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696|回复: 11

[竞赛考级] 北大数学“黄金一代”归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26 21:08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2000年前后进入北大数学学院的学生,因在数学领域取得了不俗成绩,被称为北大数学“黄金一代”,其中包括1999年入校的刘若川、许晨阳,2000年入校的李驰、袁新意、恽之玮、张伟、朱歆文,2001年入校的鲁剑锋、马宗明、肖梁,2002年入校的王博潼,2003年入校的刘一峰等。

作为其中一员,袁新意从伯克利加州大学归来,加入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昔日的燕园数院少年,如今以数学家的身份走上了他曾注目的北大讲台。

今年春季学期,袁新意开课给北大学生讲授数论、代数几何方面的知识。

提到自己开设的课程,他表示“是非常专业、非常难的数学课”,不过他上课时很快乐:北大的学生们勤于思考,“能问出很好的问题”,“我在上课的过程中也会更熟悉相关知识,把思路整理得更清晰,对我自己的研究也是有帮助的”。

袁新意也开始着手培养研究生,他希望在教授给学生具体的数学知识时,也训练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术品味。当然,他期待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而这些,都会融入他们的学术底蕴。

袁新意现任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0级本科生,2003年获本科学位,2008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同年获Clay Research Fellow,在美国克雷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至2012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助理教授,2012年起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任助理教授,2018年7月起任副教授,2020年1月入职北京大学。

袁新意的工作领域是数论和算术几何,主要的工作方向有:1.Arakelov几何,丢番图几何与代数动力系统;2.自守形式,志村簇与L函数。他在这两个方向都有突破性的工作,被认为是这两个方向的国际领军数学家。

肖梁现任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2005年本科毕业于北大数学科学学院,200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博士学位,回国前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康涅狄格大学等学校担任教职。2017年获得了美国NSF的Career Grant。

肖梁是极为活跃的著名青年数学家。他在数论和算术几何的多个主要方向做出了非常深刻和有影响力的原创性工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相关领域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朱歆文,2000年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习,2004年以优异成绩本科毕业后,赴加州伯克利分校留学,获数学博士学位。

2014年起,朱歆文获得终身教职,开始担任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数学系副教授,2016年升任正教授,是目前华人数学界杰出的年轻数学家之一。

朱歆文主要致力于几何表示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几何朗兰兹纲领方面。他研究了环路群的旗流形的几何和拓扑性质,并把几何朗兰兹纲领理论应用到了代数几何领域,做出了重要成果。

2013年,朱歆文被授予2013-2014年度美国数学学会百年纪念奖学金(AMS Centennial Fellowship)。该奖每年由美国数学学会颁发,仅授予杰出的获得博士学位3-12年的年轻数学家(近几年均只授予一人)。

2019年6月9日,在第八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朱歆文获得了ICCM数学奖金奖。

朱歆文的重要合作者包括来自北大的刘若川和肖梁。

许晨阳1999年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习,2002年、2004年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回到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2018年秋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获2016年ICTP拉马努金奖、2017/2018庞加莱讲座教席、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之“数学与计算机奖”;2018年8月受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题为“Interaction between singularity theory and the minimal model program”的报告,回顾了关于奇点理论的最新研究。

熟悉许晨阳的人都知道,他对数学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多年的数学学习与研究让沉浸在数学世界中的他获得了极大的快乐与满足,数学于他而言是缜密的逻辑亦是绝美的诗歌。

“数学可以给你空间慢下来,需要你完全把精神集中在一件事,深入钻到一个思维去,有一种很古典的纯粹性。”许晨阳说。

2017年,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校友恽之玮、张伟荣获“科学界的奥斯卡”——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s),因为他们发现证明了函数域中的高阶Gan-Gross-Prasad猜想而获得了数学新视野奖(New Horizons in Mathematics Prize)。

恽之玮人称“恽神”——2000年,他满分获得第41届IMO金牌,同年保送北大;本科生期间,数学专业课19门100分,7门99分,其中不乏大一时便已修过的高级课程;大一上学期学完抽象代数,大三读完哈茨霍恩的《代数几何》,看理论书籍感觉就像阅读小说;每天研究10小时以上的数学而不觉疲倦……

恽之玮回忆道:

我的大学生活很快乐,因为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来学数学,而且是向深度学习。

恽之玮2004年毕业后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2009年获博士学位。2012年因其在“表示论、代数几何和数论等方向诸多基本性的贡献”获得SASTRA拉马努金奖。2012-2016年历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现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即将于2018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张伟,2000年保送至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4年毕业后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2009年获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讲师,2010年因其在数论、自守形式、L函数、迹公式、表示论和代数几何等数学的广泛领域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获得SASTRA拉马努金奖。2011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5年任教授,2017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年长他们一级的99级本科生刘若川也是数学界的翘楚。在国外深造后,选择回国发展,成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与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双聘教员。

刘若川已经成为p进制霍奇理论研究领域最好的世界级专家之一,并将自己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开始着手做模形式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1级的肖梁和鲁剑锋也是极优秀的青年学者。肖梁因出色的研究工作获西蒙斯基金会奖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而鲁剑锋则获得了斯隆研究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职业生涯奖、美国数学及其应用学会IMA奖等多种奖项。

刘若川回忆道:“大学时代交流比较多,我记得许晨阳和我,还有恽之玮、朱歆文,曾经一起学习Hodge theory和代数几何的内容。”

他们天赋异禀,学习研究数学的激情在他们之间激荡,形成了能量巨大的小宇宙。本科期间的深度学习和交流合作为他们日后的数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各自的领域,他们都取得了被数学界认可研究成果和瞩目成绩,也引起了很多数学人士对于2000年前后北大数院这批人的关注,并将他们称为“黄金一代”。

在北大身兼科研与教学两职的刘若川曾这样说:“北大数院集中了全国数学方面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国际数学界崭露头角也只是时间问题。”

拿到“秘籍”的少年与他的数学往事

“我现在讲这个故事,感觉像讲另外一个小孩的故事一样。”说到自己结缘数学的童年经历,袁新意不由笑言。生活环境的变化为往事蒙上一层朦胧的雾气,但这场经历本身也不乏传奇色彩。

与大多数天资聪颖的数学家相似,袁新意在初次接触数学时便感到特别喜欢,那是他6岁多刚上小学时。那时他不仅爱上数学课,还会主动把老师布置之外的数学题都做完,尤其喜欢做思考题,有时他甚至借来高年级的教材超前学习。尽管没有刻意攀比,但他的数学成绩在班级中遥遥领先。

然而,学校里日常学的数学与数学竞赛的难度毕竟有差异,袁新意首次感受到二者间的鸿沟是在小学六年级。当时市里举办了一场数学竞赛,袁新意从未接受过竞赛训练,但凭着坚实的数学功底通过了初试。在复试前的集训中,来自乡村小镇的他才感受到自己与城里孩子之间的差距,发现“别人比自己厉害很多”令他有些沮丧,在复试中也没有取得奖项。随着比赛结束,这次失利的记忆也逐渐淡化。

真正触动袁新意的是初一的数学竞赛。时隔一年,袁新意还是没有拿到任何奖项,在沮丧之余他开始思索:既然自己数学不错,也喜欢数学,为什么在数学竞赛中总是考不出好成绩?

他很快意识到,城里孩子接受过高难度、系统性的竞赛训练,并养成了某些应对竞赛的思维方式,故而在考场上发挥好,于是袁新意突发奇想——他要自己训练。

初一那个暑假,袁新意主动跟父亲说自己要买书。他和父亲骑了20公里自行车来到镇上的新华书店,买下一本数学竞赛书。袁新意至今还记得,那本名为《初中数学竞赛同步辅导》的书第一章讲的是因式分解,这与初二的课程同步,但比常规的因式分解更有技巧和难度,这立刻就吸引了袁新意, “就像武侠小说里那些人一下子拿到了一个秘籍”。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这本数学竞赛书成了袁新意专注的乐趣所在。

袁新意拿到书后试图做题,但即使看了例题,习题也未能立即做出来。但这丝毫不减他的学习热情,他会花上一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去思考,如果没有结果,就看一眼答案再思考,如此往复,最终抵达“恍然大悟”之境。

初二一整年,袁新意沉浸在数学的海洋中,从最初题目都读不懂,到反推把握出题人的意图,随着书往后翻,袁新意发现自己能独立做出的题目越来越多,他一下子感觉自己开窍了。

变化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没有家长老师的敦促,也没有每月一考的压力,谁也不知道这位少年在潜心钻研着艰涩的数学题,而且乐此不疲。

真正的锋芒是无法掩盖的,不久后,镇上举办了语数英三科联赛,这次的数学题目偏难,在大多数人考了不到60分的情况下,袁新意考了100多分,以碾压性的优势位列总分第一。

此后,袁新意按着自己摸索出来的方式钻研数学难题,他先是以第一名的成绩保送进黄冈中学,又进入国家队、斩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一切顺理成章,却又仿佛有些不可思议,但几无疑问的是,对数学的兴趣所带来的热情和学习自主性始终伴随着他,处处究思,处处风景。

既然要学数学,当然是去北大数院

因为数学竞赛的突出成绩,袁新意获得了保送资格,考虑专业时,他在数学和计算机之间犹豫了。时值2000年,计算机技术方兴未艾。袁新意很清楚,如果学计算机,未来在经济上不会有太多顾虑。但他也深知自己喜欢数学,对数学的了解更多。纠结之下,他选择了自己6岁起便怀揣的热爱。

接下来的决定就简单多了,“既然要学数学,北大数学是最好的,当然是去北大数院”。

本科对袁新意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衔接过渡期,让他对数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知。在他看来,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区别在于理解,学一门课最重要的是理解,解题仅仅是辅助。

在学习深奥的数学思想时,袁新意有时不免惊叹:太漂亮了,都是旷世之作!在巨人面前,他也会感到自己的渺小。更重要的是,看着这些专业领域的开山之作,袁新意想到了自己的未来——自己能否做出这样的成果呢?他有些迷茫了。但将目光转回当下,每一门课的学习都是一个短期的小目标,在眼前的课程中都交上满意的答卷,他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

相比国外,北大数院本科设置的课程更多,这也为袁新意打下了扎实的研究基础。新世纪前后,北大数学已经开启了针对本科生的“加强版”培养模式,前沿报告、学生讨论班、本科生科研等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妙的前所未闻的数学知识,也引燃了他们的智慧火花。

在小规模的讨论班中,学生就感兴趣的课题作报告,自由地与老师同学交流,学者大牛也会不吝时间来引导本科生。这种比上课考试更灵活的学习模式让袁新意感到舒适惬意,他还与同学自发组织了讨论班,大家共读一本书,并轮流主讲。

虽然在现在的袁新意看来,当时大家在数学上的理解尚浅,但这么一波志同道合的同学聚在一起讨论热爱的数学,即便不讨论时也彼此招呼问候,精神上还是很受鼓舞。就在这一群青年读书讨论的友好氛围中,孕育着后来的“北大数学黄金一代”。
发表于 2022-3-26 22:43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感叹天才也要学习套路,不然也没机会脱颖而出。
发表于 2022-3-27 00:45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愿意回来自然是好事,同样也说明基础科研和教学的差距,任重而道远啊……
发表于 2022-3-27 05:09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感叹后来都去了美帝
 楼主| 发表于 2022-3-27 06:42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大脑很神奇 ,有的人大脑就极为擅长某领域。
发表于 2022-3-27 06:49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方法,理解,
发表于 2022-3-27 08:06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牛人 啊 学习榜样
发表于 2022-3-27 08:57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奥数只是敲门砖。
发表于 2022-3-27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大神中的大神,数学真的是硬核
发表于 2022-3-27 09:37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ruanlee 发表于 2022-03-27 08:06
牛人 啊 学习榜样

学不了,这是天生的
发表于 2022-3-27 10:16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
热情加上自主学习,这才是成功的秘诀,压着孩子各种补习班,鸡出来的和孩子自鸡的,不是一条道
发表于 2022-3-27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等吧
能出一个菲尔兹奖再夸不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GMT+8, 2024-11-25 08:25 , Processed in 0.109234 second(s), 1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