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发表于 2017-3-8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izxh 于 2017-3-8 13:43 编辑

       今天看到华师大心理学教授陈默的一片文章,觉得有感触,转发分享一下。
      
       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论和问题需要面对。各位父母,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吗?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因为近20年来,我大概接触了8000个家庭案例。
  当今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当今的孩子是什么人?我们要从本质上来把握。假如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来把握,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会在点子上。
  从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是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这件事情年纪大的是不是还记得?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取缔了粮票意味着什么?我们吃饭不愁了。
  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尤其是到我们这样的民族吃饭不愁的时候,我们会愁什么呢?
  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
  我们来看1993年以后的人的基本特征,首先,他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独套公寓里的独子有什么样的人生感受呢?你可以去试试,到春天的时候,买一只刚刚生出来的小鸡,养着它,给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两个礼拜以后小鸡就死掉了,因为小鸡也会孤独。
  现在的孩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孤独会有哪些麻烦?一,人一孤独,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二,人一孤独,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所以麻烦就来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最高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
  一旦人有这种问题,痛苦就伴随着他了。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才可以有方向。

  1、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
  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
  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
  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
  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那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
  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我说:“你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
  孩子们太可怜了。我跟这些孩子说:“谁告诉你,你家长的幸福要你来负责任?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一个男的对女的说‘嫁给我吧,我会给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结果没有三天就吵翻天了。孩子们,你记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观人生体验。”
  有一个妈妈,她培育了一个博士儿子,这个博士后来做了外交官,谁都羡慕这个妈妈,但是我们看她在干吗?天天在吃抗抑郁症的药。
  还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工人,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妈妈天天在乐呵呵地搓麻将。所以,幸福不是别人能给的,而是自己的主观体验。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个才是给孩子正能量。
  我讲一句贴心的话,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要记住,不是他要来的,如果他要选择未必会选你,你是单向选择。
  我跟我儿子经常说的话是,“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走,他才不会有考试焦虑。
  现在咱们国家有多少学生因为在临考前焦虑不堪,学习成绩才没有达到应该有的目标呀!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
  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强调考试、学习;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
  美国的学校不应试吗?也应试的,人家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内心世界,我们(父母)自己太脆弱、不够强大。

  2、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现在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没有的。
  我有时候在思考,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会推动民主进程。为什么呢?首先,人的环境不一样。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现在孩子的生活是这样的,他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
  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者,还是秉承老一套。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老师教育的时候,老师在训他,这个中学生就这样子,“你讲好了。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为什么?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
  这也就是我们职场上马上要面对的93年以后的人。曾经有个老总找我,说他有一个名牌大学的实习生,这个实习生在开会的时候负责做记录,会上老总发完言,实习生说:“我也来讲”,老总说:“怎么轮到你讲?”他说:“我为什么不可以讲?我也了解啊!”于是这个老总就看不懂了。
  我跟他说,你要看懂他们话语权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让他有话语的可能性,他就到网上去说,你堵不住他的。
  所以各位,你想想看,有这种平等话语权要求的民族,它怎么不是进步的呢?这是对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挑战,你要面对的是我们的文化怎么来衔接,只有把它衔接好了以后,孩子才能够平稳地过渡,而不受到他前代人的压制,这是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3、当今的孩子知识面宽广
  各位在座的老师你不要生气,现在的孩子他未必是要到你这里来接受知识的,好多课都有光盘,他可以买来光盘自己看,而且都是名师讲的。
  现在的老师没有权威性,不像我们小时候,家里如果没有一本书,老师就是万宝全书,现在没有这样的老师。你也别指望你做这样的老师,或者说你可能得不到这样老师的感受。
  老师不理解这点就会打击学生,就否定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时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话,那是老师的问题。
  在上海,有的孩子读初中的时候,已经走过半个地球了。老师在教室里面讲加拿大,学生说,“我在加拿大待过很长时间,老师你去过没有?”。
  那么各位,这个书怎么教?我讲的都是非常实际的东西,教育要针对这些问题才能对未来的学生有用。
  4、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
  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结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
  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
  比如说现在的中学生都在玩“手办”,人数大概比例是1/4。什么叫手办?“手办”就是以日本动漫为模板所制作的那些玩偶。他一个人跟这些玩偶在玩,有的时候玩偶还带一些色情,一个男孩子玩到他会爱上这个玩偶,然后就会在虚拟世界里捣鼓真实感。
  他们在网上交流,似乎这个玩偶是一个活人一样,最后他反而在真实世界里有虚拟感。两个人在网上聊好了以后准备见面,坐在一起,居然没有话,结果说,“我们网上去说吧,再见。”就到网上去说了。
  有一个场景,有几个四、五岁的孩子,他们在一间没有大人的房间里。如果我们以常识来看,这个房间一定翻天了,地上都是水,弄得一塌糊涂。
  但现实是,这个房间门一打开,鸦雀无声,每个小孩都很安静,比老人院还宁静。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们“一不怕死,二就怕苦”。
  你跟孩子说不好好学习,将来会过什么什么苦日子,他会跟你说,“不可能的,如果到那天我会去死的。”人家连死都不怕还会怕什么?让我们怎么教育?
  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德育校长,如果有,请思考一下:我们现在中小学的德育活动应该做什么?因为孩子们现实感很弱,学校应该提供这种帮助,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去搞这些东西。
  有一个高中生跟我说,学校请来一个老掉牙的战争年代的老军人跟他们说,“我们战争年代如此艰苦,你们这些人到现在满脑子资产阶级思想,天天想着穿名牌”,那个高中生说,“老爷爷,你们革命不是为了我们穿名牌,是为了什么呀?”
  所以我们的德育教育真该动动脑筋了。孩子缺什么?你要给他什么?德育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输某些东西,你要把他育成一个健康的人,不然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到后来他的人格会有问题的。
  曾经有一次有个重点中学高中的学生,她带了一个手机给我们看,她说,“老师,我们在玩这个东西”,我一看吓一跳,玩什么?一人割自己一刀,很好玩吗?这种行为我们怎么理解?这就是现实感缺乏的表现,他必须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可惜,我们教育者全然不知。我们只知道他的成绩上去了还是下去了,而成绩下来有太多的因素。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的孩子,这些都是他的内心的一些痛苦点。
  5、当今的孩子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
  我们来看他们还有一个特征,个性化要求非常高。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现在的孩子是“我来过了,雁过留声,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他必须要展现个性。那么我们的教育允许吗?设计出来让他展现个性的平台了吗?我们班级的班会课是不是提供了呢?
  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这边,说他就是非要留长头发,穿花衣服,校服到门口就脱掉了,结果教导主任跟他说,要不剪头发就不要来。
  后来我打电话给他班主任,我说,“你知道吗?这个孩子的动漫知识,我连做他的小学生都不配。你把一节班会课给他,让他展现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从此就会改变。”
  这个是我们现在孩子的又一个特征所在。那么各位,如果你要压抑他,他就抗争。抗争的途径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跟你打,我们叫逆反。为什么逆反?逆反是因为你不允许他长大。
  逆反有“硬抗”这样的形式,就是你说东他一定要说西,你说要好好读书考高中,他就跟你说要考职业学校。那么“硬抗”还好一点,如果“软抗”就麻烦了。
  如果老师、家长“强大无比”,是“不可战胜的”,孩子反抗的能量应付全部转移到里面,结果各类精神问题都出来了,导致现在15岁以后的孩子,神经症高发。
  各位注意,我们培养孩子健康是很要紧的,所以要充分满足他的个性展现,我们的学校德育活动要有这样的意识。
  6、当今的孩子活在“第三只笼子”里
  最后我想总结的是,现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会一直踩。
  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不踩了。
  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说,心里是这样想的。
  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家长们见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话问的是,“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一个。”“小明得了几个啊?”“两个。”“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
  我想问在场的幼儿园家长们,你跟儿子下棋他会输吗?他肯输吗?十个有九个孩子是不肯输的,有的孩子还会拿象棋砸妈妈的头,他输了就急。
  怎么会这样呢?你想要让他成功,却不让他有的成功的品质,你一开始就不培养这种品质,他不就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吗?
  还有,我们每家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数学难题、物理难题能够迎战,锲而不舍。学奥数的时候再难的题目也能克服,我们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强,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从哪里来的吗?
  在上海,家长们从小学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学校,等高考完了以后,再帮孩子找什么样的专业读大学以便运用关系找得到工作。
  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后,觉得差不多了,就买一套房子给孩子,发动亲朋好友给孩子介绍女朋友,然后再拿钱出来给孩子办婚事,婚事办好了养孩子,最后自己帮孩子带孙子。你要控制他一生,还需要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又是这个悖论。
  这个人不是在第三只笼子里是在哪里?其实他都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明确,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这是不可以的。特别是对独生子女,你不把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告诉他,这个人要崩溃。
  实际上高要求只有对自己,不能对别人。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标在哪里,可是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的。那么你想想看,他不是纠结死吗?这就是老鼠在第三只笼子里的感受。
  以上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我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父母或者老师,可以重新了解下这代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当然若你正好处在这个时代中的独生子女,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环境给你带来的一些细微变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3金钱 +20 收起 理由
Gaea + 2
picaro + 2
alin1967 + 16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3-8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清雪 于 2017-3-8 13:50 编辑

有些偏颇。

我们这些人和90后的家长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不好一概而论,小孩也不能这样概括。
同意一点,思想上的自由。
我还是经常说的那句,多交流多沟通。不光是关注身体健康和成绩,也需要知道小孩们在想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17-3-8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清雪 发表于 2017-3-8 13:48
有些偏颇。

我们这些人和90后的家长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不好一概而论,小孩也不能这样概括。

是的,这位老师研究的是8000个已经产生问题的家庭。大部分家庭并非如此,但是应该思考和警惕这类新的社会现象。
发表于 2017-3-8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前几天好像有人转过了。西瓜不还说,他小时候养过鸡,不会孤独死的,会死的本来就是病鸡。。
发表于 2017-3-8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henkel1 于 2017-3-8 14:30 编辑

前两天我不是刚转过么,哎呀,你们看文章没感觉的。。。。。。
录音在此,有意见的可以听完录音后再发表言论
http://vod.library.sh.cn:81/vod/mp3/140831.MP3

听完以后,觉得这个讲座好的,欢迎给我加分,觉得讲的一塌糊涂的,我给你加分
发表于 2017-3-8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清雪 发表于 2017-3-8 13:48
有些偏颇。

我们这些人和90后的家长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不好一概而论,小孩也不能这样概括。

文章是别人概括节选的,听过录音你就会有新的感受了。当然,这里混的时间长的肯定不是陈默所指的问题家长,但是很多问题大家也都存在,听听之后的问答就清楚了,录音100分钟,保证不白听
发表于 2017-3-8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圆圆圈圈 发表于 2017-3-8 14:11
前几天好像有人转过了。西瓜不还说,他小时候养过鸡,不会孤独死的,会死的本来就是病鸡。。

他专注的点太小了,一个例子有问题就否定全篇,那才叫以偏概全
发表于 2017-3-8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henkel1 发表于 2017-3-8 14:33
文章是别人概括节选的,听过录音你就会有新的感受了。当然,这里混的时间长的肯定不是陈默所指的问题家长 ...

呵呵,我一向对很多专家没好感。
发表于 2017-3-8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变化
可能是恐惧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甚至不好的一面吧,所以宁愿什么都回到过去、不要变、可控的状态
发表于 2017-3-8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不知道是不是50年代和60年代生的人写的文章,人类史上最荒唐的一代人,最荒唐的事是从来看不到自己的问题,自己如同神一般存在
发表于 2017-3-8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一个心理年龄一百岁,或者几千岁的人,才会觉得“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

真实的家长,都是“孩子总是夜奶怎么办啊”“孩子坐不住怎么办啊”“不肯学识字怎么办啊”“谢谢分享啊”,不停地在学习,跟孩子一起前进
发表于 2017-3-8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lichhcil 发表于 2017-3-8 16:59
不知道是不是50年代和60年代生的人写的文章,人类史上最荒唐的一代人,最荒唐的事是从来看不到自己的问题, ...

陈默,女,47岁

68/9年生人。。。
发表于 2017-3-8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日本
清雪 发表于 2017-3-8 13:48
有些偏颇。

我们这些人和90后的家长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不好一概而论,小孩也不能这样概括。

90后的家长基本是60后,和我们还是有很大区别的。00后的孩子,也就是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和现在的90后同样会有所区别。
当然这位号称自己很懂孩子的作者的文章也是有一些地方我们去参考的
发表于 2017-3-8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日本
lichhcil 发表于 2017-3-8 16:59
不知道是不是50年代和60年代生的人写的文章,人类史上最荒唐的一代人,最荒唐的事是从来看不到自己的问题, ...

不知道为啥,看到这句话我是有点想笑“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吗?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因为近20年来,我大概接触了8000个家庭案例。”
发表于 2017-3-8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qianfan 发表于 2017-3-8 20:27
90后的家长基本是60后,和我们还是有很大区别的。00后的孩子,也就是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和现在的90后同样 ...

陈教授的意思大概是现在的孩子只会按照家长设定好的路线过一生,因此很孤独很悲哀,缺乏人生及思想上的自由。
从我对孩子这一辈以及更小孩子的观察,我觉得他们最缺乏的反倒是纪律性和服从性,这也可能是近些年各种媒体报道熊孩子案例比原来多多了的原因吧。
也许是既想给孩子自由,但又掌握不好那个尺度吧。

另外,教授的论文或者演讲,也可以这样标题党——“深入骨髓”?
一向对标题党没有好感。。。
发表于 2017-3-9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80后还是从小被批评到大的呢:lol:lo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GMT+8, 2024-12-23 06:57 , Processed in 0.114334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