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1-12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作文的功能无非是陈述事件、描写人物、表达观点、说明事物、发泄情绪,要达到这些功能,就必须能清晰准确的传递信息,表达好恶,具备沟通功能,这也就是中国传统一直强调的言之有物,也是从五四肇造经延安发展由教员提倡的文风。现在的很多所谓小清新美文,甚至是很多中学生文选推荐的作文,一味以堆砌生僻字符和外国死人名字为能事,文不文白不白,诘屈聱舌,但是内中既无思想也无法叙事,下笔千言不知所云,读者看完后的不知说了些啥,全部是物理意义上的白噪声零信息高熵输出,完全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文风对着来,这类文章不看也罢。更有一些小姑娘小小年纪豆蔻年华,却学着张爱玲亦舒学了满口弃妇怨气,跟着杨笠之流做打拳模样,那就是不但对文学无补,更加于心智有害了。
以下就是这类文章的典范:202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 的节选,奇文可以大家自行网上搜索。
生活在树上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袚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