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53120|回复: 90

[高中外语] 六个孤独的故事与外语学习真谛(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9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cailvenqq 于 2017-8-9 23:25 编辑

引子:
在差不多六年前样子,那时我还没结婚没有孩子,公司有机会出国做项目,甚至有可能留在那里。因此需要托福成绩。而我本人是大学学渣一枚,英语四级都没有过怎考得了托福。但又不甘放弃大好机会,于是报了个机构想冲个刺。却认识了个老师,比我小接近七八岁,88年生人,如此年轻看着很是装逼,一副非常轻浮的样子。前几堂课我非常不削,他讲课扩展性很强但却从不讲题让我匪夷所思。然后动不动就来一句“等老夫有时间带着你们读一部大部头顺手就把英文给灭了!”。我因此更不削了,心想“我学了十年的英文,光单词书就背烂了不知道多少本哪里那么容易灭掉英文”。直到有机会看到他博客里的这六个故事让我转变了对他的看法,让我转变了对英语学习的看法,让我彻底的恍然大悟,原来我之前所有的英语学习方法都是错的。我把这六个故事汇一个帖子,因为班规原因,匿掉机构和老师本人名字仅仅转载分享,跟大家探讨我的看法。

以下为引述:

——————————————————————————————————————————————
写这六个故事的时候,老夫我还是个二十四岁的毛头小子。

时过境迁,后来发生过比这六个故事更加精彩和离奇的事情——这给我的生活赋予了一层新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不过,对于年轻的门徒们来讲,下面这些带着当年凭年少轻狂,用青涩笔触写下来的小事二三,还是更接地气一些。

————————

那六个孤独的故事

我生于满洲,成长于满洲。满洲方言跟普通话很相似,不同点只有两个——阴平声的绝对音值要低一些;一些惯用词或“土话”是近古满语的音译。所以所谓东北话和生硬人造的普通话无非还是同一门语言。于是在很小的时候,作为一个单语者,我总希望自己会多讲几门语言,听起来很酷,还能有自己的小秘密别人听不懂。这天真的想法尽管已经不复存在,但这段心路历程却是刻骨铭心。我在某东方的课堂上大多之和学生们共处很短的一段时间。除了干巴巴的理论,有太多对语言与文明的认知根本没有时间来分享。我不想看这些年轻人在一门简简单单的学术英语考试上耽搁太多的青春。也许一点点切身之谈,能够帮他们早日起飞,飞得更远。这心路历程如此复杂,有时不知从何说起。

我想了很久,终于决定用六个故事片段将其再现出来。

————————
一、两位大师

我先从两个传奇人物说起:一个是辜鸿铭先生,一个是季羡林先生。辜鸿铭先生的语言大师之路是在我少年时代对我冲击最大的。辜老在不懂德文的情况下用了半年时间竟背诵了整部《浮士德》,然后才去跟导师学习文法,然后进展神速。然后他如法炮制开始两星期背诵三部莎士比亚的作品,三十七部几个月搞定,直接上位为英文大师。这则轶事,重创了我当时心高气傲的小心灵。我无比沮丧地合上了读了一半的中译本都晦涩难懂的《浮士德》和《莎士比亚》,第一次感到自己就是一只骄傲自大的井底之蛙。那一年十四岁,还没有什么批判性思维,总觉得这条路靠谱却也有一定蹊跷。

终究我没有下定决心去真正搞一部大部头的原版《莎士比亚全集》背那么一背。但有一条却从一个访谈节目知道了季羡林先生。当时没有太在意,只知道这样的大师对自己来说太远,那时候关心的只是“明天的英语考试还要考听力,自己却连红警里的工程师说什么都听不清,想一想也真是头疼啊。”


不过时光跳跃到几年后自己也来到了燕园求学的时候。季先生就是在这里呵!某一天在魏玛德国史课上,恩师李维先生随口提到了关于季羡林的一些轶事再次让我唏嘘不已。季先生当年在哥廷根大学选专业,选择了最令人敬畏的梵语。作为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唯一的听课者,混合梵语撰写成的三大卷《大事》被硬生生地啃了下来,一代梵文大师自此崛起。同辜鸿铭先生惊人的相似。那一年我十八岁,英语一如既往地烂。

人终究是懦弱的,尤其是年轻人。那时候我始终也不能真正静下心来真是读那么一读这些雅言隽永的经典。关心的事情都不过是山鹰社、巴萨比赛和漂亮姑娘什么的。在宿舍看着美剧吃着方便面考前突击一下创造一点点学术的幻觉成了一种常态。

当然,当我现在反观这两位用“私塾”般教育的先师们的凶残的语言习得,中间有太多并不高效并不合理的地方。诚然一个心无旁骛没有太多浮华物质诱惑的时代是一个适合大师诞生的时代。但这并不是我们这代人甘于沉沦的借口。他们的精神与毅力却让我感到谦卑与能量。而我们应该能做得更好。

————————————
二、学术英文的养成

尽管中学时代的英语学习一直非常颓废,但事情还是一点点发生了转机。来北大的第一年就开始上历史学英文课。都是一些英美的外籍教员们来主讲。他们大多不会汉语,所以学生们也只好硬着头皮听。清楚地记得那时的外教叫做Sue Kay,一个很严谨的伦敦老妇人。我依稀能回忆起她对那门课的要求,大意是这样的:

“我不管你们英语的起点有多么参差不齐,但我要看到最后的结果。每周都会有大量的阅读任务,外加三次一千词的小论述作业。期末考试是从课下阅读材料中选择的五个细节话题中任选两个,两个小时完成两千词的论述。如果你们觉得难想要放弃,那么你们不会得到同情,而只是一个惨烈的成绩,以及下一学年的重修。”

而她所谓的阅读材料,是那本我现在还在给我的学生们推荐的斯皮瓦格尔教授写作而成的《西方文明简史》。七百页,无中译本,我们有四个月的时间。

——————————————————

那时真的好羡慕江浙、香港和新加坡的同学,一脸轻松地听着外教,不断地点头或低头笔记。我只是呆若木鸡地听着天书,看到他们开怀一笑,怕丢人,于是也傻乎乎地跟着笑。我那是气盛得很,争胜斗狠,每天立志叫嚣要“直面强敌,挑之于马下”。当时表面上强颜欢笑跟同乡说,北大的第一次外教课的前五分钟几乎宣誓着辽宁中学英文教育的彻底失败,但另一方面想这事情怨天尤人不得,想最好的解决办法吧。

倘若当时用所谓“背单词”的方式,这四个月决计搞不定这本大部头。若想要得到里面每一章节的主要观点,只能逢单词便查。查了很久后终于搞清楚了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后,上文又全忘光,于是还要回头重读,读到刚才刚刚查到的单词却又遗忘。这是一个旷日持久的同遗忘做斗争的拉锯战。沮丧的情绪在一直蔓延。但我并没有意识到,单纯的“词汇量”其实仅仅是词汇习得的皮毛;之所以这样学英语看起来费力不讨好,是因为这种“语境习词”过程中的每一个单词都伴随着词伙搭配、常用派生、语境异义、功能局限等等词汇习得中最最重要的环节。这是一个几年才悟出的道理,我很庆幸自己当时歪打正着地走上了正路。那一学期在南方学霸们的重重围剿下硬生生地突出重围,我仍然觉得自己太弱了。

后来彭慕兰教授的学生皮埃尔·菲勒博士来北大做明清史的研究,学习古汉语的同时还有一些时间,于是就带着我们上了一学期的历史学英文文献课。菲勒博士是一个很认真宽容的人。在这么多年的求学生涯中,他的课是最发人深省的。每次课提前一个星期我们会收到一份邮件,里面陈列着一些针对阅读材料的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每周的任务很轻松:只有一篇当代或现代政治史学家的一篇或一章就一个争议话题的专题论述。有的时候诸如年鉴学派或者那些仍然跟社会学经济学争夺学术领地的史学家会引用大量的经济数据和社会统计。为了降低阅读这些繁琐的引用,菲勒博士会用心地将超过我们知识范围的段落删除。

我们第一篇读的文章是乔治·奥威尔的《猎象记》中的节选。说实话我读得很费力。我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要去读这样一个懦弱的英国人在缅甸磨磨蹭蹭射杀一头疯象的喃喃的内心独白。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又被学霸们围剿了。我甚至不知道乔治·奥威尔是谁。菲勒博士说那你总该听说过《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罢。我瞬间惭愧至极。我不知道。我默默地搞到了当时在大陆还是禁书的《一九八四》的英文版,一页一页地翻起来。那时候北大老理教有一个开到三点的大自习室可以通过一条秘密通道进入。一开始读这些书的时候其实是带着很大程度“雪耻”的念头,可后来随着情节的展开,我的眼睛已经无法离开文本了。当然读小说说实话带来英文上的提高并不大。一则是小说里面妖娆的形容词其实并不常见,另一则是小说并不能带来杀伤力极大的结构化阅读的思维方式。不过我不再是用为了完成任务或者雪耻来读这些文献了。

菲勒博士归根结底是一个很精明的人。他总是选择一些学术原著中最引人入胜的一个节选印发出来——结果就是,让人读过之后像强迫症似的一定要到图书馆搜出原书然后把前前后后的上下文全都通读一遍,然后还要去后面的“参考书目”再仔细寻觅有没有对自己口味的书单。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我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读完了E.P.汤普森、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卡尔·波兰尼以及詹姆斯·斯科特的最重要作品的英文原著。这几乎是我思想的转捩点——直到现在,我仍然是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孜孜不倦的追随者。他们犀利的视角教给我用不同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而在英语方面——我现在也身为人师,很多看似十分暴虐的阅读理念就是在这个时候真刀真枪地磨砺、提纯后总结出的精华。

经历了Sue Kay女士对基础学术阅读的霸王硬上弓式的教学和菲勒博士循循善诱的教导,我开始去听国内世界史大师们的课程。例如彭小瑜师主讲美国天主教现状,朱孝远师主读文艺复兴的论述——他们每学期会下发令人胆寒的论著与论文,若没有之前的修炼,恐怕不会再领悟到这些大师口中的真谛了。
——————————————————

三、一段恋情

爱情可能是做好一件事最大的动力了。
十九岁那年我遇见了安娜。晚秋时节,我在京郊鹫峰露营,早上懒洋洋地从帐篷中爬出来后一瞥惊鸿。一个一头浅棕色头发的姑娘也从另外一个帐篷中揉着眼睛钻了出来。她转身看到了我,一丝微笑挂在若凝脂般的脸上。那曼妙的身姿与湛蓝的眸子让我的人生立刻转轨。

具体的心动邂逅风花雪月之类的事情跟本文无关,我就直接跳到正题上吧。从认识她后,我利用一切机会吃力地用一口浓重的满洲英语跟她聊天。我惊喜地发现我们的共同点很多:会讲些西班牙语、长跑运动员、历史学专业、新左派、喜欢吃香蕉配花生酱、古典管弦乐、巴萨球迷。她语速极快,大部分时间我是听不懂的。但是哥哥我有一门绝技:演员的自我修养极高。我总是面带微笑地点头称是,或者假装面露惊讶。只要不面瘫,就一定会给别人创造一个完美聆听者的幻觉。那时候她在北大汉院交换,还有三个月就要回国了。我一定要抓住这个时间点。于是我开始认真地拿着一个笔记本,打开《老友记》盯着英文字幕开始然后在脑子里构思跟安娜聊天时可能会出现的场景,一句一个暂停地将有可能用得上的句子和词汇都记下来,还一遍遍跟二傻子一样嘴里念念有词。相信我,这样看美剧绝对是一种煎熬。总之一个月后,我敲坏了键盘的空格键,十季共二百多集《老友记》拆解完毕。英语语境的幽默感和美国文化感知大幅度升级。接下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很顺利,苍天也不负把妹有心人,初冬时节我终于将这泽西姑娘成功拿下。安娜并没有教给我太多英文,但她是将我的英文从学术范向生活化推动的最强劲动力。

后来我问安娜,你当初为什么愿意跟那时那个黑黑瘦瘦的满洲穷小子跑了呢?她半开玩笑地说:“因为你是第一个不以练英语为目的跟我谈天说地的人啊,我又不想成为别人的活英文字典。你看那些心计颇丰的亚洲妹子们扑向那些精虫上脑的白人渣男后学成了强悍的英语就立即甩之大吉。美国人被全世界都当成练英语的工具和绿卡快捷通道,你是不是真诚,我这么冷静的人岂不是一眼就能看穿嘛。”我说其实“为了学英语而把妹”和“为了把妹而学英语”只有那么一线之隔,你怎么就知道我心计不强呢?她嫣然一笑,说咱走着瞧好咯。

于是在那个浪漫金秋的四年半后,她成了我的未婚妻。

——————————————————————————————

四、流浪欧陆

几年前“间隔年”这个概念对于好多人还是闻所未闻,大二结束的时候,我鬼使神差地向北大递交了停学申请,独身一人跑到了巴尔干半岛上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欧陆苦旅。打得第一份工是在索非亚第一中学、第七中学和第十八中学做一个通选课的外教,用全英文主讲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系统。索非亚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一代年轻的保加利亚人在这个略显萧条的城市迸发出令人震惊的活力。五百年的奥斯曼暴政和半个世纪的苏维埃魔爪没有让这个倔强的斯拉夫民族低下骄傲的头颅。我每天的工作就是从СтудентскиГрад(保语“学生堡”)的公寓里睡眼惺忪地踱出来,然后穿梭在各种中学完成六个小时的教学任务。我当时那令人汗颜的词汇量和令人捉急的口语着实给备课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党国有很多关于中国文化很刻板很教条的说法,但大肆宣扬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在欧洲除了中国黑帮聚集地之外的任何角落都是不被买账的。所以我只好每天读上百页全世界汉学家们关于帝国官僚系统、士人阶层、孔教伦理、和教育改革的专业论述。里面大量的名词其实我连汉语都闻所未闻,现在却要硬生生地用英文学习,着实是对耐心和体力的一个巨大考验。

保加利亚学生们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经常把我的课堂拐向了一个又一个东西方文明冲突的绝境。面对学生们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我要开动所有的脑筋给他们解读一些棘手的话题,诸如中国民族主义、中华民国的合法性、泛突厥主义、修正共产主义教条、军国思潮和各种“中国特色”等等。碰到了想不起来的复杂词汇就用定语从句加上一串“小词”来给出诠释。实在表达不了的抽象概念就用例证、板书、思维导图和肢体语言来穿插论证。
这给我的第一个冲击是,我开始系统地反思自己的文明。外面的世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几个终极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些课程相当于用“互动式输出”这种英语习得中最惨无人道的方式来赤裸裸地检验我输入(阅读)能力。所以它逼迫着不得不开始重新回归那段师从菲勒博士跟学术文本死磕的时光。我不得不开始探索速读法和结构化阅读的基本理念和输入-输出进程的效率最大化进程。现在想来,我在学术英文教学上的理念始于那个零九年的寒冬。

东欧口音对我来说是另外一方面的挑战。浓重的斯拉夫口音给交流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我要从各种各样的英语语音异变中熟悉他们关键词和主要观点出现的位置。无处不在的大舌颤音和不送气清音构成了每天令人头疼的交响乐。尤其晚上泡吧的时候嘈杂的环境让彼此理解更是难上加难。好在我在保加利亚的接待人莉莉娅·伊万诺娃和克丽丝·库内娃给了我很大帮助。她们几乎形影不离地帮我打理异国他乡的琐事,这让我感动不已。时间一长,她们的口音反而让我感觉异常亲切。有意思的是,甚至在我离开保加利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自己也开始有了一口浓重的东欧口音。其实,每次听到东欧口音都会勾起那一段难忘的往事。我到欧洲不久就不幸染上了猪流感,然后瘫倒在公寓里发着高烧。我的室友和挚友乌克兰姑娘玛丽娜·克拉芙索娃三天三夜守在床边喂我吃她熬出来得俄族土豆牛肉汤,我那一缕缕模糊的记忆中唯独她操着一口俄罗斯味十足的英文叫我坐起来吃饭的场景却是像烙印一样永远不会离去。

半年后,我来到了一片苦难的土地——波兰。我在以历史文化和奥斯维辛集中营著称的克拉科夫的郊区做一份国际义工。主要的工作就是在一个农场里和一群患有自闭症的年轻人一起劳作。农场坐落在群山之中。当时正值春季,野花开满了山坡,蒲公英的种子在漂浮在空中。这些自闭的年轻人平时只是自言自语,有时候会跟他们的监护人提一些简单的要求。我在这里面除了农闲的时候跟一些学心理学的波兰实习生们简单交流,其他时间都是在乡间除草、捉蜗牛。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就回到农场的小木屋里披着透过顶窗的星光挑灯夜读。那个世外桃源般的欧陆乡村给了我几个月平静的生活。让我重新静静反思几年来的所得与所失。我继续啃着一本又一本的西学经典。那段时光里读了罗素、托马斯·阿奎那、西塞罗、托克维尔、伏尔泰、穆勒、伯林和柏拉图。尽管那些曾经统治西方世界精神的法文、希腊文和古典拉丁文的经典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文,但透过了那些古风十足的英译也能感受到当年在罗马、巴黎和雅典的雄辩家们激情澎湃的瞬间。
语言与文明的关系如此之复杂,任何妄想将它们解构剥离的企图其实都最终是笑谈。从终于读回古希腊的那个时刻起,我才明白那些永远生活在“中国人气泡”里中国留学生一事无成的原因。我见过太多落寞的中国年轻人迷失在西方文明的花红酒绿中。它们困惑不堪,他们看不到当年为了出国付出惨痛代价换来的回报到底在何方。文化的隔阂确实存在,对于异族文明的理解甚至要比异族语言的习得还需要花一些心思和努力。可太多的人连试着打破这种隔阂的勇气都没有。

这段隐修般的生活让我能够重新反思这些年的所得所失,让我有了机会能够长时间陷入沉思。每天透过木屋的天窗就是银河流光。我那时候才明白什么叫做康德笔下的真理与繁星。
当时正是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及一半的国家首脑坠机身亡的时期。周末我会去克拉科夫古城外的Jagiellońska大学图书馆看闲书学些波兰语的时候,望向窗外就能看到人们前往玛利亚教堂前祭奠,筹备着国葬。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对这个苦难国度过去与未来的忧伤。图书管里也沉浸在一片宁静而忧郁的气氛中,只有书页被翻动的声音。我在那一瞬间感到:孤独跟物理距离没有关系——人与真理的距离太远,人便孤独。那些载着对真理虔诚信念的语言文字划过数个世纪的时空映在每个同样虔诚的阅读者的眼里面,他们便不再孤独。

————————————————————————

五、多语的故事

英语学习的另外一个维度的转捩点出现在了我对其他语言的认知上。高考后我最想填报的两个志愿是南京大学俄语系和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但最后种种原因我都错过了。但这执念不灭,我大一的时候就跑到某东方去连报了两个西班牙语班,然后每天早上会到阳台上和着楼下外国语学院男生们此起彼伏的晨读声装模作样地练发音。那时候也是我第一次认识到欧洲语言的渊源。也才开始明白为什么英语中那些乱七八糟的拼写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西班牙语的动词变位尤其复杂。那些省略主语直接听动词词尾纷繁复杂变化时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判断出来时态、人称和语气的概念对我来说,完全是崭新的。那时候就开始对语言与思维到底是谁决定了谁进行重新认识。

几年后,在瓦伦西亚的时候,朋友笑谈说要是想学好西班牙语,就要先变成他们西班牙人。我恍然大悟。那些优美流畅对语序高度蔑视的欧陆诸语种无一不已浸淫在西方文明三千年的辉煌之上。文化的烙印挥之不去,若要忽略之,语言学习只是妄谈。

大二的时候学生们可以选择辅修课。我就糊里糊涂地去学了法语。北大法语辅修的课还是相对无聊的。知识量大,讲课中规中矩,思路逻辑也都算清晰。只是那时候正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学术英语和把美国妹子上面,着实没有什么精力去顾及法语了。这门语言在当时以很惨烈的结局收场。但是,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像给未来埋下一颗种子一样——虽然当时觉不出什么来,但说不定某一天就生根发芽了。尽管自己对法语语法发音词汇什么的都是一知半解。但就是那些模糊的印象让自己未来的语言学习多了一种视角,少了很多弯路。

在保加利亚和波兰的工作之间,我飞回北京调整了一段时间。主要的任务就是去一个京城很有名的西班牙语培训机构全日制强化西语。每周有将近三十个小时的课时,一个五百个小时。每天我要起一个大早,从苏州街坐将近一个小时的地铁到国贸上课。晚上回来亦然。每天除了五六个小时的课程,还有大约三个小时的作业。所以加在一起每天学习西班牙语的时间将近十个小时。在地铁上就听着课文音频,拿着笔一遍遍拼写发音并不清晰的单词。累了就坐在地铁的地板上捧着一本被简化的西班牙语的《堂·吉诃德》一个字一个字吃力地读。
刘然老师是我的中教,我们都管她叫小北。小北上课会把语法讲到极致,讲到无节操无下限的例子时还能用一脸无辜的表情反问怎么了。周末时她还带着她那漂亮的老婆和我一起去西班牙小店跳Salsa舞。外教是一个其貌不扬却城府极深的饱学之士,秘鲁人甘伟强老师。秘鲁西班牙语发音非常清楚,声调不像卡斯蒂尔地区那么平,也不像墨西哥口音那么夸张,还比快得离谱的智利口音从容得多。他从来不用汉语上课,也强调自己不懂英文,若是要听懂,就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各种上下文语境和肢体语言和板书里猜他在讲什么。我后来戏称他就是现实版的罗塞塔石碑。

间隔年期间,我到加泰罗尼亚地区访友。随着热情似火的西班牙人在如火炉般的比利牛斯山下住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我都开始搜刮自己肚子里最角落里面的西语表达。虽然最后还是又回到我们当年在北大用英语的老样子,但这种无处不在的信息轰炸仍然对我的辨音力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

总之我意识到,每个中国学生学一门外语都要拖拖拉拉地死磕十多年,并不是说一门外语有多难,而是因为战线拉得太长,锐气早已经锉尽。三个月能搞定比英语不知难多少倍的西班牙语,我觉得短期语言力,尤其是英语是有可能的。嗯,很好,这是一个理想到现实的开端。
初到欧洲的那一天,我用了一个下午,学会了所有的西里尔文字母的发音和手写规则,开始拼读保加利亚文。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证明自己还年轻,脑子还算灵光。不过这更多地为我带来了同保加利亚同事们良好的关系。他们都认为我是一个懂得尊重对方文化的人。去夜店这档子事年轻人肯定是避免不了了。其实我大多数的保加利亚语都是从夜店里和各种人搭讪及被搭讪时学到的。往往那些嘈杂的背景音、昏暗的灯光和烈酒让人们无所顾忌地喊出所有你最新学会的每一个词。每天早上去买咖啡的时候都会跟搞卫生的胖大妈用保语聊几句天,其实不过是“最近怎么样”“您又瘦了”之类的话题。打车、问路要用保语或者从玛丽娜那里学的半吊子俄语;买比萨、烤肉卷农家自制酸奶的时候还要跟店主们用保语寒暄一番。保加利亚语听起来是斯拉夫诸语种里最为刚猛的一个,浸透着他们坚毅的性格。

而波兰语则是我学的最糟糕的一门语言。到现在为止,我除了能想起来告诉公交车司机在哪里下车、吃饭必备和夸姑娘们眼睛漂亮外什么都想不起来了。这个不多说了。

————————————————————
六、某东方的岁月

“教学相长”这个说法是我在某东方最深刻的体会。旅欧回国后我开始继续学业,为了为日后在拉丁美洲的岁月攒下一笔积蓄,我就忐忑不安地给某东方投了简历。到某东方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托福”。后来听说教“托福”的老师们薪水是最高的。于是我心动不已就报了个托福考试又糊里糊涂地去考了。考试的前一天我借了一本《官方指南》看了几眼,发现有读听说写四门考试,大概考多长时间和一些简单的题目介绍。也没有太在意于是就几乎全裸考状态上了考场。托福考试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这门考试很“自然”。所谓“自然”,就是它很逼真地模拟了当初大学一二年级上学时每天经历的场景。读每一篇阅读文章的时候恍惚间就回到了Sue Kay的课堂上抱着《西方文明简史》或者一本《人类学导论》懒懒散散地勾勾画画,做些小笔记;到听力考试部分仿佛就到了菲勒博士的课堂上听他滔滔不绝,然后进入半睡眠状态,睡眼惺忪的时候题目出现就把刚才漫不经心听到的内容勾选出来;口语考试的前两个部分就是两个低级版本的在欧洲和朋友们学生们、在美国和安娜的家人们闲聊的内容,而后面的部分则是像在查普曼教授的研讨会上畅所欲言的环节;综合写作仿佛就是大一要交的每一门历史英语课的小作业,而独立写作,说来也惭愧,像平时写些随笔一样写了一个三四百词的开头,不过在段落展开的部分突然间发现考试时间貌似只有三十分钟,于是慌神寥寥几笔草草收场。总之最后因为独立写作崩盘导致写作只得了二十分,总成绩一百零六分,差强人意。不过有这个成绩总归获得了面试的资格。

其实,上文对考试的一些描述,基本上奠定了我后来讲课的思路和风格。

我有可能是某东方近些年来代课科目最多的老师之一了:托福阅读的基础、强化、精讲精练、点题、充分、模考、托业听力、TOEFL Junior阅读、PTE学术阅读和美国大学桥梁课。说实话,讲不同的课和讲不同的语言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些都没有加重我的工作负担,反而给了我一个机会去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语言学习的精髓和授课的原理。

这对我自己的语言水平也是极大的提高,在某东方接受新教师培训之后,我又去考了一次托福,写作成绩提高九分,以总分一百一十五分收官。我从那时正式开始了教学生涯。

其实在学生所经历的某东方仅仅是教师展示这最后一个环节。我在某东方的大多数工作都在前端的课程研发上。我在站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就发誓,所有从自己嘴里说出去的东西一定要有根据。不管某东方本质是为了商业利润还是教书育人,我无非是选择做一个有教师良心的商人或是一个有商业头脑的良知教师。
我觉得,良心是一切授业者的根基。
于是我开始疯狂阅读所有ETS的学术论著,阅读各种各样语言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我也开始对自己学习英语时走过的弯路开始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拆解。并且抽象出一套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的思维方式:“Specify Your Problems & Simplify Your Solutions”(“SS”思维法)。所谓“教学相长”就是,我在教给学生们之前,会推动自己也采用这样的方式。SS思维法、结构化学术阅读、输出导向的读说写备考模式、语境习词以及抗“拖延症”等话题都不仅仅是我课堂的一部分,而且成为了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常态。我是个愚钝的人。我相信,我要是能够短时间内拿下英文或托福,我聪明的学生们也一定可以。
在某东方的教学中同样给我很大启示的是:它让我更透彻地了解到一个词——“残酷”。看学生们对老师的评价就是“残酷”一词的一个侧面。“争议性人物”与“褒贬不一”可能是对我教学方式最准确的描述了。
而我始终学不会迎合学生的口味。直到现在经验丰富的时候,我也不会把自己的课讲成与大多数人产生共鸣的课。因为如果讲出来的东西跟大家的想法要是都一致的话,那不就说明中国考生们都走在正确的备考道路上,那为什么还要来某东方花钱学习呢?学什么呢?
以前有一位新老师不堪学生评语里侮辱性的语言,抱怨个不停。我劝他说,学生们是消费者,我们的课程内容代表了产品质量,而我们的授课形式则是产品的包装,而课堂展示技巧则是广告宣传。我们都知道你的产品质量好,可是你的包装不好,市场宣传又不尽如人意,消费者不买你的账本就是在情理之中。一门本质上好的课总是更有可能讲好的。
有的时候有位行业外的朋友对我说,你其实就讲个哗众取宠的东西换一个高打分其实也没什么,比你费尽心思扭转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要快得多。比如很多学生抱着学一些“解题技巧”从而可以绕开提升英语能力“节省备考时间”的目的来到某东方,以你的演讲力其实讲些“解题技巧”让他们觉得可以降低托福难度还真就能起到“安慰剂”效应呢。我回应说,可这样做就相当于为了我一己私利导致他们重蹈之前几十年英语学习误区的覆辙。它除了创造幻觉什么效果都没有了。若“解题技巧”——在ETS研发文件中已经以很清晰的文字陈述到——是一个极力避免的“负反拨效应”,那么我若不知道此事而讲解题技巧,则是我硬功夫不够;若我已知此事而仍置若罔闻,那我岂不昧着良心,同骗子有什么区别呢?
我始终在用另一种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海外留学学的是去学一些我们这个国度所不具备的东西。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具备这样一种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但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具备学习新事物能力的潜力。他们背后是父母一生的操劳、期望与青春年华。这不是儿戏。
我自己在弱冠之年经历的事情可能会比同龄的年轻人要多一些。但我走过很多路却没有先例可循。我那时候多么希望有一位曾经走过这条路的人告诉我各种可能性。如果他真的存在,我会走得更快更远,经历更多。我在教育这个行业唯一的价值就是,找到一个平台,给一些眼睛里闪着灵光的年轻人们一些中肯的建议,让我走过的弯路在他们身上不要重演。帮助他们飞起来。哪怕这样的年轻人百里挑一,那我现在教过的年轻人里面应该有三百人已冉冉升起。
这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

————————————————————
长文的结尾

我想该画个句号了。让我每天能痛苦并快乐地从床上拱起来然后活力四射地去读书、工作的动力只有两个词:真理与良知。我知道这个国度上的人们,包括我自己,有怎么样的劣根性;我也能看得到这个国度里年轻人眼中熊熊燃烧的火焰与光芒。真理背后是智慧,良知的背后是行动。当年背井离乡的时候,我的挚友侯博文先生给我写过这样一封信。

他说:“我坚持我心的方向,我有摇滚的心,我这二十岁的心脏跳得正火热。我失败多少次,我可以再来,我那每次受挫,我都有经验,我绝不再犯,你永远没法打翻我,我总是能爬起来,我那信念只有前方。哥哥就是一个绝招,脸皮太厚,智力差,失败过太多次,但是我挺到现在,愈挫愈勇,这就不会有疑问。”
几年过去了,我始终想不出能比这货更能煽情的文字了。故以此为该文尾

评分

参与人数 13金钱 +174 收起 理由
maobaobei + 16 很给力!
多妹2010 + 2 很给力!
mike11 + 32
xian0701 + 8 很给力!
harugo + 32 写的不错!
squat + 8 很好,支持!
nini2233 + 8 赞一个!
ff800 + 4 给力 强帖
白粥稀饭 + 8 赞一个!
长跑跟进 + 16 很给力!
roma40 + 16 字字珠玑
胖笑妈妈 + 16 神文一篇
段子手小胖 + 8 有收获,谢谢楼主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7-8-9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cailvenqq 于 2017-8-9 23:54 编辑

自占沙发,聊一下如何培养孩子学英语。持续更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跟这位老师学了差不多4个月,后来跟这他花了2个半月读完了《西方文明简史》800多页的大部头,托福阅读成绩出来后喜出望外110分。对于一个大学四级都没过的人来说短短这几个月时间的阅读突破确实是有效果的。当时这个老师就提到TPO(托福模拟题库)的难度就跟这本书难度相当。针对北美考试最主要的就是要训练“结构化阅读”。

时过境迁,后来在千帆育儿网学习培养原版娃路线的时候,在囡囡爸的个人公众号里找到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五岁零基础,九岁读完哈利波特∣英文菜鸟妈妈的五年DIY亲子英语手记》(这篇文章百度一搜满屏都是,我就不转载了)。是卓越童书馆的老板--Enoch妈妈(上海悄悄)写的。大致内容提到了她自己口语不好,但通过如今的互联网资源很顺利的给孩子找到了各种分级童书,并在这个分级学习中,把孩子培养成了原版娃。在我们论坛里,gniwzero也整理过这样一份书单有兴趣的可以去下载。http://www.qianfanedu.cn/thread-67308-1-1.html。当然在路线图和分级材料的选择上离不开鼻祖盖兆泉的《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一书,壮壮妈用同样的方法培养了他儿子成为了一个ESL学习者。

因此可见一件事。兴趣以及阅读才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环节。

——————————————————————————

谈谈口语

在《六个故事》里我老师为了泡妞而逐句练习《老友记》,在口语模仿类材料里《老友记》跟《新概念》一样是经典中的经典。但是让孩子跟《老友记》简直就有点痴人说梦了。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期。符合孩子的材料非常多,小时候有动画片,大了可以看儿童剧。再大或许才是老友记。

但是动机呢?难道只是学英语和高考么?青春期的孩子对爱情的冲动估计也无法让他们去跟美剧的吧。所以得找到他们的兴趣点或许才是触发的开关。比如先启发对科技的热情,然后追《discovery》。等等。

——————————————————————————

不管怎么样,英语都是要用的!

与其学好了再用,不如直接在用的时候学,想想辜鸿铭在一点不会德文的时候硬生生的靠查字典啃完了《浮士德》。如今在有道的帮助下,让孩子通过某个有兴趣的题材看懂一集科教片又有啥难的?关键还是孩子会问的那句话“我为什么要看?”

以上是我想到的,希望探讨,持续补充!
发表于 2017-8-9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学习,路过顺便拿分
发表于 2017-8-10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读后感:背诵经典、有意阅读、求偶动机助力、语境时代背景风土人情熏陶、信息轰炸沉浸其中进行交流,多角度思考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6 收起 理由
长跑跟进 + 16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8-10 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我竟看完了
发表于 2017-8-10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厉害的,引子是楼主自己写的啊,不算完全转载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8 收起 理由
白粥稀饭 + 8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8-10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路过赚分,顺便赚知识
发表于 2017-8-10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佳木斯
背诵精典
发表于 2017-8-10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段子手小胖 发表于 2017-8-10 00:48
读后感:背诵经典、有意阅读、求偶动机助力、语境时代背景风土人情熏陶、信息轰炸沉浸其中进行交流,多角度 ...

非常精炼啊

评分

参与人数 2金钱 +48 收起 理由
fiction88 + 32
长跑跟进 + 16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8-10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进来围观学习一下
发表于 2017-8-10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长贴学习
发表于 2017-8-10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
挺值得借鉴,感谢楼主
发表于 2017-8-10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很好奇,楼主现在英文水准到达什么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7-8-10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段子手小胖 发表于 2017-8-10 00:48
读后感:背诵经典、有意阅读、求偶动机助力、语境时代背景风土人情熏陶、信息轰炸沉浸其中进行交流,多角度 ...

其实背诵经典的做法古人可以但今人来了实在低效,6个故事里引了季羡林等大师学外语的背诵法只是赞扬精神,但如今用这种做法的话就属于我老师说的“挂着空挡踩油门”了。如今互联网资源如此普及,由兴趣入手大量阅读才是正道。通过大量阅读积累的词汇表达是活学活用,这也是语境习词的核心。
 楼主| 发表于 2017-8-10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长跑跟进 发表于 2017-8-10 09:43
很好奇,楼主现在英文水准到达什么境界?

托福之后我没有参加过其他英语考试,如今我不清楚自己啥程度,但至少能给我娃念绘本不成问题,上udacity通过英语这门工具精进职业技能不成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6 收起 理由
长跑跟进 + 16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8-10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我竟然一字不差的看完了,写的很好,不一样的声音
发表于 2017-8-10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由兴趣入手大量阅读才是正道。学习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金钱 +48 收起 理由
fiction88 + 32
长跑跟进 + 16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8-10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楼主写的帖子我几乎都读过,而且是认真地读。感觉很受益。希望楼主继续写。这才是论坛最可贵的地方,不同思想的碰撞。
发表于 2017-8-10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有启发, 换个角度让小朋友学英语
发表于 2017-8-10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认真读了,很佩服!
发表于 2017-8-11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赞!进来学习。
发表于 2017-8-23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的确,掌握一门语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大量阅读,但由于这种方法需要厚积才能薄发,往往就会被各种语法班、背单词软件等挤占了时间。
发表于 2017-8-24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楼主写的帖子我几乎都读过,而且是认真地读。感觉很受益。希望楼主继续写。这才是论坛最可贵的地方,不同思想的碰撞。
堪比天涯名帖 漏屋那篇,对语言不同的思考认识,感谢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大量阅读,这个一直都明白滴,但还是急功近利忍不住东张西望,导致啥啥都没坚持好
发表于 2017-8-24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
就是阅读 这种深度的文章 我很喜欢 一直看一直看 写的很好
发表于 2017-8-28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收藏起来,等儿子过几年让他自己看
发表于 2017-8-31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7-9-6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培养兴趣,大量阅读。写得很好
发表于 2017-11-2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佩服!!!!!!!!!!!
发表于 2017-11-3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佩服佩服
发表于 2017-11-17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我竟然看完了
发表于 2018-3-19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生硬背下这个太惊人了
发表于 2018-3-19 16:53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原文感觉是广告
发表于 2018-4-3 06:37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写的真好,佩服佩服。
发表于 2018-4-4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日本
好厉害!学习
发表于 2018-4-4 09:34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一气读完,被作者的激情所感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最大的动力来自对各种文化了解的渴望。
发表于 2018-6-4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今天读了6个小故事及结尾的一段文字,竟然有了和看完“无问西东”同样的感觉
发表于 2018-6-12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看了牛人的历程,但是没有收获
发表于 2018-6-22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学语言都是离不开阅读
发表于 2018-6-23 15:32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那么问题是,读什么?
发表于 2018-6-24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由兴趣入手,兴趣......小朋友好像只要是动画片都感兴趣哎
发表于 2018-7-20 16:43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英语还是要背,比如复旦的大学士就说过,啥语感不语感的,好好的背莎士比亚
发表于 2018-7-20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
背诵经典、有意阅读是学好英语的方法
很多人介绍过
发表于 2018-7-23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写的太好了。对指导小娃学英语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发表于 2018-7-24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很用心,谢谢
发表于 2018-9-10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桂林
helenzxf 发表于 2018-7-20 16:43
英语还是要背,比如复旦的大学士就说过,啥语感不语感的,好好的背莎士比亚

英语是要背诵经典的,阅读量再大,没有精读和背诵,也是蜻蜓点水。
普通人不学英文文学的,我觉得从新概念4背诵到杨自伍的英文散文就很好了,莎老的,还是算了......。
发表于 2018-9-10 18:21 来自手机浏览器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JANETZHENG 发表于 2018-9-10 10:41
英语是要背诵经典的,阅读量再大,没有精读和背诵,也是蜻蜓点水。
普通人不学英文文学的,我觉得从新概 ...

大学士说背莎士比亚针对的是英文专业的大学生,普通人真的不必
发表于 2018-9-11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从大家到每一个在路上的人,感激用心生活的态度引领感染每一个人
发表于 2018-9-17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一口气读完,深感震撼。
发表于 2018-11-12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收藏了,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千帆网 ( 沪ICP备15002998号-1 )上海千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邮箱:admin@qianfanedu.cn 举报电话:54804512

GMT+8, 2024-11-16 13:32 , Processed in 0.162097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