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习内容_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要点
一、掌握读音及文学常识
1、读音、馨 牍 《陋室铭》蕃 濯 亵 鲜 噫 予《爱莲说》
2、文学常识《陋室铭》的作者是_____(朝代)的________,著名的______、________家。
《爱莲说》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朝代)著名的_________家________。(人名)
二、掌握加点的字
《陋室铭》——唐·刘禹锡
有仙则名:(出名)
有龙则灵:(灵验)
斯是陋室:(这)(简陋的)
惟吾德馨:(只要)(香气,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
谈笑有鸿儒:(大儒,此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大)
往来无白丁:(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泛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泛指音乐)(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劳累)(身体)
《爱莲说》——宋·周敦颐
可爱者甚蕃:(多)
自李唐来:(自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被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冶,妖艳)
不蔓不枝:(长枝蔓)(长枝节)
香远益清:(更加)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树立)
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听说)
三、翻译句子
水路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掌握的内容
《陋室铭》
1、关于“铭”这种文体;
2、本文的押韵及韵脚;
3、本文的中心: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歌颂,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华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开篇写山、水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用仙、龙比喻(陋室之主),点题(统领全文)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间部分从( )到( )表明陋室不陋。
5、景色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明作者不慕荣利的句子(无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6、结尾写“诸葛庐” 、“子云亭”的作用是(类比,意在自勉,自比古先贤,更突出了陋室主人的“安贫乐道”之志。)
7、最后一句省略了“君子居之”一句,仅以“何陋之有?”作结,其作用是(呼应开头的“惟吾德馨”,隐含君子居其内之意,又说明了自身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8、本文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对偶、比兴、引用、反问、类比),请各举出例子。
9、
《爱莲说》复习专题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6. 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 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也叫“旁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答:庄重而高雅。(或者说——自尊自爱)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复习内容_《花脸》、《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复习要点
一、注音
骥 轧 俨 咄 龇 偃 憋 《花脸》不 《陈太丘与友期》盂 孰 知《两小儿辩日》
二、文学常识
1、《花脸》作者_______,当代_______、_______家。
2、《陈太丘与友期》选自____________这本书的“方正”部分,这“方正”是指_________,即人的一种好品格,这本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3、《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_____,这本书是_____学派的论著,作者是_________。
三、解释
1、解词 俨然 凛然 咄咄逼人 艳羡 横刀立马
2、解释重点字
陈太丘与友期行:( )( ) 期日中( ) 过中不至:( )
太丘舍去:( ) 去后乃至:( ) 元方时年七岁:( )( )
门外戏:( ) 尊君在否:( )( ) 相委而去:( )( )
君与家君期日中( ) 下车引之:( ) 元方入门不顾:( )
孔子东游:( )( ) 见两小儿辩斗:( ) 问其故:(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 日初出沧沧凉凉:( )( )
及其日中如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热水) 孔子不能决也:( )
孰为汝多知乎:( )( )( )( )
四、重点句子理解
1、在文中找出描写花脸的句子,作者在描写花脸时,从( )角度来写,鲜亮的色彩,吊起的眼角,无不让人感受到一种( )(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2、作者对大刀的描写作用是?
3、本文的神态描写十分传神,找出两个例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4、本文中心:本文通过儿时买花脸、戴花脸的描写,表现了 “我”对英雄的仰慕和崇拜,抒发了渴望成为英雄的少年豪情,同时作者试图借文字保留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喜爱和留恋。(如戴花脸、穿红袄、戴绒花)
5、客人发“怒”的原因是什么?他在与元方交谈中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 ”、“ ”、“ ”、“ ” 这几个动词语表现了这个变化过程。
6、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为人处事应遵守的哪些原则?对远方“入门不顾”的这一举动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7、《两小儿辩日》中心:记叙了两个小孩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近的问题,连圣人孔子也不能决断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探究精神,也说明世间万物有着无尽的知识,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8、对话是本文最主要的塑造人物的方法,通过不同的语气来表现人物的情感,请你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9、请你说说读了本文后有哪些启示?
复习内容_《祖父和我》、《凡卡》-复习要点
一、给下列字注音
蚂蚱 瓢 籽 韭 穗 倭 腻 谎 诃 佑 墅 蘸 崽 搓 搅
二、解释下列词语(现代文部分)
保佑 指望 打搅
三、文学常识
1、《祖父和我》选自_____,作者是_______,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
2、《凡卡》的作者是____(国家)的_____,它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有______。
四、重点句子理解
1、《祖父和我》中心:作者以生动的笔墨展示了一幅充满情趣的祖孙生活画卷,展示了美好的大自然以及自在的生存状态,抒发了作者对亲情的赞美以及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与热爱。
2、第7节从不同角度(多个角度)对老榆树进行描写,“啸”“冒烟”“闪烁”(声音、形态、亮度),略显神秘感,充分展示了孩子对自然世界的好奇与喜爱。
3、找出文章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方面极富表现力的语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4、找出文章含义深刻、韵味丰富的句子,并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
5、《凡卡》中心:小说主要记叙了一个年仅9岁的乡村小男孩凡卡为生活所逼进城学徒的痛苦遭遇,表达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沙俄统治时代穷苦人民的悲惨命运,揭露了沙皇的罪恶统治。
6、凡卡在信中回忆了和爷爷一起度过的快乐生活,这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7、文章第6节描写了乡村优美的自然景物,其作用是?
五、默写《陋室铭》、《爱莲说》
复习内容_《离别的礼物》、《散步》-复习要点
一、注音:熬 咕 霎 歧 粼 幢 戛 喋 尴尬 喃
二、解词: 信服 分歧 粼粼 戛然而止 喋喋不休 尴尬 喃喃
三、文学常识:《散步》的作者是_____;《离别的礼物》作者是_____(国家)的______。
四、重点句子理解
1、《散步》的中心:通过记叙一家人在初春江南的野外散步的一件小事,表现了温馨的亲情、中年人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生命的传承意义。
2、“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散步”这样一个小题材,表现“亲情、使命感和责任感、生命的意义”这样一连串的大主题。
3、理清本文的六要素。
4、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第4节描写春天的景色,其作用是渲染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暗示了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为后文的分歧作了伏笔。第7、8节景物描写,其作用是渲染一家四口散步时温馨、和谐的气氛,照应前文。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这句话写出了一家三代血脉相连的亲情,表现了中年人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作者对生命传承的思考。
6、《离别的礼物》中“毛毯”的线索作用。
7、小说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本文中善良、宽厚、委曲求全的“爷爷”;聪明懂事的“彼德”;懦弱而内心善良的“爸爸”;虚伪、自私、吝啬的“那个女人”。
8、本文开篇的景物描写其作用是:(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2)烘托了彼德忧伤的心情,(3)烘托出一种沉郁的气氛。
五、背诵第一单元每周一诗。
复习内容_《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习要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注意下列汉字的音、形、义(读音、写法、意义)
畦 桑葚 皂 蝥 蛉 珊瑚 秕 蜕 拗 髓 敛
二、解释下列词语及文学常识
机关 书塾 方正 宿儒 消释 人声鼎沸 拗 人迹罕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现代______、思想家,原名____,“鲁迅”时发表_________是开始用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集________,杂文集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
三、重点句子理解
(一)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 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 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单是周围的( ) 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 ) 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 )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依次应在空白处填的词是 ( A.肥硕 B.肥胖 C.轻捷 D.轻快 E.短短 F.长长 G.莲房 H.肥大 J.臃肿)(填序号并要有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静态景物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描写形状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b.描写颜色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c.描写性质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d.描写声音的词语有 __________________
e.有情节描写的动、植物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属于略写的动静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详写的动静物是: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段段意正确表述的是______________,这段文字表现了百草园确实是我的乐园,也表现了儿童天真、好奇的心理。
A.百草园自然景物丰富多 B.百草园的生活五光十色
C.百草园的动植物五彩缤纷 D.百草园中有趣的植物,动物
7、本段文字是写景中的精彩语段,着重描绘了___、___、___三个季节的景色。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角度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味。同时这段文字很注意描写的顺序,从_____到_____的逻辑顺序来确定描写的详与略;而画线的句子按从____到___,再从____到_____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景物。
8、 本段描写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感情,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这段文字作为文章的开头,介绍了百草园的 ,百草园的 ,百草园的 ,最重要一点概括出百草园是 。
2、解词:
似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确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中哪一段是过渡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从怎样的心理角度去写的?表现他当时怎样的心情? 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这种心情?
(四)阅读雪中捕鸟一段(第7节)回答问题:
1、本段共5句,其中1——3句为第一层,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4句为第二层,主要写____________;第5句为第三层,主要写_____________。
2、第4句中共有11个动词,其中___个写人,________个写鸟。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第一句写冬天的百草园无味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这种写法叫______________。捕鸟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
复习内容_《古代寓言四则》-复习要点
一、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椟 缀 玫瑰 辑 履 度 廪 卮 为
二、解释加点的字
买椟还珠:(匣子) 为木兰之柜:(做,制造)(匣子) 熏以桂、椒:(熏染) 缀以珠玉:(连接,装饰) 饰以玫瑰:(装饰)(美玉) 辑以羽翠:(同“缉”,连缀)(翠鸟的羽毛) 还其珠:(退还) 此可谓善卖椟矣:(这)(说)(善于)
未可谓善鬻:(卖)
郑人有欲履买者:(想要)(鞋)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自己)(量)(放,搁在)(同“座”,座位) 至之市而忘操之:(到、到达)(市场)(携带)(代词,指量好的尺码) 吾忘持度:(量好的尺码) 反归取之:(同“返”,返回)
市罢:(即使散了)
必三百人:(一定,必须,总是) 请为王吹竽:(要求,请求) 宣王说之:(同“悦”) 廪食以数百人:(官府给他的粮米、供奉)(用,拿) 湣王立:(继承了王位) 好一一听之:(喜欢) 处士逃:(逃跑)
楚有祠者:(祭祀) 赐其舍人卮酒:(赏给,古代上给西、长辈给晚辈送东西)
舍人相谓曰:(互相商量,共同议论) 请画地为蛇:(要求)(在地面上画)(画蛇) 引酒且饮之:(拿起)(将要) 蛇固无足:(本来,原来) 子安能为之足:(你)(怎能,哪能)(给,替) 终亡其酒:(失掉)
三、重点句子翻译
此可谓善买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至之市而忘操之。
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四、重点句子理解
《买椟还珠》叙述一个糊涂的郑人只注重外表而不注重实质,结果只能舍本求末。
《郑人买履》讽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条而不注重客观现实的人。
《滥竽充数》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又假充内行的人。
《画蛇添足》讽刺了那些自作聪明,在办事时多此一举的人。
五、背诵《郑人买履》
六、《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滥竽充数》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战国时期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画蛇添足》选自_____________。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