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偏理科,天性不爱语文,近来一直在抓他的语文,过程挺不顺利的,主要在和他喜好的惯性在做斗争,但无论如何,还得坚持下去。 过程中也看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和书,对其中的一些感触记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依靠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来完成的。大语文不是简单的历史地理知识的堆积,而是要上升到人文思考,到后面就是上升的哲学层面,说白了语文素养就是一个人的的文史哲素养,成熟的孩子往往写出好的文章,就是这个道理。另外,还有一点,关于哪些高考优秀范文,我自己也是到后面才明白,那些高考优秀范文几乎都不是当场写出来的,而是人家在平时就写了几十篇,上百篇,到了高考当天,审题后快速搜索自己的范文库,从中找到最切合题意的一篇,然后再进行简单的整合和衔接加工完成的。 亲子阅读不可少 小低年级时候需要亲子阅读的过度,这个阶段家长不能偷懒。家长每天坚持亲子阅读,不管读多读少,只要拿起书来就行,但是一定要坚持下来,这可以说是对家长的一个挑战,因为滴水穿石,坚持不容易。亲子阅读除了有助于孩子培养起阅读习惯外,而且还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交流,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语感是靠量堆积起来的 语感是靠量堆积起来的,量变才会引起质变。一个人的语感是在对范文反复诵读、涵泳、品味中逐步形成的。这里有两点,第一,不仅要多读,第二,而且要多选经典,第三,不仅读,而且要背,要仿写。 不要担心书太浅薄了 不要一开始就高骛远,担心书太浅薄了而给不适合孩子年龄,其实大可不必。孩子的理解是很有弹性的,对于一本书他三岁有三岁的理解,七岁有七岁的理解,三岁可以亲子阅读,七岁可以自主阅读,从头到尾把一个故事、一个道理、一种逻辑吃透了,是一种特别好的学习。 怎么朗读课文 读三遍,大声第一遍,轻声读一遍,默声读一遍;最后一遍手里拿笔,读读,想想,划划。孩子学校老师说的也是三遍,但稍微有点差别,顺序好像刚好是反了过来,但同样也都是要求做笔记。总结下特点,第一,要大声读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朗读,做到了脑、眼的同步,第二,都要做笔记,划线什么的,这和我们听过的一句话类似,“不动笔墨不读书”,都是强调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 专题阅读的“八个一” 这个“八个一”总结的挺好的,比较系统的说明了怎么去系统的读一本书的方法,可以参考下,具体如下,概括起来就是“八个一”,即利用一周时间,阅读一本书,观看一部电影,上网查阅一次资料,完成一篇感受文章,回答一组问题,开展一个小型读书汇报会,举办一个阅读成果汇展。 怎么鉴赏一篇好文章 什么叫鉴赏,鉴赏就是说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怎么好的,我觉得主要就是以下三点,鉴赏的框架就是,“形象”、“艺术”、“主旨”。 这篇文章说了什么,就是“形象”,形象是什么,就是表达了什么内容,就是说了一件什么事。怎么说的,用了什么手法来说上面的事情的,大的方面就是文章结构,小的地方就是用了什么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这其实就是文章艺术性的所在。第三,情感升华,和你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共鸣,有什么思想上的启发,就是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主旨。 文史不分家 文史不分家,很多文学知识其实就植根于历史中。特别是现在强调大语文,强调国学素养的阶段,了解历史,一来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另外,可以通过历史这条线把大部分看似散乱的文学知识串在了一起。历史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所有的语文知识都能在这棵树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不再是孤立静止的一个点。这是很奇妙的感觉。所以,在培养孩子语文素养的同上,历史和地理的知识框架搭建要同步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