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5853|回复: 79

[高中其他] 将芜:理解上海中学(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0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
2015-10-18 将芜 将芜笔耕

理解上海中学(一)

如果去年我没有主动辞职,那么现在,我将以在职教师的身份,躬逢上海中学150周年校庆的盛事。就在我动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上中校门口的大花坛已经打扮得光彩照人,笑脸迎客的除了校庆的大型标志,还有形成集体视觉冲击的橙子们——橙子不用来吃,而用来摆花坛,这个创意被人津津乐道。据说这些橙子是进口的,70箱,约上千只,讨一个好口彩云“成果累累”。
当然,辞职以后,上中跟我还是断不了瓜葛。
我现在的家庭,充满了上中的基因。我岳父作为教师从上中退休,我爱人作为学生从上中毕业,都是可以理直气壮地回去参加校庆活动并应当受到热情接待的人。我当年之所以选择上海中学为回沪后的第一份工作,部分也是受了这家庭基因的影响。
离开上中后,我与学生们还是“藕断丝连”。我办了一个读书会,名取“今夕”,最开始的主要成员都是上中的学生。我们辗转于上海植物园、上海南站、百色路、季风书园,一起读了不少东西。就在刚过去的这个暑假,还硬碰硬地读了《史记》中的好几篇,有互相发明之乐。现在,我教过的这批学生正读高三,其中有的通过微信来谈说心事,有的邀我为其自编文集写序,有的请我观看慈善演奏会,有的还特意嘱我写申请学校的推荐信,这些都让我感念,一般情况下也是来者不拒。
当我到了新的环境,曾在上海中学工作的经历,会使得别人对我生出一番好奇。最常见的反应是感叹,一个字曰牛,两个字曰厉害,三个字曰了不得,诸如此类。
然而上中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校?我还没有完整地表达过自己的看法。从上中辞职至今已经一年有余,时间空间的距离都有了。这时候,我可以大致摆脱当局者迷,摆脱太强的情绪的干扰,而以较为冷静的姿态,来谈谈我眼中的上海中学了。
关于这次150周年的大校庆,看上中的官网以及媒体的报道,往往采用官方口吻、宏大叙事、超级概念。有趣的是,在校庆专题下,看过去老校友写的回忆文章,其笔调、口吻、文风,也大多与官方的相似(当然也有少数例外)。如果外人只是这么看过去,得到的印象大概无非是——上中真是一所牛校!要具体一点说,上中这所学校呀,学生牛,家长牛,老师牛,校长牛,校园牛,大楼牛,高考牛,IB牛,竞赛牛,发明牛,数学牛,物理牛,生物牛,英语牛,课程牛,实验牛,上海牛,全国牛,国际牛,宇宙牛……以下省略150万万字,150年的牛,数到明天也数不完。
牛则牛矣,可是这种印象还是空洞的,抽象的。可以试想,如果有一天,有一所更牛的学校出现,那么上中是否还是上中?这所学校有没有一些属于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是其他学校没有的?——这才是我关心的问题。
坦率讲,在上中寻找“牛”以外的动物,是有点困难。恐怕我巍巍大上中,也绝不会容忍有第二头更强壮的牛出现在这片土地上。但是,我还是试图找一找。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茫茫的超级概念与宏大叙事中,我找到了一句口号——“求真务实”。
我以为,将“求真”去掉,后接“高效”二字,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出上中的精神气质。在上中,“务实”不是口号,而是深入骨髓的东西。不仅务实,而且高效。正如我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师前些天所写的,上中人的行动力之强罕有匹敌,他们总是“快快快,好好好”。
可举我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为证。
回沪之前,我试着投简历到上海的几所学校,然而或没有回音,或在时间上无法调和。后来投到上中的简历,在一周之内就得到回复,并安排面试了。面试排在周六,是为我们外地的应聘者单独设计的专场。唐校长主持问答,坐在会议室里,一人面对所有应聘者,气势逼人。在座的都是年轻人,然而有不少人思路跟不上他。他要求对话直奔主题,一旦出现跑题,他会立刻打断——“别扯那些没用的”。这一天,上中当时的校长、副校长、政教主任、各学科组长,全部出马,各部门配合高效,所有流程在一个上午全部完成。这次面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中的务实高效,可见一斑。
后来,我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上中的工作中,发现这种务实高效的作风,是贯彻如一的。一次月考,一次大扫除,自上而下都如临大敌,严阵以待。我当时带的高一尚且如此,高二高三,可以想见。上中本部龙门楼,一共三层,高一至高三,年级随着楼层上升。走进龙门楼,那紧张而肃穆的氛围,也是随着楼层逐级而上。出早操整齐划一,晚自修鸦雀无声,言出则行,行则有效,一旦跑偏,立刻干预——这是上中每天的日常。
我班里有个学生,颇具天才,而在学习习惯上与大多数同学有些不同。也许是因为我对他有偏爱吧,为他不交作业的事情,为他上课睡觉的事情,为他考试成绩的事情,我跟领导产生了明显的分歧。领导找我谈话,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你带班不能理想化,到咱们这里来,就是要“干活儿出成绩”!我以为他非常完美地向我诠释了上中的精神——“干活儿”为务实,“出成绩”则是高效。
在有一次处理班里同学违纪行为之后,我让一位会写书法的同学写了八个大字“战战兢兢,如临深渊”,我自掏腰包将之装裱起来,挂在班里作为警示。后来这幅字被领导要求撤下来了,理由是不够正能量。“战战兢兢”云云,首先使人联想到恐惧——临渊恐坠,履冰恐陷,战战亦是恐惧。而这种恐惧,又是我在上中每日每时的真切体验,且留有抹不去的身体记忆——肩膀耸起,背部收紧。据我观察,在上中,老师和学生的状态,总体上是紧绷绷的,与我类似。我们正做这一件事的时候,随时要准备好下一个动作,下一个指令。所谓“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在上中则可以改成“行如不及,犹恐失之”。务实高效的作风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行动,更体现在行动未发之时的“待命”状态。
我在上中本部,教高一两个班的语文,兼一个班的班主任,外加国际部一个班的汉语课。这个工作量是上中老师的标配。对我而言,这真是个体力活。上中学生平时的作业量很大,语文虽然不是最大头,却是批改最费力的。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每一张考卷,都要求老师原创命题,亲自批改。我在上中的一年,日常工作的精力分配大约是:备课上课占两成,作业考卷占四成,班主任工作占三成,其他事务占一成,每天十个小时(常常包括双休日),可能还完不成。这要是效率再低一点,再务那么点虚,将如何应付?
上中老师有一点非常幸福,是几乎没有多余的教研活动。区里市里各级部门的行政命令,很少干扰到上中老师的日常工作。我之所以还有占掉一成精力的“其他事务”,是因为我作为新员工,要参加多次的新教师培训,每次都要写感想写心得写教案。有趣的是,我职责在本部,只是在国际部兼课,参加的培训却大部分是国际部的。这里不得不说,国际部主管新教师工作的那位领导,是违反“务实”原则的,她的权力欲太强,做了太多表面文章,把很多一线教师的精力消耗在了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上,虽然看起来高效,也有政绩。在讲求务实至于极致的上中,出现这样一个人物,还坐着非常关键的位置,似乎很可怪,然而究其实又不可怪——这就要谈到上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此处先卖个关子,待后文详表。
众所周知,上中是一所全方位多角度的牛校。那么在我所教的语文学科上,当然绝无不牛之理。语文组无事绝不开会,开会一定精简。有一次,语文组开会传达上级精神,说上中高考语文总拿第一,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给大家分享。最后得出的结论就三个字——拼命干!我们组长五十多岁,已经拼命干了许多年,仍在拼命干。如我辈年轻后进,岂敢落后?
有一回下午,我碰到教高三的一位同事兼老同学Y君,想想同在语文组,竟然少有照面,便停下来与他寒暄了几句。他看我手中抱了一本伍尔夫的《普通读者》,便非常感慨地说,你现在教高一,还有机会看这种书,我现在就只能每天看考卷了。Y君与我年纪相仿,早我几年进入上中,因为操劳太甚,已有谢顶之忧。而他说的都是事实。高三语文是一周一考,出题阅卷讲题,尚且奔命不暇,莫说看书。伍尔夫的书,又实在是闲书中的闲书,跟高考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
正因为我还用了一些时间在看闲书上,所以我教的两个班,在年级中的语文成绩是较低的。也正因为我不反对甚至还鼓励学生看闲书,于是我做班主任的这个班,在各项评比中是比较落后的。我是个喜欢务虚的人,务了虚自然低效。我在上中得到的同仁的评价,除去口不应心的恭维之外,或曰文艺,或曰沉思,或曰自恋,或曰忧郁,总之,这些特点与“务实高效”的精神气质实在大异其趣。
现在我已经不再是上中人,往事不可谏,谈它做甚?然而我不仅要谈,谈起来还下笔不能自休。那是因为,一方面,我个人与上中有千丝万缕的牵连,理解上中其实是理解自己;而另一方面,上中实在是这片土地上一个绝佳的教育案例,理解上中其实也是理解中国教育。
而对于读者诸君,一篇文章读到此处已嫌太长。尤其对于热爱上中的各位来说,恐怕已经嗅到一些不那么令人愉快的气味。然而我想说的是,更不愉快的阅读体验,恐怕还在后头。我当然要尽量保持理性与克制,同时,也要尽量讲出我本于良知的观察与判断。我估计这个系列要写至少三到四篇,才算过瘾。正所谓——
上中大牛校,务实且高效。此外还有啥,慢慢听我道!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glc#wechat_redirect

评分

参与人数 7金钱 +82 收起 理由
白粥稀饭 + 8
长跑跟进 + 16
嘎子他爹 + 16 原创精品!
kekeqin + 16 客观部分应该很真实
fanzaima + 4
jum0209 + 6 很给力!
brianpenny + 16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0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理解上海中学(二)
将芜 将芜 2015-10-26 13:32:30

告诉你一个秘密。上海中学,简称上中,而其真实身份是一家隐藏在深处的大型央企,全称为“上海市全牛教育实业有限公司”——看官且慢,别当真。可能是因为上中的名气太响,使得前一篇《理解上海中学(一)》,得到了不少关注和转发。“全牛教育”云云,只是一条有创意的朋友圈评论,当不得真。而有一必有二,说好的第二篇在此,这是当真的。
前一篇谈到上中的精神气质,我用四个字“务实高效”来概括,也举了一些亲身经历为证。然而若止于此,还嫌不够。好比说有一群锅上的蚂蚁,我们看到了蚂蚁团团转,则可以推想这锅是热的。前一篇不过是描述了一下这口热锅。然而锅何以热?谁点的火?点火何为?凡此种种,更需要理解。简单说,理解“务实高效”背后的逻辑,这才是我更加关心的。
“务实高效”的典型环境在哪里?在军队。我至今会唱这样一首歌:

军号嘹亮步伐整齐
人民军队有铁的纪律
服从命令是天职
条令条例要牢记
令必行 禁必止
自觉凝聚成战斗集体
啊 纪律 纪律
纪律中有我 纪律中有你
纪律中有无穷的战斗力
一切行动听指挥
步调一致得胜利

我一直以为这首歌就叫“军号嘹亮”,直到写文章的时候顺手百度了一下,才发现这叫《严守纪律歌》。军号嘹亮是接受指令,步伐整齐是付诸行动。什么叫守纪律?讲的正是执行力,故有“令必行,禁必止”——这也是上海中学对学生(以及对老师)的要求。为什么要这样要求,歌词中也说了,为的是凝聚力量,形成“无穷的战斗力”。
而疑问恰恰在这里。一所学校,为什么需要“无穷的战斗力”呢?我们要打什么仗,非得拼个你死我活不可?是什么让学生和教师,总是处在一级战备的状态?战场在哪里?答案显而易见——俗话说得好,考场如战场嘛!
不过,如果诸君以为接下来我要用150万万字的篇幅来控诉万恶的高考制度,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高考年年有,今年也不特别多。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机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少,它至今仍是贫寒子弟改变自身命运的一条可能的通道(虽然机会已经越来越小)。
郑也夫先生在《吾国教育病理》一书中,用“学历军备竞赛”来描述中国教育的现状,可谓中肯。然而问题不在于学历。学历不过是一纸证书,表示你曾在某处学习过而已。问题也不在于军备竞赛。真正的血与火的军备竞赛和战争,余生也晚,未尝及见,更不愿见。问题在于,教育这件事,是怎么和战场联系到一起的?
还是让我们回到上海中学来看一看。
军训是上中的重头戏之一。这是新生来到学校的第一课,也是班主任新学年工作的开门第三件事(前两件事是摸底考和家访)。哪里都有军训,上中的军训有何特别?举我自己带的这一届为例。其一是要求特别高,不独对学生,也对老师,军训要求班主任全程陪同,同甘共苦,只要学生站在烈日之下,那老师也决不能躲树荫。其二是每天晚上都要有班主任训话的环节,像我还算能说的,有时候也要犯犯难。
记得在最后大会操的前一天晚上,领导把我们班主任聚到一起开会,神色凝重,认为学生的精神面貌不理想,为了明天的会操成功,要求我们再进班进行一次鼓动。也许是我的拼死鼓动有了些成效吧,第二天的会操,我班男女将士众志成城,脚步整齐划一,呼声震天动地,在十个班中得分第一。我是怎么鼓动的呢?核心要点就是——最后的战斗即将打响,咱们死也要死在战场上!本来是奉了旨意进班执行的,所谓“令必行,禁必止”,而当我站到讲台上一边说着,一边自己也开始激动起来,好似明天就要身先士卒,献身疆场。
这一次带班军训的体验,使我理解了一些事情。为什么我的鼓动会有成效?因为那天晚上,我使自己相信,也让同学们相信,第二天的会操是此时此刻我们这一群人共同的、唯一的目标。据我所知,在军训期间,学生的状态本来是千差万别的。有人怕晒,有人想家,有人贪玩,有人孤僻,有人爱看书,有人爱串门,有人留恋过去,有人憧憬将来,有的在发现大学霸的同时就开始暗自较劲,有的在看到新面孔的刹那便萌发了少年心思……然而,当一个如此迫近的、唯一的共同目标出现在面前,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人与人的差异变得微不足道了,大家把各自的潜能充分调动起来了,于是生活的复杂在瞬间中化为简单,个人的卑微在集体中化为崇高。
开学后,有些学生开始怀念军训,因为那时候的单纯、美好。而真实的生活并不像军训那样简单,各种矛盾开始浮现,学业的压力,成长的困惑,那真叫剪不断,理还乱。我从学生的随笔中读到这样的内容:开学后一直忙,停不下来,身在这美丽景色的包围中,而我竟无心观赏!本来为美丽的水杉林而心动,没想到我真的进来了,却只能是匆匆过客……
我不记得当时写了什么评语给这位同学,可能还是以鼓励式的心灵鸡汤为主吧。可是要我现在说,我会试图让孩子们明白,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啊。一次战役可以化繁为简,化卑琐为崇高,可是简单之后怎样?崇高之后怎样?如果你没有战死在沙场上,就要继续面对生活。而生活是复杂的,很多时候没有确定的目标,没有清晰的呈现,没有众志成城的战友,甚至也没有张牙舞爪的敌人。然而我们实在是太习惯于生活在清晰的单一的目标里面了,以为这就是人生,一旦失去目标,便无所适从。
一个军训大会操,真的重要到了死生以之,要把整个人生拼上去而无怨无悔的程度吗?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就能面对那么多同学,说出了“死也要死在战场上”这样的话?可见我们的想象力具有多么强大的重构作用,那一刻的我,入戏已深,不辨真伪。当彼时彼刻,套用一句名人的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面对真实的人生是困难的,而我们的想象力就会制造幻觉。在诸多幻觉中,对战争的想象是非常管用的一种。它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单一的目标,激发我们的潜能,净化我们的思想,它过滤掉人生中的卑微、含混、纠结、负能量,使我们变得团结、强大而崇高。
到这里,我们大概能够理解,为什么会有“考场如战场”了。其实问题不在于有考场,而在于,我们在面对复杂人生的时候,需要一种让自己心安的简化机制,于是就开始运用想象力,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战场”。君不见,亦有“球场如战场”、“商场如战场”、“情场与战场”、“官场如战场”之说?对复杂的人生而言,“战场思维”是一个无比好用的简化机制,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种思维已经深入到民族文化的深处,我们浸润其间,日用而不知。而考场呢,恰好由于其标准化、数字化的特点,使得咱们非常习用的战场思维得以充分发挥罢了。所谓“学历军备竞赛”,不过是这种战场思维的自然推衍,毫不足怪。
再回到上中。上中以“半军事化管理”为傲,其中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节奏快。为什么?因为慢了,就可能造成无序和混乱。“战场思维”是有时效性的。明天打仗,今夜誓师,则人人思奋,死而后已;若是明年打仗,今夜誓师,则第二天人并未死,就还要面对漫长而无序的、含混的生活。所以,要用好“战场思维”,必须不断地制定目标,一个目标接一个目标,无间歇,不喘息,方可克服空虚无聊。而教师和学生们在上中的生活节奏,正是照着一个个目标节点来走的——月月考,周周爽,天天操练,时时备战,可谓清晰、坚定、有力、充实。
我也常听有家长跟我交流,抱怨孩子没有目标,虚度时光。我的建议往往只有一条:相信孩子。你可以用“战场思维”简化人生,用一个个的“目标”来管理人生,但请别这样要求你的孩子。他在挣扎,在颓废,在痛苦,在晃悠,你觉得是虚度时光,可我看到的是,他在用他自己的方式,严肃、真诚地面对真实的人生。寻求目标,是设置一个终点,用它把此刻的人生拉成一条直线,简单是简单了。可是,请你告诉我,人生的终点是什么?死。那么如何达成这个目标?别说孩子敏感、脆弱、不努力,在面对真实人生这一点上,处在青春期的他们,常常比我们更勇敢。
蜡烛不点不亮,算盘珠不拨不响——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听着这样的话,久而久之,也就信以为真。在“战场思维”的统治下,产生上述教育观就很可理解了。因为战争的目标是唯一的,确定的。人本身则因为绝对清晰和单一的目标而工具化——或为蜡烛,或为算盘,你只能如此,没有其他的可能性。由于目标确定不移,所以当行动的主体不足以完成目标之时,就可以用外部强制,逼其就范。
“务实高效”是上海中学的特色,但不独属于上海中学。在此背后,有一种叫做“战场思维”的东西,其内在实质是一种对人生的简化机制,用设置切近的、清晰的、唯一的目标,来对抗人生的漫长和虚无。这种对抗不可谓不悲壮,人类的高贵精神,一部分也蕴藏于此。然而问题在于,堂堂的上海中学,把这样一种“战场思维”作为唯一正确,并上下齐心、矢志不移,就未免把这些如此优秀的学生们看得小了!
上中有句口号是“聚焦志趣”,说句良心话,这意思非常好。然而我不禁还要再追问一句:谁的志,谁的趣?如果能够承认志与趣是属于学生的,我们凭什么认定他们是蜡烛和算盘珠?难道说,我巍巍上中学子,龙门才俊,其志其趣,就只能在那如战场的考场上么?如若不然,那么我大上中有没有胆量,把“聚焦志趣”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志从心,趣从走,我本人也正是为了这“志趣”二字,用心用脚投了票。在“战场思维”主导之下,过一种“务实高效”的生活,美则美矣,却实在非我之志趣。
上中还有一句口号是“乐育菁英”,说句良心话,这意思也非常好。然而,我还是忍不住要追问:哪些人是“菁英”,哪些人不是?这就涉及人才观的问题,对于理解上中、理解中国教育,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观察视角。这个话题且待下回分解吧。

评分

参与人数 3金钱 +40 收起 理由
白粥稀饭 + 8
长跑跟进 + 16
嘎子他爹 + 16 原创精品!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0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理解上海中学(三)

原创 2016-10-08 将芜 将芜笔耕
时过境迁,上海中学轰轰烈烈的校庆已经过去了一年。
在前两篇文章写完之后,我得到了一些反馈。最常见的是三种。担心我的安危,害怕我因言获罪的,这是家人。讨论具体问题,探问文章后续的,这是朋友。旁敲侧击,煽风点火,想拿我这年轻人当枪使的,这是师尊。
只是,我固然不愿为了家人的关心而停笔,也不愿为了朋友的催促而续篇。至于师尊的教诲,那只好恕不奉命了。
我前面也说过,写这些文章的用意在理解。理解上中,同时也是理解自己。我必须老实地说出我自己的话,说什么,怎么说,什么时候说,都在自己。就像这第三篇放在一年以后才发布出来,也只能由我自己。
又一年过去,很多记忆越发淡忘了。但是无妨。因为最要紧的事情不会忘。
对于教师来说,什么最要紧?学生。还是学生。
我观察一所学校,喜欢从学生看起。于是我在参加招聘面试的时候,主动提出额外做一次试讲,用意在见见学生。当时校领导给我的回应是,上中的孩子不用考察,一定是最优秀的。于是试讲没做,我就入了职。
我后来离开上中,是因为教育理念不合。可要说到学生,心情就比较复杂。
上中的学生,当然非常会考试,但绝不是仅仅会考试。自己教过就知道,他们真的非常优秀,是那种全方位多角度的优秀,所以也难怪领导那么有底气。
但是,学生岂是优秀二字可以概括。学生,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各各不同的。贴标签容易,而要达成理解,则谈何容易。
我也曾幻想过理解每一个学生,并用了很大的心力在这上面。但事实是,在你教过的每一届学生中,若能比较充分地理解一两个,就已经很不错。
那么,通过这极少数的个体,怎么看得清楚整体呢?恐怕看不清楚,或者说看不完全。但,总不至于一无所见。
一道光透过玻璃,成一种景象;透过水面,成一种景象;透过艺术家的眼睛,又成一种景象。固然每个个体是不同的,有的差异很大,但他们一起分享了相似的生活背景,而这背景对个体,总有一些影响。
就像我,并不认为自己是典型的北大人,更不喜欢别人给我贴上“北大”的标签,但我毕竟在这所学校学习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通过我,是可以看到一些北大的特点的,或多或少,或正或反,总有光影留下来。
谈到上中的学生,也是如此。没有哪一个学生是抽象的,可以贴上“上中”的标签就了事。但在每一个具体的学生身上,还是能够看到一些共通的东西,哪怕是最最非主流的学生。
就像同学C,他就是上海中学的一个非主流。今年春天我应他的要求写了一封推荐信,而一不小心,也就写成了非主流。
现在C同学上了大学,推荐信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那就不妨公开出来,贴在下面。回过头看,信中还有些许意气,也有一些我现在不完全同意的地方。但这是我当时能够付出的最大限度的真诚。
我不确定后面是否还会继续写这个系列。趁此篇未完,就再补充几句。
读到这里,包括读下面的推荐信,大概还是会给一些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作者是反对上海中学的。或许也有一些对上中有感情的人,会视我为敌。对此,我不想多做辩解。
只是,上中的敌人,也请莫视我为同道。一所办了一百五十年的学校,自有其不可磨灭处。有些东西我们看到了,有些没有看到。要论是非功过,凭我,恐怕还没有这个资格。
教育被过分的功利导向和行政管控所异化,此举世皆然。而上海中学处在众人仰望的位置,所要承担的责任,本应更大,结果却放任这种倾向而不加节制,不免令人扼腕。不过,就在上中自身的办学传统中,也有救弊的资源。
去年校庆时,校园里立起了老校长叶克平先生的铜像,其基座上刻着一句教诲:“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教育。”
上海中学一直不缺乏爱学生的老师。风雨如晦,只要有此,就有转机。

【附:给同学C的推荐信】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给C写推荐信,使我想起这两句诗来。如果说在上海中学工作的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这意义中的相当一部分,恐怕要着落在这个学生身上。
C是那种无法归类、无法用一般的语言来描述的学生。我想只是因为偶然的机缘,才让这样一个丰富的、特别的生命,出现在了我的生命轨迹之中。他用坚持和忍耐,用颓废和嬉笑,用他儿童般的真诚和善良,用他从不屈服的自由意志,时刻在提醒我:教育的目的是成就人,或者说,让人成为人。
让人成为人,这本应是常识,可在当今的教育系统中,常识却成了荒谬。于是我与C共同见证了所谓最顶尖的中学教育,其本质乃是非人的教育。然而人之为人,最不可思议之处也在这里:越处在非人的境地,人性的光辉反而会越发彰显。
有些学生在高一时尚有灵气,而到了高三,则变得麻木迟钝,写出的文章也陈腐可厌。在我看来,在这非人的教育之中浸染既深,这几乎是必然发生的结果,未足深责——我自己不也曾是这样过来的么?但在C身上,这预料中的必然却没有发生。相反,在千万遍的打压之中、在不计其数的嘲笑之中,他几乎只靠一己之力,一直在孤独地探索、顽强地生长。现在,C快要高中毕业,他在思想上和人格上已经到达了一片新的境地——虽然他自己还未必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会更加确信这段心路历程对于人生的积极作用。
C最近给我写了一封长信,近万字,从这里面我看到他真诚的、活跃的、新鲜的思考,以及流畅自然、收放有度、自成一格的表达。如果从外部观察,他的生活或许破绽百出,但如果试图走进他的内在看一看(可惜很难有人走得进去,包括我在内),将会发现一个令人惊叹的、精致的、浩瀚的天地,而这封来信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作为学生,C以“不作为”著称。他上课会打瞌睡,课后也不做作业。我不想讳言这些,因为我根本不认为这些是“缺点”,更坚决反对将此归因于心理问题。在非人的教育中,没有德性存在的位置,但“有所不为”恰恰是一种古典德性——是为狷介。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在C近乎偏执的坚持之下,我们统一的、枯燥的、标准化的、以使人异化为应试机器为唯一目的的“作业”的荒谬之处,被暴露到了阳光之下。显然,这种暴露会使很多人不安,但他们压服不了C,便只好装作看不见。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借用这个框架,我发现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前两种境界中,纵在我们第一流的学府之中也不例外。有少数人会感知到第三种境界,并把道德作为一种自觉追求。但C真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他对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有特殊的敏感。
表面看,C是一个不遵守规则的典型。但在我看来,他却恰恰是最在意规则、对内在的道德有近乎苛刻的要求的人。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对嵇康、阮籍的分析,也正可以用来观察C:“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如果说C的心理有什么“问题”,症结大约在此。枉我们这些以“知识分子”自居的成年人,唯唯诺诺、人云亦云,以无原则的服从为美德,以蝇营狗苟的乡愿为榜样,却要让一个清瘦的、十几岁的孩子,来做当代的嵇、阮!这不是应由他来背负的东西,可是他却自觉地背负了!
C爱听音乐,爱玩游戏,而在我看来,这是他在逼仄的生活空间中,自主选择的遨游天地的方式。他对形而上的世界有兴趣,也在孤独中磨炼出了一套对世界的看法。下面不妨引用一段他的来信中对“虚拟”与“现实”的理解:
“……这是个虚拟世界,和现实差距很大,可是现实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就不大了么?全世界70亿人,而这一数字通常只用来说明人口爆炸的威胁,而人们并没能从中意识到每个人所处的真真切切难以改变的井底之蛙的境地。人们通常把那些职业相差很大,地域相距很远所造成的认识冲突描述为,世界观不同。无法沟通是事实,人们却很少认识到不同的世界观都有正确并能致用的地方而吸收别人的世界观,站在更全面,更精确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不同的世界观都有正确而显而易见的方面,这只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而已。这样从而站在原先自己的角度上看清了别人的盲点,再根据别人的视角能看清原先自己的盲点,错误或许就能被发现了。这个道理确实也适用于所谓的虚拟世界……”
他的这些思考,在我看来具有相当的哲学意味。也许我应该建议他读一些哲学著作,不过这也不是最要紧的。
C有发达的数学头脑,擅长抽象思维,这是我所不具备的,这方面我很难给他切实的建议。我推荐他读维特根斯坦的传记,是看重这本书的副标题——“天才之为责任”,而我自己,其实无法进入维特根斯坦的世界。但C却能读懂李白,读懂陶渊明,以他自己的方式来欣赏白居易的《琵琶行》。
作为老师,在与C交往的过程中,我大部分时间扮演的只是一个倾听者和陪伴者的角色。以我的能力,也只能做到这些。C说,愿意引我为知己,这使我惶恐,也倍感荣幸。在真正的知己出现之前,也许我的存在,多少可以给他带来一些慰藉吧。我始终相信,他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合适的人生导师,在恰当的时机,遇见跟自己契合的心灵。
推荐信写到这里已经很长,我不确定是否符合C对我的期许。他希望我能写一些对他的真正的看法,给他一些切实的建议,而不是用虚美之词包装出一件华丽的外衣。
看法谈了不少了,如果实在要说建议的话,那么我想最重要的是两条:第一是相信,第二是等待。
首先是相信。相信人有属于自己的禀赋和使命,这不是“行动力”的问题,而是时代、路径、机缘等各种因素的加总。你的禀赋和使命,绝不在庸庸碌碌的令行禁止上,而在一些我们现在还无法确认的、重要得多的事情上。在我看来,你认识到自己“怎么也鼓吹不起来”,恰恰是内心变得更强大的证据。一个充实饱满的灵魂,一定是可以自立自足的,无待于鼓吹。
然后有等待。等待不一定有结果,但有些事却只能等待。就像等待种子发芽,看似什么都不做,却是最最有效的办法。也许你要在忍耐中探索,在颓唐中奋起,或在灰心绝望中咬紧牙关,或在无用之事中悠游翱翔。哪怕这些都没有,只是素心不改,那也将是了不起的成就。
请老师写推荐信,这本质上是一件功利的事情。找我的学生不少,而只有C,在他的请求中特意提出不要褒奖,甚至不在乎录取。他只要求我写一封真诚的推荐信。也许我的褒奖还是多了一些,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尽可能地付出了我的真诚。
最后,抄录一段新近从书上读到的隽语(语出乔治亚•奥基夫,见《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3页),与C小友分享并共勉:
“我感到一个真正活着的形式只能是一个自然结果,这结果来自于一个人在精神上对未知所做的探险中努力地创造活着的东西。”

评分

参与人数 2金钱 +24 收起 理由
白粥稀饭 + 8
嘎子他爹 + 16 原创精品!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10-10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谢学长分享

点评

话说,老好人学长可以准备点评了,等高考后发文  发表于 2017-5-2 10:09
你们毕业后,也来评价一下上海中学  发表于 2016-10-16 18:11
发表于 2016-10-10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战场思维+务实高效为本,聚焦志趣为幌。

点评

等过几年你们经历过了,再来看~  发表于 2016-10-14 12:56
发表于 2016-10-10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mark。上中离咱那么近又那么远,可望而不可及~

点评

都是从可望而不可及一路走来的  发表于 2016-10-14 12:56
发表于 2016-10-10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涨知识了

点评

揭开了上海中学神秘的一角  发表于 2016-10-16 18:16
发表于 2016-10-10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在讲求务实至于极致的上中,出现这样一个人物,还坐着非常关键的位置,似乎很可怪,然而究其实又不可怪——这就要谈到上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此处先卖个关子,待后文详表。
————————————————————————————————————————————————————————
貌似还没说,是还没写完吗?

点评

应该还有  发表于 2016-10-14 12:58
发表于 2016-10-10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好文章,有思想

点评

大家想法相近  发表于 2016-10-16 18:16
发表于 2016-10-10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特地加了公众号,慢慢看

点评

我也加了公众号,慢慢看。  发表于 2017-11-16 13:24
酒香不怕巷子深  发表于 2016-10-16 18:15
发表于 2016-10-10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好久没读到这么深刻又有见解的文章了,给学生写的推荐信都看哭了
谢谢分享,已关注他的微信号了

点评

是不错的文章~  发表于 2016-10-14 12:59
发表于 2016-10-10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pcxiao 于 2016-10-10 20:44 编辑

作者对“战场思维”教育观用具体而迫切的“目标”来管理人生、使人本身因为绝对清晰和单一的目标而工具化现象分析得入木三分.

点评

哈哈,这倒不是我说的,是引用了文章里原话  发表于 2016-10-14 18:59
高中对孩子们是以高考为导向,“管理人生”这个说法范围有点大  发表于 2016-10-14 15:43
前辈不觉得不仅仅是学校,我们的社会很多也是这样?  发表于 2016-10-14 15:19
阶段的目标管理,延伸到人生?  发表于 2016-10-14 13:01
发表于 2016-10-13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不由得想起复旦“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点评

复旦招办主任表数的“灵魂”,难以认同  发表于 2016-10-14 13:03
发表于 2016-10-13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shining 发表于 2016-10-13 09:57
不由得想起复旦“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入内才能看的三分透

点评

优秀自由优秀的道理  发表于 2016-10-16 18:14
发表于 2016-10-13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谢谢分享,总是有清醒的思想从不同厚度角度看到世事与我等想象空间的距离

点评

世界因为丰富而多彩  发表于 2016-10-16 18:13
发表于 2016-10-13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希望老师能10年后再来写一写上中。

点评

观点肯定会有所不同  发表于 2016-10-14 13:08
发表于 2016-10-14 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感谢MIKE11前辈转来这么深刻的帖子,真的是近年来看到的思考中学教育的最好的帖子了,虽然还没有完整。
我既非上中人,也不吃教育饭,按理是个纯粹的吃瓜群众,但还是忍不住要认真地回个贴。理由如下:
1.        小女虽刚入华育,但我一直在思考她未来道路该如何走。所以经常溜达到高中板块来吃瓜。基本上,入了华育,目标自然指向上中,尽管并不唯一。
2.        本坛华育和上中的氛围浓厚。相信关心上中的家长非常多,是能引起强烈共鸣的。
3.        这样的好帖,应该在千帆有深入讨论,特别是人气低迷但含金量十足的高中板块。
4.        我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师,我从小就是在中学混大的(这所中学的历史也是非常非常悠久了)。我对中学怀有特别的感情。
5.        我想通过讨论,知道我自己该如何应对这样的上中(虽无法改变,但总有比被动适应更好的办法)。

教育是门艺术,在我国,这门艺术的最高峰,我认为是在中学,而不是大学。大学的价值在于传播、交流和科研。而中学,面向最广泛的、最青春的、最蓬勃而又多变的这么一群,要完成基础教育的任务,还要帮助他们完成从孩子到成人的转变;要输送一批到职业教育中去,还要输送一批到高等教育中去,更要选拔和造就一批未来的社会精英到中国乃至世界的最高学府去。
人生为一大事而来。这个事情有多大,它就有多难。既要传道授业解惑,又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样的老师有,这样的中学------哪里去找?
一万朵追逐理想的浪花,最终都要拍死在高考这堵千仞绝壁上。

就说上中这样的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辉煌的教学成果,崇高的江湖地位,广泛的社会资源,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来源,真是要什么有什么,按理应该从心所欲,让园丁尽情挥洒,让百花竞相开放。
然而最终在高考面前,它仍然要低下高贵的头颅。
我相信作者所说的:“……我们统一的、枯燥的、标准化的、以使人异化为应试机器为唯一目的的“作业”的荒谬之处,被暴露到了阳光之下。”虽有些夸张,但基本也差不多少。

我个人对此的理解是:
1. 上中这个完美的教育之躯,浸润着高考的基因。
现在除了高考,还有一大拨自招的,出国的。30年前,高考就是华山一条路(能被大学提前录取的真是凤毛麟角,可忽略不计)。那你说,学校爱学生,当然是千方百计把学生送入大学,才是最大的负责,最大的爱,对吧。所有的一切教学安排,一切办学机制,都是围绕应试转。全国中学盖莫如此,上中也肯定不例外。
学校跟人一样,几十年米饭吃下来,虽然也说是一直锐意改革,无非是籼米换大米,大米换杂粮米,要不就是铝锅换高压锅,高压锅换电饭锅。它改吃面包黄油会浑身不自在,还可能得肠胃病。
何况象上中这样,已经自我发展得很完美了,如高铁运行在轨道上,一切都为了高速地安全到达那个最终目标。

2. 对上中而言,个性化严重的同学,是高速行驶中的隐患。
因为是个大集体,一般的个性化是可以融合的,但严重的个性化,将被视为蝴蝶的翅膀,会扇出飓风的,自然无法容忍。

3. 对那些个性化严重的同学,上中并非如作者所说的“世人皆欲杀”这样的非人环境。
原谅我对文科生的些许偏见,我总觉得他们写文章说话感情用事。但我又真心佩服他们经常能写出这样饱含真理和斗志的词句,例如:
“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我愿意改写成这样:有些鸟儿,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光辉,他们注定要飞向天空。
是的,我把它送给C同学,但首先C同学这只鸟,它要有能力捱过“上中”这个冬天。否则,它也无法侥幸捱过下一个冬天。
什么意思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大家熟得很,我就不默写了。你再牛,再个性,连上中这样的都捱不过,你不会真以为你是天才吧?那将来到了社会就更捱不过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赞同作者说的“越处在非人的境地,人性的光辉反而会越发彰显。”真的强者,在十七八岁的年纪,能得到这样的锻炼,是幸运之事。
我绝不是为应试教育唱赞歌,只是说,在恶劣的环境下,个性化也应有生存的应对办法,不必怨天尤人。

说实话,我很厌恶应试教育。这几天,华育班主任老是在群里发某某学科测验,满分的同学有某某某、某某某,然后一堆家长在下面“我们要学习!我们要加油!”(不好意思哈,各位家长,我知道你们只是应个景,但老是这样霸屏,气氛实在诡异)
因为了解到华育应试化也很严重,小升初时,我曾反复考虑,要不要让孩子读华育。想来想去,看来看去,还是华育。就是两个字:靠谱。没办法,应试虽然很浪费青春,但在这里,靠谱。你不应试,还想上天啊。

写到这里,好像有点累了,想说的也差不多了。至于作者还留着的一些上中内幕,我们吃瓜群众继续等待。
但千言万语,一个有150年历史底蕴的学校,一定是有自尊的,有自信的,有自净和升华的能力的。有波峰就一定有波谷,无非是学校的素质决定了波峰的长度和高度。
最后祝福上中。废话,我们上海最优秀的中学,我们上海人不祝福,不盼它好,还想咋地。

以作者的一段话做结语,向他致敬:
“……教育被过分的功利导向和行政管控所异化,此举世皆然。而上海中学处在众人仰望的位置,所要承担的责任,本应更大,结果却放任这种倾向而不加节制,不免令人扼腕。不过,就在上中自身的办学传统中,也有救弊的资源。
去年校庆时,校园里立起了老校长叶克平先生的铜像,其基座上刻着一句教诲:“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教育。”
上海中学一直不缺乏爱学生的老师。风雨如晦,只要有此,就有转机。”

评分

参与人数 9金钱 +204 收起 理由
yxh + 16
brianpenny + 16 赞一个!
BigTom + 16 实在
pcxiao + 16 赞一个!
风萧萧 + 8 靠谱
mike11 + 16 精彩
evedu + 8 很给力!
一家亲 + 8 赞一个!
admin + 100 原创精品!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10-14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如果抗争可以改变环境,那就抗争;如果难以撼动,那就避免头破血流,选择以柔克刚

点评

集体和个性间有一个平衡~  发表于 2016-10-14 13:10
发表于 2016-10-14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说实话,我很厌恶应试教育。这几天,华育班主任老是在群里发某某学科测验,满分的同学有某某某、某某某,然后一堆家长在下面“我们要学习!我们要加油!”(不好意思哈,各位家长,我知道你们只是应个景,但老是这样霸屏,气氛实在诡异)
——————————————————————————————————————————
中国特色,老师即使发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通知,下面一片赞美诗,就差说谢主隆恩了。有一个家长说以后咱能不能不要这么刷屏,默认代表都收到了。然后和者寥寥,大概就我一个人。

点评

不喜欢刷屏的+1  发表于 2017-5-2 10:03
非常幸运,我这个鸵鸟家长碰到的是一个温和的班主任,不要说平时测验的名次,就是期末考试,也只在家长会时公布前十名单,点到即止  发表于 2016-10-14 14:00
这是老师好。类似封建社会也能碰到几个真的好皇帝。但是大部分肯定不是这样的  发表于 2016-10-14 13:27
我们班主任很好,就直接要求大家不要回复“收到”之类的废话,所以班级微信群清爽地很  发表于 2016-10-14 13:25
学校现状脱不掉社会的现状  发表于 2016-10-14 12:51
确实这样。不胜其烦!终于有一天,老师表示不用回复刷屏了。总算安静了。  发表于 2016-10-14 12:38
发表于 2016-10-14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每个山头上都有一群猴子,然后会自然产生一个猴王;有个聪明人感觉这样产生猴王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就办了个猴王校,把有猴王潜力的小猴召集到一起培训,希望能培养出一群猴王。。。。。。

择校的智慧:选择孩子在班级里处于第7到第17名之间的学校

点评

我家倒是经常在班级10-15之间,该庆祝择校正确吗?  发表于 2016-10-17 14:37
貌似控制好在7-17之间,比考出好成绩还要难啊。  发表于 2016-10-15 15:03
这个7-17,感觉因果倒置了。目标中上,但也不强求  发表于 2016-10-14 16:09
高手如云,分差很小,稳定在7-17的名次实属不易  发表于 2016-10-14 14:05
牛爸虎妈们大智若愚啊,裸考进去的7-17的概率有多大?  发表于 2016-10-14 13:32
问题是进去前怎么能知道自己孩子是7-17之间  发表于 2016-10-14 13:27
择校最大的困惑是,家长怎么能够确定孩子在哪个学校可以在“班级里处于第7到第17名之间”?  发表于 2016-10-14 12:54
这个比喻通俗有趣的  发表于 2016-10-14 10:42
貌似我们目前排位。  发表于 2016-10-14 10:4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4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没有完美的学校,再好的学校总归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中国的教育需要不同的声音,批评的声音难能可贵,正是在思维的碰撞中去完成纠偏过程。
上海中学教育成功的精髓是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学习,如何最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如饥似渴的吸取到你想要学到的知识。
作为上海中学毕业生家长,非常感激孩子在上海中学的三年学习经历。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读了大量的西方哲学经典著作;自学了C++语言;读欧洲日本历史等。完成了从一个孩子到成人的角色转换。
作者在上海中学待的时间有限,在对上海中学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点不足。

点评

真希望也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啊!好老师讲缘分,可遇不可求。但在优秀的学校,遇到的概率就大多了。  发表于 2016-10-14 16:11

评分

参与人数 3金钱 +32 收起 理由
白粥稀饭 + 8
风萧萧 + 8 厚实完美的转换!
pcxiao + 16 哲学和历史是高中、大学应该多读的,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6-10-14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萝卜头 发表于 2016-10-14 10:40
每个山头上都有一群猴子,然后会自然产生一个猴王;有个聪明人感觉这样产生猴王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就办了 ...

说实话,7-17也很难。在很多初中里面,很多人的成绩都不稳定。运气好前三前五,运气不好30名开外

点评

谢谢前辈的建议。其实我私下里的想法也是基本无运气之说。只是运气可以用来解释一些无法知道的现象。其实孩子的情况基本可以从平时推论,准确率超过8成  发表于 2016-10-16 20:52
不是运气两个字这么简单。主要是孩子特点与试题特点的匹配性  发表于 2016-10-16 18:26
发表于 2016-10-14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qianfan 发表于 2016-10-14 12:52
说实话,7-17也很难。在很多初中里面,很多人的成绩都不稳定。运气好前三前五,运气不好30名开外

偶然几次上下波动大很正常;如果始终这样大幅波动的话,说明班级失去了层次感,可能是掉到小猴王堆里去了

点评

排名取决于难度和发挥,各有优势。多数情况下,不同的考核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发表于 2016-10-16 18:18
发表于 2016-10-14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萝卜头 发表于 2016-10-14 13:40
偶然几次上下波动大很正常;如果始终这样大幅波动的话,说明班级失去了层次感,可能是掉到小猴王堆里去了 ...

预初这种情况很普遍。实际上,也就是楼上几位点评的观点,很难在择校前知道自己的定位的。我说的是即使是择校后类似于预初里面,也都很难知道自己的真正的成绩的。
如果加上摸底考试,我们一年多一共六次大考,2次7名之前,2次7-17之间,2次17之后。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们的水平究竟应该在班级排第几

点评

这个成绩还是比较乐观的;名次波动还和考试难度有关,如果目标是自招的话,就应该参考难度接近自招水平的考试的名次;至于简单考试的名次,就没必要去看了  发表于 2016-10-14 14:49
发表于 2016-10-14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qianfan 发表于 2016-10-14 12:52
说实话,7-17也很难。在很多初中里面,很多人的成绩都不稳定。运气好前三前五,运气不好30名开外

上高中就好了。

点评

高中有高中的特点  发表于 2016-10-16 18:24
上高中就好了吗?没感觉啊。  发表于 2016-10-15 15:06
发表于 2016-10-14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free 于 2016-10-14 15:48 编辑


高中也是各领风骚三五天,独占鳌头的不多。上中的孩子太优秀。

点评

持续的领先真正的大牛  发表于 2016-10-16 18:21
发表于 2016-10-16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作者是上外附中毕业的,也是应试教育的叛逆者。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只能这么看,衡水中学的模式让底层人民能通过教育实现阶层的变化,只有这条路还是公平的。从某种程度上应该感恩这个制度了,难道让穷人去拼爹吗?
发表于 2016-10-17 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qiong2001 发表于 2016-10-16 18:55
作者是上外附中毕业的,也是应试教育的叛逆者。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只能这么看,衡水中学的模式让底层 ...

难道衡水中学及各地衡水式高中考进清北复交的大多是底层子弟?
难道魔都应试鸡血到极致的民办都是底层在读书,
难道高考进了前1%,未来的社会前途就是顶层了?
所谓应试教育有利于底层缺乏事实证依据,也缺乏逻辑论证。

评分

参与人数 2金钱 +20 收起 理由
Anya2003 + 4 赞一个!
brianpenny + 16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wind666 发表于 2016-10-17 02:26
难道衡水中学及各地衡水式高中考进清北复交的大多是底层子弟?
难道魔都应试鸡血到极致的民办都是底层在 ...

就读书来说,底层家庭的孩子进入清北复交或者进入前1%的机会很少。但出身底层的人,受完大学教育后,他们子女进入清北复交的概率会大幅上升。
发表于 2016-10-18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sophia0010 于 2016-10-18 15:17 编辑
free 发表于 2016-10-14 15:47
高中也是各领风骚三五天,独占鳌头的不多。上中的孩子太优秀。


人生走完估计才知道谁是牛吧 ,高中还都是些毛孩子呢。
发表于 2016-10-18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高中阶段,思想开始萌芽,不再盲从,所以会逐步稳定下来。
发表于 2016-10-18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mike11 发表于 2016-10-18 13:15
就读书来说,底层家庭的孩子进入清北复交或者进入前1%的机会很少。但出身底层的人,受完大学教育后,他们 ...

受完教育,进社会完全不同的游戏,本来就是重新洗牌,
下一代,更得重新洗牌了哈。
发表于 2016-10-23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学习了,先刷自己的脑
发表于 2016-10-25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看完了,感觉似懂非懂.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必定又有不同的感悟了.

不过我是支持应试教育的,至少那是一条比较靠谱的途径.
发表于 2016-10-28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qianfan 发表于 2016-10-14 10:04
说实话,我很厌恶应试教育。这几天,华育班主任老是在群里发某某学科测验,满分的同学有某某某、某某某,然 ...

看来在于班主任是谁,我们没有遇到,觉得很幸福。
发表于 2016-10-30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小米MM 发表于 2016-10-25 15:19
看完了,感觉似懂非懂.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必定又有不同的感悟了.

不过我是支持应试教育的,至少那是 ...

你的说法很好啊!随着时间的推移,楼主想法会变化!
为什么许多所谓的改革,改着改着又回到了原处?因为原处更好。
坦率讲,上海中学的模式,只适合于80%的孩子,让80%的孩子有更高的成材率,另外20%只是成才的方式不适合自己的要求而已。成才是没有问题的。
发表于 2016-10-31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嘎子他爹 发表于 2016-10-30 23:23
你的说法很好啊!随着时间的推移,楼主想法会变化!
为什么许多所谓的改革,改着改着又回到了原处?因 ...

感谢前辈的回复.
我也就浅浅地发表下自己的想法,还是前辈善于深挖总结.

为了成为那80%,督促小的好好努力,适应~
发表于 2017-5-1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上中校友家属飘过,独立思考是学校赋予的宝贵财富吧
发表于 2017-5-2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还有后续的吗?
发表于 2017-5-2 17:00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老好人 于 2017-5-2 17:24 编辑

老大居然点我名了,是想说些什么。但最近几年来我动嘴动脑居多,文思枯竭,文采普普,总是不能很好表达出我自己想说的。我自己一向坚持对人对事尽量客观,但一个俗人难免带有或多或少的情感倾向,但要有度,至少不要言己绯他,这个需要看客判断。我不喜欢好话说尽坏话说绝的做派,这样容易不够理智或失去理智,蒙蔽了自己和他人的双眼,要不得。爱一个人就眼里就没有缺点,恨一个人就看不到优点,那只能说明修炼不够。与人相处,或交友亦是如此,不是满口蜜糖就是对你真好,说你不足就是对你坏。爱恨情仇,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的,多一点宽宏和包容,才是对他人他事最好的尊重与处置。对上中,其实不是深入其中之人,很难做全面真实客观的评价,我离深入之人亦是差距不小。一定要说点什么,只能按照我个人接触到的谈谈一些肤浅的认识和理解。
发表于 2017-5-2 17:00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老好人 于 2017-5-2 17:24 编辑

就当是先占坑。
发表于 2017-5-2 17:00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老好人 于 2017-5-2 17:25 编辑

当占坑先。
发表于 2017-5-2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当占坑先。
发表于 2017-5-2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前排坐好
发表于 2017-5-3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路过学习了
发表于 2017-5-4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等揭晓。自己读书时上中就是NO1
发表于 2017-5-4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静静地等待精华的出现
发表于 2017-5-4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楼上有个回复里有2个字:靠谱。我深深的认同
发表于 2017-5-5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定在7-17之间排名是什么道理?
发表于 2017-5-5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
sammysun137 发表于 2017-5-5 09:38
定在7-17之间排名是什么道理?

读书中上水平,还有精力搞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工作实践中这种类型发展更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GMT+8, 2024-9-28 15:25 , Processed in 0.133158 second(s), 1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