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Fortran 于 2022-1-11 21:59 编辑
上纽大老师宣讲里面强调了自己通识课程的特色,同时吐槽了一下国内学校的通识课程流于形式居多。 一直没太明白,今天刚看到一个zhihu里面TP撕逼的帖子,突然似乎有点明白上纽大老师的意思了。。。。。。
北大的通识课程与清华的全校通识课面临同一个问题:课程太多!为什么课程太多课程质量就一定下降?因为既然有一百多门通识课,就意味着元培学生分散在各个课程中。选某门课的学生主体绝不是元培学生,而是校内各院系学生,但各院系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课,他们怎么会多出来一份精力完成高强度、大难度的硬课呢?授课教师确实可以很棒,但授课效果要想好,课程压力一定要大(体现在人文社科领域就是阅读量+写作量+讨论量)。一门通识课,老师不留作业只上课,那和听讲座有什么区别呢? 现行清北通识课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学生重心不在通识课,在专业课!老师可以是很好的老师,但客观条件导致学生只能水过去,长期这样下来,通识课的硬度自然就降低了。这不仅是清北的问题,还是国内所有开设了全校通识课的大学的症结,哈佛学生每学期大概四门课,中国大学生每学期十几门课,平均课程投入、课程质量当然就比不过人家,所谓“通识教育”也就大打折扣了。正是考虑到这个原因,新雅的通识课才和全校通识课分开组织。
作者:温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485539/answer/18958198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