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发表于 2011-10-26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来源:今日早报

3岁女孩彤彤(化名)不管高兴还是不高兴,常常要咬人、打人;6岁男孩小灵(化名),最大愿望是“拥有一把枪,然后能一枪把妈妈打死”……
  彤彤的行为,大多数人尚可以理解。可小灵的言语,显然让人大惊失色。
  孩子们怎么了?是童言无忌,还是另有原因?
  【案例】
  6岁男孩最大愿望是把妈妈一枪打死
  前段时间,江干区某幼儿园大班。
  课堂上,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小朋友们,请大家说一说,你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轮到6岁男孩小灵发言。发言结束,老师大惊失色,赶忙把小灵的妈妈朱女士请来。妈妈听了老师的转述后,吓得也快跳起来。
  原来,小灵的最大心愿是:“拥有一把枪,然后能一枪把妈妈打死。”
  妈妈朱女士承认,儿子特别淘气,又不听话,因此常常要揍他。可再怎么揍,自己也是爱儿子的,是为了儿子好。儿子的脑子里怎么会有一枪把自己打死的想法呢?
  “我们做孩子时,哪里有不挨父母打的,现在的孩子怎么回事?” 朱女士伤心之余,很不能理解。
  3岁女童高兴不高兴都要咬人
  3岁的杭州女孩彤彤,有一个习惯,动不动就要咬人、打人、踢人……
  彤彤妈妈说,她玩得兴奋的时候,会突然扑过去咬人一口,让人防不胜防。
  一次,邻居7岁小男孩淘淘来彤彤家玩,两人在地上追来追去。玩得兴奋时,咯咯笑着的彤彤突然扑过去,朝淘淘的左手臂上狠狠咬了一口。
  淘淘大声哭泣。捋起袖子,手臂上留下一小排深深的牙齿印和血痕。
  此时,彤彤则躲在角落,脸色灰黯,一声不响。良久,她才在大人的教导下,当面向哭泣的淘淘说了声“对不起”。
  这件事情后,打人的情况并没有得到制止。
  前段时间,彤彤发烧,爸爸抱着她安慰,彤彤用小手“啪啪”地打在爸爸脸上。
  “怎么可以打爸爸。”妈妈一边制止,一边抱过彤彤。“啪”,响亮而清脆的声响,妈妈的脸颊上也挨了彤彤一巴掌。
  “彤彤,不可以打妈妈。”爸爸低声说。
  虽然爸爸妈妈反复教导,可是彤彤还是时不时出现打人、咬人的行为。妈妈担心,女儿老是打人,将来可如何是好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调查】  3岁-6岁儿童中13.22%存在行为异常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理科主任徐方忠,曾调查1732名3岁—6岁的学龄前儿童,其中男童897人,女童835人。调查结果显示,包括“攻击性”、“交往不良”等指标,3-6岁的儿童总行为异常检出率13.22%。
  男童中,2%的3-5岁男童存在“攻击性”;2.1%的6岁男童存在“攻击性”。
  女童中,6.8%的3-5岁女童存在“攻击性”;4.3%的6岁女童存在“攻击性”。
  徐方忠认为,儿童存在攻击性的欲望,或者骂人等攻击性的语言,或者打人、扔东西等攻击性行为,都应当视为“攻击性”。
  为什么有些学龄前儿童存在“攻击性”?徐方忠分析,一个是遗传因素,比如父母脾气暴躁,子女往往也出现暴躁脾气;另一个因素则是大人过分宠爱孩子导致。
  【分析】
  幼儿的攻击性,很少有敌意
  杭师大学前教育系系主任武建芬博士认为,像最大愿望打死妈妈的小灵,可能只是一种脱口而出的游戏,不是真的拿枪把人打死。
  在幼儿园里,武建芬等人常常看到,比如一个小男孩会拿着一个塑料片或积木,对其他小朋友说:“我拿枪把你打死”。
  6岁的孩子没有强烈的是非观念,他们的语言往往可能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比如小灵这样说,也可能是反映自己对妈妈的不满意。
  也有一种可能,孩子本来比较喜欢妈妈的,可能妈妈对小孩的管教太粗暴,做法跟孩子的期待有落差。建议家长要对自身的管教方式要自省一下。
  至于3岁彤彤的攻击行为,武建芬认为,主要是家庭造成。彤彤咬人后,躲在一边,从这些细节分析,她是一个胆小的小孩。出现咬人的行为,可能是她要保护自己,所以表现出咬人的行为。
  3岁小孩不能充分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而用手和嘴等动作语言,能很快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说,3岁小孩子的打人、咬人等行为,往往是为达到某种目标,很少具有敌意。
  家长应当避免让彤彤在冲突的环境下生活教育,如果在幼儿园,教师可以为彤彤多提供一份图书、玩具等,避免咬人、打人等行为的发生。一旦发生类似行为时,家长和教师要学会用好玩的事情吸引她,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简单的制止没有效果。
  越是出现这种打人、咬人行为的孩子,家长越要避免暴力。暴力的家长就会出现暴力的孩子,暴力有代际传递性。打,肯定是成人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
  对于这类学龄前的儿童,家长要引起注意,及时纠正,否则长期以往,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学龄前儿童出现“攻击性”,家长不要打骂
  儿童心理学研究者们在临床中发现,大部分的年轻父母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知识比较欠缺,部分甚至存在空白,一旦孩子出现“攻击性”等异常行为时,家长往往束手无策。
  徐方忠建议,家长平时要学会科学教养学龄前儿童,不可过分宠爱孩子。宠溺过度的孩子,往往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长大后容易成为一个自私的人。
  对于孩子好的行为,家长要鼓励孩子;对于孩子出现攻击性等差的行为,家长要采取一些惩罚措施,但避免打骂孩子。因为打骂孩子往往是家长自己在发脾气,打骂过头后,孩子可能不但不会改正错误行为,甚至可能变成一个不怕任何打骂的“皮小孩”。惩罚措施最好是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才为有效。
  也有儿童研究者认为,攻击性是人的内在特性,每个人都有攻击性。儿童在年龄小的时候,攻击性可能表现为摔东西或踢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表现为与其他孩子发生争吵、打架等行为。
  攻击性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在征服外部环境的过程中努力获得成功——这是人类发展所必需的。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攻击性能加以正确引导,就可以变为人格的积极成分,如坚忍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品质等。但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反而在一个冷漠或充满暴力的家庭中被推波助澜,这就可能发展为很危险的情况。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相关链接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是影视镜头里人物的攻击行为。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得到加强。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孩子在偶然几次的攻击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好处”,其攻击行为的欲望会有所增强。若再受到其他孩子的赞许,其攻击行为就会日益加重。所以,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要及时处理,使孩子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错的,应该怎样做才对。
  家长针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可以创造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多种多样玩具环境中的孩子,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耍时间和玩具,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
  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家长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不要因自己对某些事情不顺心而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攻击别人。夫妻之间要避免争吵打骂,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发表于 2011-10-26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这样的教育也太失败了
发表于 2014-5-29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汗颜自己的粗暴行为,回家采访下少爷,有米有类似可怕想法
发表于 2014-5-29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遇到这样的孩子,家长除了要自省以外,孩子的心理也应该提早干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GMT+8, 2024-11-15 00:52 , Processed in 0.091415 second(s), 1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