反校规,轻则屁股受罪,重则充军、饿死、掉脑袋。白色恐怖!有个学生叫赵麟,也许是大宋老赵家的子孙,长了逆鳞,不信邪,写“大字报”,张贴校园,抗议校规校纪不人道,朱元璋下令,抓,砍头,用竹竿挂起示众。

但国子监仍然人气超旺,因为毕业包分配,全部当官。当然是小官,要做大官,得科举会试,考进士。国子监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不过,在国子监读书,长路漫漫,在上舍混个上等生,肚里得真有硬通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5-2-12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明朝应该是把科举实行到极致的时代了,所以最后搞到了东林党什么什么的,也不好。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偶这个拿来消遣用的,不必太认真.认真你就输了.{:soso_e112:}{:soso_e113:}
发表于 2015-2-12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小李子 发表于 2015-2-12 10:42
偶这个拿来消遣用的,不必太认真.认真你就输了.

确实

有个抱怨伙食不好贴了张大字报,被砍头示众了
发表于 2015-2-12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回个帖子挣点工分:清朝同文馆,相当于我们外交学院,或者二外,或者国关。看看他们的伙食和待遇
同文馆以利诱之,入了同文馆,就等于挑上钱粮,以为如此一来,则大家一定都是愿来的了。其实还是没有人愿来,于是把每月膏火逐渐增加,初进馆每月三两,学一两年之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彼时每月十二两银子,这个数字是很大的。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以上这种待遇,已经很优了,可是还有特别的。馆中的章程是三年一次大考,不过不满三年的学生,不准与考。考试最优者,可以保举为部司务,再三年如果考得再优,则可保举为主事。主事已经是六品官员,而且科举中了进士,前二十几名为翰林,其次就为主事,分与各部当差,从此就是国家的命官,一个未出学校门的学生,登时就变成国家的官员,请看这待学生还要多优?不但此,入馆学几年稍有根底后,驻各国的使臣,还要以奏调充当翻译官,待遇更优,且也有保举。
发表于 2015-2-12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
这明显相当于中央党校的地方,没有可比性

点评

哎,好像有道理的说.  发表于 2015-2-12 14:42
发表于 2015-2-12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好想穿越去明朝上学看看
发表于 2015-2-12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其实建国以后也有的,我大学选的学校有点属于女承祖业,所以我的学长颇有一批是认识家里长辈的。他们很多人读书时候拿过困难补助,这都是解放后一直到九十年代前。尤其是改开前的前辈们,生活的非常滋润。据说根本不需要自己去申请,开学后,学校看看大家的档案,看看出身,看看爹妈情况家里有多少兄弟姐妹,直接就发钱,如果你觉得自己困难但没被学校注意到,或者学校给的还不够,可以额外再申请。结果有些学长拿着补助除了自己用,还每月寄钱回家,帮着贫困的父母给一家开销。而那些实际并没那么困难的,就自己吃用掉了。某个伯伯感慨地说,他一生过的最好就是大学期间,他考进大学是文革开始前两年,文革中两年也照样发那么多补助。
发表于 2015-2-12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直接堵死寒家子弟上进之路的绝对是老朱,这个恶果现在是全面充分体现了。我的学长们穷苦出身的比例不低,真的都是靠读书改变了命运,现在呢?
发表于 2015-2-14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能考进国子监的本身已有硬通货了。当然条子生除外,这个古今同啊:lo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GMT+8, 2024-11-23 06:24 , Processed in 0.11109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