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我是一头牛 于 2024-6-21 15:49 编辑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假如世界是一滩无形的水,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来认识这滩水。成长,就是在一次次对未知事物的探寻中,或拓宽眼界,或增长才干,或发现规律……同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
请以“我也是个取水人”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
(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本帖将开贴逐步分析2024上海中考作文的十宗罪:
1、第一宗罪——粗劣的比喻:作文题第一句假如世界是一滩无形的水,水怎么会是无形的?这滩水是泼在地面上的还是波浪汹涌的水?
第一感觉是让人想到地上的一摊污水!极大的心理不适。将世界比喻作水恰当吗?这个比喻里让人感觉不到世界之博大,也感觉不到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之美,这样的比喻小学生也不会如此写,人才济济的大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写出此比喻句的出题人,脸红不红?疫情时丢的脸还不够?这次又一次被出题人丢光了脸!!!
不想费脑筋,AI写写下面的这些不当看看就好
(1)静态与动态的误解:水可以是静态的(如湖泊),也可以是动态的(如河流)。而世界的变化通常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简单地用水的流动性来比喻可能无法全面反映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2)深度和广度的忽视:水有深有浅,但世界的复杂性和广阔性远超过此。世界包含了众多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深度和广度远非水所能比拟.
(3)清澈与浑浊的对比:水有时清澈透明,有时浑浊不清。然而,世界并不总是如此直接和明显,很多时候,世界的真相和本质被各种表面现象所掩盖,需要人们去深入了解和思考。
(3)水的无常与世界的规律性:水具有无常性,流动无固定方向。而世界虽然充满变化,但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秩序。简单地用水的无常性来比喻世界,可能会忽视世界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
(5)水的破坏性与世界的建设性:水在自然灾害中可能具有破坏性,如洪水、海啸等。而世界虽然也包含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更多的是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力量,如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等。
水的包容性与世界的复杂性:水可以包容万物,但世界的复杂性远超过此。世界中的不同文化、宗教、价值观等可能相互冲突和矛盾,需要人们去理解和调和。
第二宗罪—一个粗劣的病句。第二句话,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取水方式来认识这滩水。你是在取水还是在认识水,用取水的方式认识水?这明显是一个病句。难道不是取了水后通过不同方式来认识它、了解它吗?
看看AI怎么理解的——逻辑不直接:这里的“取水方式”与“认识这滩水”之间的关联可能不是最直接的。通常,“取水方式”特指如何获取水,而“认识这滩水”包含对水的性质、状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理解和感知。因此,使用“取水方式”来描述如何“认识”水可能不够直接或精确。
我来改个病句:方案1: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来认识这滩水。方案2: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取水,然后去认识它。
相信10多万考生对写下的800个字,都是字斟句酌以求落笔生花,且问,出题的教研员你斟酌了几秒?
第三宗罪—鸡汤硬套罪。第二句,心灵鸡汤款金句格言,成长,就是在一次次对未知事物的探寻中,或拓宽眼界,或增长才干,或发现规律……同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粗看没有任何问题:但出题者为了和第一句“取水”发生关联,形成“呼应”,后面又粗暴生硬地加了半句“同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取水’方式”——反正就是不能说人话,人话其实很简单:“同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探寻未知、不断成长的方式”。典型的鸡汤绕弯写法啊,读起来还特别不爽。估计是想用“取水”来表达“探寻未知后,将收获为己所用”的意思?但这个意向的影射牵强,且表达不顺。
说白了,这种“蕴含哲理”的题目,就是装逼过头,绕到自己晕头转向,以至于引起人阅读不适,故意增加理解难度,让考生跑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