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爱丽丝宝麻 发表于 2021-06-01 19:28 新加坡多少人中国多少人?当然是没有任何借鉴意义。其实一线城市不是做不到这样,只是不能做,否则其他地方又要吵翻天了。
两天两夜 发表于 2021-06-01 19:32 我看我在新加坡的同学还是一个没有生
Lisawill 发表于 2021-06-01 19:36 这个包括了产假期间的生育补助吗?
虞工移山 发表于 2021-06-01 19:38 我朋友在新加坡到现在奔4了一个都没生呢,两人享受人生
玉麒麟 发表于 2021-06-01 19:38 说明补贴力度还是不够大
拉德姆 发表于 2021-06-01 19:43 中国发奶粉钱是不可能的,不要高估底层人的道德下线,必然一堆弃养事件
玉麒麟 发表于 2021-06-01 19:39 貌似多部分补贴组成,可以仔细看原文
Lisawill 发表于 2021-06-01 19:44 中国产假补助绝对数量其实也不少,但跟养育成本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关键在于房子!能买到新加坡式的租屋可能会好一些。
Silviasuzu 发表于 2021-06-01 20:00 就算给你这些钱,你敢生? 长大问你要房子, 三孩子三套房,你给的起就生。 当然,你可以让孩子自己买, 后果自负
花生仁 发表于 2021-06-01 20:07 托班先普及起来,普惠托班,并且质量得有,让人放心的托班。托了一胎二胎才有精力生三胎啊! 补贴我就不指望了……
玉麒麟 发表于 2021-06-01 20:10 你说的以后都可以有,关键时间耗不起,目前人口数量趋势是断崖式下降
花生仁 发表于 2021-06-01 20:17 这就等不到以后了。大家都不想生,就是国家系统性的基础设施不够!
轩邈风 发表于 2021-06-01 20:28 我要来说。生一个都应该罚款。人还是太多了。起码减到10亿以下才行。不然你对得起。被计划生育打胎打掉的那几时上百亿人吗
sissi-sunny 发表于 2021-06-01 21:31 一个孩子读书到本科200万都不够,给几万元补贴打发要饭的啊?
一一汐汐 发表于 2021-06-01 20:39 在中国,没生娃,也可以过不错啊
Bluenight316 发表于 2021-06-01 21:44 新加坡的政策充分说明了,靠生孩子发钱是无法提高生育率的。叠加低价的组屋解决了居住问题,也没有多少帮助。 还不说新加坡的低税收政策。 经济发达就是天然的生育降低剂。 现在就看新加坡的调整教育分流政策,会不会对生育率提高有帮助了。不过可能还需要至少5-10年才能看出点结果。
玉麒麟 发表于 2021-06-01 19:44 没有不可能,只有你想不到
拉德姆 发表于 2021-06-01 23:03 现实一点,真正的穷人本来就是愿意多生的,不愿生的发钱能解决?发多少才是够?不用管养老了么?
玉麒麟 发表于 2021-06-01 21:35 听说当年很多人被结扎,现在看来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了
花生仁 发表于 2021-6-1 20:07 托班先普及起来,普惠托班,并且质量得有,让人放心的托班。托了一胎二胎才有精力生三胎啊! 补贴我就不指 ...
玉麒麟 发表于 2021-6-1 21:48 地小人多,只要保证适当的人口数量就足够了,太多就会拥挤,幸福感急剧下降,就好比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
emizhao 发表于 2021-6-1 22:53 老实讲,如果上海有这个补贴力度,我会认真考虑生,策略调整为多花点心思培养老大,让老大带动激励小的,一 ...
Bluenight316 发表于 2021-06-03 16:40 如果读到三年级来一次分流考,小学毕业再来一次分流考,初中毕业再考一次,基本上每三年考一次升级通关,考得不好就进差一级的学校(类似菜中、三校),你会觉得很开心么?还老大带动小的呢,两个吞金兽一年补习班要吃掉多少钱。。。
emizhao 发表于 2021-06-03 22:31 都说是吞金兽,但我家其实到现在也没上多少课外班诶,读书又不是补课班钱花的多就读的好的。新政以后除了少数走竞赛路线的天菜,以后鸡的不上不下才是最尴尬,你所谓的分流是不是被公众号洗脑了,现在就是不当心考不上高中,虽然我觉得概率不大,就算读了三校,最后十有八九和普高里中下一样是去大专,有什么好焦虑的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4934号
GMT+8, 2025-2-23 21:40 , Processed in 0.1531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