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372|回复: 2

[学前其他] 幼儿语言能力教育时间的探讨 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9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不喵自来。我尽量把这个回答写得短一点,因为毕竟已经是有定论的事情了。
小时候看过一篇很诡异的小说,叫做《托伯莫里》(原文是英文,全文可以见这里:Tobermory by Saki),讲的是一个疯狂科学家教会一只名叫“托伯莫里”的姜黄色短毛猫学会英语、导致那只猫的智商远超过人类然后把人整得团团转的事情。故事整个就是一个喵喵叫的黑色幽默,但是里面有一段情节我印象非常深刻——大家想把托伯莫里支出茶会,就叫它去看看自己的晚饭有没有准备好,托伯莫里说自己刚用完下午茶不想撑死,有位绅士就说,“那没事啊,你也知道,猫有九条命。”
对此,托伯莫里很镇静地回答说:“大概吧。但是只有一个胃。”
讲这么个故事不是要和大家说猫可以学会人话——当然人也很难学会猫话,而是点出一个事实:我们的能力实现,很多时候并不是受意愿控制的,而是受限于我们本身的生理机能。母语期语言的学习也是如此:就算你有一个完善的第一语言学习机制(也就是没有自闭症光谱症状、SLI、其他学习障碍或其他智能障碍),周围有二十种不同的语言,但是你只有一个大脑,而习得语言的过程是要经过大脑处理的,大脑处理的时间也是有限的。

首先让我们定义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是从出生到36个月,这段时间是小孩子从完全没有语言到建构起基本完整的母语语法系统的阶段(在36个月之后还会出现语法错误,不过已经有了基础的句法结构);如果我们严格定义的话,只有在这段时间内习得的语言才可能被称为“母语”,也就是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我们会对这段时间内完全习得的语言有着天然的音系、句法、语义上的直觉,了解它的全部parameters,即使从来没有见过类似的语法现象也能依靠直觉判断。第二个时间段则是三岁到六或七岁,通常称为学龄前阶段,是孩子已经掌握了自己的母语但尚未接受正规教育的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小孩子依然可以依靠接触其他的材料来习得新的语言,但是在这个阶段里学会的语言已经不能被算成“母语”的行列了,我们对于非母语的最好判断是“near native”,能够接近语法的使用熟练度和准确度,但是缺乏判断的直觉。上次在这边听我们系的Margaret做英语-威尔士语双语者分类的时候,她采用的分类如下:双母语者(自出生起即开始习得两种语言);早期顺序双语者(有一种母语,另一种语言自四岁起习得);中前期顺序双语者(有一种母语,另一种语言自小学起习得);中后期顺序双语者(有一种母语,另一种语言自中学起习得);成人顺序双语者。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我们把语言习得的时间拖到四岁,那么这门语言就不能再叫习得者的母语了,那么也就不能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了。
一般我们讨论一个人的“母语”,会指一种或者两种语言,一种母语的人被称为“单语者”,两种母语的人会被称为“双语者”,似乎再往上讨论“三种母语”,就是一件很罕见的事情了。实际上,在母语习得期、也就是上文的第一阶段里,接触到三种以上的语言(含三种)是很正常的情况,特别是在欧洲国家;但是真正在母语期内完全习得三种语言的孩子,也就是同时掌握三种语言音系句法词汇系统的孩子,在当前的研究里并不常见,讨论中也很少提到。当然,在第二个时间段里从双语变成三语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了(我身边就有俩例子),但是那也不能算是母语了。如果去搜childhood multilingualism,一般得到的案例还是双母语+早期顺序三语的孩子;当然有些网站给的什么单母语+早期顺序双语的我就不说了你这也好意思叫multilingualism……

那么在这样的定义里,为什么双母语者的人就多,三母语者的人就少呢?回复里 @王永豪 也提到了:这和在一种语言里暴露的时间有关。这就是我所说的“猫有九条命,但是只有一个胃”的意义了。坊间流传的说法是30%左右,而去年二月Fred Genesee教授在Cambridge Assessment做的演讲里提到的说法则是:如果要达到能和单母语者水平相同的程度的话,母语的暴露时间不能低于40%(数据来自The effect of bilingual exposure versus language impairment on nonword repetition and sentence imitation scores,容许范围35%到40%,也可以参见作者Elin Thordardottir的其他研究),否则将会导致这种语言习得不完全、在听说读写时出现语法错误词不达意、即使是“母语”也有“外国口音”之类的“把母语当外语”的情况。
当然,现实情况里,我们绝对不会冒着搞死孩子的危险去这么折腾孩子,所以有关语言水平和暴露时间的调查,都是以双语者来进行调查的,看看把暴露时间压缩到多少才会明显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当前研究的案例集中在英语-西班牙语(美国)和英语-法语(加拿大魁北克)这两个组合上(前者的研究可以参考Dual language exposure and early bilingual development;后者则是Elin Thordardottir的研究领域)。一般来说,三岁以前的幼儿在一种语言里暴露50%左右,就能和同龄的单母语者达到近似的水平,而在一种语言里的暴露时间一旦低于40%,表现则明显低于同龄的单母语者。而在母语学习时间段里,只要保证能达到相同的总暴露时间,早引入(早至六个月前)或者晚引入(晚至二十个月后,不晚于三十六个月)语言,并不造成明显的影响(参见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lingual exposure and vocabulary development)。也就是说,要想完好地学会两门语言,达到同龄单语者的水准,最好的总暴露时间安排应该是五五开,至不济也要保证能够四六开;如果连四六开都不能保证的话,那还是索性等三岁以后让孩子去做一个早期顺序双语者吧。

如果我们在学习母语的时候有着这样的限制的话,为什么很难找到三母语者也就比较容易明白了——要是能让三种语言同时满足35-40%的最小暴露时间的话,这孩子也就已经超出了正常人的范围了。如果同时让孩子暴露在三种语言下,必然会有至少一种语言不满足最小暴露时间,而无法被孩子正常习得。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的孩子,虽然并不会出现任何心理问题,但也只能算是双母语者,因为他的“第三母语”并不能达到母语的水平。而他在母语学习期内习得的“第三母语”倒也不是完全没有用处,只是会变成“残缺的母语”,也就有可能会变成为什么我能听懂一种语言,却说不出来? - 语言学习里面的情况了(该题阅读推荐青格乐与拾荒少女两人的回答);当然,这个“第三母语”也可以在母语习得期之后的学龄前阶段里深入习得,甚至达到近似于母语的水平,不过这样的孩子就只能是双母语+早期顺序三语者了。
既然三母语都很难达成了,那么题主所设想的二十母语就更难达成了。受到幼儿生活环境、父母双方母语、教育策略、个人喜好的影响,在三岁之前,孩子真正能够习得的能作为母语的语言会有一到两种。但是还是那句话:在学龄前阶段里,孩子可以把这二十种语言里的剩下十八种选出一种或多种来学习,这样他虽然依然只有两种母语,却能掌握至少三门(含三门)语言。
至于小孩子多学语言会不会导致失语/说话晚/不爱说话,我的回答是:不是。相关内容可以参考在多语言环境,婴儿学习语言是否会有障碍? - 拾荒少女的回答。
至于小孩子多学语言会不会导致自闭症,我的回答是:在说这话之前您能稍微花点时间用下必应先了解一下自闭症到底是什么吗?

所以说,猫有九条命,却只有一个胃。我们遇到再多的语言,也可惜只有三年作为婴儿的时间(还要刨去睡觉的时间),以及一个大脑。要是能开发出可穿戴式的大脑附加设备,我也想要一个,说不定到那个时候我们就能够把更多的语言作为母语了。
不过这么说来,既然母语的学习是有时间限制的,那么对于一个没有时间束缚的类人种族——比如Time Lord来说——他们最多能拥有多少个母语呢?
就这样喵。
发表于 2015-5-30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方言算吗?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不算吧,不过英语和法语一起学应该可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GMT+8, 2025-1-23 07:14 , Processed in 0.346333 second(s), 1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